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1W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用親切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售貨員阿姨及她的女兒關心小兵,勝似親人,媽媽用愛挑起生活的重擔,主人公小兵,小小年紀卻懂得關愛父母,自尊自愛,“非常喜歡小汽車”卻“不要媽媽買”,非常渴望擁有小汽車卻對着售貨員阿姨說:“不要!”故事情節曲折,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精選17篇)

現代社會中養尊處優的孩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而本文用貼切的語言講述的故事,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並自然而然的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對父母的關愛,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個很好的思想教育題材。因此,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悅可持續型的氛圍,上課伊始,我首先與學生進行啓發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具嗎?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見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你會怎樣做呢?"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自主學習,發散思維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遵於這一目標,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及詞語卡片,創設找朋友的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先詞卡出示“晴”,讓學生認讀,並請讀得準確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讀,然後課件出示“晴”,請同學們給“晴”找朋友,學生們很快完成了這一任務,找出了“目不轉晴”這文中的關鍵詞,我隨機運用課件出示帶有“目不轉晴”的句子,請孩子們在小組內表演“目不轉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齊讀“目不轉睛”,接着嘗試用“目不轉睛”互說句子,同學們發言熱烈,參與性高,我乘勝追擊,讓大家把“目不轉睛”當成最好的夥伴認真書寫,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認讀“櫃檯”“售貨員”“富裕”“心疼”等詞,鞏固了識字教學,爲閱讀課文打下基礎。如此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對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有效地促進。這樣輕鬆、寬鬆的氛圍,讓學生體驗了學習的喜悅,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2

1、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教育不能沒有感動,教師不能沒有感動。教師要用自己的感動去感染學生。否則怎能教會孩子學會感動呢?教師接觸文本後難以平靜的心緒,在教學中化爲飽含情感的教學語言、適時深情的小結、與學生如遇知己般的共鳴。這些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2、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通過導入時的兩次看圖說話,鍛鍊了言語表達能力和觀察力;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對比,創設了教學情境,醞釀着滋養心靈的養分──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又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把握字裏行間中的點點情絲,從而走進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小兵的情感世界,與他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然後“自化其身”,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靈上得到陶冶,成爲美的情境中的人物,激發思想情感,達到語文學習的思想性目的。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3

它所在的第六單元課文是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排的,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於生動感人的故事之中,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車”和“堅決不要媽媽買”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強烈地向我們傳達着“愛母親”的信息。

然而,現在這些在春風雨露中長大的獨生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的。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這堂課後更加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真正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呢?我想,莫過於動之以情!

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動;讓這個玩具櫃檯前的孩子的高尚情感,撼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與老師的感動產生共鳴。

語文的人文教育,就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感、文感的磨練,實現“美感”的積澱,發揮其“美化人”的功能。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4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用親切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售貨員阿姨及她的女兒關心小兵,勝似親人,媽媽用愛挑起生活的重擔,主人公小兵,小小年紀卻懂得關愛父母,自尊自愛,“非常喜歡小汽車”卻“不要媽媽買”,非常渴望擁有小汽車卻對着售貨員阿姨說:“不要!”故事情節曲折,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現代社會中養尊處優的孩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而本文用貼切的語言講述的故事,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並自然而然的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對父母的關愛,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個很好的思想教育題材。因此,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悅可持續型的氛圍,上課伊始,我首先與學生進行啓發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具嗎?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見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你會怎樣做呢?"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自主學習,發散思維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遵於這一目標,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及詞語卡片,創設找朋友的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先詞卡出示“晴”,讓學生認讀,並請讀得準確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讀,然後課件出示“晴”,請同學們給“晴”找朋友,學生們很快完成了這一任務,找出了“目不轉晴”這文中的關鍵詞,我隨機運用課件出示帶有“目不轉晴”的句子,請孩子們在小組內表演“目不轉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齊讀“目不轉睛”,接着嘗試用“目不轉睛”互說句子,同學們發言熱烈,參與性高,我乘勝追擊,讓大家把“目不轉睛”當成最好的夥伴認真書寫,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認讀“櫃檯”“售貨員”“富裕”“心疼”等詞,鞏固了識字教學,爲閱讀課文打下基礎。如此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對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有效地促進。這樣輕鬆、寬鬆的氛圍,讓學生體驗了學習的喜悅,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5

課堂實錄:

師:孩子們,讀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

生:可愛。

師:你從課文中那些地方的描寫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呢?請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並用線把它們畫出來------

師: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師:好了,咱們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生:槐鄉的孩子------頭上的兩隻蝴蝶上下襬動------?

接下來這個時間很長------

儼然一個可愛給孩子嚇住了,到底什麼是可愛? 多數學生還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現上,好多同學都是話畫的這幾句話。

生:槐鄉的孩子還不等雲雀叫醒黎明,就去山上採摘槐米了,他們走的很早,他們很勤勞,這點我覺得很可愛。

生:槐鄉的孩子不向父母伸手要錢---------

教學情境二

問題改爲:孩子們讀了課文《槐鄉的孩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

學生思考後就開始說

槐鄉 的孩子很勤勞,書中這樣寫到

槐鄉的孩子,不問自己的父母要錢,會自立

槐鄉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

槐鄉的孩子不怕熱,起得早-------

咱們同學說了這麼多這麼好,槐鄉的孩子多可愛呀!

這是孩子們通過讀課 文,自己的獨特感受.這個問題的設計,很容易使孩子們思維活躍起來,前 者爲什麼出現困難,就是因爲老師的一個可愛給同學們的思維限制住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可愛究竟可以怎麼理解呢? 這個詞語在稍大的孩子的理解可能會更寬泛一些,顯然課堂上一個關鍵的提問是整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中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而前者把一個感受強加給孩子們,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因而課堂上出現學生卡殼現象,交流不積極.不知如何說,,而後者則是沒有框架無拘無束暢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其實在我們上課之前作了研究,在商討這個可愛究竟可用不可用,我們有兩種意見.事實證明一個問題的兩個問法導致不同的課堂情景.和教學效果.這就告訴我們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教師要提高各種各樣的技能.要和學生很好的互動和溝通,就要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搞好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出發.那樣我們的課堂纔會變成精彩的課堂,自主,平等的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認真,細緻的去尋找那把開啓學生心靈的金鑰匙。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6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爲“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爲“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溫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7

今天我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集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於一體的文章,通過開課時兒歌動畫的導入,各種遊戲的環節設計,還有各種形式的朗讀、表演等,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樂”。

教學中,注重抓住關鍵詞的理解,加上形式多樣的朗讀,告訴學生作者所以長大後能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與他刻苦鑽研是分不開的。讓學生深刻體會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這也體現了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

我覺得還有欠缺的是在知識性的體現上,教學這篇課文是一個很好的向學生介紹天文知識的機會,但在這次的教學設計中沒有涉及太多,只是用課件演示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轉動的過程。在實施時還可以考慮在課堂拓展環節加入夢幻般的星座圖片的欣賞等,這樣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也更能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真正做到讓孩子“樂於學、學於用、用於研”的效果。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8

今天我講了《數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學習本課我採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於刻苦鑽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麼,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張衡認真耐心的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的感情朗讀。

1、主導線索清晰明瞭

整個課堂教學用兩個問題進行貫穿:數星星的孩子是誰?小時候的他是怎樣一個人?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線索展開,一氣呵成。

2、寓教於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採用表演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3、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設計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爲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靠、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4、扣詞,訓練表達

最後一個段的生字比較集中,出現了“張衡”“漢朝”“天文學家”等幾個比較陌生的詞語,如何讓這幾個詞語成爲孩子腦中深刻的記憶,我是這樣教學的:先讓他們自由讀,“你能從中知道些什麼?”激起孩子的求知慾,讀完之後他們會說“張衡是漢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等。然後通過老師的簡單介紹瞭解漢朝年代的久遠,從字面猜想“天文學家”的含義,理解“著名”的意思,並且用“著名”一詞練習說話。讓學生對這些詞語的印象有了一個清晰之後,我就出示張衡的畫像,請學生用多種方式把這幾個詞語連起來介紹張衡,從而使抽象的詞語變成自己能熟練操作的語言,同時促進了孩子的對信息的組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讓他們明白原來同一種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多好!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9

對同一篇課文,對同一個人物,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讀課文第八自然段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學生讀出了難過,因爲雪孩子捨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學生讀得高興,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變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是一件好事。學生不同的見解代表了個性化的審美價值,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本課教學的不足有下面幾點:1,整段整篇的朗讀少,最後缺少全文的朗讀展示環節。2,老師的語言還需要推敲錘鍊,如在讀完第五自然段後,讓學生說讀後感受到危險了沒有,有的學生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明白,問題缺少實效性。3,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缺少評價,導致後面學生的朗讀缺少提升。4,課文中有些詞句挖掘不夠,如"自己卻化了","他飛到了空中"中的"化"和"飛"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點明瞭由"雪"到"水"又到"汽"的變化,但課堂上沒有進行引導。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0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爲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蘊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所以,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選擇了教學這篇課文,我以讀爲主,藉助媒體課件,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文本,在體會星空的美同時,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

一、注重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效性和紮實性。

“課堂上沒有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學的倒退。”《燕子專列》是一篇以敘事爲主的課文,但是整個事件的每一個情節都蘊涵着豐富的情感因素。本節課教師把指導讀書作爲教學的一條主線,以讀爲本,創設情境,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去感悟,體味文本蘊含的深義,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

一、入情入境,以境激情

“情生於境,境能移情”。在學生理解燕子遇到的麻煩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播放一段大風大雪的錄像片,狂風暴雪的震撼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其次,過渡語設計都很煽情,很符合這一課的感情基調,在放風雪錄像片時,老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這樣說:“風猛烈地颳着,雪紛紛揚揚地下着,真是狂風暴雪,天寒地凍,小燕子覺得冷,也覺得餓”。在觀察課文插圖時老師又飽含深情地說:“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到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有大人,有老人,還有和你們一樣大小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你們想認識她嗎?”。結束時老師煽情的聲音又再次響起:“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愛心的瑞士人民,燕子得救了,它們坐上漂亮舒適的專列,離開了瑞士,到了溫暖的地方。活潑可愛的燕子,熱情善良的人們,在大自然裏幸福地生活。生命是這樣美好,人與自然是這樣的和諧。來,我們爲幸運的小燕子放聲歌唱。”(課件:兒歌《小燕子》)。充滿視覺衝擊力的錄像片和煽情的導語不僅很好的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爲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瞭解人們不畏嚴寒到處尋找燕子是多麼的不容易提供了幫助,同時也爲學生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自主探究,“讀”佔鰲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讀是關鍵,是“問”和“悟”的基礎,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薰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既有語感的培養,又有情感的陶冶。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讀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而老師就恰恰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用自己質疑提問,“同學們都讀過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一定有許多問題縈繞在你的腦海中。誰來說一說?”這一做法,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的學情,把讀書的權利、選擇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同時在學習小貝蒂一段時,“哪些語句使你感動,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和小組同學交流交流”。這個開放性的自學要求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一,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經歷“感悟——提煉”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彙報、交流過程中,教師恰倒好處的引讀、指導讀,更提升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體會。整節課首先是自由質疑,初讀感知,接着,品讀感悟,深入情境,同時又在研讀中感受濃濃的愛心。清亮的童聲始終響徹課堂,琅琅的讀書聲成了課堂最美的語言。

三、朗讀指導,大雪無痕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的朗讀做出明確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朗讀。“這位同學讀得認真,同學們聽得投入。我們來評一評,到底讀得怎樣?熱情地指出優點,真誠地指出不足!”這一環節,激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取了進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與和諧,與人爲善,共同進步,將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用自己的語言朗讀表達出來了。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的自讀、自問、自悟,營造了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體會一種樂趣。當然教師必須首先體會作品中的感情,在教學中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她們的心絃,讓情滿課堂。

有遺憾,也有收穫,我喜歡這樣粗糙而又真實的課堂。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1

我認爲打造高效課堂,應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要堅持備課策略:“以激情點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達成共識。”二是以合作交流爲舞臺,以問題探索爲主線,以創新思維培養爲目標,以體現有序、積極、愉悅、自然的課堂氛圍爲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問質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讚賞的機會。

在教學設計上,我積極探索,並努力實踐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拓展提升,當堂檢測”高效課堂七大模塊。以期形成“將知識轉化爲智慧,把文明積澱成人格”的課堂理想境界。

《巨人和孩子》這篇課文,通過寫一個巨人前後的變化及其產生的結果,告訴我們:“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文字比較淺顯,主題鮮明,通過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循循善誘的引導,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表達欲、交流欲、成功欲。據不完全統計,在此堂課上,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展示的同學有三分之二以上,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在課堂設計中我與新課標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方針是一致的,在課堂裏上我注重了實施高效課堂的改革,大力推進、全面倡導學生的自主研討,真正做到了講練結合,拓展延伸。基於此,我認爲我較好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意識”, 所以我把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主要內容作爲我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需要學生來自學完成的部分,從同學們對“棲息 (憩息) 樂不可支 咆哮 翩翩起舞”幾個重點字詞的背誦和默寫以及文章主要內容的總結來看,學生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學部分,並且樂於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二、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着眼於文本,讓學生形成看法,養成咀嚼語言文字的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整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巨人回來之後,看見孩子們在他的花園玩,他做了什麼?這些行爲反應出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巨人的這種行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巨人的花園一直是被冬天佔領的嗎?是什麼讓巨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你認爲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等這樣幾個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在回答這幾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能着眼於文本,而且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探究、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勇於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在回答“巨人的這種行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時,學生能從巨人、孩子、花園三個方面去考慮,在回答“你認爲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時,學生能從愛心、快樂、奉獻幾個關鍵處去着眼,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得整節課都在輕鬆和諧、愉快激情的氛圍中完成。

學生能從文章中得出“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這篇課文也就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把語文運用於實踐中。

我認爲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在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延伸“體味別人眼中的愛心,把愛心具象化”,這一環節完成的非常好,學生能主動積極、有禮有貌的對聽課老師進行採訪,“在您的眼中,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心”,並把自己採訪到的信息快速準確的反饋到黑板上,其他同學也能夠很好的配合,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任何課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認爲這屆課重點有這樣幾個不足:

一、導入太過簡單。直接對自學的部分進行提問來導入新課,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感,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失去期盼和興趣。

二、在設計問題上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理解體會,我還是引的太多,說得太多。

三、備課還是不到位,使得課上前鬆後緊,尤其是時間安排上不佳,缺少對重點段的品讀、感悟。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2

記得那是第三週吧,聽說校領導要來聽我的推門課,因爲我是新來的老師,所以我選擇了第四課《槐鄉的孩子》,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裏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因爲是自讀課文,所以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並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裏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恆——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爲了能讀上書……

最後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麼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爲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鬆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3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意圖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天氣很熱的句子: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着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們去採槐米,得受多大的罪啊!可光憑老師口頭解釋天熱的程度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讓學生親身體會得到。所以,我給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回憶一下自己在暑假時經歷的天熱的感受,來體會和品味這個句子的意思,進一步體會槐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懂得勞動的快樂。

經過一陣思考,小手舉起了一片。

陳浩然一本正經地說:“天真熱,我真想鑽進冰箱裏。”

張金凱接着說:“真熱啊,我想跳進河裏洗冷水澡,還不想出來。”

“暑假的時候天好熱!”王蒙源認真地說,“我真懷念冬天下雪的日子,希望冬天快快來到。”

“有一次,熱得我不住地吃冰棍,一下子竟然吃了五根。媽媽還打了我一巴掌,說非把我吃拉肚子不可。”牛新建邊笑邊說。

“想起暑假的熱啊,我身上是不停地流汗,裏裏外外的衣服都溼了。”商慧琳本來就胖,說着說着還真出汗了。

……

經過學生的發言,真切地感受到了天熱的程度,都紛紛感慨:能在這樣熱的天氣裏去鉤槐米、拾槐米,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槐鄉的孩子勤勞勇敢,值得大家學習。 

身臨其境纔是真。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4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它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的鄉下孩子特有的快樂生活。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小節寫鄉下孩子幼小時生活在爸爸媽媽懷抱裏的情境;第二小節寫鄉下孩子在田野裏歡快遊戲的情境;第三小節寫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快樂;最後一小節是對鄉下孩子在農村廣闊天地裏幸福成長的讚美。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情。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髮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也有極大幫助。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爲指導,以學生爲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通過情景導入、自讀體會、語言發展、詩歌創作這四部分,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爲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方式多樣,激趣學文:課文教學中,我力求把讀放首位,通過自讀,評讀,比賽讀等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並把課文讀準,讀流利,到有感情。

2、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蘊涵的深刻道理。如:讓學生自主讀第一節,啓發思考:這個孩子在玩具櫃檯前想幹什麼?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感受?說說自己的理由。並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深入體會小男孩對玩具汽車的喜歡之情。從小男孩在玩具櫃前的表現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現,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爲理解下文小男孩的異常決定,體會人物的品質打下堅實基礎。自主討論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讀相結合,訓練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深入研讀課文後,分組研究討論:小男孩那樣喜歡小汽車,爲什麼不買一輛呢?結合課文內容,抓住"爲什麼喜歡卻不買"這個核心問題,統攝文章的主體部分。利用對話較多的行文特點,從讀中理解。學生在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過程中,避免了繁瑣的分析,提高了教學效益。同時強調自讀自悟,引發學生的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悟,豐富學生體驗,並從中受到人物優秀品質潛移默化的影響。

然而,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認真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課堂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課堂上學生的感受談得還不夠深刻,內容還不夠具體。仔細分析,這與我在課堂上巧妙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有關;也與我有些緊張,沒有仔細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而忙於教學進程,給學生默讀的時間還不夠充分有關。

因此,嘗試上了這節略讀課文後,也使我更清楚了今後略讀課文教學的方向,既要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自由閱讀的時間、空間。同時也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徵、認知水平,還是要給予適時的引導、點撥。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6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說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說明嗎?”他說:“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說:‘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說:“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說:“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說:“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說:“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說,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說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爲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說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說:“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說:“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爲,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臺,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反思 篇17

1、讓生字的教學和課堂一樣充滿靈性

本課中的生字比較複雜,學起來有點難度怎樣讓孩子們記得清楚,又能學着運用呢,在“撒”字的教學中,我先讓他們說說這個字該怎麼樣記,當有人說出,用加一加的方法記時,我又借勢引領他們看這個字的組成,是由“提手”加一個“散”,也就是說,用手將某樣東西散開。隨後提問:“撒用在句子裏有什麼好處呢?”孩子們馬上就聯想到了,寫出了星星很多。

教學距離時,爲了讓大家理解什麼叫“距離”,我採用了黑板上繪圖的方式,更直觀的解釋了“距離”的意思,大家在理解了的基礎上,還能說句子呢。

2、通過“數星星”“課本劇”等環節,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的陣地。

“數星星”“演課本劇”都是爲了做過的,能更刻骨銘心。孩子們將自己當作了張衡,學着數星星,數着數着,累了,放下了胳膊,這樣的細節當然是我所期待的,我抓住這一現象,採訪,解惑,在孩子們自己的話語中,輕而地達到了教學的難點,體會了張衡的耐心。“演課本劇”是課中緩和氣氛的一個小插曲,在自扮自演的遊戲中,孩子們更能深刻的體會人物的心態,感悟人物的個性特點。

3、瞭解張衡的卓越成就,激勵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決心。

這是最後的昇華部分,在成功的觀看了“北斗七星”是如何繞“北極星”轉動的科學知識後,再進一步瞭解張衡的成就,孩子們對張衡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說出了,也要像張衡一樣愛好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還是有史料不及的狀況發生,比如,缺少有張有弛的課堂張力,不能靈活的應變突發事件等,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多揣摩,多多鍛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