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學期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6W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

期會考試已經結束,綜觀學生的試卷,我發現:從整體上看,學生的卷面書寫得乾淨、整潔,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考試,題比較活,因此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過於馬虎,不認真審題,在應用數學中出現漏題、將數抄錯、計算時得數出錯的現象比較嚴重,因而失分較多。

半學期教學反思(通用18篇)

看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國小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入學之日起,進行訓練。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中國人能把筷子運用自如,而且也非常愛用筷子,卻不習慣用刀叉,這既是長期鍛鍊的結果,又是長期習慣了的緣故。但人生下來並不能把筷子運用自如,沒有愛用筷子的習慣,這說明習慣的後天可培養性。

中國有句老話: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習慣養得好,終身受福;養得不好,則終身受累。印度有一句古諺語:“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階段,也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培養一個良好習慣的受益卻是無窮的。

今後,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習慣培養:

1、培養學生 認真審題、認真思考、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2、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培養他們不懂就問的習慣。

3、平時爲學生多準備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的習慣,做到活學活用。

4、在應用題方面應密切聯繫生活,加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習慣。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2

在音樂教學中,應爲孩子們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氣氛,寓教於樂,同時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以充分調動孩子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自然地感受美,自由地模仿和學習,甚至以遊戲貫穿整個音樂活動,讓孩子輕鬆地學會。

小班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學習的特點是隻關心活動的過程,不關心活動結果,因此,教學活動應更注意遊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鬆、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

《小小雞》是一首外國歌曲創編而來的一首幼兒歌曲,小班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在動作模仿和遊戲情景中學習。因此,我選擇的音樂將情景性和趣味性放在首位,節奏鮮明,形象性強的音樂引起幼兒活動的願望,另外,活動設計小小雞到草地上玩和允許自己喜歡的小小雞,在唱唱玩玩中,反覆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歌詞。從看小雞,做小雞,一直到唱小雞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產生了愛小小雞、愛雞媽媽的情感。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樂。

活動中,我出示課件中的小雞,放了音樂,請幼兒聽節奏、做動作。其次我引導幼兒聽音樂學做小小雞,讓幼兒通過動作來感受小小雞。這一環節中,幼兒對歌曲的旋律把握的還是比較好的。在隨後的活動中,我表演了小小雞,帶領幼兒邊唱邊去草地覓食。孩子們在欣賞我的動作時,情緒十分高漲。紛紛跟着音樂和我的動作自己躍躍欲試的進行動作的學做(例如小包、戴小帽等動作體驗)。在遊戲中,我表演雞媽媽找小雞,這個環節是引導幼兒初步感知遊戲規則,對遊戲規則而言,幼兒十分有興趣。

通過本次遊戲,我總結出:第一、運用情景遊戲法,讓孩子置身於小雞的遊戲中,通過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小雞,感知音樂的歡快樂感。第二、大膽運用說唱互動法,讓孩子反覆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歌詞,從看小雞、做小雞,一直到唱小雞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產生了愛小小雞、愛雞媽媽的情感,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運用了這兩個方法激發了幼兒與老師相互的交流,多數孩子敢於用肢體語言表達表現,適合孩子與成人互動交流。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3

大一的上學期就要過去了,回想自己這一學期的學習情況,有進步也有不足。今天我有這樣一個機會,好好思考,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這可以說是很必要的了。

回想起自己在沒進大學之前,自己努力着要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我爲此努力着,奮鬥着。記得在國小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爭取考到北京去,去看一看那個精英聚集的城市是否能有我一席之地,再在那找份好工作。當初的夢想很單純,我也是朝着這個目標而努力的。我花我的大量時間在學習,對學習有這極大的興趣,可能是有了目標的原因吧!我的成績也是很好,總是班裏的前幾名,與大家也很談的來,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互相督促,互相鼓勵。那真是一段人生美好的記憶啊!上了中學我的學習也是一如既往,從未動搖過。我感覺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人生的追求,並且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我一直認爲人和人沒有什麼智力上的巨大差異,一些人之所以在學習上取得巨大收穫,是因爲他所付出的時間比常人多的多。俗話說,笨鳥先飛。如果我們沒有什麼天賦,又想取得成功,我們就必須先飛,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我的中國小時代的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進入大學以來,我的生活和學習有了明顯的改變。我是一個北方人,我習慣了家鄉的一切。而我的大學是坐落在南方,首先從生活上就有很大區別。我習慣吃麪食,他們習慣吃米飯。語言上,我剛開始聽不懂他們的方言,他們所共知的一些事。我頓時有一種孤立的感覺,交流上出現了障礙。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是省內的學生,我努力找尋我與省內南方同學的共同之處。通過聊一些省內大家熟知的一些事,我慢慢和他們打成了一片。現在,我們之間已沒什麼障礙了。我已融入了這個大學生活。

大學的學習與高中有了很大的差別,課的種類多了,難度也加大了,不過課餘時間也變的充裕,自由了。大學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我很重視,我每天都堅持學習,預習,複習,做練習。剛進校,我們就組織了,計算機二級考試,大學英語分級考試。我憑着高中紮實的功底,順利通過了這兩門考試。我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了,也變的更加積極了。有一些科目有着很好的表現。不過也有不足,我的高等數學,學的不好。由於難度大,課程緊,我很難跟上老師的步伐。一度成績下降。其實與我的學習態度也有關。我一直試圖找到提高我的成績的方法,我開始每天做高數試卷,開始不會做,不過慢慢地,我就上手了。以前不懂的問題,通過做綜合卷,解題能力有了提高,也慢慢理解了。不過只有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雖然學習沒有什麼負擔,有好的學習環境。不過我要想在我的學習方面繼續取得成就,一個完善,詳細的計劃是必不可少的。

大學是一個大舞臺。在這裏能學到好多東西。大學生活要有計劃,才能更好的利用好這段時間。在大的計劃中,我要提高個人的修養,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爲人處事的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要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在活動中,找尋自己的不足和優勢,並完善。

在學習計劃中,首先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還有學習毅力。其實我的學習毅力有待提高。爲了改善我的學習,我制定如下計劃:

一、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保證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給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做個安排。

二、保證學習時能心無旁騖,集中注意力,做什麼事情都能百分百的投入。注重效率和質量。注意勞逸結合,學就拼命的學,玩就開開心心地玩,既要保證學習,又要注意壓力的緩解。這要從小事一點一滴的培養,我正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三、找尋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斷修正,提高學習能力。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學習總結,提高對學習的認識,對方法的運用。有時總結,比學新知識更重要。

四、在上課方面,要下狠功夫,做好預習工作,要跟上老師進度,甚至可以先學。

五、就是要克服惰性心理,不能偷懶,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很多情況,學習沒有提高不是沒有計劃,也不是沒有動力,更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沒有毅力。沒有堅持。

說到底是沒有對學習的認識。沒有思考,不知道學習爲了什麼。

我參加大學生學習指導之後,受益非淺。不是學到了好的學習方法而感到受益。而是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說,思考。對學習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這門課使我更加開闊眼界。思想上也提高了不少。對於老師上課所舉的一些案例,所做的一些剖析,很是佩服。老師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經驗,傳授給了我們。使我們少做錯好多事,少走好多彎路。

大學生學習指導是一門啓迪人生的課,是一門經驗交流的課,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4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設計教學注重如下幾方面的安排。

一、創設情境。

激趣導入,調動讀書的積極性。在上課一開始,我就以體現思鄉情感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導入,讓大家產生一些聯想,馬上融入一個思鄉的氛圍當中;在接下來的整體感知中,我則用“作者家鄉有哪些風俗,爲什麼作者僅對家鄉高郵的鴨蛋情有獨鍾?”這個問題引入閱讀。因爲關於家鄉風俗生動文字淺顯,所以我沒有講解,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書上勾畫,在讀書基礎上把這些風俗找出來;在總結完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後,我還以一些課前準備的有關端午節的小飾品,與課文介紹掛鉤,提起同學的興趣,以求營造一種端午過節的氣氛,同時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體驗。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爲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爲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說:“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說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別的地方的鴨蛋哪裏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再如,說到文章爲什麼引用元稹的詩句“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引用文言詩句的作用,我結合了以前學過的《春》這篇課文,提問說: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的引用使用得較好,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簡潔、凝練。而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三、注重課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中爲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我適當地擴展教學範圍。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情感、語言後,把作者對家鄉高郵的感情與同學們對贛南的感情聯繫起來,利用講述贛南的民風民俗、風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對於家鄉風味小吃鴨蛋的自豪感引入學生對贛南的風味小吃的一種自豪之情,並趁勢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種贛南的風味小吃,以達到聯繫實際,情感昇華的目的。而且學生的寫作超出了預期效果,雖然篇幅較短,但卻寫出了贛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從學生的反饋中也得知,學生對着這環節感觸較深。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5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爲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6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爲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在這美好的秋天裏,你最想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幅怎樣的圖畫?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說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二、 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說:“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說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說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看來,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他讀的缺少感情,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7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爲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啓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8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爲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首先,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幾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

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爲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閱讀指導分析中解脫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9

《打掌掌》這一首童謠的學習加上音樂遊戲的環節,讓老師和孩子們覺得非常開心,孩子們在遊戲中玩,在玩中學習,學習內容可以深深地紮根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同時,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孩子們的節奏感得到提升,音樂表現慾望也得到增強。孩子們能夠從遊戲中感受音樂的美妙之處!

這是一首童謠,流傳於江西鄱陽一帶,是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對拍手掌遊戲時的兒歌,全曲僅8小節,只用了mi,sol,la3個音,節奏明快,口語化。

我以《打掌掌》爲背景音樂教孩子們玩打掌掌的分解遊戲,讓孩子們對歌曲有個整體的印象。緊接着,引導孩子們隨着節奏念歌曲的唸白部分,引導孩子們在反覆的遊戲中熟悉音樂,再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學習歌曲,學生很容易就學會了歌曲,最後,再讓同學把節奏和歌聲結合起來,大部分的同學都能做的很好。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師生對於違法及犯罪的含義及相關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嚴以及法律護我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做一個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在教學中,感覺到教學資源挖掘得不夠,知識性的講解偏多,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總之,每上一節課,我都能得到一些收穫,我們一定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成長,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讓自己在成長中進步。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1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這樣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課文內容真實、生動,貼近兒童生活,有着較強的生活氣息。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懂得要有助人爲樂的好品德。執教這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採用多種方法教學生字後,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了“聽音找字”的遊戲鞏固生字。這遊戲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首先讓學生準備好自己製作的生字卡片,然後聽老師讀字,學生迅速舉起聽到的生字。這遊戲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生字正確讀音的情況,尤其是翹舌音的字“術、惹、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並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段上,我注意以讀爲本,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四次對話作爲指導的重點,鼓勵學生反覆朗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豐富內心的感受。如: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林園園的話中有幾個“不要”?自己嘗試讀一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反思,通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自私,一次又一次地找藉口不願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像並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爲什麼臉紅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爲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但是,在引導學生認識林園園的做法是錯誤時,我也很注意防治學生把林園園作爲批判對象,使學生認識到林園園雖然有錯,但她最後還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的。最後,我還相機進行了說話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說……”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進行溝通和交流,還鼓勵他們寫下來,初步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尤其是當別人有需要時,更應該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學生能能領會到課文傳達的教育信息,這是我在本課教學中覺得最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仍比較欠缺,學生朗讀的參與面較小,鼓勵性的語言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2

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體育技能。爲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爲一體。通過教師的示範與點撥,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並初步掌握淺易的知識和學會簡單的動作技能,鍛鍊和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及快速奔跑能力。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兩方面的收穫:

1.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自評、互評,相互糾錯等形式進行。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娛樂、竟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及時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鍛鍊效果明顯。

2.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把發展學生個性與展示自我相結合,把學習運動技能與遊戲比賽相結合,保證了合理的鍛鍊時間,充分體現了活潑、自由、愉快的課堂新模式,力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學習和掌握知識,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之處:

1、在教學時,我急於講解知識的動作要領,而忽略了創設教學情景效果,對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開展討論的活動較少,讓多數學生進行自學、互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機會不夠。

2、沒能較好地調動和激勵起學生參與“學”及“練”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調控不到位,個別學生鍛鍊意識、注意力不集中。 總之,“50米快速跑”的教學內容較爲枯燥,根據國小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特徵,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刻意的留心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是不是達到了教學目的,儘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爭取最大限度的發揮優勢,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把繁雜、枯燥的教學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趣味化,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3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着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着”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爲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着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爲主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爲了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本,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着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4

歌曲《大海啊故鄉》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音樂通俗易懂,格調高雅,旋律流暢舒展,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節奏嚴謹,結構簡潔,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講授歌曲時,播放課件,在《大海啊故鄉》的伴奏音樂下,一副副美麗的大海的畫面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孩子們彷彿來到了大海邊,感受大海那份情懷。自然的引出課題,通過範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讓學生隨着音樂劃拍哼唱旋律,隨伴奏演唱歌曲,通過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整體把握歌曲的風格及歌曲的主題思想;在歌曲的藝術處理時一個是注意了主導節奏,另一個是重複“大海啊,故鄉”情緒的不同層次,每重複一次感情的發展就更進一步,從親切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深華—懷戀之情,從而更好地表達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在同學熟悉歌曲的情況下學唱了英文歌詞。效果很好。整堂課,同學們表現積極,能按要求來演唱歌曲,但在音樂創造方面做的很不好,很多同學不願嘗試這項內容。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5

屬於中國畫教學。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學生通過欣賞中國畫畫家的繪畫作品,認識中國畫表現的特殊效果,理解畫家是怎樣用概括的筆墨表現各種動物的臉的,感悟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通過本課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培養學生使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工具,進行表現創作的能力,通過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方法的講解和練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能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大膽地表現動物的臉。

一般的國畫教學都以講解技法,臨摹寫生爲主, 程式化的教學再加上技法難以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興趣漸失,創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創意和韻味。爲了能將這節課上成學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課,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強調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併力求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物世界》的片頭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學生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爲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經過討論和觀察,學生對一般動物的臉部特徵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並總結出了用筆、用色的規律。考慮到學生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爲了防止學生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學生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6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

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美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藉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與文章共鳴,與人物共樂。在聽說讀寫訓練中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讓學生知道哪是美的,爲什麼是美的,如何去欣賞美,如何去創造美,這纔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而不是“同學們,你們看作者寫的多美啊,我們美美的讀一讀吧!”學生知道了它們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裏,它們爲什麼是美的,學生似懂非懂,甚至機械地人云亦云,這樣學生的審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注重了總結和概括,卻不能將概括和總結再具體化,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作文中反覆強調描寫、敘述要具體生動,可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利用了大量的時間不斷地要求學生“概括一下這段或者這幾段講的什麼”,講的什麼固然重要,可是具體的描寫卻忽略不計了。以至於學生對如何是具體、如何做到具體顯得非常茫然,困惑。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7

在遊戲式練習中讓學生,逐步掌握水墨畫的筆墨技巧。每個畫種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這些特色是因爲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產生的。對兒童的輔導要強調掌握水墨畫的技法精神,重視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不能像對成人培訓一樣苛求。但在水墨畫最基本的用筆、掭墨、蘸水、調色等基本方法,要認真對待並使之養成良好習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老師要多進行身教示範,設計好學習的形式和內容,激發起兒童對繪畫的興趣。

1.讓兒童體驗線條之流暢美。初學水墨畫,讓學生動手勾畫長短、粗細不同的直線、波浪線、折線、彈簧線及螺旋線等,可以增強學生對毛筆的控制能力,體驗到柔軟的筆毛在宣紙上畫過時產生的順暢感,初步獲得對用筆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線條構成一些圖形,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2.讓兒童體驗筆墨之層次美。兒童對濃淡變化的墨色充滿了好奇心,老師適時引導點播,用小魔術等方法,鼓勵他們自己試一試,調一調,邊塗抹邊體會,邊練習邊掌握,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調和方法。

3.讓兒童體驗用筆之變化美 。中側鋒、順逆鋒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師可將毛筆從中鋒到側鋒依次示範,讓學生觀察線條的變化並嘗試練習。可以設計一些趣味的裝飾畫來調動兒童的練習興趣。就是要求學生在四個小三角形內用不同的圖形來裝飾,如動物的腳印、皮毛的斑紋、樹幹的紋理等,在輕鬆的遊戲中領會用筆的變化之美。

半學期教學反思 篇18

相對於原有教材,20____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爲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爲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衆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敘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爲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