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畢業論文:創業的優劣勢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3W

一、大學生爲什麼要創業

創業畢業論文:創業的優劣勢

很多大學生認爲“創業”本身就是一種職業,在就業高峯,給自己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很多人還認爲在今後的社會中,自主創業的人會越來越多,甚至成爲就業的主流,成爲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的首選。自己認爲實現自我價值是證明自己的最好途徑。一些自我意識很強的學生,不願意庸庸碌碌,選擇自主創業是爲了通過這一途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單位由於制度的約束,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創業可以有一個空間來發揮,來實現自我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處於“經濟”的社會——經濟原因也是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大環境中,工作待遇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自主創業可以給自己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比爾.蓋茨、張朝陽等人的名字在大學生中並不陌生,他們的創業經歷也爲同學們津津樂道,希望自己有那麼一天也能象他們一樣成就一番事業,出人頭地。替別人打工不如爲自己打工,大部分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都是抱着這種心態,認爲自己的事業,做起來會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從而更容易成功。這種成功是屬於自己的。就算失敗,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會去怪別人,不會感到遺憾。還是自己做老闆好。特別是當金融危機到來之時,大量的畢業生涌向市場,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選擇創業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有的學生,他們的中學同學或是朋友早就中專畢業或是下海,事業已小有成就,而大學生的清高和嫉妒心理促使其產生創業的想法,爲的是“我要過得比你好”。雖然這並不是壞事,但不能否認,在一些想創業的人中,確實有這種心態。對於一些大學生來說,時間上的自由可以說是他們最大的動力,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如果自己創業,時間的掌握上就比較自由。基於這個原因選擇創業的學生認爲,沒有必要沒有事還要守在單位裏浪費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自己創了業,就算不睡覺也無怨無悔。

二、創業的經濟學解釋

創業是經濟人的理性選擇。美國的經濟學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寫道,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是如何選擇,又怎樣決定社會資源如何被利用。就業還是創業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選擇。創業選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行爲,這種行爲受到“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表現爲“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中國人窮,窮則思變,窮則創業。所以中國的生存型創業者多,就是說中國多數創業者是爲了掙錢吃飯,爲了活得更滋潤而創業。但20多年來從農民到市民,從科研人員到公務員、海外留學生,一批批創業者無不在爲個人財富的創造過程中爲中國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體制的革新做出巨大的貢獻。

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創業者多爲機會型創業者,即瞅準了機會就開始創業。他們的家庭和社會富有,他們不是因爲解決吃飯問題而創業,他們創業是爲了抓住商業機會創造商業價值,進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對社會做出貢獻。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典型的機會型創業者。他捨棄在哈佛法學院的學業,就是因爲他在商業實踐中發現了軟件產業存在巨大的商機。他及其團隊非凡的創造力及軟件產業的行業成長性,使他只經過20年的時間就創造了傳統經濟無法企及的巨大財富,進而蟬聯世界富豪榜冠軍。

每個人都面臨着這樣的選擇:如何有效地利用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最大化利用自身的社會網絡資源。一般人們有兩種選擇:就業或創業。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h·kright)認爲,不確定性是創建企業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然對自己選擇的經濟行爲進行預測並承擔風險。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原因,人們的預測往往有錯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那些不願意承擔風險者更傾向於做上班族,聽從老闆的調遣,拿穩定的薪水,沒有心理上的壓力和經濟上的風險;而那些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則選擇創辦自己的企業,以承擔風險去換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到底是替人打工,還是自己當老闆,創業的可能性應與收益預期相關,可用公式表現爲:

pr(e)=f(r-w)

其中,pr(e)是指獨立創業的可能性;r表示獨自創辦企業可能獲得的收入;w表示從事現在工作獲得的報酬。

可見,個人創業的可能性與r和w之間的差額呈正相關。兩者差額越大,創業的可能性就越大,創業動機在很大程度上由創業者對收益的預期和現在獲得的利益所決定。

理性的創業者具有“經濟人”的本性:趨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創業是有風險的,理性的創業者在享受成功的預期時,也必須承擔創業可能的失敗風險。創業失敗,不僅對收入的預期化爲泡影,而且原有的穩定收入也喪失殆盡。因此,客觀估計自己的創業能力、科學評價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通過市場調查獲得準確數據,切實考慮現在的利益,對創業選擇做出儘可能科學的經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是經濟人應有的理性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