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17K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

虎谷峽風景旅遊區位說於桓仁滿族自治縣縣城東南雅河鄉和向陽鄉的交界處,距縣城26公里的雅河鄉米倉溝和和平村。原名老虎洞溝、老虎哨,現在叫做虎谷峽。老虎哨在當時就被稱爲桓仁的十大美景之一。這也與當時的交通有關,當時的交通以航運爲主,水上交通比現在的陸路交通重要,老虎哨因爲風光優美,而且不浪急浪險,行船到此不加小心就會被老虎嘴吞沒,所以人們記憶猶深。現在的老虎嘴已經被水位上升的回龍湖淹沒,水流也不在那麼急、險了。

虎谷峽風景旅遊區是由山、水、島、湖和古蹟組成的。山是長白山餘脈老嶺支脈的羣山,水是鴨綠江支流的渾江、島是臥虎島,湖是回龍湖,古蹟是將軍墓。整個區域面積有幾十平方公里。來虎谷峽遊覽不但可以遊青山秀水、名勝古蹟,還可以聽一聽民間飛禽走獸的傳說,體會鄉野風情。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景區的臥虎島上吃飯住宿,休閒渡假,娛樂垂釣,舉行各種會議。

虎谷峽雖然比不了國家著名的名山大川,但她稱得上一方名勝,可以說是遼東勝境她有四個景區,就是藏龍灣、臥虎島、虎谷峽、將軍墓,並有幾十處景點。虎谷峽崖峭鬆奇,島平水碧,傳說神奇,古蹟幽幽,是藏龍臥虎的寶地。

藏龍灣

藏龍灣這個地方俗名叫做燕子尾,當地人也叫燕尾,也有人把這個景區叫做羣龍臨江。藏龍灣的左岸一帶看起來好像是山隨着水勢形成了環形,實際上是江水依偎山形而彎曲。這個地方雖然不過幾里長,但是每個砬子、溝岔、山坡,老百姓都給起了名字,能叫上來名字的就有十幾處,比如說冰湖溝、老頭砬子、淌石流、十八道滸等等。這就是山區的特點,無論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個名字。藏龍灣中有數處景點和景觀。比較出名的有:

青龍懸瀑。在藏龍灣的上端。上有青龍泡,下懸掛一條潔白如練的瀑布。早年有人看到青龍泡上水柱沖天而起,據說那是青龍在顯聖,飛天而去。懸掛的瀑布有人說是青龍看到虎谷峽一帶風光優美,被老虎霸佔了,眼饞得淌出了口水,便是我們眼前看到的瀑布。

象鼻巖,這個地方原來叫做熊瞎臥子,也就是黑熊臥子。這裏面現在黑熊是沒有了,早年以前據說黑瞎子在這裏吃過人。黑熊臥子裏的山岩我們現在看起來像大象的鼻子,所以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象鼻巖。我們北方是沒有大象的,但我們這裏的山區,狼蟲虎豹大大小小各種飛禽走獸是很多的,我們虎谷峽景區就是當年這些飛禽走獸經常出沒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活躍分子在這裏活動。你看爲什麼會有那個淌石流,據說是有一個狐狸精作祟害人,被天上的雷公用雷擊死了,同時也把狐狸精居住的狐狸洞擊碎了,才形成了淌石流。在我們上船一直到藏龍灣上下這一帶水域上,往往會看到成羣的野鴨在水面上遊,在空中飛,有時會看到灰鶴在翩翩起舞,至於水中的魚鱉蝦蟹就更不用說了,有許許多多。虎谷峽一帶是大自然的領地,也是動物世界,天上飛的,地面上走的,水裏遊的,形成了水陸空三支部隊。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2

興城海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她與美國的西雅圖和我國的青島極爲相似。海濱浴場綿延十四公里,由興海灣、港口灣、邴家灣、老龍灣四個海濱浴場,即第一、二、三四海濱浴場組成,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然浴場。海濱浴場內無暗礁,岸邊沙灘細軟潔白,晶瑩如玉,海水深淺適宜,水穩波清,清澈見底,海岸地勢開闊 ,綠樹掩映,是大海送給人間的一片天然樂園。

興城海濱是迷人的,尤其是海濱第一浴場即興海灣更加靚麗多姿。當您步入海濱第一浴場,興目望去,是一座四柱三門二樓單檐廡殿門式正門,牌坊上邊是茂名書畫家範曾題寫的“洪波涌起”和“古城在望”八個大字。超過此坊,便走進如詩如畫的興海灣。興海灣入口處一尊用花崗岩雕琢的的高大的菊花女塑像正頜首相迎。菊花女就是“菊花殺惡龍”傳說中的菊花姑娘,她是美麗、善良、勇敢、智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化身,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興海灣南端有“三礁攬勝”,在起伏綿亙的三座盤踞海中的明礁上,建有一座造型幽雅的觀海亭,一曰“雪浪亭”,一曰“迎霞亭”,亭名由著名書法家王堃騁所書。各亭之間棧橋相連,真可謂是“三礁石戀大麴橋,百皺巖戲千重浪”。橋上游人來往不絕,或登亭觀潮聽浪,或依亭背海攝影,或蹲礁靜心垂釣,真可謂各得其所,各離其樂。倘若趕上落潮,“三礁攬勝”裏側的海水退卻海灘半隱半露,還可拾貝、捉蟹,更是樂趣橫生。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3

青山溝爲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寬甸的北部山區,由“青山湖”、“飛瀑澗”、“虎塘溝”三大景區組成。127平方公里的景區面積,散佈着126個大小景點,光瀑布就有36條。在衆多的風景名勝區中也堪稱佼佼者。

沉睡了億萬年的青山湖風景區,尤如“仙女未出浴”鎖在深山人未識,是藝術家超凡的眼光發現了她。修路、架橋、建村、把這顆埋藏在泥土的“明珠”展現於世,她是遼寧人的驕傲,也是東北人的自豪。就藝術而言,畫家村的建立,亦是民族的榮耀。

碧綠的渾江宛若兩條龍鬚盤繞青奇峯異石,緩緩流入鴨綠江,山巒間大小瀑布36條,新發現的“飛雲瀑”落差81米,居東北之首,八面威山頂的小天池,至今沒人能說清她的奧祕,點綴在128平方公里的奇觀聖景,更是神祕莫測。

飛瀑澗景區有:青山飛瀑、仙女潭、水穿石、小石徑、鎮水石、靖宇泉、將軍嶺、員外墓等。

虎塘溝景區有:響溪、黑熊碧同石、九曲天水、虎嘯瀑、仙姑瀑、黑龍泉、老虎背、虎穴等。

青山湖景區,登船沿江盡覽丁香崖、花仙台、釣魚臺、望夫臺、白雲 峯、參王峯、雙乳峯、小仙山、千年鬆神、青銅古堡、蟠桃石、金鐘壁、柳花島、更令人神奇的是盛夏冰凌奇觀。

仙人谷景區,遍佈道家足跡,傳說是神仙住過的地方,有八仙台、聚仙台、五龍泉、三吟泉、鹿鳴泉、道土墓、仙人石、僧帽石、半桃石、夾蛋石、柳抱石、情人鬆、神水閣、木蘭坡。以及至今保留完好的楊靖宇抗擊日軍的戰壕宿營地等。

新加坡慈善家蔡金鐘先生捐款修復的青山寺,於96年秋季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畫家村羣體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具有一次可接待180位賓客住宿的規模。

青山湖景區,備有遊船、快艇、豪華龍舟,同時能載運300位客人遊 湖、觀瀑、覽勝、敬廟、拜佛、垂釣、購買山貨。冬季的青山湖、銀裝素裹、更別有一番北國風情,湖上雪橇載客漫遊,觀冰上秧歌,聽松濤蕩谷,品山珍海味,至名家書畫,讓遊客盡得低消費高享受的山野樂趣。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4

遼寧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沿海省份,地處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面臨渤海、黃海、東南以鴨綠江爲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任命共和國爲鄰,東、北、西三面與吉林、內蒙古餓昏河北省區接壤。遼寧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遼寧現轄14個地級市,省會設在瀋陽。全省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200多萬。全省共有52哥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回、朝鮮、錫伯族等51個少數民族,其中滿族、錫伯族聚居人數居全國之首。 遼寧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漫長,春秋短暫,年平均氣溫6℃至11℃。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5月到10月是遼寧最佳的旅遊季節,1月份到2月份是觀賞冰雪景觀和民間節目的最佳時機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拘謹已有28萬年,是迄今爲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20xx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爲“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這裏存在着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20xx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進入奴隸社會以後,遼寧地區便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係。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於翼州和青州,夏商爲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時期爲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設置郡縣。此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立行政機構,清代稱爲盛京、奉天。民國初期沿襲清制,1920xx年改爲遼寧省,娶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

遼寧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已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菱鎂石、金剛石等礦藏儲量居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二大油氣田。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電子信息和機械是遼寧省四大支柱產業。

遼寧省是中國中藥的農副食品和商品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遼寧的土特產品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蔘、鹿茸、貂皮、棧蠶絲、海蔘、鮑魚、扇貝等。

遼寧省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現有文物古蹟1.13萬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xx多年前的秦漢碣石宮殿遺址,有1520xx年前的中國最北部古代石窯建築羣,有1000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築奉國寺和遼陽白塔,有京都首關九門口水上長城,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爲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瀋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古城等名勝古蹟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瀋陽的張氏帥府及“九丶一八”歷史博物館、盤錦遼瀋戰役紀念館,都著稱於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佈全省各地,聞名遐邇。

遼寧民風民情存樸自然,炙熱濃烈。遼寧冰雪*溫泉旅遊節、遼寧旅遊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撫順滿族風情節、本溪過節楓葉節、丹東鴨綠江過節旅遊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遊客歡迎。

遼寧多年來,遼寧省圍繞“滿韻清風,多彩遼寧”的旅遊形象,推出紅、綠、藍、金、銀“完五色旅遊產品”旅遊業迅速發展,遼寧已成爲中國旅遊大省。全省14個省轄市全部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大連榮獲“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稱號,全省“遼寧旅遊強縣、市”達25個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您共賞滿韻清風,同遊多彩遼寧!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5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1,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爲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爲我1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爲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爲,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1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爲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爲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臺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爲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爲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爲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爲石碑,“以昭永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說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臺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爲“牌樓”。作爲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爲“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爲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爲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衛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膩,真可以說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爲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爲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爲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京1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爲“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說,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說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爲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1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1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爲“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爲了前後統一,還是用石獅形式,更爲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件石獅雕刻完畢。爲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爲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羣,爲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爲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築叫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戶。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爲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爲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爲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爲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竈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爲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爲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爲什麼叫袖壁呢?因爲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態生動,氣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0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說龍壁有鎮妖、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着鱷魚嘴,舞着鷹爪,舒捲着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戶的莊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峯,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擡祭品和祝版的官兵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爲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爲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0敬畏的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爲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爲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爲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纔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爲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說,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爲,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者予以重處。據說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爲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羣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衛,風嘶鐵馬白雲霄”。

(華表)

請大家看神道兩側雕着飛龍和捲雲的潔自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雲柱。通高10米左右。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作爲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尹子》說:“堯立誹謗木”。可見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都是用木頭製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其中一個作用是供人們提意見之用,叫“誹謗本”,類似現在的“意見箱”。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表識”。把它豎立在交通要道,作爲識別路徑的標誌,相當於現在的路標。“表”即“標”,所以也叫“華表木”。後來用石材製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華表作爲建築裝飾,起初是立在橋頭上,從元代開始被用於宮殿旁,明清時期被廣泛用在陵寢建築上。

這對華表頂端的柱頭上雕着一個面朝北方的石怪獸,哪位知道它叫什麼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種獸,形似犬,吃人。人們根據這種立於華表頂端石獸的姿態,以及傳說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雙成對的被安放在皇宮和陵寢前後。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橋南面華表頂端的望天犼面朝南還是面朝北?對,是面朝南。這裏有一個典故,我們現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寢的這對叫“望帝歸”,也叫“望君歸”。意在希望帝王要盡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緬於哀傷之中,祭畢而出,國家大事等你處理呢。另一對的方向是向着瀋陽故宮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記0,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禮別忘了。根據這個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寢前後的兩對“望天犼”的含義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謂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設立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羣,左右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旁。陵墓前爲什麼要設石像生?是怎麼演變的?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最初設置石像,目的是除1,驅鬼怪。早期的墓前石獸石人還有表彰死者生前豐功偉績的作用。西漢名將霍去病先後六次率軍出擊匈奴,大敗敵軍,使匈奴人聞之喪膽,從而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死後,爲了表達他的卓越戰功,宏揚他威鎮敵膽的英雄氣概,不僅把他的墳丘堆成他生前大敗匈奴,建功立業的祁連山山形,還在他墓前豎立了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徵他生前率軍大敗匈奴的武勇壯烈形象。石像生的這種作用後來成爲絕響。

石像生的普遍出現是在東漢,其作用主要是顯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權勢。地位越高,權勢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爲了防止依杖權勢,財力亂行,許多朝代對石像生的數量、內容都作過明確嚴格的規定。例如,清代國家法律《大清律》,對1墓前的石雕置放數量做了明確規定,三品以上1可以用石獸六件,五品以上1可以用石獸四件,六品1以下不準放置石雕。它體現了封建社會嚴格區分尊卑長幼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東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對,它是以明長陵爲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對。

在這裏,有必要向大家補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的清西陵中的諸陵陵主。他們是未能入關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萬年吉地”且遠不如入關後諸皇帝陵寢那樣規模宏大,這是由於清初陵寢典制還沒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經堪輿方家測定風水,不能輕易變更位置。順治康熙年間的改建和擴建又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低於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獅、象、馬、駱駝等爲多見。這勇猛驃悍的野獸極馴服地晝夜守護在陵墓前,無疑會增加陵墓的威嚴神祕之感,也擡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請看,第一對是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把獅子放在首位,作爲威振八方,唯我獨尊的王權化身,也是守護陵寢的“御林軍”中的排頭衛士,更是威嚴、尊貴、崇高的象徵;

第二對是一對頭上長着獨角的怪獸,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麼名?對,叫獬豸。據《異獸志》說,它是東北特產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鬥,便以頭上的獨角去頂撞壞人。在我國古代,執法官頭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樣執法嚴明。在陵寢中放置獬豸象徵着帝王死後也能明斷是非,公正嚴明。實際上是在美化統治階級;

第三對,是麒麟,是一種祥瑞之獸。形象很特別,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似牛,足似馬而圓蹄。龍、鳳、龜、麟古代稱爲“四靈”。傳說它是一種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出現,在這裏顯示帝王的仁義至聖,世事吉祥太平,王業興旺發達。

第四對爲立馬,這一對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漢白玉雕成,全身潔白,腿短,體壯,具有蒙古馬的特點,大小和真馬一樣,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滿族是一個有着騎射傳統的民族,皇太極被稱爲馬上皇帝,他的戰功都是在馬背上取得的,他有兩匹心愛的坐騎,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軍趕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幹馳騁疆場攻破敵陣。“小白”善於行軍趕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護過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極對它們也倍加珍愛。皇太極死後他的子孫就令工匠按它們的樣子雕成兩匹石馬,放在墓前,永遠陪伴它的主人。至於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據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認出來。

第五對是石駱駝,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於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中立下很多功勞,所以後來建陵時,把石雕駱駝列在陵寢,表示它的功跡與主人同在;

最後一對爲立象,高2米,長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爲綠洲之王,它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徵。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固。另外據說象能辨忠0,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纔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墳墓是不允許擺放的。

(大望柱)

接下來的是一對大望柱,它和華表根相似,但也有區別,大家細心觀察便可辨出,柱體沒有龍紋,只是朵朵雲紋,不是圓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須是桃形,而不是蹲獸,其它部分都與前邊的那對華表形制一樣。它位立在陵寢的主要建築——碑樓兩邊,主要用途是裝飾和豐富陵寢建築內容,使之更有氣魄,更加豪華。

(神功聖德碑)

當你步入陵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聖德碑樓。明清制度規定,大碑樓要在皇帝入葬後,由嗣皇帝營建,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碑樓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爲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開一個拱門,下有須彌座式臺基,中間豎立一塊高5.45米,寬1.98米,重達5萬公斤的整塊石碑,碑的上首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中間開光部分有碑文1810個字,用工整端莊的楷書刻成,是由清代幾位著名文臣撰寫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爲“神功聖德碑”。碑下有一動物馱着輝,這隻動物雖然相貌醜陋,卻有一個十分高雅新奇的名號,叫贔屓,也叫“龜趺”。它是傳說中的動物。相傳龍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樣,是龍的長子,貌似海龜,喜愛文學,好負重,力大無窮。因此後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贔屓的形象。在它的下部是一塊刻滿海水波紋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渦,每個漩渦中分別雕有魚蝦蟹等水族動物。用這些水族動物來裝飾神功聖德碑,據說自有皇家的道理。因爲皇帝是所謂“真龍太子”,是龍的兒子,而龍是大海的主宰者,蝦兵蟹將是龍最忠誠的“侍衛”。因此爲皇帝——真龍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們來效忠了。

碑石原產於北京附近的順天府。大家可能要問,這麼重的碑是怎麼運過來的呢?在當時爲了不破壞陵地的“風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亂動,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從外地採運製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遙遠,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對皇祖陵寢的褻讀。石料在起運前先要用清麻層層包纏,邊纏邊塗水膠,以防在運輸中受震動而斷裂。然後把石料裝在特製的木車上,俗稱“旱船”。運輸要選在嚴冬滴水成冰的季節,沿途每隔幾裏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澆成一條冰道。這樣歷盡艱辛,才能將巨大的石料運至盛京。據統計,僅採運建陵的石料一項費用就耗白銀達l60萬兩。

大家心中肯定會產生疑問,在沒有現代化起重設備的條件下,人們是如何將碑立到龜背上呢?這裏還有一個“神人點化”立碑的故事。當工匠們柬手無策時,有一鬚髮皆白的老人走來,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時,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還能有什麼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於是就用土一點一點把石碑培起來,最後終於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大碑樓是皇陵最神聖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衛甚嚴,不許隨意往來,據說有“人過殺頭,馬過削蹄”的刑法。

在碑樓北面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這都是當年祭祖用房。東側的兩座叫儀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的儀仗之物和上祭時烹茶煮奶及上茶1休息的地方。西側兩座叫茶膳房和滌器房,是上祭時做飯和上膳1休息的地方,還有上祭時準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1休息的地方。

(隆恩門)

大家請看,前面就是隆恩門和方城了。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早在我國秦漢、唐宋時期,皇陵圍牆裏方形,每面各開一個門,封土居於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對以前陵製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爲長方形,前方後圓,三進院落,封土後於最後一個院落,只留南面一個大門。這個門,明陵稱爲恩門,清陵稱隆恩門,俗稱宮門。大家請看,在門楣上方正中設置以漢滿蒙三種文字的“隆恩門”匾額。隆恩門上方是一座高大門樓,稱五鳳樓,歇山式,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築。在門樓的底層,南、北兩面沒有供人登臨的樓門,二、三層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圍有出廊。據說當年在三層樓上設有金鍊四條,這些金鍊俗稱“江山萬代”,民國年間,不慎丟失。五鳳樓式樣頗像瀋陽故宮的鳳凰樓。隆恩門建築雄偉壯觀,昔日登樓向南遠眺,沈城全貌可盡收眼底,晴朗之日,還可望見遼陽的太子河。

(進入方城)

請大家隨我經過隆恩門進入陵寢第二個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體部分。方城是過去盛京城的緬影。據考證,秦始皇陵的內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陽的規制建造的。如此看來,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徵,以體現“事死如事生”的規制。

昭陵建築佈局除了遵循“中軸線”的陵寢規制,還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前朝後寢”是我國傳統的宮殿、院落組合形式,西周時就已出現,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北京故宮是嚴格按照“前朝後寢”格局設計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舉行重大典禮活動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爲“前朝”部分。乾清門以北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十二宮是皇帝及后妃們生活起居之所,這部分叫“後寢”。其實這種格局在家門大戶之家也有所體現,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爲處理公務,接待賓客的地方,而把後部作爲眷屬活動居住的區域。

陽宅如此,作爲陰宅的陵寢是否按“前朝後寢”的格局設計呢?古代歷來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寢是陰宅,也按陽宅一樣,按“前朝後寢”格局設計。

對於陵寢來說,大殿、配殿所在院落爲“前朝”,寶城、寶頂所在的院落爲“後寢”,中間隔一道地宮門。

聽完我介紹,大家請看,正前方這座氣勢非凡的殿宇建築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於方城內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築,是陵寢地面建築中最重要建築,它相當於漢唐陵寢中的獻殿。即是用來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朝祭大典的場所。在東西兩側還有配殿,即東配殿和西配殿,這三殿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場所。(東配殿)

我們先來看一看東配殿,東配殿是昭陵一座至關重要的場所,它的使用有兩項:首先它是用來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謂祝版和制帛這兩件祭物是皇帝向0表達哀思和意願的文書,是十分關鍵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舉行大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版、制帛送到昭陵,暫時存放在此殿,第二天大祭時在隆恩殿月臺上向神位宣讀。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爲國家大典,絕對不可稍有懈怠。每當正殿大修時,要將殿內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兩座神牌由隆恩殿請到東配殿供奉,所有祭禮照常進行。雖東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禮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後,再將神牌請回。恭請神牌是昭陵的一種大禮,皇帝要欽派盛京將軍主持,其它人無資格隨便請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東配殿曾兩次移動神牌,皇帝弘曆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後纔回京師。從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對0的敬畏。所以說東配殿在陵寢中的地位僅次於隆恩殿。

現在東配殿陳列“皇太極史蹟展覽”,內有複製的太宗鹿角椅、龍袍等遺物。

(西配殿)

與東配殿相對建築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1誦經作法超度亡靈的場所。殿內西牆上掛有九幅唐卡畫像,還陳列有1衣裙袈裟等物品。唐卡畫像是指懸掛在牆壁上的畫像佛,即爲佛教特有的繪畫藝術。它分宮庭唐卡和唐卡兩類。清政府奉行尊崇藏傳佛教的宗教政策,體現了清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密切聯繫,這對於清政權的鞏固有重大作用。清代崇信薩滿教。誰知道薩滿教?對了,薩滿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爲特徵的宗教信仰,其實就是“巫教”,因爲國際上通用術語叫薩滿教。位於我國邊疆地區的蒙藏族民族,他們十分崇信1教,清統治者深刻認識到1教可以“易俗移風,裨助於王化,爲益洪矣”(世宗語)。他們把1教看成是撫緩蒙1民,加強民主團結,鞏固清朝統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清統治者也信1教,各種祭祀活動都少不了1的參予。在瀋陽建實勝寺,清東陵建隆福寺,請西陵建永福寺,都是出於這個目的。據史書記載宸妃因深受太宗寵愛而垂名清史。在宸妃葬禮上,皇太極便派了不少1、道士以及薩滿。昭陵也是如此,據檔案記載,早在順治年間建陵之初,這裏便有叫“格龍”的1首領。可見,當時這裏曾有一批從事祭祖的職業1。以後,不知從何時開始,昭陵忌辰大祭要從盛京實勝寺等處請1唸經。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僞滿洲國。1931年(民國二十年),末代皇帝博儀爲了祭天法祖,特派“御弟”博偉來沈“恭代”祭祖,請了實勝寺許多1唸經作法。這次大祭顯然是在國難當頭,民怨沸騰的背景下舉行的,但是他們仍然要“悉前祖制”。

西配殿除做爲佛事之地,從不做它用。

(焚帛亭)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廟宇樣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爐”、焚帛爐。它是一座用漢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頂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寶珠。花形山失下垂一個圓環,圓環四角各有一金錢。其它如螭吻、垂脊、瓦壠、勾頭等全部是仿磚瓦及木結構雕刻的,形象十分逼真。亭子前面有屏風二扇門,門扇早已下落不明。東、西、北三面山牆,有透花窗櫺,關閉無隙。亭子內爲“火地”,火地的下部前後各有一錢形透氣圓孔。亭子的下部是須彌座,座上雕有各式花紋。整個亭子造型比例適中,色調和諧,雍容華美,精巧細緻,成爲金碧輝煌陵寢建築的一個點綴,十分惹人喜愛。

此亭是大祭時焚燒祝版、紙張及金銀錁的地方。燒祭時主祭人要站在月臺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觀看,以盡孝道。這種儀式叫“望燎”。是祭掃的最後一道程序。大祭禮就是在這焚帛亭的煙火升騰及衆1的哀嚎聲中結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況)

爲了讓大家瞭解清代皇陵中舉行最重要的典禮——祭禮,我先介紹一下昭陵祭禮的概況。祭禮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瑣的禮制活動。在清代,除展謁禮和清明敷土禮之外,所有重大祭禮典禮均在隆恩殿內舉行。所以說隆思殿是祭禮的重要場所。

所謂“祭禮”,其本意是“以禮儀哀悼亡者”。《禮記》說:“凡治人之道,莫重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就是說祭禮的核心是祭,其內容是“禮”。

中國封建統治者一向主張“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們把祭祖視爲“關於大運之發祥”,“鞏萬載之金湯”,“開億世之統緒”的大事,是“展孝報本”,“敬0祖”的實施。因此封建帝王對祭祖都十分重視。

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學習漢人習俗,在歷代王朝祭禮基礎上,經過改革並融進了滿族的特點,形成與歷代不同的祭禮制。清朝皇帝對祭禮的重視程度與前朝帝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認爲自己的一切都是0給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受0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先的陵墓、0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爲深厚。因爲盛京是大清開國的“龍興”之地。從順治開始就曾經策劃東巡祭祖,因爲順治皇帝六歲時,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宮大政殿即位後,於第二年八月,遷都北京,就離開了他生長的地方。在他長大成人後,十分眷戀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0開國舊跡。有一次甚至已準備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終因國勢不寧未能如願。從此失去機遇,抱憾終生。康熙皇帝比其父親來說,要幸運的多。康熙十年,當他還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時候,率先回到他夢寐中的盛京,親祭祖陵。從此開闢清代一項“東巡”定製。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東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親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趨,也效法祖父四次東巡;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兩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正處清朝國勢日下,列強侵犯頻頻,但仍行~次東巡盛典,並從此爲這項盛典畫上了句號。

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0山陵,其祭掃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爲二天舉行,第一大舉行“展謁禮”,晚上住在留都宮殿,也就是盛京故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展謁禮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寶項前面的石祭臺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與民間到祖墳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饗禮是皇帝穿朝服在謁陵的第二天舉行,地點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禮名目繁多,從規模上分,有大祭小祭;從節氣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歲暮;還有帝后的忌辰祭。這樣,每年要舉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禮,繁文得節,名目之多,等級森嚴,興師動衆,糜費驚人。

(隆恩殿)

爲了讓大家瞭解隆恩殿,我剛纔介紹了昭陵祭祀概況,下面我們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親臨昭陵舉行隆重祭掃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稱“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創,順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時懸掛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後的規模。

大家請看,隆恩殿的大臺基。這裏有三路踏跺,中路爲丹陛御路,俗稱“龍道”,是由一塊長5.5米,寬近2米的巨石鋪成。巨石浮雕“壽山福海”及“雙龍戲珠”圖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綿長。當時任何人都不準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殿檐下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額一塊,從左至有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間,進深兩間,周圍出廊,共有廊柱20根環殿而立。殿內無天花棚,樑架裸露,上面施以旋於彩畫。這種作法稱作“徹上明造”,是關外清早期建築特點。殿內中間有一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閣內有寶牀,帷幔、衾枕等臥具,閣的上方用黃雲緞置項,名叫“披廬帽”。大暖閣裏有一小暖閣,又叫佛龕,裏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閣前還有帝后的龍鳳紋寶座,大祭時將神牌從暖閣中移至寶座上接受祭享。寶座前設有供桌,用來擺放祭品。供桌前有五隻圓幾,几上擺放琺琅香爐、燭臺和花瓶五種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鐵片製成的“靈芝”及“萬年松花”,又叫金銀花釵。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內務府製造時。供案兩側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還有朝燈六隻。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臺基爲仰蓮鬚彌式,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大家可能發現這座月臺還鋪有許多名貴石料,對了。看,隆恩殿門檐下鋪設的翡翠玉石一塊,石長6尺,寬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黃色,半透明,中間還夾雜着淡綠色及白色斑塊。色彩斑瀾,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時主祭宮向神牌跪拜之處。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這四位皇帝東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稱此石爲“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紀略》有詩云:“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美玉非爲寶,一善壯宏猷。”翡翠是很名貴的寶石,其價值甚至超過黃金。翡翠玉石我國很少出產,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出產。特別是像這樣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見。曾經有位歐美國家人士前來參觀時說,此石是難得之品,價值連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開了近百年的無數次戰亂而今仍安然無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臺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它與普通漢白玉不同,石質潤澤,寶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臺基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雖青色,裏面間或有許多黃自色大小不等的顆粒。《陪都記略》贊此石:“北陵龍來遠,平洋第一丘。皇欄杆色潤,青金石階周”。還有,大家請看月臺地磚,均爲“金礦石”,石中有許多金粒,在陽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閃閃的金沙。在清代陵寢中,用這些名貴寶石修建陵寢,恐怕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後嗣皇帝對開國皇帝皇太極的無限崇敬之情。

大家隨我走下隆恩殿的臺階,請看“龍頭瀑布”。它建在月臺的四個角上,龍頭巨口大開,爲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龍嘴噴涌而出,甚爲壯觀,成爲昭陵一景。

這座隆恩殿要介紹的實在是太多,請大家邊走邊看月臺牆壁,須彌座臺基圖案,異常美麗,從上往下分六層雕刻:第一層是連珠紋;第二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須彌座上枋;第三層是仰蓮瓣組成的上嫋;第四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柬腰;第五層是俯蓮瓣組成的下梟;第六層是由脣形小花組成的下枋。整個隆恩殿月臺欄板、欄柱、寶瓶雲拱、望柱頭、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細膩,圖案有蔓草、卷葉花及石榴等紋飾,娓麗流暢,抒卷自如。富麗華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藝術珍品,這在關內明清諸陵中也是不多見的,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築藝術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價值,深受中外雕刻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讚揚。

還有隆恩殿兩側,各有四棵松樹。據說,這是八旗大臣在護衛着隆恩殿,有文東武西之稱。早些年這八棵松樹參天蔽日,蒼勁挺拔,後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門與石祭臺)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隆恩殿後面觀看石柱門及石五供,石柱門也叫照牌。因爲門兩側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門。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內纔可以設置石柱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石柱門,是在嘉慶年間增設的。石五供是一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着雲、龍、獸面紋。祭臺上雕刻八寶、暗八寶以及柿子、如意、淨瓶等各種吉祥圖案。寓意把所有寶物奉獻給陵主,祝願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爐的爐頂,花瓶內的花和燭臺上的蠟均爲石制,雖不能實用,但它卻象徵着皇陵香菸永旺,神火不滅,仙花常開。長眠於地宮內的帝后時刻都在飽納着後代子孫的供養。

石五供雖然是象徵性的,沒有實用價值,但它所處的位置卻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舉行祭掃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舉行展謁禮,奠酒、行禮、舉哀,隨駕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兩邊,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請往上看,在兩根石柱頂上,各雕着一個座南朝北的石魯,形似狗,圓頭夾目,而且都用鐵鏈子鎖着,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傳說陵寢的地宮門就在石祭臺下面,這兩隻石魯就是護衛陵寢的,人們叫它護陵獸。

(月牙城)

請大家跟隨我穿過券洞門參觀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樓之後,因爲它的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們視線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葉繁茂,象徵着昂貴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間九朵,四個角各一朵,綠葉紅花,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從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這是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點。院裏兩端各有一座磚砌的轉向蹬道,拾級而上,可達明樓和寶項。

傳說,朝祕的地宮人口處就在華麗的照壁後面,爲防止有人盜墓,在地富人口處安裝有許多暗器,暗器的機關就裝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圖案說不定那就是它的開關,誰若是不小心動了它,地宮裏的毒藥飛箭就會飛出來……,也有人說這裏叫“啞巴院”,當年修陵時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宮祕密,地宮封閉之後,便將陵工們集中到月牙城內,強迫每個人吃上一種藥,陵工們從此全都不會說話;還有人說皇上怕陵工泄密,當他們將棺槨擡進地宮之後,立刻把地宮人口堵死,將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宮裏邊殉葬等等。這些傳說的確使人感到月牙城陰森可怖。

其實,從清東陵幾座已經發掘過的清代皇陵地宮看,上述傳說都是不存在的。這座照壁只是起着美化裝飾作用,它是遮擋着券洞門入口處隧道券臉的券磚,如果沒有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顯得死氣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寢建築佈局中方城與寶城之間出現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這裏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寶城。另外,在陵寢中最重要、最神祕的地方莫過於地宮了。它是陵寢的心臟。官書對皇陵建築以及典章制度並不隱諱,唯獨地宮內例外。地宮內幕官書諱莫如深,聽以引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傳說和不經之談。地宮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將來發掘昭陵地官方可驗證。

(明樓)

請大家跟我到城上觀明樓,明樓是陵墓的標誌,置於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樓。請大家猜一猜明樓的建築屬於哪一種呢?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築,明樓前檐掛有匾額,1“昭陵”二字,滿文星爲“光耀之陵”,以滿蒙漢三種文體書寫。大家再看每層四個檐角上都有一羣蹲獸,它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猶如一排大空天將護衛着明樓。有誰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好,我告訴大家。在建築學上,這些建築構件叫“仙人走獸”。民間有這樣一句話,看你清閒得“屋脊六獸”似的,指的就是它們。仙人走獸的數目、名稱、順序都是固定的,但實際使用根據建築物的等級、檔次,其數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領頭的仙人後面依次爲: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龍能興雲佈雨;鳳爲百鳥之王;獅是羣獸之首;天馬和海馬均爲神話中的吉祥動物;狻猊形如獅,爲龍生九號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於此;押魚海中異獸;獬豸可斷善惡;鬥牛爲虯龍類可以興雨滅火。由此可見,仙人走獸表面上起到裝飾宮殿的作用,其實寓意天下統一,八方來朝,利用猛獸的威嚴,增強宮殿的莊嚴氣氛,並有火除災害,剪除1的含義。除此之外,它還有其實用的一面,即用於防止屋頂脊坡瓦城的滲漏。所以,仙人走獸的應用是功能與藝術的結合。明樓在昭陵中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因此,明樓的走獸是最多的,共有七個。使用十一個仙人走獸的建築在全國屈指可數,北京故宮也只有太和殿一處。

好,下面我們看明樓內。樓內立有一塊用漢白玉製成的墓碑,碑高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碑身用漢、滿、蒙文鐫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樣,滿文正中,蒙文在左,漢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塗成紅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龍紋。此外還雕琢各種花紋,並塗成紅、黃、白、藍、綠五色,十分鮮豔。此碑又叫“聖號碑”或“諡號牌”,即刻寫太宗“廟號”及“諡號”的碑。所謂廟號,是皇帝死後升入太廟奉妃的排列名號,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輩按左昭右穆順序排列。什麼是昭穆呢?據《辭源》介紹:“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左爲昭,右爲穆。由此,太祖的“左昭”爲“太宗”,所以“太宗”便成爲皇太極的“廟號”。“諡號”爲何意?對了,那位先生答出來了。諡號就是對皇太極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辭。人死了,纔有諡號,一個人得什麼諡號,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書·諡法解》說:“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另外諡號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繼位後再加諡詞。因此,皇帝的諡法字數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極諡號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共二十五個字。可是,一般稱呼起來,只是取後面三個字。所以皇太極的諡號簡稱爲“文皇帝”。“文”字在諡法上含有“經天緯地”、“修德來遠”、“慈惠愛民”等含義。聖號碑與神功聖德碑一樣也是由嗣皇帝來寫。然而,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此碑立於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順治,而是出自於康熙皇帝手筆。雖然神功聖德碑碑文可以讓文臣撰寫和書丹,而此碑當是康熙皇帝親書。

明樓建於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築,可以俯視昭陵全景,可是“樹大遭風”,歷史上呈幾次受雷火襲擊,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嚴重的一次是1936年僞滿時期,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燬。大家請看碑,紋飾己不全了,碑身出現裂痕,只好用三道鐵箍加固。現在大家見到的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寶城和寶頂)

大家現在站的對面就是寶城、寶頂和月牙城。寶城也叫“團城”,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中間突起的圓形墳堆就是寶頂。下面就是地宮,寶城的城牆上建有垛口和女兒牆,形如小城,所以叫寶城。月牙城與方城緊緊相連接,因其南面凹進,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學家蘇軾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會裏,皇陵是皇權的物化之地,地宮更充滿了神祕色彩。它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關於地宮的傳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蒐集到一段有關地宮的說法:“相傳,寶頂內有正殿一根,名爲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後,兩旁有石柱二根,用鐵鏈將棺懸在空間,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爲金並。所謂皇帝用金並御葬是也”等等。這些傳說,至今瀋陽老者仍有耳熟能詳者。其實,不過是道聽途說。史料證明,入關前的滿族民風淳厚,崇尚儉樸,火化是滿族的傳統舊俗。從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將棺槨葬入地宮。所以,皇太極和皇后遺體均實行火葬,地宮內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麼棺槨。所謂“金井”也不是終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過是風水先生確定地宮穴位時留下的標記,它只是一個深不過十幾釐米的小坑而已。

清東陵經過對乾隆皇帝地宮內幕的考察得知,地宮規模宏大,精美豪華。但昭陵的地宮結構不會像乾隆地宮那樣寵大和複雜,也不會有太多的隨葬品,因爲大量的隨葬品在火化遺體時已經隨之焚燬。當然其內部裝飾也不如清盛時乾隆地宮豪華,具體如何,有待今後發掘地宮時才見分曉。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寶頂尖上,不偏不倚長着一棵榆樹。我揣測不少人心中已產生疑問,好,我來告訴大家。爲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從何時起,在寶頂上也栽上一棵榆樹。關於榆樹,滿族民間流傳着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下面這段故事。

一天,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一棵大榆樹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來,放在這棵榆樹的樹權上,然後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來,來取骨灰匣時,竟然發現地上的土上長沒過樹權,把骨灰匣給埋上了。他扒開土,想把骨灰匣拿出來,無論如何也拿不起來,就像長在樹權上一樣。他又找來一把大斧,猛砍樹杈,每砍一斧,就從樹的被砍處往外流血漿,樹的“傷口”又很快長好如初。努爾哈赤感到十分驚奇,認爲這是一棵神樹,是上帝向他暗示這裏是安葬他父母的風水寶地。於是他順從天意,用土把樹權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標記,並在這裏住下來,安營扎塞,開始招兵買馬,起兵創業。後來他就在這棵樹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這是一段不經的傳聞,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受命於大”。而且幾乎歷代王朝崛起之際均有類似傳說相伴。清朝統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纔有“神榆”之說。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學多才的弘曆皇帝第二次東巡祭祖永陵,御書《神樹賦》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憶起二十四年前寫的《神樹賦》,感慨頗深,於是命人將《神樹賦》刻於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樹賦》將此榆樹寓意大清龍脈,風水攸關,對它極爲重視。據說,盛京將軍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護情況奏報一次,從三十年代拍攝昭陵寶頂照片來看,仍可見到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個寶頂己爲樹冠覆蓋,大約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長老化枯死。如今這棵新榆樹也有二十來年了,是昭陵綠化班師付親自栽上去的。

(隆業山)

清朝有一個傳統做法,就是把每處陵區所靠依的山峯都賜一個很吉祥的名字,叫起來,很順耳好聽,似乎這樣就會使大清江山社稷長治久安。

隆業山於順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業山。山高20米,東西長503米。《清實錄》順治八年六月條載:以永陵爲啓運山,福陵爲天柱山,昭陵爲隆業山。“隆”字據《禮記·檀弓上》記載:“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隆業寓意大清王業興隆昌盛。

隆業山在寶城身後,此山是人工堆積起來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亞北方位。細看山上結“九峯”,以中間主峯最高,其左右各有四個突起點,東西走向,其兩端各向南彎屈,形如彎月,似如臥龍。此所謂“龍蟠鳳翥”之勢。

隆業山的建築是出於“風水”的需要。按古代相術說法,一塊好的風水寶地至少要具備“前有沼,後有靠”的條件。所謂“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這塊地方接風水條件來看,並不算好,因爲此處是一望無垠的平原,無山可靠。即造此地爲太宗萬年吉地,只好來個變通——採取“人造風水”,彌補不足。於是調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爲避免破壞陵地風水,堆山之土石必須用“客土’,即不準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幾裏開外的地方,當時又無機械,挖土、運土全部依靠車拉、人擔、堆積如此寵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艱鉅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稱,其山源出自長白山西鹿,由長白而永陵啓運山,由啓運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業山,一脈相承,直到瀋陽以西塔灣而止。這條脈系被稱爲“龍岡”。這些皆爲御用文人爲說明其風水編造的溢美之詞。

隆業山歷經三百多年的風剝雨蝕,已經低矮許多,但對昭陵整體佈局來說,仍不失特色。對了,大家若有興致在白雪皚皚的冬季來看隆業山,那山上的“九峯”變清晰可見,真是壯觀極了。

(陵鬆)

大家今天從昭陵正門一直參觀到寶頂,漫漫數裏的松樹,它是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昭陵活的歷史文物,據統計現存古鬆有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這些蒼翠的陵鬆與黃瓦紅牆共同構成了昭陵的壯麗景觀。象昭陵這樣大的古鬆叢林,是全國古陵墓中所罕見的。

昭陵的古鬆是順治八年(1651年)7月開始種植的,順治十四年(1657年)5月,又補植一些樹苗。

據《大清會典》記載:陵鬆有“山鬆”、“海松”、“儀鬆”及“蕩鬆”之稱。山鬆是指隆業山的松樹;海松是指風水紅牆以外的松樹;儀鬆是指神道兩側如同大臣垂手恭立的松樹;蕩樹是指風水紅牆以裏的十分整齊,橫豎有序的松樹。朝庭對松樹管理十分嚴格,均有檔案記載。對於枯死、倒伏的松樹,本陵寢衙門無權處理,要報告給盛京將軍,由盛京派人與昭陵總管一起到現場,在其盛京來人監督下,才方可砍掉。對亂砍陵樹的都予以重刑。

這些樹苗來自遼南的千山,名叫油松,因爲此鬆屬常綠喬木,生命力特別旺盛,對環境適應性強,各種氣候下均能生長,壽命也很長,一般都能存活數百年以上。

封建皇帝對陵樹如此重視,是因爲它顯示着封建等級制度,並且對皇陵的保護也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據說從秦漢以後,松樹便被視爲地位等級最高的樹種了。《太平御覽》稱:“天子樹鬆,諸侯樹柏,卿大夫樹楊,士樹榆,尊卑差也”。松樹所以受到特殊的禮遇,是因爲它長青不止,可以“與天齊其長,與地等其久”。而帝運長久,江山永固是一切封建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理想。由此,松樹也分外受到統治者青睞。

(方城)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方城,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築。建成於順治八年,它的四個角各建一座角樓,角樓均爲兩層,歇山式建築,角樓上有一寶葫蘆,寓意“陵寢平平安安”,在角樓的檐下懸有風鈴,主要防止鳥雀棲息。方城上設有馬道,道寬5.4米,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路面是由外向裏傾斜,似乎不太科學,但如按民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後,也不願財水外流的良苦用心了。

有人會問皇太極是怎麼死的?據史書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終”。死前沒出現過什麼病症,逝世當天,還召見一些1。據分析,他最終可能死於中風,終年52歲。皇太極死後,根據滿族人習俗,先進行火葬,然後再土葬。

(結束語)

走在古城堡上,目睹碩大肅穆的寶頂,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彷彿瞬間空氣都凝固了,使人心理不寒而慄,耳邊似乎迴盪起着日皇太極勇猛征戰,揮戈戰戟的呼嘯嘶殺聲,腦海中反覆模擬出當年皇太極率領八旗鐵騎叱吒風雲的威猛雄姿和壯觀場面。戎馬一生,征戰南北,赫赫有名的馬背皇帝皇太極已被世人千古傳頌,成爲歷史的匆匆過客。然而,聰明智慧的勞動人民卻用血汗築成了華夏壯美雄偉的藝術皇宮,用神來之筆寫下了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的篇章,使我們從中領悟到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魅力。

告訴大家一個消息,清東陵己於20xx年11月30日被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世界遺產,我們清昭陵也正在積極申報,修整陵園。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列入世界遺產行列,到那時,希望朋友們再來!

清昭陵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講解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6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建成了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位於昭陵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遺址型博物館。館內藏有文物8000餘件,現有陳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陳列室,唐墓壁畫陳列室,碑石陳列室兩座(昭陵碑林),四座陳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園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餘件(組)。

在昭陵文物精華展廳裏,陳列着昭陵祭壇遺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昭陵獨有的彩繪釉陶和絢麗多彩的唐三彩。張士貴墓出土的貼金彩繪文武官俑被定爲國寶級文物。唐墓壁畫陳列室展出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畫,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軍事活動的視覺再現。昭陵碑林始建於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駿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圖碑等60餘通,多件爲國家一級文物。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7

遊客朋友們好!歡迎遊覽瀋陽方特歡樂世界!

瀋陽方特歡樂世界,位於瀋陽市沈北新區盛京大街,佔地約60萬平方米,由於深圳華強集團投資20億元精心打造,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題公園。方特歡樂世界以科幻和互動體驗爲最大的特色,採用國際一流的理念和技術精心打造,可與西方最先進的主題公園想媲美,被譽爲“東方夢幻樂園”、“亞洲科幻神奇”。

瀋陽方特歡樂世界由飛越極限、星際航班、恐龍危機、影視特技攝影棚、生命之光、海螺灣、宇宙博覽會、聊齋、火流星等十幾個大型主題項目區組成,涵蓋主題項目,絕大多數項目老少皆宜。這裏有國際一流的高空飛翔體驗項目“飛越極限”,大型動感太空飛行體驗項目“國際航班”,中國獨創的大型探險項目“維蘇維火山”,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大型恐龍復活災難體驗項目“恐龍危機”,讓人捉摸不透的中國傳統神話神奇演繹項目“聊齋”以及色彩斑斕、如夢幻的項目“海螺灣”,神奇的卡通互動項目“嘟比託口秀等”。

這是一場盛況空前的歡樂盛宴!這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夢幻樂園!這是一個未來科幻的探險王國!這是一個夢幻奇妙的世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周遊這個夢幻奇妙的世界吧!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8

瀋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

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位於東經122°25'至123°48',北緯41°11'至43°2'之間,她背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瀋陽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瀋陽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瀋陽現轄的一市九區三縣,總面積12,980平方公里,總人口667萬,其中,市鎮人口568萬。瀋陽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等有益礦藏21種,產地500多處,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種,產地42處,能源礦產資源儲量位於遼寧之首。 優越的地理位置

從全球看,瀋陽地處東北亞地區中心地帶,與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等國家鄰近。從全國看,瀋陽地處東北經濟區與包括由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五省區和北京、天津兩市構成的環渤海經濟區的結合部。

從遼寧看,在瀋陽周圍還聚集着鋼鐵之城鞍山、煤炭之城撫順、化纖之城遼陽、煤鐵之城本溪、糧煤之城鐵嶺、構成了以瀋陽爲中心的經濟聯繫特別緊密,市場容量相當巨大,發展前途十分廣闊的遼寧中部城市羣體。瀋陽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在東北亞經濟圈的發展,環渤海經濟區的開發和遼寧中部城市羣的開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基礎雄厚

瀋陽是中國“一五”期間重點投資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市工業企業達5800多家,工業固定資產淨值達267多億元;產業門類達140多個,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爲主,包括冶金、化工、醫藥、輕紡、電子、汽車、航空、建材等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和成套能力。其中,機械工業馳名中外,機牀、輸變電設備、通用機械、大型礦山機械、汽車等重點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並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潛力。 交通通訊順暢

瀋陽是聯結中國東北與中國長城以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紐機場,目前已開通4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可直達國內各主要城市以及朝鮮、俄羅斯、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瀋陽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在全國堪稱首位,沈山、沈丹、沈吉、哈大等6條鐵路幹線從瀋陽通向四面八方,並且與朝鮮、蒙古、俄羅斯直接相通。瀋陽到大連的高速公路.貫穿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把瀋陽同遼寧中部城市羣和港口城市緊密連在一起。瀋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信息中心和通訊樞紐,郵政和電信事業比較發達。 市場體系完善

瀋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市場爲龍頭,區域性市場爲骨幹,初級市場爲基礎的商品市場體系。各類消費品批發市場達500餘處,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 10個。生產資料市場有 54處,並形成了鋼材、木材、煤炭、有色金屬、機電和化工等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和輻射能力的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達43處,科技、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已成爲國家級要素市場。同時,瀋陽金融市場已被中國人民銀行確認爲全國8大城市資金融通中心之一。瀋陽已成爲東北地區最大的資金、物資、信息、人才的交流中心。 科技力量龐大

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 55餘萬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25萬人;在全國大城市中居於前列。全市每萬人中有大學生578人,比全國平均數高3倍多。全市擁有各類高等院校30所,各類科研院所400多家。其中,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林土研究所、化工部瀋陽化工研究院、機械部瀋陽鑄造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項研究,不僅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某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斬露頭角。 自然資源豐富

瀋陽地區四周分佈着豐富的能源,黑色金屬,冶金材料等礦產資源。全市有大型煤田2處,探明總儲量18億噸;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已打出3口油井,日產油千噸以上;鐵礦儲量工2,500萬噸。此外,還有鋁、花崗岩粘土等礦產資源,可供建設和開展綜合利用。瀋陽的農、林、牧、副、漁業資源也較豐富。這些,都爲瀋陽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

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錦州中旅的導遊員,我叫,非常高興認識大家。那麼這次爲期一天的旅遊就有我陪您度過,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您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更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在一天的旅行中當您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聯繫,我將竭誠爲您服務。

我們途中大概需要二個小時的時間,途經凌海市、石山鎮、北寧市閭陽鎮最終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寺廟。寺廟所地,北寧市長興店鎮,文化進步經濟繁榮,物產豐富,交通便利。這裏是東北葡萄生產第一鎮。農民的水果儲藏業也十分發達。寺廟已敞開胸懷,真誠地歡迎天下朋友來這裏沐浴吉祥和幸福。

據記載:寺廟始於北魏。歷代多有開發重建,尤其在明萬曆年間重修爲盛。現經當地政府近十年的修復、建設,使古寺更興。如今,寺廟已經成爲聞名遐邇的旅遊風景區。同時,又是省批准的宗教活動點。

整個寺廟分爲下院、中院、上院、文殊院四個院。整個寺院以上院石洞中供奉的佛像爲主,據說觀世音佛像造型居多,有些舉世罕見,爲遊人稱道、敬仰。又因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善良的人們賦予其許多優美的傳說,而且,這些傳說都與周圍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溶爲一體。

首選映入眼簾的是寺廟的山門,在石路兩側,有一對蒼松結伴而立,兩樹的蒼枝綠葉在空中錯錯相交。遠遠望去,好像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摟腰搭肩共述衷腸。因此,人們稱之爲“鬆人戀”。相傳,在很早年間,山下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青,他們從小青梅竹馬,長大情投意合,彼此都產生了愛慕之情。一對戀人面對青山、綠水、訂下了百年之好。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好事多磨早就對小青垂涎三尺的王財主趁虛而入。他又是用勢力威脅,又是用財富引入引誘,非要娶小青做妾不可。在他的威逼、引誘下,小青的父親竟答應把小青嫁給老財主。小青姑娘哭得死去活來。趁着月色,逃出家門,悄悄地找到小松,兩人抱頭痛哭,覺得無路走。他們面對腳下的萬丈深淵,雙雙對天長嘆,然後把一橫,手挽手向萬丈深淵跳去。跳下後,他們覺得身邊呼呼的風響,而身子卻騰空而起,不但沒有墜落,反面隨風飄向上院的石洞中。睜眼一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手端着一碗水站在他們的面前,笑吟吟地說:“年輕人,風浪已過,回家成親去吧!切記,萬事不可輕生,只要心中有佛就可逢凶化吉。” 這對年輕人大吃一驚,知道遇見了活菩薩,連忙回家,各自把這一奇遇對家人講了。而家人告訴他們昨夜裏那個欲強娶小青爲妾的老財主已墜崖而死。爲紀念這個奇遇,小青和小松結婚的當天,就在通往下院的路上種了一對青松。人們都把這對青松看作平等、友好、善良戀情的象徵,盡力地保護它們的生存。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0

相傳在很久以前,鮁魚圈的人煙稀少,墩臺山下住一老翁,以耕田、捕魚而生,有一年夏天,老翁捕魚一直都沒有收穫,只打上來了一些小魚,正當他感覺到很失望的時候,突然驚奇的發現在漁網中有一條小魚在向他苦苦哀求,老翁覺得於心不忍就將它放生了。沒想到這天晚上夜裏,就有一個人領着一個少女前來致謝,原來這個人就是海中的鮁魚王,而老翁放生的就是鮁魚王的女兒。爲了表示謝意,鮁魚王向老翁傳授打漁的方法,兩人成爲了摯友。

一到有空的時候,鮁魚王就會來到岸邊與老翁對飲賞月,談天說地不亦樂乎,日子過得十分的快活。突然有一天晚上鮁魚王帶着傷來到老翁家中,老翁大驚之下急忙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是因爲海域中有一羣鯊魚精入侵。他們不做好事,爲非作歹。爲了打敗這羣鯊魚精,魚王將海宮至寶兩塊鎮海石交給漁翁,老翁取神井水煉了很久終於將神石煉成,鮁魚公主和八仙將神石取走後隨即與鯊魚精進行決戰,最後終於將鯊魚精打敗。但是鮁魚公主卻因爲體力不支而倒在沙灘上再也沒有起來,她的軀體化作了海中的一塊礁石,綿延於海灘上。在戰鬥中,八仙拋出的鎮海石將海岸炸成了月牙形,從此這的海灣就被稱爲月牙灣,同時人們爲了紀念鮁魚王、鮁魚公主和八仙,就將此地取名爲鮁魚圈,南部取名爲仙人島。

接下來,大家要看到的就是我們鮁魚圈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世紀廣場,世紀廣場是遼寧省第二大廣場,與大連星海廣場出自同一設計團隊之手,廣場的建造以“世紀之光”爲主題,在廣場的中心還有一中心臺,呈太陽的形狀,同時又有8條彩色道路由中心臺向四周輻射,象徵着光輝燦爛的前景。沿中心臺一圈,有12個圓柱,爲浮雕式建築,上面刻着象徵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圖案,從盤古開天闢地到走向新時代的宏偉藍圖,全部濃縮其上,12個圓柱也象徵着一年12個月。

正對着廣場的就是我們的港務局大樓,佈局工整,方正大氣。這裏也是市民鍛鍊的主要場所,廣場的西南方有一個大型噴水池,等到晚上,噴林水柱隨着音樂的聲音時高時低,搖曳多姿。

大家可以向我的右方看下,這座歐式建築就是世紀門了,沿石階向上走,登上山頂,可以看到浩瀚的渤海,同時可以觀賞到鮁魚圈的大部分景觀,這座山就叫做碧霞山,也是青龍山的餘脈,關於這座山,還有許多的講究,大家向我的左方看下,有兩個紅紅火火的中國結,中國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標誌性象徵,沿着那條公路的兩側還有兩排龍形燈柱,這種規劃裏面有個說法,據說鮁魚圈發展之初,雖然各方面都有起色,但是總不如預期效果好,經過多番努力無效之後,萬般無奈之下,找來了一個風水先生,經過一番勘察之後,終於得出結果,原來碧霞山這一脈本是龍脈,但是後來修建的這些建築擋住了潛龍入海的道路,這讓這條潛龍大動肝火,於是就阻撓這個地區的發展,以發泄自己的怒氣,後來政府聽從風水先生的建議,在正對着碧霞山的地方修建了一條筆直的大路,並且用這些龍形燈柱爲潛龍引路,以平息它的怒氣。說來也怪,沒修建這條路之前,鮁魚圈的發展一度停滯不前,

修路之後經濟真的就是發展的十分迅速,騰飛起來,後幾任領導也是仕途平順,步步高昇。廣場周圍這些燈飾在晚上也十分的漂亮,等到華燈初下,燈光亮起的時候,夜晚被映照的如同白晝,夜景別有一番韻味。

鮁魚圈的前身爲鮁魚圈鄉,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然離不開鮁魚圈人民的努力,這個牛羣就象徵着踏實、肯幹的鮁魚圈人帶着一股永不服輸的牛勁,不斷向前拼搏、努力。

以前來過鮁魚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原來這些道路的兩側都是些草房、瓦房,現在看到的這些高樓大都是新建的,發展速度由此可見一斑。區政府一直堅持實現“建設億噸大港,打造百萬人口城市”的構想,這裏面所提到的這個億噸大港就是我們的營口港。營口港現轄營口、鮁魚圈、仙人島三個港區,陸域面積有2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集裝箱、煤炭、糧食、礦石、成品油及原油8個專用碼頭,61個生產泊位,其中最大的泊位爲20萬噸級礦石碼頭和30萬噸級原油碼頭,集裝箱碼頭可以停靠第五代集裝箱船。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1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1,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爲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爲我1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爲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爲,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1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爲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爲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臺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爲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爲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爲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爲石碑,“以昭永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說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臺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爲“牌樓”。作爲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爲“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爲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爲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衛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膩,真可以說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爲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爲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爲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京1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爲“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說,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說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爲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1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1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爲“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爲了前後統一,還是用石獅形式,更爲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件石獅雕刻完畢。爲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爲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羣,爲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爲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築叫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戶。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爲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爲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爲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爲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竈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爲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爲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爲什麼叫袖壁呢?因爲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態生動,氣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0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說龍壁有鎮妖、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着鱷魚嘴,舞着鷹爪,舒捲着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戶的莊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峯,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擡祭品和祝版的官兵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爲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爲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0敬畏的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爲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爲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爲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纔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爲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說,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爲,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者予以重處。據說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爲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羣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衛,風嘶鐵馬白雲霄”。

(華表)

請大家看神道兩側雕着飛龍和捲雲的潔自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雲柱。通高10米左右。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作爲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尹子》說:“堯立誹謗木”。可見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都是用木頭製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其中一個作用是供人們提意見之用,叫“誹謗本”,類似現在的“意見箱”。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表識”。把它豎立在交通要道,作爲識別路徑的標誌,相當於現在的路標。“表”即“標”,所以也叫“華表木”。後來用石材製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華表作爲建築裝飾,起初是立在橋頭上,從元代開始被用於宮殿旁,明清時期被廣泛用在陵寢建築上。

這對華表頂端的柱頭上雕着一個面朝北方的石怪獸,哪位知道它叫什麼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種獸,形似犬,吃人。人們根據這種立於華表頂端石獸的姿態,以及傳說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雙成對的被安放在皇宮和陵寢前後。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橋南面華表頂端的望天犼面朝南還是面朝北?對,是面朝南。這裏有一個典故,我們現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寢的這對叫“望帝歸”,也叫“望君歸”。意在希望帝王要盡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緬於哀傷之中,祭畢而出,國家大事等你處理呢。另一對的方向是向着瀋陽故宮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記0,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禮別忘了。根據這個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寢前後的兩對“望天犼”的含義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謂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設立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羣,左右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旁。陵墓前爲什麼要設石像生?是怎麼演變的?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最初設置石像,目的是除1,驅鬼怪。早期的墓前石獸石人還有表彰死者生前豐功偉績的作用。西漢名將霍去病先後六次率軍出擊匈奴,大敗敵軍,使匈奴人聞之喪膽,從而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死後,爲了表達他的卓越戰功,宏揚他威鎮敵膽的英雄氣概,不僅把他的墳丘堆成他生前大敗匈奴,建功立業的祁連山山形,還在他墓前豎立了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徵他生前率軍大敗匈奴的武勇壯烈形象。石像生的這種作用後來成爲絕響。

石像生的普遍出現是在東漢,其作用主要是顯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權勢。地位越高,權勢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爲了防止依杖權勢,財力亂行,許多朝代對石像生的數量、內容都作過明確嚴格的規定。例如,清代國家法律《大清律》,對1墓前的石雕置放數量做了明確規定,三品以上1可以用石獸六件,五品以上1可以用石獸四件,六品1以下不準放置石雕。它體現了封建社會嚴格區分尊卑長幼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東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對,它是以明長陵爲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對。

在這裏,有必要向大家補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的清西陵中的諸陵陵主。他們是未能入關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萬年吉地”且遠不如入關後諸皇帝陵寢那樣規模宏大,這是由於清初陵寢典制還沒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經堪輿方家測定風水,不能輕易變更位置。順治康熙年間的改建和擴建又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低於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獅、象、馬、駱駝等爲多見。這勇猛驃悍的野獸極馴服地晝夜守護在陵墓前,無疑會增加陵墓的威嚴神祕之感,也擡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請看,第一對是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把獅子放在首位,作爲威振八方,唯我獨尊的王權化身,也是守護陵寢的“御林軍”中的排頭衛士,更是威嚴、尊貴、崇高的象徵;

第二對是一對頭上長着獨角的怪獸,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麼名?對,叫獬豸。據《異獸志》說,它是東北特產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鬥,便以頭上的獨角去頂撞壞人。在我國古代,執法官頭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樣執法嚴明。在陵寢中放置獬豸象徵着帝王死後也能明斷是非,公正嚴明。實際上是在美化統治階級;

第三對,是麒麟,是一種祥瑞之獸。形象很特別,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似牛,足似馬而圓蹄。龍、鳳、龜、麟古代稱爲“四靈”。傳說它是一種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出現,在這裏顯示帝王的仁義至聖,世事吉祥太平,王業興旺發達。

第四對爲立馬,這一對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漢白玉雕成,全身潔白,腿短,體壯,具有蒙古馬的特點,大小和真馬一樣,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滿族是一個有着騎射傳統的民族,皇太極被稱爲馬上皇帝,他的戰功都是在馬背上取得的,他有兩匹心愛的坐騎,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軍趕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幹馳騁疆場攻破敵陣。“小白”善於行軍趕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護過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極對它們也倍加珍愛。皇太極死後他的子孫就令工匠按它們的樣子雕成兩匹石馬,放在墓前,永遠陪伴它的主人。至於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據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認出來。

第五對是石駱駝,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於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中立下很多功勞,所以後來建陵時,把石雕駱駝列在陵寢,表示它的功跡與主人同在;

最後一對爲立象,高2米,長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爲綠洲之王,它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徵。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固。另外據說象能辨忠0,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纔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墳墓是不允許擺放的。

(大望柱)

接下來的是一對大望柱,它和華表根相似,但也有區別,大家細心觀察便可辨出,柱體沒有龍紋,只是朵朵雲紋,不是圓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須是桃形,而不是蹲獸,其它部分都與前邊的那對華表形制一樣。它位立在陵寢的主要建築——碑樓兩邊,主要用途是裝飾和豐富陵寢建築內容,使之更有氣魄,更加豪華。

(神功聖德碑)

當你步入陵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聖德碑樓。明清制度規定,大碑樓要在皇帝入葬後,由嗣皇帝營建,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碑樓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爲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開一個拱門,下有須彌座式臺基,中間豎立一塊高5.45米,寬1.98米,重達5萬公斤的整塊石碑,碑的上首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中間開光部分有碑文1810個字,用工整端莊的楷書刻成,是由清代幾位著名文臣撰寫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爲“神功聖德碑”。碑下有一動物馱着輝,這隻動物雖然相貌醜陋,卻有一個十分高雅新奇的名號,叫贔屓,也叫“龜趺”。它是傳說中的動物。相傳龍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樣,是龍的長子,貌似海龜,喜愛文學,好負重,力大無窮。因此後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贔屓的形象。在它的下部是一塊刻滿海水波紋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渦,每個漩渦中分別雕有魚蝦蟹等水族動物。用這些水族動物來裝飾神功聖德碑,據說自有皇家的道理。因爲皇帝是所謂“真龍太子”,是龍的兒子,而龍是大海的主宰者,蝦兵蟹將是龍最忠誠的“侍衛”。因此爲皇帝——真龍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們來效忠了。

碑石原產於北京附近的順天府。大家可能要問,這麼重的碑是怎麼運過來的呢?在當時爲了不破壞陵地的“風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亂動,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從外地採運製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遙遠,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對皇祖陵寢的褻讀。石料在起運前先要用清麻層層包纏,邊纏邊塗水膠,以防在運輸中受震動而斷裂。然後把石料裝在特製的木車上,俗稱“旱船”。運輸要選在嚴冬滴水成冰的季節,沿途每隔幾裏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澆成一條冰道。這樣歷盡艱辛,才能將巨大的石料運至盛京。據統計,僅採運建陵的石料一項費用就耗白銀達l60萬兩。

大家心中肯定會產生疑問,在沒有現代化起重設備的條件下,人們是如何將碑立到龜背上呢?這裏還有一個“神人點化”立碑的故事。當工匠們柬手無策時,有一鬚髮皆白的老人走來,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時,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還能有什麼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於是就用土一點一點把石碑培起來,最後終於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大碑樓是皇陵最神聖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衛甚嚴,不許隨意往來,據說有“人過殺頭,馬過削蹄”的刑法。

在碑樓北面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這都是當年祭祖用房。東側的兩座叫儀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的儀仗之物和上祭時烹茶煮奶及上茶1休息的地方。西側兩座叫茶膳房和滌器房,是上祭時做飯和上膳1休息的地方,還有上祭時準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1休息的地方。

(隆恩門)

大家請看,前面就是隆恩門和方城了。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早在我國秦漢、唐宋時期,皇陵圍牆裏方形,每面各開一個門,封土居於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對以前陵製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爲長方形,前方後圓,三進院落,封土後於最後一個院落,只留南面一個大門。這個門,明陵稱爲恩門,清陵稱隆恩門,俗稱宮門。大家請看,在門楣上方正中設置以漢滿蒙三種文字的“隆恩門”匾額。隆恩門上方是一座高大門樓,稱五鳳樓,歇山式,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築。在門樓的底層,南、北兩面沒有供人登臨的樓門,二、三層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圍有出廊。據說當年在三層樓上設有金鍊四條,這些金鍊俗稱“江山萬代”,民國年間,不慎丟失。五鳳樓式樣頗像瀋陽故宮的鳳凰樓。隆恩門建築雄偉壯觀,昔日登樓向南遠眺,沈城全貌可盡收眼底,晴朗之日,還可望見遼陽的太子河。

(進入方城)

請大家隨我經過隆恩門進入陵寢第二個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體部分。方城是過去盛京城的緬影。據考證,秦始皇陵的內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陽的規制建造的。如此看來,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徵,以體現“事死如事生”的規制。

昭陵建築佈局除了遵循“中軸線”的陵寢規制,還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前朝後寢”是我國傳統的宮殿、院落組合形式,西周時就已出現,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北京故宮是嚴格按照“前朝後寢”格局設計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舉行重大典禮活動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爲“前朝”部分。乾清門以北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十二宮是皇帝及后妃們生活起居之所,這部分叫“後寢”。其實這種格局在家門大戶之家也有所體現,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爲處理公務,接待賓客的地方,而把後部作爲眷屬活動居住的區域。

陽宅如此,作爲陰宅的陵寢是否按“前朝後寢”的格局設計呢?古代歷來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寢是陰宅,也按陽宅一樣,按“前朝後寢”格局設計。

對於陵寢來說,大殿、配殿所在院落爲“前朝”,寶城、寶頂所在的院落爲“後寢”,中間隔一道地宮門。

聽完我介紹,大家請看,正前方這座氣勢非凡的殿宇建築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於方城內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築,是陵寢地面建築中最重要建築,它相當於漢唐陵寢中的獻殿。即是用來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朝祭大典的場所。在東西兩側還有配殿,即東配殿和西配殿,這三殿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場所。(東配殿)

我們先來看一看東配殿,東配殿是昭陵一座至關重要的場所,它的使用有兩項:首先它是用來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謂祝版和制帛這兩件祭物是皇帝向0表達哀思和意願的文書,是十分關鍵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舉行大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版、制帛送到昭陵,暫時存放在此殿,第二天大祭時在隆恩殿月臺上向神位宣讀。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爲國家大典,絕對不可稍有懈怠。每當正殿大修時,要將殿內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兩座神牌由隆恩殿請到東配殿供奉,所有祭禮照常進行。雖東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禮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後,再將神牌請回。恭請神牌是昭陵的一種大禮,皇帝要欽派盛京將軍主持,其它人無資格隨便請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東配殿曾兩次移動神牌,皇帝弘曆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後纔回京師。從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對0的敬畏。所以說東配殿在陵寢中的地位僅次於隆恩殿。

現在東配殿陳列“皇太極史蹟展覽”,內有複製的太宗鹿角椅、龍袍等遺物。

(西配殿)

與東配殿相對建築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1誦經作法超度亡靈的場所。殿內西牆上掛有九幅唐卡畫像,還陳列有1衣裙袈裟等物品。唐卡畫像是指懸掛在牆壁上的畫像佛,即爲西藏佛教特有的繪畫藝術。它分宮庭唐卡和西藏唐卡兩類。清政府奉行尊崇藏傳佛教的宗教政策,體現了清中央政權與西藏地方政權的密切聯繫,這對於清政權的鞏固有重大作用。清代崇信薩滿教。誰知道薩滿教?對了,薩滿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爲特徵的宗教信仰,其實就是“巫教”,因爲國際上通用術語叫薩滿教。位於我國邊疆地區的蒙藏族民族,他們十分崇信1教,清統治者深刻認識到1教可以“易俗移風,裨助於王化,爲益洪矣”(世宗語)。他們把1教看成是撫緩蒙1民,加強民主團結,鞏固清朝統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清統治者也信1教,各種祭祀活動都少不了1的參予。在瀋陽建實勝寺,清東陵建隆福寺,請西陵建永福寺,都是出於這個目的。據史書記載宸妃因深受太宗寵愛而垂名清史。在宸妃葬禮上,皇太極便派了不少1、道士以及薩滿。昭陵也是如此,據檔案記載,早在順治年間建陵之初,這裏便有叫“格龍”的1首領。可見,當時這裏曾有一批從事祭祖的職業1。以後,不知從何時開始,昭陵忌辰大祭要從盛京實勝寺等處請1唸經。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僞滿洲國。1931年(民國二十年),末代皇帝博儀爲了祭天法祖,特派“御弟”博偉來沈“恭代”祭祖,請了實勝寺許多1唸經作法。這次大祭顯然是在國難當頭,民怨沸騰的背景下舉行的,但是他們仍然要“悉前祖制”。

西配殿除做爲佛事之地,從不做它用。

(焚帛亭)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廟宇樣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爐”、焚帛爐。它是一座用漢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頂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寶珠。花形山失下垂一個圓環,圓環四角各有一金錢。其它如螭吻、垂脊、瓦壠、勾頭等全部是仿磚瓦及木結構雕刻的,形象十分逼真。亭子前面有屏風二扇門,門扇早已下落不明。東、西、北三面山牆,有透花窗櫺,關閉無隙。亭子內爲“火地”,火地的下部前後各有一錢形透氣圓孔。亭子的下部是須彌座,座上雕有各式花紋。整個亭子造型比例適中,色調和諧,雍容華美,精巧細緻,成爲金碧輝煌陵寢建築的一個點綴,十分惹人喜愛。

此亭是大祭時焚燒祝版、紙張及金銀錁的地方。燒祭時主祭人要站在月臺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觀看,以盡孝道。這種儀式叫“望燎”。是祭掃的最後一道程序。大祭禮就是在這焚帛亭的煙火升騰及衆1的哀嚎聲中結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況)

爲了讓大家瞭解清代皇陵中舉行最重要的典禮——祭禮,我先介紹一下昭陵祭禮的概況。祭禮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瑣的禮制活動。在清代,除展謁禮和清明敷土禮之外,所有重大祭禮典禮均在隆恩殿內舉行。所以說隆思殿是祭禮的重要場所。

所謂“祭禮”,其本意是“以禮儀哀悼亡者”。《禮記》說:“凡治人之道,莫重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就是說祭禮的核心是祭,其內容是“禮”。

中國封建統治者一向主張“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們把祭祖視爲“關於大運之發祥”,“鞏萬載之金湯”,“開億世之統緒”的大事,是“展孝報本”,“敬0祖”的實施。因此封建帝王對祭祖都十分重視。

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學習漢人習俗,在歷代王朝祭禮基礎上,經過改革並融進了滿族的特點,形成與歷代不同的祭禮制。清朝皇帝對祭禮的重視程度與前朝帝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認爲自己的一切都是0給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受0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先的陵墓、0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爲深厚。因爲盛京是大清開國的“龍興”之地。從順治開始就曾經策劃東巡祭祖,因爲順治皇帝六歲時,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宮大政殿即位後,於第二年八月,遷都北京,就離開了他生長的地方。在他長大成人後,十分眷戀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0開國舊跡。有一次甚至已準備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終因國勢不寧未能如願。從此失去機遇,抱憾終生。康熙皇帝比其父親來說,要幸運的多。康熙十年,當他還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時候,率先回到他夢寐中的盛京,親祭祖陵。從此開闢清代一項“東巡”定製。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東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親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趨,也效法祖父四次東巡;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兩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正處清朝國勢日下,列強侵犯頻頻,但仍行~次東巡盛典,並從此爲這項盛典畫上了句號。

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0山陵,其祭掃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爲二天舉行,第一大舉行“展謁禮”,晚上住在留都宮殿,也就是盛京故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展謁禮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寶項前面的石祭臺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與民間到祖墳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饗禮是皇帝穿朝服在謁陵的第二天舉行,地點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禮名目繁多,從規模上分,有大祭小祭;從節氣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歲暮;還有帝后的忌辰祭。這樣,每年要舉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禮,繁文得節,名目之多,等級森嚴,興師動衆,糜費驚人。

(隆恩殿)

爲了讓大家瞭解隆恩殿,我剛纔介紹了昭陵祭祀概況,下面我們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親臨昭陵舉行隆重祭掃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稱“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創,順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時懸掛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後的規模。

大家請看,隆恩殿的大臺基。這裏有三路踏跺,中路爲丹陛御路,俗稱“龍道”,是由一塊長5.5米,寬近2米的巨石鋪成。巨石浮雕“壽山福海”及“雙龍戲珠”圖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綿長。當時任何人都不準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殿檐下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額一塊,從左至有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間,進深兩間,周圍出廊,共有廊柱20根環殿而立。殿內無天花棚,樑架裸露,上面施以旋於彩畫。這種作法稱作“徹上明造”,是關外清早期建築特點。殿內中間有一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閣內有寶牀,帷幔、衾枕等臥具,閣的上方用黃雲緞置項,名叫“披廬帽”。大暖閣裏有一小暖閣,又叫佛龕,裏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閣前還有帝后的龍鳳紋寶座,大祭時將神牌從暖閣中移至寶座上接受祭享。寶座前設有供桌,用來擺放祭品。供桌前有五隻圓幾,几上擺放琺琅香爐、燭臺和花瓶五種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鐵片製成的“靈芝”及“萬年松花”,又叫金銀花釵。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內務府製造時。供案兩側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還有朝燈六隻。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臺基爲仰蓮鬚彌式,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大家可能發現這座月臺還鋪有許多名貴石料,對了。看,隆恩殿門檐下鋪設的翡翠玉石一塊,石長6尺,寬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黃色,半透明,中間還夾雜着淡綠色及白色斑塊。色彩斑瀾,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時主祭宮向神牌跪拜之處。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這四位皇帝東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稱此石爲“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紀略》有詩云:“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美玉非爲寶,一善壯宏猷。”翡翠是很名貴的寶石,其價值甚至超過黃金。翡翠玉石我國很少出產,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出產。特別是像這樣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見。曾經有位歐美國家人士前來參觀時說,此石是難得之品,價值連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開了近百年的無數次戰亂而今仍安然無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臺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它與普通漢白玉不同,石質潤澤,寶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臺基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雖青色,裏面間或有許多黃自色大小不等的顆粒。《陪都記略》贊此石:“北陵龍來遠,平洋第一丘。皇欄杆色潤,青金石階周”。還有,大家請看月臺地磚,均爲“金礦石”,石中有許多金粒,在陽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閃閃的金沙。在清代陵寢中,用這些名貴寶石修建陵寢,恐怕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後嗣皇帝對開國皇帝皇太極的無限崇敬之情。

大家隨我走下隆恩殿的臺階,請看“龍頭瀑布”。它建在月臺的四個角上,龍頭巨口大開,爲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龍嘴噴涌而出,甚爲壯觀,成爲昭陵一景。

這座隆恩殿要介紹的實在是太多,請大家邊走邊看月臺牆壁,須彌座臺基圖案,異常美麗,從上往下分六層雕刻:第一層是連珠紋;第二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須彌座上枋;第三層是仰蓮瓣組成的上嫋;第四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柬腰;第五層是俯蓮瓣組成的下梟;第六層是由脣形小花組成的下枋。整個隆恩殿月臺欄板、欄柱、寶瓶雲拱、望柱頭、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細膩,圖案有蔓草、卷葉花及石榴等紋飾,娓麗流暢,抒卷自如。富麗華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藝術珍品,這在關內明清諸陵中也是不多見的,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築藝術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價值,深受中外雕刻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讚揚。

還有隆恩殿兩側,各有四棵松樹。據說,這是八旗大臣在護衛着隆恩殿,有文東武西之稱。早些年這八棵松樹參天蔽日,蒼勁挺拔,後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門與石祭臺)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隆恩殿後面觀看石柱門及石五供,石柱門也叫照牌。因爲門兩側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門。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內纔可以設置石柱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石柱門,是在嘉慶年間增設的。石五供是一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着雲、龍、獸面紋。祭臺上雕刻八寶、暗八寶以及柿子、如意、淨瓶等各種吉祥圖案。寓意把所有寶物奉獻給陵主,祝願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爐的爐頂,花瓶內的花和燭臺上的蠟均爲石制,雖不能實用,但它卻象徵着皇陵香菸永旺,神火不滅,仙花常開。長眠於地宮內的帝后時刻都在飽納着後代子孫的供養。

石五供雖然是象徵性的,沒有實用價值,但它所處的位置卻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舉行祭掃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舉行展謁禮,奠酒、行禮、舉哀,隨駕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兩邊,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請往上看,在兩根石柱頂上,各雕着一個座南朝北的石魯,形似狗,圓頭夾目,而且都用鐵鏈子鎖着,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傳說陵寢的地宮門就在石祭臺下面,這兩隻石魯就是護衛陵寢的,人們叫它護陵獸。

(月牙城)

請大家跟隨我穿過券洞門參觀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樓之後,因爲它的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們視線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葉繁茂,象徵着昂貴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間九朵,四個角各一朵,綠葉紅花,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從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這是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點。院裏兩端各有一座磚砌的轉向蹬道,拾級而上,可達明樓和寶項。

傳說,朝祕的地宮人口處就在華麗的照壁後面,爲防止有人盜墓,在地富人口處安裝有許多暗器,暗器的機關就裝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圖案說不定那就是它的開關,誰若是不小心動了它,地宮裏的毒藥飛箭就會飛出來……,也有人說這裏叫“啞巴院”,當年修陵時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宮祕密,地宮封閉之後,便將陵工們集中到月牙城內,強迫每個人吃上一種藥,陵工們從此全都不會說話;還有人說皇上怕陵工泄密,當他們將棺槨擡進地宮之後,立刻把地宮人口堵死,將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宮裏邊殉葬等等。這些傳說的確使人感到月牙城陰森可怖。

其實,從清東陵幾座已經發掘過的清代皇陵地宮看,上述傳說都是不存在的。這座照壁只是起着美化裝飾作用,它是遮擋着券洞門入口處隧道券臉的券磚,如果沒有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顯得死氣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寢建築佈局中方城與寶城之間出現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這裏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寶城。另外,在陵寢中最重要、最神祕的地方莫過於地宮了。它是陵寢的心臟。官書對皇陵建築以及典章制度並不隱諱,唯獨地宮內例外。地宮內幕官書諱莫如深,聽以引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傳說和不經之談。地宮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將來發掘昭陵地官方可驗證。

(明樓)

請大家跟我到城上觀明樓,明樓是陵墓的標誌,置於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樓。請大家猜一猜明樓的建築屬於哪一種呢?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築,明樓前檐掛有匾額,1“昭陵”二字,滿文星爲“光耀之陵”,以滿蒙漢三種文體書寫。大家再看每層四個檐角上都有一羣蹲獸,它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猶如一排大空天將護衛着明樓。有誰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好,我告訴大家。在建築學上,這些建築構件叫“仙人走獸”。民間有這樣一句話,看你清閒得“屋脊六獸”似的,指的就是它們。仙人走獸的數目、名稱、順序都是固定的,但實際使用根據建築物的等級、檔次,其數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領頭的仙人後面依次爲: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龍能興雲佈雨;鳳爲百鳥之王;獅是羣獸之首;天馬和海馬均爲神話中的吉祥動物;狻猊形如獅,爲龍生九號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於此;押魚海中異獸;獬豸可斷善惡;鬥牛爲虯龍類可以興雨滅火。由此可見,仙人走獸表面上起到裝飾宮殿的作用,其實寓意天下統一,八方來朝,利用猛獸的威嚴,增強宮殿的莊嚴氣氛,並有火除災害,剪除1的含義。除此之外,它還有其實用的一面,即用於防止屋頂脊坡瓦城的滲漏。所以,仙人走獸的應用是功能與藝術的結合。明樓在昭陵中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因此,明樓的走獸是最多的,共有七個。使用十一個仙人走獸的建築在全國屈指可數,北京故宮也只有太和殿一處。

好,下面我們看明樓內。樓內立有一塊用漢白玉製成的墓碑,碑高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碑身用漢、滿、蒙文鐫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樣,滿文正中,蒙文在左,漢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塗成紅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龍紋。此外還雕琢各種花紋,並塗成紅、黃、白、藍、綠五色,十分鮮豔。此碑又叫“聖號碑”或“諡號牌”,即刻寫太宗“廟號”及“諡號”的碑。所謂廟號,是皇帝死後升入太廟奉妃的排列名號,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輩按左昭右穆順序排列。什麼是昭穆呢?據《辭源》介紹:“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左爲昭,右爲穆。由此,太祖的“左昭”爲“太宗”,所以“太宗”便成爲皇太極的“廟號”。“諡號”爲何意?對了,那位先生答出來了。諡號就是對皇太極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辭。人死了,纔有諡號,一個人得什麼諡號,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書·諡法解》說:“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另外諡號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繼位後再加諡詞。因此,皇帝的諡法字數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極諡號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共二十五個字。可是,一般稱呼起來,只是取後面三個字。所以皇太極的諡號簡稱爲“文皇帝”。“文”字在諡法上含有“經天緯地”、“修德來遠”、“慈惠愛民”等含義。聖號碑與神功聖德碑一樣也是由嗣皇帝來寫。然而,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此碑立於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順治,而是出自於康熙皇帝手筆。雖然神功聖德碑碑文可以讓文臣撰寫和書丹,而此碑當是康熙皇帝親書。

明樓建於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築,可以俯視昭陵全景,可是“樹大遭風”,歷史上呈幾次受雷火襲擊,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嚴重的一次是1936年僞滿時期,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燬。大家請看碑,紋飾己不全了,碑身出現裂痕,只好用三道鐵箍加固。現在大家見到的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寶城和寶頂)

大家現在站的對面就是寶城、寶頂和月牙城。寶城也叫“團城”,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中間突起的圓形墳堆就是寶頂。下面就是地宮,寶城的城牆上建有垛口和女兒牆,形如小城,所以叫寶城。月牙城與方城緊緊相連接,因其南面凹進,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學家蘇軾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會裏,皇陵是皇權的物化之地,地宮更充滿了神祕色彩。它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關於地宮的傳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蒐集到一段有關地宮的說法:“相傳,寶頂內有正殿一根,名爲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後,兩旁有石柱二根,用鐵鏈將棺懸在空間,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爲金並。所謂皇帝用金並御葬是也”等等。這些傳說,至今瀋陽老者仍有耳熟能詳者。其實,不過是道聽途說。史料證明,入關前的滿族民風淳厚,崇尚儉樸,火化是滿族的傳統舊俗。從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將棺槨葬入地宮。所以,皇太極和皇后遺體均實行火葬,地宮內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麼棺槨。所謂“金井”也不是終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過是風水先生確定地宮穴位時留下的標記,它只是一個深不過十幾釐米的小坑而已。

清東陵經過對乾隆皇帝地宮內幕的考察得知,地宮規模宏大,精美豪華。但昭陵的地宮結構不會像乾隆地宮那樣寵大和複雜,也不會有太多的隨葬品,因爲大量的隨葬品在火化遺體時已經隨之焚燬。當然其內部裝飾也不如清盛時乾隆地宮豪華,具體如何,有待今後發掘地宮時才見分曉。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寶頂尖上,不偏不倚長着一棵榆樹。我揣測不少人心中已產生疑問,好,我來告訴大家。爲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從何時起,在寶頂上也栽上一棵榆樹。關於榆樹,滿族民間流傳着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下面這段故事。

一天,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一棵大榆樹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來,放在這棵榆樹的樹權上,然後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來,來取骨灰匣時,竟然發現地上的土上長沒過樹權,把骨灰匣給埋上了。他扒開土,想把骨灰匣拿出來,無論如何也拿不起來,就像長在樹權上一樣。他又找來一把大斧,猛砍樹杈,每砍一斧,就從樹的被砍處往外流血漿,樹的“傷口”又很快長好如初。努爾哈赤感到十分驚奇,認爲這是一棵神樹,是上帝向他暗示這裏是安葬他父母的風水寶地。於是他順從天意,用土把樹權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標記,並在這裏住下來,安營扎塞,開始招兵買馬,起兵創業。後來他就在這棵樹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這是一段不經的傳聞,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受命於大”。而且幾乎歷代王朝崛起之際均有類似傳說相伴。清朝統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纔有“神榆”之說。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學多才的弘曆皇帝第二次東巡祭祖永陵,御書《神樹賦》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憶起二十四年前寫的《神樹賦》,感慨頗深,於是命人將《神樹賦》刻於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樹賦》將此榆樹寓意大清龍脈,風水攸關,對它極爲重視。據說,盛京將軍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護情況奏報一次,從三十年代拍攝昭陵寶頂照片來看,仍可見到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個寶頂己爲樹冠覆蓋,大約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長老化枯死。如今這棵新榆樹也有二十來年了,是昭陵綠化班師付親自栽上去的。

(隆業山)

清朝有一個傳統做法,就是把每處陵區所靠依的山峯都賜一個很吉祥的名字,叫起來,很順耳好聽,似乎這樣就會使大清江山社稷長治久安。

隆業山於順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業山。山高20米,東西長503米。《清實錄》順治八年六月條載:以永陵爲啓運山,福陵爲天柱山,昭陵爲隆業山。“隆”字據《禮記·檀弓上》記載:“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隆業寓意大清王業興隆昌盛。

隆業山在寶城身後,此山是人工堆積起來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亞北方位。細看山上結“九峯”,以中間主峯最高,其左右各有四個突起點,東西走向,其兩端各向南彎屈,形如彎月,似如臥龍。此所謂“龍蟠鳳翥”之勢。

隆業山的建築是出於“風水”的需要。按古代相術說法,一塊好的風水寶地至少要具備“前有沼,後有靠”的條件。所謂“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這塊地方接風水條件來看,並不算好,因爲此處是一望無垠的平原,無山可靠。即造此地爲太宗萬年吉地,只好來個變通——採取“人造風水”,彌補不足。於是調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爲避免破壞陵地風水,堆山之土石必須用“客土’,即不準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幾裏開外的地方,當時又無機械,挖土、運土全部依靠車拉、人擔、堆積如此寵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艱鉅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稱,其山源出自長白山西鹿,由長白而永陵啓運山,由啓運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業山,一脈相承,直到瀋陽以西塔灣而止。這條脈系被稱爲“龍岡”。這些皆爲御用文人爲說明其風水編造的溢美之詞。

隆業山歷經三百多年的風剝雨蝕,已經低矮許多,但對昭陵整體佈局來說,仍不失特色。對了,大家若有興致在白雪皚皚的冬季來看隆業山,那山上的“九峯”變清晰可見,真是壯觀極了。

(陵鬆)

大家今天從昭陵正門一直參觀到寶頂,漫漫數裏的松樹,它是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昭陵活的歷史文物,據統計現存古鬆有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這些蒼翠的陵鬆與黃瓦紅牆共同構成了昭陵的壯麗景觀。象昭陵這樣大的古鬆叢林,是全國古陵墓中所罕見的。

昭陵的古鬆是順治八年(1651年)7月開始種植的,順治十四年(1657年)5月,又補植一些樹苗。

據《大清會典》記載:陵鬆有“山鬆”、“海松”、“儀鬆”及“蕩鬆”之稱。山鬆是指隆業山的松樹;海松是指風水紅牆以外的松樹;儀鬆是指神道兩側如同大臣垂手恭立的松樹;蕩樹是指風水紅牆以裏的十分整齊,橫豎有序的松樹。朝庭對松樹管理十分嚴格,均有檔案記載。對於枯死、倒伏的松樹,本陵寢衙門無權處理,要報告給盛京將軍,由盛京派人與昭陵總管一起到現場,在其盛京來人監督下,才方可砍掉。對亂砍陵樹的都予以重刑。

這些樹苗來自遼南的千山,名叫油松,因爲此鬆屬常綠喬木,生命力特別旺盛,對環境適應性強,各種氣候下均能生長,壽命也很長,一般都能存活數百年以上。

封建皇帝對陵樹如此重視,是因爲它顯示着封建等級制度,並且對皇陵的保護也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據說從秦漢以後,松樹便被視爲地位等級最高的樹種了。《太平御覽》稱:“天子樹鬆,諸侯樹柏,卿大夫樹楊,士樹榆,尊卑差也”。松樹所以受到特殊的禮遇,是因爲它長青不止,可以“與天齊其長,與地等其久”。而帝運長久,江山永固是一切封建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理想。由此,松樹也分外受到統治者青睞。

(方城)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方城,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築。建成於順治八年,它的四個角各建一座角樓,角樓均爲兩層,歇山式建築,角樓上有一寶葫蘆,寓意“陵寢平平安安”,在角樓的檐下懸有風鈴,主要防止鳥雀棲息。方城上設有馬道,道寬5.4米,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路面是由外向裏傾斜,似乎不太科學,但如按民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後,也不願財水外流的良苦用心了。

有人會問皇太極是怎麼死的?據史書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終”。死前沒出現過什麼病症,逝世當天,還召見一些1。據分析,他最終可能死於中風,終年52歲。皇太極死後,根據滿族人習俗,先進行火葬,然後再土葬。

(結束語)

走在古城堡上,目睹碩大肅穆的寶頂,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彷彿瞬間空氣都凝固了,使人心理不寒而慄,耳邊似乎迴盪起着日皇太極勇猛征戰,揮戈戰戟的呼嘯嘶殺聲,腦海中反覆模擬出當年皇太極率領八旗鐵騎叱吒風雲的威猛雄姿和壯觀場面。戎馬一生,征戰南北,赫赫有名的馬背皇帝皇太極已被世人千古傳頌,成爲歷史的匆匆過客。然而,聰明智慧的勞動人民卻用血汗築成了華夏壯美雄偉的藝術皇宮,用神來之筆寫下了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的篇章,使我們從中領悟到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魅力。

告訴大家一個消息,清東陵己於20xx年11月30日被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世界遺產,我們清昭陵也正在積極申報,修整陵園。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列入世界遺產行列,到那時,希望朋友們再來!

清昭陵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講解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2

定東陵是咸豐皇帝的孝貞皇后和孝欽顯皇后的陵寢,一在普祥峪、一在普陀峪,兩陵並排,表面看來規模、形制完全相同。與帝陵相比,後陵沒有大碑樓和石象生,建築佈局相仿,規模較小。兩座陵寢同時開工興建,歷時六年同時完工,耗費銀兩各超過200萬兩,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屬上乘,但慈禧還不滿足。東太后駕崩後,西太后大權獨攬,於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並嚴令原材料不得有絲毫遷就,重修工程持續了13年直至慈禧死時才休上。修後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豪華的一座陵寢。他的用料之精美、工藝之高超、裝修之獨特,均居明清帝后陵首,堪稱慈陵之“三絕”。

來,現在我們到殿前看一下這丹陛石,它的圖案打破了龍鳳並排的格局,而是鳳在上飛,龍在下追的圖案,在雕刻手法上採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藝,鳳足、鳳冠、龍鬚、龍爪等10處透雕,增強了圖案的立體感,這在當時可是最先進的雕刻藝術。總之,丹陛石圖案的新穎,風格獨具,風舞龍飛,栩栩如生,可謂石雕中的珍品。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唐山旅遊,我是假日旅行社導遊陳,大家可以叫我小陳,我代表假日旅行社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這位司機師傅姓馬(手指向司機),他駕駛技術一流,經驗豐富,今天的唐山之旅就將由馬師傅和我共同爲大家服務,我們一定努力讓您感覺象家一樣舒適、順心,懇請您對我們的服務多提寶貴意見。在這裏小陳祝大家玩的輕鬆、遊的順心,謝謝。

下面我爲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行程: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清東陵。一同去欣賞探尋這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羣。從現在開始到抵達我們的目的地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我將向您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唐山”。

我們唐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南濱渤海,北依燕山,東隔灤河與秦皇島市相望,西與北京、天津二市接臨,是具有百年曆史的中國沿海重工業城市。

大家往車窗兩邊看一下,看到什麼了?對了,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和乾淨的街區,我們唐山啊,是一座震後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完善,1990年在全國第一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1995年被評爲“國家級衛生城”;而且在20__年11月已踏入“全國園林城”的行列,更是“雙擁模範城”及“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唐山的交通四通八達,境內有京哈、京秦、大秦三條幹線鐵路和102、112、205國道穿境而過,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環四條高速公路交織成網,京唐港已和120多家港口通航,躋身國內港口20強。

說到這兒啊,讓我想起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的確,唐山不僅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更是非常雄厚,20__年唐山國民生產總值1295億,佔河北省國民生產總值的1/5,相當於三個中等城市。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4

親愛的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你們的到來! 今天我很開心能在這做大家的導遊,帶領大家一起去遊玩遼寧省著名的本溪水洞。

大家也許早就聽說遼東山城本溪有一個億萬年的洞穴奇觀:山中藏洞、洞中有水、水潤石生、石揚城名,今天我們終於有機會能在這飽受眼福啦,哈哈~~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遊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遊洞穴。今天參觀遊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遊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好了,本溪水洞全程遊覽到此結束,經過今天的遊玩活動,相信大家對遼寧本溪水洞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見識。感謝各位的參觀遊覽!歡迎各位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5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參觀本溪水洞。溪水洞位於本溪縣境內,距本溪市35公里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是數百萬年前第三紀後期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水洞原名“謝家崴子水洞”,背倚莽莽青山,面臨太子河,峻峯高聳,清流蜿蜒,風光十分秀美,向以洞奇,石異,水幽而著稱。水洞由三洞組成。主洞是一條長達5800多米的地下充水溶洞,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現已開發2800米,可全程乘船遊覽,被譽爲“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水洞河道曲折,蜿蜒幽深,兩岸石筍林立,千姿百態,洞頂穹廬鍾乳高懸,神趣盎然。100餘處景點形態奇異,蔚爲大觀,泛舟其中,如臨仙境。輔洞爲旱洞,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各有洞天。現已利用天然洞穴,建立了古生物展覽館,再現了億萬年古生物的進化過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瀉水洞。如今,水洞連同周圍的溫泉,廟後山,關門山,湯溝和鐵剎山等共同形成本溪水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遊區,是一處集山,水,洞,泉,湖,林等自然景觀和寺廟,古人類遺址等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旅遊勝地。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6

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爲後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牆,彷彿是城中之城。遊方城先要遊隆恩殿。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衆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清昭陵巖臺階爲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爲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樑、金匾紅牆,故又顯得異常華麗。

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爲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着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闢爲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裏的古鬆羣。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0__年),以陵寢爲中心闢爲“北陵公園”,如今佔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爲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爲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盪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7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

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曆史了,瀋陽人稱其爲“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牆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築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築羣,於1914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16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後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爲全國優秀近代建築羣。

198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佈這一建築羣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佈其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佈其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十幾年來舉辦了各類展覽,接待了大量觀衆和遊客,成爲瀋陽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博物館和旅遊游泳景點。

張學良舊居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的官邸和私宅。從1914年興建開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進四合套院,東院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羣以及院外的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等風格各異的建築體系,是我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羣之一。

舉辦各種展覽,對羣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該館主要功能,建館以來的基本陳列包括《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與奉系軍閥大事記展》、《人民海軍好參謀長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及《名人訪帥府》等展覽。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文物圖片展》、《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文物圖片展》、《一個日本憲本的懺悔》、《紀念閻寶航同志誕辰一百週年展覽》、《慶祝張學良將軍九八華誕蘭花特展》等90餘個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包括《張作霖臥室、辦公室、書房、議事廳復原陳列展》、《張學良、于鳳至臥室復原陳列展》、《張學良辦公室復原陳列展》、《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復原陳列展》、《老虎廳“槍斃楊常”復原陳列展》、《張氏家廟》等近10項展覽。該館還引進了有關張學良將軍一生足跡的音像供大家觀看。該館的科研學術成果豐碩,曾出版發行了《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張學良將軍畫冊》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一定影響。

從1988年以來,該館每年都舉辦張學良將軍的各種形式的祝壽活動,20__年5月末6月初該館參與的瀋陽、北京和美國夏威夷三地的祝賀張學良將軍百歲華誕的系列活動在海內外取得較大的社會影響,拓展了該館的知名度。黨和國家領導人-、-、-、-等先後來此視察。建館10餘年來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180餘萬人,是瀋陽市享有盛名的旅遊觀光勝地,是該市著名旅遊景觀之一。作爲遼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多次被遼寧省和瀋陽市授予先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現在,該館以其一年365天全天侯開放和十人以上免費導遊的“雙全”服務,贏得海內外各屆人士的讚譽。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8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於鴨綠江中下游丹東市境內,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全長210公里,總面積824.2平方公里。風景區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這裏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冬暖夏涼,山青水秀,一覽中朝兩國風光而獨具特色。

鴨綠江因爲水的顏色而得名,那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爲鴨綠江,沿襲至今。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里。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在入海口一帶,盛產大銀魚。

鴨綠江造橋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後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二座。第一座建於1920_年,是座開閉式橋樑。1950年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燬,橋墩至今猶存,現闢有端橋遊覽區。第二座橋建於1940出年,爲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遊人觀光覽勝的景點。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第一座大橋,又被稱作‘斷橋’。1920_年建,當時是0年,被美機炸斷,由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建造。這是條單線鐵路橋,橋面爲直樑劃板式。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斷橋是志願軍出國的主要通道,也是運輸戰略物資的大動脈。1950被美機炸斷,成爲廢橋。93年開放爲景點供人們遊覽。

側面的這個炮樓,就是當年日本警備隊守橋的主要工事地。這5層炮樓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完好的公路防禦炮樓,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證。

在我們左側不到100米的地方,是第二座大橋,也是著名的‘鴨綠江中朝友誼橋’。這座橋是複線鐵路橋。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後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樑已鏽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餘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朋友們,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虎山景區。虎山景區位於中朝界鴨綠江江畔,主要有長城、睡美人、中朝邊境一步跨、古棧道等景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便是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于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鄉。距據考證,它大約始建於1469年,是我國明朝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它橫跨祖國的千山萬水,西與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相連,可稱的上是古人留下的一座建築豐碑。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1992年重修的。修復後的虎山長城以磚石結構爲主。本着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後的長城走勢和各個敵樓、牆臺、烽火臺的位置都與文物考古發現原址相符合,基本上再現了歷史上虎山長城的雄姿。

這座山就是虎山,它是突起於鴨綠江的一座孤山。仔細看一下,很像一隻猛虎蹲坐在那裏,所以這裏得名虎山。

現在請隨我登上長城。明長城的建築結構非常完備,包括城牆、城臺、敵臺、烽火臺、關口等部分,在這虎山長城基本都可以看到。

這是虎山峯頂,爲明朝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放眼眺望,江城丹東的高樓大廈和朝鮮新義州市盡收眼底。

應該說,博大精深的長城文化,已經深深地凝聚了我們的民族精神。長城,作爲歷史的豐碑,將永遠屹立在一個偉大民族的心靈深處!

歡迎再次光臨丹東鴨綠江風景區。再見!

遼寧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怪坡風景區所有工作人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爲大家提供講解服務的導遊員,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如果在我的講解過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的地方,請您向我提出,我會細緻耐心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詳細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自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樣發現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當兩個人駕駛着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不久,奇蹟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們壯着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着迷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消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國產、進口、大型、小型、載重、輕便,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衆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現在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清水臺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羣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穿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紛至沓來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頗有感想,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體驗後,風趣地說:“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形成的原因,衆說紛紜。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三個:有人認爲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着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說法被否定;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由於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象就已經脫離了經典力學的一般情況,由於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佈異常這是完全可能的。但產生這種現象它的範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由於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但是在坡上無論是用水平儀測量還是測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有,坡度約爲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爲1.2米.這足以證明不是視覺差。

各種說法都相互矛盾,都不能給怪坡以準確的科學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絡繹不絕地遊人無不帶着“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足,又留着如此奧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欣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可謂“一坡奇特百景生輝,山獻風光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厚,被人稱爲“響山”。

順着響山坡行至山頂,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爲“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爲“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截至20xx年,風景區已累計待中外遊人500萬人次,國籍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連年遞增,景區的投入逐年加大,現已累計投資1.5億元,從1993年全面開發以來,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央、省、市和國外的100餘家電視臺記者,300多家報刊雜誌均對怪坡作過報道,怪坡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遼、沈地區旅遊行業中可稱得起“龍頭產業”,成爲外國人,外地人到沈的首選景觀。因此,風景區相繼被評爲“遼寧省五十佳景”“瀋陽市xx大旅遊景觀”,“遼寧旅遊八大奇觀”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