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背後的故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9W

關於教師節背後的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快跟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教師節背後的故事

中國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爲我國的教師節。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其實早在1932年,民國政府曾規定6月6日爲教師節,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6月6日的教師節,改“五一國際勞動節”爲教師節,但教師節沒有單獨的活動,沒有特點。後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國小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開始,即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

1985年9月10日,新中國的教師們迎來自己第一個教師節。從此以後,每年的教師節成爲了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師重教成爲了一種美德。泱泱中華尊師重教的傳統久矣,從某種角度講,中國的教師節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了。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在中國古代,教師一直是備受尊重的職業,漢武帝便是一位尊師有禮的賢君。據《通鑑·漢紀三十九》載,有一天,漢武帝到東郡巡視,順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時的老師,“丙辰,帝東巡,幸東郡,引及門生並郡縣掾史並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之後, 就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便使得天下大化。尊師重教,孝親友善,的風俗隨即瀰漫開去。蝴蝶效應,使得後漢前期,“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物價超便宜),牛羊被野。”由此可見,老師一職,由傳道授業到改政移風,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好在中國社會歷來對師者都極爲敬重,自古以來就有“教師節”,只是日期不同於現代。除此之外,古代教師又在哪些方面和今天有所不同呢?

古代教師節在哪天?和誰有關?——古代教師節還休假呢!

古代的教師節和孔子有莫大的關係。在漢、晉時期,每到孔子誕辰日(農曆8月27日),皇帝就會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還會請教師們吃飯,當時雖沒有確立孔子誕辰日爲教師節,但教師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時代,每到這一天國都和各州、府、縣都要舉行孔子誕辰祭典,當時的祭典非常隆重。並且,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也會選拔成績突出者爲“司業”,報送朝廷,這些“先進教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到了清代,孔子誕辰祭典的規模和範圍愈加宏大,成績最爲卓著的教師在這天會被授予八品職銜,提升爲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清代許多著名學者如顏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時得到的提拔。

古代就有“博士”、“教授”——教師的稱呼多着呢!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 後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爲“老師”。其實,除了“老師”之外,古代對教師的稱呼還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師父、師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麼,有些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稱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樣的意思嗎?

【博士】

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擁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詞。博士在古代是個官名。秦漢時期,博士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爲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爲“文學博士”等。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助教】

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師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國子監任教的教師。西晉咸寧二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子祭酒、博士傳授儒家經學。此後除個別朝代外,國子監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

古代“教師”從業也得通過考試——宋代教師考試難着呢!

在西漢以前,教師多是推薦,並不需要從業考試。但到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教師“資格考試”——要想成爲太學博士,得通過太常主持的考試(有點類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試)。而且,教師個人的教學經歷和年齡都有相應的規定,要求曾教過學生50名以上,年齡不小於50歲。

隋唐時期,中國形成了完備的官學制度。官學,相當於今天的公辦學校,既有國小,也有大學;既有綜合性學校,也有專科學校。當然,教學管理和要求也更規範更嚴格了,對教師從業資格和教學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覈辦法。其中,授課數量是考覈定級的重要標準之一。

宋代是民辦學校開始興起和繁榮的時代,私立書院流行,但朝廷對官學同樣抓得很緊,要當上“公辦教師”同樣得考試。宋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實施的“教官試”制度,大概是中國教育史上最難通過的教育主管和教師資格考試。由於考試過嚴,全國州、縣的教授數量明顯減少。

孔子向老子問禮——典故孔夫子也曾虛心求學!

社會上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但是很少知道老子是個怎樣的人,更不太知道孔子向老子問過禮!

那麼孔子眼中的老子又是怎樣的呢?孔子三十多歲後,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影響了,但是他很謙虛好學。當時老子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上想象老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今天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牌坊,內有古碑,上面寫着“孔子入周問禮處”。自然是後人建造的。孔子向老子問禮一事,也各有各的說法。

傳說那天老子剛洗了頭髮,正在晾頭髮。古人的頭髮是不許剪斷的,因爲這是爹媽給的,一輩子不能剪斷,否則就是不孝,所以男人的頭髮跟女人一樣長,而且要比現代女性的長髮長得多,這晾頭髮也是一件挺麻煩的事情。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見老子披着長長的散發,迎風而立,微微擡頭,雙目似閉又似開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風吹拂臉,聲色不動;啊,就像一株枯樹挺立在那兒!年輕的孔子自己也經常洗頭髮,也經常晾發,但是他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個樣子。他也從來沒有看到過別人這樣子晾發的,所以孔子傻了眼!孔子心裏打了個問號: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麼會這個樣子啊,像個枯木?不過孔子很有禮貌,不打擾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靜靜等待着。

果然如此,當老子會見孔子,和他談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大海的邊上,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的廣闊的波浪,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的濤聲。

孔子很真誠地又很直率地問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還是真的,剛纔先生的形體就同枯木一樣,好像超脫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講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來老子利用晾頭髮的時候,完全進入了一個寂靜的、虛無的、深邃的奇妙世界。他脫離了滾滾紅塵的眼前世界,進入時間的隧道,遨遊到萬物本來開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機活潑的原生態中去了。他到他自己心目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的地方去了。孔子奇怪地問道:“這種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老子神祕地一笑說:“達到這種境界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是最高層次的快樂,能夠體味到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靈被震動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變得無比高大,無比智慧,無比光輝!

據說孔子見完老子回去以後,幾天沒有講話。學生們說,這一下壞了,咱們的夫子怎麼變傻了?其實孔子不是變傻了,而是在深入到一層又一層的內裏去反思了。孔子從而變得眼界更開闊,思想更博大,智慧更豐富了!後來學生要孔子談談對老子的訪談感想,孔子深深感嘆地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啊!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隻小小的飛蟲啊!”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求學路上,尊師是最難的,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節來臨,祝所有辛勤工作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