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迷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16K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每個環節的過渡語,都經過我仔細地推敲,反覆的琢磨, 使得整節課我的語言都是那樣的優美,具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如:指導學生朗讀理解第一段後,我又用"千萬年來,月球用它特有的美麗折服着人類,人們夢想着能登上月球,揭開它那神祕的面紗……自然的過渡到第三自然的學習,學生讀書的慾望更加強烈了。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在指導朗讀,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學生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月球景色十分奇異。這時,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迷茫了,這麼美麗有魅力的月球,在他們的心中是何等的美麗。可是事實卻與想象截然不同,孩子們全都驚奇了。探索月球祕密的慾望吞沒了孩子們的心。他們的心裏由最初的美好的遐想到渴望探索,到驚奇景色奇異,到產生疑問。我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隨着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探索發現了月球許多奧祕,但也發現了新的未解之謎。你有哪些未解之謎。

課文介紹了哪些未解之謎 老師的一句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裏一下子開了鍋,學生的思緒在無邊的宇宙中盡情的遨遊。最後,我緊緊抓住孩子們探索月球奧祕的強烈心啓發學生:"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說 "孩子們爭先恐後:"我長大了要繼續探索月球的奧祕。""將來我想當一名科學家,到月球去探祕。""我要……"這時我再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這時,孩子們眼中閃動的是智慧的火花,迸發的是探索科學奧祕的情感。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2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爲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本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爲: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着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維目標定位爲: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 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3

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爲學生提供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非常好。

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認真琢磨,仔細推敲每一句話,我用優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祕的未知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祕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着,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 在我優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啓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看着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翩的雙眼,我知道,我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啓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我相機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並告訴他們,第一段就是這篇文章的餓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接着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着課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5

儘管《神筆馬良》這課教過已很久了,可這幾天還是一直在想爲什麼會導致失敗呢?在腦中回放了當時上課的場景,從學生對神筆的理解:“畫什麼就有什麼”,到小組合作討論“是不是誰都有資格擁有神筆,什麼樣的人才能有神筆”。每當學生回答出一個問題,我再追問:“你從哪看出來?”學生回答出以後,再帶領全班同學一起朗讀,進行指導。所有的環節都沒有問題,學生回答的很好,興致也非常高。可爲什麼還會失敗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我的不罷休。我不願意就此罷休,或者說是怕學生掌握不好,不肯就此罷休。

教學的任務是什麼?不僅是要完成計劃之中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求知慾望,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學目的是這樣,可是教學方法卻可以是多樣的。精心設計的方法也許出了“意外”,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引回到你原來的渠道中來呢。何不錯有錯招,順着學生的思路走,把課堂上出現的偶發事件轉變成活教材,進行指導,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當我教學到這時,完全可以放手,結束教學。我的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那些小問題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去解決。我的不放手只是畫蛇添足。明白了這點,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會吃一塹長一智,不會讓這樣的錯誤重複。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我不知道成功離我還有多遠,也不懼怕失敗,有思纔會有成長。也許一路跌跌撞撞,可我希望我能勇敢地走完。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6

1.材料上的考慮,注重了色彩美

前兩次試上活動中,我們請幼兒在綠色和橙色紙上繪畫大白鵝,雖然效果也不錯,但我總覺得大白鵝不夠突顯。一次我到蘇州觀摩優質課比賽活動時,看見蘇州那所幼兒園的牆上張貼了一幅幅黑色卡紙的水粉畫作品,頓時讓我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於是我就想到了讓幼兒在黑色卡紙上畫大白鵝,這樣不僅可以讓大白鵝的白、紅在黑色上十分的跳出、醒目,更擴展了幼兒的想象空間,可以讓幼兒隨意的想象大白鵝在什麼地方遊戲,而不會出現綠色底就是草地的狹隘局面,對幼兒的拓展思維的發展有利。

顏料的色彩我爲幼兒準備了白、紅、黑三種顏色,背景裝飾的藍、綠、黃、粉色則用了油畫棒,這樣不僅可以讓白、紅色在黑色底版的襯托下顯得更加亮麗、漂亮,而且還避免了因爲顏料顏色太多,不停的換色造成混亂、混色而影響了整幅畫面的美感。

2.運用故事情境來畫白鵝,易於幼兒理解和掌握

雖然我班幼兒已經嘗試了近一年的水粉畫,但對於學習繪畫一種新物體的幼兒來說,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要想讓幼兒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不同姿態的白鵝造型,老師枯燥的講解、示範,幼兒不一定理解和掌握,只有抓住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才能讓幼兒又快又好的理解和表現出來。於是我結合了大白鵝的外形特徵,創編了一個“草地上有兩個蛋寶寶,它們因爲分離孤獨而打起了電話”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在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中很快就學會了畫大白鵝。隨後我再引導幼兒知道,只要變換兩個蛋之間的位置和距離,就能畫出不同姿態的大白鵝形象。這種方法不僅增添了作畫的樂趣,而且還大大降低了作畫難度,讓幼兒輕鬆愉快地學會了畫大白鵝,非常有趣,也更體現出了它的有效性。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7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老課文,一年前我也曾教學過該課,但說句實話,我不是很喜歡這類課文,所以教過也沒留下什麼特別深的印象。

事隔一年後的今天,當我又一次教學此課的時候,不知是年齡增長的問題,還是我的弟弟也在邊防的原因,總之,我對這篇課文有了新的認識和別樣的感受,教過以後,感覺效果不錯,現將一點做法記錄如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我讓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邊防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學生很快就能把感人的地方找出來了,但怎樣才能體會出感情呢?首先我通過關鍵字詞的理解幫助學生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其次我通過體驗與想象豐富學生的感受。“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段文字,我不僅讓學生從戰士嘗瓜的動作中體會戰士們對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的珍愛,還讓他們邊學着嘗瓜的動作,邊想象戰士們嘗瓜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嘴裏是怎樣嘖嘖讚歎的,體會他們爲了西瓜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這西瓜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啊!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這節課中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們再讀出來時就自然有滋有味了。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說明:本組作品爲彩色的翅膀教學反思,共五則。 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爲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爲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還有的孩子從“我就不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寶島,會不願在這裏安居樂業。”中體會到戰士相信小昆蟲會在島上愉快地生活、勞動。

看!孩子們的體會多深哪,我不僅爲邊防戰士愛海島、愛祖國的情懷而感動,更爲我的孩子們的深刻理解和獨到的感受而喝彩!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屬於中國畫教學,以前我在進行國畫教學的時候,一般都會以教師講解技法,學生臨摹爲主。但這樣的教學課堂會讓人覺得很沉悶,學生往往也會興趣漸失。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入部分,我出示中國畫作品,讓學生猜一猜是用什麼工具畫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一旦有興趣和熱情,他們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和創造慾望。教學中,在講到中國畫的用筆、用色和繪畫方法時,我通過示範、欣賞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來體驗中國畫的獨特優勢。在有形中使學生感受到表現水果是運用彩墨在宣紙上的自然滲化,使果實飽滿而有韻味的。整個教學流程下來,循序漸進。我教得愉快,學生學得也開心。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9

美點尋蹤環節,我引領學生髮現語言美和人情美,語言美主要從修辭和精彩的用詞角度挖掘。如“琅琅的讀書聲從後面追了上來”中“追”字之妙,擬聲詞“叭嗒”的表達效果;人情美尋蹤重點研讀回憶爺爺給李京京講故事及和妮兒摘桑果吃的畫面,感受親情和質樸的友情。並且適時齊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評價人物時,採取多層次評析,指出人物的優缺點,並從文中找出有力的依據,讓學生迴歸文本。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髮現了李京京的膽小自卑,“嚥了一口唾沫”的細節被他發現,我及時表揚,坐下後我發現他的眼神裏寫滿了喜悅。

課接近尾聲時,一些學生意猶未盡,我的內心也滿是喜悅。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就像是一個優秀的導演,總會給學生設計一些精彩,創設特別的情境,入境,入戲。成爲有智慧的教師,是我努力的方向。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0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給枯燥的數學概念賦予生活的意味,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也可以大膽說出心中的想法。

2、激勵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把“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作爲一個重要的課程目標。爲此數學教學中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用“試一試,你能行”、“請與同學交流你的想法”等語言鼓勵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

3、面向每一個學生,使每個人都獲得成功

課堂教學中,我們投入一“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千層浪”,使得課堂變成了學生思維操練的場所。教師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任,學生不僅積極地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的快樂,品嚐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勵學生“你學會多少就彙報多少…..”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動因,創設了有利於個性發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學習結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1

教規律和教方法,爲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爲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爲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後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彙,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於爲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爲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2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爲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爲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爲媒介,用動手操作爲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以知識爲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爲如果僅僅爲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3

在閱讀對話時,爲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並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來說,在教學時,我比較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把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個人學與集體學結合起來,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爲開放的教學。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裏,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來”,從而讓語文教學活動化,實踐化。

但在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問學生一些問題時,學生並沒有像我所預設的那樣回答,我在引導他們時,顯得有所牽強,課堂上還沒能實現收放自如。還有,在時間安排上,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狀況。看來,以後還要加強隨機應變的能力,多聽課,多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4

《童年的回憶》是本冊挺重要的一首欣賞曲,是本冊速度、音樂段落、圖形譜等知識的伊始,作品本身也非常好聽,但是以前已經上過兩次了,這首曲子總是教不好,大家學起來並不是很帶勁。今天,終於讓我發現了一個好方法。

事前準備: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圖形譜(與書上一致)。先讓學生完整聽全曲,並閉眼回憶童年快樂的事,音樂靜靜地流淌在教室中,我板書“童年的回憶”,一首終,請大家談談快樂的事,並問“你覺得剛剛這首曲子好聽嗎?”“用什麼樂器演奏的?”然後揭示課題,請大家跟老師溫柔的說一說題目(有人讀的很大聲,提示我們是在回憶)。

聽前面部分(內含3個主題),聽到你最喜歡的部分時舉手,若是後面有更喜歡的就把手舉得更高,當音樂進行到第三段時,所有的小手都高高地舉着,因爲大家都喜歡,就鼓勵學生哼唱主旋律,跟着音樂一遍又遍地用“den”模唱,直到大家能自己獨自哼唱。然後讓學生看黑板,在三種圖形譜中找出匹配的一種,同學們的答案大部分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種裏,再聽,再對比,這一次要求大家說出原因,爲什麼選這一種。學生們都開動了腦筋,復聽時大家已經確定是第二種了,而說的根據卻令我佩服,“它是越來越高的,和第二種圖形很像”,在此提示下,大家都開了竅,懂得音樂與圖形譜的聯繫了。我再請學生聽快段,找出匹配圖,並說明理由,三段旋律都熟悉後,再排序,而此時的排序就變得特別簡單了,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是真正懂了。

在以上整個片段中,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是本堂課精神最集中,目標達成度最高的部分,雖然後面的速度與情緒的的部分只能簡單幾句話略過,但個人認爲這樣還是較好的方式。原因有一,單這首曲子來講,速度變化並不明顯,情緒變化也不大,學生容易搞混,反到是圖形譜很形象,直得一抓。取得這樣的效果,關鍵點是哼唱主題,單純的聽,學生是被動的,而跟着哼唱主題,並自己能獨立哼唱時,學生就是主動的,學生也會因爲熟悉了音樂而變得感興趣起來,會拉近作品與音樂間的距離,而對於低年級來說,也不會因爲識譜問題而浪費太多的時間;哼唱主題還能訓練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今後對主題哼唱可以進一步研究。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說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悅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說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爲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例如《g k h》這一課,在三個聲母g k h 旁配了一幅圖,圖上一隻和平鴿銜着彎曲的橄欖枝飛來,湖裏有蝌蚪和水草,湖邊有兩個小朋友坐在靠背椅上喝飲料。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學生觀察得細緻,發言也非常積極。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準“鴿子、蝌蚪、喝水”的讀音,爲揭示字母打好基礎。

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所描述的事物儘量做到全面具體,如一位同學說:“我看到天上有一隻鴿子。”我就引導他:“能說出什麼樣的天空,什麼樣的鴿子嗎?”這個孩子略微思索了以下,就流利地說出:“藍藍的天空中飛着一隻潔白的鴿子。”我繼續提問:“誰能再補充?”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鴿子的嘴裏還銜着一枝樹枝。”我給學生介紹:“那是橄欖枝,代表和平。誰能完整地說出鴿子這一部分的圖意?”回答的學生將剛纔同學的發言綜合起來,就成了完整的一段話。書中的插圖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口語訓練資料,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料,能讓每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7

對於本節課的講授,我主要採用了這個綜合應用活動,具體分以下三部分。

1.猜想1億有多大

提出問題“你能想像1億有多大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先猜想一下1億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課題。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1億”這個數,理解了這個數的意義,但由於沒有直觀的感受,最初完全是憑藉感覺隨意猜測的。學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對同一事物的猜測結果,也將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這樣一個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探究活動範例

首先,確定研究方案。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研究選擇測量“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再思考如何進行測量,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學生髮現找1億張紙直接進行測量是不現實的。進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先測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體是多少,確定了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

接着,進行實驗。呈現兩組學生分別測量100張紙和1000張紙的高度的具體實驗操作過程。學生選擇不同的基數進行測量,誤差也是不同的,基數越大,誤差越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選擇的基數不同,實驗的精確度也會不同。

最後,驗證猜想。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推算出1萬張紙和1億張紙的高度,驗證猜想。但“1萬米高”這個 結果對學生來說也是比較抽象的,教材通過與“珠穆朗瑪峯”高度的對照,讓學生直觀感受1萬米有多高,進而想像1億有多大。

3.討論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個各小組間互相交流實驗方案的環節。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感受。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向他人學習,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1.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在猜想1億有多大的時候,學生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能會結合不同的量進行猜想。例如: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間房子吧!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山那麼高吧!等等。而且對同一種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爭論可能會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認爲1億粒大米能裝滿1間房子,有的學生可能認爲大米粒那麼小,一個大衣櫃就裝下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大膽的想像,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讓學生充分的爭論,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適時進行指導。在學生所猜想的事物當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學生能夠實驗測量並進行推理的範圍。但教師此時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確定研究對象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考慮實驗的可操作性,選擇容易找到,並容易測量的材料。在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選擇不同基數的物品進行測量,對實驗的精確度會有影響。

3.提供幫助學生對照感受的素材。學生通過實驗推算出了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也是比較抽象的,很難想像得出來。教師應提供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素材,幫助學生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直觀感受實驗結果的大小,進而體會1億有多大。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8

本學期即將結束,回顧本學期健康教育教學,我始終貫徹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方案,把實施素質教育,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爲我工作的重點。我始終本着“以人爲本”的基本理念認真執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學生逐步樹立了健康理念。

一、健康教育長抓不懈

(一)加強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管理,建立健全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是學生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根據學生及專業特點嚴格按照大綱要求,訂製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學計劃,並做到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計劃一致,平時認真備課、上課,做到概念清楚、啓發式教學、語言生動、理論聯繫實際,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

(二)以節日爲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

以衛生節日爲切入點,我適當選擇學校衛生工作主題,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從國小到衛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本學期主要內容有:防治宣傳,防病愛國衛生月宣傳、飲食衛生,並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了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識講解,使學生通過這些系列活動了解並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學校利用網絡、電視、黑板報、宣傳窗、校園廣播、班會、講座等形式進行健康知識宣傳,讓健康知識深入人心。爲了調動學生參加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組織了黑板報、手抄報、徵文等比賽活動,把健康教育和學生的專業實際相結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意識。

(三)注重培養學生衛生習慣,提高學生衛生意識

知識是教育的基礎,讓學生建立健康教育的衛生行爲是關鍵,平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時刻在督促學生注意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勤洗衣物等,從點點滴滴入手,使之成爲學生的一種習慣和技能。此外,學校非常重視環境衛生工作,採取班主任重點抓,學生每天相互督促檢查,校領導抽查等方法,對學生的行爲進行規範。經過這樣的規範培養,學生的衛生習慣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爲在校園裏越來越少。

二、反思與展望

本學期健康教育已進入尾聲,回首這一學期的工作,有成績也有不足,現總結如下:

1、在健康教育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生個性化的教育。在工作中過於強調學生的共性,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的尊重和塑造,這一點有違健康教育的宗旨。我們在塑造學生共性的同時又很容易忽視對學生創造性的塑造。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創造性的人才,健康人格不但要求學生生理、心理健康,還需要有創造性的個性品質。

2、健康教育工作發展不平衡,還離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在很多時候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說教,而忽視了身體力行其實對學生有着更有效的教育意義。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19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我讓學生看圖,想象一下,什麼時候的日月潭也會很美很美?孩子們在文本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合理想象。有的說:“日月潭的傍晚很美,天上星星閃閃,山上燈光閃閃,水中也是一閃一閃,真迷人。”“大霧天的日月潭又是另一番景象,整個天空一片朦朧,對面的山、水、天空都看不出了。”……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

此外,實踐積累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標,它能爲學生以後的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日月潭》文字優美,如詩如畫,使人入情入境,是鼓勵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雋文。在教學中,我激發學生的積累興趣,教給他們積累的方法,同時給予他們展示的機會,鼓勵他們實踐運用。相信,學生的“好詞佳句錦囊”中也存放了不少的“金子”了。

本節課環節的設計應該是很清楚的,條理是很明朗的,但是因爲離我們這裏比較遙遠,有的景色學生的體會還不到味。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20

上週我們學校進行了聽評課活動,我受益匪淺。我選的是四年級下冊第三課《大雁湖》,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導入部分,爲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幾個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歌曲前,我讓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瞭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麼樣的,在這一環節中很多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通過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好的爲後面學習歌曲作鋪墊。

在學習歌曲中,從朗讀歌詞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在最後爲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表現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創設表演環節。通過上本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得不夠好,有些學生唱得不準,如果能帶學生一起畫拍子來唱幾遍,應該會更好。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學生不夠積極主動,也許是 缺乏勇氣和興趣,我想以後要多想點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膽量。還有就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不明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21

釐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對物體的長度、測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等,缺乏明確的認識。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重點幫助孩子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因爲釐米的單位比較小,在測量短或小的物體時常常用到釐米,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身邊的或見過的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如:橡皮的厚、拉鍊的寬、透明膠的寬等),再找教室裏適合用釐米測量的物體,(如:課本的邊長、橡皮的長、牆磚的邊長等),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用到釐米,總結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我們要用到釐米。

認識長度單位米時,讓學生經歷用直尺(釐米做單位)不夠量的情況,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米。然後仿釐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同時還要理解米與釐米的關係:1米=100釐米。在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捲尺親身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而理解米的感念。 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感念,從而提高了對米的認識。

爲了加強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22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問題,由生活情境引入,密切聯繫實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用數學,人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例如:通過“試一試”“練一練”“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倍”的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愉快、自由的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聯繫實際生活,將數學問題還原爲生活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們成爲課堂學習活動的小主人;教師提出要求,指導活動,進行總結,也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電腦演示,清晰的展現相關知識點,能使學生感受深刻。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習的效果也好!

但是,在教學中怎樣更好發掘學生潛力等方面還存在着不足。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努力改善,爭取做得更好!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23

本次課例教研研究主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高效課堂。我們三年級的研究重點是說明文教學如何體現語文味。研討資料是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精讀課文《趙州橋》,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就論壇上大家議論較多的幾個問題我結合着自我的課堂教學談這樣的幾點看法。

1、是否有必要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文。

我個人認爲在國小三年級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白說明文這種文體,這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一兩句話簡單說說能夠,不說也不是什麼缺點。但是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趙州橋雄偉一部分的時候,透過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勾勒了橋的結構,引導學生說出設計的特點,並清楚的引導學生標上了那幾個數字,並告訴學生這種說明方法叫“列數字”。我是這樣想的,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在以後課文的學習當中還會涉及到,本課提出來作爲一種初步的認識讓學生有所瞭解,爲以後的學習打下一點基礎。

2、有關趙州橋傳說的合理引用

當時在備課的時候,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其中有關趙州橋傳的傳說有很多。但是如何的將這些傳說恰倒好處的引用到課堂的學習當中,還真的需要細細思考。當我和二實小的王霞老師在一齊交流的時候,她的點播給了我很大的啓發。王老師將“張果老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裏,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裝在車上推車趕驢上橋。此刻,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着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這一情節用在本段學習了趙州橋雄偉之後,目的就是讓學生進一步清楚趙州橋的雄偉堅固,這樣的引用能夠說是恰倒好處。

3、中心句過渡句的處理

在本課的學習當中中心句與過渡句我處理的方法基本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我是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二段課文之後,讓學生歸納第二段主要寫了什麼,然後引到第一句話上,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句子這就是中心句。過渡句的處理方法基本相同。

4、課堂小練比

透過在線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課堂小練筆的方法與竅門。有的老師帶給多種中心句讓學生自主選取,仿照着課文的句式進行訓練。有的老師則直接將課文的資料重新提煉讓學生根據自我對課文的理解用自我的語言來重新描述趙州橋。這些方法都給了我啓發。

5、課後練習

對於課後練習中的誇誇趙州橋一題,我十分欣賞論壇上有些老師提出的做法:由誇獎趙州橋引申到誇獎設計者李春、誇獎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本次課例大教研落下了帷幕。課例教研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無論是在線研討還是雙向視頻還是課堂研討都讓人真正地動了起來。在參加整個教研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了羣衆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參與其中,進步很大。

月球之迷教學反思 篇24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38——39頁的資料。

這一教學資料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的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透過各種實際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資料,爲以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其它知識奠定了基礎。

⒉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基於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背景,他們知識面窄,個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潛力還比較欠缺,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構成數學的概念。因此本課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以“數學活動”引領全課,從生活中認識角,從實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體驗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學生在理解中應用和發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有經驗,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⒈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⒉透過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潛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識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三、教材處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體的主題圖,然後出示例1,我認爲書裏的情境圖比較複雜,而且又是立體圖形,角的特徵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先出示例1,讓學生找角,然後再出示主題圖,這是由原先的立體圖形改爲此刻的平面圖形,看起來簡潔明瞭,避免了由於立體圖形帶來的一些干擾,使角的特徵得以在情境圖中突顯出來,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學流程:

爲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做數學的理念,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做”中體驗、“做”中探究。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首先我採用談話法,這樣的導入簡潔,所以設計時我仍然採取這樣的導入。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在這一環節裏我安排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聯繫實際,找角。

首先出示39頁例1,讓學生找角,由於這些實物都是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學生對角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後把三個物體隱藏,出現三個角,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這天認識的新朋友。這樣設計的目的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之後出示38頁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發現角,學生邊彙報,課件邊閃動角,採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