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32K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

一、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通用17篇)

1、 知道社區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能瞭解自己社區的特點及發展變化,正確使用社區的各種公用設施。

2、 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對弱勢人羣有同情心和愛心,並願意盡力幫助他們。

3、 知道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培養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情感。

4、 學會如何合理消費,養成合理、文明消費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1、 對社區的認識,激發對社區的喜愛之情。

2、 對愛心的理解,怎樣處理好鄰里關係。

3、 明白勞動者的辛苦,能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

4、 怎樣合理消費。

三、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創造性使用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文明成就的感情。

1、教師要充分把握的目標。領悟課程所蘊含的課標精神。

2、以教材爲範例、話題。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整合教材,開發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充分組織學生課前調查。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等等,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創新的能力。

4、結合班隊活動,展示學生作品。

5、由近及遠、由點及面,逐步擴展兒童的生活空間視野;迴歸生活,積極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學會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滿感激。

四、教學措施

6、充分組織學生活動,提高活動實效性。

五、課時安排

1我生活的社區 4課時

2身邊的朋友 2課時

3不一樣的社區 2課時

4遠親不如近鄰 3課時

5心裏想着他們 3課時

6都有一份愛 4課時

7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4課時

8行行出狀元 2課時

9讓我說聲謝謝你 2課時

10到哪兒去買 3課時

11購物小竅門 3課時

12不當家不知柴火米貴 2課時

期末複習考試 5課時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期課程總目標。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爲祖國自豪、爲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孩子們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爲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

5、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鼓勵他們爲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教的六年級有學生75人,其中女生33人。這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求知慾較強,對世界充滿好奇,同學間能互相合作,共同進步。但也有個別同學由於種種原因有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三、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你我同行。

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國小生活。

(二)教材特點分析。

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爲他們又將面臨着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爲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1、綜合性。

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

教學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4、形式活潑。

教材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圖文並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採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富有親切感。

四、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

(1)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在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4)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2、注意整體把握。

在實際教學中,我將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儘可能地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爲學生喜愛的朋友。

五、減負提質措施。

1、爲了讓孩子們輕鬆而又愉快的學到知識,增強能力,我在課堂中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儘可能地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來讓學生自己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

2、不佈置呆板的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去讀報、上網查資料、做社會小調查等,來增長孩子們的見識,鍛鍊他們的能力。

六、潛能生轉化措施。

針對部分潛能生,本學期需對他們注以更多的愛心和關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的督促和指導,讓他們自信而健康地成長。另外我將多注意這些孩子接觸外界的情況,對他們的行爲加以正確地引導。

七、評價措施。

本學期將採取平時評分制和期末考覈制相結合,而不是靠一張試卷定成績,而且重在平時的學習情況及完成作業、處理問題的情況。再結合家長及同學們的評價情況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評價。

八、環境教育。

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行爲和習慣。

九、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課文課時

1、男生和女生2

2、朋友之間2

3、學會和諧相處2

4、只有一個地球2

5、我們能爲地球做什麼2

6、當災害降臨的時候2

7、戰爭風雲下的苦難2

8、放飛和平鴿2

9、我們手拉手2

10、我的成長足跡2

11、臨別感言2

12—16、期末複習1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學生已經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家長疏於管理,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自控能力較差,學習效率低。本人決定以課本爲導向,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法、教法,着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向社會、學校、自己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本冊書共由三個單元組成——“燦爛輝煌的東西方文明”、“面向世界”、“我們熱愛和平”。主要是引導學生接觸有關世界古代的歷史與文化方面的內容,體會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繼而熱愛我們生活的地球。

(二)教材特點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既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

三、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激發對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欣賞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2、瞭解古絲綢之路的開通、鄭和下西洋、哥倫布開闢新航路對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通過具體事例,體會隨着時代進步,東西方文化互相滲透交融,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對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培養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從歷史事件中借鑑經驗,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爲中國的發展服務。樹立勇於開拓創新的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2、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充實教學內容,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4、拓展教學空間,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5、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意接受的學習情境,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四個班,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餘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

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具體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五、課時安排:

每週二課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5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教學實施上,必須貫徹標準的這種根本理念,使得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範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的知識學習。

一、要全面理解課程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於兒童個體的發展之中並且互爲影響的。一個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爲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

在具體的課程單元中,

要逐漸地習慣於全面地考慮和把握教學目標。無論是什麼樣的具體內容,也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都應當事先從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鍊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當然,在不同的內容中,態度、能力、知識目標必然地會各有側重。

二、要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並非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並不是從這門課的學習纔開始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爲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當作學生完全不懂的東西來加以講解,加以灌輸。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善於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繫,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於進行探究。

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性過程的規律。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思考和嘗試的範圍不斷擴大,以此爲基礎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級的水平發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

三、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的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麼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等佔有極爲重要的分量,而這些成分的形成、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主觀體驗爲前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就不會有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性。而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動當中纔可能產生。因此,如何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是教師帶有根本性的任務。

四、要多方面拓展教學空間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與社會生活的聯繫。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爲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狀況分析

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儘管對於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裏找到自己的朋友。

爲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爲地球上的新一代禮貌居民。

國小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着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爲順利完成中國小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你我同行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國小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透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衝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願和所做出的努力,瞭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爲,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透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爲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明白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爲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務必持續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繫在一齊,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明白保護環境能夠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個性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忙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個性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明白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處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明白全世界人民爲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爲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明白聯合國爲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用心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透過對6年國小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忙獲得的,爲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爲日後的學習生活帶給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爲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爲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資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個性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忙他們在離開國小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麼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個性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資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將品德、行爲規則、法則、愛國主義、羣衆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並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構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資料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爲他們又將面臨着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爲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用心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資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忙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齊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爲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7

指導思想:

本學期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素質教育理念爲指導,圍繞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學研究機制,不斷創新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課堂上注重四個強調,四個轉變,四個還給,四個到位。以“五愛”教育爲基本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爲規範爲基礎,加強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視道德行爲的指導。以健康心理品質養成爲目標,加強艱苦樸素和熱愛勞動教育,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爲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小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能尊重各行各業的勞。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爲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爲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啓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樑,是道德行爲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後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國小生善於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乾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爲的情感。

(2)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爲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爲,“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啓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評價標準。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藉助於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爲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樹立起感情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要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辨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後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爲國爭光,假冒僞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並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爲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8

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雖然能夠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單元是:《誠信是金》第二單元是:《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是:《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是:《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是:《祖國真大》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愛惜自己的榮譽。

2、讓學生懂得守時、說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現。

3、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勢人羣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產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瞭解常設的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

6、引導學生用具體的行動來關心幫助弱勢羣體

7、探究家鄉水資源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8、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探究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關注家鄉的動植物,初步瞭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給自己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10、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蹟,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1、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以及自己家鄉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

14、學習在地圖上查找我國的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15、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初步瞭解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相應的位置。

16、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狀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7、讓學生了解中國臺灣,知道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

2、引導學生關注家裏的長輩,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瞭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

5、瞭解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概況。

四、具體措施:

1、創設情景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歡快的情趣去學習。

2、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

3、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4、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5、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1

2、10—————2、14

誠實,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鉤不要變

3

2、22—————2、28

誠信就在身邊

4

3、1——————3、7

同在藍天下

5

3、8——————3、14

生活因愛更美麗

6

3、15—————3、21

我們的愛心行動

7

3、22—————3、28

流過家鄉的小河

8

3、29——————4、4

我們時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護綠色家圓

11

4、19—————4、25

馬路修道家門口

12

4、26——————5、2

交通海陸空

13

5、3———————5、9

平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東方

15

5、17—————5、23

我們的大中國

16

5、24—————5、30

壯麗的河山

17

5、31——————6、6

麥忙假

18

6、7——————6、13

海峽兩岸盼統一

19

6、14—————6、20

複習

20

6、21—————6、27

期終考試

21

6、28——————7、4

寫好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9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愛的陽光下》由三個主題構成。

1、家人的愛

2、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3、來自社會的愛

單元教學目標:

1、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體會和理解父母長輩在培育自己時的良苦用心及其辛勞。使學生在感受家人的愛同時,學會體諒家人,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2、體會學校對少年兒童的愛,認識自己在老師的培育和愛護下成長的。能夠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感謝之情。

3、瞭解社會對兒童的關心和照顧,以及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以愛爲主線,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感受和體驗家人對自己的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及蘊含着深深的愛;感受和體驗學校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對自己成長所奉獻的愛;感受和體驗社會對少年兒童成長給予的關愛和保護。

2、讓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學會關注和體諒別人。

3、讓學生能夠理解父母,並用自己的方式恰當地向父母表達感受和想法。

課時安排:

六課時。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0

一、教材編排

本冊教科書分4個單元:

(一) 、這是我們的社區;

(二)、我看家鄉新變化;

(三)、好大一個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點

1、學會正確處理社區鄰里之間的矛盾。

2、瞭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3、知道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4、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現代節日的社會公德意義。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家鄉行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2、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3、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具體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

第一單元目標:瞭解社區設施的作用;知道社區居委會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羣衆性自治組織;知道五好家庭的評比標準;懂得建設美好的社區是每一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第二單元目標:瞭解家鄉的變遷;瞭解家鄉的人們所從事的主要行業,知道這些行業和家鄉資源之間的關係;知道家鄉交通設施的變遷以及對家鄉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認識一些家鄉的機構。

第三單元目標:知道我國共由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懂得“民族團結則百業興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團結,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瞭解民族的文化、節日、歌舞禮儀、建築、人口、分佈等。提高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國五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知道雲南生活着我國的絕大部分民族,初步瞭解民族區域自治度。

第四單元目標:認識全球黃、黑、白三大人種,並知道分佈區域。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瞭解不同種族在建築、工藝品、語言文字、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與豐富性。知道一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現代節日的社會意義,瞭解各個民族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瞭解服裝發展的簡史,知道職業、禮儀、顏色與服裝的關係。

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8、社會帶給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結合社會實際,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會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9、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培優補差措施:培優:讓那些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在老師的指引下,成爲同學的榜樣,將來爲祖國服務,多作貢獻。

補差:對學後進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輔導,多談心,多幫助他們。特別加強個別輔導,發現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1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爲《湊向我們共同成的和絃》、第二單元爲《我在民族大家庭裏》、第三單元爲《不屈不饒的的中國人》、第四單元爲《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爲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爲,“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啓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爲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國小生。現在已進入國小階段最後一年,學生的思品課學習即將結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與提高。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絃的祕訣在於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2、瞭解祖國的歷史及現狀,培養愛國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爲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民族,熱愛祖國”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曆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爲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爲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爲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2

一、基本情況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本期大綱要求

1、通過“說說我自己”的學習ヒ導學生對自己能夠有一個比較初步的正確的認識。正確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ソ立自己的信心プ鍪慮檳芄懷種以恆。

2、通過“我與家庭”難習ブ饕讓學生認識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員ヒ導他們尊重家長ビ爰彝コ稍備愫黴叵怠R經常與家長溝通ヒ和鄰里和睦相處ジ愫黴叵氮ヒ注意保護自己。做一個聰明讓人喜愛的孩子。

3、通過“安全生活每一天”的學習ヒ導學生學習瞭解有關學校的學習常識與規則ナ顧們具有一定的集體觀念ダ袢鎂神セブ精神ヒ導學生尊敬師長ス匭募體グ護同學パ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本期教學重難點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適應社會。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發展,開發學生進行創造的潛能。

3、注意教材內容和多種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進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3

爲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啓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四個主題單元。第一單元《我會保護自己》,設計了四課教學內容,由近及遠,首先從保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讓學生知道人的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直接影響着自己的身體健康,要愛護和保護自己的身體。然後,將關注的視角轉向我們生活的學校、家庭和社區,從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特別是交通安全問題,以及人爲的一些傷害和危及學生安全的行爲,讓學生從多方面瞭解保護自己的相關知識,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最後,通過《學會自護自救》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

第二單元《我嘗試自主學習》,設計了三課教學內容,將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以及良好的學習心理等內容加以綜合,以貫徹《課程標準》中有關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珍惜時間、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等教學內容要求。讓學生通過兩個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學習中的成功經歷,體驗到的學習心理對學習成功的重要性,進而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做學習的小主人。

第三單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單元以大課文的思路,將丹丹、何瑩瑩、張青三個小主人公貫穿於整個單元之中,並通過她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與朋友交往應該學會寬容、以誠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發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很容易聯繫到自己平時的言行,反思自己,並從她們的故事中學會正確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樂,沒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單元《我們生活在一起》是關於集體生活的內容,本課從集體生活需要規則——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維護集體榮譽——集體生活中的民主這三個層面,讓學生對集體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知道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責任和權利,從而更好地在集體中成長,更好地爲集體服務。

三、教學目標

1、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覺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和行爲,知道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對各種誘惑或求助騙局時,能夠沉着應對,不上當受騙,掌握一些事故的預防及解除辦法。

2、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有信心,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悅;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3、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意識到別人的不高興,知道日常交往中讓人討厭、生氣的言行舉止;當朋友間出現和矛盾時,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並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以誠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六、教學進度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5

伴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送走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學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成功與失敗並存,感悟與困惑共在,辛酸與快樂同享。應對教育改革的熱潮,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新教育觀,用心投身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爲使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學生60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學生能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學生本身是十分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也影響了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了影響。在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資料由生活中講規則、健康地生活、交通連着你我他等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節次主題,每個節次主題都產生一個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話題,節次主題又生成多個小話題,也就是課時活動主題。

(二)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規則、健康與生活、交通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資料。

1、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規則、健康、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爲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爲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二單元《健康地生活》,以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作爲基本事實,把愛護自我與激發學生學會堅強的情感蘊含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2、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本冊教材中透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明白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資料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4、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爲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交通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齊,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1、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人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2)初步瞭解健康地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明白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識,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2、潛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羣衆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羣衆、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3)初步構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四、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將會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帶給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

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爲學生帶給的案例,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帶給的教育主題爲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

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爲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潛力的構成。同時,在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透過什麼方法學,不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社會的潛力,使學生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好處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好處的教育資料教育兒童。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啓蒙階段,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爲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爲基礎與學生爲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忙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髮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爲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2——15課時

第二單元:13——16課時

第三單元:12——16課時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資料備註

11-1我們的約定(上)

21-1我們的約定(下)

3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上)

4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下)

5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上)

6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下)

72-1走進健康(上)

82-1走進健康(下)

92-2遠離“誘惑”(上)

102-2遠離“誘惑”(下)

11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3-1從馬車到飛機(上)

143-1從馬車到飛機(下)

15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上)

16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下)

17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上)

18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下)

七、業務學習

1、透過對《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山東省省廳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試行)》《語文課程標準》等的學習,用自檢、自查的方式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潛力。

2、用心研究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3、用心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爭取評爲先進。

5、閱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

八、課題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是現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難點,本學期,我將在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論環境如何,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相關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素質教育響徹齊魯大地之際,我要努力透過紮實緊湊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項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以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6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爲主線,以教學爲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爲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生基本狀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構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羣衆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構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潛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潛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取。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5、明白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明白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好處,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潛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帶給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資料,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資料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資料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用心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篇17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爲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 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爲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爲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爲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裏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 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爲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爲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三、教學總要求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啓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 1

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五、教學時間安排

(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