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2W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繫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爲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並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裏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說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製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說、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說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2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爲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於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3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 於是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爲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時,信息技術作爲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

我把每種關於10的加減算式都以創設生活情景展現給學生,突破教課書上的利用點子圖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講授10-1=9這一算式時,在課件的畫面上出現一棵大樹,上面有10只可愛的小鳥在嬉戲,突然一隻小鳥飛走了。這時我在讓學生充分觀察畫面後,讓他們說說發生了什麼事,並提一個數學問題,提問的學生有權利叫另一名學生回答他的問題。這樣,既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教學6、7的加法和減法,要求引導學生經歷根據一幅圖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算出得數的探索過程,感受調換兩個相加的數的位置得數一樣的客觀事實,同時也利用“一圖兩式”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在上課伊始,我首先複習了5以內的加法口算題,複習6、7的組成,爲本課6、7的加法做鋪墊。在新課講授過程中,運用了學生自學,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學加法和減法時,讓學生合作擺小棒,通過擺的小棒來說明圖意,並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說出:因爲學生坐的方位不同,觀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寫出的算式就不同。並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出結果。在這個環節上應該注意組織好教學,因爲一年級國小生在現階段對相對性的概念還沒與建立,對左、右的概念也是剛剛接觸,所以讓學生從左至右來看圖列式有一定難度。這點在教學效果上也體現了出來,教學切不可急於求成。同時,在擺小棒的環節,更應該注重組織好教學,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生參與氣氛不濃,這都是我引以爲戒的地方。

從教學效果和目標達成情況看,本節課基本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設想,主要是我教學時的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課的設計上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瞭解還不夠,各環節之間聯繫還不夠緊密,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組織,讓學生動而不亂,使課堂活而有序,同時深入挖掘教材,進一步瞭解學生,使課堂教學少留遺憾,多些精彩,也期待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5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和好動,喜歡做遊戲,因此在教學中我計了一些遊戲活動:找朋友、歌謠、搶答等等。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

我是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的,一是檢查複習:利用找朋友的遊戲練習學過的加減法,使用口算條練習,全員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又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第二個層次是授新知:這部分教學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圖說圖意,再說出四個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是看算式直接計算結果,讓學生們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在肯定了學生們說出的各種方法後,指出想數的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後通過口算條鞏固計算方法。第三個層次是利用各種形式考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書上的練習10的減法,最後搶卡片的遊戲,培養競爭意識。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6

有關0的加減法,主要根據0可以表示“沒有”來進行計算。教材選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先讓學生看懂圖意,理解題意,聯繫實際分別理解得數是0減法和一個數加0的加法計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體現先例題再練習的數學課堂模式,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有價值的。

(1)情境的創設。創設動態真實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思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進而由學生自己創設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數學情境,課堂呈現出生成發展態勢,數學中再現生活,問題中感悟數學。

(2)評價的體現。學生在教師無聲的眼神和手勢的鼓勵下,感受挑戰成功的喜悅,在遷移中輕鬆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識, 在寬鬆的課堂中張揚着個性,解答着關於0的算式,發現着生活中蘊藏的數學問題,探究着數學的奧祕,享受着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快樂。

(3)探究的過程。本課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大膽猜想,敢於提出數學問題,並能主動探究0的加減法的含義和算理。學生在教師放手的自由課堂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獲得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得到了進步與發展。學生經歷着富有個性的數學學習過程,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當然,本節課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認識到以下幾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機智,善於處理偶發事件。

如我在創設情景“猴媽媽分桃子”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示三隻小猴吃桃情況學生不太明白時,我應該趕緊讓三個學生代替三隻小猴這樣就更形象。

2、注意知識的提問的方式。

在探討“0的加減法的規律”時提問:“觀察這幾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對於一年級的孩子確實太難了,應該換一種方式提問,如改爲“觀察這幾個算式,你發現與以前學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關注學生的發展

低年級教學要爲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一年級的知識很簡單,很多知識孩子在學前班已學過,只是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要關注孩子的思維習慣,這方面我以後還要多學習多鑽研。如在教學“0的加減 法”時,應讓孩子完整的說說題意,爲以後學習應用題打下基礎。

在這次課中我雖然沒有完全把自己設計的意圖完美展現出來,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揚長避短,不斷總結自己教學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次比一次好。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7

《5以內的減法》這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而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先讓學生從基本出發,從認識減法的意義出發,讓孩子自己通過理解來說出爲什麼用減法來計算?什麼時候要用減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在黑板上畫出“樹上原來5只小鳥,後來飛走了兩隻”和“樹上有5個大蘋果,給風吹下了一個”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看圖來說一說他們看到的,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飛走了、掉下來了、開走了”等等要用減法來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當孩子們把減法的意義理解了,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口算是計算的基礎,所以在國小數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口算訓練,特別是低年級階段,“20以內的加減法”是必須要熟練過關的,而“5以內的加減法”就是其中的基石,這基石越穩對下面的學習就越輕鬆。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發現口算方法不是難點,而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重點。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上。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進行,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多練。另外,要與家長配合,每天讓家長給孩子練習一定數量的與教學內容同步的口算題。

如果這樣去落實的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8

教師在備課中經歷了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自制電腦課件等艱辛的過程。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實際教學中“表演”成功,收穫很大,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發現新知—鞏固應用,體驗成功—開放訓練,拓展思維—小結反思,佈置作業。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導入,創設情境,集中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學習動機。探討有理數減法法則時,學生經歷了利用舊知計算溫差,對比觀察,發現、總結、驗證規律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議例題,兩輪比賽,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有理數減法法則。趣味數學題的設計,培養多向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學生參與設計精美的鐘表時熱情十分高漲,較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利用數學知識有服務於生活。作業“超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反思小結,濃縮知識要點,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

通過本節課,使我深深感悟到實施新課標,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活動來看,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形式看,學生口答,筆答,搶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好朋友間探究等形式多種多樣,氣氛活躍,積極性高。比較充分的體現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天地。

回顧平時教學,雖然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實際教學中卻經常不知所措。今後應繼續鑽研,不斷探索。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9

數字0的認識一課安排在數字1—5的認識之後,我想學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認數知識的基礎,於是在教學0的認識之前,我先複習1—5的認識

第一環節: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讓學生明白“0”的初步意義就是“沒有”的意思,事實證明學生對於0並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畫了3個桃子,小猴吃掉1個,還有2個,又吃掉1個,還有1個,再吃掉1個,沒有了,用0表示。學生也很容易接受。我發現對於一年級小朋友來說能把這幅圖的意思講明白講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會其他學生學會聽。這些課堂常規的建立在低年級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學會坐”“學會站”這些也需要在課堂裏慢慢的養成。接下去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0”的用法和含義。在這個小環節裏我發現雖然學生會舉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講的有點換湯不換藥的感覺,比如我舉的是“媽媽買來5個蘋果,吃了5個,還剩0個”。叫了好多學生回答也是跟我類似的例子。很難發現跟我不一樣的例子。

第二環節:教學0表示起點的含義。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發現在這裏表示一段也沒有,這裏還可以表示起點,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在這裏是第一,(他們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開始就是數字0,從0開始)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需要老師來引導,然後再讓學生們指着尺子齊讀0—5,再倒數從5—0。

第三個環節:教學0的書寫,這個環節注意先老師自己示範,再讓學生自己寫,要提醒孩子寫字的姿勢。現在的孩子寫字姿勢很不雅觀,人坐不直,頭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近視。

四,0的加減法運算;學生的普遍現象就是做做會做,讓其看圖說說,說清楚那三句話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練習。算式中各個數字的意思最好也讓學生說一說。要照顧到全班同學。

最後就是通過練習來加深對這節課知識的回顧。在這節課我覺得學生對於說話方面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0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於本課的口算題卡,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複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1

每個學期的骨幹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作爲我個人來講,既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又是個自我超越的挑戰。爲什麼會這樣說呢?那是因爲從事低年級的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可以說,每一個課例在我的頭腦裏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這樣上了好多次的課,越是這樣一次次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的時候,再次重新上的時候,壓力就會越大,需要自己仔細思考地方的就會越多。

1,加強備課環節。認真研讀教材教參,多向同組教師請教,正確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使教學環節更加合理。

2,課上認真關注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教案,使其更加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講易懂。

3,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法寶,如何在課堂上真正用上這個工具,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特點,激發學生快樂學習,創造地學習,就要採取多樣的教學形式。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2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脫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爲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3

《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是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個知識點。安排的教學內容是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兩塊內容。在這之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數字1-5、學習了5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對加減法的含義有了一定認識,能看圖列加、減法算式,並能看圖說出圖意。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初步體會0的兩個含義,表示沒有的含義和表示起點的含義,初步學會有關0的加減法。

在教學安排上,首先,我先通過三幅圖展示一隻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過程來說明0可以表示沒有的含義,揭示了0的第一個含義。然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找0,學生髮現生活中的0還可以表示別的意思,體會0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次,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0,說明0表示起點的含義,最後進行0的書寫教學。第二課時才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0表示沒有的意思。

在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時,有一個情境分別出現2片荷葉,一片荷葉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葉上沒有青蛙。接着兩片荷葉靠近,求一共有多少隻青蛙。這個情境出現後,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並提一個數學問題。就是在這個情境的敘述中,(1)班的學生不能正確地表達圖意。

求一共有多少?這樣的看圖敘述提數學問題在之前的加法學習中已經落實,並且在作業時也要求學生說。可是爲什麼在今天我的手勢已經很明顯的情況下,學生還是那麼頑固地去說減法的意思呢。

從課上第一個學生回答來看,她的表述是“本來有……,後來……”緊接着就是“還剩下……”其實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前面一題中。在出現荷葉上青蛙圖之前的一個情境是“原來有3只小鳥,後來3只都飛走了,還剩下幾隻小鳥?”在以前學習的內容來看,加法那課學習的都是加法內容,減法那課都是學習減法內容。而在今天的這節課中有些學生並不去仔細領會圖意而是想當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題的圖意一樣。還不適應加減混合放在一個課時。再說這個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侷限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想當然以爲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個數字相加越加越大,而這個圖意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聯繫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課的過程中,學習完幾減幾之後,我改變了教學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圖作爲練習。而另外的先從老師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來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學生能夠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問:這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學生能夠快速的回答4根,也從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給青蛙的情境圖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節內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學之後發現,學生對於幾加零,幾減0掌握的還是相對不好。有一部分學生還是會算成幾+0=0。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的提醒改正。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與能正確計算得數在5以內的減法,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

1、在情境中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在教學開始,我直接出示情境圖,讓學生依次觀察兩幅圖(其中第二幅圖中的三個小男孩用紙遮住),有意識地讓學生用三句話來說說圖意,實現生活情境向數學問題的轉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後讓學生思考“可以用怎樣的算式來表示?”“這個算式是什麼意思?”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把抽象的算式與具體的情境聯繫起來,賦於減法算式具體的含義。

而對於試一試,我讓學生直接用三句話來說圖意,並根據圖意列出算式,並說說算式是意思,讓學生經歷觀察圖畫——語言表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的問題解決過程,實現具體到抽象的提升,進一步深入理解減法算式的意義。

2、在交流中進一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如果僅靠兩幅情境圖來理解減法的含義那是不深刻的,因此在教學例題與試一試後,讓學生比較觀察,並思考:爲什麼這兩題都用減法來計算呢?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也要用減法來計算呢?通過這些問題的交流,把學生對減法認識的視野擴展到了生活中,在教學中有學生說:“我帶來2個蘋果,吃了1個,還有幾個?”還有小朋友說:“上面有5個字,擦掉了1個,還有幾個字呢?”……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生活中的數學),使生活數學與學校數學有機結合,爲學生學習減法提供了豐富的表象支撐。

3、在練習中掌握減法的算法。

教材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是看一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題,讓學生在觀察與表達的基礎上進行列式計算,溝通情境與算式的聯繫,進一步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第二層次是動一動,想想做做的第2題,讓學生動手去劃一劃,通過圖形的操作去理解算法。第三層次是想一想,如想想做做的第3題,第5題,讓學生直接運用計算方法去計算結果,當然在此過程中,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不同,學生可能採用的不同的算法,如有學生可能採用扮手指,也有學生可能用數的分成去解決,對於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暫時不進行優化,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與感受。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5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喜歡創設一定的聲音、圖片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課有時我覺得是十分必要的,有時卻覺得會沖淡數學味,總之要因課而異。

比如在“6和7的加減法”一課中,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在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時,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畫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鞦韆上,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並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

這個設計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主題圖和教材上的小棒圖相比,出現“一圖兩式”的效果更加明顯。因爲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列式時往往是左邊的個數加上右邊的個數並求出總數,如果利用上面的圖的話教師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導才能得出“一圖兩式”。但是利用小棒圖卻有很多優勢:1、讓學生擺好//// //的話前後兩個學生在不同的方向觀察,就會很自然的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突破一圖兩式這一重點。同樣在教學減法時利用小棒圖//// //讓兩個小朋友從不同方向觀察列式,也會很自然得出減法的“一圖兩式”。2、學生再次的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6和7的組成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3、體會觀察的方向不同,引起加數交換位置,但總數是不變的。4、省去十分煩瑣的課件製作。

因此,我想我們在備課時因仔細分析教材,然後再精心設計適合本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生動活潑的情境創設,這樣可能會沖淡數學味,失去數學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應該仔細琢磨教材爲我們提供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6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爲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 於是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爲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時,信息技術作爲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我把每種關於10的加減算式都以創設生活情景展現給學生,突破教課書上的利用點子圖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講授10-1=9這一算式時,在課件的畫面上出現一棵大樹,上面有10只可愛的小鳥在嬉戲,突然一隻小鳥飛走了。這時我在讓學生充分觀察畫面後,讓他們說說發生了什麼事,並提一個數學問題,提問的學生有權利叫另一名學生回答他的問題。這樣,既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於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於本課的口算題卡,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複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