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聚會反思總結(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

我以動物愛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對於後面的學習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觀察畫面,發現圖畫中的信息,提出問題。學生都能很好地根據畫面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達到了重點中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提完問題後,我從學生的問題中抽出了例題“一共有幾隻小鳥?”板書,然後再引導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這裏,學生能說出乘法算式並說出爲什麼要這樣列式,體會到了乘法的簡單應用,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通用19篇)

這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本課的重點並突破了。新課標中要求學生不但要會解決問題還要會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在課堂活動中體現了,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不但動了腦,還動了手,手眼腦協調,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掌握的知識也掌握的比較到位。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2

魏豔紅老師執教的是湘教版新編教材三年級歌曲《多年以前》。這首歌曲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在課堂教學中,魏老師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下面我就對這一節課進行簡單評議,不到之處請在座的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一、教學中以故事貫穿教學始終,創設情景氛圍,牢牢把握住了三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

愛聽故事是國小低段孩子的共性,魏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採用故事的形式,把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入故事情境中,使學習產生誘惑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聽故事——唱故事——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不知不覺的學習、感受和體驗音樂。並根據音樂課自身的特點。創設了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樂此不彼地致力於唱歌教學。

本節課一開始魏老師就扮演了一隻可愛的受傷的小鳥,通過與同學們的對話交流,學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這樣的情景教學一直貫穿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爲學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中以音樂性貫穿課堂始終,牢牢把握住了音樂課的本質特點。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啓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這節課中,從師生之間的問候——小鳥對同學們的自白演唱——欣賞歌曲《多年以前》——歌曲《多年以前》的學習——音樂劇的表演,音樂無不貫穿其中,比如教師範唱時的優美歌聲,學生學唱時的認真投入,歌曲表演時的情感體驗,這些不同情緒的音樂交織在一起使課堂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更加豐滿完整,增添了音樂情趣,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3

在《gkh》這篇拼音教學內容中,我的重要教學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聲母gkh,能夠讀準聲母gkh的音,認清聲母gkh的形,並採用活潑活潑的教學方式培育孩子學習漢語拼音的濃重興趣。爲了把這節拼音課上得活潑、形象,我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教學籌備,製作了鴿子卡通圖片、蝌蚪卡通圖片、烏鴉卡通圖片、相關板面安排材料、聲母gkh的字母卡片、果樹、拼音果子、翻獎拼音卡、“鴿”、“蝌”、“喝”三個漢字字卡及聲像並茂的多媒體課件。

在教學的開始,我首先與孩子們親切交換,並誇他們是最棒的孩子,拉近了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孩子們都興趣勃勃地籌備好要與我一起學習新的拼音知識,積極性特殊高。孩子們被調動起來了,加上我“快樂”的拼音教學,整堂拼音課進行得很順利,孩子們在開開心心玩與學的過程中,輕輕鬆鬆地控制了聲母gkh的字形和發音,並且從始至終都堅持着濃重的學習興趣。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4

這次測試,無論是對突出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落實,還是教學質量的監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經過反思,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深化課改,學得紮實。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係到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在每一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要注重精講精練,夯實語文基礎,只有強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學生能力的形成、素養的提升纔有依託。

(1)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如果認爲什麼都很重要,平均使用力量進行教學,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 課堂上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教學,內容要講到點子上,力求精講點撥。只要緊抓住課文的重點,緊扣這一重點進行教學設計,就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如果老師多佔一分鐘,就意味着學生將失去自主學習的一分鐘。因此,我們要牢記“惜時如金”四個字。我們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0分鐘的利用率。要節省教學時間,把節省出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讀、背、思考、記憶,讓他們在課堂上聽、說、讀、寫,從聽讀中感悟、積累,在說寫中運用、提高。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有效的訓練是學生成長的途徑

在“精講精練”的過程中,我們把重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訓練上。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教學重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爲主線,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段、篇等知識。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不搞題海戰術,要練得精,練得巧,練得有實效。

2、關注生活,重視體驗。

從這次試卷來看,對學生來說閱讀理解題和寫作依然是最難的部分,是學生語文能力中的薄弱環節。應明確的是,知識目標是否實現,不單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重要的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因此,教學前的設計和實際的課堂教學都應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學習母語的同時,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受到情感薰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活不等同於知識,但知識是從生活中產生的。讓學生懂得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是活化學生知識的關鍵。因此,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在生活中去理解,在生活中去體驗,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反映了作者對於生活和自然以及社會的認識,反映着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真從生活中尋找與課文上所學知識的聯繫,那麼學生就會將書本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習融入了學生的生活,知識與生活想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就會聯繫生活感知、理解文本。

3、倡導緊貼“地面”的習作。

三年級的習作,着眼於培養學生作文的基本功——觀察思考、準確表達,以簡便易行的操作方式,具體直觀的內容材料,透出濃濃的語言意識。其特點是角度小,指向明,落點準,使學生能比較快地掌握一些表達技巧,從而喜歡上寫作。《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一理念撥開了作文教學上空的雲霧,讓人感到眼前一亮實踐表明,這樣的作文教學確實也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創新精神。習作的情感和動機當然很重要,但是,學生有了作文的材料就一定能有創意的表達嗎?回答是:不一定,尤其是在國小作文起步階段。有效指導能使學生在習作方面少走彎路,爲學生的後續習作奠定厚實的基礎。

滿漢全席、盛宴大餐,固然能夠大飽口福,但稀飯、麪包等才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文教學要有云際遨遊的曼妙,也需緊貼地面行走的塌實,方能做到牢根固本、枝繁葉茂。在漸進的過程中整體推進,使教學形成一個有序、有效的整體。在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我們的追求。

本次測驗讓我班學生體會到了語文學習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學習語文要持之以恆,長期積累。同時,考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複習工作以鞏固基礎知識,特別是在書寫的時候一定嚴格把關,試卷上纔會出現清晰正確的字跡。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5

《稱讚》這篇課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內容。這篇課文是一篇新教材,也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內容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是一篇很有啓迪意義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寫了小刺蝟和小獾之間相互真心實意的稱讚,使對方增強了自信,消除了疲勞,真誠的稱讚爲他倆之間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可見,“稱讚”的效果是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課文主要採用對話的形式記敘了小刺蝟和小獾相互稱讚的事情,讓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發自內心的真誠稱讚會給人帶來自信,勇氣和快樂!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好奇是國小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們根據兒童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刺蝟”、“小獾”,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這樣導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遊戲激趣、鞏固識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了摘蘋果、開火車等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爲什麼還要稱讚他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幾個句子進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這句肯定別人的點滴進步);再如,稱讚別人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下面的句子進行感悟:“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等等”。這句話培植了自信。

小刺蝟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我們抓住角色對話爲訓練重點,取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學生在學習期間也得到了快樂。作爲老師,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如果我們也能不吝嗇我們的稱讚,一個滿意的笑容,一個讚許的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或許都能讓學生心中涌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6

《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好幾年前上過。當時總覺得學生學這篇課文時沒有激情。怎樣給學生一堂充滿“激情”的課一直讓我深思!今年又教三年級,我又一次研讀教材,想借助文本的情感渲染、薰陶學生。

課堂上,我也試着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學生不只是課堂上可憐的傾聽者,更應該是一個“交流”的演講者。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上,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麼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裏,和我一起欣賞月亮裏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着雙手好似在爲我鼓勁加油……只有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踩會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7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的心情。

這篇文章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有序地描寫出了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爲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爲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爲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

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這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通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子,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寫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

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馬上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8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說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爲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所以,我認爲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本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9

四年級下冊第三課《大雁湖》,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導入部分,爲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幾個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歌曲前,我讓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瞭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麼樣的,在這一環節中很多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通過視頻、圖片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好的爲後面學習歌曲作鋪墊。在學習歌曲中,從朗讀歌詞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在最後爲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表現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

創設表演環節。通過上本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得不夠好,有些學生唱得不準,如果能帶學生一起畫拍子來唱幾遍,應該會更好。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學生不夠積極主動,也許是 缺乏勇氣和興趣,我想以後要多想點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膽量。還有就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不明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0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呼吸器官和呼吸過程後,我設置了一個問題:呼出的氣體和吸入氣體的有什麼不一樣?設置這樣一個問題主要是想讓學生對下一步探究呼吸的作用進行一個鋪墊和思考。使學生通過體驗和相互交流,來初步思考呼出氣體和吸入氣體在容量和成分中可能的差異。

通過反覆的體驗感知和相互間的交流,能發現呼出氣體和吸入氣體在容量上沒有多少變化。這樣就進一步的促使學生思考:既然呼出和吸入的氣體在容量上沒有什麼變化,那麼是不是會在成分上有不同呢?接下來的研究中,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將思維的方向就轉向了對呼出和吸入氣體成分上的研究上。藉助排除法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維,雖然佔用了一些時間,但個人認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1

今天我利用第一節課和我的學生繼續學習了第二板塊第3課《祖國的春天》,雖然這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覺得細細地反思對於我非常有必要,現在我就這節課的得與失作如下總結:

讀是理解的前提,要想真正的理解、體會文章,熟讀文章尤爲重要。這節課,我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所以設計了大量的讀。在課堂上,我採用了讓學生多種形式讀的方法。如“指名讀”讓學生通過對個體的聽與評價,奠定熟讀的基礎;“快速默讀”讓學生通過默讀,感知文章,對小姑娘走過的地方有大概的瞭解; “反覆讀”讓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讀出詩歌的美感,則是熟讀的昇華;“全班齊讀”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理解詩歌,達到熟讀的目的。實踐表明,“以讀促講”在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2

今天上了《在沙漠中心》一文,我首先學生看一幅江南水鄉圖,潺潺的流水,碧綠的濃蔭,嬉戲的小鳥,畫中充滿了濃郁的生命和活力。我讓學生從中說出看畫的感受。學生紛紛說看到了生命的涌動。然後我讓學生看一副莽莽沙漠圖,枯死樹木,火熱陽光,刺眼的黃沙。畫中是一片死氣沉沉圖景。學生從中看不出生命的跡象。通過兩幅塗的對比。學生驚訝的同時進而引出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我”內心的心路歷程,由痛苦,絕望,平靜,到樂觀心情變化過程,從中對責任生命的思索。進而追問什麼生活是你嚮往的生活?人生怎樣纔算成功? 學生暢所欲言,情感碰撞,一次次生命的洗禮,一次次生命的感悟,一節生命感悟課就這樣結束了。我從中受益匪淺。

這堂課容易上得很“說教”。所以在主題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後以“以樂觀、責任、執着、堅強、信念等來點燃生命之燈”的主題、以及“生與死”問題的探究,來提高文本的深度。雖然七年(4)班學生總體表現也比較令人滿意,但是畢竟是普通班,個別學生的回答欠缺了一點深度,以致在以“提升深度”目的而設計的主題探討,沒能達成希望能達到的最高的昇華,是一點遺憾。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3

我在情境設上特別介紹季先生的生平,並點明季羨林先生本人就是一個成功者,本文就是他對自己經歷的反思和總結,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產生共鳴。在重點難點的突破上我採用設疑研究法,即對重點語句組織學生討論研究,進而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最難理解的是三句詩的引用,學生不僅要理解各句詩本身的含義,關鍵要理解三句詩之間的關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內在邏輯關係。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一定要努力鑽研文本,弄清作者引用這三句詩的其實就是成功諸條件之間的聯繫。作者在這裏交代得比較隱晦,需要我們弄懂,講清。本文的語言平和,作者態度誠懇,採用對話教學不失爲一種明智的選擇,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師生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 例如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

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爲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爲,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爲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提問,從文中看作者似乎並不是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話,爲什麼還引用?所謂“角度不同”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作者不僅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觀點,而且更強調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說補上天資和機遇是體現了先生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長者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科學求實研究態度。

通過教授本文,我感到我們應當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的表演,塑造充滿靈性充滿智慧的祖國棟樑的形象。教師應當具有藝術家的氣質,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想像的空間,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應當是每一位教師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4

一入秋,陽光就變得金黃金黃,秋風也給我們送來了陣陣涼爽,桂花香味瀰漫着大街小巷,在這樣的金秋時節,我恰巧要教《聽聽,秋的聲音》。爲此,在上下班中,我尋找着秋天的聲音,反覆的琢磨着。這是我闊別語文課堂近大半年時間來的第一堂課,心裏還真的有點緊張。課後師傅對我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點評,我也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

首先說說我這堂課比較好的地方:

1、在新課的導入中,我設計了遊戲環節,意爲讓我和學生的第一次課堂在愉快的開始中進行。我設計了“猜猜我是誰?”的遊戲,我分別選取了具有春、夏、冬季節有代表性的聲音青蛙、知了和北風呼嘯聲,然後要學生說說誰還沒有和我們見面?學生立刻說出是“秋天”,在學生“秋姑娘”的呼喚聲中出示秋天美麗的圖片,配上了動聽的音樂,學生此時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時不時發出“哇哇……”的聲音,我順勢問了“秋姑娘美嗎?”學生多喊着“美”。緊接着我以“秋姑娘不僅有美麗的衣裳,還有美妙的聲音,你們聽到過嗎?”逐漸引入課文的學習。在導入環節銜接比較自然,從視覺和聽覺上爲學生營造了一種秋天的氛圍,藉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理解“叮嚀”一詞時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說說每天早上父母、爺爺奶奶送你來上課的時候經常說什麼?感受家人“叮嚀”對孩子包含的深深情意,再以觀察詞語,“叮嚀”有兩個“口”,顧名思義就是嘴巴一遍一遍地說,再三的叮囑就叫“叮嚀”,加深學生對該詞印象。再讓學生演一演深情大雁,對自己的好朋友“叮嚀”一下,學生便會說出“再見了,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感冒了!”“再見了,我會想你的!”等話語,在這段的理解中比較順利,如果我對學生的評價在提升一個階梯效果可能會更好。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5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第七單元“人與動物”中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過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與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一節課上下來,同學們都爲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在執教這一課時,我緊扣“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這一單元訓練重點,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引導學生感受情感,揣摩寫法,並以學生研讀爲主體,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研讀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開放課堂,還課堂給學生,在交流中,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豐富課文的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深入文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所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6

揭示課題後,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課文題目中雙引號的作用,自然的對今天所學課題的產生疑惑:“閃光的金子指什麼呢?”然後讓孩子們讀課文,嘗試着自己解決“爲什麼加雙引號”的問題。學生們通過聯繫前面幾篇課文和本篇課文內容,找到了答案:“閃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一顆心。我又問孩子們:“那徐虎到底有一顆怎樣的心呢?爲什麼說他的一顆心像閃光的金子?”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讀課文,帶着思考學習課文。通過自學討論,他們知道了徐虎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心,有一顆無私的心。

教學第一節時,我抓住“普通”一詞,引導學生思考:“徐虎爲何普通?他真的普通嗎?”。引導學生從他的職業,從插圖中他的樣子等方面來理解,他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然而,一個普通的人能一直堅持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普通。徐虎的普通在於他的職業,可他的不普通之處在於他的一顆心,爲民服務的心。從徐虎所做的一系列小事中,引導感悟“這個普通的人有着一顆爲人民服務、樂於奉獻的偉大的像金子一般的心”。這時再將第一節與第五節中的“普通”與“閃光的金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展開教學。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7

“智取生辰綱”是節選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片段。文章故事情節吸引學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學這片課文時,我緊緊抓住“智取”這個詞語。讓學生一劃二圈三品四讀。學生找出文章中反映七條好漢英勇機智的語句,體會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酒裏怎麼會有毒?七條好漢爲什麼喝酒沒中毒而楊志他們爲什麼會中毒?對於這個問題書上本沒有現成的答案。我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設計七條好漢下毒的可能性。這個環節的設計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同學們想象出許多種可能性。

1、兩桶酒,一桶有毒,一桶沒毒,事先作好記號。2 、兩桶酒都沒毒,事後再下毒。3、兩桶酒事先都有毒,一條漢子沒喝下去,到竹林裏吐掉了。4、賣酒的好漢在扔酒瓢時下了毒……學生的回答都有可能性。我用讚許的話語肯定他們的想象。

這堂課給我一個很大的啓發: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問題是我們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是否安排讓他們想象的空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盡力挖掘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的思維更活躍。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8

1、成功的上好一堂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妙用導語是至關重要因素。導語融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它像一座橋樑,架在學生通向理解課文內容獲取知識的必經路上,在必經的路上這座橋樑架寬了,架牢了,學生就能輕鬆愉悅的到達下一站。

2、教師應確立“我的課怎樣才能使學生學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這一“念”自覺地偏到學生這邊。教師從備課、上課到課外輔導,時時處處都應該胸中有學生,心繫其發展。就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存在發展。

3、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激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和鼓勵學生自覺的去思考、去探索。這樣才能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探索學習的平臺,學生才能真正的自覺學習,而不是老師強灌。

當然,即使做好了這些,課堂上還可能會滋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心中這一“念”時時能從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角度去考慮,我想一切問題的結果都會向最好處發展。

動物聚會反思總結 篇19

經過三輪的研磨和一輪的集中展示,讓我深深的明白想上好一節古詩閱讀並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收穫了很多。

在整個研磨過程中,對於古詩教學,我也有自己的點點體會。

一、古詩詞的自主探究學習必須學會品詩。

古詩詞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但不應停留在詩句內容的淺層,必須引導學生從詩句語言的運用、表達上提出問題。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

二、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着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

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於一般課文的朗讀。一些古詩詞教學讀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於對詩句的誦讀缺乏必要的引導,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薰陶割裂開來。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一些成功的課例都是伴隨着大量的誦讀,學生加深了對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三、教師的示範誦讀,是對語言品味的導向。

重新認識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示範誦讀的功能。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範讀,領會、感悟、傳神。

教師重視範讀,而且讀的水平很高。聲情併成,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範讀,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既體現了教師的文化底蘊、語言藝術,也體現了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這就和一些教師的教學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錄音代替範讀,有的吝惜到全程僅作一次範讀。這反映了教師沒有整體把握好詩詞教學的特點,沒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誦讀的水平。

在整個的打磨過程中,我深深的體會到自身古詩功底的欠缺,這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語言的貧乏。因此,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應該加強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熟的駕馭課堂,帶孩子們走入古詩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之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