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現在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爲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爲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說是因爲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_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爲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

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再往上走就是鯉魚嘴,馬上就到北峯最高處了,有兩條路可以上去,魚背叫做步步高昇路,有驚無險,魚嘴叫做連年有餘路,非常平坦。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現在就到了北峯極頂,金庸先生20_年曾經在這裏華山論劍,他在他的小說裏多次提到華山,可給華山的宣傳立下了汗馬功勞呀。同時這裏也是拍攝華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給大家留點自由活動時間,一會們一起去爬蒼龍嶺!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紅石峽位於榆林市城北3公里處,距離榆林市區僅5公里。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榆溪河水穿峽而過直達城西。古代駐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將都喜好到紅石峽題刻以抒發邊塞豪情壯志,所以紅石峽又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從題字的內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時"九邊重鎮"的地位。此外,還可以欣賞到宋元時期的石窟藝術。趕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紅山夕照"的風采: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絢麗的紅石峽風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在峽東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來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塊,其中東崖126塊,刻字大的有4米見方,小者僅有0.03米見方,字幅長寬有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題詩、記功、紀遊、喻景、抒懷等,書法真草隸篆俱全,併兼有蒙文,筆法各異,鐫刻有別,今存有巨幅題記84 幅(其中東崖54幅、西崖30幅)。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說翠華山的風景可以稱得上是全省第一,所以暑假裏,我慕名而來遊覽了翠華山。

喜悅的浪花催促着我快步走向翠華山。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座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綠”山。哇!真是名不虛傳,好美啊!我一眼就看見了一道瀑布,它好象一條白色的巨龍從山上急奔下來,濺起無數水花,像一朵朵綻開的雪蓮,五彩繽紛,美麗極了。

經過一條鐵索橋,我又來到了一條長長的隧道。聽說只要人站在裏面就會冷得直打哆嗦。我不相信,於是我往裏一站,頓時,我大叫一聲“好冷啊!”我急忙衝出隧道,拉着媽媽的手去了我最喜歡的景點---天池。

一到天池,一個碧綠的池子呈現、在我的眼前。那碧綠的池子顯得那樣深沉。池子裏有許許多多的小艇無憂無慮地開來開去,人們在小艇上談笑風生,小艇的後面拉着長長的尾巴,好象一條雙尾魚在游來游去。水裏還不時有幾條魚在嬉戲玩耍,好象在說:“歡迎你們來到天池!”我親自乘坐了水上摩托,爸爸騎着摩托在水上轉來轉去,只有拐彎時最刺激,好象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爸爸看了時間說:“時間不早了,我們回家吧!”就這樣愉快的翠華山一遊結束了,我戀戀不捨得離開了翠華山。

啊!翠華山真美啊!我愛翠華山,我爲祖國有這樣的奇山秀水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漢陽陵考古陳列館,該館於1999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陽陵是西漢第四代皇帝景帝劉啓的陵墓。這裏是陳列館的前言大廳。大廳正面牆壁上的浮雕,表現的是漢景帝陽陵周圍從葬俑出土時的情景。看到這些千姿百態,無臂赤身的裸體俑,您可能會問:“素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爲行爲準則的中國人,在漢代怎麼會展示這樣的裸體俑?”其實,這只是歷史老人跟我們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這些俑在漢代時既非裸體,更非無臂。而是一羣着衣貫甲的陶俑,它們的臂膀是用木頭雕刻好後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還穿着色彩絢麗的絲、麻質地的衣服,屬於專爲帝王和達官顯貴們從葬的着衣俑。其餘三面牆上的浮雕是依據史料和漢壁畫而創作的藝術品,表現的是在西漢皇帝們出行時,專爲他們鳴鑼開道的儀仗車隊。

前  言

陽陵是漢景帝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從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壽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0_年)王皇后入葬,陽陵修建時間長達20_年,當時正值西漢盛世——“文景之治”時期。

陽陵陵園佔地面積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豐富。經過近三十年的考古調查、鑽探和發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園的形制、佈局及規模。特別是通過對陵園南區的從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從葬坑和陪葬墓園的發掘,出土了數以千計的各類陶俑及其它珍貴文物。這些轟動中外舉世矚目的考古發掘使陽陵成爲陝西旅遊景點中的又一新熱點。

上 層 展 廳

前面木板上的圖表是西漢世系表。表現的是西漢十一位皇帝(呂后除外)的相互關係、在位年代及先後順序。在這些皇帝中,較爲著名的有斬蛇起義、創立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開創“文景之治”的盛世賢君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啓,還有反擊匈奴侵略,拓展大漢疆域的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

漢 景 帝 畫 像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漢景帝劉啓,他生於公元前188年,死於公元前141年,爲西漢第四代皇帝。他32歲時(前157年)即位,在位20_年。

他在當政期間順應歷史潮流,繼續推崇“黃老之術”,實行“無爲而治”與“和親匈奴”的政策,成功地平息了“七國之亂”,使西漢王朝的統治更加鞏固,經濟進一步繁榮,國家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與其父文帝的開明統治被後世史家稱爲“文景之治”。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陽陵位於漢長安城東北,西南距未央宮遺址17公里,西距漢高祖長陵6公里,位於漢家帝王陵闕最東端。陵區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3公里,佔地面積十餘平方公里。“陽陵”是因陵處漢弋陽縣內而得名。

這個模型是以千分之一的比例做成的。鳥瞰整個陽陵,其平面分佈爲不規則的葫蘆形。這個位於陵園中部偏西的高大封土堆就是景帝的陵墓,它坐西朝東,爲整個陵區的中心。帝陵西北呈長方形的條狀物是刑徒墓地,用以埋葬修陵過程中因病、受罰或遇意外事故而死去的刑徒。景帝陵西北長短不等的條狀物是北區從葬坑,象徵着守衛帝陵的北軍。與它在南面遙遙相對的長方形標誌是1號建築遺址。帝陵東北的另一高大封土堆是王皇后墓,這是西漢帝后同塋異穴喪葬制度的具體詮釋。帝陵北側稍遠處的兩個形制較小的封土堆似爲景帝較爲寵愛的兩個妃子的墓冢。封土堆的大小及距離的遠近體現了漢代森嚴的等級制度。我們再看帝陵的東南側:高臺上圓形物是羅經石遺址,南北向長短不一的條狀物是南區從葬坑,象徵着守衛帝陵的南軍,再南面的長方形建築即是陽陵考古陳列館的所在地。從帝陵東闕門外直至馬家灣,是一條寬敞筆直的司馬道,司馬道南北兩側是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依身份高低從西向東成棋盤狀排列。司馬道頂端的方形地帶爲陽陵邑遺址。

這個模型使我們看到,整個陵園以帝陵爲中心,南北對稱,東西相連,佈局規整,結構嚴謹,既體現了皇權至上,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級觀念,也體現了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葬俗。

陽 陵 出 土 文 物

直至目前,我們對帝陵本身的考古發掘尚未觸及帝陵的地下墓室,只限於封土四周的垣牆、四闕門及陵東從葬坑。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陶俑陶畜類數量很大,別的文物雖數量有限,但其所包含的藝術性和文物價值卻不可小視。下面幾個櫃檯展出的文物或照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漢代的瓦當藝術、建築藝術及刑罰制度。

瓦當是中國古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物。其上多有紋飾和文字,作爲裝飾和表達美好願望之用。瓦當初爲半圓,秦漢時開始出現正圓形的瓦當。文字瓦當上“千秋萬歲”、“與天無極”、“漢並天下”及“富貴萬歲”等吉祥用語,表達了漢代人民在文景兩帝的開明統治下,企盼天下統一,國泰民安的祥和局面能長久持續下去的深切願望。瓦當上成熟而優美的小篆更以其圓潤柔婉的筆畫,勻稱和諧的線條向人們展示着漢代書法的無窮魅力。

對南闕門遺址的發掘表明該門當時由兩座三出闕構成。闕爲一種禮制建築,多置於都城、宮門、祠廟及陵墓前。它可用於觀望守衛,或用於張示昭令。陽陵南闕門遺址是我國目前考古發掘中年代最早、級別最高的三出闕建築遺址。這種由一主闕、二子闕組成的三出闕,爲皇帝專用。它的發掘對研究我國門闕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及對後世建築風格的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張照片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在南闕門發掘過程中發現的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築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緊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堅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間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兩側流走。南闕門遺址散水寬0.9米,全長14.6米。它的發掘爲我國建築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展櫥裏的這塊青磚上刻着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盤。該圍棋盤爲17道,出土於南闕門遺址中。過去普遍認爲我國原始圍棋盤道數較少,可能只有11道或13道,至東漢時圍棋大多還是17道,唐以後才普遍使用19道圍棋盤。這塊磚質圍棋盤的發現補證了史料的不足,說明我國早在西漢時圍棋水平已達到了17道。

景帝時雖稱盛世,但卻遠非所有人的天堂。據文獻記載,陽陵是在20萬刑徒經過20_年艱苦的勞作才最後修成的。這裏展出的兩種刑具出土於陽陵西北約1500米處的刑徒墓地之中。這種稍大些的刑具叫鉗,是刑徒脖子上所帶的刑具,另一種稍小的叫鈦,是套在刑徒腳後根上的刑具,類似今日的腳鐐。

陽 陵 從 葬 坑

從葬是指將各類陶器和器物一同埋入地下,供墓主人在冥世役用的一種喪葬形式。埋葬這類冥器的坑穴稱從葬坑。陽陵共發現四處大型從葬坑,它們分別分佈在帝陵、後陵封土堆四周及帝陵東南和西北,其性質和內涵各不相同。現已對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東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車馬、兵器和生產生活用具。這些考古發現既是西漢帝王喪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漢時期經濟繁榮,軍力強盛和物質生活豐裕的縮影。

帝 陵 從 葬 坑

帝陵共有81座從葬坑,圍繞封土堆四周呈放射狀分佈。其排列密集有序。這些坑長短有別,內涵亦有所不同,當屬官署、侍衛、府藏等性質。出土器物有儀仗騎兵、侍衛武士、侍從等陶俑,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馬、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這說明了當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還有戰車、兵器、生產生活用具等,數量極多。在帝陵從葬坑中還發現了宦官俑。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宦官形象,對研究帝陵從葬坑的性質以及宮廷內使的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區從葬坑位於帝陵東南,北距皇后陵300米,共計有24個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羣,有儲存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這些坑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

南區第10號從葬坑局部復原陳列

陽陵南區第10號從葬坑全長120米,寬3.8米,深8米。展現的是漢代的軍旅場景。該坑北半部爲排列整齊的武士俑及相當數量的生活用具。武士俑均着戰袍、鎧甲,執戟擁盾,面向東方,立於木質踏板之上。此陳列再現了南區第10號從葬坑北端的局部場景。

異 型 櫃 陳 列

中間及最後沿牆的異型櫃中陳列着站立鎧甲武士俑,行走鎧甲武士俑,素衣跽坐樂俑,素衣跽坐持物俑,戴武弁的陶俑頭,持物直立素衣俑等。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我叫,是西安中國國際旅行社的英文導遊。我的司機師傅叫,車號:,他的車開的很好。今天爲大家導遊,很高興和大家在一起度過這愉快的一天。我幹導遊工作已二十年了,我喜歡導遊工作,我將盡我的努力爲大家服務,有什麼地方講不清楚,歡迎大家隨時提問。今天我們去遊驪山,驪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結合的旅遊勝地,它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遺址在方圓二十里的範圍之內如此集中如此絢麗多彩,非但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遊驪山勝景,觀中華古今”確實當之無愧。整個旅程需要三個小時,祝大家旅途愉快

二.沿途導遊

從西安市去驪山風景區三十公里,大約需要四十分鐘,沿途要經過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中國有句俗話叫“走馬觀花”,我們現在是走車觀花。

請諸位看看北邊那一排高十二米的西安城牆,這城牆非但是中國,也是世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它建於十四世紀中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封他第二子朱樉爲秦王坐陣西安。秦王特燒大磚,修建了它,包括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樓和城中的鐘,鼓樓。城牆周長十二公里,城牆上寬12—14米,可以十馬並行,費時八年方纔完工。城外有寬約二十米護城河圍繞,城上女牆上有炮樓,牀子駑等守城利器。從大明王朝至大清王朝五百餘年,它從未在戰爭中被攻下過。這些年一些電影、電視劇涉及古代攻城戰守的場面,好多都是在這裏取景拍攝的。

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路叫咸寧路,靠我們左邊,那林木叢生欄杆圍繞的地方,便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園-----興慶公園,興慶公園舊址是大唐王朝興慶宮所在。唐王朝的京城長安便是今天的西安,城周百餘里,比今西安城要大七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興慶宮是唐朝黃帝專門閒樂的大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便在這裏住過很久,大詩人李白還爲她寫過有名的讚美詩《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興慶宮的南面爲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們常喜歡清靜,來這裏讀書和複習功課。

現在我們的汽車在西安東二環路行駛,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來,西安和全國各大城市一樣,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陸續建成,除了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外,,三環(第三環城路)以列入開鋪計劃之中。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爲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0_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爲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爲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峯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峯設置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擡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峯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峯峭拔的北峯爲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峯爲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羣衆俗稱奶頭山。“以山爲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峯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爲如此築陵較爲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爲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衆,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纔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聖記碑—無字碑】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爲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爲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爲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爲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爲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爲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爲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爲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爲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擡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爲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爲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爲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衆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爲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纔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裏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爲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保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峯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爲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爲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爲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5

釣魚臺在寶雞市寶雞縣東南約30裏天王鎮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臺石,上有困痕,傳說是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開國元勳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這裏有釣魚臺、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筆架山景區、金波峽景區、青峯山景區、仙人壩景區、玉皇山景區等八大景區,100多個景點。

釣魚臺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根據記載,太公釣魚臺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臺最爲有名。因爲,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纔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

唐代的釣魚臺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臺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臺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羣峯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蔥蔥,氣勢磅礴,蔚爲壯觀。近看,奇峯聳峙,翠柏蔥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岩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着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爲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說爲唐代所植,此爲釣魚臺景觀之一。

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中丟失。據釣魚臺碑得記載,這裏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臺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臺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臺”3個巨型篆字。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臺水庫”。釣魚臺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1973年開工, 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臺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

釣魚臺水庫爲這裏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成爲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爲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着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最後抵達太白山,進行旅遊觀光活動。旅遊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遊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與陝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陝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說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最後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佔,太白金星看到後,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於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裏,最後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雲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 “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係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遊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峯”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峯,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讚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着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峯,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說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爲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麪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麪,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爲“高二丈,不一樣”。白居易有詩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徵。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着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最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鬆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最後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最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祕,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着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羣衆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裏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峯名叫萬勿山,羣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最高的那一處山峯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峯。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雲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三太白池 (海)裏,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爲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纔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採。這裏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裏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裏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蹟,有冰斗、角峯、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臺叫拔仙台,是第四紀冰川遺蹟的一個角峯,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 (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 (二太白海)、三爺海 (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佈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雲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緻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着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泄氣,爲什麼呢?因爲當地人認爲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願,據說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麼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諜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美譽的法門寺,我們現

在站的這個地方呢就是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山門廣場,這裏地處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有120公里,西距寶雞市有96公里。

近幾年啊,陝西政府致力於把法門寺打造成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佛都,使法門寺成爲繼兵馬俑之後的:“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法門寺文化景區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衆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等及部分組成,全面的展示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法門寺的山門,山門也被稱爲“三門”,大家可以看到這

三個門中間大兩邊小,中間的是空門,兩邊分別是無作門和無相門, 我們一般把出家稱作步入空門,大概由此而來。

法門寺自古就因安置有釋迦摩尼的佛指舍利而著名於世,所以法

門寺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公元前485年,釋迦摩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爲了弘揚佛法,他命人將佛骨分爲八萬四千分,分藏於世界各個地方,並建有八萬四千坐塔,中國有19做佛指舍利塔,法門寺使其中的第五座,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在北魏建塔使被稱爲阿育王寺,隋朝改名爲成寶寺,唐高祖李淵改名爲法門寺。在唐朝200多年間,先後有8位皇帝7次掘開地宮6迎2送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聲勢浩大,轟動朝野,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在唐代宗時法門寺塔被成爲護國“真身寶塔”,由此可見法門寺在唐朝時期是多麼的繁榮。但是在明清之後,法門寺逐漸衰落。

明龍慶年間,歷經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後來地方紳士捐資修塔,歷經30年修建了一座8棱13級磚塔,但是在清朝時因地震而傾斜裂縫,1939年,在愛國人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朝晚期時候的最大規模的修繕。但是1981年塔又崩塌了一半,85年當地政府準備重建,87年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的發現了地宮。在沉寂了1120xx年之後,2999件大量大唐國寶重器,簇擁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下面就讓我們去地宮瞻仰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佛指舍利有4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其餘三枚爲影骨,靈骨即釋迦摩尼的真身佛指,其餘三枚是唐皇帝爲了保護靈骨而命人仿製的。 地宮出土的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地宮出土的13件宮廷祕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祕色瓷器,祕色瓷專爲皇室燒製,爲青瓷的一種,由於工藝複雜 配方祕而不宣,被稱爲祕色瓷。 地宮出土的雙輪12環

大錫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那麼我剛纔所說的這些稀世珍寶,有的剛纔大家已經瞻仰,還有的被珍藏在旁邊的法門寺博物館中,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從地宮出來,前面就是法門寺的合十舍利塔了,此塔歷時3年建成,塔高148米,大家可以看到此塔造型如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的部分是不是很像一個唐朝傳統形式的塔呢?那我們剛纔走過的這條寬闊的道路就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麪積約14萬平方米,是一條成佛之道,也是景區的景觀主軸。佛光大道的兩頭連接着可以容納10萬人山門廣場和朝聖廣場。我們將山門比喻爲此岸,也就是現在的世界,佛光大道接引衆生到達彼岸、也就是指合十舍利塔,(佛國)。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博物館,博物館有4個陳列室組成: 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法門寺歷史陳列管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了法門寺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個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在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館中,有國寶級文物44件,一級文物99件,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大家在這裏就可以看到我剛纔提到的祕色瓷,還可以看到唐代絲織品中的珍品:簇金繡,簇金繡就是指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問紋飾在固定到絲綢的上面。絲綢一般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那麼簇金繡的珍貴之處第一就在於它保存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製作工藝了,現在世界上這種金絲在日本有20絲,中國只有70絲,但是在古老的唐朝這種拉絲技術已經達到了6絲。

接下來我們去珍寶閣參觀一下。其中有我剛纔提到的4鼓12環的錫杖之王。所謂錫杖,其實他並不是用錫製成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的時候會發出淅淅的響聲,這枚錫杖用2兩金子和58兩銀子製成,在佛教中代表最高法力。

好了 出了珍寶閣,我們此次的法門寺之旅也接近尾聲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爲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說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閱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1],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爲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爲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說是因爲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xx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爲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

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售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再往上走就是鯉魚嘴,馬上就到北峯最高處了,有兩條路可以上去,魚背叫做步步高昇路,有驚無險,魚嘴叫做連年有餘路,非常平坦。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現在就到了北峯極頂,金庸先生20xx年曾經在這裏華山論劍,他在他的小說裏多次提到華山,可給華山的宣傳立下了汗馬功勞呀。同時這裏也是拍攝華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給大家留點自由活動時間,一會們一起去爬蒼龍嶺!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來到大唐芙蓉園,我們就不能不先講到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是省級旅遊度假區,它集遊覽、觀光、度假、遊樂、商貿、別墅爲一體,佔地面積15.88平方公里。區內風景名勝資源豐富,以雄偉壯麗的大雁塔、慈恩寺爲中心,已建成的唐代藝術博物館、唐華賓館和唐歌舞演藝廳,顯示出唐代建築的風采;區內的植物園、盆景園、春曉園、薔薇園、清流園等體現出長安園林的秀麗風光;國際美食城等旅遊設施,爲國內外遊客休閒度假、娛樂、餐飲提供服務和方便。大唐芙蓉園由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園林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擔任總體規劃及建築設計、由日本的世界級大師秋田寬承擔園林設計。

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市曲江新區,佔地1000畝,其中水面300畝,總投資13億元,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也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它包括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飲等衆多景點。大唐芙蓉園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創下了多項紀錄: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個“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主題公園,它同時擁有全球最大的戶外香化工程,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羣,集中國園林及建築藝術之大成。

大唐芙蓉園到底有什麼特色呢?首先公園裏充滿了唐文化色彩,裏面的雕塑、詩詞都是盛唐時期的代表,還有唐時期文物的複製品,都體現了“唐”的特點;其次是近8萬平方米的仿唐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唐建築羣落,全部依照原建築進行修復,而且集中了唐時期的所有建築形式,簡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築教科書;再有就是投資6000萬的湖面噴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電影;最後就是環湖廣場演出——《夢迴大唐》了,這個作品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作曲,是集歌舞、音樂、詩歌、朗誦於一體的藝術精華。

其實自古以來,曲江就擁有深厚的歷史園林文化背景。曲江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秦時,那個時候這裏就建有著名的離宮“宜春下苑”,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其名篇《上林賦》中,曾對曲江的自然風光作過生動描述。

隋朝國都大興城倚曲江而建,隋文帝猜忌、多疑,又迷信風水。大興城東南高西北低,風水傾向東南,後宮設於北側中部,在地勢上總也無法壓過東南,有人提出應該採取“厭勝”的方法進行破除。如把曲江挖成深池,並隔於城外,圈佔成皇家禁苑,成爲帝王的遊樂之地,這樣就能永葆隋朝的王者之氣不受威脅。好在曲江這裏有曲水循環的自然形式,稍加修繕就可成爲風景旖旎之所。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遷入新都。隋文帝遷入新都後,覺得“曲”不吉利,於是命令其宰相高熲爲這個皇家園林更換新名。有一天晚上,高熲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蓮花盛開,異常紅豔,蓮花雅稱芙蓉,於是將曲江更名爲“芙蓉園”。經過隋初的一番改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園林的面貌出現在歷史舞臺,而且得到了一個新的名稱——芙蓉園。同時它與首都大興城緊密相連,池子下游流入城內,是城東南各坊用水來源之一。隋煬帝時代,黃袞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種水飾,君臣坐飲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飲,把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觴故事引入了宮苑之中,給曲江勝蹟賦予了一種人文精神,爲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隋朝芙蓉園的基礎上,唐代擴大了曲江園林的建設規模和文化,除在芙蓉園重修紫雲樓、彩霞亭、涼堂與蓬萊山之外,又開鑿了大型水利工程黃渠,以擴大芙蓉池與曲江池水面,這裏成爲皇族、僧侶、平民匯聚盛遊之地。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樂遊登高等在中國古代史上燴炙人口的文壇佳話都發生在這裏。唐時的曲江性質大變,成爲首都長安城唯一的公共園林,達到了其發展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期,成爲唐文化的薈萃之地、唐都長安的標誌性區域,也奏響了中國文化的最強音。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爲誰綠。”唐太宗“貞觀之治”後,園林建設在其後的高宗、睿宗等朝在這裏開始有了較大的舉動,奠定了盛唐文化繁榮的基礎。唐玄宗對曲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其盛況空前絕後,達到了其園林建設的頂點。在皇家禁苑芙蓉園內,玄宗修建了紫雲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建築,並建了從大明宮途經興慶宮直達芙蓉園、長7960米、寬50米的夾城。經過唐玄宗的擴建,芙蓉園內宮殿連綿,樓亭起伏,曲江的園林建築達到最高境界,各類文化活動也趨於高潮。隨着唐末長安城的毀滅,其各種園林建築也被破壞殆盡,各項文化活動逐漸沉寂下去,以至於有些最終消逝得無法追尋。曲江——平民聚集遊覽的公共園林區,不僅在古都西安發展史上空前絕後,而且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陝西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距西安30公里,是秦嶺終南山的一條支脈。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爲山崩地質遺蹟。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爲20_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_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

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變質雜巖組成,受混合巖化作用強烈影響,山崩顆粒大,呈多種形狀斷裂,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混合巖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秦嶺北麓大斷層從翠華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從而引起山體崩落。這裏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秦嶺北坡的兩個堰塞湖——水湫池和甘湫池就是山崩形成的。翠華山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爲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及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紅石峽是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勝景,不僅有着優美的邊塞風光,更因它是一處大型摩崖石刻羣而聞名遐邇,被譽爲“塞上碑林”。它同時又是中共陝北黨的重要革命活動地點之一。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3月27日,_同志饒有興趣地遊覽了紅石峽。

紅石峽東西兩壁對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勢湍急,穿峽直達榆林城西。因爲此地山皆紅石,故而得名紅石峽。又因山勢雄偉,峽峯高聳,亦被稱爲雄石峽。大家面前的這個俊秀的門樓,其門洞上額鐫刻着“紅石峽”三個字,它是我國著名美術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歲時的墨寶。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學執教,是劉志丹烈士的導師。此門樓是紅荷峽的入口處,請大家隨我進去。

站在這裏,方圓不是很大的峽谷內,亭臺樓謝,疊石懸崖,石室古橋,洞壑清泉,盡收眼底,我們也已置身於絕妙的藝術畫廊了。這邊東崖高12米,長250米;對面西崖高18米,長248米。兩壁雙峯對峙,依壁鑿石成窟,史載有明代所創石窟叫窟,窟內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等,遭受嚴重破壞。現存大小石窟33處,大多分佈在東崖,西崖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連通。

紅石峽東西兩壁除石窟外,還在石窟間、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題匾相連,佈滿東西兩壁,琳琅滿目,幾無空隙。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於自然風蝕及人爲破壞,現僅存大小題刻120餘幅,其中東崖85幅,多爲明清以來官吏儒士文人所題。題刻筆力雄健遒勁,諸家書法並存,真、草、隸、篆俱全,還有難得的滿文題刻,筆法各異,鑲刻有別。字大者丈餘,小者不及寸。形制以橫幅爲主,兼有楹聯、條屏。石刻有題詩、紀功、紀遊、題詠等,內容多抒發愛國豪情,讚譽秀美山川。紅石峽實爲一大書法藝術寶庫,歷來讓慕名而來的遊客歎爲觀止。

我們沿東壁坡路下行。東壁原建有紅山寺,寺內有隧道可通“天門”、 “地門”。從“天門”

登峽頂,中有翠然閣,“地門”即臨榆溪河谷。據石窟內1487年碑刻《創建石佛殿記》記載,紅石峽最早開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明成化年間維修後,改爲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間又重修,更名鎮遠寺。現在寺廟石窟大多爲明成化年間至嘉靖間開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沖毀翠然閣而重建,複稱“雄山寺”。後經多次維修。解放後,紅石峽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視和關心,曾多次加固修復。

經過我的介紹,想必大家對紅石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識,下面,我們就一同來欣賞紅石峽的書法藝術和石窟風我會將其中的重點向大家作詳細的講解。

“河山千古”爲田玉廣、王守基在遊覽雄山寺時所題。玉廠爲貴州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20_年)任延綏鎮總兵。王守基爲山東人,任延綏鎮守營郡司,後成爲田玉廣的副將該題刻讚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聯防守邊、精誠團結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爲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書。李棠,14歲時在榆林考中秀才,18歲赴長安中了舉人。民國年,出任陝西靖邊縣縣長,在執事三年期間,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稱頌其“兩袖清風,廉潔奉公”。1899年,書寫 “功在名山”,讚譽劉宗周、高折五兩位老先生德高望重、業績昭著。

“大漠金湯”爲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延綏總兵龍得勝所題。題詞寓意紅石峽關雄地險,堅不可摧。

“力挽狂瀾”,這塊石刻爲1920_年4月榆林中學丁級班學生畢業題刻紀念。當時正處於大革命時期,李子洲同志擔負着在陝北點燃革命火種的重任來到榆林中學執教,他提議題刻“力攬狂瀾”於紅石峽,全班同學通過後,校長杜斌丞推薦教務主任崔煥九書寫。題詞顯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凌雲壯志。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東壁上的第一個石窟——聖母殿,它的門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窟頂刻八卦圖。傳說故事中,把天比做父親,把地比做母親,殿內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稱做三霄聖母,她們是由中國上古傳說中創造了人類的女姆媧娘娘演變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並主管婚姻、子嗣。相傳明成化年間,延綏總兵陳輝年過四十仍膝下無子,有一年三月十六日,他攜妻來到聖母殿跪拜求子,並立 “子嗣牌”,捐資金裝聖母,粉飾廟殿,大興土

木,擴建雄山寺。次年,陳總兵果然喜得貴子。從此以後,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爲雄山寺的廟會期,其間香火不斷。

第二個石窟是“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有人會納悶,這三人怎公會和平共處呢?因爲誰都知道,儒、道兩教歷來水火不容。但在繁榮昌盛的唐代,道教的“無爲而治”思想很適合於歷代的撥亂反正,儒教的“仁”、“禮”之風及“君子”之態有利於和平年代的發展,佛教的輪迴說、因果說則又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心態。唐太宗時期,爲了扼制外來宗教產生的巨大影響,把道教定爲國教。尊奉李聘爲教主。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學,尊的雖然是道教,實際上卻心向佛教,於是獻出現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宋元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國家四分五裂,理學家認爲各民族應該和諧統一,不分彼此。一些人主張將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從此以後,中華大地上纔出現了三教殿。

這是一座石牌樓,其上書“榆陽勝景”四個字,爲20_年依照原樣修復而成。1872年,榆林總兵劉厚基出邊征伐途經雄山寺,見其破敗不堪,人難行走,爲使勝境重現昔日光輝,便捐資修葺,拓寬道路,築堤植柳。豈料第二年夏,洪水氾濫,石巖崩塌,道路墜毀。劉公又捐資開山鑿道,直達洞門,遊人探幽尋勝始能自由徘徊,並在河灘栽種楊柳,在此處建造牌樓一座,並刻書以壯觀瞻。同年秋,寺下堤防又爲洪水所淹,樹木無存。劉公再消巖築堤,並請陝甘總督左宗棠郵寄“榆溪勝境”四字和“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爲新”楹聯,嵌刻於崖壁。經劉公三次修築,雄石峽這一名冠塞上的風景名勝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邊”爲一品頂戴撫陝使者葉伯英巡視榆林時所題。1888年,英軍衝破清廷邊防侵人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員巡視各邊,葉伯英奉命巡視的就是九邊(遼東、宣化、大同、寧夏、甘肅、薊鎮、太原、固原、延綏)重鎮之一的延綏 (即榆林)。當看到榆林軍事力量雄厚,戒備森嚴時,揮筆書寫“威震九邊”讚譽紅石峽關隘險要,軍事威嚴,聲名震撼北域邊疆全線。

“漢蒙一家”是1920_年10月陝西觀察使者崔雲鬆等遊紅石峽時所題。蒙漢民族在歷史上長期紛爭不休,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民國初年,民族統一,題詞意指蒙漢人民和睦共處,

情同一家。

“還我河山”,這兩幅百刻均出自抗日愛國將領馬占山之手。馬占山,吉林懷德縣人,原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1937年,在他駐防府谷時,曾在榆林設東北挺進軍駐榆辦事處,其間常來榆小住。1941年冬,馬占山將軍陪同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將軍來紅石峽赴朱綏光宴請,看到祖國山河破碎,不禁感慨萬千,遂題寫“還我河山”,表達了他驅逐日寇、統一祖國的宏偉大志。

在我們擡眼看到的那個凌空修建的閣樓便是翠然閣,晚清時又稱“凌雲閣”。歷代文人雅士在這裏把酒臨風,品茗賞酒,即席賦詩,別有情趣。經翠然閣出天門達崖頂,崖頂原建有羅漢殿,清末時坍毀。翠然閣曾是中共陝北黨的重要革命活動地點之一。1920_年5月,中共榆林縣委在此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次年8月,中共陝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又在此召開,白明善、劉瀾濤、賈拓夫、劉志丹等同志參加了會議。會上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陝北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個石窟叫慈仁殿,窟頂浮雕八卦及龍、風、牛、馬、羊、鹿、狗、雞、花草等藻井,圖案清晰,充分顯示了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們將要經過的這幾個石窟有通道相連,其下有一條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 “廣澤渠”,出 “地門”就會看到。1473年,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巡撫餘子俊爲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駐邊軍心,親率將士在紅石峽半山腰開鑿渠水以利灌溉。明萬曆年間重修,清時擴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開鑿普渡橋涵洞石壕建成東西二渠,新中國成立後多次改建。渠全長1000餘米,其中五分之一於石壁中穿鑿而過,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艱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實屬罕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到現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個行政村的一萬畝出地。20_年,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組來此拍攝《大漠紅峽》,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紹了廣澤渠。

過普渡橋,來到西崖下。西崖石窟毀壞嚴重,摩崖題刻幅面較大,剝蝕較重。

“中外一統”是康熙年間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題。題詞慨嘆漢族與少數民族同爲華夏民族,理當和平共處、一統河山。

“天成雄秀”,是紅石峽唯一的一塊滿文題刻,清乾隆年間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題寫。題詞讚美紅石峽兩岸風光綺麗,景色宜人。

通過以上參觀,我們看到,紅石峽確爲一處集摩崖題刻、石窟古剎、水利樞紐、軍事要塞爲一體的遊覽勝地。隨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設、榆林旅遊業的發展,紅石峽將以更美的面貌、更優質的服務迎接五湖四海的遊客朋友!

關於陝西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4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紅石峽.

紅石峽是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勝景,不僅有着優美的邊塞風光,更因它是一處大型摩崖石刻羣而聞名遐邇,被譽爲“塞上碑林”。它同時又是中共陝北黨的重要革命活動地點之一。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3月27日,_同志饒有興趣地遊覽了紅石峽。

紅石峽東西兩壁對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勢湍急,穿峽直達榆林城西。因爲此地山皆紅石,故而得名紅石峽。又因山勢雄偉,峽峯高聳,亦被稱爲雄石峽。大家面前的這個俊秀的門樓,其門洞上額鐫刻着“紅石峽”三個字,它是我國著名美術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歲時的墨寶。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學執教,是劉志丹烈士的導師。此門樓是紅荷峽的入口處,請大家隨我進去。

站在這裏,方圓不是很大的峽谷內,亭臺樓謝,疊石懸崖,石室古橋,洞壑清泉,盡收眼底,我們也已置身於絕妙的藝術畫廊了。這邊東崖高12米,長250米;對面西崖高18米,長248米。兩壁雙峯對峙,依壁鑿石成窟,史載有明代所創石窟叫窟,窟內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等,遭受嚴重破壞。現存大小石窟33處,大多分佈在東崖,西崖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連通。

[CHAAD]  紅石峽東西兩壁除石窟外,還在石窟間、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題匾相連,佈滿東西兩壁,琳琅滿目,幾無空隙。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於自然風蝕及人爲破壞,現僅存大小題刻120餘幅,其中東崖85幅,多爲明清以來官吏儒士文人所題。題刻筆力雄健遒勁,諸家書法並存,真、草、隸、篆俱全,還有難得的滿文題刻,筆法各異,鑲刻有別。字大者丈餘,小者不及寸。形制以橫幅爲主,兼有楹聯、條屏。石刻有題詩、紀功、紀遊、題詠等,內容多抒發愛國豪情,讚譽秀美山川。紅石峽實爲一大書法藝術寶庫,歷來讓慕名而來的遊客歎爲觀止。

我們沿東壁坡路下行。東壁原建有紅山寺,寺內有隧道可通“天門”、 “地門”。從“天門”登峽頂,中有翠然閣,“地門”即臨榆溪河谷。據石窟內1487年碑刻《創建石佛殿記》記載,紅石峽最早開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明成化年間維修後,改爲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間又重修,更名鎮遠寺。現在寺廟石窟大多爲明成化年間至嘉靖間開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沖毀翠然閣而重建,複稱“雄山寺”。後經多次維修。解放後,紅石峽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視和關心,曾多次加固修復。

經過我的介紹,想必大家對紅石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識,下面,我們就一同來欣賞紅石峽的書法藝術和石窟風我會將其中的重點向大家作詳細的講解。

“河山千古”爲田玉廣、王守基在遊覽雄山寺時所題。玉廠爲貴州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20_年)任延綏鎮總兵。王守基爲山東人,任延綏鎮守營郡司,後成爲田玉廣的副將該題刻讚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聯防守邊、精誠團結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爲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書。李棠,14歲時在榆林考中秀才,18歲赴長安中了舉人。民國年,出任陝西靖邊縣縣長,在執事三年期間,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稱頌其“兩袖清風,廉潔奉公”。1899年,書寫 “功在名山”,讚譽劉宗周、高折五兩位老先生德高望重、業績昭著。

“大漠金湯”爲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延綏總兵龍得勝所題。題詞寓意紅石峽關雄地險,堅不可摧。

“力挽狂瀾”,這塊石刻爲1920_年4月榆林中學丁級班學生畢業題刻紀念。當時正處於大革命時期,李子洲同志擔負着在陝北點燃革命火種的重任來到榆林中學執教,他提議題刻“力攬狂瀾”於紅石峽,全班同學通過後,校長杜斌丞推薦教務主任崔煥九書寫。題詞顯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凌雲壯志。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東壁上的第一個石窟——聖母殿,它的門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窟頂刻八卦圖。傳說故事中,把天比做父親,把地比做母親,殿內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稱做三霄聖母,她們是由中國上古傳說中創造了人類的女姆媧娘娘演變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並主管婚姻、子嗣。相傳明成化年間,延綏總兵陳輝年過四十仍膝下無子,有一年三月十六日,他攜妻來到聖母殿跪拜求子,並立“子嗣牌”,捐資金裝聖母,粉飾廟殿,大興土木,擴建雄山寺。次年,陳總兵果然喜得貴子。從此以後,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爲雄山寺的廟會期,其間香火不斷。

第二個石窟是“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有人會納悶,這三人怎公會和平共處呢?因爲誰都知道,儒、道兩教歷來水火不容。但在繁榮昌盛的唐代,道教的“無爲而治”思想很適合於歷代的撥亂反正,儒教的“仁”、“禮”之風及“君子”之態有利於和平年代的發展,佛教的輪迴說、因果說則又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心態。唐太宗時期,爲了扼制外來宗教產生的巨大影響,把道教定爲國教。尊奉李聘爲教主。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學,尊的雖然是道教,實際上卻心向佛教,於是獻出現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宋元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國家四分五裂,理學家認爲各民族應該和諧統一,不分彼此。一些人主張將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從此以後,中華大地上纔出現了三教殿。

這是一座石牌樓,其上書“榆陽勝景”四個字,爲20_年依照原樣修復而成。1872年,榆林總兵劉厚基出邊征伐途經雄山寺,見其破敗不堪,人難行走,爲使勝境重現昔日光輝,便捐資修葺,拓寬道路,築堤植柳。豈料第二年夏,洪水氾濫,石巖崩塌,道路墜毀。劉公又捐資開山鑿道,直達洞門,遊人探幽尋勝始能自由徘徊,並在河灘栽種楊柳,在此處建造牌樓一座,並刻書以壯觀瞻。同年秋,寺下堤防又爲洪水所淹,樹木無存。劉公再消巖築堤,並請陝甘總督左宗棠郵寄“榆溪勝境”四字和“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爲新”楹聯,嵌刻於崖壁。經劉公三次修築,雄石峽這一名冠塞上的風景名勝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邊”爲一品頂戴撫陝使者葉伯英巡視榆林時所題。1888年,英軍衝破清廷邊防侵人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員巡視各邊,葉伯英奉命巡視的就是九邊(遼東、宣化、大同、寧夏、甘肅、薊鎮、太原、固原、延綏)重鎮之一的延綏 (即榆林)。當看到榆林軍事力量雄厚,戒備森嚴時,揮筆書寫“威震九邊”讚譽紅石峽關隘險要,軍事威嚴,聲名震撼北域邊疆全線。

“漢蒙一家”是1920_年10月陝西觀察使者崔雲鬆等遊紅石峽時所題。蒙漢民族在歷史上長期紛爭不休,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民國初年,民族統一,題詞意指蒙漢人民和睦共處,情同一家。

“還我河山”,這兩幅百刻均出自抗日愛國將領馬占山之手。馬占山,吉林懷德縣人,原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1937年,在他駐防府谷時,曾在榆林設東北挺進軍駐榆辦事處,其間常來榆小住。1941年冬,馬占山將軍陪同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將軍來紅石峽赴朱綏光宴請,看到祖國山河破碎,不禁感慨萬千,遂題寫“還我河山”,表達了他驅逐日寇、統一祖國的宏偉大志。

在我們擡眼看到的那個凌空修建的閣樓便是翠然閣,晚清時又稱“凌雲閣”。歷代文人雅士在這裏把酒臨風,品茗賞酒,即席賦詩,別有情趣。經翠然閣出天門達崖頂,崖頂原建有羅漢殿,清末時坍毀。翠然閣曾是中共陝北黨的重要革命活動地點之一。1920_年5月,中共榆林縣委在此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次年8月,中共陝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又在此召開,白明善、劉瀾濤、賈拓夫、劉志丹等同志參加了會議。會上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陝北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個石窟叫慈仁殿,窟頂浮雕八卦及龍、風、牛、馬、羊、鹿、狗、雞、花草等藻井,圖案清晰,充分顯示了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們將要經過的這幾個石窟有通道相連,其下有一條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 “廣澤渠”,出 “地門”就會看到。1473年,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巡撫餘子俊爲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駐邊軍心,親率將士在紅石峽半山腰開鑿渠水以利灌溉。明萬曆年間重修,清時擴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開鑿普渡橋涵洞石壕建成東西二渠,新中國成立後多次改建。渠全長1000餘米,其中五分之一於石壁中穿鑿而過,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艱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實屬罕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到現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個行政村的一萬畝出地。20_年,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組來此拍攝《大漠紅峽》,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紹了廣澤渠。

過普渡橋,來到西崖下。西崖石窟毀壞嚴重,摩崖題刻幅面較大,剝蝕較重。

“中外一統”是康熙年間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題。題詞慨嘆漢族與少數民族同爲華夏民族,理當和平共處、一統河山。

“天成雄秀”,是紅石峽唯一的一塊滿文題刻,清乾隆年間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題寫。題詞讚美紅石峽兩岸風光綺麗,景色宜人。

通過以上參觀,我們看到,紅石峽確爲一處集摩崖題刻、石窟古剎、水利樞紐、軍事要塞爲一體的遊覽勝地。隨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設、榆林旅遊業的發展,紅石峽將以更美的面貌、更優質的服務迎接五湖四海的遊客朋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