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姓氏的來源 百家姓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4W

華人姓氏的來源

華人姓氏的來源 百家姓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爲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爲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裏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呢?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佔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樑、葉。佔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中國流傳甚廣的一部膾炙人口的奇書,相傳爲北宋初年浙江錢塘(今杭州市)的一位老儒生所編寫。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讀來順口,聽來悅耳,易學易記。

《百家姓》在中國這樣一個以家庭式自然經濟爲主體、家族觀念極強的社會中,實用性極強。一個家庭立族譜、家譜,必須瞭解本族本姓的譜系和他族的譜姓,而《百家姓》就可以爲此提供依據。

中國的姓氏傳統,經歷了幾千年綿延不絕的演變過程。《百家姓》成爲流傳甚廣、有深刻影響的啓蒙讀物已有一千年之久了。南宋詩人陸游曾在《秋日郊居》一詩下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

明代學者呂坤在其《社會要略》一書中提到:“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

但真正《百家姓》由何時何人所作,已無從考證。

南宋學者王明清在《玉照新志·卷三》中寫到,“如市井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爲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指後期吳越王錢弘俶的諡號,公元948年繼位,978年降宋)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雲‘周吳鄭王’,皆武肅(指初期吳越王錢的號)而下的后妃。這是推測之言。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著錄有《千姓編》一卷,爲“嘉佑八年(1063)採真子記,此書久已失傳。”《千姓編》和《百家姓》有何關係?採真子爲誰?已無從探起。

明清學者中,康熙初年的山東琅玡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百家姓出自《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所作。時錢俶居浙。故首趙,次錢,孫乃俶妃;李謂南唐主也。次則國之大姓,隨口叶韻;甘漏實多,識者訾之。然傳播至今,童蒙誦習,奉爲典冊。”

但《兔園冊》現已不存,無從考究了。

至今,學術界認爲,《百家姓》很可能宋以前就有底本,而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某儒生加工成書。一千多年以來,《百家姓》翻印了無數次,版本衆多,又有各種《續百家姓》、《增廣百家姓》,當在不同時期經過多人之手刪補而成。

明清時,政府出面編撰,頒佈了新的《明皇百家姓》、《御製百家姓》,企圖取趙宋《百家姓》而代之,結果未成功。明初官修的《明皇百家姓》,以國姓“朱”開首,以“朱奉天運”開頭,收入1968個姓氏,於洪武十四年進呈給朱元璋,但民間無法推廣,至今已失傳。

清康熙年間,官修《御製百家姓》,此書中不收滿族和蒙古八旗姓氏(清代《八旗滿洲譜系》收錄滿洲姓氏共625個),因只收漢姓,無法以皇姓“愛新覺羅”起首,便以孔夫子之姓起頭,實際上是把當時流傳的《百家姓》中408個單姓,30個複姓重新編排,並在每個後面標註郡望,也就是個改編本,開始幾句爲:

孔(魯國)師(太原)闕(下邳)黨(馮翊)孟(平陸)席(安定)齊(汝南)樑(安定)高(渤海)山(河南)詹(河南)仰(汝南)鄒(范陽)魯(挾風)榮(上谷)昌(汝南)

可清本《百家姓》也未能流行。

宋沈括《夢溪筆談》雲:“唐時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謂之士族,此外悉爲庶姓,婚宦皆不與百家等。”

明代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上指出:古代“姓”與“氏”是有區別的,言姓者,本與五帝。見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爲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從此可知,先有姓後有氏。傳說,先祖黃帝軒轅氏有25個兒子,有功德者14人,這14人被黃帝“胙之土而命氏”,爲12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他們的後代就也代以氏爲姓。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有別,機能不同,“姓”是統系百世、以別婚姻,“氏”是別子孫所出,以貴功德。因此,男稱氏,女稱姓。貴有氏,賤者衆民無氏。把姓和氏混爲一談的,是從司馬遷開始的,《史記》中太史公提到齊姓姜、秦姓贏、周文王姓姬,已不再嚴格區分姓氏,故現在我們把“姓”和“氏”已完全融成一體了。每個宗族在有了固定的姓氏後,子子孫孫永久使用,形成了一脈相傳的家庭,血統源流線索清晰。人們查了姓氏後,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已的血緣所出。

1、趙(天水)錢(彭城)孫(太原)李(隴西)周(汝南)吳(延陵)鄭(滎陽)王(太原)

趙,源於三家分晉之趙國,望族居天水。錢,源於彭姓,後掌錢府改姓錢。李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周是以地名爲姓。吳源於姬姓,以吳國國名。鄭源於姬姓,以國名。

2、馮(杜城)陳(潁川)褚(河南)衛(河東)蔣(東安)沈(吳興)韓(南陽)楊(弘農)

馮源於姬姓,以地名命名。陳以國命名。褚源於子姓,是殷商的後代。衛、蔣、沈、韓源於姬姓。楊源於羊舌氏,以封邑命名。

3、朱(沛國)秦(太原)尤(吳興)許(高陽)何(廬江)呂(河東)施(吳興)張(清河)

秦源於嬴氏,以地名命名。尤,沈姓所改許,源於姜姓,以國名。何是韓氏的一支。呂源於姬姓,以國名。張,上古少昊子爲弓正(監造弓箭之宮),賜姓張。

4、(魯國)曹(淮國)嚴(天水)華(武陵)金(彭城)魏(鉅鹿)陶(丹陽)姜(廣漢)

孔,氏有四支:①商湯,字太乙,後以子加乙爲姓遂有孔氏。②商臣微子後代嘉,名孔父,其子後以父親字爲姓。③春秋衛有孔悝,出於姬姓。陳有孔寧,出於嬀姓,子孫都姓孔。④黃帝臣孔甲的後代,亦稱孔氏。望族居魯國,姜姓是以水命名。

5、(東海)謝(陳留)鄒(范陽)喻(河東)柏(魏都)水(吳興)竇(扶風)章(河間)

戚以封地命名,謝出於姜姓,以封地命名,鄒以國命名。柏,以木名。水,水官後代以此命名。竇,源於姒姓。章,源於任姓,以地命名。

6、雲(琅玡)蘇(扶風)潘(廣宗)葛(樑國)奚(譙國)範(高平)彭(宜春)郎(中山)

潘一出於姬姓,另一支出於周楚國王的(羋)姓。第三支是少數民族破多羅姓人,他們後改爲“潘”。彭,以地名爲姓,郎,以地命名。

7、魯(扶風)韋(京兆)昌(汝南)馬(扶風)苗(東陽)鳳(平陽)花(東平)方(河南)

馬源於趙氏,以其封地名。鳳以官名命名。

8、俞(河間)任(樂安)袁(陳郡)柳(河東)酆(京兆)鮑(上黨)史(宣城)唐(晉昌)

任,中國最早姓氏之一,源有①黃帝小兒子禺陽被封在任國。②遠古時,“妊”姓轉化③出自風姓。④南方少數民族爲任姓。

9、費(江夏)廉(河東)岑(南陽)薛(河東)雷(馮翊)賀(會稽)倪(千乘)湯(中山)

10、滕(開封)殷(汝南)羅(豫章)畢(河內)郝(太原)鄔(南昌)安(姑臧)常(平原)

11、樂(南陽)於(東海)時(隴西)傅(北地)皮下邳卞(濟陽)齊(汝南)康(京兆)

12、伍(安定)餘(下邳)元(河南)卜(西河)顧(武陵)孟(昌平)平(河內)黃(江夏)卜,是古代從事占卜技藝人的後代,黃源於卞姓,以封地命名。

13、和(代郡)穆(河南)蕭(蘭陵)尹(天水)姚(吳興)邵(博陵)湛(豫章)汪(平陽)和,堯時,掌管天地的官叫“和”,後以命名。穆,諡號命名。

14、祁(扶風)毛(西河)禹(隴西)狄(天水)米(隴西)貝(清河)明(平原)臧東海明,是百里奚的後代

15、計(京兆)伏(太原)成(上谷)戴(譙郡)談(樑國)宋(西河)茅(陳留)龐(南安)

16、熊(南昌)紀(天水)舒(鉅鹿)屈(臨海)項(遼西)祝(太原)董(隴西)樑(隴丘)董,皇帝賜姓,或說是晉國太史董。

17、杜京兆阮(陳留)蘭(中山)閔(隴西)席(安定)季(渤海)麻(上谷)強(丹陽)

18、賈(武威)路(陽平)婁(東陽)危(汝南)江(濟陽)童(渤海)顏(琅玡)郭(太原)危,出於三苗,三苗人遷到三危山一帶居住,後以危爲姓。

19、梅(汝南)盛(汝南)林(南安)刁(渤海)鍾(穎)徐(東海)邱(吳興)駱(內黃)刁,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有寵臣堅刁,其族人以刁爲姓。

20、高(渤海)夏會稽蔡(濟陽)田(北平)樊(上黨)胡(安定)凌(渤海)霍(太原)

21、虞會稽萬(扶風)支(琅玡)柯(錢塘)咎(太原)管(平原)盧(范陽)莫(鉅鹿)

22、經(平陽)房(靖河)裘(渤海)繆(蘭陵)幹(滎陽)解(雁門)應(汝南)宗(河東)

經,春秋時魏國有經候,後代以此爲姓。

23、丁(濟陽)宣(東郡)賁鄧(南陽)鬱(黎陽)單(河南)杭(丹陽)洪(敦煌)賁,春秋時勇士孟賁,後代以此爲姓。

24、包(丹陽)諸(琅玡)左(濟陽)石(武威)崔(清河)吉(馮翊)鈕(吳興)龔(武陵)包,源於羋姓,楚有大夫叫棼昌包胥,後其子孫爲“包”字姓。

25、程(廣平)嵇(河南)刑(河間)滑(京兆)裴(河東)陸(平原)榮(上谷)翁(錢塘)翁,傳周昭王子生下時,雙拳緊握,別人掰不開,昭王應手而開,只見左手紋像篆文的“公”字,右手紋像“羽”字,周昭王給他取名翁,後便以此爲姓。

26、荀(河內)羊(泰山)於(廣陵)惠(琅玡)甄(中山)麴(吳興)家(南安)封(渤海)

27、芮(扶風)羿(齊郡)儲(河東)靳(西河)汲(濮陽)邴(魯國)糜(東海)鬆(東莞)

28、井(扶風)段(武威)富(齊郡)巫(平陽)烏(穎川)焦(中山)巴(高平)弓(太原)

29、牧(弘農)隗(西河)山(河內)谷(上谷)車(魯國)候(上谷)宓(太原)蓬(北海)

30全(京兆)郗(高平)班(扶風)仰(汝南)秋(天水)仲(樂安)伊(陳留)宮(河東)全,古代貨幣稱泉,全,泉同音,後以全爲姓。

31、寧(齊郡)仇(南陽)欒(西河)暴(河東)甘(渤海)鈄(遼西)厲(范陽)戎(江寧)

32、祖(范陽)武(太原)符(琅玡)劉(彭城)景(晉陽)詹(河間)束(南陽)龍(武陵)

33、葉(下邳)幸(南昌)司(頓丘)韶(太原)郜(京兆)黎(京兆)薊(內黃)薄(雁門)幸,其祖先受國君寵幸,故以“幸”爲姓。

34、印(馮翊)宿(東平)白(南陽)懷(河內)蒲(河東)邰(平盧)從(東莞)鄂(武昌)

35、索(武威)鹹(汝南)籍(廣平)賴(穎川)卓(西河)藺(中山)屠(廣平)蒙(安定)

36、池(西平)喬(樑國)陰(南陽)鬱(太原)胥(吳興)能(太原)蒼(武陵)雙(天水)

37、聞(吳興)萃(天水)黨(馮翊)翟(汝南)譚(弘農)貢(廣平)勞(松陽)逄(北海)

38、姬(南陽)申(魏都)扶(河南)堵(河南)冉(武陵)(西河)酈(新蔡)雍(京兆)

39、郤(濟陰)璩(黎陽)桑(河南)桂(天水)濮(魯國)牛(隴西)壽(京兆)通(西河)

40、邊(陳留)扈(京兆)燕(上谷)冀(渤海)(滎陽)浦(京兆)尚(京兆)農(雁門)

41、溫(太原)別(天水)莊(天水)晏(齊國)柴(汝陽)瞿(松陽)閻(天水)充(贊皇)

42、慕(吳興)連(上黨)茹(河內)習(襄陽)宦(東陽)艾(天水)魚(馮翊)容(敦煌)

43、向(河南)古(新安)易(濟陽)慎(天水)戈(臨海)廖(鉅鹿)庾(穎川)終(濟南)

44、暨(餘杭)居(渤海)衡(汝南)步(平陽)都(黎陽)耿(高陽)滿(山陽)弘(太原)

45、匡(晉陽)國(下邳)文(雁門)寇(馮翊)廣(丹陽)祿(扶風)闕(下邳)東(平原)

46、歐(平陽)殳(武功)沃(太原)利(河南)蔚(琅玡)越(晉陽)夔(京兆)隆(南陽)

47、師(太原)鞏(山陽)厙(河南)聶(河東)晁(穎川)勾(平陽)敖(譙郡)融(南康)

48、冷(新蔡)訾(渤海)辛(隴西)闞(天水)那(丹陽)簡(范陽)饒(平陽)空

49、曾(魯郡)毋(河東)沙(東莞)乜(晉昌)養(山陽)鞠(汝南)須(渤海)豐(松陽)

50、巢(彭城)關(隴西)蒯(襄陽)相(巴郡)查(海陵)後(東海)荊(廣陵)紅(昌平)

51、遊(廣平)竺(東海)權(天水)(逯)(廣平)蓋(安陽)益(馮翊)桓(譙郡)公

52、万俟(開封)司馬(河內)上官(天水)歐陽(渤海)夏侯(譙國)諸葛(琅玡)聞人(河南)東方(平原)

万俟,少數民族部落名稱。東晉時,隨拓跋氏入中原。司馬,古官職名。上官,周代楚莊王子子蘭擔任上官大夫,以此爲姓。歐陽,越王后代被封於歐餘山南,人稱歐陽亭侯(山南叫“陽”)。夏侯,戰國時杞簡公的弟弟逃到魯,魯因其爲夏禹的後代,封其爲侯爵,葛氏被封于山東諸城,因此稱諸葛氏。聞人,魯大夫少正卯學問出名,被大家稱“聞人”,後子孫以此爲姓。

53、赫連(盛樂)皇甫(安定)尉遲(太原)公羊(頓丘)澹臺(太原)公冶(魯郡)宗政(彭城)(濮)陽(平陵)

赫連,匈奴族姓氏,尉遲,歷史上西城于闐國有尉遲部落。宗政,起源於官職,宗正,九卿之一,掌皇族事務。濮陽,以地名爲姓。

54、淳于(齊郡)單于(千乘)太叔(東平)申屠(河西)公孫(扶風)仲孫(高陽)軒轅(上黨)令狐(太原)

淳于,以地名爲複姓。單于,匈奴族首領。

55、鍾離(會稽)宇文(太原)長孫(濟陽)慕容(雁門)司徒(趙郡)司空(頓邱)

鍾離,以地名爲複姓。宇文,北方鮮卑部落。

下官司寇仉督

子車顓孫端木巫馬公西

拓跋夾谷壤駟公良

漆雕樂正宰父穀梁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幹百里東郭南吶

呼延歸海羊舌

微生嶽帥緱亢

況後有琴

樑丘左丘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竹曲麥過

黨柯涳倉

姓續閭丘

由於姓氏的不斷髮展,任何一種姓氏書都無法也不可能毫不遺漏地把我國的姓氏都收錄進去,據專家估計,我國實際使用過的姓氏大約有12,000個,而歷史上曾出現近萬個姓氏,現有300多個沿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