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5W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爲自己喜歡詞,認爲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武陵春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爲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爲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3、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已不多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學成爲老師改革教學方法的首選,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正日益增強。然而,不少課堂教學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熱熱鬧鬧的小討論和滿堂絮叨不清的碎問碎答。而老師又不給足夠的討論時間,沒有明確的討論中心,激發不出思維衝突,老師連珠炮似的追問充塞整個課堂。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的回答異乎尋常的精到、精彩。有一個學生在回答“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花”的意韻指向時,把“花”理解爲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時,這答案雖超出了原先的設想,但我認爲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蘊指向原是“華”,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已逝,但學生是帶着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他認爲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後看到花盡,聯想到丈夫的已逝,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當即給了充分的肯定。這樣的帶有學生的個性又不脫離文本的回答充滿了課堂。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

預習時的朗讀必不可少,但在這一環節中目的只在於讓學生過好字詞 關,明確並掌握字詞的讀音。對於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讀影音 材料在課堂上供學生模仿,採用聽讀、跟讀、仿讀等形式,讓學生去品 味整首詞的情緒。但大家都說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 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如果我能對詩歌的一些關鍵 語句做點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 多愁”,讓整首詩歌放慢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 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 學生更快地進入朗讀的境界,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或許加 上這一部分能讓整個課堂的朗讀更加出彩。

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 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淚”、“聞”、“擬”、“只恐”等這些關鍵字詞來闡述,分析得 相當到位。另外,我還引導學生對關於“愁”的詩句進行了拓展延伸,將 他們以往所學的以及每個人積累的知識作了小結,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 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 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3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爲自己喜歡詞,認爲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爲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爲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3、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已不多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學成爲老師改革教學方法的首選,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正日益增強。然而,不少課堂教學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熱熱鬧鬧的小討論和滿堂絮叨不清的碎問碎答。而老師又不給足夠的討論時間,沒有明確的討論中心,激發不出思維衝突,老師連珠炮似的追問充塞整個課堂。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的回答異乎尋常的精到、精彩。有一個學生在回答“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花”的意韻指向時,把“花”理解爲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時,這答案雖超出了原先的設想,但我認爲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蘊指向原是“華”,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已逝,但學生是帶着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他認爲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後看到花盡,聯想到丈夫的已逝,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當即給了充分的肯定。這樣的帶有學生的個性又不脫離文本的回答充滿了課堂。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4

回想自己以前對詩歌的教學,基本上沒有這麼精細過。換句話說,以前教學詩歌主要是就詩歌論詩歌,要麼簡要講解詩意及情感,要求學生背誦;要麼是我句句賞析,學生動筆批註,不敢放手讓學生動腦賞析。而今天教此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一是讓學生交流關於李清照的資料,爲學習該詞作鋪墊。二是讓學生自由吟讀,賞析一句話。三是讓學生自我商量朗讀處理方式,課堂上出現了亮點。四是讓學生自己回顧賞析的方法,自己總結表達愁緒的寫作方法。

可以說,一切是在我的引導下進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學生自我完成的。本節課,我差不多成了一個聽衆。

原來,我以前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不過,爲了這節課徹底地交給學生,我還是在前兩天學習詩詞的時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鋪墊的。例如,讓學生學會根本詩歌描繪畫面,學會作相關詩句近似聯想,學會品析一個妙詞等。正是因爲在前面課堂上已經略有接觸,所以,我讓他們賞析時,先把鑰匙交給了他們,他們終於在摸索中打開了大門。

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本課至少有這樣幾個收穫。

一是瞭解了李清照其人,並感受了她的藝術特色。

二是學得了一點賞析詩詞的方法。

三是積累了一批寫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5

預習時的朗讀必不可少,但在這一環節中目的只在於讓學生過好字詞 關,明確並掌握字詞的讀音。對於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讀影音 材料在課堂上供學生模仿,採用聽讀、跟讀、仿讀等形式,讓學生去品 味整首詞的情緒。但大家都說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 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如果我能對詩歌的一些關鍵 語句做點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 多愁”,讓整首詩歌放慢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 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 學生更快地進入朗讀的境界,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或許加 上這一部分能讓整個課堂的朗讀更加出彩。

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 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淚”、“聞”、“擬”、“只恐”等這些關鍵字詞來闡述,分析得 相當到位。另外,我還引導學生對關於“愁”的詩句進行了拓展延伸,將 他們以往所學的以及每個人積累的知識作了小結,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 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 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6

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7

時間悠悠而過,又一次參加語文組內培訓,不同的是這次培訓我成了主角兒。課堂風采展示是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我作爲其中的一員,也免了向同事展示一番。

之所以選擇《武陵春》這首詞,一方面是因爲自己很喜歡詞,我一直都覺得詞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另一方面是我很喜歡李清照這位詞人,對她的才學,我是着實佩服啊,她的詞表現手法絢麗多彩,語言富有音律美,大膽運用口語如此,渾然自成一家---易安體;還有李清照那坎坷、飽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也讓我頗爲同情,或許,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吧。《武陵春》就是這樣的珍品!

詩詞,是文字與音樂的融合,只有通過反覆誦讀,讀出它內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韻,才能體悟出詩詞的意蘊內涵。《武陵春》通過詞人獨有的藝術手法表現詩人無限的哀愁,發出“悲音”這種心境。而“悲音”又不是常人所能體會的,我們或許經歷過些事情,卻未必有李清照感觸來得那麼深刻。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通過反覆誦讀讓自己和聽的人去體會詞人那種悲苦無依的心情,但是我卻操之過急,沒有過多的誦讀。我想,如果能通過反覆悲深婉篤的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情遷意動,再把詞人所表達的灰暗闌珊的畫面加以描繪,就能更好的悟出詞人以物喻愁、船輕愁重的精妙佳筆了。反觀自己的《武陵春》教學,講解的時間所佔比例較多,淡化了詞的音韻與意蘊,以致教學效果不顯著。

詩詞教學,情景的設置也很重要。畢竟我們現代人與古人的時代相差太遠,我們很難體會到古人的那種意境。如果在上課之前,我能設置與詞相關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現在作爲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寫的《一剪梅》的音樂作爲鋪墊,這樣會讓我們更快更好地進入《武陵春》這首詞的意境中去。

《武陵春》這次教學,有如推開了一扇窗,打開了一道門,讓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教學天地。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8

選擇《武陵春》是因爲對李清照這位偉大的女詞人仰慕已久,雖說七年 級上的課外古詩詞閱讀中選取了她的《如夢令》,但不需要學生詳加理 解,以至於我也覺得不甚過癮。於是,這次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她的詞 。李清照的“易安體”文筆自然細膩,文風婉約優美,砌詞清新精巧,在 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 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 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 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爲了達到學生理解並喜歡這首詞的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 課上課時我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 ,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

在佈置預習時,我便要求學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與李清照有關 的信息,對這位詞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認識。上課過程中,在適當的環節 插入與作品相關的資料。比如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 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 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 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 動許多愁”時,首先結合學生們熟悉的《如夢令》,讓大家瞭解泛舟是李 清照非常喜愛的,品味“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體現出的是作者 少女時期無憂無慮、歡快的心情;而後講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 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 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 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 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 》。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 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 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明確地告 訴了他們要學習並理解一首詩(詞)必須建立在瞭解作者經歷及寫作背 景的基礎上。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但只要理念先進,引導得法, 同樣也能使學生受益不少,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意識的突出。本節課的閱讀中絕大多數的資料收 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只是起 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的尊 重。

二、 注重學習方式的引領與學習技能的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好幾首詞 並不難,難的就是學生能否獨立地正確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詞或文章,所 以方法與技能就是教給學生核心的東西,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就正是基 於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閱讀中的“唯主題論”。在具體的詞的閱讀中,教師着 眼於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與情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 表不同意見,並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這正是新課標中關於閱讀體 驗要求的具體展現。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講了光與熱這一課,感受頗多。雖然已經是秋天了,可是今天的天那麼高那麼藍,陽光出奇的好,難得的燦爛。使本課的實驗做的十分得成功。前半部分的實驗,把一面鏡子與多面鏡子反射的光投射到牆上,用溫度計測量誰的溫度高。一對比才發現,多面鏡子的反射光使溫度計的水柱很快就升高了,而一面鏡的光卻是溫度計升高了很少。所以同學們很快就得出了了一個結論:光越強,溫度就越高。

用放大鏡匯聚光的實驗做的也很成功,同學們撿來幾片乾枯的樹葉,藉助着燦爛的陽光,把光匯聚到樹葉上一點,不一會就枯樹葉就冒起煙來,有的甚至還竄起了火苗。真是壯觀。同學們欣喜的發現:匯聚而成得的光線非常的強烈,溫度很高,居然能點燃樹葉。後來我讓學生們換成綠色的樹葉來實驗,看看能不能也幾分鐘就點燃呢?結果過同學們失望了,綠樹葉並不是那麼容易點燃的,這是爲什麼呢?我問學生:有的同學說:是因爲綠葉中有水分,所以不愛着火吧?我笑了笑說對呀正是這個原因纔是綠葉不着火啊。下課鈴響起始同學們依然意猶未盡。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1

在簡單導入後,讓學生說說“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說’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裏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說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着話茬說。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說”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說說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爲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爲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爲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裏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着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裏,有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裏說的,是‘孤騖’。”

“聽大家說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說:“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裏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2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爲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纔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爲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爲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爲應採取“變靜態爲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爲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纔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爲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爲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爲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爲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爲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爲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爲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爲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3

一、朗讀教學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抓手,從停頓、語氣、語調、音響等方面提出確切具體的要求,讓學生明白從哪些方面琢磨朗讀的方法,如何着力提高朗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以期通過逐漸的悟入而提高對某一首詩歌作品的朗讀能力,是很不保險的。對於語感較弱的學生,有時一句一句的教朗讀方法,都是有必要的。

二、詩歌作品的教學要緊扣詩歌中所寫的景物,因爲景物,也就是意象,往往是打開詩人心靈大門的鑰匙,從感受景物特點的角度能夠很好的切入詩人的情感。對於一些難度較大,詩人情感複雜幽晦的詩歌作品,就更需要帶領學生一點一點的品味意象,品讀語言。

總之,這次第一課時之所以不成功,是吃了備課時操作方法考慮不細緻充分的虧,第二課時之所以能令自己滿意,也得之於對症下藥,抓住了具體的操作步驟,搭建了明確可靠的腳手架。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4

部分實驗用品可由學生來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組爲單位由學生自己提供,牛奶則可以使用學生的課間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工作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學生會問:“爲什麼說水是無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時會感到是甜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提前準備,有可能的話準備一個簡單的蒸餾水實驗,模擬自然水的形成,讓學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並不是水本來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礦物質的原因。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啓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因此,我在設計《水》一課時始終圍繞怎樣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一中心,設計各種環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要想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首先要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感興趣,於是在上《水》一課時,我給每行各準備了一個觸摸袋並給它起了給神祕的名字——魔術袋,(觸摸袋裏面裝有:水、石頭、海綿、空氣、玻璃球、圓片、泡漠球、木頭等等)然後讓學生摸一摸,猜猜裏面裝的是什麼。因爲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裏面的是什麼東西,只能用手去感覺,所以對於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非常感興趣。

用手摸過之後,有的學生說裏面可能裝的是水,有的學生說裝的是石頭,因爲他摸到的東西非常硬,還有的學生說裏面裝的是海綿等等。看到學生們興趣高漲,我緊接着說:“確實袋子裏面裝的是水,可是爲什麼你說它是水呢?你能告訴你是根據什麼理由確定那是水的嗎?”學生自信 的答到:“能”。“那麼,這節課我們就來組織一次找水的活動”緊接着,學生討論了怎樣判斷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討論。俗話說:“放開的羊吃得飽吃的好”,在自主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爲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學生能夠主動去研究,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把握一個“度”,因此,在學生自己研究的環節,我放開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將理由說出來,再在小組內討論他推斷的依據。畢竟,不同的學生她推斷的依據不同。這樣,學生的主動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在彙報環節,我也做到了讓學生的主動意識儘可能發揮,讓他們像小老師一樣到前邊來彙報,彙報時要求學生彙報完,其他學生再補充,這樣既給了彙報人充分表達的機會,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當然在後面的填寫網狀圖時,我發現孩子們由於語文學習基礎的不牢固或者說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還完全依賴教師的講解,所以在一開始填寫水以那些形態存在時,他們就不注意理解題目的意思,看到課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開河說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鹹水等等答案都出來了,當然在我後面的引導時,對存在形式這個詞的解釋也不是十分準確,使得不少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這個存在所指的範疇。

當然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課上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而且也要注意課下的延續。我在課的最後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想一想,看一看人們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比一比誰記錄的內容多。同時,讓孩子設計一條節約用水的標語或者口號,讓孩子瞭解水這個於這樣做也是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5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纔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爲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爲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爲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爲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教學中,我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誘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主體內化,激發了孩子的情思。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親”的懷抱時,他們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們盡情地訴說着自己對“地球母親”的心聲。一聲聲、一句句飽含真摯感情的話語,多麼令人心酸,扣人心絃。那不是僅僅用語言在說,而是用心在說,用情在說,用自己對“地球母親”全部的愛在說。

教學後,和學校的老師交流,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評價不應只是膚淺的表揚,“你讀得很有感情”、“你說的很好”……孩子們的評價還是隻停留在一個很淺的面上,給人空洞、乏味之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套話正有充斥整個課堂的趨勢。這的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致力於引導學生關注“你從他的朗讀中感悟到了什麼”“你覺得他那些地方讀得好?好在哪裏?”……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方面進行實效性的評價,讓評價真正落到實處,不在只是空套、只是點綴。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6

《柳樹醒了》是一首詩,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本課,通過對柳樹與春雷、春雨、春風、春燕這些景物生動、形象地描繪,讓學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裏事物的變化,從而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第一課時,我主要是進行了生字、詞語、初讀課文的教學以及讓生寫“說、話、朋、友”四個字的教學。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朗讀課文和會寫“春、高”兩個字。根據以上教學重點,我進行了教學,得出瞭如下幾點體會:

一、課文開頭的生字詞語複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詞,而且通過“摘花”、“猜字謎”兩個小遊戲,讓學生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麗的美景的同時,更快地進入優美的教學情境,獲得身心的愉悅,巧妙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可見,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而言,有效地組織小遊戲進行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文的第二部分,通過圖片出示冬天裏沉睡的小柳樹,引導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設計新穎有趣,更能生動且形象地再現了課文的內容,給學生以感官上的認識。“請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果你讀得美,這棵柳樹就會爲你睜開眼睛。”;“小柳樹有點醒了。”;“小柳樹聽了你們的動聽的朗讀聲,他終於醒了。”這些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進入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融入了課文的學習和理解之中。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亮點所在。讀畫結合,將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爲一體,使朗讀變成一種享受,也體現了學科間相互溝通這一教學思想。

三、拓展練習的效果也較好。“你們知道在春天裏除了小柳樹醒了,還有什麼醒了?”“你能不能也像書中的小詩人一樣爲這樣的事物編一句小詩呢?春天跟說話了,說着說着。”兩個拓展題目,是對文章內容的延伸,有利於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7

《怒吼吧,黃河》是一篇以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爲背景的文章,課文講述詩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滿懷革命激情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這篇課文情緒激昂,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激發學生的民族感情。爲此,整堂課我始終堅持“以讀爲本”,於讀中悟情,讀中入情,整體領會文意,培養語感,激發並強化學生樸素的愛國情感。

由於現在的孩子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先把抗日戰爭的背景介紹清楚,在教學時,我出示關於黃河的畫面,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畫面後的感受,讓學生感到震撼。從而引入光未然對黃河的靈感。

這篇文章的題目極富震撼力,於是,我從課題中的“怒”字入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黃河的“怒”、詩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劇隊的“怒”、延安軍民的“怒”、全中國人民的“怒”,首先,我爲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騰怒吼的黃河的錄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黃河的怒吼”,緊接着讓學生把看錄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讀相關的段落。詩人的激情又觸發了作曲家的激情,兩位藝術家的激情在碰撞,在昇華。我適時啓發學生設想兩位摯友相見時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誦時的情緒變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觸發時的激動,引領孩子們去感悟兩位藝術家的旺盛的創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黃河大合唱》誕生了!學生無比激動和自豪。我又讓孩子們聆聽了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真切地感受其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然後要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聯繫時代背景來談《黃河大合唱》的創作的重大意義,突破難點。最後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個奴,正是因爲心中不願意成爲亡國奴,所以才發出了怒吼!至此,學生的激情高漲,熱血沸騰,我抓住時機,讓學生面對兩位民族的驕子,傾訴自己的一腔愛國情,使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8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酸的還是甜的?小動物們愛吃酸的還是甜的?學生一聽,原來老師要檢查讀課文的情況。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要告訴我,剛開始一位學生說得很簡單,這個故事講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給其它的小動物吃。我裝着糊塗的樣子問:不給誰吃呀?故事還寫了誰,它們又發生了什麼事?結尾怎樣?誰能說得讓我聽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經過提示,學生誰能把故事說具體?我又問:"故事說了狐狸、小猴,還說了誰?學生說出了故事裏的小動物有小白兔、小松鼠。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再進一步地追問學生:你喜歡哪個小動物?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小猴,它很聰明。它沒有相信狐狸的話,而是自己去嚐了葡萄,所以它吃到了甜的葡萄。有的學生說:我不喜歡小白兔和松鼠,它們沒有主見,只聽別人說,沒有親自去嘗試。有的學生說:我不喜歡狐狸,因爲它想自己獨吃葡萄,欺騙了大家,它很狡猾。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就說:我不認爲狐狸是狡猾的。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沒有否定他,而是問他:爲什麼呢?他指着書上的第一幅插圖有理有據地說:狐狸擡頭看到的是綠色的葡萄,綠色的葡萄是酸的。所以我認爲它不狡猾。這下班裏的同學紛紛議論了起來,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靈機一動,順水推舟就對大家宣佈:既然咱們班有兩種意見,咱們就來一次辯論,正方認爲狐狸是狡猾的;反方認爲狐狸是不狡猾的。請贊同正方的同學在一、二組;贊同反方的同學在三、四組。你們把自己的理由在組裏討論,等會兒由兩方代表上來闡述自己的意見。同學們這下可積極了,讀課文找根據。我們經過討論認爲狐狸是狡猾的,剛纔反方說狐狸看到的是青色的葡萄是酸的,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青色的葡萄是甜的,如珍珠葡萄等。

聽了她的發言我更加驚喜地看到,他們讀書讀得如此認真。整堂課學生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學生說得有理有據,而且從中還學會了自己讀書、看插圖找答案。由此讓我知道了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裏,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只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進步,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爲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創造條件。通過雙方的辯論,對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效果更好。

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9

現在的學生對農村生活非常陌生。讓他們看圖說說農夫在幹什麼,他們的回答稀奇百怪。有說拔禾苗的,有說種草的……看來讀讀這樣的詩,讓他們認識糧食的來之不易很有必要。在前一首詩《鋤禾》的基礎上學習這首詩就顯得輕鬆了一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強烈的差異給學生很大的震撼。吸取《鋤禾》的不足,謹記課標的閱讀要求,爲了讓學生加深體會,我引導學生抓住圖中的細節觀察,先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感知,配上我恰到好處的解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高,我在教學詩之後給學生講了有關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背景,講了一些讓人心酸的小故事。又補充了憫農的幾首詩,對詩的瞭解也更全面了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