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景點導遊詞(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W

山西景點導遊詞(通用20篇)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爲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羣像,並在東城門外,爲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爲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流傳至今。

起源:

雁門關的軍事地位人人皆知,但真正熟悉其歷史的也不多見。在我的心目中,它既崇高又神祕。那名人字偃,滄州青池人,公元前1020_年因鎮守朔北、雁門有功,深得周成王寵信,遂賜幸爲姓,封於滄州。

20_年06月25日,雁門關作爲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2

隨着時代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美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我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一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國際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昔日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爲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觀、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美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你就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一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美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一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家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美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爲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師傅共同爲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爲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爲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纔在車上有爲先生問我爲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爲“壺口瀑布”。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4

現在我們到了運城市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存最好、最完整的關廟建築羣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公元160卜—220_年),終年59歲,字雲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爲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後,與劉備、張飛結爲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_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拜他爲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後,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劉備和孫權聯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_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於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後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後被迫封爲“壯繆侯”。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聖人”之尊,與“文王”、“文聖人”孔子並肩而立。

我們面前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就是關帝廟,首先由我介紹一下廟宇的歷史和佈局。據文獻記載,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_年)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於地震,再建後又於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毀於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歷經數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現在的廟院南北長700餘米,東西寬200餘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餘間,規模巨大,建築精美,氣勢恢弘,爲中國武廟之最,頗具王宮氣派。整個廟宇的佈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爲結義園,北爲正廟。正廟又分前後兩院,前爲廟堂,後爲寢宮,形成了我國傳統的“前朝後寢”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們現在站在關帝廟東側的大門,從這裏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廟部分,進人之前讓我們參觀一下南側的結義園。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桃園結義,現在結義園的景緻是依照當時的場景進行設計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蓮池等建築組成。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陣陣花香襲人,頗富桃園結義詣趣。

現在我們出結義園,進入主廟。大家腳下的這條路是主廟的中軸線,在這條主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祟寧殿,兩側配以木坊、石坊、鐘鼓樓、祟聖祠、胡公祠、追風伯祠、碑亭、鍾亭和東西長廊等。正廟坐北朝南,建築佈局沿襲着中國古代建築中軸式對稱的傳統風格。院落內建築排列有序,左右對稱,高聳的建築,參天的古坊,頗具皇宮格局。

端門,又稱山門,是進入主廟的第一道門,門楣正中,鐫刻着“關帝廟”三個大字。門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鐵柱,名爲“檔衆”。古代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在此落轎,武官在此下馬。端門對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龍、人物、鞍馬等圖案,富麗華貴,莊重大方。

我們由端門而人,面前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文官和武官則要由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東西兩側分列崇聖祠、胡公詞。這樣可以見到一字排開爲三門兩祠。大家是由東邊的鐘樓下進入廟內的,西邊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酷似兩尊守護主廟的武士。

跨進雉門,大家可以回頭留意建在高大臺基上的門庭,臺階向內收縮,兩側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這在古代有什麼用場?“先生,你猜對了,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動戲臺。”每逢廟會演戲時,便將大門關閉,架上木板,變後部爲前臺。大家可以遐想當年演“關公戲”的盛況,如今門庭隔扇上,仍鐫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證今”等字樣。

過了雉門看見一座宏敞的廳式建築,便是午門,雖然稱“門”,實爲過道。四周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板,兩端鑲嵌五彩琉璃的松鶴和小鹿。步人午門,石欄的匠額,楹聯引人注目。這幅長聯是民國時解縣縣長郭象蒙所書,上聯是“國賊數操,誰曰不然,顧權無以異也。張撻伐,建綱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聯是“聖鄉說魯,復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靈,明把事,山川磅礴廟堂巍”。聯中罵操、貶權、頌羽一氣呵成,又盛讚關廟之盛況,可以說是聯中神品。門廳內東西兩側和中壁有彩繪關羽生平的畫像,爲河東民間藝人所繪,表露出百姓對關羽的敬仰之情。

沿着冬青簇擁的大道,穿過雕造華美的“山海鍾靈”木坊,便是御書樓。我們置身樓下仰望,可見建築造型精巧別緻,八角藻井疊架而上,直至頂層,這是座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築,又稱“八卦樓”。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爲紀念康熙皇帝御書“義炳乾坤”牌匾而改稱御書樓。樓下掛有一長方草書“絕綸逸羣”橫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書。

我們面前的這座高聳的建築,是正廟的主體建築——祟寧殿。大家聽我敘述一下祟寧殿的建造過程。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_年),徽宗利用關羽忠貞君主的特點,對其進行大肆渲染和教化,並追封關羽爲“祟寧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20_年)又予重修。大殿爲重搪歇山頂的建築結構,面闊7間,進深6間,是專爲關帝處理政事而設置。我們站在殿臺上,立刻會感受到基址高聳,月臺寬敞,頗具帝王宮殿氣派。在石欄環廊下,醒目地立有歷根石質大柱,柱上游龍昂首奮爪飛舞在繚繞的樣雲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屬上乘之作。大殿的門楣上方及前檐下,懸掛着十餘方題匾,“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的御書,“神勇”由乾隆皇帝欽定。殿內木雕神龕之中,供奉着頭戴冕旒冠,身着龍袍、腰繫玉帶的關羽帝王裝塑像,神情剛毅,端莊肅穆。大殿頂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兩隻雄健的蹈龍鴟吻矗立於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麗壯觀,具有“甲於天下”的美稱。大殿月臺兩側有石雕華表和鐵旗杆,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屬明代所鑄,據說重達300斤(150公斤)。

女士們、先生們,遊覽完正廟,我們將參觀寢宮,習稱後院。這裏原有關夫人殿和其子關平、關興殿,惜現已塌毀,如今翠柏、勁竹滿園,已闢作花園。花徑之前,正面爲“氣肅千秋”木坊,兩翼是刀樓和印樓。穿過花園便是矗立在參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樓。

請看,我們面前是廟內最高的建築物——春秋樓,整個建築面闊7間,進深6間,兩層三檐,九脊歇山頂,高約30餘米。它上下兩層均有迴廊,四周勾欄相連。值得一提的是二層上用木柱吊掛而懸空的四周迴廊,奇巧別緻的結構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這種建築手法是我國建築史上難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給大家講述一下春秋樓的歷史和命名。春秋樓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_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樓內塑關羽讀《春秋》像,且二層暖閣板壁上嵌有木版鐫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樓”。《春秋》亦名《麟經》,因此春秋樓又稱“麟經閣”。現在,讓我們進樓內參觀,樓內分二層設供奉關羽的神龕,底層塑關羽帝王裝金身坐像,威武端莊。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四周安裝木製隔扇108個,疏密相間,圖案古樸,工藝精巧。沿木梯拾級而上,可見二樓正中的木製暖閣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燭光閃閃映照着關羽的赤褐色臉龐,他側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傳說中關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見。塑像兩旁的對聯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上聯“青燈觀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聯“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參觀了樓內的陳設,漫步林蔭道旁,讓我們回首再望春秋樓的風貌,整座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樓頂五彩琉璃,與陽光映照生輝奪目。正如樓上的楹聯一樣,充分顯示了春秋樓的雄偉氣魄。讓我們一起朗讀對聯結束我們的關帝廟旅遊,“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斗,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關帝廟內景緻參觀結束了,讓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頗具民俗氣息的解州古廟會。大約隋唐時期,鄉人仰慕關羽的功德,集資興建關帝廟,並在此舉行祭祀活動。隨着時間的流逝,朗中官員和百姓前來朝拜關帝,各地商販也趕來做生意,客棧、酒店應運而生,形成解州古廟會。到清乾隆年間,廟會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廟會每年舉行兩次,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關帝廟前商販雲集,藝人獻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關帝廟會成爲具有影響的祭祀大會,正引來衆多尋訪關帝祖的海內外遊客。

千百年來,關公形象已成爲代表着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農家,關公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從關公那裏得到自己的寄託。最後,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託,謝謝大家的合作。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晉祠創建於西周(前11世紀)時期,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爲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_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爲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爲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羣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爲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使其成爲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6

太原作爲一座省會城市,這裏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爲世界之最。

晉祠在我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在景區構成的諸多元素中,優美的天然景色和多種人文景觀,無不張揚着燦爛中華歷史文化的魅力。

而晉祠的水,則是其中的瑰寶,是晉祠的靈魂。晉祠的水,多、清、靜、柔。淺池深潭星羅棋佈,溝渠小溪隨處可見。信步而行,或越小橋,或穿閣榭,或暫坐小亭,地上水流潺潺,令人心曠神怡,如醉如癡。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這些彩塑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此外,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7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爲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爲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爲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爲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爲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爲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爲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爲趙國首都歷20xx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爲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爲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8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徵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櫺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斗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緻,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樑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斗,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託樑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17]

獻殿前的金人臺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羣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9

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今日我等來到黃山,遊覽美麗的風光。來到山頂旅館放下行李,我們便向“夢幻景區”西海大峽谷出發了。

我們在陡峭的山上穿行,沒想到西海大峽谷的入口是個山洞!裏面一片漆黑。出洞後,一片美麗的景象呈現在我的眼前:隱隱約約能看到的被大霧遮住的山峯,山谷像個無底洞,深不見底,霧和雲混在一起,讓整個大峽谷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這就是傳說中的“雲海”。過了一會兒,霧散了,山峯一個個露出全身。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番奇特的美景: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雙貓撲鼠、貓耳、鯉魚跳龍門等奇特的石頭鑽了出來,不愧是黃山怪石啊!

我們走在山上,看着這美麗的風景,心中有幾分驚訝,剛剛只是一片白的山峯,竟有這麼美。過了一會兒,霧又從谷底慢慢飄上來,把整個西海大峽谷包住了,眼前連一座山都看不見了,眼前全是白,什麼都看不見,如同在仙境一般。

走了半天,才發現已經7點了,可眼前還是一片白,讓人以爲還是白天,我被嚇了一跳,霧竟然把天全部遮住了。真是“不識黃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回到旅館,都8點了,累了一天,腳也走疼了,洗漱完後,我躺在牀上,迷迷糊糊地睡了…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節的出現是爲了紀念一位名臣,而這位名臣是誰呢?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相信大家聽了之後就會明白了。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爲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圖回報。十九年之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報恩心切的晉文公,誤聽佞臣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是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現在已經知道這位名臣是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介子推的世界,體會他內心深處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

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綿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綿山,綿山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高度爲20_多米,因山勢綿亙而取名爲綿山。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秀麗,樹木茂密,環境優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裏融合道教和佛教爲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爲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裏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爲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羣仙殿內借鑑永樂宮壁畫繪製的300平米《羣仙朝元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築——藏經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金剛經》、《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典藏書數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築等門類,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中藏書最多的景區。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現在在我們身後的建築就是抱腹寺,又名雲峯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與腹內,爲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雲峯寺景區,這三絕就是:還願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頭頂上面的崖壁,半空懸掛的這些銅鈴,是當地的“還願掛鈴”民俗活動所留下的。前來還願的善男信女,請當地的人從後山到抱腹巖上,把繩子的一頭繫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繫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用鐵鉤掛住壁頂,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後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臺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臺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雲峯寺,臺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說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臺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零八個臺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餘的12個臺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臺階。

這兩根順巖而下的鐵索,每根的長70多米,供人們攀登鐵索嶺。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攀登時留下了“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的感嘆。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爲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條300多米長的“之”字形棧道,通往“正果寺”,又叫“真骨寺”,寺內所供13位宋、元、金得道高僧與道人,都是包骨真身塑像,這些塑像,雖然經歷了千年滄桑,但仍然保留着他們圓寂時的神態。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走過了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寺,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今天將要最後一個景點——有着“十里畫廊”避暑勝地之稱的水濤溝,溝裏的五龍瀑,高80多米,寬10多米,瀑布下面的五龍潭,水面寬闊,水質清澈,涼爽宜人。雄獅瀑浩浩蕩蕩,似千軍萬馬,濤聲喧鬧如雄獅怒吼般震懾人心;進入水簾洞內觀賞風景,猶如霧裏看花,頗有一種朦朧美感。

感動過介子推的忠誠,體驗過大自然的美妙,在一片濤聲之中,我們的綿山之行也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今天對我的配合,祝大家一夜好夢哦。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在晉祠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髮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爲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後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爲嫌髒,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祕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孃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孃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獻殿、殿身三間,歇山頂、四周無牆,當心間前後闢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上安叉子,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敬神時,燃一炷香,那五穀之氣,便會使人置身於雲霧漫漫,青煙繚繞的神祕氯圍之中,從而使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上達於天,天人妙合。

魚沼飛樑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古人圓者爲池,方者爲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架虛爲橋,若飛也。"故曰:"飛樑".東西橋面寬闊,爲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邊綴勾欄,憑欄賞景,益增詩情畫意。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爲可貴。我們一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服務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說:"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機會再次爲大家服務。謝謝!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2

綿山以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聞名於世。也許是寒食清明的名氣太大,遮掩了它種.種的神奇。今年清明時節,去到綿山拜謁大情大義的介子推墓,進山一看,吃了一驚,綿山竟藏龍臥虎有此絕世的奇觀!

歸來與友人侃一侃綿山的見聞。友人便給我出一道題:“你能給綿山的神奇起個名目嗎?”我說:“至少三大奇觀”。友人說:“說說看,哪三樣奇觀。不過,每一樣必能稱奇於天下,方可謂之奇觀。”我聽罷笑而道來——第一樣是佛教奇觀:全身舍利。

早聽說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圓寂之後,身體不壞,僧人們便請來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屍體火化後米粒狀的凝結物,稱做舍利,並視做勤修得來功德的成果與標誌。而這種圓寂後身體不壞的高僧更具同樣的意義,故稱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卻有高僧的身體與精神在其中,自然對敬奉者有一種震憾力和影響力。要有怎樣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這樣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極其珍罕。然而,誰會想到綿山上竟還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雲峯山頂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綿山,修煉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將至,便由一根鐵索攀至山頂,或通過一個臨時搭架的木梯爬到懸崖絕壁上天然的洞穴裏,停食淨身,結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據說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綿山正果寺中東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體風乾後抽縮,體量顯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氣卻栩栩如生。三晉彩塑藝人的技術真是高超絕倫,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個性都傳達出來。有的仁慈和善,有的憂患悲憫,有的明徹空靈,有的沉靜淡定。他們大多是唐宋金元幾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歲月太長,泥皮破裂,裏邊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寶年間的高僧師顯的腳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歷史赤裸裸和千真萬確地呈現在眼前。一種堅韌追求的精神得到見證,令人敬佩。當今世上哪裏還能見到這樣佛教的奇觀?

再一樣是山水的奇觀。先說山。綿山以石爲骨骼,土爲血肉,樹爲衣衫。山多巨巖,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頗爲壯觀。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巖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內深凹進去,有如大漢吸腹,深邃如洞。裏邊既寧靜又安全,無風無雨,冬暖夏涼。綿山裏這種內凹的巖洞隨處可見,最大的要算是雲峯寺山的抱腹巖,中間竟然凹進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寬竟達二百米!我此次到綿山已是春暖花開,巖腹內冬天裏凍結的冰竟然依舊堅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這大自然神奇的恩賜,便在這巨大而幽深的巖腹裏建廟築寺。自三國以降,歷代修建的廟寺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優美異常。年年逢到廟會,來朝拜的香客多達萬人。一時香菸繚繞,溢滿巖腹。這樣的奇觀何處之有?

綿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爲綿山多石,水必定少。山裏的人卻告我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綿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單溪水在谷底奔流,就連近兩千米的龍脊嶺和李姑巖的極頂也可以見到泉水從石縫裏涓涓冒出。奇怪的是,這些水好似從石頭裏溢出來的。有的像雨水一樣滴滴答答落下來,有的匯成細流沿着石壁蜿蜒而下,有的從岩石裏滲到表面溼漉漉地洇成一片,難道綿山的石頭裏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說好的石頭都是“負土胎泉”?

綿山最神奇的水莫過於聖乳泉。

傳說的聖乳是一種理想,現實的石乳卻更奇異。所有石乳都長滿厚厚的生氣盈盈的綠苔,好似毛絨絨翠綠色的乳罩。有時上邊還生出一種紫色小花,嬌豔可愛。

這美麗而神奇的聖乳不是綿山獨有的奇觀嗎?

更加驚心動魄的綿山奇觀是——掛祥鈴。這個原本在唐代是一種祈雨謝佛的法事活動,漸漸已演化爲綿山一帶的民間習俗。

綿山的掛祥鈴在抱腹巖的空王寺。人們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許願或還願之後,便請專事掛鈴的藝人上山,將一隻水罐大小的銅鈴掛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

掛鈴之舉十分驚險。藝人先要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系在松樹上,然後扯住繩索一點點降落下來,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直到貼附巖壁,再把銅鈴牢牢掛在洞口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心驚膽戰。藝人隻身懸吊,下臨無地,全憑一根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與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達對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將銅鈴掛好,隨即燃放紅鞭一掛,以慶事成,亦報吉祥。

掛祥鈴這個古俗爲綿山人所喜愛,千年不絕。如今抱腹巖洞口掛着銅鈴密密麻麻一片,山風吹來,鈴聲叮噹,清脆悠遠,與下邊寺廟中的鐘鼓和梵樂合奏成樂,悅耳亦悅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處還有?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大同位於太原盆地北端,是國家級歷史名城。而今天我們要去的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在導遊過程中,大家可以隨時提問,我一定會爲您解答。我姓李,叫我李導遊就可以了。下面我將帶領大家到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 雲岡石窟去旅遊。

遊客們,請看,前面就是雲岡石窟了,請大家跟我從這邊走。

雲岡石窟分爲東中西三個部分。我們現在位於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佈滿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達十七米,腳上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是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體感很強。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的空間、佛像、羅漢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請大家隨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動人的畫面……好了,請大家自由在石窟裏觀賞,1小時後來這裏集合。

當黃昏的鐮刀收穫了最後一縷陽光,請大家在露天大佛下拍照,願大佛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4

鸛雀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

以鸛雀樓主體爲中心的鸛雀樓景區分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二是黃河風情遊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園、柳園;三是山水遊覽區,包括蒼山自然景觀園、吉祥如意湖、鸛雀園;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風馬球場、日潭戲水園等人文自然景觀。整個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爲根基,以盛唐時代開放的社會精神和盛唐文化爲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爲特色。整個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爲根基,以盛唐時代開放的社會精神和盛唐文化爲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爲特色。

鸛雀樓已經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成爲國內外遊人觀光、瀏覽、休閒、度假的國家級旅遊景區。“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奔騰洶涌的氣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織、坦蕩無限的大地,遙望“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大禹治水”華夏根祖的歷史風貌;也可以南望起伏連綿的條山,還可以隱約西覽雄偉壯觀的西嶽華山,領悟臺灣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中華”緣於永濟,“中”指太行山脈的中條山,“華”指秦嶺山脈的華山的論斷。正由於鸛雀樓立晉望秦,西爲華,東爲夏,正好座落在華夏曆史座標的中點上。因此,必將吸引國內外更多的華人在這裏領略王之渙千古絕唱的豐富內涵,感受中華民族登高望遠的精神。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5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爲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可惜鸛雀樓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後水退卻。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方面報道,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爲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爲73.9米,總投資爲5500萬元,截至20_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現在,這座九層高樓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鸛雀樓與同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風景勝地的普救寺相隔不遠,這兩大著名人文景觀成爲當地的旅遊支柱。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6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留下衆多的文化遺產,博大豐厚,無論種類、數量還是品位均居全國前列,現已公佈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近萬處。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山西著名景點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山西著名景點導遊詞範文1:太谷縣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與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是文明遐邇的晉商發祥地之一,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清宮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明末清初,太谷達官富貴雲集,因資本一度集中而成爲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師範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__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製藥、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

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太谷縣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四十五畝糧田,適宜北方各種農作物生長,而且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爲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其中年產小麥0.6億公斤,玉米0.5億公斤;蔬菜種植9萬畝,總產量3.2億攻擊;紅棗、核桃產量1.4億公斤;水果產量1.2億公斤;色素種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0.3億公斤;法國葡萄拈鬮葡萄種植3000畝;畜牧業方面已形成規模養殖小區206個,虎年飼養量38萬頭,虎年飼養量300萬隻,產蛋3700萬公斤。

通訊十分方便。城內程控交換機容量10000門,農村交換機容量5000門。人均擁有電話量名列全省前茅。無線尋呼機和移動電話暢通,實現了全國聯網漫遊。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髮達。本世紀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創辦了銘賢學校,目前縣境內還有“一大三專”,即山西農業大學和太谷師範學校,晉中衛校、山西交通技工學校等三所中等專業學校,縣內還駐有山西果樹研究所、山西生物製藥廠、兵器工業部753廠,航天工業部513所等研究單位和軍工企業,爲我縣增添了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

醫療衛生方面,縣內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晉中二院、人民醫院、中醫院、職工醫院等較強的理療體系。本縣工業已初步形成瑪鋼、農機、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瑪鋼管件年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中華精品飛象牌農用車、“遠”字牌龜齡集和定坤丹、糖醛、樹脂、順酐、硫酸、水泥、鐵鍬、藥用曲頸安瓶及乳製品、電力金具、紙面石膏板等名優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享有教高聲譽。農業基礎交好,規模種植、養殖、林果業發展迅速,成爲遠近聞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鄉和農副產品基地。同時,商業興盛,市場日益繁榮。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7

迎澤公園因位於古太原城門附近而取名。它居於市中心寬闊的迎澤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視野開闊,總面積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迎澤湖分成南、北、中三個部分。中湖東側,長廊蜿蜒,長達150米的廊式木構建築雕樑畫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中湖南面,假山堆砌。假山腳下,水榭伸至湖心。迎澤湖上,橋樑橫跨,遊船點綴,頗有生氣。

迎澤公園涼亭極多,取名也很別緻。北湖東岸有繡綺亭,菜花池畔有荷花亭,西門附近還有景亭,果園附近有玫瑰亭,與長廊相對的有六角亭,牡丹園裏有牡丹亭、小茅亭、四角亭……曲徑奇趣,優美多姿,引人入勝。公園內古建藏經樓頗爲典雅。這是一座金代建築,從別處遷移至此,給迎澤公園添了古樸的風采。

在公園內只有一些普通的水果可樂之類的食品,在麪食節到五一公園可以品嚐山西的各類麪食。在公園北邊的一條步行街上可以嚐到頭腦、莜麪栲栳、稍梅(燒麥)等太原的名吃。

公園南門正對的就是古老的迎澤賓館,以前一般稱呼八角大樓。當然這裏是比較貴的。西門出去是山西醫學院,這裏有招待所,價格比較便宜,一般2人包間都在100以內。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8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自秦兵馬俑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蹟。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瞭解。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下面贏政。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後.他繼承了王位。按照秦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後,纔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後,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並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後.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爲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爲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贏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幹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着,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泰國滅亡了6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爲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贏政稱自己爲始皇帝.因爲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幹代萬代傳下去。爲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地域方遊牧族對案朝的騷擾。中國皇帝大都爲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爲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__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於自己的陵園內,其佈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爲獻殿建築區,陵東北部窪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__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嶽、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爲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爲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爲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祕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裏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裏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麼發現的?爲什麼他們的相貌各異?爲什麼要製作這些俑?1、2、3號坑裏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裏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裏發現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裏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繫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裏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裏的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一個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鑑定.秦捅館內的t、2、3號坑被確認爲案始皇棱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築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遊客開放的素兵馬俑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對外開放。現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築又落成了,它於1994年11月開始接待遊客。從此,3個俑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築物裏,不再經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遊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裏繼續發掘整理兵馬俑。經測量,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東端是3gf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爲部隊的主體,他們被誹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每個坑道都是青磚鋪地,坑道內例的兩邊,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這些立柱支撐着木質屋頂,屋頂上是織成“人”字形的紋席.席上是土。整個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剿.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

這裏是1994年11月開放的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估計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500多匹。2號坑佔地6000平方米。它東面突出部分爲一個小方陣,6334個彎兵桶組成。2號坑南部爲64乘戰車組成納方陣,每排有8輛戰車,共8誹;中部爲19輛戰車和隨車徒手兵涌;北部是戰車和騎兵。北部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它裏凹字形,佔地520平方米。在3號坑裏,考古專家們只發現1輛戰車和64件武士捅。它們兩兩相對站立,手捏儀衛兵器曼(sh6)。大多數考古專家認爲,從這個坑裏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該坑與秦陵的位置來判斷,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據估計,等1、2、3導坑全部開損後,將出土8000多件陶佰。這些佰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楊楊如生,神情各異。因爲,它們全是根據秦始皇徹林軍中的將士們製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軍”中,彌絕對找不到兩個相貌、形體相同的捅。他們一個個氣廢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員輕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從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細觀瞧,不難分辨出兵桶中履些是陝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肅東部人。這從他們的鬍鬚梳理方式和長相即可看出。我們很多人在電影中都見過日本人的“仁丹須”.其實,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見,這並不是日本人的發明,早在20__多年前,中國就有人留這種鬍鬚了。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婦的,顯然是機警的騎兵。那個左腳着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腳底向後翹起的爲跪射佰。他雙目乎視前方,神情專注。這個涌鞋底的針角,兩頭細緻續密.中間疏稀.完全符合歷支真實。在五六十年代的陝西農村,很多農民仍喜歡穿這種掛、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翹而已。幾乎每個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制度。我們今天實行的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秦人20__年前就已採用了。涌坑中約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馬。它身高l 5米,長2米,分爲頭、頸、軀幹和腿四部分。腿爲實心,軀幹中空,分段燒製,再組合在一起。馬的兩耳直立,體型健壯優美。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爲養馬世族。大家也許要問秦始皇爲什麼要爲他製作數量如此之多的兵馬桶呢?它們是怎樣燒製成的呢?原來,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爲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辦此事。李斯心中懼怕.未敢馬上執行此令。因爲,6造秦腔.建築長城已惹得民怨沸騰,再讓如此衆多的童男室女殉葬,豈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將來恐怕也死無葬身之地。於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議;製作與其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桶,守護其亡靈,以壯聲威。聞聽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讓李斯徵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軍爲原型.作陶佰。這些桶必須手握實戰兵器按實戰隊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囑咐李斯,此事萬不能叫御林軍知道。因爲秦朝民間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一個人被別人複製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這可是大忌。案始皇當然不願惹怒他喜愛的曰林軍了。工匠們紛紛去找詢林軍中自己的親戚、朋友、老鄉、熟人,仔細觀察其容貌特徵,並默記於心。回去後,工匠們用模壓、塑捏、刻畫、貼條等手法制成陶佰,然後放在窯裏燒。可是,放進去的陶佰全都被燒炸了,工匠們百思不解其中原因。後來,一個工匠爲發泄對監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監工陶涌的頭去掉,將其四肢“削”去,用手“掏淨”其內臟,放到窯裏分段燒。這一次竟沒炸窯。他把頭和四肢裝在佰身上,一個活生生的監工出現了。,由此,工匠們開始了大規模的制捅工程。8000御林軍捅就這樣被造了出來。

當然,案兵馬桶是借龐大的軍隊,來顯示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一帝目的雄心壯志酌。這些兵涌手執短兵器、長兵器和遠射兵器,如劍、銥、吳鉤、矛t戈、曼、裁、鉸、弓、彎等。這些兵器主要是用銅和錫做成的,經分析裏邊還含有其它13種稀有金屬。爲防止兵器生鏽,案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這種鍍鉻技術在本世紀20年代才由檀國人發明出來,而我國在20__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這實在令人嘆跟。現已出土的彎機,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前兩種舀機,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彎機,榮兵必須藉助槓桿.才能將弓弦拉到扳機上。大型露機的射程爲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槍了。

這是1980年在案陵西邊18米處發現的兩乘青銅車馬。一號車馬爲駟馬高車,二號車馬爲騾馬安車。韌發現時,這兩乘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秦始皇靈魂乘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修復後,現在,它們看上去完好如韌。兩乘車的車、馬、人都是仿照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製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物就有1720件,重達7公斤。鋼車馬給人的不僅是藝術享受,更爲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銅車馬是我們瞭解、研究秦朝車制、冶金鑄造技術、工藝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科。雖然.英雄一世,創立無數偉績的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__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桶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爲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爲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太原。我是你們的導遊小萌,下面爲大家介紹太原。

太原作爲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爲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爲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爲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爲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爲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爲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爲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爲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爲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爲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爲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爲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纔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爲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爲“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爲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爲“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爲“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爲“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爲“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爲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爲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爲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爲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爲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纔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爲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爲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爲“錦繡太原城”。

太原作爲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山西景點導遊詞 篇20

太行大峽谷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屬於林州市石板巖鄉。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景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

這裏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植被完美,其植被覆蓋率爲90%,森林覆蓋率80%,其中原始植被約佔60%,旅遊資源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譽。

大家看到四周斷崖高起,羣峯崢嶸,陽剛勁露,臺壁交錯,峯、巒、臺、壁姿態萬千,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號稱“太行大峽谷”。太行大峽谷導遊詞

太行大峽谷具有雄、險、奇、秀、幽、曠之特點,地質地貌類型齊全,生態植被優良,環境清新優美,保持着大自然的原始狀態。峯、巒、臺、壁、峽、澗、溪、谷,地質出露齊全,景觀呈現出豎向的多層性,構成三崖兩嶄一緩麓的豎向空間系列,一層斷崖一層綠帶,層次分明,樸實渾厚如版畫,是一座天然地質博物館。

這裏具有四個典型地層,即:前震旦系雜巖構成活化地臺褶皺基底;震旦系石英砂岩形成多級剝蝕臺階,呈陡崖三角面或谷坡,爲活化地臺蓋層最下層;寒武系砂頁岩和泥灰岩,形成山腰剝蝕面,呈丘陵緩坡外貌,爲地臺蓋中層;奧陶紀灰巖呈陡峻峯叢,爲地臺蓋層上層。這四個典型地層構成了一個下部“褶皺基底”,上部爲地臺蓋層的典型“活化地臺”,構成表現爲斷層崖高起,形成典型的北雄風光。這種典型的地形地貌珍貴且不可再生,其典型性、珍惜性和不可替代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我們景區內現在開放的有王相巖、桃花谷、太行平湖、仙峽峪四大景點。太行大峽谷導遊詞我們這次的行程安排是這樣的:

魯班壑

大家注意,在我們的左邊山頭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壑口,這便是聞名遠近的魯班壑,也是古代山前通往石板巖鄉和山西平順縣的惟一通道。魯班壑寬110米,高200餘米,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巖鄉的老百姓要想到縣城,只能肩挑手提爬過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艱難。

建國初,石板巖鄉供銷社的同志們,就是靠一條扁擔,把山裏人需要的食鹽、煤油等生活用品挑到山裏來,再把山裏的特產一擔擔的挑出去,這裏就是當時聞名全國供銷系統的“扁擔精神”的發祥地。

關於魯班塹有這樣一個傳說:著名工匠師傅魯班到林濾山伐木,看到山高難越,行走艱難,想劈開大山,便掄起手中神斧,結果只在山頂上砍了一個塹口。在望口東側的山塹上,有一隻全手指印的明顯痕跡,據說是魯班搬巨石留下的手印。

王相巖景區

遊客們,現在我們要去的景點是王相巖。

之所以叫王相巖,是因爲一個國王和一個宰相的故事。王,是商朝的第22個國王武丁。相,是指奴隸宰相傅說。

武丁繼位前,父親小乙讓他到距離殷都百餘里的西部林慮山(今河南林州石板巖)一帶,和平民一起生活,增長才幹。武丁在此學會了一套生產勞動的本領,還和奴隸傅說交了朋友。傅說自幼聰明,雖出身奴隸,但勤於苦學,非常關心天下大事。武丁被送到林慮山後,很快就和傅說交上了朋友。傅說感到武丁雖是商王的兒子,卻沒有貴族的傲姿,不僅能和平民和睦相處,而且還肯同自己這樣的奴隸交朋友,所以很讚賞武丁。武丁在和傅說相處期間,學到不少知識。後來,武丁做了商王,用三年不語的計謀,把傅說請進殷都王宮,拜爲宰相。博說竭盡文韜武略之才華,三年工夫,就輔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秩序井然,使商王朝達到鼎盛時期,史稱“殷道復興”。後人爲了紀念這一奴隸出身的宰相,把其住過的地方,稱“王相巖”。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就是王相巖景區的入口。大家可以拍照留影。

王相巖景區的地形很獨特。它東臨溪水,西依懸崖,左右兩側峭壁環繞,形成了一個閉合性極強的圍谷,與巖嶄屏開的朱雀峯相迎,暗合中國古代風水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歷代名人雅土來此修身隱居。(邊說邊指出周圍的山勢、方位)

商代國國王武丁和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都曾在此居住生活;東漢名士夏馥因"黨錮之禍",曾在這裏隱居避難;明代河北道人趙得秀曾在這裏修身養性,居山不捨;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曾在這裏修築別墅安度晚年。現代旅遊專家學者以王相巖之雄,王相九峯之秀,登山道路之險,山間景觀之奇,稱之爲“太行之魂”。

這裏山勢陡峭,大家一會兒上山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好,我們上山吧。

王相巖植被繁茂,奇珍滿山,蛾耳櫟、遼東櫟、麻櫟、黃花木遍佈溝谷,無邊無際的叢林中生長着連翹、何首烏、元胡、柴胡、靈芝等各種中草藥。生長在峽谷懸崖峭壁的何首烏,每年長玉米粒那麼大,拳頭大的一塊要長二百多年,生長在王相巖潮溼山地枯樹根上的靈芝,有的生長了千餘年。

沿途介紹各個小景點:蕩魂橋,棧道、森林浴廊、仰天池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