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吃麪的習俗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9W

吃麪是夏至的習俗之一,也有悠久的歷史。那朋友們知道夏至吃麪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嗎?夏至吃麪的習俗有什麼意義嗎?不瞭解的朋友快來看看吧。 夏至吃麪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夏至吃麪的習俗

據文獻記載,在魏臂時,我國已有伏日吃麪的習俗。(魏氏春秋)中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麪片,即今天北京的所言的“揪片兒”。

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們除把麪餅拼薄揪成面片做湯麪的吃法外,還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棱形薄片,在綠豆湯中煮。稱爲“面棋子”或“綠豆棋子”。當時的湯餅,即後世麪條、湯麪的先河。在夏至時節吃麪,是享大自然之踢,也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我國黃河流城民諺日:“芒種三日見麥花。”夏至前後正是新麥應時之季,人們吃麪首先具備了物質基礎。而且撰麪條也比較簡單易行。做着方便,吃着也方便。

夏至吃麪意義

夏至期間天氣炎熱多雨,人們爲了吃熱面發汗去溼,吃涼麪降沮祛火,也正好趁過夏至節改善生活,補養身體。

夏季飲食,人喜清爽,夏至吃麪,適合人體的生理特點,有益於健體養生;同時也適合農時季節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

24節氣之夏至爲什麼有吃麪習俗?

趙之珩進一步介紹說,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意即餛飩、麪條分別是冬至、夏至的應令食品。北方主要是打滷麪和炸醬麪。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麪也有嘗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區每逢夏至興吃餛飩。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麪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麪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

夏至這天,除食麪食外,有的地方食涼粉、涼皮,也有些地區還要喝涼茶,吃荔枝,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

專家提醒,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以腹瀉、嘔吐、腹痛爲主要特徵的急性胃腸道疾病極易發生,公衆要格外當心。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喝生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