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精選17篇)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

侗寨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一種公共建築物,是侗寨的標誌。在侗族南部方言區,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樓,是侗寨風光的一大特色。鼓樓具有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用途多樣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民族民俗文物價值。

鼓樓的來源,衆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爲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爲鼓樓。另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蹟。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讚頌鼓樓的歌詞中,就"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耐人尋味。肇興以鼓樓羣最爲著名,其鼓樓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譽爲"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臺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爲大觀。

鼓樓從外觀觀賞像一座寶塔,飛閣重檐,氣勢雄偉。全樓爲木結構建築,用四根大杉木爲主柱直達頂層,另立副柱加橫豎瓜於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傳統爲中央懸空一根爲雷公柱、四根金柱爲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結構方法,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寓意"天長地久"。

鼓樓的平面均爲偶數,一般有正方形、六邊形、立面均爲奇數重檐,少則一層,多達十七屋,高度多爲二十米左右,逐層收縮,最高頂閣內放置牛皮大鼓。頂部爲攢尖、懸山、歇山等形式,頂端置葫蘆形塔剎。底部多數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終年不斷。建築類型有廳堂式、幹欄式、門闕式、樓閣式、密檐式等多種。

侗寨建鼓樓,是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誌,由全寨人集資修建。鼓樓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標誌。二是侗族族姓的標誌。三是侗族羣衆休閒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要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鼓樓的來源,衆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爲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爲鼓樓。另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蹟。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讚頌鼓樓的歌詞中,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耐人尋味。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天星橋景區。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之下6千米處,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天然園林。這裏主要觀賞石、樹、水的美妙結合,由天然盆景區、天星洞景區、水上石林區組成。“風刀水劍刻就萬千盆景,根筆藤墨繪製千古絕畫”,足以概括天星橋景區的神韻。

現在我們進入大門來到了“數生步”,這裏水上有石,石中有水,石上有樹,他比起雲南的石林更多了份靈氣和秀氣,腳下的石頭散落在水中,形成365塊跳蹬,正好暗合了一年的週期。數生步它蘊含了世界上一部分名人的生日,例如:愛因斯坦生日2月11日,達爾文生日2月12日,肖邦生日3月1日等。您可以從第一剛個跳蹬開始數,因爲每一個跳蹬上都刻有日期,當您數到您生日那塊石凳時,您可以許一個心願,並照相留戀,表示人生處處有好景。我們可以看到數生步周圍遍佈的仙人掌和小灌木叢及各種花草,有的長在石崖上,有的長在叢林中,仙人掌上有刺,所以大家不要用手去觸摸,以免刺傷您。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巨大石山有一個“雲”字時刻,筆墨酣暢,雄渾有勁。接着我們走過一條狹窄的石道,大家順着我的手勢擡頭看,兩座石山頂端的距離比較遠,有一線天的美景。走過數生步我們來到長生峽,兩邊的石崖上長滿的常青樹,因此得名。大家看那棵長在石崖上的古樹,它根的形狀是否像一隻坐着的狗,像是在向遊客的到來

表示歡迎。一路上我們隨處可見樹根深紮在石崖中,根與石,本是互不相容的,而根的生長,總要避開石。可在這裏卻有一種想象不到的奇蹟。有生命的根和無生命的石頭,竟是那樣熱烈的擁抱在一起。在沿途有很多美麗的風景,如託石補天,九龍盤壁,雄獅把關等。現在立於我們眼簾的就是根抱石的自然景觀——美女榕,這是一個巧奪天工的傑作。它由一塊岩石用堅硬的身體不斷塑造這棵榕樹的根。有人說它像跳水的美女。它的樹根像女人的身姿,它的樹葉猶如女人的臉龐,充滿活力。這裏的道路比較狹窄,有時我們必須彎着身體穿過石拱門才能過去,所以此處又叫側身崖。

這片開闊的湖面就是天星湖了。羣山環繞,風景迷人,這裏便是《西遊記》豬八戒背媳婦的拍攝點。我們現在站的這座橋叫天生橋,橋下河水洶涌,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天星景區中段,將進入天星洞景區。

天星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內自然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天星洞的鐘乳石以色彩斑斕稱著,洞裏的石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幾乎成了太陽光譜的靈敏折光鏡,把大自然的色彩集中到溶洞裏了。洞內有一根25米的天然石柱,名天星柱,直託洞裏頂穹。石柱周圍,有一組石頭,每一石頭都極像盛開的荷花,大小不一。若輕輕敲擊,這蓮花狀的石頭就會發出不同音色的樂聲,美妙動人。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3

好啦,各位朋友,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四洞溝景區的大門口。四洞溝景區於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20_年9月被百龍旅遊集團託管經營。請大家擡起頭來,我們的面前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門樓,上書“四洞仙境”四個大字,這是著名的書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赴樸初老先生生前來四洞溝觀光遊覽後留下來的墨寶,意思是說四洞溝景區內峽谷幽深、溝壑縱橫、滿山滴翠、飛泉成瀑,宛若一處美妙的仙境。

來到赤水之後,大家心裏肯定在納悶,赤水怎麼這麼多“洞”呀?實際上,在貴州黔北地區,“洞”是古漢語的遺留用語,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上解釋說:“洞者,疾流也!”從這裏可以看出,“洞”並不是指山洞或溶洞,在當地人的口語中,“洞”就是指瀑布之激流,“一簾瀑布”就是“一洞”。那麼我們四洞溝景區就是一條由四個大的梯級瀑布組成的幽深峽谷,總長4.5公里,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壯觀的瀑布,還可以欣賞翠竹、綠樹、繁花、桫欏和緩緩流淌的小溪以及千姿百態的丹霞奇石。請大家來到四洞溝景區的導遊圖前來,圖上清晰地標示了我們今天所要欣賞的四個梯級瀑布:水簾洞、月亮潭、飛蛙崖、白龍潭。等一會兒我們便從這個大門進去,沿着溪流兩岸的遊道,忽左忽右,宛如當年的紅軍四渡赤水一樣,不時地跨過閔溪,溯溪而上,去欣賞四洞溝的美麗景色,約需4個小時的時間。

【天恩橋】在驗票口的前方,溪流之中,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進入景區的第一個景點:天恩橋。您看,兩座巨型石板橋橫臥溪流之上,恍若上天所賜,專爲大家的到來而精心鋪設的一樣,故名天恩橋。實際上,天恩橋的每塊石板均重達5噸以上,修建於160多年前,耗費了當地老百姓300多個工時。

【過驗票口】經過驗票口後,我們就完完全全地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啦。這條淙淙流淌的小溪名叫閔溪,溪水清澈乾淨,溪底丹霞岩石泛發紅光,溪旁河柳叢生,挨挨擠擠,遊道兩旁篁竹比比皆是,構成一個恬淡的世外桃源,所以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中外遊客稱四洞溝景區爲“萬竹之園”、“沒有敗筆的景區”,從而使四洞溝景區獲得了“小家碧玉”的美譽。今天,我們就要親手去撩開“小家碧玉”那迷人的面紗。

【發電房】我們的面前出現了一排房子,大家猜一猜,這排房子除了居住外,原來還有什麼用途?(略爲停頓)大家沒有猜到吧,這曾是四洞村的發電房,修建於1963年,當時造價僅1萬餘元,發電量只有幾個千瓦,不夠村子裏的照明用電,後來雖然更換了一臺20千瓦的發電機,但終因發電量太小而旅遊業已蓬勃地發展起來了,所以被淘汰了,這棟房子也變成了居民用房,等會兒往前走幾步您就能看到已被廢棄不用的引水壩在無形中變成了閔溪汛期來臨時減緩洪水衝擊力的阻力壩,又在爲新的造福人類的事業默默地奉獻着。

【擦耳巖、猴跳石】我們前進方向的右邊有一塊石頭,名叫擦耳巖,雖然我們今天所走的遊道已十分地寬敞,但在旅遊開發之前,這裏地勢險峻,卻又是當地村民進出的必經之道,所以每每經過只能擦耳而行。從擦耳巖的位置往溪流中望過去,溪流中幾塊巨石隨意擺放,不成規則。據當地老百姓相傳,有一年,道教鼻祖張三丰帶着一箱寶物準備去給東海龍王祝壽,當他走到四洞溝時,因迷戀溝中美景耽誤了時辰。雞叫了三遍之後,張三丰還沒有起身趕路的念頭,致使裝着寶物的巨箱不劈自開,但見箱蓋、箱體四散五裂,片刻之間便化爲紅色巨石橫臥溪流之中,令張三丰懊惱不已。年長日久,這幾塊巨石便成了我們面前的這幅模樣,因經常有猴子在這些巨石上跳來跳去,故曰猴跳石。

【轎亭】顧名思義,轎亭就是轎伕營運的“車站”。這些轎伕全部是四洞溝土生土長的苗家漢子,其轎子又叫滑竿,全部就地取材,加工而成,兩根竹竿架上一把軟竹躺椅,人躺在上面,可以盡情地悠哉悠哉。因四洞溝景區由四個瀑布即四洞組成,而每個洞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所以從轎亭開始,坐滑竿的話,其政府指導價是每洞20元,最低優惠價是每洞10元;不過,我們團隊中重量級的人物坐轎的話,那就得付重量級的錢,給多少就看您自己的啦。

【竹筍、竹蓀】赤水市位於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交接之處,年均氣溫17℃,降水量1200—1300毫米,生態植被良好,氣候四季宜人,是竹子的理想生存地。您看遊道兩旁,竹子成片成林,蔚爲壯觀。大家都知道,春天是萬物生長髮芽的季節,也是竹筍拱土而出的時節,但是在赤水市任何一個地方,竹子都是在夏秋季節發芽成筍,拔節生長,持續時間長達6個多月,您說奇怪不奇怪?!而且在竹林中還生長着一種特別名貴的食物:竹蓀。這個“蓀”是由“草”頭和“孫”字組成的,是一種叫隱花菌的菌類植物,屬擔子菌綱、鬼筆科。當枯死的竹竿和飄落的竹葉腐爛變黴以後,在一定的氣候、土壤、陽光等條件下,加上強烈的溫差變化,年長日久便生長出竹蓀這種名貴的滋補食品。遠在古代,竹蓀便作爲貢品進貢皇帝,被譽爲“京果之王”,如今釣魚臺國宴也經常以竹蓀烹製佳餚接待國際貴賓。從清朝中期至解放前,四洞溝等地出產的竹蓀價格最高時竟與黃金等價,一家三口的農戶只要採到四兩到半斤的竹蓀便可保證全家人一年都不幹活,也不愁吃穿。竹蓀生長在哪裏,哪裏就充盈着散逸的清淡幽香,將其曬乾後,這種幽香更加芬芳,泌人心脾。竹蓀質地細膩,味道鮮美,清脆爽口,煮湯時加一點竹蓀,不但可以調味,而且還可以防腐,幾天內不會變味,因此它具有色、香、味三絕的特點。竹蓀的蛋白質含量達到30—40%,含有人體必需的19種氨基酸、賴氨酸、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不僅對高血壓、支氣管炎、風溼病有特殊療效,而且對膽固醇、脂肪過厚等病症也有明顯療效,同時,對人體肝臟益處多多,具有治癌防癌的作用。

【樹抱石】在遊道的右上方,一堵石壁之上赫然生長着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強勁有力的根莖緊緊地纏住石壁,我們叫它樹抱石。這是一棵榕樹,屬大葉科,因果實和樹皮皆成黃色,所以又名黃果樹。傳說古時候,赤水河兩岸有一戶姓黃的人家和一戶姓馬的人家因一場糾紛而打起了官司,姓黃的人官司敗了以後便傾家蕩產,不得不借住在山裏的巖洞中生存,死後魂靈轉化爲一棵樹,得名黃果樹。但是黃姓人家的後代不甘心,又層層上告,終於轉敗爲贏,逼得姓馬的人也只有遠逃深山,連衣服都沒有穿的,死後魂靈轉化而成的樹也是沒有樹皮,赤條條的,得名馬林光樹。目睹緊抱着石頭的榕樹根鬚,品味着黃馬兩姓人家的爭鬥,我們明白:和氣是多麼地可貴,和爲貴啊!爲人處世,行事做人,都應以和善爲本,而不應爭強好勝。

【雙船石】請大家隨着我手指的方向望過去,在溪中,兩塊巨型的丹霞石並排順溪而臥,彷彿兩條漁船沿溪而下,直奔赤水河,入長江而去。清朝一位本土佚名詩人賦詩曰:南天門下石雙船,並列停靠水讓關;若有仙人親駕馭,長江水裏都循環。現在我們已經欣賞到了雙船並行的雄姿,那麼詩中的“南天門”又在哪兒呢?我們慢慢往前走,去找南天門吧。

【神龜石、撐腰巖】前進方向的右邊大山中伸出一塊巨石,遠觀如一隻巨大的烏龜從大山中伸出它的頭部,因其巨大,恐修道成仙,故名神龜石。在神龜石的下方自然形成一個巖罩,巖罩有一個充滿陽剛氣息的名字,叫撐腰巖。我們大家可以找來細竹竿或枯枝折彎後撐在巖罩之中,凡有“腰痠背痛腿抽筋”的朋友,只要您誠心地在撐腰巖中撐上一根棍子或竹竿,包您回家以後“腰不酸背不痛腿也不抽筋”了。

【南天門】站在撐腰巖前,朝對面大山望去,但見一堵巨大的石壁矗立在遠方,石壁上自然形成一幅規模宏大的天宮宮殿圖,右下方便是通往仙境的南天門,當地曾有俗語“跨過渡仙橋,爬上天堂巖,穿越南天門,便可到達神仙宮殿。”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已經到了仙境中很久了,因爲渡仙橋在景區的外面。(如若天氣不太晴朗,能見度低,就要求客人展開想象力充分地想象南天門。)

【鯨魚上岸、猿猴做夢】停,請大家停下來,往前看:溪流右邊,遊道左邊,一塊巨石橫嵌其中。雖然竹林和小樹擋住了部分視線,但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不是一隻鯨魚在往前跑着趕路嗎?!噢,原來不僅大海里有鯨魚,四洞溝也有鯨魚,得知各位朋友今日來四洞溝觀光遊覽,便急着跑上岸來歡迎大家的到來。繞過鯨魚石,透過溪邊的桫欏樹葉望過去,溪中一塊石頭神似一隻猴頭正在打瞌睡,做起了美夢,而且美夢正酣啊!真乃是“鯨魚上岸催路走,猿猴美夢正當頭。”

【水簾洞瀑布】(岔路口標牌處開講)今天遊覽四洞溝的第一洞—水簾洞瀑布馬上就要到了,大家也許已經聽到水簾洞瀑布訇然作響的聲音啦。水簾洞瀑布寬37.5米,高31米,取意瀑布傾瀉而下如白紗珠簾懸掛石壁。清代本土詩人黃三之有詩讚曰:首洞橫灘一字河,水穿石孔鼓琴歌;湖中小石時藏露,儼若清波擁翠螺。瀑布下方水潭名叫碧波潭,潭中有竹筏供大家遊玩,到上面照相每人1元,坐在上面繞潭遊玩一圈每人2元。瀑布左邊石壁上鐫刻有“水簾洞”三個硃紅大字,可做拍照留影的背景。三個大字下方便是太皇石,穿過太皇石便可到達瀑布背面去伸手觸摸瀑布。因太皇石這處巖罩過於低矮,既使皇帝來了也要低頭勾腰才能穿過,連皇帝都要鞠躬的人就只有太皇帝了,故此石得名太皇石。

【清心湖、臺灣島】與水簾洞瀑布進行“親密接觸”之後,登上幾步石階,我們便到了清心湖。清心湖乃人工湖泊,平均水深不到2米,因漸離水簾洞瀑布的轟響可以清心怡神而得名。湖上有竹筏供大家乘坐遊玩,前進近300米僅收每人2元錢,還可以親耳免費聆聽原汁原味、優美動聽的苗家山歌。竹筏行到中途,溪湖之中出現一個小島,形似臺灣島,而又好像赤水市著名的地方小吃——豬兒粑,我們叫它臺灣島。在四洞溝,“臺灣島”被緊緊地簇擁在大家庭之中,享受着大家庭的溫暖,這昭示着真正的“臺灣島”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將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4

嘉興,是浙江省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城市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上海、杭州、寧波、紹興、蘇州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嘉興自古爲富庶繁華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明城市、全中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嘉興還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裏勝利閉幕而備受世人矚目,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成爲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紀念地。20__年2月4日,嘉興獲20__年十大浪漫城市第8位。20__年3月5日,標準排名發佈“20__年中國大陸城市財力50強排行榜”,嘉興以350.35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第44位。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爲鹽,屯田爲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爲祥瑞,改由拳爲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鳥瞰嘉興(2)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爲大”,嘉興已成爲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爲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爲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嘉興從此自蘇州分離出去,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爲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爲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爲府,後改嘉興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爲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爲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爲“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爲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四年(1429)析嘉興縣西北境爲秀水縣,析東北境爲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魏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

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爲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

明末清初,清軍攻破此處進行後進行了屠殺,使嘉興損失慘重,不復當年繁華。清朝中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才逐漸好轉,市鎮恢復繁榮。

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爲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複稱嘉興縣。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

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爲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均被列爲經濟開放區。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5

遇龍河古名安樂水,是我縣僅次於灕江的第二大河,素有“小灕江”之稱。發源於臨桂縣粘嶺,流經我縣金寶、白沙鎮、陽朔鎮、高田鎮的30多個村莊。在觀橋村東注入烏龜河水,到鳳樓村的青厄渡與金寶河匯合爲田家河,至書童山流入灕江。遇龍河全長35.6公里,縣內集雨面積124平方公里。

在烏龜河與遇龍河交匯處及遇龍河上有二石料單拱橋,上爲富里橋,下爲遇龍橋,皆爲古橋。橋體巍峨壯麗,古香古色,爲縣重點保護文物。在舊縣村,還有仙桂橋及歸義縣城遺址。仙桂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爲單拱石橋,是廣西最古老的石橋之一;歸義縣城爲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置,現遺正方形土築城牆,周長約800米,有東、南、西三門。遇龍河兩岸奇峯排列,竹木蒼翠,流水清澈,游魚可數,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雙流美景、夏棠佳勝、大小五指山、獅子山、八仙岩及新開發的世外桃源等。綠水青山、古蹟名勝與田園風光及濃郁的地方風情交匯在一起,是絕佳遊覽勝地。

到桂林,不遊灕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灕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於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遇龍河發源於臨桂縣的古裏河,流域卻大多在陽朔境內。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陽朔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交匯於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灕江。 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後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遇龍”而“活”,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爲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徒步旅遊遇龍河,欣賞美麗的陽朔風光是賞這條“小灕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雲,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雲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假若把灕江比作風情萬種的大家閨秀的話,那麼,遇龍河就更應該是小家碧玉了。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灕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樑、有水車、有建築。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於灕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光。

如果你從陽朔鎮出發,遇龍河奉獻上的第一道風景,便是富里橋。富里橋寬5米,全長30米,高約10米,青石砌成的橋拱成大半圓形,倒映在水中,是一個雞蛋形的模樣,宛如大姑娘那張明朗的臉,十分別致。

橋的兩岸,是百頃良田,微風吹過稻浪翻,白雲走處碧波滾,景色宜人。橋的兩頭,長着兩株古樹,彷彿如橋的兩個衛士,風雨同舟,與富里橋一齊在這遇龍河畔成爲一種不朽。由於富里橋呈大半拱狀,從橋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綠水、白牆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橋中,彷彿如山水畫在水月中重現,典雅素淨,很是耐看。 富里橋建於何年,已經無法考證,估計與金龍橋、遇龍橋、仙桂橋等名橋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爲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橋顯然是難以通行的。過了富里橋,順着遇龍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沒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龍橋了。

遇龍橋建於明代,可見遇龍河的叫法,最早也是從明代開始的。這座橋,可以算得上陽朔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長約60米,寬5米,高9米,單孔跨度爲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欄,欄上花鳥魚蟲,龍鳳呈祥,十分精美。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很有男子之風範。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龍橋、富里橋,如孿生兄弟一般,歷歷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彷彿爲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鍊,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轉身向下遊望去,羣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着東岸的村莊。那村前的古榕,那黃牆青瓦的農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牆、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只不過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遇龍河的景緻,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詩會寫得更好些。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0_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於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爲割據,也許是因爲造反。

遺址現佔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爲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衝之處。

這仙桂橋爲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0_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傳說很久以前,東海有一條龍,巡遊到此,看到如此勝景,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的觀賞美好的風光,後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着出來,許多村民都曾見過,遇龍河因此得名。也有說是她古名安樂水,後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爲遇龍河。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6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爲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爲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藥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爲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祁連山的四季從來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謂“祁連六月雪”,就是祁連山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寫照。

祁連山的原始森林景區更是風光迷人,立夏之後,山林之中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祁連山的原始森林區內,有15.7萬公頃,2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資源。是青海省較大的林區之一。這裏有雲杉、圓柏、楊樹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連山的密林雪嶺之中,還有許多遊蕩的鹿羣或奔跑,或徘徊其間,野趣濃烈,生態優美。

祁連山中的河谷和窪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連山浪峯般的高山頂則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風刺骨。但有着使你目不暇接,可盡情觀賞的大自然之美。祁連山的每一個山峯本來就顯得氣勢雄偉,人稱是“石骨崢嶸,鳥道盤錯”。這些由冰雪和石頭凝成的奇形怪狀、棱角分明的脈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於因高山上終年積雪而形成寬闊碩長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絕!冰川是長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掛在雪山衆神身上的條條潔白的“哈達”。它們千姿百態,躺臥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銀蛇盤繞;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有如鑽石發出萬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則有無法描摹的瑰麗!

祁連山中多河,這是因爲在着終年覆蓋的雪山,數不盡的冰川;每當暖季來到,陽光總會融化掉上面的一層冰雪;再加上森林帶的降雨,水源之沛,無疑是衆河不盡之源。

河谷窪地一帶,成片的是野生的柳樹、楊樹,還有叢叢簇簇的刺槐。只是它們均顯得古老、蒼勁而又扭曲,古老得使你無法估算它們的年輪。從它們中間粼粼流着的八寶河,氣質極不諧調。不過這並不傷八寶河的大雅。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7

甘肅自古多奇景。酒泉佔據了奇景的小半。去之前,做導遊的朋友這麼跟我說。回來後我就寫了這個甘肅旅遊心得,給愛旅遊的朋友們分享一下經驗。

說是甘肅奇景小半在酒泉,但是我們的首站還是在蘭州。去蘭州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吃到最正宗的蘭州拉麪。這份體驗可不是其他城市的拉麪館裏可以獲得的。這裏的拉麪味道正宗,價格還不貴,真是可以稱的上蘭州文化食品。其實,說蘭州拉麪是蘭州的城市名片也不爲過了,大多數人知道蘭州也都是通過蘭州拉麪知道的。熱騰騰的拉麪,澆上紅紅的辣椒,極度的刺激着味覺,而且這裏的辣椒吃了不會上火,據說還有美容的功效,經常可以看到很多MM吃拉麪,放上厚厚的一層辣椒。

從蘭州出發,先去的酒泉。酒泉是個有典故的名字。據說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美酒,被霍去病倒入泉水中,並與全軍將士共飲。所以纔有了酒泉的名字。這裏有保存完好的漢代園林,走進去恍如穿越了時空的隔離,聽得到大漢王朝的精神呼轉,響越千年。如今,這古老的酒泉泉水依然流淌,在見證了歷史之後,又在見證我華夏的民族復興。當然,去甘肅要去敦煌。這裏的文化價值不用多說,飛天就是最耳熟能詳的宣傳了。這裏還有“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景色奇詭,震懾人心。

不過說到地質奇觀,自然還少不了張掖的丹霞地貌。既有廣東丹霞地貌的石柱林立,險奇並重,又有新疆五彩城的多彩迷離,有古詩云,“高峯壁立老龍蟋,削出芙蓉作畫看。”據說老謀子的“三槍拍案驚奇”就是在這裏拍的,景色非常好。甘肅除了莫高窟還有麥積山石窟,二者都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僅僅爲了這兩個文化勝地就值得專門跑一趟甘肅了,更何況還有這麼多其他景色呢。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古時是西北要塞,現今保存完好的城關和長城已經失去最初的防衛意義,就像巨大的骨骼,長眠在空曠的大地上。但是看到它,依然能讓人看到過去的烽火延綿,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甘肅就是這麼一個奇景多的地方,只是我的甘肅旅遊心得能記述的太少了。更何況甘肅景色的美,又怎麼是我的文筆能夠描寫的呢。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8

嘉興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東接上海,南瀕杭州灣,西連杭州,北鄰蘇州,是馬家洪文化(距今7020__年)的發祥地之一,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被譽之爲“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如今的嘉興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經濟開放區和浙江省重要的工貿城市,下轄嘉善、平湖、海鹽、海寧、桐鄉和秀城、秀洲等7個縣(市、區)。全市總面積3915平方公里,人口332萬人,其中市區面積968平方公里,人口88萬人。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20__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爲鹽,屯田爲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

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爲祥瑞,改由拳爲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爲大”,嘉興已成爲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爲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爲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爲嘉興首次設

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爲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爲府,後改嘉興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爲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爲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爲“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爲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爲秀水縣,析東北境爲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爲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

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爲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20__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複稱嘉興縣。1920__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改革開放以來,嘉興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對明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09億元,財政總收入53.5億元,外貿出口總值達22.2億美元,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所轄五個縣(市)已連續三次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所有縣(市、區)均被命名爲“浙江省小康縣”。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爲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爲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

嘉興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投資環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鐵路、公路、水路、港口齊全,成爲浙北的交通樞紐。農業資源豐富,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完備,市場網絡格局已經形成。電力充沛,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開放型經濟發展迅速,全市擁有1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商投資企業達2104家,累計合同利用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71億同時,還有衆多的文化名勝,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0處,旅遊資源豐富,潮、湖、河、海自然風光極爲優美,榮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在新世紀的征程中,勤勞智慧的嘉興人民堅定信心,與難而進,奮發有爲,實現新的跨越。我們堅信,嘉興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一座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重鎮、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鄉的文化名城正在杭州灣北央求迅速崛起。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9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遼寧旅遊觀光。

遼寧省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沿海省份,地處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南臨渤海,黃海,,東南以鴨綠江爲界與朝鮮爲鄰,東,北,西三面與吉林,內蒙古,河北等省區接壤。遼寧省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通信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遼寧省現轄14個地級市,省會設在瀋陽市。全省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200多萬。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4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55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6%,其中滿族,錫伯族聚居人數居全國之首。遼寧省的東部和西部爲山地丘陵,中部爲廣闊的遼河平原,構成明顯的鞍形地勢。西部山地丘陵區東緣的臨海狹長平原,習慣上稱爲“遼西走廊”,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陸上通道。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全長約2178公里,佔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12%。近海分佈大小島嶼506個,佔全國島嶼總數8%。島嶼岸線長約700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5%。

遼寧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寒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溼西幹。年平均氣溫6攝氏度至11攝氏度。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沿海城市氣溫變化較中部城市稍小。春秋兩季受季風影響,需要穿夾衣,薄毛衫

等;夏季多雨,應帶雨具;冬季氣溫較低,需要穿棉,毛皮或羽絨服御寒。每年5月至10月事遼寧最佳的旅遊季節,1月至2月事觀賞冰雪景觀和民間節日的最佳時間。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爲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20__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爲“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這裏存在一個粗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20__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就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係。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於冀州和青州,夏商爲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爲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和右北平郡。此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置行政機構,清代稱爲盛京,奉天。民國初年沿襲清制,1929年奉天省改爲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九·一八事變”後,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建國初期,遼寧地區設遼東省遼西省和熱河省。1954年合併遼東、遼西兩省,複稱遼寧省。

遼寧省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已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菱鎂石、金剛石、滑石、玉石、溶劑灰巖等礦的儲備量均爲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備量分

別佔全國儲備量的15%和10%。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歷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電子信息、機械是遼寧省的四大支柱產業。省內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港口爲門戶,鐵路爲動脈,公路爲骨架,民用航空、管道運輸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綜合交叉立體運輸網。

遼寧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和商品的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穀子、大豆、棉花、菸草、水果等。遼寧的土特產品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蔘、鹿茸、貂皮、柞蠶絲、貝類、海蜇、海蔘、鮑魚、螃蟹、扇貝等。

遼寧省風光秀麗,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現有文物古蹟1.12萬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省級重點文物24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4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__多年前的秦漢碣石宮殿遺址,有1500多年前的中國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築羣,有20__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築奉國寺和遼陽白塔,有京東首關九門口水上長城,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爲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瀋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城等名勝古蹟,都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瀋陽張氏帥府及“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等,都著稱於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佈

全省各地,遐邇聞名。

遼寧民風民情淳樸自然,濃烈炙熱。遼寧冰雪·溫泉旅遊節、遼寧旅遊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撫順滿族風情國際旅遊節、本溪國際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遊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遊客的歡迎。遼寧地方文藝豐富多彩,瀋陽雜技團和大連雜技團的表演蜚聲海內外。二人轉、大秧歌、小品、評書等文藝形式豐富多彩,熱情奔放,粗獷潑辣。遼寧的著名手工藝品有巖玉雕、大連貝雕、阜新瑪瑙雕刻、撫順煤精雕刻等,極其精美。

多年前,遼寧省圍繞“滿韻清風,多彩遼寧”的旅遊形象,推出紅、綠、藍、金、銀“五色旅遊產品”,旅遊業迅速發展,遼寧以成爲中國旅遊大省。20__年,全省旅遊經濟指標實現了“四個突破”,即旅遊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達到1307億元,相當於全省GDP的11.9%;入境旅遊總人數突破2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突破10億美元;全省旅遊就業人數突破100萬。20____年末,全省共有旅遊住宿設施1.2萬家,其中星級酒店507家;旅行社達到1108家;國家A級以上旅遊區(點)157個,其中4A級以上旅遊區(點)50個;旅遊紀念品經營單位達到460家;旅遊院校(包括系,培訓中心)86所。全省14個省轄市全部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大連市榮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稱號,全省“遼寧旅遊強縣(市、區)”達到25個。遼寧旅遊業正在迅速向前發展。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海內外朋友共覽滿韻清風,同遊多彩遼寧!

謝謝各位!再見!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0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寶峯湖由寶峯湖和鷹窩寨兩大塊組成。它是一座罕見的高峽平湖,四面青山,一泓碧水,風光旖旎,是山水風景傑作。

寶峯湖水深72米,長2.5米公里,電視劇《西遊記》中花果山水簾洞外景就拍攝於“奇峯飛瀑”。

湖中有兩座疊翠小島,近岸奇峯屹立,峯迴水轉。泛舟漫遊,只見一湖綠水半湖倒影,充滿詩情畫意。“雲梯萬丈上天台,高峽平湖一鑑開,王母瑤池金扶,浣沙仙女下凡來”遊寶峯湖,你就會欣賞到這樣的詩情畫意。羣峯擁抱的寶峯湖,長約2.,5公里,湖猶如一面寶鏡,四面青山,一泓碧水,蕩槳溫遊,格外愜意。坐在船上,環顧四周,千山聳翠,俯視水中,倒影慢移,碧水照相館得羣峯綠,人面桃花水映紅。真是靜極了,美極了!韓劇《九天洞》拍攝的湖水就是寶峯湖。

在湖中漫遊,還可以見到湖心島上的一些佳景,如“仙女照鏡”、“高峽平湖”、“金蟾含月” 也各有特色。

鷹窩寨爲寶峯公園一景,進公園後西向登山數百石級,頭頂的石峯裂縫如線,入口處有古城門雉堞,盡處有寶峯古寺,香火旺盛。崖上石徑直上峯頂,相傳舊社會有匪首如鷹盤踞山頂小寨。一線天是寶峯公園的一大絕景。峽谷長200餘米,高100餘米,平均寬度不足兩米,中有小溪,溪畔石級盤旋而上,清幽無比,曲奧無窮。該遊覽線還有一系列景點,著名的鷹窩寨位於寶峯湖西南一絕壁之上。早年是著名的土匪寨子,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就拍攝於此。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前往南京東郊三大景區之一的靈谷寺遊覽。車行下坡,我們看到一處面積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鏡,山光樹影,十分緩麗。湖邊一座臨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蓋的捲棚歇山頂的開敞建築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建造的,用以紀念軍校創始人孫中山先生。由黃埔一期學員,後成爲開國元勳之一的徐向前元帥題寫“流徽榭”楷書匾額。再向前,繞過靈響亭即到了靈谷寺大門萬工池停車場。我在門口廣場向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的歷史概況。

明朝初年,鐘山西側的蔣山寺搬遷至此,改名爲靈谷寺。它最早建於南朝梁天監十五年(520_年)。梁武帝女兒永定公主在高僧寶誌(濟公原型)圓寂後,於此建五層琉璃珠寶塔,第二年武帝擴建造寺,名開善寺,爲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聲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選中寺址爲陵寢吉地,並利用皇上權威迫其二次搬遷,於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現址復建。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爲避遷寺建陵不敬之口實,親自賜名爲“靈谷禪寺”,書寫“天下第一禪林”匾額懸於寺門。當初養寺僧千餘名,下轄12座佛寺,包括棲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廟,佔地500餘畝,擁有廟產三萬四千多畝土地山林,可謂盛極一時,名噪佛界。數百年間,屢有修茸,景況不衰,康熙南巡,遊寺題聯,韓隆駐闢,作詩賜寶。可惜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清軍鎮壓太平軍,在此幾次擺開戰場,巍峨殿宇,付之一炬,僅剩下燒不掉的無樑殿。太平天國失敗後,兩江總督曾國藩雖重建少部分建築,但也絕非前貌了。

1920_年北伐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爲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寺舊址建陣亡將士公墓,在原寺廟佈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軸線上爲第一公墓,兩翼距中軸300米分別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門、樹坊,改造無量殿,興建紀念館、紀念塔,成爲民國時期一處重要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區。這裏安葬了數以千計的國民黨部隊官兵的遺骸,每逢紀念日都有祭祀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改名靈谷公園,栽植樹木花草,維護舊觀,繼續開放遊覽。現第一公墓改爲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鄧演達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樹林。儘管這裏是寺廟、公墓、公園的混合體,但人們還是把這一帶稱爲靈谷寺,可見靈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親自命名,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爲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們面前的半圓形面積數畝的水池,叫萬工池,也叫放生池。相傳朱元璋見這裏有景無水,命一萬軍工築池,栽植白蓮。應該說,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廟的傳統佈局,搬來皇上,實爲景點增色吧。池的西端不遠有一小石橋,叫迎駕橋,傳說是衆僧迎接乾隆聖駕的地方。

廣場北面有一座大門,綠色琉璃瓦虎殿頂,下闢三個拱門,花崗岩基座。這種門的形式穩重氣派,用的是皇家規格。原來門額上是蔣介石手題“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改爲著名書畫家錢鬆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門外一對石獅是建造公墓時北平軍分會所贈。門牆爲紅色,故名紅山門。紅牆左右延伸又闢有二門,方便車輛通行,門額上分別爲“鬆聲”“泉濤”。它雖叫山門但不是原靈谷寺大門,而是原金剛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門外柱礎的痕跡就是原殿殿基的範圍。

進入山門,步過青石甬道,前方42層臺階上,原天王殿舊址,聳立着一座六柱五門十一樓的大牌坊,高10米,鋼混結構,頂覆綠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須彌座,樑枋仿彩畫淺刻紋樣,斗拱挑檐,氣派不凡。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樓的形式修造的。五間坊門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質國民黨黨徽,中間夾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圖案,正面梅花中間寫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都是國民黨中常委主席張靜江書寫。大家細看,上面的瓦當都是國民黨黨徽圖案,體現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臺上立有一對高檔漢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話傳說貔貅是黃帝作戰陣前衝鋒陷陣的兇猛神獸,每至陣前,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這裏象徵陣亡將士的忠勇威武,是陸軍第十七軍所贈。這對石刻肌肉橫暴,矯健奮進,從雕刻藝術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獨特的作品。

各位遊客,前方有一古老面龐大的建築,請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麼樣的結構。好的,幾位朋友都搶先說是無樑殿,非常正確,好眼力。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寸梁木,叫無樑殿,用其諧音,又叫無量殿,原來供奉無量壽佛。正因爲無樑所以它才得以在戰火中倖存,但僅殘留拱券,在造公墓時加修重檐屋頂。它是我國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構建築,比蘇州開元寺、寶華隆昌寺、山西顯通寺、峨嵋山萬年寺的的無樑殿大得多。現殿東西長54米,寬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復體式喇嘛塔。外觀面闊五間三門。室內進深三間,實際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寬11.4米,高14米,前後券寬4.8米,高7米,側面爲縱連三間的大簡卷,兩側山牆用磚垛出挑,逐層弧形上伸1米多。施工過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中券正中三個券龕內,原供奉無量壽佛居中的西方三聖,頂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據說是昇天孔。其實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頂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於通風采光。造公墓時,請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張靜江書寫“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之靈位”,左碑刻蔣介石所書北伐誓師詞,右碑刻陳果夫所寫國民黨中執委祭文。建國後碑文被磨去。1981年辛亥革命70週年重修改刻,中爲“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爲民國國歌,右碑爲“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嵌有110塊青石碑,刻有按戰役地點、軍階職務分類的陣亡將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萬五千字。殿內前二券還佈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蠟象館,展出了以孫中山爲首的當時名人57位,組成22組場景,再現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無樑殿後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草坪。各位朋友,能看出這塊地是幹什麼用的嗎?好,這位遊客反應快,已看出是一座墓。這就是位於中軸線上的第一公墓。它就是靈谷寺五方殿遺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作爲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戰爭及1932年上海淞滬抗戰的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陣亡將士,按編制軍階抽籤實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個。在公墓北側東西兩頭各立紀念碑柱,紀念這二支抗日部隊的犧牲官兵。現這兩座碑成爲南京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用來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現在墓地已成草坪,請大家仔細看,還可見按放射形劃塊的分格,有似國民黨徽。背向數百米長的半圓形墓牆,弧形起伏,這是設計者美國工程師茂菲爲益求古典莊重的效果,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採用的形式,這種形式在閩南廣東沿海也經常能看到。

各位遊客,在高大櫟樹的濃蔭覆蓋下,繞過墓牆,我們看到陡階高臺之上,有一寬闊恢宏的殿宇,現在叫松風閣。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復建爲觀音殿,重檐廡殿,綠色琉璃瓦,面闊連廊共11開間,紅柱列繞,雕樑畫棟,是古典建築中最高規格形式,按帝王陵墓中供奉靈位的主體建築享殿的形式設計,反映出其當時受推崇的地位。民國時建成“陣亡將士紀念館”,由蔣介石題寫館名。內部佈局作了一些變化,改單層爲二層,是走馬樓式串廊,中間爲單層穿堂,寬敞明亮。樑架爲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裝修。原內設許多陳列櫥架,展出陣亡將士遺物,舉辦專題展覽。抗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室內物品損失一空。現在開設了小商店,各位可以在舒適的大堂中小飲休憩,也可選購一些你所喜愛的紀念品。

閣後廣場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蓋,四面鼎身刻有狻猊獸頭,乃龍之九子之一,中刻“垂勳銘鼎”,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鎮華獻給公墓的紀念物,它是衆多贈品中存世不多的遺物。大家可在鼎前以塔爲背景留影,效果絕佳。

各位朋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想領略靈谷深鬆、濤聲依舊的風光,不登九層塔,是不能如願的。前方100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軸的終點靈谷塔,即陣亡將士紀念塔。它建成於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階,中間的日照山河圖,長5.2米,寬2.8米,象徵氣壯山河,與日月同輝,用的是白色花崗岩石料。上面是直徑30.4米的花崗岩平臺。四周是雲頭雕花石欄。塔高60米,九層八面,鋼混及花崗岩結構,外形是樓閣式塔樣式。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收分,頂層寬9米,每層挑出綠瓦披檐,上置迴廊護以石欄,供遊人憑欄遠眺。塔頂綠瓦攢尖,中豎塔剎,運用佛家的臺座、覆鉢、寶匣相輪的形式,金光熠熠,直刺青天。整座塔造型優美,堅固穩重,雕欄玉砌,綠白相間,真是第一流的紀念塔。

底層外壁刻有蔣介石手題“精忠報國”,前門橫楣上書“靈谷塔”,後門是“有志竟成”,側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塔內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從二層至四層,各位可以看到內壁上刻有灑脫如瀉,奔騰似龍的草書,是國民黨元老、監察院長於右任所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北上告別辭。于右任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才華橫溢,精於詩書,魏、草有名,更擅草書,時稱“一代草聖”,又因長鬚飄髯,人呼“於大鬍子”,晚年居臺,其思鄉盼歸之情溢於言表。五層至八層是另一元老吳雅暉篆書孫先生黃埔開學訓詞。吳爲篆書大家,其字謹嚴精妙,端莊秀麗。原在塔身外壁刻有當時要人手跡,現用水泥覆蓋,尚未恢復舊貌。

登臨九層,極目四野,爽風萬里。遠方山巒起伏,近依鐘山屏障,環顧林海松濤,腳下諸景環抱,春日嫩綠如絨,夏季蒼翠欲滴,秋色金黃交映,冬景莽莽似煙,西望遙見中山陵堂,下俯歷數門坊殿閣。各位朋友,遊覽至此,豈不快哉!

靈谷塔西南側林中,有一覆鉢式塔,上置相輪寶瓶和須彌座,人們稱爲寶公塔,是南朝高僧寶誌和尚的舍利塔。最初在現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國改建公墓時,原想保留不動,但在陣亡將士中摻進一個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遷移至現在位置。十年動亂中,塔中靈骨石棺均遭毀壞無存,後又重修,僅是象徵之物了。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刻有吳道子所畫寶公像,李白所作畫像贊詞,顏真卿所書讚詞,三人皆爲唐代頂級大師,人稱“三絕碑”,被視爲國寶。此碑也四毀四刻,在第三次復刻時。乾隆皇帝也來湊熱鬧,在碑首題了“淨土指南”四字。

各位朋友,觀碑懷古,我不得不介紹寶誌和尚其人其事。在1400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個赫赫有名無人不知的人物。他七歲出家,成年得道,行爲靈異。所作預言,皆有應驗,還戲弄皇帝,被請入宮中上座。他手持的法器是禪枝上掛着刀、尺、拂塵,暗喻南朝劉宋之後的王朝,即齊(刀)樑(尺)陳(拂塵)。所以李白讚詞“水中之日,了不可取,靈空其心,寥廓無主,錦蒙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樑,扇迷陳語,丹青聖容,何往何所”,就是這位大和尚的寫照。樑代開善寺直至明代靈谷寺都是爲紀念他而造,連貴爲開國太祖的朱元璋,遷他的靈塔,還要上香祈禱賠禮,許願在自己的陵墓禁區內再造更大的寺塔來補償,地位真是不一般。也許應了“何往何所”,他的墓塔三遷四建,顛沛流離,最後靈骨無存,真是“水中之日,廖廓無主”了。

塔基正前方,有一三開間小殿,硬山頂接一架廊廡,叫志公殿,是造公墓時爲保存一些寶誌遺蹟特地建造的。原內供志公及侍者弟子之像,兩側有歷次遷葬的碑文,記述轉遷經過。

各位遊客,我又要出一道問題,請大家回答,殿前的叉形鑄鐵件是什麼名稱?幹什麼用?大家討論很熱鬧,但都沒說準。請看旁邊景點說明碑文。這叫“飛來剪”,民間傳說是孫權用來剪蟒鎮妖的,其實它是明代造寺用的起重機械的部件,就像今天的吊車。旁邊還有一塊巨石,二條巨龍盤繞,人稱蟠龍石,高2.4米,有傳說飛來剪拿住蛟龍,此石鎮住二龍。實際上這塊巨石是碑帽。大家知道,我國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現在是身、座不知何處去,此地空餘碑帽頭,給我們留下了不解的話題。

各位朋友,向西南看去有一小石橋,叫玉帶橋。傳說朱元璋在此封大銀杏樹爲樹王並賜以玉帶。山坡上有一方亭叫進思亭,亭西爲第三公墓址,原有墓穴2268個。1946年軍統頭子戴笠空難摔死,蔣介石親選第三公墓爲戴入葬。1950年被炸成廢墟,僅有園路成了痕跡。

靈谷寺公園我們遊了一大圈,靈谷寺內不見寺,寺在哪裏呢?請跟我從無樑殿後穿過,就會看到一座黃牆碧瓦的寺廟,這就是現在的靈谷寺。廟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濟聖師應化真身道場”十字,點出該寺與寶誌大師的緣脈關係。大門門楣上有于右任寫的“靈谷寺”三字。各位朋友,此靈谷寺非彼靈谷寺,彼寺已毀,此寺乃重建物。這裏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曾國藩在“八功德水”處焚香祈雨,求有靈驗就造龍王廟還願,後來又有增修。民國時,把無樑殿中佛像歸併龍王廟,改名靈谷寺,所以前後二寺不可相提並論。

進了山門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門是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傳是彌勒在東土的顯身。佛經所說,彌勒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的華林園繼承佛位,又稱未來佛。背後是身披甲冑,手執降麾杵的護法神韋馱,在警視四衆,懲戒犯禁。山門內壁東側有“靈谷寺龍王廟碑記”。西側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鑄萬年寶鼎。正面主體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樓閣相依,殿內幡幢懸垂,華燈長明。黑花崗石鋪地,深沉明亮。中間高臺座上一尊主供釋迦牟尼佛,鎏金裝彩,阿難、迦葉侍奉左右。東西兩側貼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設,一列爲十八羅漢,一列爲二十諸天,把二種常見而又極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幷蓄,統而有之。主臺背面是大悲菩薩海島觀音,腳踏鱉頭,手持淨瓶楊枝,左右爲善財童子和龍女。後壁東爲大智文殊菩薩,座騎青獅,西壁爲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賢菩薩。殿後爲宏大高敞的觀音堂。底層供奉開山祖師寶誌銅像,上供觀音銅像。1994年,觀音閣落成,舉行了真慈法師升座儀式,這是自太平天國以來的首次升座。

東首院落現爲“大遍覺堂”,是玄奘法師的紀念堂。中供法師譯經坐像,前有十三層木質密檐式塔,塔內供奉法師頂骨舍利。講到這裏,有的遊客肯定產生疑問,玄類法師在西安住錫、圓寂,靈骨怎麼會轉到這裏呢?各位,說來話長,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與國運共興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陳禕.他13歲出家,21歲受戒,精通經論,公元620_年曆經艱辛,西行天竺20_年,帶回經卷657部,創唯識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圓寂於長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繼改樊川興教寺,又因黃巢義軍起事遷葬終南紫閣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師在終南見塔毀寺廢,就迎奉至天禧寺,在東崗造塔安葬。明初遷南京名揚中外的大報恩寺。太平天國時期戰火紛飛,寺塔又湮沒無存。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擴建軍工廠,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貴器皿,還有遷葬碑文。日軍妄圖封鎖消息盜走諸物,後迫於國人壓力和出於粉飾汪僞政權的政治需要,除在九華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餘瓜分存於多方佛寺。這裏供奉的是當初存於博物院的一部分,幾經周折,輾轉至靈谷寺供奉。1998年8月,臺灣玄奘大學法師了中住持向大陸申請分供舍利,經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兩岸僧衆護送至臺,成爲兩岸交往,促進統一的盛事。

紀念堂前存一座三聖殿,中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及脅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是屬淨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東側爲素菜館,供應素食齋飯,選料素淡,做工精細,口味鮮美,各位不妨一嘗。

各位朋友,鐘山之麓,還有一些民國要人之墓,從前面“八功德水”開始就是譚墓的墓道了。“八功德水”現用石欄圍護,清泉從二龍頭中流出,自古相傳此水對人體有八種有益功能,是優質礦泉水。泉後路中有一漢白玉贔屓,上馱一碑,現刻“靈谷深鬆”,原爲譚延闓的墓碑。可能在場的朋友們大多不瞭解這個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撫(省長),本人爲光緒進士,點了翰林,宣統元年任湖南諮議局長,此公精明圓滑,審時度勢。辛亥革命爆發趨附革命,又殺害革命黨人,奪任湖南都督,又追隨孫中山和蔣介石,歷任內政部長、國民黨中政委主席、黨部主席、國民政府主席,他縱橫捭闔,官運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歲。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蔣介石親選墓地。譚墓依山帶水,曲折幽深,具濃厚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長,盡頭是一圓形廣場,中間有一圓形花壇,上植松竹梅歲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門漢白玉石坊,清代式樣。柱頭有石獅雲板,三門橫枋上有佛焰背屏立於須彌座上,柱基夾有抱柱鼓石。東南有一石碑,原爲國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譚的生平,現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內坡道有石馬一對,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點。右轉上坡即爲祭堂,歇山重檐。面闊五間,樑柱藻井飾以描金彩繪,原門窗鏤花金釘。堂前爲花崗石祭臺,臺二例有方形經幢兩柱,彷彿教之物。祭堂內原有許多珍稀祭器祭臺,抗戰期間流失殆盡。臺東有一漢白玉牡丹花壇,刻有三圈飛龍圖樣。順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觴出自景區。曲水流觴東晉時海西公宴請羣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蘭亭序中臨溪飲酒作詩之趣。流瀑閣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層臺錯落,小橋越溪,林路盤折,完全是山水園林的文人寫意,幽雅至極,在墓園中獨樹一幟。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側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軸南向通直,緩坡開闊,綠草如茵,綠樹屏繞,入口平臺是漢白玉圓壁的睡蓮池,素白蓮花照水開放,殊顯清幽。坡上有清式雲紋華表一對、石獅一對、花缸一對。墓前平臺陛石刻有五福捧壽和八面玲瓏的圖樣。墓塋半圓高3.5米,直徑9.5米,十年動亂中墓被炸燬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臺刻有西洋古典花紋,原爲圓明園遺物,法國人進貢,尤其珍貴。墓後有十幾米高的山茶花樹,是金陵之首。春天紅花滿樹。

譚墓石刻,似是宮廷之物,牌坊一組還來自咸豐顧命大臣肅順的墓園,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國墓可比。說是來自圓明園,無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氣勢對照,譚墓的婉約幽深,不能不令人歎服。遊覽這樣的墓園真是一種精湛的園林藝術和雕刻藝術的審美享受。

從譚墓墓道起點向東上坡,是民國著名人物鄧演達烈士墓。鄧14歲加入同盟會,是頗有名望的左派領袖,其短暫一生充滿悲壯奇事。他追隨孫中山籌辦軍校,任黃埔教育長,後歷任北伐軍政治部主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國民黨中央執委。蔣介石4.12政變後,他開始從事倒蔣革命活動,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對斯大林干預中國革命,差點被祕密處死,連夜逃出蘇聯,前往柏林,歷訪歐亞十餘國。1930年回國在上海組織“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是該黨創始人。因策劃軍事倒蔣,不幸於1931年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蔣介石誘降不成,並置宋慶齡、何應欽等衆多要人營救而不顧,下令祕密殺害於麒麟門外沙子崗,年僅36歲。遇害後家屬尋獲遺體由好友時任京滬衛戍司令的陳銘樞爲他具棺入殯。建國後兩遷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舉行了安祭安葬儀式。

鄧墓開闊寬宏,肅穆幽靜。墓道入口有圓形花壇,十字形通道柏樹成行,芳草鮮花鋪滿墓地,兩側是花架亭廊,紫藤覆蓋,很是幽雅。平臺中央圓頂墓高4.5米,直徑9.5米,墓圈飾有月桂葉圖案,墓碑花崗石高達4.8米,寬1.2米,正面爲何香凝書寫“鄧演達烈士之墓”,背面是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的銘文,記述了鄧生平事蹟。碑前小平臺上橫臥一西式桂葉花圈,寓長青留香之意,以寄託對烈士的哀思。平臺上還擺有花缸八隻,可裝點盆花。

各位朋友,靈谷寺景區遊覽到此即將結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遊覽後得到許多的回味。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峯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20_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羣靈”。風景名勝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着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

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牆環繞。夏日荷花盛開,綠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山門。面寬五間,重檐歇山,正山門平時關閉,僧人遊客均從東山門出入。僧人圓寂後由西山門出寺。御碑殿。在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贔屓上,贔屓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

最佳旅遊時間浙江氣候總的特點是: 季風顯著, 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 光照較多, 雨量豐沛, 空氣溼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製多樣,氣象災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氣溫15~18℃, 極端最高氣溫33~43℃,極端最低氣溫-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_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歷史文化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十年動亂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壞。1979年,國家重視名山修復,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今殿堂樓閣,已修葺一新。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遊者絡繹不絕。普陀山佛協第二屆代表大會於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濟寺隆重召開。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3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楊柳青博物館。

它原系清末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祖籍山東東阿縣,明代時起便以漕運糧食爲業,盈利漸豐。乾隆五十年,從石衷開始落戶楊柳青,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清嘉慶四年,乾隆寵臣和坤獲罪賜死,有一侍女攜珠寶出逃,被石萬程停泊在通州的糧船收留,由此,石家財富驟增,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時期,石家一改累代單傳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石獻廷就把石家財產分給四個兒子,各立堂門,長門福善堂,二門正廉堂,三門天錫堂,四門尊美堂。其中以四門尊美堂治家有方,財丁興旺,不斷擴建爲津西第一家,世人俗稱石家大院。石元仕於民國八年去世,他的夫人攜全家遷居天津市內,從此石家便逐漸衰落,石家大院被嚴重破壞。自1987年,西青區人民政府相繼投資560元逐漸修復,1991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爲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好了,現在我們到石家大院了。請大家下車時隨身帶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車上。下午5:00在車上集合,記住我們的遊覽車爲白色客車,車號爲津__X。

大家從這邊進入,這裏以前是石家的內帳房,現在作爲名人照片展室。我們進去看一下,整個大院拍攝了將近四十多部電影,電視劇。象《刀劍笑》,劉德華主演的;《日出》,徐帆主演的;《煙雨紅顏》,劉德凱導演,周迅,張信哲主演的。許多名人也來過石家大院,像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崔永元。此外,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石揮就是石家的第六代世孫,他自導自演了電影《我這一輩子》。

現在我們去看一下聞名中外的楊柳青年畫陳列。先看第一展室,在這邊陳列的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這個時期的年畫以表現人民生活及歷史故事題材爲主,人物突出,注重人物神情刻畫。看這幅《福善吉慶》是一幅有情節的仕女娃娃寓意畫,它的寓意是採用漢字的諧音表示吉祥,用蝙蝠的“蝠”代幸福的“福”,用扇子的“扇”代善良的“善”,用刀槍劍戟的“戟”代吉祥的“吉”,用罄竹難書的“罄”代慶祝的“慶”。大家可以看一下另外幾幅畫《仕女遊春》《金玉滿堂》《盜仙草》《十不閒》。在這邊陳列的年畫是清嘉慶-道光期間的代表作品,畫面人物較多,背景比較複雜。《四藝雅劇》在用色上採用蘭,黑,灰等少數顏色,收到清雅素淡的效果,這種敷彩方法叫“散蘭”。展室中間是用泥人形式表現的製作年畫的五大工序:“勾描,刻板,套印,彩繪,裝裱”。現在我們去第二展室去看燈箱畫,石元仕的哥哥石元俊在光緒四年組織崇文書院,設在文昌閣,文昌閣建成後,決定做一套壁燈二十四盞,每盞從勸善經書中摘一句格言,按該句語意構思繪圖,畫於燈箱上。現在該館展出的就是其中八盞。

往前走,我們去看一下婚俗展室。右邊就是古代結婚用的花轎,花轎有兩層,內層叫做轎芯子。左邊是用泥人捏製的結婚場面,周圍是一些婚俗用品陳列。鳳冠,一般人家是從轎房租來的,“聯升齋”就是當時租賃結婚用品的一個字號,相當於現在租賃婚紗的地方。帽筒,薰香爐,梳頭匣,鏡子,食品罐都是陪嫁之物。

這裏原來是女花廳,現在作爲磚雕展室對外開放。這些磚雕都是取自楊柳青鎮民宅建築,從中可以看到千年古鎮的建築風貌。第一展室展出山尖類磚雕,第二展室展出門樓磚雕,第三展室展出影壁類磚雕。這幅叫“福壽三多”,仙桃表健康長壽,石榴表多子,佛手可握財,多壽,多子,多財故爲“福壽三多”。第四展室的這幅磚雕叫“輩輩封候”,老猴背小猴上樹偷桃,觸到了蜂窩,蜜蜂蟄在猴背上,取其諧音背背蜂猴。

下面我們看一下商俗展室。這裏展現的是清末民七年級條街,再現了當年楊柳青鎮的繁華景象,可謂中國北方大商埠的縮影。大家注意看一下,店鋪兩邊的對聯都很有意思,理髮店門口是“頭等事業,頂上功夫”。炸糕店是“餅名五福,糕賜重陽”。當鋪是“青鋪飛去復飛來,白銀贈人還贈我”。我們一會去佛堂。

在佛堂正中供奉的就是觀士音菩薩,屋裏上方供有關公像,下方福,祿,壽三星像。佛堂爲典型的擡樑式框架結構,四樑八柱。這種民宅結構非常堅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牆倒房不塌。

石家大院共有三道垂花門,因其垂柱根據荷花的三個花期雕刻成三種不同形態的圖案,分別取名爲:“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滿蓬蓮”。

我們先去看第一道垂花門,“含苞待放”,它是三座垂花門中最講究的一座。它的中間有兩塊抱鼓石,抱鼓石外側是象首,即“吉祥”,裏側是鶴鹿回春。當年僅石料就需白銀五百兩,兩位石匠精雕細刻一年之久才完工。垂花門木格上有四季花圖案,象徵走過此門,四季平安,讓我們一起走過此門去看戲樓。

石家大院有三絕:牌坊,戲樓,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三絕之一的戲樓。戲樓頂子外面是一層鐵皮,上面有銅鉚釘鉚成的一個大壽字。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餘舒巖,孫菊仙,龔雲甫都在此唱過堂會。整個戲樓的特點是冬暖,夏涼,音質好。戲樓的牆壁是磨磚對縫建成,嚴密無縫隙,設有穿牆煙道,由花廳外地爐口入炭200斤燃燒一晝夜,冬日雖寒風凜冽,樓內卻溫暖如春。到了夏天,戲樓內地爐空氣流通,方磚青石堅硬清涼,東西兩側開有側門使空氣形成對流,空間又高,窗戶設計的陽光不直射卻分外透亮,使人感到十分涼爽。戲樓建築用磚均是三座馬蹄窯指定專人特殊燒製。經專用工具打磨以後幹擺疊砌,用元宵面打了糨糊白灰膏粘合,牆成一體,加上北高南低迴聲不撞,北面隔扇門能放音,攏音效果極佳,偌大戲樓不用擴音器,不僅在角落聽得清楚,即使在院內也聽得明白無誤。因此,石府戲樓堪稱“民間一絕”。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4

縉雲山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爲縉”,故名縉雲山。

佛教淵源:

縉雲山是四川境內的佛教勝地之一,原有寺廟十多座,現存縉雲寺、溫泉寺。縉雲寺坐落在“獅子”、“聚雲”兩峯之前,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深山古寺。它始建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0_年),歷代修葺擴建;盛極於宋,明末毀於兵火。現存廟宇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山上還有很多六朝和宋、明、清時代的古建築和歷史文物。1930年,佛門長者太虛上人得到川督劉湘的支持,在縉雲寺內創辦了“漢藏教理院”。次年正式定名爲“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由大虛上人任院長,並從拉薩、康定等延請羅桑呼克圖、滿智、超一等來此主教。一時“喇嘛來渝者,前後絡繹不絕……”縉雲山因此成爲當時宏揚佛學的淨土,而獲得“小峨眉”美稱。

名勝古蹟:

"山如碧玉水如黛,雲在青大月在鬆",它雄峙於嘉陵江小三峽之溫湯峽之西岸,與北溫泉相鄰,山上奇峯聳翠、林海蒼茫、古木參大、古剎林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素有川東小峨嵋之稱,爲全國首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緒雲山風景秀麗、名勝古蹟衆多。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峯、香爐峯、獅子峯、聚雲峯、猿嘯峯、蓮花峯、寶塔峯、玉尖峯和夕照峯等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風姿。

避暑勝地:

重慶與武漢、南京齊名,並稱長江邊的三座火城,每年夏季酷暑難當。令人望而生畏。位於重慶市北的縉雲山,九峯挺立,雄秀不凡,因山高林密,雲濃霧重,常溫比市區約低5—7度,滿山蒼翠,清雅怡人,是重慶著名的避暑勝地。此外,這裏還特產極具地方特色的縉雲甜茶。

概述:

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爲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位於北碚境內,距渝中區約60公里。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海拔900多米,最高處1030米。景區之內現有獅子、香爐、日照、猿嘯、夕照、蓮花、玉尖、寶塔、聚雲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丰姿。獅子峯是縉雲山的主峯,峯頂狹窄,在一塊比較平坦的岩石上,用鐵欄杆圍起一個覽勝臺。在這裏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往遠處看,是峯巒起伏;山腳下,嘉陵江在緩緩流過。在獅子峯觀日出、賞雲海,其壯麗不讓東嶽泰山。縉雲山有兩萬多畝森林,生長着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是四川著名的植物寶庫和森林公園。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爲縉”,故名縉雲山。縉雲山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爲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

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峯、香爐峯、獅子峯、聚雲峯、猿嘯峯、蓮花峯、寶塔峯、玉尖峯和夕照峯等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風姿。

縉雲山系全國自然保護區。該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餘公頃,生長着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果上長有兩翅的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萬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素有“小峨嵋”之稱的縉雲山,堪稱觀日出,覽雲海,夏避暑,冬賞霧,以及觀賞常綠闊葉林自然景觀的絕佳去處。

縉雲山又是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佛教勝地。山中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0_年),後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寺中自古辦學,名爲“縉雲書院”。寺內現存有宋太宗誦讀過的24部梵經。寺外石照壁上“豬化龍”浮雕,爲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殘像,據傳是樑或北周作品。

【擴展閱讀】

縉雲山簡介

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是7000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爲“縉”,故名縉雲山。

縉雲山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爲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縉雲山總佔地面積76平方千米,海拔350米—951米。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素有北有縉雲、南有石筍之美譽。

20_年12月17日住建部公佈執法檢查結果,縉雲山風景名勝區爲不達標等級,予以通報批評,並責令限期整改[1] 。

20_年12月1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重慶縉雲山風景名勝區納入瀕危名單,並給予黃牌警告;住建部將責令其限期整改並重點督辦。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5

魯山大佛位於魯山縣的溫泉之鄉上湯村,始建於20_年,20_年基本建成,但正遇上非典,於是就一直拖到現在,聽說20_年要開光,本來修的禮佛壇現在已拆除重建,目前還沒有正式開放。

魯山大佛身高108米,蓮花寶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15米,計總高168米。其中金剛座內分三層,每層有九個展殿,三個拜佛臺,每個拜佛臺有300平方米,氣勢之雄偉是前所未有的。其外層上部是飛天造型,中部爲萬佛龕,下部正南爲巨門三個。其下爲須彌座,佔地6680平方米。整座像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佛身用黃銅、紫銅2700噸、黃金100公斤,爲抗震、防風、防災內部用鋼材3700噸支撐,其造型莊嚴、飄逸、氣執獨特,可以稱作“全國第一佛”。

畫眉谷景區位於魯山縣西部堯山鎮境內、石人山風光名勝區的北麓,總面積30平方公里。景區距平頂山市100公里,距鄭州、洛陽、漯河、許昌、均在200公里以內,311國道貫串景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景區於20_年11月份起頭建設,20_年4月份正式歡迎遊客,20_年12月份被省旅遊局定爲河南省旅遊景區。畫眉谷內,瀑、潭、洞、湖、崖、峯、澗、溝、山花、林果、雲霧、原始森林等旅遊資源齊備,各類景點100餘處。景區中柳綠粉紅色、林密果稠、碧水跌蕩、瀑潭成串,四季風光各異。春季,羣山吐綠,百花爭豔,猶以杜鵑爲最;最熱的時候,飛瀑歡歌,濃蔭遮日,清涼如春;金秋,萬山紅遍,野果飄香,引人沈醉;寒冬,銀裝素裹,冰瀑樹掛,如雕似玉。遊客至此,遊峽谷、觀飛瀑、賞杜鵑、嘗野果、聽鳥鳴、住農家、訪山谷、品民風、探谷獵奇、熱帶天然、反璞歸真、氣韻悠然,恰是度假、休閒、觀光、遊覽的理想之所。

石人山風光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部,景區面積55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東段.主峯玉皇頂海拔2153.1米.它一年四季景緻各異,號稱"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被評爲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石人山古稱堯山,相傳爲劉姓發源地,因堯孫劉累爲祭祖立堯祠於此而得名.戰國時,偉大思想家,工作外的集體活動家墨翟降世於堯山之下,現存墨子故里遺蹟.堯山又名大龍山。夏代,是堯的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處所,爲全國劉姓發源地,後世劉氏宗親多來這個地方尋根拜祖。又因山上衆多石峯酷似人形,後史稱之爲石人垛、石人山。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6

東麗湖位於市郊東麗區,距市中心24公里,距港口30公里,距京津塘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距濱海國際機場12.5公里,距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7.5公里。市級公路均可通往東麗湖。東麗湖溫泉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22.01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4.0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8公里。湖岸周長12公里,湖水容量2200萬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1.5倍。湖中盛產銀魚,梭魚等多種水產,每年有10萬多隻野禽在湖邊繁衍生息。這裏地熱資源豐富,是中國北方地熱帶源頭,有許多地熱井出口,水溫高達97度。

盤山主峯掛月峯海拔864米,峯頂聳立着一座八角三層的塔,就是遼代統和年間建造,天五尺”,“一覽衆山小”等題記,回首望天明代重修的定光佛舍利塔。從掛月峯下俯瞰,修葺一新的雲罩寺於綠樹環抱之中尤爲奪目,頗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雲罩寺曾受到過乾隆的“特批”,破格用了“皇家專色”,將屋頂等修成金黃色,這是許多寺廟所不敢企盼的。從魏武帝曹操開始,陸續有唐太宗、遼太宗、遼聖宗、清康熙等多位皇帝到盤山“巡遊聖境,禮佛參禪”。但與盤山關係最爲密切的當數乾隆,他不但發出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讚歎,而且言行一致,28次上山。其對盤山的特別眷顧,的確超過旁人。

現在我們也將做爲皇帝來休驗一下度假村的意境吧.

魅力天津風光導遊詞5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_旅行社歡迎大家來天津旅遊觀光。我是導遊員陳奕婷,我旁邊的這一位是我們的司機門師傅。今天就由我們來爲大家服務。如果大家在旅途中遇到什麼問題請您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竭誠爲您服務。最後在這裏望大家能夠在天津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地方是天津五大道風情區。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五大道的概況。五大道是指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以西的長方形區域。總長度爲17公里,總佔地面積爲1。28平方公里。內涵23條道路。歷史上曾經由海河淤泥墊地而形成。19世紀初,這裏曾是英國租界。

說起小洋樓,上海、青島、廈門都有很多,但是比較起來,天津卻是現存最多,保存最爲完好,也是最爲出名的。在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裏居住的人不同尋常。據不完全統計,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在這裏就曾居住過兩任民國總統,分別是徐世昌,曹錕。七任國務總理或代理國務總理以及各省的督軍,實業家,買辦。

今天我們主要遊覽的景點有天津外國語學院,粵唯鮮酒樓,和平賓館,慶王府,民院體育館,以及其他名人舊居。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來體味五大道獨特的風味建築。

現在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寫有五大道三個字的大時鐘。它是五大道的標誌之一。那我們今天就以它爲起點,首先遊覽的就是馬場道。下面請大家隨我參觀。

馬場道是五大道中最長的一條路,他全長是3216米。因通往英租界的跑馬場而得名。下面請大家跟我繼續參觀。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天津外國語學院。它的前身是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是近代所設立的第一家自然博物館,它的創辦者是法國學者離桑,中文名字叫桑志華。大家請看,它的建築爲典型的法式建築,主要體現的是它的大屋頂,它的大屋頂主要體現的是法國曼賽爾的建築特色。

眼前的這座小洋樓,它始建於1905年,是有英國的皮毛商人達文士修建。這棟小洋樓是五大道上爲數不多的西班牙式建築。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睦南道。睦南道全長是1968米。走進睦南道,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著名愛國將領高樹勳的舊居。這棟小洋樓風格別具,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建築。英式建築最主要的特點是大坡度,尖屋頂,並開有天窗。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睦南道金林村四號,當時居住的是清朝末年最後一個總管太監小德張。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進去參觀。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金林村四號小德張的居所。民國二年,小德張攜大量私款及他的家人來到天津。他先是在重慶道的55號置地建房,後來把這棟房產讓給了清慶王載振,於是小德張又在天津的其他地方購置了很多房產。而這棟小洋樓是小德張在家境逐漸衰落的時候所居住的地方,直到1957年,小德張在這裏病逝。好了,接下來請大家繼續跟我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位於河北路183號的粵唯鮮海鮮酒樓,這棟樓始建於1936年到1937年間,由於它外圍疙瘩點點,所以天津人把它稱之爲疙瘩樓。這棟樓是由著名的意大利設計師保羅鮑乃弟設計的。當時設計出來之後是一座公寓式的大樓。而在這棟大樓的305號房間曾經居住的是著名的京劇表演大師馬連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位於睦南道20號的孫殿英舊居。孫殿英當時盜掘清東陵的慈禧墓,把慈禧墓盜掘一空,所盜寶物足足裝了五隻大皮箱子。而且都是由孫殿英親自加封的。該樓始建於1930年,是以其二姨太的名義所購置的房產。整棟建築爲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的點睛之筆就是迎面的幾根絞繩式立柱。接下來請大家隨我進去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理道。大理道全長1745米,兩側房屋大多是單體的英式小洋樓。它的私密性和隱蔽性非常的強。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繼續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理道上的和平賓館。它又被稱之爲潤園。這棟樓始建於1931年,是由安徽壽州著名的實業家孫振芳先生出巨資修建的。整棟樓的建築風格爲西班牙式建築。這也是整個五大道上爲數不多的西班牙式建築。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民院體育場。它是由海河的淤泥墊地而形成的。整體的佔地面積爲41200平方米。當市民園體育場外圍的圍牆以及羅馬柱全部都是鐵質的。但在1943年的時候日本人侵佔天津,便把原來的鐵質羅馬柱及圍牆全部盜走,後來改爲磚砌的圍牆以及羅馬柱。1954年民園體育場足球場地鋪設了草坪,並搭起了24米高的木質燈架,成爲全國第一個燈光草坪足球場。它也曾經是天津泰達足球隊的主場。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整修一新的民院體育場。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位於重慶道55號的慶王府。它始建於1922年,是由清朝末年最後一個總管太監小德張所督建的。1923年清王朝慶親王第四代傳人愛新覺羅·載振來到天津,相中了小德張所督建的這套宅院,於是載振用當時他在天津北馬路的十一所平方與他交換,所以說此處房產是載振置換到手的。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載振也隨之來到天津,就一直居住在這座王府當中。搬進來的載振在這裏吃喝享樂,過起了悠哉悠哉的寓公生活,直到1947年,71歲的四世親王在這裏病故。慶王府的建築爲典型的中西合璧式,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門樓爲典型的西式門樓。它的寓意是海納百川。

接下來請大家隨我進去參觀。一進大門口,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組高大的石臺階,它的臺階數爲17級半,這其中是有含義的。因爲在古代,9是陽數,99是極陽數,只有皇帝纔有權利使用。而當時的小德張想把它修成十八級,但又怕皇帝怪罪於他,於是他命人把第一層削去了一層,變成了17節半。而這一點又充分的表現了小德張當時的一種心態,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皇帝,只有他是最大的。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側面看一下主樓的主體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它的主樓,爲典型的中式建築。

現在請大家跟我參觀一下它的後花園。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慶王府的後花園。這座花園是小德張按照北方園林的建築造型而修建的。它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裏有涼亭,假山,水池,小橋等。在整座花園當中,最令人叫絕的是這七棵黃金樹。據說這是北美的一種樹種,到了深秋季節它會結出像長豆角一樣的果實,而且表面是呈金黃色的。這樣一根根的倒掛在樹上,像金條一樣,由此而得名。_期間,慶王府是遭到破壞最少的一座風貌建築。其中的原因就是從解放後至今,這裏一直是天津外事辦公室。現在這裏已經成爲天津對外友好往來的一個重要場所。

百年曆史看天津,天津的縮影在和平,和平的精華全部集中在五大道這個地區,我相信明天的五大道將會以更新的姿態來迎接更多遊人的參觀。轉眼之間我們今天的旅途就要結束了,在此我要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對大家深深的道一聲謝謝。

如果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妥也希望您能夠見諒,在此留下您寶貴的意見以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有所改進。如果有緣,我期待能夠和您再次相會在天津。最後我在這裏祝願大家萬事順意,一路平安。

貴州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7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臺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爲“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_年重建時改爲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爲了廣濟衆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爲五爺演戲。正因爲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爲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爲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爲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爲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衆,更符合急功近利的衆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衆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西風光導遊詞3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於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裏一直被列爲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劇《蓮花爭霸》曾在這裏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峯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20_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牀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爲正。全寺爲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爲基,巧借岩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佈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爲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其佈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 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 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 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於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 檐,結桅構有擡樑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爲"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爲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爲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爲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爲先"和佛教"普渡衆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爲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_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