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6W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我知道這篇課文描寫的變色龍雖然學生平時不能見到,但作者的描寫動物的方法卻值得學生好好體會,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作者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例如在學習變色龍的外形特點時,我首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第9小節,隨即讓學生在頭腦中或在畫面上形成變色龍外形的畫面,接着再與書本對照,從中得出結論:課文之所以能將變色龍寫得這麼生動,因爲能抓住動物的主要特徵。在學習變色龍的捕食特點時,也就是學習課文的第11節,這節以非洲工人的介紹爲主,寫了變色龍的眼睛的獨特之處,爲了幫助學生了解變色龍的這一生理特點,我採用了“強記”的方法來學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我邀請學生來扮演工人讀課文介紹這一節的內容,然後問學生知道了多少,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瞭解變色龍的眼睛的特異功能。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2

《變色龍》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8單元的一篇課文。《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經典小說裏,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裏是只取其 “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作品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和心理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正如魯迅所說:“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作爲國中生接觸不多的外國小說教材,可以從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義,但教學課時和知識的容納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範圍內做到抓重點、理順難點,最大限度的有所收穫是最佳效果。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3

一、大膽取捨,深挖主題----汗之。

先前幾次試講,在討論“奧”變化的環境時,我也都設計爲當時俄國社會環境的介紹,但同事們和我都覺得這塊內容出現得有點突兀、有點生硬。這引起我的深思:面對小說內容,馬上就會想到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於是乎學生經常被“譁”一下帶到了19世紀末的俄國,20世紀初的中國,抗日戰爭,辛亥革命……我們對處於那樣環境中的人物或鄙視或同情或敬仰……於是,我們認識到了封建主義的罪惡、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而無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對於現在的學生他們真的能通過我們幾句話的介紹就真的瞭解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嗎?有限的教學時間不是應以有效閱讀爲主嗎?能不能拋開時空的界限迴歸到人性的根本呢?

再說一篇好的小說以對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就是小說的價值,也是小說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所以我最終決定不刻意的介紹沙皇黑暗制度。而是引導學生對於人物身上人性的弱點剖析。

但這樣做會不會認爲是在刻意給人物“貼標籤”呢?失去了小說內容原汁原味呢?

二、課堂亮點,一閃而過----嘆之。

在教學最後,讓學生談談你身邊有“奧”嗎?學生講了一些,其中一個同學講到,我們就是一羣“奧”,班主任不在的時候大家都很吵,但只要有同學叫到:班主任來了。我們就可安靜了。”這個學生的話說得十分真誠,我在心裏其實也蠻高興能聯繫到生活這麼近了,就在眼前了……班主任對於學生不就是一個“權威”嗎?我們不也常說學生:我在我不在,你們怎麼差距這麼大呢?但課堂上我卻只能一笑了之,轉移話題了,擔心學生會舉出其它更尖銳的問題,到時我如何圓場?這堂課不就漏洞很大了嗎?能得到專家的認可嗎?馬上由剛纔積極鼓勵學生髮言到“顧左右而言他”……現在想來,呵呵……我不也是“奧”嗎?

三、言者,心之聲也-----缺之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讀了,但朗讀指導不到位,心中總想着後面的教學內容,朗讀只是一帶而過,沒有還朗讀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在讀中品析語言的傳神。我應當捨得花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4

方程是應用廣泛的數學工具,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代數學的核心之一!下面我想就幾個方面的教學的得與失進行反思和總結.

成功之處:

1:能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切入,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可以用計算年齡的引入是學生積極參與到今天的學習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能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從例題的不同設法、列方程的解法中逐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了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從而對今後學好數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恰當的使用了多媒體設備,設置一些卡通畫面和聲音的播放,帶動學生使用眼、手、耳、及大腦等器官進行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和發出信息。

5:營造了一種非常寬鬆、愉悅的課堂氣氛,是學生在高興的情緒下去積極的和老師互動,和同學互動、討論。

不足之處:

1: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七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尋找數量關係的能力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這幾節課中,我始終把分析題意、尋找數量關係作爲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啓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一要領,會經常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如,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視瞭解設的步驟等。

2:教學內容量偏大,以致沒有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歸納和總結。

3:對學生不夠熟悉,不能在課上叫出學生的名字。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發揚我的成功之處,逐步完善我的不足之處,我將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課。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我主要通過體驗學習和律動教學讓學生感受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速度特點、以及“7”的音高唱名手勢。

在這堂課上,我先採用圖片導入的方法,通過一個簡短的小故事讓阿凡提正義勇敢的形象深入同學們的內心。再創設情景教學模仿阿凡提來到班級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拓展延伸部分,學生欣賞了一段優美的維吾爾族舞蹈《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最後在歡送阿凡提快樂的歌聲中結束了這節課。

我認爲這節課中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對於節奏的概念不夠清晰。在導入的部分,我引導學生用一段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向阿凡提問好,並通過“跑、走、爬”的形式讓學生更加形象的區分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然而教學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黃曉陽老師也提出,一次性的向學生灌輸太多的知識,會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混亂,對於十六分音符節奏的教學,應該更具有針對性。在拍打節奏時,我採用的是幾個音符拍幾次手的方法,老師也提出,直接採用2/4拍的節奏特點來打拍子,學生對節奏的速度特點會更加明確。這個環節的失誤也導致了後面朗讀歌詞和歌曲演唱的時候出現節奏錯誤和歌聲不整齊的現象。在以後節奏型的教學中,我也會改進我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讀一句節奏型帶一句歌詞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節奏的同時學以致用,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6

《香菱學詩》選自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峯之作《紅樓夢》,帶領學生賞析小說,重溫經典,我們體會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這一苦志吟詩、精華靈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瞭解了林黛玉這一人物。掩卷沉思,這篇課文給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啓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學藝術。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徹底顛覆了早已我們習慣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誘、好爲人師、樂爲人師、學識淵博的師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學藝術,使我獲得了以下啓示:

啓示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

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在講規律、明要旨後,向香菱推薦了王維、杜甫、李白的詩,要香菱以“這三個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整個學詩的過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給足了香菱讀詩的時間,充分體現了香菱這一學習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據“十四寒的韻”寫一首有關“月”的詩,也是“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不作具體的限制,給了香菱很大的表現空間。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整個過程中,至始至終堅持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觀點,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因此,在教的過程中,黛玉沒有“賣弄”自己的學識,沒有一講到底,沒有強行要香菱學這樣,記那樣,只是引導她該讀什麼樣的書,遇到困難怎麼解決。黛玉沒有以老師自居,她在香菱學詩的過程中充當的是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導香菱體驗感悟時, 做到了尊重體驗的主體,即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中被動、消極的吸納者,學生的能動性使他們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翱翔。黛玉讓香菱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詩的“領略”,讓香菱成爲體驗的主人。

啓示二:注重積累,循序漸進,激活創新思維

1、誦讀積累,夯實基礎

黛玉聽香菱說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還不知詩,於是給香菱開列書目,將王維、杜甫、李白的詩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應、謝、阮、庾、鮑的詩。這說明黛玉深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的道理,因此讓香菱通過誦讀積累爲寫詩打下堅實基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先生也曾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爲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多練,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 新課標實驗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入選課文具有典範性和較大的思維拓展空間。語文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好教材範例。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

2、循序漸進,精講、精練,遵循教學規律

從黛玉讓香菱依次讀王、杜、李的詩可見其循循善誘:王維五律最能顯示他“詩中有畫”的風格,初學者讀易進入詩境;杜甫七律最能顯示他“沉鬱頓挫”的風格,能使學詩者感受到詩歌的深刻意蘊;李白七絕最能顯示他“飄逸奔放”的風格,能使學詩者領略到詩歌的豐富想像,比較難學,因而放在最後。在黛玉及他人指點下,香菱循序漸進,通過苦學,終於有所創造。林黛玉的教學藝術表現爲:

1.精選範文

中華民族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輩子也讀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學內容必須精選。於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薦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紹過。細細品味,令人驚奇不已,其一,高標準。詩必盛唐,唐朝的文學巨匠使詩歌創作達到頂峯。然成就最高的就是這三大家。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黛玉認爲:學詩就要學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維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實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絕句具有創造想像之美。其三,廣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讀三大家的詩,融會貫通之後,再讀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長,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詩翁?可見精選教學內容,講授提綱挈領,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講精講

教學不可不講,但要精講。當林黛玉樂意擔當香菱的老師後便講:“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當香菱聽到林黛玉的講解對以前所見過的詩有所感悟時,林黛玉又進一步講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林黛玉言簡意駭的講解,揭開了詩詞的神祕面紗,切中了學詩要領,使人茅塞頓開。一句“不以詞害意”,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可見林黛玉的知識是何等的淵博。黛玉的講授有如下特點:其一,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其二,高屋建瓴,指點迷津;其三,親切自然,出神入畫。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精闢而高明的講解,值得我學習借鑑。我也應像黛玉那樣,教給學生智慧,傳給學生靈氣。而不是從上課講到下課, 事無鉅細,面面俱到。

3.精練提高

學習離不開練習,當香菱學詩學得出神入化之時,正如賈寶玉所說:“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若再講,倒學離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佈置練習匠心獨具:其一,時機成熟,學生想練,教師因勢利道,有順水推舟之妙。其二,選材得當,明月尚鑑,師生同步思維,更兼選取十四寒的韻,難易合適,初學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讓學生展開理想的翅膀。 可見,在教學中,只有“精練”,才能達到目標;只有“精練”,才能真正“減負”;只有“精練”才能體現教學價值。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林黛玉精妙絕倫的教學藝術,爲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教學自由的畫卷, 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願用我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精力,在教學自由的王國裏展翅翱翔,抒寫出人生最華麗的教學新篇章。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弱不禁風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靈氣傳給香菱,使香菱學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爲我的老師呢?學她的教育策略,教學藝術,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精講精練,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讓語文課充滿詩性、靈性,讓學生樂於語文學習,且樂此不疲。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7

《升和毫升》,考慮到學生平時很少關注這方面的知識,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之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儘可能地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容量單位時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一、做好認知前的準備。

升和毫升的初步認識中,容積的計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準備了標有刻度線的飲水杯、臉盆、墨水瓶等。同時給學生一兩天準備的時間,要求學生在家裏或是去超市時尋找、觀察哪些商品標籤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並帶一些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盒、飲料瓶、標籤等,在思想上做好認知的準備。

二、創設體驗式學習情境,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爲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1、問題引入,你們在觀察中發現生活中哪裏用到了升和毫升?學生除了舉起自己的小手,還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裝盒。等學生交流完畢,我選擇了一些學生剪下來的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放在實物投影上給學生看,請學生介紹從哪裏剪下的?用的是哪個單位,怎樣用字母表示?解決了升和毫升的符號認識。同時通過交流,學生有了直觀認識,生和毫升多用於液體的計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醬油、醋、藥水、汽油等。除了這些,一些乳液,比如護手霜等,有時會用克做單位,有時也會用毫升做單位

2、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量筒取毫升的水,倒入盆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兩三滴,反覆幾次。估測墨水瓶中有多少墨水,並進行驗證,觀察一盒學生奶有多少。在量杯中分別取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倒入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結合生活實際,滲透一些科學知識。

結合實際,滲透一些科學知識。比如,一個成人的血液量約爲4升800毫升,一次獻血量爲200毫升,適量獻血對人體沒有影響等。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8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 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日 月明》這一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會意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字。教這課時,教可將這些漢字畫成一幅圖畫,做成課件。如:教“明”,課件先演示出“紅日圖”,及 漢字“日”,提示學生注意“紅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後演示“明月圖”,及漢字“月”,提示學生注意“明月皎潔”,日月交相輝映,讓學生看着課 件中的圖畫,說出明字的由來。這樣,學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還理解了字義。又如教“休”字,課件演示“一棵大樹”,然後出現一個人靠在大樹上休息,讓學生說 說“休”字的由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其他生字,同時看課件中的其它圖畫,想想這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學完後,讓學生做小老師,彙報自學情況。學生 可能會說:“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從”一人跟隨在別人後面表示從。“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 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 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 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去了解字的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 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難看出:孩 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給他們機會、時間,孩子會發現很多很多。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在 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爲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 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啓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 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枯燥的漢字學習爲有趣的遊戲和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識字興趣。還 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漢字,並試着用畫畫、出字謎等方式將漢字的有趣之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同時注重拓展延伸。學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見的會意字說了出來。如,“苗、災、採、掰”;品字形結構的“鑫、淼、晶、磊”。

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孩子們朗讀課文上還需要下功夫。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訣問題的練習課。教材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很多數學信息,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班學生通過前面對乘法口訣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他們能從教師出示的圖畫中發現數學問題並有條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具有一定的互評意識。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感覺輕鬆,愉快,上課思維活躍,勇於回答問題。對口訣的認識也逐步加深。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練一練

將書本第23頁的三道練習題:1、算一算(口算題);2、看圖填空(看方陣圖列式);3、找新家(計算連線題)。讓學生利用課始十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二、提問題。

1、看一看。(獨立觀察主題圖,看一看圖上都有些什麼?)、提一提。(要求學生,獨立提出一個問題,使這個問題既可以用加法解決,又符合用乘法計算的條件。) 

2、說一說。(請2個學生獨立彙報)

3、小結。結合剛纔彙報的問題,進行總結性引導。要提的問題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要用加法計算,那麼問題一般都是“一共”類的問題;第二:還要能用乘法計算,那麼問題中所提問的對象,每一個加數必須是相同的。

4、試一試。(請同學們再試着提出更多的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

由於在小結時,孩子們發現提乘法問題並不是很難,只要是“一共”類的問題,所提問到的對象每份數都相同就可以了,這個難點突破後,通過巡視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在主題圖中找到三個以上的問題,並結合2~5的乘法口訣進行列式解答。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10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本課主要是針對故事中的兩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讚揚九色鹿捨己救人和勇敢善良的高尚品質,譴責了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見利忘義的可恥行爲,揭示了真善美必將戰勝假惡醜的主題。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通過“你覺得九色鹿是一隻怎樣的鹿”、“調達是一個怎樣的人”、“國王是一個怎樣的國王”三個問題展開,對三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其中又以九色鹿和調達的分析爲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重點感悟、朗讀詞句,分角色朗讀,說話練習,體會九色鹿的勇敢、善良、不求回報,調達對九色鹿救命之恩的感激、鄭重發誓。

通過靜心默讀,圈圈畫畫,看看“九色鹿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學生從“波濤洶涌”“奮力掙扎”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調達在奮力求生。從“立即”“縱身”這些詞語中想象九色鹿毫不猶豫、奮不顧身救調達的情景,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通過課堂教學,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結合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侷限於字面了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在教學第2課時時,讓學生通過把小潔與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小潔的心靈美。

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原以爲學生會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潔手裏還是緊緊纂着麪包紙。她跨步上岸,四處張望,好象在尋找什麼。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問題“她四處張望,在尋找什麼?眼睛一亮,看到了什麼?飛快的向前跑去幹什麼?”原以爲學生會跟着課文走,可他們的答案卻千奇百出。(去找魚網撈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廁所等等。)當然也有說找垃圾桶扔麪包紙的。於是我就問:“爲什麼不說找垃圾桶扔麪包紙呢?”學生卻說:“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帶回家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你能給以否定嗎?其實我清楚,他們心裏早有了課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覺得那太普通了,太沒創藝了。現在的教學是開放的,多元性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作爲老師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 篇12

優秀的古詩大多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悠遠,有着無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以增強自身語言文字修養。但是一直收效不佳,總感覺學生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覺自願地愛上古詩。所以藉着這次上組內教研課時,我把握機會上了古詩《絕句》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美,從而真正愛上古詩。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氛圍。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爲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活動。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理解詩意然後再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詩歌的色彩美,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對偶美,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還要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短短四句詩,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這麼美好的畫面,怎能不讓學生好好體會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一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讚美春天,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引入詩境。

其次,在講解詩意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賞析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用講故事的形式融入詩人的生活,體會詩歌的意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先出示兩個黃鸝在翠柳之間鳴叫的畫面,想象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這樣把四句詩歌融入畫面,融入故事,學生的眼睛始終跟隨着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在觀察,在體會,自然而然自己也就彷彿置身於其中,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我還挖掘了文本的空白點,把詩歌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並結合《春望》、《草堂》這兩首詩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和杜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最後,就是讓學生反覆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昇華情感,讓他們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不過,在教學時感覺自己還是提點過多,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品味,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自己只要當好一個領路人就足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