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3W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着。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精選22篇)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後,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穫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後,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爲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啓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着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2

在備課時我借鑑了別人的想法,上課時沒有直接出示書56頁的圖,而是在黑板上畫了4棵樹,然後貼磁鐵蘋果。讓學生觀察並思考這些樹上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大部分學生都會用加法計算4+4+4+3=15,我肯定學生的想法,繼續提問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這時有學生觀察到前面有3個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這得到了我所要講的乘加算式,但乘減有點困難,我於是說看看老師變魔法,在第四棵樹上添1個磁鐵,變成了4.觀察後又把這個拿下。很快有學生反應說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書在黑板中間,讓學生觀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麼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引出乘加乘減,但在說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講得不是很詳細,還有我先在每棵樹摘掉一個,讓學生列式時,效果不太好,式子沒寫對,答案也不對。我又講了一遍。然後做書上練習,比剛纔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錯的。在巡視中發現學生對乘法口訣不熟練,根據圖提取信息的應用能力不強。所以乘法口訣一定的抓實,保證每一個學生熟練。這樣才能保證正確率,同時應讓學生樹立用乘加乘減解答應用題。可以先試着加法,然後再改寫,但以後要強化。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3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爲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爲,這纔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 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爲,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爲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爲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爲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爲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爲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爲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爲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臺。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4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並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通過圖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啓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說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樑老師的一說也給了我不少的啓迪,讓我受益非淺。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着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爲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複,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後的教學中該引以爲戒。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5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進了課堂,看着孩子們臉上洋溢着的笑容,還沉浸在節假日的興奮中,隱隱約約感覺到今天的課一定不會那麼順心。於是又把教案拿出來看了看,改了改,準備好教具。晨會下課鈴聲未響便走出了辦公室,早早的來到了班上……

爲了讓孩子們及早進入上課狀態,我帶孩子們把1-4的乘法口訣複習了一下,採用對口令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孩子進入狀態還算快,我順利地進行了新課的教學。

這節課,按以往的教學經驗得知,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只要求學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參中敘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學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減),不必強加給他們。”可大冊上出現了看一幅圖用乘加乘減列出兩種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學生掌握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乘減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爲它包含了逆向思維。記得前幾年我對此課還專門寫了一篇有關數形結合的文章,就是針對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乘減的算理的。今天這節課我主要注重以下幾點的講解:1.關注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對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即讓學生多說圖意。2.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藉助算式加深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以及乘加與連加之間的聯繫。3.滲透並逐步強化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解決問題,最後的答案必須一致,因爲解決的問題是統一的。(如數數的方法、連加的方法、乘加、乘減等)4.講清列乘減算式的思考步驟,藉助“形”爲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具體步驟:1.畫。把最後一份也畫的和前面的同樣多。2.數。數一數現在有幾個幾。列乘法算式。3.劃。把剛畫上去的劃去即減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爲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反思:可整節課上下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也許是安排的太滿了,強調的太多了,書上練習沒有全部練完,也許把乘減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訓練的會更紮實些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6

選擇《長恨歌》進行公開教學,是帶着嘗試的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篇課文是塊硬骨頭,這篇課文不僅篇幅長,而且難度係數大,常常讓人無從下手,不易把握,令人生畏。

我的理想是通過《長恨歌》的教學展示一種空靈、詩意、唯美、厚重的課堂。空靈飄逸,是築於厚重之上的;唯美與詩意建立在實踐創新之上的;浪漫與理想是建立在執着與感動之上的。

這是一節富有想象力的課堂,我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進行大量留白,喚醒學生潛意識。一會兒引領學生陷入大家深深的思索,一會兒又通過朗誦讓學生動容,深深地沉浸其中,一會兒一個不經心的問題引起學生多少聯想啊!

這是一節讓學生感動的課堂。用一片雲去推動令一片雲,用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畢竟是1000多年前的詩歌,時過境遷,事過境遷,風流早已被雨打風吹去。還原千年前的悲劇,對千年後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我力圖通過知人論世,生命對話,達到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

通過“我歌長恨”——“我解長恨”——“我寫長恨”幾個環節的設置,引領學生逐漸深入對《長恨歌》主題,僅僅扣住一個“恨”字。通過楊貴妃之“恨”、李隆基之恨、“白居易”之恨三個角度進行探究,通過多種手法最大可能地把李楊帝王愛情還原成作爲常人的愛情,讓學生體會到李楊愛情的堅貞。通過白居易與湘靈的故事讓學生對李楊愛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滿了悲憫情懷。從中也體會到白居易內心矛盾:他既恨李楊浪漫的愛情夭折留下無盡憾恨,也恨荒淫無度自釀苦果,所以我覺得作者感情是複雜的。詩詞教學豐富的情感是通過學生的善感之心表現出來的,所以詩詞課堂應該是培養擁有學生善感之心的天地。

語文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課堂。這節課也有不少遺憾,比如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師自己的觀點很強勢,而且也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匆匆板書,有貼標籤之嫌。再如,課堂的分析、欣賞有餘,吟誦不足。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7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讓學生自主質疑,然後圍繞疑點深入研讀課文,逐字逐句體會、尋找答案,最後熟讀成頌、昇華感情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既體現語文課的教學特點,又切實有效地進行了思想教育,一舉兩得。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字裏行間體會醜小鴨的種種不幸遭遇,進而感受面對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會到來,並且能汲取課文的精神力量來鞭策自己的學習。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課伊始,理解了課題,簡要學習了生字詞後,我便出示課文最後一段,請學生仔細品讀:“‘新來了一隻天鵝,一隻美麗的天鵝!’孩子們在湖邊叫起來。醜小鴨太高興了,他揚起翅膀,伸長脖子,從心底裏發出快樂的呼喊:‘ 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幸福的一天!’”初讀之後,學生知道這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興奮、喜悅的心情。但深究下去,卻並不只是這麼簡單。醜小鴨爲什麼會有那樣的表現,爲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究竟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呢?是什麼讓醜小鴨如此興奮、喜悅呢?這些問題是打開文章思路的重要環節。於是我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話提出些什麼問題。學生準確的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於是課堂的教學因疑而起,學生的探究熱情開始激發。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時,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浪,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勇敢地向問題和困難挑戰,就一定能獲得成功。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信心? ”這些話既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暗中滲透了本文的精神——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學生在我的鼓勵下便開始分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積極從課文中尋出問題的答案,爲後一環節的交流作準備。

三、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學生圍繞“醜小鴨爲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懷着怎樣的心情?”兩個問題,自己的發現和理解與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將不斷的深入體會醜小鴨所經歷的種種不幸,而教師就在其中起點撥作用,引導學生更深透的領會文章的內涵,進而產生對醜小鴨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與醜小鴨發生強烈的共鳴,爲下一步的昇華感情、明理導行埋下感情的伏筆。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課文學習完了,學生對醜小鴨的境遇已經具有了深深的同情,也爲醜小鴨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感到高興。這時,我順勢提問:“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就能很自然地說出要像醜小鴨那樣遇到困難不灰心,勇敢面對困難,這樣纔有好的結果。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要把課文的精神融進學習領域:“是啊,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應該像醜小鴨一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願這種精神能激勵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至此,課文學習與德育滲透已圓滿結束,課雖結,情猶存 ……

不過,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些許的遺憾,在把握課堂機制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8

今天講了《帶雨的花》一課,讓我感覺很不成功。原因在於學生的積極性一點也沒有被調動起來。事後分析原因覺得最主要的是自己的課備得不夠充分,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衡量學生,其實這在教學中是應該儘量避免的,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作爲一個人的獨特地位和價值,我們應該以學生爲主體,備課不僅要備好教材內容,更應該備好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有很多問題都沒有考慮到,比如:學生沒有經過充分的預習,是不能很快的概括出課文內容的,而我不僅忽略了預習這一環節還妄想讓孩子們按照我的意願很快地給出答案,其實這是很困難的事;另外,當我問到:你有偷偷跑出家的時候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讓我很意外,根本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答案,而我也茫然不知所措,只來了一句“看來同學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其實孩子們一定都有這樣的經歷,這時候正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可我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種狀況,讓學生學起來更加吃力。整堂課下來自己有一種很吃力的感覺,我想學生也一定覺得沒什麼收穫或收穫甚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學會充分的備學生,儘可能的考慮到學生的方方面面,遇到突發事件一定要沉着冷靜,也許它會變成很好的課上生成資源。

上完了這節課,我有這樣一個小困惑,如何才能與學生拉近距離,甚至消除距離呢?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9

1、朗讀指導到位,訓練紮實有效。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讀文本,以讀促講,以讀導思,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最大限度上引導了學生朗讀。一開始是學生的個人個性化的自由朗讀,接着是指名有感情的句子朗讀,然後是同學間,男女生間的賽讀,幾乎使朗讀貫穿始終。個別讀我強調梯度指導,讓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展示讀我請大家欣賞,邊讀邊想象畫面;男女賽讀,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興致昂揚……形式多樣的朗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真正使學生願讀,愛讀,樂讀。

2、激情地投入

因爲喜歡,才能激情地投入;因爲喜歡,也就不再覺得勞累。在課堂上,我始終走在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距離,教師的眼神、動作、語言和學生的眼神、動作、語言相互交流着對文本的理解。因爲老師對文本激情地投入,對課堂激情地投入,對學生激情地投入,點燃起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全心地投入,使得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學生的學不再遊離,不再勞累;上課成爲一件樂事,一件願意全身心投入的事。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0

《與象共舞》是篇略讀課文,講述了泰國人與大象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展示了泰國獨特的地域文化。我在教學中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1至3自然段,讓學生在學完前三自然段的基礎上總結出研讀本文的方法——抓關鍵詞品讀,接着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4至5自然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方法去理解課文。

一、引導研讀前三自然段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很重視朗讀和默讀教學。因爲大綱中規定的“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就是指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爲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學生的文字鑑賞力,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入情境、腦中浮現出生動的畫面,把文字還原回生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感受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我引導學生在文字中感受象和人的關係爲什麼會這樣和諧友好?引導學生學習1至3自然段,這是扶的過程,最後讓學生總結出研讀本文的方法──抓關鍵詞品讀,爲學生自學下面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合作研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學生的學習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所以我在“放”的過程中讓學生合作學習四、五自然段。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方法去理解課文。讓學生進入到文本中去,滿足學生們的探究欲、表現欲。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充分展示自我。這種扶放教學的方法較好地培養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1

《3-6歲兒童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爲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幼兒活潑好動、思維活躍,且注意力易分散,重複動作技能的練習會使他們易於疲勞,產生厭煩情緒,以致經常出現教師難以實施教學的現象。因此,把體育活動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較爲完整的故事,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展開體育教學,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在人景動情中促進各項教學目標的達成。比如,在執教小班體育活動內容“練習手膝着地向前爬、往後爬”時,設計擬人化的“小螞蟻運糧”故事情境,構思了有趣的故事情節——螞蟻寶寶跟着螞蟻媽媽出門玩,在草叢裏發現了糧食,但在把糧食運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種種困難,如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氣、遇到大甲蟲等。在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中,“螞蟻寶寶”時而興奮、時而緊張,積極主動地完成了一系列動作鍛鍊要求。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2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舞曲。爲了讓幼兒很好地感受藏族人民熱情、奔放的豪情與舞蹈特點,在這個舞蹈學習之前我特地請幼兒仔細欣賞了這首樂曲的內容,並把歌詞讓幼兒熟悉了一遍,發現幼兒對歌詞的理解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把歌詞和樂曲的學習,放的比較簡單,就進入了基本舞步的學習。先學了彈簧步和進退步,然後又做了幾個簡單的手部動作。再配上一些皺紙彩條,一甩一甩地煞是好看,我想孩子們一定會非常喜歡的,於是就把整個舞蹈動作連貫了起來,表演了一遍給幼兒看。沒想到佳佳在一旁說:“老師,你的動作不好看!”這個時候我有點尷尬,但是隨即一想,一定是自己在做動作的時候表情不是很自然,比較起以前的全老師,舞蹈動作肯定沒有她跳得好看、自然。

怎樣改變這樣的尷尬局面,又讓孩子們心服口服,並調動學習的舞蹈的積極性呢?於是,我請一位小朋友自告奮勇上來和我進行比賽,讓幼兒仔細看看,誰的動作更好看。看到佳佳踊躍報名,我就順勢請了佳佳,幾個動作下來,小朋友們看到,佳佳在音樂之下,根本就沒有做什麼動作,而我則放鬆了心情,揮舞着綵帶,自然、優美的和着節拍,跳着舞,小朋友們一下子被我的舞姿吸引了,爲我鼓起掌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大家:“這個舞蹈好看嗎?”“好看——!”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我忙請幼兒一起學起了舞蹈。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學得很認真。

在幼兒說出老師的動作不好看的時候,其實我很汗顏。由於個人在舞蹈方面不是很自信,所以導致自己雖然在課前進行了多次琢磨,但還是在幼兒面前很緊張,動作比較 ,纔會發生這樣的狀況。還有,平時與幼兒之間雖然有很多語言上的交流,但還是與幼兒間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以後不僅要在課前認真備課,還要在舞蹈基本功上加強練習,並加強與幼兒間的情感互動。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3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紅軍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的戰鬥過程,表現了紅軍團結一心、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先寫和敵人搶時間;接着寫巧奪瀘定橋;最後寫奪下瀘定橋。全文緊扣飛奪二字,重點寫了奪橋的困難和怎樣奪橋兩部分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爲: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認字10個,寫字6個。繼續練習寫摘錄筆記,練習獨立識字。

3.理解“關鍵、心驚膽寒、震耳欲聾、千鈞一髮、奮不顧身、激烈、搏鬥、浩浩蕩蕩”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本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及有關圖片瞭解戰爭。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了“課文爲什麼要用飛奪呢?紅軍爲什麼要奪橋?等等,接着讓他們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並結合課合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小組讀等方式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紅軍爲什麼要搶時間,他們是如何進行搶時間的以及奪橋時碰到了哪些困難。接着自讀找出“飛”和“奪”的相對應段落,然後,再分別找出每個部分的重點詞、重點句子,標畫出來;再組織在小組裏交流,體會紅軍面臨困難、艱險,感受紅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最後運用多種方式熟練地、有感情地指導朗讀。

回顧上課的內容,發現自己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以及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爲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4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爲: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課後我還佈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結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語言風格,幽默地寫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態和性格,而且很有見解。如:有的孩子認爲中指並不向先生說的那樣“養尊處優”,反而是“忍辱負重”,每天扛着鋼筆寫個不停,都累得駝了背。多麼生動的比喻啊!由此可見,我們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挖掘不同課文中的寫法特點,讓學生在仿寫、續寫、擴寫等活動中,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5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爲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後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爲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6

《北京》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採用總分總的寫法主要從天安門、立交橋、柏油馬路、名勝古蹟、公園、高樓大廈等幾個地方介紹了北京的美。表達了人們對祖國首都的熱愛。

在開課時我讓同學們跟唱《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把學生的興趣提上來,讓學生意識到今天學的課文和北京有關,然後把學生帶入情境,請到過北京的同學說說去過北京的哪些地方,從而揭題。

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通過朗讀感悟北京的美。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談感受到引入課文中的文字朗讀體會,學生對這幾個地方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理解的課文時適時指導理解詞語“莊嚴”、“矗立”、“川流不息”。體會北京天安門的神聖、車輛之多。

在課外我還收集了許多北京的圖片在課上給學生欣賞,目的是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北京,當圖片播放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發出讚歎。通過欣賞圖片激發了學生對北京強烈的興趣,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不足的是在本堂課中,我發現課堂氣氛不活躍,由於學生對北京的瞭解還不多,因此口頭表達不夠完整和準確,因此在今後教學中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將聽說讀寫貫穿於課堂中,真正把語文的工具性體現出來。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給學生上的是12課《荷花》,上完後感覺非常成功,所以把這節課的一些收穫記下來。

《荷花》是葉聖陶寫的一篇狀物抒情的記敘文,文章語句優美,充滿想象,讓人讀後能身臨其境,賞心悅目。葉聖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說過:“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一毅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同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所以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的是美讀法教學,在合適的地方配上了寫話指導。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兩處利用課文的留白出進行的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_______地冒出來,彷彿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使勁)地冒出來,彷彿(不想錯過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自豪)地冒出來,彷彿(是一位演員在展示自己的白紗裙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亭亭玉立的),彷彿(是一位舞蹈演員正在荷葉搭成的舞臺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爲,我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想象,不會說優美的句子,看來只要給學生正確的知道,學生會還給我大大的驚喜。

二、第四小節中還有這樣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落在我的肩膀上,彷彿要與我比一比,誰纔是這最美的。”“小鳥飛過來,繞着我打轉,唧唧喳喳地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了大荷葉上,擡着頭,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變成這樣一朵美麗的荷花該有多好啊!”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藉助美麗的範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8

《平分生命》是在家長開放日做的公開課,課文講寫的是年僅10歲的哥哥爲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鮮血,並要與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讚揚了小男孩的勇敢,表達了濃濃的兄妹親情。哥哥對妹妹的愛大於生命。學習這篇課文的要求是體會兄妹間的濃濃親情,感受男孩爲妹妹無私奉獻的勇氣和情懷。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與偉大。

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貝貝的動作、神情、語言的句子,從重點詞句中讓學生去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去體會貝貝的勇敢和對妹妹的無私的愛。教完《平分生命》這一課後,給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創設情境,讓孩子入情朗讀

文章感人至深,所以課堂朗讀,我採用配樂朗讀,學生聽得認真,朗讀的學生讀得入情。學生的感情就被調動起來,被哥哥與妹妹的故事深深吸引。

二、層層深入,內化感情

在講解課文內容時,我多次採用,層層推進朗讀法,讓孩子通過我的渲染與鋪墊,讀時感情更加投入,也更能體會出哥哥對妹妹的疼愛。並懂得這份愛的偉大。

三、交流對話

對話是語文課堂的生命。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應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遞,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課堂上我儘量創設情境,追求師生平等的對話,在交流中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學習即將結束時,我就創設了一情境:播放一組親情的圖片,讓孩子體會人間的溫情,並說說對於愛的理解,從而回報自己的愛,由於有些圖片孩子之前見過,所以沒有足夠激發孩子想說的慾望。

四、指導朗讀

一篇課文學生是否理解了,從讀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小男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朗讀,體會男孩的勇敢以及對妹妹無私的愛。在教學中我有意加強朗讀指導,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評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出輸血前後的變化,通過讓孩子分析男孩的心裏活動,更能體會出男孩的勇敢,並讀出自己的感受。

整堂課,學生情緒飽滿,課堂參與程度高,所有人都在思考,如果最後在選擇圖片時,能更慎重的選擇,少選擇重複的就更好了。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9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想作爲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知道。但作爲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麗的地方?“美”在哪裏?如果沒有去過北京的孩子或沒有父母幫助認識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讓這些孩子能更直觀地認識北京,讓其心走進北京,熱愛北京。我想這是一個語文老師教會孩子學會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決定選下這篇課文,在 “教學開放周”活動中,讓我自己和學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瞭解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

經過課前蒐集資料,學生對北京已有了許多認識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邊讀邊想書上所描寫的是否和課件展示的一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20

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爲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爲“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爲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爲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爲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21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期盼玫瑰早日開花。然而,當玫瑰快要開花時,小鹿因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能看到玫瑰花。課文圍繞“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思考。故事的深層,蘊含着美化環境的意義,以及在爲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的思想。在這個過分崇尚自我的社會中,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就顯得尤爲重要。

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一層深意,我讓每個孩子都成爲森林中見過小鹿玫瑰花的小動物:“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很多小夥伴也趕來了。你看,我們也看到聞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們會對小鹿說什麼呢?”創設情境,說話練習。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小蜜蜂”說:“小鹿,我採過你種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現在想起來我的嘴裏還甜甜的呢!”“小蝴蝶”說:“小鹿,我見過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們都要到玫瑰叢中跳集體舞,大家都說:‘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小兔子”說:“小鹿,我戴過你的玫瑰花,朋友們都說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們擁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只要我們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穫驚喜。

精彩的回答已給“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不需喋喋不休地說教,孩子們已能深深體會到小鹿的玫瑰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給人快樂的同時,小鹿也收穫着快樂。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22

本次上的是蘇教版四年級音樂課《豐收之歌》,我仔細分析了大綱,這堂課的要求是完全融入了聽、唱、跳、奏、演爲一體的綜合課程。我從中選擇了“跳”這項教學重點,讓學生很好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豐收的喜悅情緒,通過集體舞的學習培養他們相互協作的精神。

課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熟悉四年級學生現有的水平以及上音樂課的狀態,課上能夠按照我的教學思路沉着進行,學生表現的也很認真很積極,學習集體舞的熱情高漲,而且同學們完全放的開爭先恐後上臺表演,達到本堂課的高潮。總的來講,這堂課能夠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但是自己對這堂課仍然需要深度反思,因爲賽課的心情和平時上課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很好的放鬆融入到學生中去,沒有能全面的關注到學生的表現,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多動腦,多思考,儘快能在音樂課堂上游刃有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