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7W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1

1、教學中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爲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精選12篇)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教師的 泛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和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進而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後試着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3、我認爲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爲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爲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2

我所執教的《刻舟求劍》是北師版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設計中,各環節安排很緊湊,有淺入深,層層遞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發言踊躍,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爲課堂的“主人”和老師一起探討,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爲學生營造了寬鬆的、平等的教學氛圍,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設置關卡,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還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讀譯文,感知故事內容,然後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我呢,將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讀時,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我這堂課中還存有不足之處,在“第四關——講故事口頭改編文言文”環節所提出的要求,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完成,應拔高難度,課下想了想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結尾或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寓言故事編成小品表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的思維飛的更高更遠。還有在教學中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鬆,後面緊,使得拓展環節流於形式。

我相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師們的深入鑽研下,在專家們的引領指導下,我們和孩子們一定會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3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我讓學生嘗試在不借助譯文的情況下自己試着理解,若真的有哪個句子不明白的再參考一下譯文。孩子們聽後馬上用手把下面的譯文捂住,認真地思考起來,不時有個別孩子讀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譯文。在給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後,我再請學生把整則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大部分孩子能較具體地表達出來。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個別難於理解的字詞讓孩子們挑戰,他們一下子也解釋了出來。我讓孩子們帶着理解有停頓、有感情、有味道地讀課文,有些孩子們還拿着書,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地讀了起來。看着他們那認真勁兒,我不禁笑了起來。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後,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淺出了。從中孩子們明白了故事諷刺了那些頭腦愚蠢,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許多孩子表示今後千萬不能做那樣的人。

最後我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孩子腦海裏填補形象空白,我讓學生討論:船上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他沒撈到時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而這節課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位學生提出了:如果這個人果真在掉劍後,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撈得到劍嗎?這個是課堂很好的生成點,但由於下課時間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再討論。我想下節課一定騰出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孩子們獨特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來!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4

作者往往根據寫作意圖,篩選、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場面用一句話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讓讀者去作形象的填補。對此。教師要善於運用課文中的場面空白,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填補,使課文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印入學生腦海的形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如《刻舟求劍》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那個丟劍人說等船__了岸,他要從在船舷上所作的記號那兒跳下江去撈劍。他在船__岸後也一定會跳下江去撈劍。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學生腦海裏的形象空白,教學中可設計說寫練習:①船__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②他沒撈到劍神情怎樣?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③岸上看他撈劍的人會有什麼神情、舉動、議論?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5

在十月份有上級教研組的領導來聽的那節語文公開課上,感覺上像經歷了一次洗禮,讓我成長不少。

那節公開課我上的是《捕蛇者說》第三課時,《捕蛇者說》是一篇文言文,《捕蛇者說》就是借捕蛇抵稅一現象,借蔣氏三代寧肯冒死捕蛇不願受苛政之害的事實。整篇課文的重點段落是第四段,所以我重點講解第四段,要讓學生深刻了解到這篇文言文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橫徵暴斂的深刻認識,對勞苦大衆的同情。

在這堂課上使我明白九年級文言文的教學還是要注重文言文的實詞積累,雖然點了一些但卻是遠遠不夠的。再者我雖然讓學生朗讀了第四段,但是我並沒有注重讓學生有感情昇華的讀出和體會到作者對統治者橫徵暴斂的痛恨和對勞苦大衆的同情。因此效果不佳。課後語文組的老師很認真的幫我進行了課堂分析,使我瞭解到,作爲一個語文教師你首先得自己帶着深厚的情感去讀,去體會這首詩,創設自然的過度環節,將你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課文中,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學生讀出來的課文才能有感情,才能做到質的昇華。

級領導有一句話對我評價很高,雖然自己在課堂上的教態很沉穩、很鎮靜,而且學生非常的積極參與,但是我知道自己上的那節課真的上得很“勉強”,上得“激情不足”。

這是我來舊中後上的第一次有上級領導來聽的公開課,使我感觸很多,收穫很大,我知道今後我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成長和經歷的事情還很多。在那節公開課後,更使我有勇氣和信心把以後的課上得更好,因爲年輕的我有着一股衝勁,還有這麼多關心和幫助我的老師。

我必須好好反思總結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一節公開課讓我體會了作爲一名國中教師的酸甜苦辣。一直以來我都認爲語文教學略簡單于其它科目,但經過這一次公開課徹底讓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師難,做一名語文教師更難,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是教案編寫方面的。以前實習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和我說過,不同的教師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只要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東西丟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條小溪,有的教師從中舀一勺“教”給他的學生,有的則有兩勺、三勺。所以說不同的教師能給學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我也明白了寫教案的目的只是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你並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寫的一步步來教。因爲教案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真正意義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課時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關鍵的是在課堂上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點對我們新教師來說是說很難的!

其次是課堂教學方面的。每次上課表面上看上去挺順的,但是沒有起伏,沒有亮點。而且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說在評價學生方面,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沒有認真的傾聽,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話應該說什麼,因而就導致對他們的評價不深刻。其實有些問題是可以在繼續深入下去的,而我沒有再追問,錯過了機會。對於評價學生方面還有一點,避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評價要先說好的再說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學朗讀課文他表現的不好,那你可以通過讓他對課文理解之後在給他一個機會。“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讀好,再給你一個機會吧!”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勵的作用。這樣學生的進步會很明顯!

那一節公開課我收穫了不少,特別是從有經驗的老師那兒及教研組的領導那兒學到很多。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當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的語文老師是多麼的不容易。在課堂上他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從多角度來觀察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積累,注重課堂表達和朗讀能力。所以要想成爲一名好老師還必須有着一顆愛學生的心,時時爲學生着想。這種愛就體現在要對學生們將來的發展負責,處處爲他們考慮。我離一名好老師的距離還很遠很遠,我會一直努力,努力向它邁進!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6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閱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纔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閱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閱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纔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蘊意。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首充滿了純真幻想的兒童詩,語言純淨優美,富於韻律美。全詩以:“我想”爲主線,以獨特的視角,親切的語言展現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們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個純真的精神世界與想象世界……字裏行間充滿了童心、童趣。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嚮往。於是“我”的願望在春天萌發了:身體的一部分與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後自己融進春天的大地……詩歌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朗讀。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朗讀是尤爲重要的。

首先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通過導語的精心設計,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其次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想像、評讀、賽讀、對讀等),使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結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發掘心靈中的真、善、美,並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深入進去感悟詩歌的美、生活的美。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我們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啓發、互相補充,我與他們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讓自己的情感進一步被激活、被淨化、被昇華。

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及表現能力的不同,同樣的一段文字反應在不同的孩子頭腦中,可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可能是一首短詩;可能是一段熟悉的生活……這些不同的反應,也帶來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面對優美的文字,有些孩子高聲誦讀,通過讀表達來表達理解;有的孩子拿起畫筆,寥寥幾筆,文與圖巧妙結合,文趣盎然;有的孩子用詩一樣的語言對文章進行再創造,有的孩子默默凝思,在內心深處反覆品味……此時,我便趁此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我手寫我心”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小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達到聽說讀寫相結合的訓練目的。如我班王潤茁寫的:“我想把水彩筆掛在柳樹枝上,拿一支支水彩筆,畫呀畫—— 畫出五顏六色的圖畫,把我們的祖國裝扮得更加美麗。”再如王文卓寫的:“我想把腳丫連接在大輪船上,伸進清涼的水中,劃呀,劃——劃到遼闊的太平洋上…… 還有好多孩子也都寫出了自己美好的願望。

整個教學過程,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所呈現:一句句優美的小詩,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聲聲飽含激情的朗誦……使學生不僅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在這種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閱讀成爲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爲他們自我表現的舞臺。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8

回顧課堂情境,細細總結與反思了一番,可以說是有喜有憂。以下是我對自己《美麗的集郵冊》這堂課的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存在的優點

1、以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到以趣激趣,即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①在導入環節,我首先利用學生不太常見的精緻郵票的集郵冊來吸引他們,適時播放郵票中出現的有紀念意義的畫面,並用這種吸引引領學生一直認真學習到最後。②讓他們自己猜測節課學習的課題,讓他們感覺新奇有趣。③利用課文的寫作特點——句子成對,採用靈活的男女互讀,師生互讀等形式指導朗讀,學生興趣盎然,感情自然流露。

2、以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

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節課中以課題入手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然後,帶着自己的問題進行自讀、自悟,最後通過交流,點撥,領悟文本的內涵。

3、以激勵入手,挖掘學生的潛能。

恰當的激勵與評價,猶如課堂中的潤滑濟,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挖掘他們最大的潛能,而且也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在本節課中,我以激勵性的語言,引導他們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在評價方面,我也注意了對學生的各種表現給予及時、具針對性的評價,是他們在評價中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4、以文本入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新的課堂中要教給孩子終身受用,促其終身發展的學習方法這一要求。如,①有一定的依據進行猜測郵票的來源、意義。②自己提出問題。③用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④自己尋找與總結詩歌的寫作特點等。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教材挖掘與拓展深度不夠。

本課是藉助郵票這個小小的方寸世界,來折射祖國山河的壯麗與歷史文化的燦爛。對此,學生很容易理解大致。如果能在某些具體的內容中讓學生再次質疑,讓學生進一步更深層次的理解文體,會更能有助於理解和文本內涵,激發愛國情感。如,爲什麼日月潭、半屏山在做思鄉的夢?爲什麼黃帝陵、軒轅柏在唱古老的歌?

2、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不夠。

在本節課中,儘管注重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但根據文本,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誦讀指導方面還有許多遺憾,沒有讓學生把握誦讀的方法,以及利用課文中提到的名勝古蹟提高學生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等。

總之,反思課堂讓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不足。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發揚優點,彌補遺憾。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2、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4個方向。會辨認生活中的方向。3、會辨認平面示意圖,並根據平面示意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旨在促進孩子們的發展,重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發自真心帶着笑意去學習,共同發掘學習的樂趣。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在教學設計上,能深挖教材,能把方向板變成活動的學具進行合理使用!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完成了從生活空間中辨別方向到辨別平面圖中方向的抽象認識過程。

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方向板一直放在掛圖旁邊,或者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在掛圖的旁邊標註好方位,給學生參照的對象,我發現學生在敘述的時候有點困難。同時,在教學方向的過程中應緊湊,不拖拉,同時點學生髮言的時候應注重他們座位的角度,方便自己教學。方向板的使用前如果能注意讓學生的身子隨着方向板一起面對北面坐好後再開始辨認方向,學生辨認起來會更方便。教學語言在激起學生情緒、發言積極性方面不夠完善。今後需要注意。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10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爲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爲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爲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爲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說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閱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纔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爲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爲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爲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爲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爲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說,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臺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爲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採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後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後,啓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說一說,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着整合文本,縱向地深入文本。課並不到此爲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願望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說話,寫話,畫畫爲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後面說一說,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後擴展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幹些什麼?假如你有一隻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麼呢?畫出你的願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佔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篇12

《氣溫和降水的分佈》在四個班級上完一遍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如我讓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溫分佈圖上標出下列溫度的等溫線,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讓學生總結出這些等溫線的分佈規律,讓在冬季去過海南學生象其他同學談一談沿途氣溫的變化情況。在學習降水分佈時,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處:

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三、反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課改以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

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爲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爲自覺的行爲,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爲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