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對就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4W

一份有關畢業生的家庭階層分類的大型調查結果顯示,35%農村生未就業比例最高

家庭背景對就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家庭背景對就業影響越來越明顯

周軍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大三漢語言文學學生,這個暑假剛剛和18個隊友完成了一份龐大的“杭蟻”(在杭蟻居大學生)調研。調研共發放500份問卷,對象是在杭畢業1至6年的大學生,其中戶籍在農村者爲54.6%(實踐隊表示,事實上因城市化改造、將戶口遷入大學所在地、工作所在地等原因,來自農村的比例遠高於統計的數據,估計在65到70%之間)。

無獨有偶,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8名大學生,也在暑假髮放300份問卷進行了“杭蟻”調研。“我們班37個學生,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絕對在90%以上。這個調研,對我們農村生來說意義很大。”來自湖州安吉農村的XX級數控專業的隊長張沁表示。

雖然調研的是“杭蟻”,但由於“蟻居”中大多爲農村生,我們選取了其中部分內容,並請相關專家點評分析,剖析農村生就業難的背後原因。

[問卷調查]

高房價成留杭難最大因素

浙江工業大學調研隊成員認爲,糾結在“杭蟻”問題中的,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調研的500份問卷發放對象中,研究生學歷者爲29.77%,大學本科學歷者爲58.73%,大專高職學歷者爲9.24%。

在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的學生調研中,有一題爲“您認爲造成‘杭蟻’現在這種狀況的客觀原因有那些?”的多選。

其中“杭州的高消費、高房價”以60%位列第一(在工大的調研中,消費水平和房價也同樣被認爲是留杭難的第一障礙)。

“社會競爭殘酷”位列第二,佔57.3%。

認爲“社會公平機制欠缺,關係背景取代了公平競爭”,佔40%。

接着是: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期的必然結果佔32%,高校教育的失敗、高校擴招導致人才市場供需不平衡佔29.3%,社會福利保障的缺失佔20%,其他4%。

找對象也成老大難問題

浙工大“蟻族”調研團隊19人,來自農村的同學有10個。做完調研後,4人表示繼續留在大城市,6個已經打算在家鄉所在地或附近的三線城市發展。

“工資不高,房價實在太高。”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的大學生們,做完調研,多多少少覺得有些危機感。“如果留杭,我以後也可能成爲‘蟻族’。”張沁說,班裏同學也知道他們調研的狀況了,起碼有20多個人打算回老家。“本地人求職可以吃住在家裏慢慢找,外地人就不一樣了,吃住都要錢,父母還指望着自己早日賺錢補貼家裏,生活成本實在太高。”

在這個8人的實踐隊伍中,有7人來自農村,做完調研,4個人還依然保留着“留杭”的想法,3個有了將來回老家的念頭。8名學生當中,1人學機電專業,1人學數控,3人汽車銷售專業,2人汽修專業,1人模具專業。

3個選擇留在杭州的同學,學的是汽修、汽車銷售和模具。他們覺得,大城市裏車多,老家那邊沒有那麼多車。

“在我們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很多25歲-26歲的人都沒有男女朋友,就業工作成問題,找對象也更加困難。”這一點也讓水利水電專科調研學生們很沮喪,他們得到的數據是,無男女朋友者56.7%,兩地分居者22.4%。

在浙工大學生提供的調研數據中,已婚者僅4%,單身者爲44%,有男女朋友但未結婚者52%,其中表示對婚姻沒有做好準備者爲62%,對婚姻前景感到迷茫者28.5%。

農村生35%尚在待業

日前,“麥可思-中國XX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項目組也做了一份大型調查,將畢業生的家庭階層分爲產業與服務業員工、管理階層、農民與農民工、無業與退休及專業人員四種類型,從學生畢業後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

調查還顯示,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在就業質量上也處於弱勢,XX、XX兩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後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在“初次求職成功信息渠道”上,和無業與退休家庭一樣,來自農民與農民工家庭的本科畢業生主要通過“參加大學組織的招聘會”,而其他家庭的XX屆本科畢業生均爲“通過朋友和親戚得到招聘信息”。

[原因分析]

農村生進的多爲“尾巴上”的高校

張頤武,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6月,《新週刊》的主題是《可怕的大學》,張頤武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大學入學門檻降低並不能以偏蓋全地認爲大學整體質量下降,好的大學依舊難考,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數量增加在尾巴上。

“原來尾巴小,頭很大,公衆會覺得精英很多。現在大學擴招是讓尾巴變大,很多家長在抱怨,花那麼多錢供孩子上了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他們沒有看見,好工作並沒有比大學精英化的時候有所增加,家長的期待還停留在精英教育時期。”

兩所職業技術院校的回答,印證了張頤武的觀點。

“年年都擴招,可生源基本偏向農村地區。”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一名未透露姓名的班主任告訴記者,全校各個專業的農村生源比例大概在70%到80%左右。這名班主任說,出去招生,一般地級市都效果不大,因爲地級市的學生,只要條件允許,起碼也要讀三本。“農村裏的學生,很多讀不起三本,也沒有家庭背景,只想學一門手藝,免得將來找不到工作還要靠父母。”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的一名老師也表示,職業技術學院農村學生以及小城鎮學生確實佔了很高的比例,“應該在70%以上。”

無奈的是,畢業後薪水一般,跟蹤調查顯示,畢業生在縣級市工作,工資1000元到1500元,大城市也不過XX多元。“怎麼活啊?”這名班主任說,蟻族蟻族,說的就是這些人,這些孩子,讀過書,心也高了,工作更不好找,但現實就是如此。

家庭背景對就業影響日益明顯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教授認爲,大學生就業中的“潛規則”已經非常普遍。“農村大學生找工作困難,確實已經成爲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家庭經濟狀況、社會關係網絡等,都讓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不利的位置。”

“城裏的孩子,從小在城市長大,父母都在城市裏工作,認識的朋友多,家裏多多少少有些關係,父母就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爲孩子鋪路,而農村大學生的父母則無能爲力。”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認爲,家庭背景對畢業生就業機遇和待遇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而城鎮學生在信息接收渠道方面,也遠遠優於農村學生,“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面。”

“在農村,教育投資對不少家庭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這就使得農村大學生在畢業後,急需找一份比較好的工作,來減輕家庭負擔,所以他們的就業定位通常比較高,這又從另一方面增加了他們就業的難度。”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雷說。

他認爲,除了農村大學生在家庭背景方面的劣勢,因爲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而沒法繼續深造,也是影響農村大學生求職競爭力的一個原因。

[出路探討]

多給農村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如果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只看家庭條件和背景,而忽視實際能力,不但會對單位造成損害,也會讓農村大學生產生‘學習無用論’的想法,這對社會也是一種傷害。”楊教授認爲,要避免這種不公平現象,用人單位首先應該改變現有的那些不合理的錄用辦法。

對於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張雷教授則認爲,政府、學校、農村大學生自身,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作爲政府職能部門,有必要對用人單位的招聘加強監督,尤其是一些國有單位和壟斷性高收入企業,這些單位的關係網都是非常明顯的。”張教授認爲,由於這些單位“招聘不公”帶來的損失,往往對招聘者個人影響不大,所以最容易存在“關係招聘”。

張教授同時認爲,學校在農村大學生就業方面也應該“有所作爲”,“學校應該在信息渠道方面,多給農村學生一些幫助,多爲他們提供就業信息。此外,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多給學生提供進企業實習的機會。當然,農村大學生自身學會自立、自強,學會爲自己創造機會,也非常重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