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K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

一、針對課文類型,正確選擇教法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法國的 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贊 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 神。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 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 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 密不可分的, 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 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 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 我隨即又否認了。

因爲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特別重要 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 的感覺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 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 法, 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 我主要採用 “以述促讀” 的方式, 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爲人;在講傑克 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 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 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 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爲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 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針對不定因素,及時調整教法

長久以來, 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 在備教材的同時要 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 都充分地考慮到。因此許多老師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 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 以達到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3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4

廣大教師合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急待提高。要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我們的各科教學,教師首先得具備過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我本人對計算機操作只是略懂皮毛,所以,我執教的《太陽》一課的網頁課件是由學校的電教老師幫助製作的。

在製作過程中,要將自己的設計意圖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常常是邊講述邊比畫才能讓製作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由於理解上的偏差,製作出來也還會不盡人意。如此反覆修改,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當時,我最大的感慨就是:要是自己能獨立完成這些複雜的網頁課件,那該多好。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不熟練也不可避免地給網絡課的教學帶來了限制。例如,在本課教學中,我原來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後利用留言板功能相互交流信息,但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無法達到這一要求而只好放棄。

我想,要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以廣泛地應用,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加以培訓,提高廣大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5

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的《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以及“我”在老漁翁的啓示下,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們當作朋友。文章短小精悍,詞句優美,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好素材。回顧整堂教學,能做到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以讀爲主,品味情感 。

以讀爲主,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讀得真情流淌,就必須牢牢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句,讀讀、議議、品品,讓學生在品中感悟,在品中積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以讀爲主的訓練主線,巧用朗讀的形式和語氣,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在教學翠鳥的外形特點時,我以"你們喜歡翠鳥嗎?但我聽同學們的朗讀怎麼感覺不到你們對翠鳥的喜愛情感呢?"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有勇氣來讀讀這兩段"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以"聽你讀,我怎麼感覺不出翠鳥飛得快?""同學們自己小聲練讀第二自然段,體會體會'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看應如何讀出變化.""我們進行男女生比賽讀".最後一自然段的"我聽你不像老漁翁,像二三十歲的打魚的人.""下面聽聽別人讀讀,猜猜這個老漁翁有多大."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品味情趣.

二、巧用課件,形象直觀

國小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性強,中年級學生尤其如此。於是,我利用課件設計了讓學生根據預習所得給翠鳥上色、觀看翠鳥捕魚等教學環節。這樣做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外形及動作描寫部分,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二是這樣做符合國小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三是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 .讀寫結合,寫出興趣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國小生不盡需要模仿,而且善於模仿.這是因爲國小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可以說國小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葉聖陶曾經說過:"課文是最好的範文."所以國小生作文可以從模仿起步的.本課在對翠鳥外形描寫的這一段話就是一個訓練最佳結合點,是練習寫作的材料.全文圍繞"鮮豔"一詞,分別從頭部.背部.腹部具體描寫.在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片段後,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節做得還不錯.我還要求學生課後完成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習作.

雖然如此,講課中依然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陳舊的一問一答太多,應採用問題式探究.問題式探究是創設一種問題情境,引導.鼓勵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我們所說的問題式探究不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一問一答的問題式教學.應該是教師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反覆閱讀,嘗試,比較,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地探究解答疑問,在疑問解決的同時發現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的一種反覆的思維訓練的過程.問題解決不是最終目的,整個探究過程纔是核心.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沉浸在問題情境中,探究學習得到了落實,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會提出一個個具有學生味和個性特點的問題,閃爍出具有學生味和個性化體驗的精彩回答,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像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說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我又提出了有密碼可以把幸福請出來時,同學們都很好奇,以至學歌時都很投入。所以,在引導學生學唱一首歌時,我認爲首先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歌,是他們愛唱的,這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外,教師的引導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另外,由於沒有經驗,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全面,以致上課的時候出現了學生提出沒有小酒窩該怎麼辦,這是根本不會料到的,我想起培訓的時候有老師說過,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紅色的小圓紙,上課時發給學生,貼在臉上充當小酒窩,既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又能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我想下次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這一點不言而喻,這首歌由於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大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讓學生試着唱一唱的時候,我覺得先得讓他們聽清楚旋律,他們一旦積極性高了就唱起來特別地響,走調了也不會發現,所以得讓他們從心裏唱到輕輕地唱到用美妙的聲音歌唱。學生會唱一首歌了,他們就會特別高興,然後每個人都會唱得非常響,這時我就得提醒他們用感情來唱了,但單純地說請唱得有感情是不現實的。所以我想出來了這麼個辦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說說應該要怎麼來解決。

現在缺乏經驗和這方面的見識是我最大的問題,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無法自然銜接的現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後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7

分數乘整數的知識基礎在於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及分數的意義及整數乘法的意義等知識。在課堂的開始環節,我對這些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複習,再進入分數乘整數的教學。

分數乘整數的算法很簡單,在相乘時,分母不變,只把整數和分數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學這個內容時,我關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視,注意到圖形和算式之間的聯繫,在計算前充分讓學生感知畫、塗圖形的過程。因此,在後面計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較容易了。再者,對“分數乘整數表示的意義”也有機的滲透,爲後面的知識打好鋪墊。

一堂課上下來,由於學生對內容比較容易接受,課堂上有了空餘時間。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比較清晰,但還存在的問題就是約分的環節,有些學生喜歡算出結果以後再約分,對計算過程約分還不願意採用。這一環節還應講深講透。學生可能對於這種在計算過程當中的約分,還是一知半解,對這樣約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夠清楚。學習分數乘整數,學生在計算時肯定會遇到先約分後乘還是先乘後約分的問題。如果僅僅是爲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那麼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無關緊要,只要不出差錯,最後都能得到正確結果。顯然,我們還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較高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那麼我們就必須讓學生明白到底哪種思路更合理,更有助於自己的後續學習。作爲分數乘法的第一節課——分數乘整數,形成先約分後計算的良好計算習慣,對於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分數乘法在過程中約分時,我給學生練習的題目是: ×5,並且列出兩種做法讓學生進行比較。但我覺得這道題並不能體現在計算過程中先約分的優越性。應該將題目改得稍複雜些,變成“13× 5/26”,並且和同學們一起比賽誰做得快。如果哪位學生是用整數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當然會很慢,當做得最快的同學展示自己的做法時,其他同學恍然大悟,深刻體會到計算過程中先約分,可以化繁爲簡。這樣,學生在做分數乘法時,不僅僅滿足於“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而是記住“能約分的要約分”這一要點。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8

在歌曲《小紅帽》教學時,我設計了給歌曲做情景表演的教學環節。但在表演時,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班裏音樂成績好的同 學 總是搶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學卻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可是他們的小眼睛裏卻分明流露出無限嚮往……這樣就使得活動失去了平衡,以及我想讓所有同學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的初衷。我靈機一動,出示了兩幅畫,請小朋友比較一下哪一幅更形象?同學們都說第一幅好,我故意問爲什麼,學生說:“第二幅畫只有小紅帽、外婆、和大灰狼比較單調,第一幅除了這些還畫有房子、花、草、樹、小鳥等等,看上去更漂亮”。我說:“對了,雖然這些只是配角,但是加上他們,圖畫就更豐富了,我們的表演如果加上他們,一定會更生動的。我們班是不是還有一些小朋友沒有加入到我們的遊戲呀,你們願意讓我們的表演更生動嗎?”這麼一說,同學們的積極性全部被調動起來了,隨着音樂的流動,小朋友們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想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我們成功的扭轉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9

就這節課來說,我覺得比較成功之處在以下幾點:

1、學習目標初步達成。我引導學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學習,讓學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技巧。

2、在教學環節上注意了學生的活動。如:“請從文中篩選出描寫福樓拜的語句,並談談這些語句表現了福樓拜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此題的設計意在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設計的問題能夠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主要人物進行充分的感知,篩選有用的信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並掌握寫人的方法。

3、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沒有對四位作家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位爲代表作爲範例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真正瞭解和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然後其他三位作家的分析就完全放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以能在課本插圖中準確找到人物的相應位置爲準,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羣像描寫方法的印象,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既省時,效果也好。

4、這節課還有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掌握了人物描寫方法之後,以自己最熟悉的一位同班同學進行人物描寫練習,讓大家當場猜一猜寫得是誰。這一活動,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寫完之後,紛紛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課堂上掌聲不斷,異常活躍。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0

對此節課的處理,我在原有課型的基礎上,加上了對宋濂的簡介,其中借展示宋濂的書法,又見縫插針的提示了寫字的重要性,學生似有感觸。在回顧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聯繫了《孟子兩章》中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並又聯繫學生現在的會考,對他們的進行了思想教育,我想一堂課如果只有知識的傳授而沒有思想的啓迪,應該不能算是一堂好課吧……應該說面臨會考學生對這番引導還是認可的,從他們默認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這點聯繫的益處,心樂之。

課後我對這節進行了反思。學生的預習很紮實,口語表達能力也相對有了提升。本課突出了課文的教育意義。宋濂的學習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給“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成就未來”這句話作了有力的詮釋。通過教學讓學生受到教育,從而勤奮學習,不怕吃苦。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1

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當時陽關以西、安西的狀況。處於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從而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

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最後,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由於前面的鋪墊,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傷感和心境。

此外,我認爲在教學中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1、評價語過於單一。若能及時、多樣、合理的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評價,則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作爲教者,應該時時處處關注孩子的動作、語言甚至每一個眼神,及時調控課堂。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2

經過幾個月的教學,我深知自己在識字教學這一塊上較爲薄弱,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花了較多的時間來集體交流識字方法。我鼓勵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他們似乎有了興致。當李俊銘說他記住了呢字,“口、尼→呢”時,大家都想起了《日月明》中會意字的表述方法,很自然的,其他同學也快速採用了拆分的方法識字“門、日→間”;“此、二→些”;“人、主→住”。我不能和孩子們說這種方法沒有和字本身的意思結合起來,和《日月明》中會意字的識記方法不同。大家能這樣拆開來記已經不錯了,甚至在將來還可以順勢引導他們對於形聲字的認識,不是很意外的收穫嗎?

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自瀆、選代表讀、分角色朗讀、小組賽讀、師生比賽讀……通過反覆朗讀,學生們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到:平平搭了四間房,一間給爺爺和他的書住;一間給奶奶和自己住;一間給爸爸媽媽住;一間給沒有房子的人住;他還要搭許多的子,給大家住。此外在情境圖的幫助下,在分角色朗讀中學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話要用親切、疑問的語氣來讀。而多種形式地朗讀後,學生還感悟出了平平是個心中有他人,善良聰明的好孩子。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3

一、瞭解現狀,定位目標。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資源。我國是世界上12個缺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然而,學生對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的殘酷現實瞭解不多,學生節約水的意識很薄弱。以前,教師也進行過一些口頭的教育,但還是沒有引起學生內心的觸動,浪費水的現象依然存在。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仍處在嚴重缺水的狀態下。珍惜水資源,節約每一滴水,就成爲每一個人的責任。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要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將目標2“使學生初步瞭解水生氣的原因,幫助學生樹立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定爲本次活動的一個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水之所以是形形色色的,那是因爲這是因爲:有的水經過人工處理,使它們的顏色、味道發生了改變,比如我們常喝的汽水、各種口味的果汁,我們寫字用的鋼筆水,媽媽用的香水等;還有些水受到污染,它生氣了,變得又髒又臭。有的水可以直接飲用,有的水沒有經過處理是不能飲用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特別注意飲水衛生,還更要注意保護我們的水資源。

二、,尊重科學,凸顯新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內容既是活動課,又是品德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科學教育。在本次活動中,我突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着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注重自主活動,直接體驗感悟、收集處理信息、討論交流等方法,增強教材的可參與性,比如:在活動中,師生共同探究水在那裏?探究水的三態,純淨水的特點等。我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願望、發現解決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簡單的研究性學習貫徹在活動始終,凸顯新的學習方式。

三、突破教材,力求開放性

我在活動中,力求建立與國小低年級階段語文、數學、藝術等課程的聯繫,通過主題關聯整合、活動延伸、資源共享和運用其他學科學習手段等途徑,拓寬教材學習空間和內涵。比如,在第二個探祕活動----變化多端的水時,不斷的尋找突破口,查閱大量的文字、視頻資料,結果都不理想。於是,我仔細研究課標後,翻閱二年級語文書,發現了有一篇課文《我是什麼》.課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了水的三態變化及作用。我十分高興,又觀看了相配套的教學光盤,從中截取了一段有關水的三態變化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孩子對水的三態變化有了形象的認識。

四、立身課堂,張弛有度

《品德與生活》課標強調“健康、安全的生活”。在活動前,我不僅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在活動中更是加以強調。比如,在第三個探祕活動----形形色色的水中,我發現有的孩子直接將鼻子湊到瓶口去聞。如果他聞的液態沒有毒,那很慶幸,但萬一有毒呢?後果難以想象。在這裏,我給孩子做示範,明確的教給他們正確的聞液體的方法。這樣,孩子不僅能夠正確認識到飲水衛生,安全生活,知道爲什麼生活中的水顏色多樣,併爲以後科學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總結經驗,積極改進

這節課內容既是活動課,又是品德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科學教育。在教學形式上,我只居於主導和啓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使學生聽覺和視覺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爲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有些遺憾的是:我本想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觀察記錄,但由於種種原因,我沒有放手給孩子。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引導,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4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酸的還是甜的?小動物們愛吃酸的還是甜的?學生一聽,原來老師要檢查讀課文的情況。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要告訴我,剛開始一位學生說得很簡單,這個故事講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給其它的小動物吃。我裝着糊塗的樣子問:不給誰吃呀?故事還寫了誰,它們又發生了什麼事?結尾怎樣?誰能說得讓我聽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經過提示,學生誰能把故事說具體?我又問:"故事說了狐狸、小猴,還說了誰?學生說出了故事裏的小動物有小白兔、小松鼠。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再進一步地追問學生:你喜歡哪個小動物?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小猴,它很聰明。它沒有相信狐狸的話,而是自己去嚐了葡萄,所以它吃到了甜的葡萄。有的學生說:我不喜歡小白兔和松鼠,它們沒有主見,只聽別人說,沒有親自去嘗試。有的學生說:我不喜歡狐狸,因爲它想自己獨吃葡萄,欺騙了大家,它很狡猾。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就說:我不認爲狐狸是狡猾的。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沒有否定他,而是問他:爲什麼呢?他指着書上的第一幅插圖有理有據地說:狐狸擡頭看到的是綠色的葡萄,綠色的葡萄是酸的。所以我認爲它不狡猾。這下班裏的同學紛紛議論了起來,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靈機一動,順水推舟就對大家宣佈:既然咱們班有兩種意見,咱們就來一次辯論,正方認爲狐狸是狡猾的;反方認爲狐狸是不狡猾的。請贊同正方的同學在一、二組;贊同反方的同學在三、四組。你們把自己的理由在組裏討論,等會兒由兩方代表上來闡述自己的意見。同學們這下可積極了,讀課文找根據。我們經過討論認爲狐狸是狡猾的,剛纔反方說狐狸看到的是青色的葡萄是酸的,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青色的葡萄是甜的,如珍珠葡萄等。

聽了她的發言我更加驚喜地看到,他們讀書讀得如此認真。整堂課學生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學生說得有理有據,而且從中還學會了自己讀書、看插圖找答案。由此讓我知道了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裏,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只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進步,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爲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創造條件。通過雙方的辯論,對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效果更好。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5

《別緻的小花瓶》是一節泥工課,從學生創作的狀態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很感興趣,雖然課堂上出現了不少小花斂,但是有模有樣的作品也是屢屢出現。“玩泥巴”在衆多製作課中是備受學生愛戴的一種,可能孩子們本身就有貼近自然的強烈慾望。雖然課堂上出現了不少小花斂,但是有模有樣的作品也是屢屢出現。本課的教學環節清晰,由泥工的基本技法——如何製作有特色的花瓶——裝飾,都是引導學生從已有知的識之上,引出本課的教學難點,進而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

教師通過利用不同形狀的瓶身、瓶頸、瓶腳讓學生自行組合成幾個不同的大花瓶,讓學生了解只要改變瓶身、瓶頸、瓶腳就可以改變花瓶的外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6

一、教學設計意圖

1.教學內容選擇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 《黃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黃河大合唱》是一個大型聲樂套曲,全曲共八個樂章,要想在一節課中使學生了解全部內容,教學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課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依據教學實際,對內容做適當的刪減,重點學習其中的《保衛黃河》,對《黃河頌》《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等作瀏覽性的學習。另外,有關《黃河大合唱》的詞曲作者和創作背景等內容,要求同學們在課前進行收集和整理。通過同學們的參與和主動的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有助於避免“走過場”的教學過程。此舉還有助於幫助學生在課前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大致的把握和理解,並能夠帶着一定的“問題”或“任務”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2.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並不陌生。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引導他們透過音樂作品,去感受《黃河大合唱》的藝術特點,想象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在欣賞《黃河大合唱》的過程中,爲了避免單一的、空洞的、機械呆板的說教,體現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學習的自主性,課前要求學生主動地收集資料。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多角度、多形式地促進學生去了解與《黃河大合唱》相關的知識。這樣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觀看、演唱、模仿指揮、對唱、教師示範等教學環節的設計,給學生創造更多、更有趣的音樂實踐體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通過“交流、討論、知識競賽、歸納”等實踐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

3.資源開發與運用

教材提供了一些音響資料和一些的文字說明,僅利用目前課本所提供的資源是不夠的,還要去開發和運用更多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資源,廣泛收集與《黃河大合唱》相關的音響音像等資料,挖掘教學資源,並重新進行整合,認真製作教學課件,以便在課上靈活運用。教師在課前要認真“煮熟”作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安排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在教學過程中演唱或演奏其中部分樂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與其他媒介去搜集有關《黃河大合唱》人文、地理、風俗等方面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並做好在課堂上交流的準備,讓學生帶着相關資料和認識、思考或問題來上課。

4.教學評價說明

過程性評價。通過參與性的活動設計,觀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態度和對音樂形象準確的把握能力,評價情感目標的達標度。本課教學的知識技能達標度評價,將分課中和課後兩個方面進行。課中評價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每個教學環節的活動設計,實時觀察學生的學習實效,並通過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課後的評價以知識競賽的形式展開(具體請見教學評價試卷)。

二、教學目標

l.樂於聆聽和體驗《黃河大合唱》的音樂,感受《黃河大合唱》的藝術魅力。

2.通過“展示與交流”“體驗與感受”等形式,感受作品中不同的聲樂表現形式,想象“音樂與詩歌的結合”所共同塑造的藝術形象,探究其強烈的時代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驗和感受《黃河大合唱》主要樂章。

難點:探究《黃河大合唱》的時代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理解音樂與詩歌的交融的具體內涵。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7

《小鎮的早晨》一課,以散文的體裁,清麗的文字把人、景、物融爲一體,描繪了江南水鄉小鎮早晨的安靜、熱鬧和忙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做的特別好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 把握字詞,抓牢基礎。

在執教小鎮的早晨一課時,文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詞語比較多,同時還有一個多音字“着”。我在教學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自己讀一遍詞語,在請讀的最認真的孩子當小老師教讀詞語。孩子在小老師教讀詞語的環節中沒有讀好詞語進行正音、指導。而在處理多音字“着”上,我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方式,將包含有“着”多音字所在的句子拿出來讀,同時我在補充了一個句子。讓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了相同的字,有三個讀音。這就是多音字,我們讀句子的時候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讀音。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便於我檢查剛纔孩子們讀的字、詞是否放進課文還能夠讀,在齊讀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正確、流利的將課文讀通順。並且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要書寫3個生字,而我在開課導入小鎮的早晨時候,就將鎮的書寫進行了指導。注意書寫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真裏面三橫。將寫對、寫好方法教給學生,便於學生能夠掌握方法寫好生字。

二、潛入文本,得其滋味。

閱讀重在“得他滋味” 本課的閱讀味道很濃,淡雅的水 鄉晨景,熱鬧的水鄉街市,忙碌的水鄉生活向我們展示着一派和諧社會的美麗景象,讓人心之神往。上課開始出示水鄉的圖片,帶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靜靜的音樂聲中欣賞水鄉的小鎮,欣賞完小鎮的美景,學生談感受。學生基本上能夠抓住小鎮水多、船多、橋多,非常的美麗,這一初步感知,接着我在進行追問,那作者筆下小鎮的早晨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的無目標意識閱讀轉化爲有目標意識的閱讀。精讀過程中,教師抓住“安靜”,“熱鬧”、“忙碌”等關鍵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小鎮早晨的特點。

三、感悟品味,個性解讀。

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把握三個問題,一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架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樑;二是要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爲生動的畫面,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面文本,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將語言文字轉化爲個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感悟其思想。再一個是將課文的語言文章轉化爲自己的言語彩練,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運用課文中精美的語言,在情境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內化自己的言語材料,從而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學過程中①學習句子“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閃爍着一片片銀鱗。”教師通過圖片,並且語言創設情境。②這河水這麼清,,那透過透明河水,那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象畫面,指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句子對比閱讀指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讀出心中的感受。例如“不時有一隻小船從半月形的橋洞中悄悄鑽出來,從河上輕輕漂過。”這句話通過兩句話的對比,讓學生先抓住重點詞語“悄悄”和“輕輕”談自己從詞語中感受到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讀短語“悄悄鑽出來”“輕輕漂過”,讓學生在讀中去點亮詞語的亮度。

不足之處:1、課堂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在我執教《小鎮的早晨》這一課時,當時爲了讓孩子能夠掌握課文中易出現錯誤的字音,我把這些字音都打出來,可是在課堂上,恰好孩子們有一個讀音讀錯了,當時我按ppt翻頁器的時候,可是怎麼也沒有按出來拼音,當時我心理特別的慌亂,以至於在處理這個讀音問題的時候,感覺沒有處理好,只是處理停留在我的口頭上糾正,沒有讓孩子達到觀、聽相互統一。

2、對學生的點評要及時到位,引領學生找到方向和重點。在執教第一段聽老師讀課文時,邊聽邊思考是什麼時候,什麼東西把小鎮喚醒了,當時我抽了第一個孩子只回答道問題的後半部分,而我沒有及時點評,導致第二個孩子又只回答到問題的前半部分,結果兩個孩子都沒有回答完整。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對孩子進行引導。

3、朗讀教學還可以指導的更精彩,我的朗讀教學有意識的在進行引導,但是課堂上大家爭相朗讀的氛圍沒有形成。總體是因爲創設情境還不夠好,第二就是教師在點評學生的語言上還應該有指向性點,第三同學之間的點評還應該多一點,讓 學生之間相互形成爭相朗讀的氛圍。

4、學生學法的總結要時刻滲透。當時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心中是有意識要滲透學法的教學,但是沒有將學法作爲副板書,板書出來。如果我在後面再進行融入學法,那麼感覺部分學生會有點陌生。而如果我當初作爲副板書,板書關鍵詞出來,那麼我學完第二自然段,就引導學生看着副板書總結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鎮的早晨》熱鬧、忙碌兩個特點時候,會遊刃有餘。

改進措施:

1.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爲,現場生成要及時迴應與指導。例如學習第1自然段,學生彙報“在什麼時候,是什麼把小鎮喚醒了?”第一位學生回答:木船的櫓聲,教師沒有評價學生的發言,又請了一位學生,該生卻說:是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時,兩位學生都說半截話,原因就是第一位學生髮言時教師沒有指導,如果第一位學生髮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具體的問題要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足之處,然後進行改正完整地回答問題。

2.朗讀方式還應該多種多樣,調動讀書氛圍。雖然課堂上學生在朗讀,也能夠體會打早晨所表達的意境,但是課堂上學生爭相朗讀的積極性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老師通過語言引領學生感悟畫,讓學生在讀中評,評中讀,反覆體會文中的意境,刺激學生的朗讀慾望,達到讀中悟。強化比賽讀。三年級的學生十分喜歡比賽,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可讓男女生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師生比賽讀,多種比賽讀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深入感悟。

3.學法滲透.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學習步驟應該通過板書(板書破折號前面部分)的形式讓學生明確: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習這篇課文結構相同的3、4自然段,學生在更多的閱讀中對此方法不斷實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課堂教學機智不足,遇到多媒體卡住了,應該及時冷靜,選用鍵盤。同時也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們,這個拼音想和你們捉迷藏,還想你們叫的大聲點,它才肯出來。這樣老師在使用鍵盤點出來,做到課堂突發事件,不緊張,不慌亂。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8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

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