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類畢業論文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8K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文經類畢業論文

文經類畢業論文範文

耕地質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差不多佔現有旱作耕地的一半。全縣稻田面積中,中低產農田就佔了70%。沒有灌溉設施的“望天田”仍佔相當大的數量(約55%),水利有效灌溉面積不足耕田總量的三分之一。近幾年來,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和片面抓糧食生產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農民趕山吃飯,毀林毀草開荒,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地貌類型複雜,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天然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山多陡峭,流徑量大,土地涵養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積多達1,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佔總面積的半數。根據有關部門對南、北盤江浸蝕模數的計算,每年縣境內通過大小溪溝、河流外泄泥沙約140萬噸,計有5千多畝耕地的表土被沖刷流失。再加上山區農民耕作技術落後,基本上是粗放經營,施肥少、產前產後服務差,缺乏科學管理,尤其是相當一部分地方的農民習慣於刀耕火種,不用肥料,不精耕細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遞減。由於土地的貧瘠,基本上是廣種薄收。

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乾旱、伏旱、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如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初的乾旱持續半年之久,水稻栽種面積大幅度減少,只及前一年的58%;緊接着又暴雨成災,秧苗長勢正旺的4,800多畝稻田被洪水淹沒,其中1,700多畝被徹底毀壞,造成糧食減產2,700多噸。耕地質量差,自然災害多,農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禦災害的能力低,辦法少,一遇災害就欠收,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解放初期延續到現在,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該縣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不高。截至1987年,全縣農業機械動力總量僅有852.96萬瓦,平均每萬畝耕地只有農業機械動力0.43萬瓦。而且還由於管理技術落後、操作水平低、保養差、油料缺乏等因素,十分有限的農業機械設備多數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有農活幾乎全靠手工操作,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

農業生產方面這些不利的客觀因素造成的結果是:雖然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整個農業生產尚在“自給”但不能“自足”的窘況中爲解決溫飽而奮鬥。

自解放三十多年來,該縣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歷史上形成的自然半自然經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由於自然條件及政策等諸主面的限制,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十分緩慢。1951年是冊亨縣解放的第一年,農業生產的商品率是13%,這個比例自然是很低的;但經過六年的發展到1957年,也只達到15%;到二十年後的1978年,商品率達到21%,仍然是很低的;到1987年增到23%;1988年又下降到19%。牧業商品生產的發展幾乎與農業是平衡的:1951年和1957年的商品率都是14%,1978年是21%,1987年是25%,1988年略有下降,接近25%,發展也是很緩慢的。林業算是該縣所長,森林覆蓋率爲17%,高於全省14.5%的水平,因此林業商品生產的發展相比農業與牧業要快要高:1951年爲33%,1957年爲35%,1978年爲50%,1987年爲53%,1988年上升到73%。

市場不健全、集市貿易不發達,也是制約該縣農村商品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冊亨縣農村經濟由於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經濟狀況,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對於由各種生產要素專業市場組成的適宜商品經濟發展的開放性市場的要求望塵莫及。同時,農貿市場也非常殘缺,全縣區(鎮)鄉共有集市20個,平均8千農村人口才有一個集市,而且這些集市規模小,只限於少量農副產品的交易。大多數集市與集市之間距離遠,交通十分不便。因此整個流通領域沒有真正搞活,大樁農產品產銷很難直接見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

總起來說,該縣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只是佔了十分有限而有利的自然條件的一點便宜。其他方面發展商品生產的後勁仍然很不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