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寺導遊詞(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8K

寶光寺導遊詞 篇1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新都寶光寺。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宋雲蝶。大家能在這個炎熱的七月來到寶光寺,定是被它寶光寺位於四川成都市北郊新都縣境內。始建於東漢,隨代稱“大石寺”。寶光寺爲成都三大伽藍之一,又被稱爲“四川佛教叢林之冠”。的美所吸引吧。的確,寶光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聖地之

寶光寺導遊詞(精選5篇)

一。好了,耳聞不如目見,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吧。

大家一定都希望自己及家人福星高照吧。那就千萬不要錯過眼前的福字照壁了。寶光寺 的福字照壁 的兩旁爲“福田廣種,壽域同登”的四字對聯。“福田”,佛門是我們廣種福田的地方,這是從因果上講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四十二章經》講:我們佈施百個無依無靠的乞討者,不如佈施一個小沙彌。爲什麼?因爲他已發心修善,廣種福田,續佛慧命者。“壽域”指太平盛世。全聯的意思是勸化人們認因名果,廣種福田增福德,和諧社會太平世。照壁背面正中,嵌有一個二尺見方的紅色“福”字,福字照壁由此得名。據說,人們在離照壁幾丈遠的山門口,閉着眼睛,伸出手掌,跨步前行,能摸着“福”字的便有福氣;若能摸着“福田”(福字右下的田字)更有運氣,因爲田能生長棉麻稻麥,使你豐衣足食。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去摸一摸,說不定真會被褔光普照哦。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在寶光寺的第一大殿——山門殿。此殿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嗯,也許大家會問,這裏地處成都平原,一馬平川,怎會有山門之說呢?原因有其二:古時的寺廟大多依山而建,從山腳依次向山頂修建,寶光寺爲了體現佛教“衆生平等”的觀念,所以名爲山門殿;另一種說法爲“山”通一二三四的“三”,即三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此外,三門一般不隨便開放,只有地位之尊之人才可開門迎接。好,請擡頭向上看。大家頭上的這塊匾——寶相光明 ,此匾作者爲國名黨元老於右任,他巧妙地將“寶光”兩字嵌入其中,寓意深刻。再看看兩邊的哼哈二將,他們神情肅穆,忠於職守。請大家繼續往前走,然後往兩邊看,左側的這位爲明兩朝首輔楊廷和,也是楊升庵的父親:右側的這位爲楊升庵,可謂是咱們新都人民的驕傲了,他23歲高中狀元,在文學方面造詣頗高,如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就出自他之手。但他因“議大禮”事件被流放雲南,其也用淵博的學識爲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中原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遊覽完山門殿,那麼,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建於清同治二年.大家擡頭看看頭上刻有“一代禪宗”的牌匾,請注意這個“代”字,不同於我們生活中的寫法,它點點在了下面,爲何?這就好比河南承德避暑山莊的“避”字一樣,是作者鄧錫侯即興創作的,不過,我們也可理解爲鄧錫侯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往中間瞧瞧,彌勒佛笑迎八方客,多麼和藹呀。大家在看看兩邊的對聯“何處此身容入座,與君相見又前緣”,的確,能相聚在一起,實屬不易呀。好,請大家往四處看,映入您眼中的是四大天王。 四天王的形象,在各個時代,各地寺廟所塑的不完全一致。現在寶光寺所塑四天王形象爲: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彈琵琶調絃,職調;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舞劍生風,職風;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撐傘避雨,職雨;北方多聞天王,黃臉,託黃金寶塔,塔鎮妖魔,使其歸順,職順。因此,在科技落後,靠天吃飯的封建社會裏,人們祈求“護世四天王“保護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後面的爲尊勝幢。它有八面,寓意着八方富饒。曾毀於正德年 ”。間,又在同治二年修繕完整。 四

現在佇立在我們眼前的是有“東方比薩斜塔”之稱的舍利塔。寶光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舍利塔則是寶光寺的標誌性建築,建於唐僖宗時,距今有千餘年曆史。它位於該寺天王殿與七佛殿之間,現存爲方形密檐式十三級,高約30米,每級四面各嵌佛像3座。全塔共有銅、石、玉雕造的佛像140尊,塔底護以石,底層正面龕內塑釋迦牟尼座像。每級翹懸銅質風四個,舍利子十三粒。 相傳在唐僖宗年間,他曾爲了躲避黃巢起義而住進了寶光寺。一天夜裏,他久久不能入睡,在夜裏看見下放出祥光,於是命人掘地三尺,挖出了13顆舍利子,遂改寺名爲“寶光寺”,名此塔爲“無垢淨觀舍利塔”。大家再仔細看看塔身,會發現從第七層開始塔微微向西傾斜。在1999年,來寶光寺參觀時,也同樣發現了這一點。不知是 冥冥註定,7月,就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政治決策。另外,此他也保留了我國早期寺廟建築中“寺塔一體,塔居中心”的典型佈局,,體現了寶光寺作爲長江上游四大古剎之一的重要地位。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七佛寶殿。寬五間,深四間,單檐 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 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 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 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 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 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壯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 漢白玉座臥佛,系1991年 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爲清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裏面供奉的是釋加牟尼及他的六位老師。各位遊客,由此可見,尊師信道在古代也就有了並傳播下來。

六 如果說心臟對人的重要不言而喻,那麼,大雄寶殿對一座古寺的重要性也顯而易見。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寶光寺的核心——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高五丈,廣五楹,面積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間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間妙勝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撐,雄偉壯嚴。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位於最中間的這幅對聯很有名--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這意在告訴我們:人只是萬物中的一員,要心懷友善,上善若水。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藏經樓。藏經樓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寬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撐,爲該寺傑出建築之一,清道光年間妙勝和尚修建。上爲藏經樓,貯有 敦煌藏經四十三冊, 房山石經二十二冊,北藏經和頻伽藏經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 觀世音菩薩像。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充分體現了清代藝術風格。藏經樓樓下爲說法堂,乃歷代方丈說法處。此外呢,這裏還藏有貝葉經,貝葉經與優曇花、捨得子並稱爲“寶光三寶”。因此可見,咱們寶光寺是一個文物豐富的佛教聖地。

來到寶光寺,最爲普遍的一件事就是數羅漢了。各位旅客,別急,我們現在正處於羅漢堂,看到了嗎,這裏共有577尊羅漢羅漢堂建於 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我國 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 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衆多,著名的有南朝 樑武堂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 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 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爲“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餘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

寶光寺羅漢堂是 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 北京碧器寺、 蘇州西園寺、 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 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遊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寶光羅漢知多少有人說,寶光寺的羅漢是數不清的。因羅漢堂建築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爲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若要數清羅漢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須知道它的建築結構。

羅漢堂爲擡樑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築,九進九楹,佔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間矗立着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隻手、一百九十六隻眼的 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迴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 的孔雀明王、中央的 觀音菩薩,裏壁的三身佛爲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

羅漢堂內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習慣,都說是五百尊。但是,當以三身佛左側的“第一阿若橋陳如尊者”數起,由外層到內層,一直數到“第五百願事衆尊者”後,還剩下居於“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薩、十八羅漢 、五十祖師。故塑像共計爲五百七十七尊。好了,大家快去數數吧。數的方法是數虛歲哦。

後記總結

感謝各位遊客今天能聽我講解,我的說辭不是特別好,還望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寶光寺給大家帶來的感受不會讓大家失望,再次感謝大家來到新都,來到寶光寺。謝謝。祝大家旅行愉快。

寶光寺導遊詞 篇2

寶光寺在全國有三座:北京通州、黑龍江寶清縣和四川成都市內。成都寶光寺在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的新都區,是我國曆史悠久、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也是四川保存得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定爲全國漢族重點寺院。

成都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根據終南山道定律師撰《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記載:隋代,蜀王楊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詵禪師遂於石上建九級浮圖。是時,每有旱澇,官民於此禮拜祈雨,軋有靈應,故寺名“大石”,塔名“福感”。隋代名“大石寺”並建有寺塔名“福感塔”。寶光寺至今保存着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仿印度建築佈局來看,這座寺院最遲建於隋代,《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的記載是可信的。

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餘所,小寺4萬餘所,寶光寺與“福感塔”均被拆毀。宣宗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未重建。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881年元月8日),黃巢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軍的保護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經新都,曾“駐蹕”寶光寺。後來,覺得這裏環境很好,又距成都不遠,便在寺後修建行宮。行宮露臺的兩個柱礎現存於寺內七佛殿前廊柱下。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據說有天晚上,他見福感塔廢址下放出祥光,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餘所,小寺4萬餘所,“大石寺”難免劫難,“福感塔”也被摧毀。唐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尚未重修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便問奉旨隨行的彭州九隴山的高僧知玄(後來封爲悟達國師)悟達回答說:“此乃舍利放光,爲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回長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宮內發現石函,函內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瑩徹,光彩照人。於是,僖宗命悟達國師重修寶塔,擴建佛寺。寺成後賜名“寶光寺”,寶塔取名爲“無垢淨光寶塔”。

成都寶光寺的寺和塔名一直沿用至今。但從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資料表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這裏已經叫寶光寺了。寺中的佛塔,亦稱“寶光塔”。

宋代,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國師)開法於成都昭覺寺。徽宗大觀三年(1109)又住持寶光寺,並拓展寺廟規模,請宋徽宗敕賜寶光寺名“大覺寺”。據清道光碑刻《寶光禪院創建重修端末記》稱:“宋圓悟禪師修持說法,接衆數千”。使此寺進入了宋代的極盛時期。

元代,寺廟一度殘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資培修,複名“寶光寺”。永樂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內建造尊勝陀羅尼咒石經幢,後來寺廟毀於火災。明正德年間(1506—1521),寶光寺經當朝首輔大學士楊廷和與翰林院修撰、新都狀元楊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備極宏麗。

成都寶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遭到毀損。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縣雙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禪師來到寶光寺,新都縣知縣畢成英及地方縉紳的支持下,剪荊伐棘,重興道場,被稱爲清代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從康熙到光緒的兩百多年間,由於不斷培修擴建,寶光寺一躍而起,與成都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並列爲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舍”。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並列爲長江流域的“四大叢林”,即所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

民國年間,寶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禪宗大叢林的崇高地位。寺內方丈和尚無窮和貫一在國內佛教界頗有影響,而在成都“四大精舍”間,寶光寺尤以執行禪門清規而聞名。當時在掛單僧人中,流傳着這樣順口溜:“要吃喝,到昭覺;要趕場,到草堂;要關豬,到文殊;要坐香,到寶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寶光寺受的戒,因此,寶光寺有“峨半堂”之稱。

一六年,寶光寺被列爲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國內許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寶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聯、書畫等文物古蹟基本無毀損,成爲“文革”中一大奇蹟。寶光寺現任方丈爲意寂法師,俗名傅世立,重慶市開縣人。

成都寶光寺佔地面積120多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他不但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衆多,每年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而且是國內爲數不多的保存“寺廟一體,塔踞中心”早期佛寺典型佈局的寺廟,也是經歷“文革”劫難後保護最完整、收藏文物最豐富的禪宗叢林之一。

寶光寺的建築爲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牆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雲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寺中舍利塔建於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

成都寶光寺山門創於乾隆年間,除供護法神、金剛力士等寺廟共有神祗外,還供有明代首輔大學士楊廷和其子翰林院修撰、著名才子狀元楊升庵父子和塑像,以紀念其助修寶光寺之功德。

成都寶光寺天王殿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道光十年(1830)重建。中供彌勒佛,兩側供四大天王,殿檐懸“一代禪宗”匾額。殿後因有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石刻《尊勝陀羅尼咒》經幢,故此殿又名尊勝殿。

成都寶光寺舍利塔

位於天王殿與七佛殿之間。是國內爲數不多的保存“寺廟一體,塔踞中心”的建築格局。隋代爲木塔,“木浮圖九級”,名“福感塔”。塔下有一殿。唐僖宗中和年間高僧知玄奉旨重建寶塔,改名爲“無垢淨寶光塔”,已歷千餘年,其間屢有殘破,屢有培修。現爲密檐式十三級四面磚塔,高約二十公尺,每級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護以石,底層正面龕內塑釋迦牟尼座像。對聯爲“寺鎮牟尼青色寶,山飛舍利紫霞光”,爲現代高僧太虛大師撰書。每級翹懸銅質風四個,全塔供銅、石、玉等質料雕鑄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剎冠以金銅寶頂,映日奪目,是佛教著名聖蹟之一。清初著名高僧、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笑宗印密曾賦詩讚曰:“寶塔凌空利似劍,幾經鏖戰圃周唐。清平天下無能及,留與業作棟樑”。

成都寶光寺七佛殿

寬五間,深四間,單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才子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幸,不及胡僧渡海來”。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壯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漢白玉臥佛,系1991年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爲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成都寶光寺大雄寶殿

高五丈,廣五楹,面積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間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間妙勝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撐,雄偉壯嚴。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

成都寶光寺藏經樓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寬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撐,爲該寺傑出建築之一,清道光年間妙勝和尚修建。上爲藏經樓,貯有敦煌藏經四十三冊,房山石經二十二冊,北藏經和頻伽藏經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觀世音菩薩像。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充分體現了清代藝術風格。藏經樓樓下爲說法堂,乃歷代方丈說法處。

成都寶光寺唸佛堂

位於寺院東側自南向北的極樂堂後面,堂高10米,寬九楹,清同治年間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約5.5米,直徑2米,由三塊巨石鏤空雕成,呈六方宮殿式。塔內精細地雕刻有以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爲中心的各式各樣人物、花卉和飛禽走獸,六根石上盤以飛龍,造形生動。整個石塔玲瓏剔透,是寺內藝術價值較高的雕刻之一,相傳爲清代三個名工歷時三年刻成。歷代住持皆以此作淨土宗道場、寶光寺最有價值的之處是羅漢堂。羅漢堂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形象。他們分別被塑成第295闍夜多尊者和第360直德福尊者。因康熙出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塑像的臉上也記得下了5個“梅花”狀麻點,真可謂“寫實”。這些羅漢塑像或喜或愁,或怒或嗔,或坐或立,神情不一,姿態各異,有較高的藝術鑑賞價值。它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器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

羅漢堂爲擡樑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築,九進九楹,佔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間矗立着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隻手、一百九十六隻眼的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迴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因羅漢堂建築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爲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所以有種說法:寶光寺的羅漢數不清。其實,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觀音菩薩,裏壁的三身佛爲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羅漢,共計爲五百七十七尊。寶光寺羅漢堂的五百羅漢從何處而來?相傳唐代眉州青神縣出了一位高僧羅詎那,俗名羅堯運,他說法的道場在青神中巖。後來他帶了五百弟子從四川到浙江天台山。據說,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羅漢顯化人間的。因此,寶光寺羅漢堂的對聯說:“此處即是天台,像顯阿羅五百。  清道光末年,寶光寺妙勝禪師共聘請了三批塑師:屬於北派的陝西幫、屬於南派的川西幫和川東幫。陝西幫塑的羅漢頭部肥大,肌肉豐滿,造型奇特,別有情趣。川西幫和川東幫風格相近,塑的羅漢頭部適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於一般的菩薩像,而更多地體現了雕塑藝術的高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川西幫領頭的姓周,他技藝高超,憨厚朴實,將畢生精力都放在塑菩薩和教徒弟上,到了中年尚無子息。可以說,羅漢堂內技藝精湛的羅漢塑像,是中國南、北兩種流派的民間塑師匯聚一堂、分工合作、各顯神通的產物,可謂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

成都寶光寺文物衆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舍利銅鼎千佛碑陶塔;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的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龍虎瓶、均窯瓶、鸚鵡圖、五馬圖和徐悲鴻《奔馬》圖等珍貴文物。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餘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馮玉祥來寺以及附近紫霞山遊覽。寫有兩首著名的“丘八詩”。其中詠紫霞山大楠樹雲:“高者六七丈,葉茂根本固;樹頭最特別,各不相連屬;此株與彼株,分得清清楚”;《寶光寺》詩開頭:“寶光寺,在新都,廟子大,柱子粗”,爲寶光寺人文景觀增添一番別趣。

寶光寺導遊詞 篇3

寶光寺位於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陝路前行十六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牆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寶光寺佔地面積120多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衆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著名禪寺。

寶光寺坐落於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遊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後挖出一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爲"寶光寺",將舍利子置於塔下,改塔名爲"無垢淨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

整體結構

寶光寺的建築爲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牆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雲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寶光寺是中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佈局的寺廟。寺中舍利塔建於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

羅漢堂結構

羅漢堂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別一尊。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中國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衆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爲“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餘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

寶光寺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雲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遊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寶光羅漢知多少有人說,寶光寺的羅漢是數不清的。因羅漢堂建築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爲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若要數清羅漢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須知道它的建築結構。

羅漢堂爲擡樑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築,九進九楹,佔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間矗立着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隻手、一百九十六隻眼的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迴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觀音菩薩,裏壁的三身佛爲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

羅漢堂內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習慣,都說是五百尊。但是,當以三身佛左側的“第一阿若橋陳如尊者”數起,由外層到內層,一直數到“第五百願事衆尊者”後,還剩下居於“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薩、十八羅漢、五十祖師。故塑像共計爲五百七十七尊。

寶光寺導遊詞 篇4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新都寶光寺。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宋雲蝶。大家能在這個炎熱的七月來到寶光寺,定是被它寶光寺位於四川成都市北郊新都縣境內。始建於東漢,隨代稱“大石寺”。寶光寺爲成都三大伽藍之一,又被稱爲“四川佛教叢林之冠”。的美所吸引吧。的確,寶光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聖地之

一。好了,耳聞不如目見,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吧。

大家一定都希望自己及家人福星高照吧。那就千萬不要錯過眼前的福字照壁了。寶光寺 的福字照壁 的兩旁爲“福田廣種,壽域同登”的四字對聯。“福田”,佛門是我們廣種福田的地方,這是從因果上講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四十二章經》講:我們佈施百個無依無靠的乞討者,不如佈施一個小沙彌。爲什麼?因爲他已發心修善,廣種福田,續佛慧命者。“壽域”指太平盛世。全聯的意思是勸化人們認因名果,廣種福田增福德,和諧社會太平世。照壁背面正中,嵌有一個二尺見方的紅色“福”字,福字照壁由此得名。據說,人們在離照壁幾丈遠的山門口,閉着眼睛,伸出手掌,跨步前行,能摸着“福”字的便有福氣;若能摸着“福田”(福字右下的田字)更有運氣,因爲田能生長棉麻稻麥,使你豐衣足食。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去摸一摸,說不定真會被褔光普照哦。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在寶光寺的第一大殿——山門殿。此殿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嗯,也許大家會問,這裏地處成都平原,一馬平川,怎會有山門之說呢?原因有其二:古時的寺廟大多依山而建,從山腳依次向山頂修建,寶光寺爲了體現佛教“衆生平等”的觀念,所以名爲山門殿;另一種說法爲“山”通一二三四的“三”,即三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此外,三門一般不隨便開放,只有地位之尊之人才可開門迎接。好,請擡頭向上看。大家頭上的這塊匾——寶相光明 ,此匾作者爲國名黨元老於右任,他巧妙地將“寶光”兩字嵌入其中,寓意深刻。再看看兩邊的哼哈二將,他們神情肅穆,忠於職守。請大家繼續往前走,然後往兩邊看,左側的這位爲明兩朝首輔楊廷和,也是楊升庵的父親:右側的這位爲楊升庵,可謂是咱們新都人民的驕傲了,他23歲高中狀元,在文學方面造詣頗高,如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就出自他之手。但他因“議大禮”事件被流放雲南,其也用淵博的學識爲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中原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遊覽完山門殿,那麼,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建於清同治二年.大家擡頭看看頭上刻有“一代禪宗”的牌匾,請注意這個“代”字,不同於我們生活中的寫法,它點點在了下面,爲何?這就好比河南承德避暑山莊的“避”字一樣,是作者鄧錫侯即興創作的,不過,我們也可理解爲鄧錫侯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往中間瞧瞧,彌勒佛笑迎八方客,多麼和藹呀。大家在看看兩邊的對聯“何處此身容入座,與君相見又前緣”,的確,能相聚在一起,實屬不易呀。好,請大家往四處看,映入您眼中的是四大天王。 四天王的形象,在各個時代,各地寺廟所塑的不完全一致。現在寶光寺所塑四天王形象爲: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彈琵琶調絃,職調;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舞劍生風,職風;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撐傘避雨,職雨;北方多聞天王,黃臉,託黃金寶塔,塔鎮妖魔,使其歸順,職順。因此,在科技落後,靠天吃飯的封建社會裏,人們祈求“護世四天王“保護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後面的爲尊勝幢。它有八面,寓意着八方富饒。曾毀於正德年 ”。間,又在同治二年修繕完整。 四

現在佇立在我們眼前的是有“東方比薩斜塔”之稱的舍利塔。寶光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舍利塔則是寶光寺的標誌性建築,建於唐僖宗時,距今有千餘年曆史。它位於該寺天王殿與七佛殿之間,現存爲方形密檐式十三級,高約30米,每級四面各嵌佛像3座。全塔共有銅、石、玉雕造的佛像140尊,塔底護以石,底層正面龕內塑釋迦牟尼座像。每級翹懸銅質風四個,舍利子十三粒。 相傳在唐僖宗年間,他曾爲了躲避黃巢起義而住進了寶光寺。一天夜裏,他久久不能入睡,在夜裏看見下放出祥光,於是命人掘地三尺,挖出了13顆舍利子,遂改寺名爲“寶光寺”,名此塔爲“無垢淨觀舍利塔”。大家再仔細看看塔身,會發現從第七層開始塔微微向西傾斜。在1999年,來寶光寺參觀時,也同樣發現了這一點。不知是 冥冥註定,7月,就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政治決策。另外,此他也保留了我國早期寺廟建築中“寺塔一體,塔居中心”的典型佈局,,體現了寶光寺作爲長江上游四大古剎之一的重要地位。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七佛寶殿。寬五間,深四間,單檐 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 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 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 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 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 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壯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 漢白玉座臥佛,系1991年 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爲清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裏面供奉的是釋加牟尼及他的六位老師。各位遊客,由此可見,尊師信道在古代也就有了並傳播下來。

六 如果說心臟對人的重要不言而喻,那麼,大雄寶殿對一座古寺的重要性也顯而易見。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寶光寺的核心——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高五丈,廣五楹,面積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間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間妙勝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撐,雄偉壯嚴。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位於最中間的這幅對聯很有名--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這意在告訴我們:人只是萬物中的一員,要心懷友善,上善若水。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藏經樓。藏經樓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寬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撐,爲該寺傑出建築之一,清道光年間妙勝和尚修建。上爲藏經樓,貯有 敦煌藏經四十三冊, 房山石經二十二冊,北藏經和頻伽藏經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 觀世音菩薩像。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充分體現了清代藝術風格。藏經樓樓下爲說法堂,乃歷代方丈說法處。此外呢,這裏還藏有貝葉經,貝葉經與優曇花、捨得子並稱爲“寶光三寶”。因此可見,咱們寶光寺是一個文物豐富的佛教聖地。

來到寶光寺,最爲普遍的一件事就是數羅漢了。各位旅客,別急,我們現在正處於羅漢堂,看到了嗎,這裏共有577尊羅漢羅漢堂建於 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我國 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 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衆多,著名的有南朝 樑武堂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 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 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爲“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餘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

寶光寺羅漢堂是 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 北京碧器寺、 蘇州西園寺、 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 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遊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寶光羅漢知多少有人說,寶光寺的羅漢是數不清的。因羅漢堂建築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爲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若要數清羅漢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須知道它的建築結構。

羅漢堂爲擡樑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築,九進九楹,佔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間矗立着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隻手、一百九十六隻眼的 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迴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 的孔雀明王、中央的 觀音菩薩,裏壁的三身佛爲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

羅漢堂內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習慣,都說是五百尊。但是,當以三身佛左側的“第一阿若橋陳如尊者”數起,由外層到內層,一直數到“第五百願事衆尊者”後,還剩下居於“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薩、十八羅漢 、五十祖師。故塑像共計爲五百七十七尊。好了,大家快去數數吧。數的方法是數虛歲哦。

後記總結

感謝各位遊客今天能聽我講解,我的說辭不是特別好,還望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寶光寺給大家帶來的感受不會讓大家失望,再次感謝大家來到新都,來到寶光寺。謝謝。祝大家旅行愉快。

寶光寺導遊詞 篇5

新都寶光寺,位於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的新都區,是我國曆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

寬五間,深四間,單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莊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漢白玉臥佛,系1991年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爲清咸豐20xx年(1861)真印和尚募建。

寶光寺位於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陝路前行16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牆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

元代,寺廟一度殘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資培修,複名寶光寺。永樂20xx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內建造尊勝陀羅尼咒石經幢,後來寺廟毀於火災。明正德年間(1506-1521),寶光寺經當朝首輔大學士楊廷和與翰林院修撰、新都狀元楊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備極宏麗。

山門。創於乾隆年間,內供設法神、金剛力士和明代縣人楊廷和楊升庵塑像。

寶光寺佔地面積120多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衆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著名禪寺。

寶光寺相傳始建於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並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爲“寶光寺”。

但從這裏至今保存了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佈局看來,這座寺院最遲建於隋代,當時是否叫寶光寺尚無法稽考。

但從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資料表明,唐玄宗開元20xx年(741),這裏已經叫寶光寺了。

寺中的佛塔,名稱寶光塔。四川省新都是鑲嵌在成都平原上的一顆明珠,距成都市區18公里,爲古蜀國三都之一。寶光寺坐落於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遊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後挖出一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爲"寶光寺",將舍利子置於塔下,改塔名爲"無垢淨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

唐會昌5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餘所,小寺4萬餘所,寶光寺難免劫難,寶光塔也被摧毀。唐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尚未重修。

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軍的保護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僖宗路經新都,曾“駐蹕”於寶光寺。後來,他覺得這裏環境很好,又距成都不遠,便在寺後修建行宮(行宮露臺的兩個柱礎現存於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璽書”,迎請隱居在彭州九隴山的高僧知玄(即悟達國師)到僖宗駕前隨行。

唐中和3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據說這天晚上,他在行宮悶悶不樂,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見寶光塔廢墟上霞光迸射,便驚惶失措地問悟達國師是怎麼回事?悟達回答說:“此乃舍利放光,爲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回長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宮內發現石函,函內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瑩徹,光彩照人。於是,僖宗命悟達國師重修寶塔,擴建佛寺。寶塔取名爲無垢淨光寶塔,佛寺仍名寶光寺。當時寺內有僧衆一千餘人,“蜀中之梵宮佛院未有盛於此者”。因此,悟達國師被尊爲寶光寺唐代的開山祖師。

宋代,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國師)開法於成都昭覺寺。大觀3年(1109)又住持寶光寺,並拓展寺廟規模,請宋徽宗敕賜寶光寺名大覺寺。據清道光碑刻《寶光禪院創建重修端末記》稱:“宋圓悟禪師修持說法,接衆數千”。使此寺進入了宋代的極盛時期。

寶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遭到毀損。清康熙9年(1670),四川梁山縣雙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禪師來到寶光寺,新都縣知縣畢成英及地方縉紳的支持下,剪荊伐棘,重興道場,被稱爲清代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

從康熙到光緒的兩百多年間,由於不斷培修擴建,寶光寺一躍而起,與成都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並列爲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藍”。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並列爲長江流域的“四大叢林”,即所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國年間,寶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禪宗大叢林的崇高地位。寺內方丈和尚無窮和貫一在國內佛教界頗有影響,而在成都“四大精藍”間,寶光寺尤以執行禪門清規而聞名。

當時在掛單僧人中,流傳着這樣順口溜:“要吃喝,到昭覺;要趕場,到草堂;要關豬,到文殊;要坐香,到寶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寶光寺受的戒,因此,寶光寺有“峨半堂”之稱。在寶光寺受戒,參學的僧、尼,不少都學有成就,有的還成爲中國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解放後,寶光寺受到政府的保護。1956年,寶光寺被列爲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特別在“文化大革命”中,國內許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寶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聯、書畫等文物古蹟基本無毀損,成爲中國結構最典型,保護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禪宗叢林。隨着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寶光寺作爲全國重點寺廟和著名旅遊點,必將日益發揮巨大的作用。

相傳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根據終南山道定量律師撰《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記:隋代,蜀王楊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詵禪師遂於石上建九級森林塔。是時,每有旱澇,官民於此禮拜祈雨,軋有靈應,故寺名"在石",塔名"福感"。唐末黃巢起義時,僖宗奔蜀,於寺建行宮駐蹲。僖宗夜見霞光出地,召隨駕高僧知玄問法。玄謂地下必有舍利。帝命掘之,果得一石函,內藏舍利十三粒,晶瑩明澈。僖宗遂敕玄監修磚塔十三級,取"無垢舍利塔",賜寺名"寶光"。寺內寶物:寶光寺舍利銅鼎千佛碑陶塔、龍虎瓶均窯瓶 鸚鵡圖五馬圖徐悲鴻《奔馬》圖等珍貴文物。

寶光寺的建築爲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牆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雲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寶光寺是中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佈局的寺廟。寺中舍利塔建於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

羅漢堂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別一尊。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中國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衆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千佛碑;唐開元20xx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爲“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餘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寶光寺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雲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遊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