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需要鼓勵和壓力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6W

在澳大利亞留學的一個朋友發來一張圖片,是在布里斯班國際機場拍攝的,透明玻璃牆上貼有一張白紙,上書“請不要隨地吐痰,謝謝合作”,中文的。他說在澳大利亞所有機場,主要文字是英文,日語也較常見,都沒有這樣的提示,中文極少見。卻是這樣的提示,讓他感到很難過。

好習慣需要鼓勵和壓力

隨地吐痰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記憶中,國小時就學過“五講四美三熱愛”。20多年了,隨地吐痰依然隨處可見,成爲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過單位附近的東單地下通道,每一個臺階上都至少有一塊痰跡,新的、舊的,稍不注意,可能就會踩到其中一塊。

但我已習慣了,甚至有些麻木,看見旁邊有人張口一吐也無動於衷,繼續走我的路。按說何者美,何者醜,道理上似乎是一清二楚,但我們並沒有一個強大的社會輿論環境,來揚善去惡,於是往往不以醜爲醜,或反將美作醜。

看靳羽西的《風度何來》書中有一個小故事:一箇中國小女孩兒,很小就到美國讀書,在美國上學時,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帶一個塑料袋,把自己當天的廢紙和垃圾裝入袋中,然後帶回家來做分類處理。後來她回國內讀書,把這個好習慣也帶回了新學校,想不到,竟然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這個人神經有毛病,撿垃圾拿回家,她家裏一定很窮。小女孩兒很受傷,從此不再帶塑料袋了。

不隨地吐痰和不亂扔垃圾這樣的衛生好習慣需要有鼓勵好習慣的氛圍和大環境才能滋潤生根,需要有外在的壓力纔會長久堅持。非典時期,人人勤洗手、不吐痰,是與當時的輿論宣傳和大家對疾病的恐懼密不可分的。我自己真正做到不隨地吐痰,也是因爲工作後一個女孩兒的勸誡。沒有她的“鼓勵和壓力”,可能我現在還是會時不時啐上一口,只圖方便,而不以爲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