姜堰區工作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3K

姜堰區位於江蘇省幾何中心泰州市的中部,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姜堰區工作報告,歡迎閱讀!

姜堰區工作報告
姜堰區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緊抓撤市設區機遇,圍繞“兩步走”戰略目標,認真落實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的各項措施,基本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在“奮起泰州、崛起蘇中”的征程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5億元,可比增長12%。其中一產增加值33.2億元,可比增長4.5%;二產增加值233億元,可比增長11.8%;三產增加值188.8億元,可比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爲7.3︰51.2︰41.5;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79億元,增長13.8%;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60億元,增長21%;自營進出口總額8.25億美元,增長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5億元,增長12.6%。農業穩步發展。躋身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行列,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榮獲全省首批噸糧縣(區)稱號。新增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2萬畝、設施農業和漁業面積2.6萬畝、農村“三大合作”組織236家,認定規模經營種養大戶及家庭農場634個。完成泰州市城北現代農業走廊(姜堰段)規劃,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規劃通過省級評審,省級河橫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建成開放。創成省級水稻種植機械化示範區。5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通過農業部驗收,溱潼鎮成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工業穩中向好。全部工業開票銷售突破400億元,增長17.1%,其中開發區開票銷售160億元,增長30%。實現列統工業產值950億元、利稅97億元、利潤61億元,分別增長20%、17.6%、17.5%。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智能電網和先進裝備製造兩大產業規模分別達90億元和112億元,新增產銷過億元企業20家。服務業持續攀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提高1.2個百分點。北大街文化街區對外開放,溱湖智慧旅遊景區建設基本完成。溱湖風景區創成泰州市首個服務業江蘇名牌,評爲江蘇旅遊十大新地標;溱湖溼地創成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入選中國最美森林旅遊景區。成功舉辦中國溼地生態旅遊節和溱潼會船節。全年接待遊客490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1.6億元,分別增長8.7%和13.7%。新增運輸企業74家。貸款餘額新增43億元,增長13.8%,金融生態優秀區建設成效突出。建築業貢獻份額增加。開拓超億元市場31個。完成施工產值351億元、在姜入庫稅收4.2億元,分別增長12.1%和26.5%。

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一區兩園作用顯現。區委的戰略部署得到落實,主陣地、主力軍的作用得到發揮。一區兩園工業開票銷售佔全區的6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佔全區的50%。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全區協議利用外資3.6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其中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獲批發行企業債券18億元,上爭點供用地374畝。26個泰州市轉型升級“雙百”工程項目達到序時進度。完成工業投資173億元,增長22%。預計全區新簽約、開工、竣工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分別達到19個、15個、13個。企業技改力度不斷加大,實施3000萬元以上重大技改項目45個,累計完成技改投入36.57億元,竣工23個。工業設備投入增幅在泰州各市區名列第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產值的37.5%。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42項,新認定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家,三部委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7家,白米、樑徐兩鎮獲批省創新型試點鎮。榮獲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申請專利3600件,獲授權160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件。創成國家級標準化良好行爲企業2家、省著名商標5個、省名牌產品2個,2家企業參與4項國際和國家標準修訂。省科技鎮長團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綜合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鄉環境得到提升。制定城鄉建設三年行動綱要,實施城區主幹道沿街建築、道路節點渠化改造以及濱河景觀長廊綠化、亮化、街頭遊園建設,15條城區道路有4條建成通車,11條按序時在建。城區徵收搬遷房屋1800戶,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70個行政村村莊環境整治和老莊二村等老舊小區改造。東部幹線二期工程順利竣工,三期工程啓動建設。229省道、新通揚運河官莊大橋等改擴建工程加快推進。泰姜公交、風景區旅遊專線調整到位,開通9條城鎮公交和4個鎮的鎮村公交。新建高標準農田6.3萬畝,疏浚整治河道29條,更新改造泵站142座。沈高鎮河橫村、溱潼鎮湖南村被農業部列爲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強力推進國家生態區創建,實現國家生態鎮、泰州生態村全覆蓋,獲得省級生態區命名,開發區通過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考覈驗收,我區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區技術評估。5個二級污水處理廠建成使用,城區污水處理廠、振昌公司等重點減排工程成效顯現,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全面完成,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啓動第三輪化工專項整治,10家企業順利轉型。較好完成秸稈“雙禁”和綜合利用任務。新增成片造林面積1萬畝,新建、改造綠色通道16條,創成全國綠化模範區。經濟環境得到優化。組織經濟環境監測和績效評估,清理歸併審批事項,嚴格控制涉企檢查,開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定落實減負措施,推動中介機構服務市場化。全年實施多種技能培訓2.7萬人,淨增個體工商戶2890戶、私營企業1200戶,工商註冊資本淨增97億元,帶動就業3.2萬人。

民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居民收入持續增加。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0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13700元,增長12%。企業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上調380元,退休人員工資平均上調10%。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城鎮職工在崗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480元和350元。醫保與泰州市接軌,報銷比例提高5-10%。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與泰州市直同城同標。在全省首創城鎮職工保險和城鄉居民保險險種自由互轉模式,全年新增參保人員2.79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繳率達95%。全年實施醫療救助7800多人次、1700多萬元,發放尊老金1900多萬元。居家養老服務站覆蓋率達64%。3.5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主體封頂。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集團化辦學繼續深入,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級驗收;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攀升,中、大學聯考成績保持省市領先位次;教育品牌效應不斷放大,省姜中繼續獲得北大、清華校長實名制推薦資格,姜堰第二中學更名爲江蘇省姜堰第二中學;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工作成效明顯;姜堰中專綜合實訓大樓主體竣工。打造城區“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鎮村文化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數字圖書館投入使用,完成《省級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天目山遺址本體保護工程通過省級立項。城區初步建成廣電“三網融合”新一代基礎網絡。體育公園建成開放,成功舉辦世界女子圍棋擂臺賽等大型賽事。醫德醫風建設紮實推進,新農合參合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規範管理率、任務完成率均達100%,啓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創新食品藥品“網格化”、透明廚房、電子遠程等監管模式。完成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試點任務,兌現“兩項一次性”計生獎勵政策,順利通過省“xx”人口發展中期評估。數字檔案館建設有序推進。社會治理持續加強。深入開展平安法治創建、“六五”普法工作,強化輿論引領,加快技防建設,嚴格安全生產監管,區、鎮、村三級社會治理服務平臺不斷完善,源頭預防、矛盾化解、應急處置三位一體的格局初步形成,專業調解“姜堰模式”在泰州推廣。城區所有社區、農村70%的社區達到省和諧社區標準,躋身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行列。城區南苑、南街、古田社區創成江蘇省文明社區。改善民生十個方面實事總體完成。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切實加強民主法治和勤政廉政建設。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辦結區人大代表建議128件、政協委員提案261件、泰州市交辦建議提案16件。認真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委“十項規定”,“三公”經費比上年削減13.3%。深化政務公開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完成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升級,提高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及時辦結率。效能監察、審計監督力度加大,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管理、公務接待更加規範。夏秋季徵兵工作圓滿完成,雙擁工作進一步加強。此外,團委、婦聯、工商聯、科協、殘聯、紅十字會、文聯、社科聯、僑聯等羣衆團體工作展現了新亮點,人防、外事、臺灣事務、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了新業績。

各位代表,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區委總攬全局、正確領導,得益於區人大、區政協監督指導、鼎力相助,得益於全區上下齊心協力、頑強拼搏。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和委員,向全區廣大幹部羣衆,向關心支持姜堰建設發展的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發展的速度與跨越發展的要求還不匹配,個別指標未實現年初目標;重特大項目不多,產業集聚化程度不高;資源要素瓶頸制約加劇,違法用地、違法建設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還很脆弱,工作力度仍需加大;民生改善與羣衆期望還有距離,特別是引長江水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機關作風和效能仍需進一步改進,等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應對,採取措施,切實改進。

20xx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姜堰加快崛起振興的關鍵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市委和區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兩步走”發展戰略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爲總攬,以加快轉型升級爲重點,強勢推進項目建設,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提升生態文明,改善百姓民生,促進社會安定和諧,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11%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協議利用外資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節能減排達省指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着重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調優調強,打造轉型升級新板塊

現代農業增效益、創品牌。全面推進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突破制度障礙,釋放發展活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爲基礎,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構建區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因地制宜新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12萬畝,新認定種養大戶及家庭農場600個。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爲抓手,傾力打造北部現代農業走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啓動建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以產銷雙方利益聯結爲核心,創新訂單履約機制,擴大訂單農業覆蓋面,加快組建區鎮兩級糧油、蔬菜、水產、畜禽等產銷行業協會。以信用擔保爲突破口,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及評價系統,爲農擔保公司達10家以上,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業保單、大型農機具等抵(質)押貸款,籌建現代農業發展投融資平臺。以綜合保障爲目標,實施職業農民培訓、“田保姆”、智慧農業三項工程,建成鎮爲農服務綜合體5-6家,啓動河橫稻麥展示基地物聯網應用示範建設,積極招引農產品加工配送項目,推進高效農業保險擴面提標,構建高效便捷的爲農服務體系。

工業經濟攀新高、育龍頭。更加突出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聚焦政策、聚力發展,強勢推進質態提升。加大企業發展扶持力度,對十強、重點和行業龍頭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強化序時管理,完善進退機制,在體制機制創新、內部管理優化、項目資金上爭、要素難題破解等方面開展實實在在的服務。引導企業由要素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重視內涵發展,以市場化的機制聚合資源,大力實施兼併重組、高位嫁接,加快設備更新、工藝革新和產品創新,實現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現有企業新上5000萬元以上項目的,享受新招引項目同等優惠。力爭年內新增產銷過10億元企業3家、過億元企業15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0家。申報省級出口基地1個,培育自營進出口過億美元外貿規模企業2家,實現自營進出口額8.8億美元。全部工業開票銷售增長15%以上。全年新上3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20個、億元以上項目5個,竣工1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0個。

服務業提質態、擴總量。強化企業培育,引導70家定報企業實施技術、業態、品牌三大創新工程,推廣網絡經營、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新型商業模式。擴大“營改增”改革,推動服務業“個轉企”工作。加快產業集聚,優化商業網點佈局,改造傳統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構築一批各具特色的發展載體。修編全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實施“大溱湖”旅遊景區發展戰略,推進城區旅遊和華僑城三期項目的規劃與建設,繼續開展智慧旅遊城市建設和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試點工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物流業,引進電子商務企業,扶持製造業企業和專業市場開展電子商務營銷。大力發展健康服務產業,鼓勵投資醫療護理、社區服務、康復保健等領域,依託溱湖溼地資源興辦異地養老、休閒養生等項目。服務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佔整個服務業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

建築業調結構、拓空間。引導企業抱團發展,培育集投資、開發、設計、諮詢、施工於一體的企業集團,推進建築工業化、經營服務化、發展跨界化,增強整體競爭力,挖掘更多商機;提升專業領域施工能力和企業科技創新實力,爭創一批省級以上創新創優獎項。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86億元,增加值90億元。

二、突出項目集聚,打造開放創新新高地

推動園區提檔升級。牢固樹立項目興區意識,舉全區之力抓好一區兩園建設,推動資源向園區集中,項目向園區集聚,政策向園區傾斜。經濟開發區突出特色產業集聚、園區功能提升、“產城融合”發展,加強南北園區共建,建成三水公園和工業污水處理廠,創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現代科技產業園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和發展,加快智谷軟件園建設。高新技術裝備產業園突出石油鑽採設備製造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拉開框架。研究加快一區兩園發展政策意見,完善利益分配製度,引導項目“飛地”落戶,推動園區集約、集聚、集羣發展。三大重點園區力爭實現工業開票銷售300億元。重點培育汽車零部件、熱處理裝備、金屬材料等鎮級特色園區。

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凝聚政府各方力量,強勢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突出特色產業招商和產業鏈整體招商,致力發展智能電網和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在領先技術或產品上爭取突破,力爭短期內在產業集聚度、行業影響力、市場佔有率上取得較大進展。嚴把項目招引質量,瞄準世界500強、央企國企、大型民企,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新興產業、高新技術項目,努力提高新興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提高招商組織水平。繼續舉辦“金秋貿洽會”等大型節會招商活動,適時組織境外招商。繼續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發揮經濟工作部門的職能優勢,承擔特色產業招商任務。優化項目服務,完善“四聯”審批、集中會辦、重大項目過堂、現場督查等推進機制,全年力爭新辦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10億元以上項目5個。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強科技政策扶持,發揮省科技鎮長團優勢,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和企業科技信息推廣應用,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推進“兩化融合”,深化產品開發和工藝流程的信息化技術集成應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新建市級以上研發機構20家、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三部委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列統工業產值比重達38%。加強創新品牌建設,推進質量強區,加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爭創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3個,申報省質量獎企業1家、省名牌產品2個。大力實施“三水英才”計劃,推進“人才特區”建設,組織高層次人才系列招聘活動,爭創省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繼續辦好“領跑100”培訓和民營經濟大講堂。

破解要素瓶頸制約。深化省金融生態十佳縣(區)創建。發展新型金融組織,支持金融機構入駐、增設網點,活化銀企對接,量化實績考覈,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擴大抵押質押範圍,開發特色貸款產品,優化融資組織結構和模式,開闢投融資新渠道。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重大項目爭取點供用地,一般項目集中供地,小微項目入駐標準廠房。鼓勵企業“零用地”技改,推行多層廠房建設。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400畝,佔補平衡900畝。建立健全集約用地問責機制和激勵機制,組織開展項目“回頭看”活動,清理盤活閒置低效用地。建立跨地區勞務合作機制,常態化組織用工招聘活動,創新教育培訓模式,開展校企合作和訂單培訓,進一步健全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本地化的政策措施。

三、突出城鄉統籌,打造精緻美麗新城區

提升城市品質。策應泰州主城區建設規劃,加快融合發展,建設東部新城。推動工業區向南拓展,新城區向西融合,生態旅遊業向北發展。注重生態綠地、人文景觀、商業街區、住宅小區、濱河水系的有機統一;彰顯城市個性,追求建築色彩、風格的有機協調,逐步形成獨特的城區形態、優美的城區形象、高雅的城區品位。有序進行舊城改造,對部分居住條件較差的區域實施整體搬遷;加快推進原揚動西廠區、時代超市、農工商超市、萬竹園宗教文化藝術區等重要區域和節點的改造與建設;啓動實施光明東村、西野行等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完成人民公園改造建設;實施主幹道立面出新、道路節點渠化改造和交叉口環境提升工程,改善城區十里濱河景觀,打造居民出行500米遊憩圈。

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實施引長江水“清改渾”工程;以區爲統籌,加大投入,確保年內所有行政村飲上長江水。繼續建設城區污水管網。天然氣幹管通達80%的鎮(區)及工業集中區。突出海姜連接帶規劃控制,加快陳莊路與主城區的連接,打通快速通道。推進229省道改擴建和353省道西段道路建設,建成東部幹線三期和新通揚運河官莊大橋,啓動328國道、姜高線東延工程。

加強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城市環境“十大整治”,完成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年度任務。推進市容管理網格化、精細化,建立“重心下移、無縫鏈接”長效管理機制。環衛服務向城鄉結合部和背街小巷拓展,實現主次幹道、背街小巷道路保潔一體化。建設城區建築垃圾消納場,建成城東垃圾中轉站和環衛停車場。擴大城鄉垃圾收運覆蓋面,推行社區市容衛生管理物業化,提高市場化、社會化水平。合理規劃攤點疏導區、定點區、市場專賣區。開發違法建設防控管理信息系統。

促進城鄉融合。以城鎮化爲導向,以人爲核心,提升統籌發展水平,探索項目“飛地”佈局、拆遷“飛地”安置、人口“飛地”集中等多種途徑,推動城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讓農民和居民平等共享改革成果。突出發展溱潼旅遊小城市、白米工貿小城市,統籌推進蔣垛、張甸、婁莊、俞垛重點鎮以及其他集鎮建設,大力發展便民商業、特色街區和專業市場;有序推進商品房開發,保持鄉村田園風光、優良生態和傳統人文;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更好地發揮小城鎮在吸納人口、發展產業、集聚資源、活躍市場、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使小城鎮成爲農民變市民、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四、突出環境保護,打造生態宜居新品牌

擴大創建成果。年內創成國家生態區。完成60個行政村、991個自然村的整治,落實長效管理措施,實現村莊環境整治、管護全覆蓋。完善生態源頭保護,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採取生態修復、土壤改良等措施保障生態安全。啓動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創新考評督查體系,多途徑吸引社會公衆參與生態建設。建設一批森林生態示範村,新增造林6000畝。

抓好污染防治。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和後督察,深入實施化工專項整治。保障各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等重點基礎設施常態化運轉。建設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改善新通揚運河等重點流域水質,加強規模化畜禽糞便污染防治和非規模化畜禽糞便處理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開展工業廢氣、建築揚塵等重點污染源防治,實施清潔能源和節能改造,綜合利用秸稈,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加強PM2.5監測實時預報預警。

嚴格責任考覈。樹立生態政績觀,加強節約型城鄉建設,壯大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倡導綠色消費、健康生活、低碳出行。將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納入鎮(區)及部門年度工作考覈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實行終身追責。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嚴厲打擊違法佔用耕地和林地行爲。

五、突出共建共享,打造和諧幸福新家園

完善公共服務。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繼續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關注綠色質量,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主動、生動發展;規範辦學行爲,強化隊伍建設,加快培養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積極策應泰州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文化名城”建設,以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爲重點,啓動公共文化服務“3311”工程;文體中心、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實施天目山遺址一期保護工程核心區保護,組織開展20xx年溱潼會船節、第十屆羣衆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活動,做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進一步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規範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繼續改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條件,提升衛生服務質量和保障水平,鎮級醫院3年內改造到位;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建立居民健康卡。不斷提高人口計生管理服務水平,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完成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健全監管體系,深化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創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弘揚體育品牌特色,積極承辦相關大型賽事。加快數字電視城鄉一體化建設,建成數字檔案館。適時啓動全國科普示範區創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健全保障體系。探索住房保障新機制,推行廉租房、公租房並軌。啓用新人力資源市場,全年新增就業9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全年實施創業培訓3000人,農民專業技能培訓1.02萬人,持證農民培訓4000人,新增創業9000人,帶動就業3萬人,創業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提高至30萬元。穩步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加大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力度,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強化擴面徵繳工作,企業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85%以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保率在95%以上。做好被徵地農民社保新老制度銜接工作,加大對失業人員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力度。整合城鄉居民養老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接續,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管理“四個不出村”建設,力爭年底實現全覆蓋。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30元。繼續探索各種有效途徑,加大扶貧助民力度,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穩步增長、貧困人口逐年下降。

強化社會治理。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穩妥推進撤鎮設街、撤村建居工作,完善區、鎮、村三級社會治理服務平臺,力爭所有的鎮、95%的村實現規範化服務。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羣管理服務工作。強化社會組織培育管理,完善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和諧社區達標建設,放大創建亮點,打造服務特色。深化“技防城”建設,繼續創建省社會治安安全區。深入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健全大接訪和大調解機制,提升矛盾化解質效。加強防災減災工作,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繼續辦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個方面實事。統籌投入資金16億元,加強民生保障,辦好利民實事。1.城鄉建設:實現引長江水工程以行政村爲單位全覆蓋,建設藥廠路東延、上海路南延等城區道路,實施光明東村、西野行等老舊小區整治,新建氣象局南側、振興北路2處遊園,新建停車場3處。2.住房保障:新建保障性住房2.5萬平方米,基本建成經濟適用住房200套。3.公共交通:完成姜堰至顧高、梅垛、大倫、蔣垛4條線路公交化改造。4.道路橋樑:建成東部幹線大倫至蔣垛段,實施229省道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328國道東延、姜高線東延工程,完成陳莊路下穿鹽靖高速主體工程,啓動建設353省道俞垛至華港段,新改建二、三、四級農村公路30公里、農村橋樑30座,改造鎮村河道危橋70座。5.環衛設施:新建城東垃圾中轉站,城區改擴建公廁10座,新建改造垃圾房、地埋式垃圾箱65座,新建建築垃圾消納場。6.農田水利:疏浚整治老通揚運河磨橋河至東薑黃河段,更新改造泵站100座。7.農貿市場:規劃建設2個農貿市場。8.文化教育:完成10所學校3.6萬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新建5所學校的綜合樓等配套用房,建成開發區學校,完成樑徐、沈高、張甸等鎮幼兒園建設工程,配套建設20xx平方米以上的嬰幼兒早教中心,完成1.6萬平方米文體中心建設。9.醫療衛生:實施洪林、王石、馬莊衛生院醫療業務用房建設,啓動大倫、港口衛生院搬遷工程,實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實施開發區醫療衛生服務網點建設。10.養老服務:社會化養老新增目標牀位500張以上,城區新增2處老年活動中心。

六、突出素質提升,打造爲民政府新形象

建設效能政府。大力整治“四風”,弘揚“求真務實創新,團結拼搏奮進”的姜堰精神,激發攻堅克難、爭先進位的昂揚鬥志。全面推行政府工作項目化管理,統籌謀劃績效考覈向基層延伸。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和預見性,提高謀全局、解難題、促發展的本領。進一步精簡會議,改進文風,減少應酬,擠出更多的時間下基層到一線,集中更多的精力盯項目抓建設。凡是確定的事情,做到爭分奪秒、立說立行,迅速執行到位;凡是確定的任務,做到自我加壓、勇於擔當,堅決實施到位。

建設法治政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規範行政執法行爲。健全完善重大決策公衆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製度,強化執法監督和案件評查,不斷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嚴格執行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制度。主動及時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各項決議、決定。改進方法,提高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質量。繼續加強政府網站、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行風熱線等交流平臺建設,健全電子政務建設體制,整合網絡資源,完善服務功能,拓寬對話途徑和互動渠道,有效疏導和妥善解決羣衆訴求。

建設服務政府。堅持走羣衆路線,加快全區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行政審批事項“減、轉、放、免”力度,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更多發揮市場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切實把事項降到最少、流程減到最簡、效率提到最高,打造蘇中最佳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注重普惠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圍繞教育、醫療、保障等熱點問題,切實辦好一批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努力實現均衡普惠、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幸福指數。

建設陽光政府。完善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機制,健全政務公開和新聞發佈制度。規範政府舉債行爲,實現融資和債務統一紮口管理。切實加強對財政資金運行的績效審計,加大審計結果公告和經濟責任審計的問責力度。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自覺遵守廉潔從政各項規定。逐步推進部門預算公開,不斷完善政府採購等制度,實行全程電子招標,堅決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格控制公務接待、公車使用、因公出國出境等支出,杜絕鋪張浪費,防範奢侈之風,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政府過緊日子,讓老百姓過好日子。

各位代表,形勢催人奮進,發展任重道遠。讓我們在中共泰州市姜堰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銳意改革,奮發圖強,爲全面推進“奮起泰州、崛起蘇中”而努力奮鬥!

姜堰區工作報告篇2

今年以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20xx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國辦發〔20xx〕22號)及泰州市政府各項要求,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作爲轉變工作作風、保障公衆信息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重要工作來抓,密切聚焦公衆關注熱點,積極回覆民生公益問題,從修訂管理規定、完善制度機制入手,加強內部管理,優化政務網站,拓展公開渠道,積極推進政府信息主動公開,進一步規範依申請公開辦理程序,全面落實20xx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

一是全面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按照國務院辦公廳《20xx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國辦發〔20xx〕22號)及泰州市政府信息公開統一平臺工作要求,由區政府辦牽頭,全區各部門重新編制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將政府信息與政府服務功能相融合,對目錄進行重新定義和分配,突出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將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定位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梳理公開欄目,細化公開內容,明確重點領域信息公開牽頭部門,深入推進行政權力清單、財政資金、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公共服務、國有企業、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等9大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公開信息1165條,充分保障老百姓對政府信息的知情權與參與權。

二是加強政策文件解讀工作。繼續增強政策透明度並加強決策公開及解讀。重點做好新制定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的解讀服務,促進政策的推進落實,進一步提高政策的知曉度。我區對涉及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政策文件,具體政策解讀工作由起草單位負責組織實施;多部門會同起草的,由牽頭單位牽頭組織實施。向社會公衆及時準確、全面深入地宣傳解讀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出臺的背景、目的、意義、內容和要求。20xx年我區各部門公開政策解讀類文件共計218條。

三是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我區陸續完善了《姜堰區政府信息公開考覈制度》、《姜堰區政府信息公開評議制度》、《姜堰區政府信息公開責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政府信息公開、依申請公開辦理、政府網站內容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都作了詳細規定,堅持依制度辦事、以制度管人。同時,我區在各鎮(區)、街道及部門均要求明確工作人員,具體負責本單位的網站建設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從源頭保障政府信息工作的正常運轉,真正實現“領導、機構、人員”三落實,形成了較爲完整的政府信息公開網絡體系。

四是做好政府信息公開指導工作。20xx年,我區舉辦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座談會1次,參加市政府組織的各類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培訓活動2次;通過網絡在線實時監察,定期、不定期檢查各部門、鎮(區)、街道政府信息更新情況,對未及時更新或內容發佈不規範的單位,逐個電話通知甚至上門督促,確保政府信息及時、準確公開。我區先後對17家區鎮、29家部門進行了現場走訪督查,重點督查調研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機構建設、臺賬管理和公開信息數量與質量等方面情況,並對相關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分析點評。

二、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20xx年,全區通過政府信息公開平臺累計主動公開政府信息4226條,其中各鎮(區)、街道1560條;區級機關2666條,比去年增長36.94%。

在主動公開的信息中, 政策公文類970條,佔總體的比例爲22.95%,主要公開了《關於印發姜堰區建築企業規範納稅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關於印發完善鎮(街道)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意見的通知》、《關於做好20xx年全區高效設施農業保險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重大領域類信息1165條,佔總體的比例爲27.56%,主要公開了全區年度經濟和社會建設中的重大項目以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保障性住房、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環境保護等信息;規劃計劃類信息250條,機構人事類信息224條,統計數據類信息132條,資金使用類信息111條,其它各類信息997條。

此外,根據市政府辦公室的統一安排,我區依託市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平臺,指導公共企事業單位行業主管部門充分發揮協調監督職責,定期、不定期對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工作進行檢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建立長效機制,及時更新公開信息內容,確保公開的合法性、合理性。20xx年,我區通過泰州市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平臺主動公開各類信息1480條,比去年增長117.64%。

三、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20xx年,全區通過政府網站“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欄目提交的網上申請有11件,所有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均按規定進行答覆,辦理答覆率爲100%;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內容主要涉及房屋拆遷與補償標準、土地徵用以及價格收費等方面。

四、因政府信息公開被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的情況

20xx年度區本級發生有關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行政複議案件0件,行政訴訟案件0件。

五、存在不足和改進措施

雖然我區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信息公開時效性不強。部分單位工作時緊時鬆,存在不及時公開而是集中發佈的情況,導致信息時效性不強;二是信息管理不規範。一些單位信息員分不清政府信息中可以主動公開和不能公開的範疇,從而導致必須公開、應該公開的政府信息沒有公開;三是政府信息公開分類不準。一些單位信息員把捏不準信息所屬分類,信息發錯分類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公衆參與度不高。公衆對政府信息關注度還不夠高,參與意識淡薄,政府信息瀏覽點擊率較低,各單位通過政府信息公開平臺收到的依申請公開量很少,公衆更願意到政務服務服務窗口及通過電話諮詢。

姜堰區工作報告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和“xx”發展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中共姜堰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圍繞“奮起泰州、崛起蘇中”決勝之年的目標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致力穩中奮進、奮力學趕海安,認真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各項措施,基本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綜合實力穩步增長。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0億元,可比增長10.9%。其中一產增加值37億元,可比增長3.5%;二產增加值246億元,可比增長10.8%;三產增加值237億元,可比增長11.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爲7.1︰47.3︰45.6;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95億元,增長15.2%;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20億元,增長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0元、16260元,分別增長9%、9.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億元,增長12%。現代農業提質擴量。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農業現代化水平在全省前移10位、躍居泰州第一。榮獲20xx年度國家農業改革試點績效評價第二名,獲評首批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創建單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單位和全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示範單位,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爲省級蘇臺農業合作創業園,溱潼鎮、河橫園區分獲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示範鎮、智能農業示範園。承辦全國水稻鉢苗機插現場會,創成部、省級麥油高產增效萬畝示範片5個、水稻示範片11個,水稻萬畝示範片創建首次實現鎮街全覆蓋。全區擁有農機專業合作社270個、村級爲農服務綜合體32個,新增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家、家庭農場336家、適度規模經營7.28萬畝。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預計完成工業開票銷售463億元,增長5%;列統企業分別完成現價產值、利稅、利潤1307億元、140億元、88.8億元,分別增長15.7%、13.3%和15.2%。完成工業投資278億元,增長20%;工業設備抵扣增值稅1.65億元;實施3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41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4個。全區產銷億元以上企業達180家,淨增列統企業23家。服務業加速發展。實現服務業稅收21億元,增長10%;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增長20%。啓動三水·新都會建設,勞武物流園創成省農村物流示範基地,華東五金網、34家惠民e站①等電商平臺建成使用。成功舉辦溼地生態旅遊節和溱潼會船節,全年接待遊客596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5億元,分別增長10.4%、11.1%。溱湖野生動物園、海洋世界、房車度假營地相繼開工。建築業逆勢攀升。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30億元、增加值102億元,在姜入庫稅收5.16億元,分別增長10.3%、13%、16%。新增二級以上資質企業5家。正太集團榮獲首個境外工程魯班獎。

開發開放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全區簽約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4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4個;億元以上在建工業項目48個,總投資147.2億元,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0個。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5個,總投資107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50%,竣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個。新批外資項目6個,實際利用外資1.51億美元。累計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8.4億美元,外經營業額1.69億美元。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列統工業產值比重41.6%,新增三部委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9家,獲批省高新技術產品136項,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率達89.3%。312家企業申領科技創新券,申領額和企業數均居泰州第一。榮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3項。雙登集團創成省級兩化融合轉型升級示範企業,華麗塑料和利思德新材料創成省兩化融合試點企業。科技大廈建成使用。成功舉辦“百名專家姜堰科技行”等產學研活動36場次,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63項,共建產學研聯合體20家。全區申請專利4889件、授權2702件,組織企業參與制訂國家、行業標準25個,1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單位通過驗收,獲批省著名商標5件、省名牌產品4個。組建青年企業家創新創業聯盟,舉辦首屆主題創新創業大賽,向200多名優秀人才發放購房券或生活補貼571.4萬元,引進高層次人才205名,其中海外人才36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250人,“千人計劃”專家、省“雙創”團隊②均實現零的突破。獲評省科普示範區。省科技鎮長團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園區集聚效應凸顯。“一區兩園”完成工業開票銷售290億元,增長3.3%,佔全區總量的62.8%;實際到賬外資1.39億美元,佔全區總量的92%。開發區與科技園區實行一體化發展,分別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8億元、11.2億元,增長14.7%、29.9%,新辦億元以上項目23個、14個。開發區創成全省兩化融合示範園區,科技園區揚帆中小企業創業園成爲省級重點培育小企業創業基地,智谷軟件園成功開園。裝備園區開工在建5000萬元以上新辦項目10個,竣工億元以上項目6個,晨光億元企業孵化園、晨光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加快推進。農業園區“區鎮合一”有序融合,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招商引資成效初顯。

城鄉環境持續改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氣象主題、城東健身、北苑新村等遊園建成開放,時莊河、天目山遊園工程進展迅速。完成8處老舊小區或后街背巷整治。高教路南延等5條道路按期竣工,陳莊路穿越鹽靖高速通道、304縣道婁莊東段、205縣道淤溪集鎮段順利建成,229省道改擴建南段基本貫通(其中姜八線老路半幅通車),華溪大橋、新通揚運河二號橋完成下部結構工程,229省道改擴建北段、328國道和姜高路東延等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30條59.3公里,改建橋樑38座。城區新增公共停車場3處、停車位近500個,建成5個公交回轉場和30座城市候車亭。污水和天然氣管網項目按序時完成,引長江水原水工程土建施工結束。高效完成漁業社等地塊851戶房屋搬遷工作。城區啓用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智慧社區試點便民利民。城鎮管理得到強化。完成土地利用總規劃調整,修編開發區和科技園區融合、旅遊產業創新發展、城市節點等規劃,城區排水、抗震防災等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完成部分鎮村佈局規劃優化初步方案及溱潼鎮總體規劃評審稿,樑徐和橋頭兩鎮的集鎮總規獲批、鎮區控規通過專家論證,完成《多規合一規劃》③文本論證並報國家部委評審。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和省優秀管理城市創建,完成“931”綜合整治任務,拆除違法建設1.8萬多㎡,完成人民中路、羅塘東路改造並通過省城市管理示範路現場驗收。建成城區地下管網智能查詢系統。強化村莊環境動態巡查、問題整改和目標考評,農村垃圾收集率、處理率均在95%以上。農村公路管養實現全覆蓋。實施土地增減掛鉤、耕地佔補平衡項目116個,新增耕地面積1850畝,提前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開展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行動,盤活閒置低效利用土地47宗1500畝。生態保護得到加強。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區、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前期工作,新建農村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0座,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大氣污染防治和水環境質量改善工作,完成33家化工企業重點整治任務,淘汰落後工藝和設備230臺(套),整治燃煤鍋爐534臺(套),秸稈“雙禁”工作成效顯著,繼續開展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疏浚區鎮河道29條,關閉畜禽養殖項目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經驗被環保部列入農村環境整治典型指導案例。查處環境違法案件219件,專項整治重點環境問題72件,對725家企業進行環保信用等級評價,環境社會治理“姜堰模式”全國推廣。“122333”綠化提檔升級工程④全面鋪開,充分利用河道、路道、建築開展濱河綠化、箱體綠化和垂直綠化,新增造林面積6179畝,四旁植樹82萬株。

社會建設全面進步。保障體系逐步健全。開展各類培訓1.07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1.4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0.77萬人;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40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81家,新增創業0.91萬人,帶動就業3.17萬人;發放創業小額擔保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貸款3203萬元。開展社保擴面徵繳專項行動,新增參保繳費1.5萬人。加大社保基金清欠力度,清收1.07億元。啓動幫扶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脫貧“三步走”戰略。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570元、500元/人•月,集中和分散五保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6700元、5700元/人•年,孤兒供養和城市“三無”人員保障標準提高到1180元/人•月,實施醫療救助9500多人次、1900多萬元,發放尊老金2060萬元、重殘人員救助金1432萬元、重點優撫對象生活補助2200多萬元,中天護理院等民辦養老機構建成營業。改造農村危房750戶,350套2.5萬㎡經濟適用房和公租房交付使用,基本解決人均住房23㎡以下家庭住房困難。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教育改革持續提速,獲評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省家庭教育先進區,入選省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區,教師發展中心創成省示範性教師發展中心。教育現代化水平全省領先,29所學校通過市級管理標準示範評估,創建數泰州第一。教育質量保持高位,會考大學聯考再創佳績,大學聯考本科達線率58.3%,全省理科第一、二、五名花落姜中。改擴建校舍7萬㎡,樑徐幼兒園、巴黎城幼兒園、城西實驗學校投入使用。治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文體服務網絡更加健全,加快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創成省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完成文體中心二期工程建設,人民公園、文化館新館、國民體質監測站對外開放,天目山遺址核心區保護工程穩步推進,鎮村圖書“一卡通”服務、城區遊園配套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第五屆世界女子圍棋擂臺賽、全國圍棋甲級聯賽、鐵人三項積分賽、區六運會等大型賽事,舉行紀念抗戰勝利

70週年職工大型歌詠會和文藝百村行等系列文化活動,“姜堰滾蓮湘”應邀赴臺演出,4個項目入選省非遺名錄。衛生計生事業協調發展,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覈,創成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面開展省級健康促進區創建,在全市率先推廣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5.9%。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人民醫院科研教學樓等建設項目有序推進。認真落實單獨兩孩和計生惠民政策,幸福家庭建設實現鎮村全覆蓋。數字電視系統升級優化。《姜堰市志》通過泰州驗收。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面推進綜治平安、法治建設和“六五”普法工作。健全快速反應機制,立體化推進治安打防管控體系建設,多元化化解矛盾糾紛,爲全市專業調解組織建設提供了樣板,建成“陽光信訪”、“視頻接訪”系統。人防應急指揮中心建成使用。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繼續雙下降。獲評省“平安鐵路示範區”,73.9%的規模企業、84%的醫院達到平安創建標準,公衆安全感達97%。積極支持工會、團委、婦聯、工商聯、科協、殘聯、文聯、社科聯、僑聯、紅十字會、慈善等羣衆團體開展工作,人武、外僑、臺灣事務、民族宗教等工作進一步加強。10大類42項爲民辦實事除2項因方案調整延期實施外,其餘均已完成或按序時推進。

行政效能不斷提升。積極穩妥推進各項改革。開展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完成區市場監管局整合,新型市場監管體系和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初步構建;組建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設立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合並行政權力2076項,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平穩過渡。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 ⑤等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組織企業年報公示信息“雙隨機”抽查。向張甸鎮下放區級行政權力87項。順利實施公車改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成立區政府法律顧問團,建立行政複議委員會,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提升重大行政決策水平。強化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開展網站信息公開普查,發佈政務資訊7368條。12345•政風行風熱線、義茶亭論壇接處來電來帖30210個,區級負責人現場接處羣衆來電237個。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39件、政協委員提案209件。繼續加強作風建設。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常態化,出臺“十不準十不得”紀律規定,實施“庸政懶政怠政”專項整治和機關“先鋒社區行”志願服務活動。按月繪製149家預算單位“三公”經費“走勢圖”,及時查糾發現問題。加強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管理不規範資金1.33億元,淨覈減1.04億元。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xx年也是“xx”規劃的收官之年。“xx”期間,我們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中保持快速發展,在砥礪前行中經受嚴峻考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爭跨越、謀進位,綜合實力較快提升。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5%、13.5%、14.7%。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40億元,年均增長25%;利用外資6.54億美元,實現自營出口35.66億美元。三次產業結構中,一產調減1個百分點,二產調減6.6個百分點,三產調增7.6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增長50.3%、51.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2%,農業現代化指標監測實現值爲83.5分,比20xx年提高19.8分。工業穩步發展、實力增強,全部工業增加值可比增長12%,現有企業5797家、列統企業473家,開票銷售、列統工業產值分別是20xx年的1.57倍、1.96倍,累計投資過億元項目53個,投入技改765.8億元,年均增長12.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0.8%。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溱湖旅遊景區創成國家5A級景區,溱潼古鎮、古羅塘旅遊文化景區創成國家4A級景區。累計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769億元、增加值415億元、在姜入庫稅收20.68億元,獲頒魯班獎和國優工程8項。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抓創新、促開放,發展活力日益彰顯。以經濟體制改革爲主軸,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區共有各類企業7597家、個體工商戶17848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436家,註冊資本總額445.84億元,市場主體總量年均淨增長19.54%。“一區兩園”工業經濟總量佔全區的55%以上。期末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3家、高新技術產品521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43.7億元。全區人才資源總量達12萬多人,每百名人口占有量達15.2人,引進高層次人才857名。啓動省級健康服務業示範集聚區建設。實現債券發行零的突破,申報融資25億元。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強基礎、重生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編制各類規劃55項,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備,城區建成區擴展到 33.5K㎡,城鎮化水平達55.6%。改建縣鄉級公路60公里、農村公路320公里,改造農村危橋450座。實現公交全覆蓋,實施農公班線路公交化改造,總里程750公里。生態環境和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實現行政村引長江水全覆蓋,基本實現污水、垃圾、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天然氣鎮域全覆蓋,國家生態區通過命名公示,溱湖旅遊度假區創成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在65% 以上,疏浚整治區鎮河道167條,城市綠化覆蓋率40.8%,全區林木覆蓋率23.9%。城區搬遷房屋41.5萬㎡,拆除違法建設9.52萬㎡。上爭和新增用地或耕地15430畝。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惠民生、保穩定,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2%、12.5%。新增城鎮就業5.9萬人、創業4.8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36萬人,2507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1.92%,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城鎮職工養老、基本醫療、工傷、生育、失業參保65.1萬人次,城鄉居民養老和新農合參保全覆蓋。城鎮職工月人均養老金達1884元,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達148元,8.85萬名60週歲以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職工醫保二次補償封頂數提高到5萬元。建成2A級以上居家養老服務站243家、老年關愛之家9家,養老牀位達7206張。人均年純收入低於5000元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9%,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8%,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全省領先。基本建成城鄉文體健康服務網絡,文藝作品獲國家級獎項6個、省“五星工程獎”和“五個一工程獎”12個。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完成有線電視數字化整轉工作。連年創成省“平安區”。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轉作風、優服務,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按照爲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政府服務流程持續改進,重大決策聽證制度逐步建立,人大、政協、羣衆和輿論監督日益增強,政務和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三級電子政務平臺基本建成,區長信箱辦理認真及時,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694件、政協委員提案1048件,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進一步提高。積極推進預算信息公開,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增長,效能監察、審計監督力度加大,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公務接待更加規範。紮實推進羣衆路線教育實踐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作風建設漸入常態。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區委十項規定,堅決反對“四風”,“三公”經費持續下降。

各位代表,“xx”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姜堰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項成績的取得,來自於區委的正確領導,來自於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來自於全區人民的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全區廣大幹部羣衆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與此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經濟稅源支撐作用不強,重大項目招引成效不夠明顯,生產性服務業佔比不高;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重點園區產業集聚度有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建設還需加強;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法治政府建設尚需強化;機關作風和效能仍需進一步加強,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切實加以解決。

“十三五”發展目標任務

“十三五”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扣“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目標要求,圍繞“打造生態宜居的旅遊度假養生基地”功能定位,以“三大主題工作” ⑥爲抓手,聚焦“決勝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興”核心任務,深入實施項目興區、環境立區、富民強區“三大戰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譜寫好“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姜堰篇章。

“十三五”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經濟發展主要指標超過省、市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基本同步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列統工業產值45%以上;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0%以上;20xx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61%以上;節能減排達省定要求。

今後五年,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致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地加快改革開放步伐,致力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堅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致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結構,致力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堅定不移地加快法治政府建設,致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我們堅信,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十三五”期末,姜堰一定能在推動“經濟強”上取得重大進展,在加快“百姓富”上創造更多成果,在打造“環境美”上取得明顯突破,在促進“社會文明程度高”上展現新的風貌。

20xx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十三五”發展的總體要求,緊扣“決勝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興”目標,深入推進“三大主題工作”,弘揚“三個不相信”⑦精神,以學趕海安爲動力,持續實施項目興區、環境立區、富民強區三大戰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致力融合發展,改善百姓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奮進,全力推動“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與經濟基本同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節能減排達省指標。

爲此,我們將努力在以下幾方面銳意開拓、務實前行:

一、聚力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質態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以泰州城北走廊⑧建設爲契機,以現代農業建設爲抓手,強化規模經營和結構調整,突出科技創新和方式轉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創建部省稻麥油高產增效萬畝示範片18個,培植國家和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基地6個、示範性設施果蔬基地2個。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保險制度。規範農民合作社發展,力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新增區級以上示範性家庭農場30家,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各鎮培育2個服務面積超5000畝的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村級爲農服務綜合體30家以上,示範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全力打造“智慧糧食”,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協助承辦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全國現場會。

構建都市型現代工業體系。認真落實《中國製造20xx姜堰行動實施綱要》、《主導產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和《關於深入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意見》,加快構建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都市型現代工業體系,推進智能製造,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開展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在十強和重點企業中有針對性地深化製造全流程和全產業鏈⑨的信息化集成應用,利用“互聯網+”推進在線監測、遠程診斷、雲服務等智能服務,實施物聯網、機器換人等重點工程,推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建成中小企業服務平臺,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運作機制,做精做特做優做強一批新興產業。續建“百企升級、十企示範”和“小升規”工程,鼓勵成長型企業引進智能設備和成套技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鼓勵小微企業改進工藝、更新產品。推動重點骨幹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科技型、成長型中小企業在場外市場股改掛牌。全年力爭完成工業開票銷售510億元、列統工業產值1455億元,分別增長10%、14%;淨增列統企業20家以上。

加快服務業提檔升級。傳統商貿業方面,加快城區三水•新都會等重點項目建設,改造提升鎮商業中心街區,完善社區商業設施,構建“區級商業中心-鎮級商業街區-社區商業網點”城鄉商貿服務體系。生活性服務業方面,落實旅遊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度假區咬定創建國家旅遊度假區目標,堅持“建設小城市、發展大旅遊”同步推進,全面實施“五區同創”⑩戰略,辦好中國溼地生態旅遊節暨溱潼會船節,規劃啓動泰州華僑城二期項目建設,建成溱湖野生動物園和海洋世界。加大溱湖健康產業園項目招引,推動“醫、藥、養、遊”融合滲透、互促共進。籌劃旅遊資產上市。城區實施古羅塘旅遊文化景區提升和人民公園休閒街區項目。鎮區加快“鄉村休閒旅遊”和“宗教禪修旅遊”集羣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大力實施服務業集聚區提升計劃,發展現代物流業,招引軟件、服務外包、研發中心、物聯網應用等企業,引進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健全電商公共服務支撐和物流服務體系,鼓勵區鎮村聯動開設惠民e站,打造區域性O2O平臺⑪。啓動企業互聯網化計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入駐知名電商平臺,力爭電商示範企業和示範村創建實現零的突破。規範發展新型金融組織,深化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探索直接融資,啓動省金融生態十佳區創建。

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建築企業股份制改造及經營機制改革,籌建建築業融資擔保平臺,制定務實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支撐保障措施,增強建築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探索建築產業與工業、信息產業深度融合,推進建築工業化、施工產業化進程,加快建設建築產業園,逐步拓展“大建築業”全產業鏈業務和跨界融合,深度開拓中亞、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境外市場,挖掘城鎮化建設、“一帶一路”⑫戰略市場潛力,抱團出擊,爭創行業品牌和地域名牌。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65億元、增加值110億元,實現在姜入庫稅收5.4億元。

二、加快開放創新,增添發展活力

推進項目招引建設。調整招引思路,由招企業向招產業轉變,緊緊圍繞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的培育和轉型升級,更加註重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網絡招商、園區共建,提高項目招引精準性。完善招商體制,大力推行定區域、定產業、定企業、定載體、定責任人的網格化、小分隊招商;將各招商分局管理考覈權限劃歸開發區,依託載體,平臺招商;有針對性開展境外招商,外聘專業招商人才,挺進日韓歐美等國,專業招商;鼓勵企業與行業龍頭、配套廠商聯合兼併,以存量引增量,產權招商。調整項目年度考覈指標和部門梯度服務體系⑬,健全重大項目庫,開通招商網、微信、微博、微網站。優化部門服務,強化要素保障,紮實推進雙登新型高能鋰電池、蘇欣稀土鋁合金、華芯激光電子等一批重大項目以及太平洋配套大衆和奧迪齒輪(軸)、五行特種纖維高性能複合材料、海龍汽摩專用零部件改造等重點技改項目建設。確保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0個以上,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個以上。

做優園區載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拓展區域融合空間,加快南北園區共建,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實行產業、項目、土地、人才等資源向園區傾斜,修訂“飛地經濟”政策,量化達產項目畝均納稅標準,原則上畝均稅收15萬元以上,開發區、科技園區20萬元以上,其它鎮不再獨立供地,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和20xx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必須落戶重點園區。開發區和科技園區落實爭創國家級開發區《三年行動綱要》,實施“特色園區打造”和“基礎設施建設”行動,加快智谷軟件園人才中心、商務中心建設,啓動建設物流港產業園,申報保稅倉庫,打造西部商業圈。裝備園區全力打造億元企業10億級、中小企業10億級、石油裝備板塊60億級三大平臺,加速推進晨光億元企業孵化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提檔升級20xx畝核心區。農業園區加快落實《兩年行動計劃》,着力引進設施農業、循環農業以及功能食品、休閒食品精深加工項目,籌建農業投入品配供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加快建設省級蘇臺農業合作創業園。打通科技大道、328國道和姜高路東延等園區對外主通道,建設229、353、610省道連接線。推動鎮級綜合園區向專業園區轉變,培植華港汽車零部件、張甸工業熱處理裝備、俞垛金屬材料等主題園。

培育創新主體。引導各類主體深入實施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和農業現代化工程,厚植實體經濟發展優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合力推進“校企合作共贏”、“創新型企業培育”和“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劃,開展產業人才培訓交流、“中國製造20xx”專題研修等活動,造就複合型、創新型企業家隊伍,提升企業研發能力,鼓勵產業鏈創新研究,倍增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羣。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集中支持事關產業發展的前瞻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成果轉化,啓動科技“十個一”工程⑭。引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導創業中心、智谷軟件園、科技大廈錯位競爭,發展衆創、衆包、衆扶、衆籌⑮空間。實施規上工業專利清“零”行動,力爭規上企業申請率達60%、大中型企業全覆蓋,開展境外商標、專利、標準認證,提交國際專利申請8件以上,推動油氣、建材、輕紡、機械等行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出口產品。

集聚創新人才。推動產才融合,發揮省科技鎮長團的橋樑紐帶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源頭作用,開展院士家鄉行、博士企業行、企業高校行活動,實施“高端人才智匯姜堰”、“匯智三水·名城名校聚賢攬才”等聚才引智工程,探索“1個領軍人才+1個雙創基地+1批高端人才”引才模式,依託產業平臺和園區載體,設立“千人計劃”專家創新創業基地,吸引具有行業領先水平、掌握核心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團隊,構建人才高地。

三、深化城鄉統籌,推動融合發展

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實施泰姜融合發展,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區域規劃銜接、產業合作、園區共建。修編開發區發展規劃,爲爭創國家級開發區提供保證;編制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和溱湖國家旅遊度假區規劃。推進城鄉統籌規劃全覆蓋,調優鎮村佈局,制定美麗宜居新姜堰建設計劃,試行“多規合一”規劃管理,加大“六個一體化”⑯力度,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細化城區旅遊總體規劃,完善天目山遺址公園建設規劃,做優淨業寺-萬竹園概念規劃,制定古羅塘旅遊文化景區提升計劃。

提升城鄉建管水平。續建229省道等3條骨幹道路,新建353省道俞垛互通段等7條聯線路網,按照“城鄉公交線路雙車道四級公路,中心村多通道,村組道路寬5.5-6米”的標準,逐步改善農村交通。拓浚新通揚運河三級航道。啓動飲用水深度處理工程,加快鎮區污水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新建菸草公司北側等7處遊園,着力優化濱河水上生態遊覽線。適時啓動城區部分地段房屋搬遷工作,有序推進原時代超市等地塊城市綜合體建設,消化存量房產。綜合整治古田新村、府西新村等老舊小區,改造一批老舊危樓,完成漁民安居任務。開通903、828和遊3線,建設公交候車亭200座。構建城鄉一體化大城管格局,推行執法區域片區化、管理標準精細化、日常管控協同化、全面管理社區化。深入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接續行動,重點推進小城鎮環境改善,實施村莊環境提升行動,建設生態河道,創建水美鄉村,落實長效管護。對規劃發展的重點村,延伸公共服務,吸引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建設康居村莊;對規劃發展的特色村,突出鄉村風貌塑造,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肌理和自然景觀,培育美麗村莊;對一般自然村,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條件,達到整潔村莊標準。

加快強鎮興村步伐。突出地方特色,加強外引內培,調優產業結構,鞏固發展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壯大鄉鎮經濟總量。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向規模化求效益。完善土地流轉交易服務體系,創新土地流轉形式,大力推廣適度規模經營“橋頭”模式。夯實工業基礎地位,向精細化求空間。通過建設標準廠房、發展物業經濟、引導能人回鄉創業帶動經濟薄弱村增收,引導各地發展資產租賃型、企業股份型、農業開發型、聯合發展型集體經濟,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0%。全面啓動溱潼鎮和蔣垛鎮小城市建設。以全面小康村建設“十百千”提升工程爲抓手,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全力實施黃橋老區富民強村三年幫扶計劃,完善包保部門結對幫扶機制,實行精準扶貧,力爭47個薄弱村脫貧,裏下河地區全部脫貧。

四、注重生態保護,建設綠色家園

嚴守生態底線。突出生態紅線區域管控,規範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持續跟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區、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增強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生態發展的定力,嚴格項目環評審批,綜合運用污染治理設施“第三方”運營、污染責任保險、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定等措施,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啓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開展工業用地調查,深化閒置低效用地盤活處置,創建土地節約集約模範區和高標準廠房建設與使用先進地區。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水美鄉村”創建,大力實施以主要幹道、骨幹河道、中心集鎮和生態村莊爲重點的綠化提檔升級工程,新增造林面積5000畝,打造省級綠化示範村8個。

狠抓環境治理。推進截污治水、水系溝通工程,加快城區污水管網建設,確保日污水收集處理量達4.5萬噸以上,實施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計劃,啓動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工程,合力解決新通揚運河水質超標問題。繼續開展省“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保證鎮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穩定運行,以鎮爲單位整體推進畜禽糞便污染治理,深入開展鎮村黑臭河道和溱湖溼地水體綜合整治,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推進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和區域聯防聯控,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範圍,繼續抓好燃煤鍋爐整治跟蹤監管,紮實推進秸稈“雙禁”和綜合利用,全面開展化工園區生產企業清理整頓工作,鞏固化工專項整治成果,重點加強重金屬、電鍍等行業的執法監管和風險防控。

落實制度保障。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實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細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構建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嚴格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覈,推行環保終身追責和“一票否決”制。健全重點污染源企業排污許可制,執行環保“黑名單”制度。堅持環境信息公佈公開,加強環保執法司法聯動協調。引導社會團體和公衆參與治理和建設,共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五、突出惠民優先,穩固和諧局面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新增城鎮就業7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240人、自主創業3000人,帶動就業3萬人;發放小額擔保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貸款2800萬元。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開展“創業+互聯網+”複合培訓。按時足額發放退休養老金,轉業幹部安置率100%。持續增加市民收入,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城鄉低保、醫保一體化和醫養融合,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關愛體系,築牢以社會救助爲重點的兜底保障。統籌推進公益慈善、紅十字、助殘優撫事業,創設慈善醫院。

均等推進公共服務。創建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示範區,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5+2”和教師“領航50”工程⑰,提升中國小教育質量內涵、學校管理水平和開放交流程度。更大力度辦好高中教育,推進羅塘高中“四星級”創建,充分發揮名校集羣影響力。實施學前教育提升工程,啓動實驗國小幼兒園建設工程,建成興泰、南苑、城西幼兒園。開展職業教育提振行動,與上海交大教育集團開展多層次合作。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支持民營學校健康、有序發展。深化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全面推進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增強多元化、本土化、特色化文藝產品供給,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組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探索建立醫療聯合體,健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創建省級健康促進區,改善居民就醫環境,提升溱潼、張甸和蔣垛等重點小城市(鎮)醫療機構服務水平。落實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加強食品藥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綜合監管,建立食品質量快速檢測室,提升市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城鄉體育健身圈和城區遊園配套健身設施,積極承辦世界女子圍棋擂臺賽、鐵人三項賽等大型賽事,大力培植社會體育組織。實施數字電視“高清姜堰”項目。出版發行《姜堰市志》。

加強社會治理工作。全面啓動“七五”普法,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要求,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化權益保障卡試點,加快培育全社會法治精神。健全社會治安防控、矛盾糾紛化解、人口服務管理、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紮實推進基層治理,規範綜治信息系統應用,優化社區網格服務管理,強化政社互動、“三社聯動”,深化民主法治示範村、省和諧社區、“六無社區”等創建活動,落實社區減負要求,完成新一輪村(居)委會換屆選舉。推進誠信社會建設,淨化網絡環境,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

繼續興辦民生實事。踐行共享理念,把民生需求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導向,讓百姓的幸福更有“質感”、姜堰的發展更有“溫度”,投資14.6億元辦好十個方面35件民生實事。

六、堅持執政爲民,提升服務能力

持續深化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行動,清理和規範涉企收費,動態調整和精簡審批事項,健全聯審會辦和容缺審批機制,建立網上並聯審批系統和證照數據庫,探索“一枚公章管審批”制度,促進審批權集中管理。深化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做好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改革試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及其他領域改革工作。推進重點鎮簡政放權。將編制向基層一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傾斜,做好開發區、度假區管理體制和“鎮改街”後機構設置和編制調整。深化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務卡改革。加速推進政務誠信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改革督察機制,開展跟蹤督查。

規範權力運行。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設定、行使、制約、監督權力,推進分類監管和精準服務,建立行政監管、信用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公衆參與的綜合監管體系。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主動接受人大及其會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羣衆監督和輿論監督。推行綜合執法,堅持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行政案件。履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及責任倒查機制。深入推進政府信息發佈制度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逐步實行政府採購招標電子化,試行遠程異地網絡評標。健全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對應的財稅體制,公開透明預算,統籌融資管理,堅持厲行節約。

打造勤廉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行爲。強化督查督辦機制,提高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水平和落實成效。切實治理庸政懶政怠政,增強擔當意識,堅決杜絕拿“嚴管理”替“少幹事”找理由、用“不出事”爲“不幹事”開脫責任的現象發生。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充分發揮政府門戶網站、12345·政風行風熱線等交流平臺作用,積極迴應社情民意和網絡輿情,有效疏導和妥善解決羣衆訴求。

各位代表,藍圖催人奮進,事業任重道遠。讓我們在中共姜堰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以堅定不移的執着追求、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把握機遇、奮發進取,爲實現“決勝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興”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