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觀察記錄(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3W

活動觀察記錄 篇1

一、觀察記錄的性質和意義

活動觀察記錄(精選20篇)

就教師局部的行爲而言,有些觀察顯然是不需要做記錄的——如果教師的觀察是爲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爲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爲、以觀察爲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爲,最後到以有記錄的觀察乃至以系統的長期觀察記錄爲基礎的教學行爲。

所以,從這個序列上來看,要建立教學活動的規範和科學的充分依據,僅僅知道要觀察、觀察什麼和如何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的觀察,就像沒有反思和計劃的教學一樣,很難保證有切實的進步。

(一)觀察記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爲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一個因素或後期的延續。因此,常見的情況是,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當然,從記錄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觀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記錄還有一個朝後看的目的,這就是,記錄是爲了給教師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長提供反饋。從功能上來看,它作爲觀察和反饋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存在。教師的全部記錄文本可以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但是記錄內容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如果一種行爲和現象被記錄下來之後,這些記錄不在當時和以後得到利用、分析、整理,並從中獲得有關啓示,那麼之前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由於記錄本身的特點,是形成物質的、靜止的文件,不是稍縱即逝的場景和觀念,也不是某種用於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複利用,當然也就可以跳出單純的教學流程之外,被派作別的用途,比如用於研究,用來和家長交流或進行彙報,用於同事之間的討論,以及各種評價或評比活動。

(二)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爲

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爲的時候,並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發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生成的靈活性,並不完全是計劃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計劃爲基礎、爲根據的,或者有時候是作爲計劃的補充。同樣道理,當我們說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爲時,並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臨時偶發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記錄,並且有些不成熟的計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

觀察記錄的計劃性在於它需要有一定時間安排和方式進程等方面的規劃,其中包括記錄的規模、頻率、時間段、總時間長度、輔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種機器設備)的設計與使用、保存與整理,等等。

(三)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豐富意義的行爲

有規律的記錄和良好的記錄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產生許多附帶的、有時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書面的記錄比大腦的記憶,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更有保證,更不容易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退。

2、書面的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大腦的記憶。

3、記錄是對現象進行重新整理、在意識中進行澄清和思考的過程。對於教師的記錄而言,這個思考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其一,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於幼兒當前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的瞭解,把握他們的興趣、交往和人際關係情況、所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生長中的能力;其二,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或者滲透某些教育教學內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規範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內含着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爲的反思過程和對於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幫助教師清理有關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爲何幼兒會有這樣的反應等等問題。

4、記錄還可以幫助教師。思考一個目前沒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個問題:教育過程中的許多現象、教育環境中的許多材料缺乏合適的命名。這是因爲具體的進行中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動性和場景性的,所以它要麼不需要概念,要麼由於實物和場景的幫助,不需要準確的或事先得到公認的概念、然而記錄則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脫離具體行動和場景的,而且是用規範化的書面語言來進行的活動,所以有關現象和實物的命名問題,就成爲了現實的不方便,進而在反思中直接成爲了教師把握的對象。

5、記錄對於觀察行爲的反作用:它規範、便利教師的觀察,使觀察成爲教師的習慣,保證有效省時,它也使得教師在以後觀察的時候更有方向性。

6、長期記錄的積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在總體上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瞭解幼兒的興趣和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瞭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在局部上了解個別幼兒的現象背後的原因,瞭解其發展的歷程,瞭解某些材料發揮作用的規律、原理。

7、持續的、有方向的記錄,可以檢驗教師的某些假設、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

8、它對於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園信息之間的溝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師個人的檔案庫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後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提升的歷史基礎。

二、觀察記錄的分類和範疇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觀察記錄分爲不同的種類。

(一) 根據記錄的結構性(也對應着觀察的結構性)劃分:

1、開放的日記式或軼事性記錄。

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於日記或記敘文。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爲的分解,而是儘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儘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記錄

特定事件的記錄並不完全排除觀察者的感受、評論和其它主觀的意見,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則必須要保留一個事件的原始記錄,而且該原始記錄應當儘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記錄者在原始事件中不應當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應當對行爲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

原始記錄不描述內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夠被充分定義爲外顯的、可以觀察到的、可以從物理上確定的行爲”(參巴馬林諾夫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第43頁),這些被描述的行爲都應當能夠得到操作性的定義,應當容易標識,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作爲量化工作的前期準備。

(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爲目的,不以發現爲滿足,而是爲了實用,爲了指導和教學;它不是在工作之外來研究工作,而是邊工作邊研究,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這樣,教師一切的觀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離開她的理解和判斷。

純研究的要求和純工作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問題,需要有一個調諧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處理。我們的基本原則是,首先要保證每一方的獨立性,明確各自的要求和條件,然後要以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服從於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是主觀性和價值追求,但是我們將客觀性和規律性放在出發點的位置。這是我們從事一切教育實踐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個普遍的準則。因此我們具體的處理原則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記錄之後,觀察者的判斷、推理和感受纔可以以某種形式“附加”在原始記錄之上,如加括號、旁註,或者結尾的點評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區分地“滲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個已經完成的教育過程或現象的“質”的記錄文本,不能缺少記錄者的判斷、推論、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觀的成分,因爲記錄者不是一個無關的研究者,而是對眼前的場景、現象負有責任的、對一些現象事件帶着實用的關心的內部成員,幼教之友《幼兒園教育活動觀察記錄》。而上述主觀成分,是記錄者對此負責和關心的具體表現,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現。

第三,大量的觀察記錄不僅反映教師出於觀察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更要突出教師自己的行爲本身。而對於自身行爲的記錄,記錄者完全可以如實地反映自己當時的感受、動機,當然有時候也要用旁註或括號的方式,但是在性質上就不再是對別人的心理過程的推論了。一個人在情境中現場意識到的意念、情緒,理應同別人的行爲一樣,都屬於可以觀察到的、留有痕跡的,因而是對於自身具有同等客觀性的因素。

(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

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後回憶的記錄,對於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這不僅因爲時間的緣故,主要是因爲現場記錄要求最大的客觀性、直接性和豐富性,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衝突的。

事件的記錄有兩個側重點,一個重在現象,一個重在人的行爲。反映人的記錄,着重在揭示人的行爲的背景、動機、目的、過程、結果、反饋以及其中的種種影響因素,如記錄一個幼兒的個案。反映現象及其規律的記錄,則着重在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如記錄一件事情的討論和處理。由此可見,不論何種記錄,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過程的,交代背景、影響因素和後果的。它必須有某種連續性。

所以,事件的記錄,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爲及其記錄,而是或者在數量上有橫向比較的,或者在時間上有縱向積累的。因爲單純按照一次時間來取樣,很難保證行爲的完整性,不能反映個性,也不能反映規律。

2.表格記錄。

該記錄方式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

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可以區分爲以下三種:

(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

該表格常用於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範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這種記錄應當進入幼兒園的管理,形成習慣性的制度,並滲透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

教師爲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採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並作出反饋。如果問題比較複雜,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較多,難以在短期內獲得最終的決,那麼根據有關的因素和方面設計表格,以進行階段性的、系統連續的記錄,就很有必要。

另外,針對現在佔據主流地位的綜合主題教學和新近興起的項目(方案)教學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爲了便於教師在實施開放性教學的同時能夠靈活地、然而又是在一段時間內有保障地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爲了便於教師自身和管理者根據一定的指標,從客觀效果而不僅僅是活動過程上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我們認爲,非常有必要針對一些長時間的(可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項目或主題,由教師和研究者、管理者共同制定一些活動內容、資源狀況以及幼兒發展等方面的表格,以確保教師的靈活性和自發性不會只是完全隨興之所至的發揮,以確保內部和外部評價的客觀性、有效性。

(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

前兩種記錄在時間上都是被動的,即記錄的時刻取決於活動的內容,處於什麼環節、發生怎樣的內容,就進行怎樣的記錄,因而也是隨意的。而這裏的第三種記錄在時間上則是主動的,因爲什麼時候進行記錄、記錄多長時間,由觀察者根據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據活動內容來確定,因而它也是不隨意的。前兩種觀察都是連續性觀察,而第三種觀察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爲。(參見龐麗娟《嬰兒心理學》,第31頁)

由此可見,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記錄,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時間多長、是否連續,都不是一次兩次的行爲,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並且都具有比較嚴格的結構。

顯然,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結構的記錄和開放的記錄,是需要互相補充、也可以相互印證的。而且它們之間還存在着相互的轉化:①成熟的或規範化的軼事性或日記式記錄,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隨機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須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應當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過這裏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選擇式的小表格,而是簡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質的行爲記錄可以隨時爲量的記錄補充新的項目,或作爲量化工作的前期準備;③量的記錄所獲得的數據,可以隨時補充到對於質的記錄的整理中來。

(二)根據觀察的時間劃分:

1、現場記錄

大量的需要和能夠進行瞬間反應的表格式記錄(有些涉及到態度的表格是不需要、也不大可能進行瞬間反應的)、特定事件中的速記,以及一些臨時的感悟和發現,通常都需要甚至必須在現場立刻記錄下來,以免事後的遺忘和混雜。 現場記錄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爲(廣義)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爲,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爲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專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和錄像設備輔助記錄,那麼上述困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這些輔助記錄在條件上和適用範圍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專人的限制性顯而易見,而設備又缺乏靈活性、反應性和理解性。由於上述限制,我們就特別需要下文中的兩點作爲補充。

“現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有些情況下它並不完全是即時進行的。在時間取樣觀察中,觀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時間單位來記錄若干可以量化的行爲,如在半小時的觀察時間裏,以5分鐘爲單位來記錄某一行爲出現的數量或者某些行爲的發生情況。大量的侵犯行爲研究和各種社會性的行爲研究都採取這樣的方法。

2、事後回憶記錄

這種方式用於開放的、質的記錄。採用事後回憶記錄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捲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爲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不得不採取事後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於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後卻可能因爲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

3、現場和事後相結合

該方法通常用於質的記錄。在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在進行個案記錄或深入訪談的時侯,由於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爲,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經常採取現場記錄和事後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觀察者用速記的方式或者藉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干重要的片段,然後進行事後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這種情況對於教師的局部觀察或特定事件的觀察記錄——無論是旁觀的還是參與的——也同樣適用。

該方法類似於社會科學現場研究中的“現場筆記”(《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第349-353頁),其要點如下:

由於記憶信息的遺忘與時間成正相關,所以儘可能在觀察結束後立刻記錄,或補充現場記錄中遺漏的內容。

以印刷體打字並存檔比手寫更爲可取,便於閱讀和傳播。這一點對事後回憶記錄同樣適用。

記錄應至少製作兩份,一份保存備查,另一份用於隨時可能的修改。這一點,對於寫和打字是同樣適用的,而它實際上也是教師處理一切個人檔案資料的一個基本原則。

活動觀察記錄 篇2

觀察教師:李玉俊

觀察對象:部分午餐寶寶

觀察班級:小班

觀察時間:20xx年3月4日—至今

觀察地點餐廳

觀察背景:

新學期開始,小班增加了剛入園的寶寶,離開父母,年齡又小,來到這個陌生的環境,情緒有些不穩定,每天的午餐成了問題,有的寶寶有挑食現象;有的寶寶吃飯很慢,還有的寶寶連勺子都不會拿,從小讓寶寶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關鍵。

觀察實錄一:

週一中午,我們分完了飯菜,然後和寶寶們一起認識:白菜炒肉、黃瓜炒雞蛋、蘑菇雞蛋湯,主食是饅頭,說完後寶寶們吃了起來,只見士傑的盤子裏只吃了黃瓜,雞蛋都挑了出來,那兩個菜一動沒動,並且勺子還用左手拿着,舀菜也是歪歪扭扭的,吃到嘴裏的還不如灑到外面得多。

觀察實錄二:

嘉怡、國恆呢,每次其他寶寶都吃了一半了,還不見他動勺子,碗裏看上去就像沒動過似的,提醒幾次才嚼到嘴裏一點點饅頭,但是隻嚼不咽,所以每次都吃到最後。

觀察分析:

面對此現象,我想家庭因素是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寶寶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就像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忙於工作,爺爺奶奶寵着護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要包辦代替,從不讓孩子自己吃飯,允許孩子邊吃邊玩,甚至跟在寶寶屁股後面追着吃,趕着吃,因此出現了以上狀況。

實施措施及效果:

面對這些寶寶的進餐,我經常給他們講《愛挑食的寶寶》故事,讓他們知道: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只有不挑食才能長得高、長得壯,瞭解了挑食的壞處;並且讓大哥哥姐姐(因爲我們的餐廳是混合班)示範及提醒的方式教寶寶學習正確拿勺子的姿勢。

對待吃飯慢的寶寶,我採取少盛多添的方法,每次給他們盛的飯菜相對少一點,等他吃完了再添,這樣他就會有成就感,也可消除孩子視覺上的恐懼感,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優勢。另外我還經常嘗試讓幾個用餐慢的寶寶報菜單,讓他們介紹飯菜的名稱,來激發他們的食慾,以達到加快用餐的速度。

另外,我們對吃飯特殊的寶寶還經常與家長溝通,及時把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求得家長配合。讓家長在家裏要求孩子,也像在幼兒園一樣學會自己用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幾個寶寶的就餐習慣有了明顯轉變,他們逐漸學會了正確拿勺子吃飯,速度明顯比以前快一些,挑食的現象也慢慢消失了。

從小培養寶寶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對於幼兒今後的生活意義深遠。因而,對於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衷心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活動觀察記錄 篇3

觀察對象:龔方怡

班級:幼兒園大班

測量活動:我有多高

觀察實錄

龔方怡小朋友在自由操作的過程中,她和自己的同伴選擇了一堆牙膏盒來測量自己的身高,她躺下去讓她的同伴來測量她的身高。她躺下後兩腳併攏,動作還是比較標準,等待她的同伴來測量她的身高,躺了一會,她的同伴半天不來測量,她起來走掉了,直接去玩數字卡片,老師把她叫過來,她抱了一堆牙膏盒玩了起來,當老師說要結束第一次測量時,她還在玩,在老師的反覆提醒下,慢吞吞的回到了座位

個案分析

這個孩子在活動時很不專注,有時還搗亂,偶爾有時想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可能嫌他鬧,沒請她。 後來老師讓她展示測量方法的時候,她現編,說她用了走的測量方法,她的同伴揭穿她沒用這個方法,她也覺得無所謂。教師沒能及時發現孩子的操作興趣與困難,並跟進指導,使他的探索興趣能進一步深入,已獲得更多的測量經驗,爲今後更好地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奠定基礎。

指導措施

針對她的這種情況,老師在活動中要特別關注她,要給她提出具體的要求,建議她選擇適合她操作的材料,教師應注重幼兒操作中的觀察,加強幼兒的個別指導尤其當她說謊時,老師一定要用合適的方式指出,幫她改正

活動觀察記錄 篇4

遊戲背景:

今天的“娃娃家”裏可熱鬧了,客人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爸爸爲他們準備的“美味佳餚”,忽然,只聽“砰”的一聲……

遊戲名稱:

玩“辦家家”遊戲

教師分析:

在娃娃家遊戲中由於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在小班幼兒的行爲中表現得較多,原因可能是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時,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於產生了不良的情緒和行爲。遊戲中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老師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爲,不能馬上否定孩子,然後進行引導,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讓孩子知道生氣以後要把自己生氣的原因講出來等等,讓他們在遊戲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夥伴關係。

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矮牀、小桌子、傢俱、沙發、餐具、招待客人的禮物等

觀察要點:

孩子在遊戲中的交往能力

遊戲行爲實錄:

只見周佳安用手一個勁地將桌上的那些“美味佳餚”推倒在地,一邊推,一邊嘴裏還不停地嘀咕着什麼?這時,娃娃家裏已是一片狼籍了……“恩。”他撅着小嘴點點頭。“爸爸和客人們都不讓我坐在桌上‘吃飯’,所以,我生氣了。”他不做聲。聽了我這麼一說,周佳安二話沒說就開始撿地上的餐具了。“我們幫你一起撿吧。”在同伴的幫助下,地上的餐具撿乾淨了。他和孩子們又開始了遊戲……老師正想上前訓斥,可又當我看到周佳安那一臉不高興的表情時,我想這其中一定有原因,於是,我剋制自己的情緒,來到他身邊瞭解情況。我摸摸他的頭問道:“周佳同,怎麼了?你有不高興的事情?”“快告訴我,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你。”我說道。“原來是這樣,自己不高興了,可以把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告訴老師和同伴,我想大家都會幫助你的,像這樣亂仍東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撿起來,我相信大家還是會原諒你,歡迎你來娃娃家的。”

改進措施:

作爲教師,可以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或者作爲一個觀衆安靜的看孩子的“表演”,並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發現孩子有運用不夠恰當的語言或行爲時,教師可以在不影響孩子游戲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引導。另外,我覺得孩子遇到在遊戲中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孩子自己去試着解決問題,而不能包辦代替,或者幫助孩子出謀劃策,這樣,能提高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觀察記錄 篇5

編織區的嘉傑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會神的編辮子,可每當編到接頭的地方,就用左手拿着玉米皮笨拙的向裏面塞,並且也不管其它的幾股玉米皮,就亂七八糟的編起來;樑慧楠小朋友當編到接頭的地方時,一連幾次都接不進去,就是接進去,用手一編又掉出來了,還有的乾脆想放棄,不編了。

針對幼兒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跡象,我採取了鼓勵、對幼兒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並給幼兒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使幼兒懂得了面對困難只有勇於嘗試、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才能戰勝困難的道理。在接下來的幾次區域活動中,我發現編織區的幼兒逐漸增多,並且編織的又快又好,基本沒有斷頭的現象。有時幼兒還會幾個一組以比賽的形式編織,看着孩子們編織的那麼投入,拿着自己的作品快樂的玩耍,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活動觀察記錄 篇6

實錄:

幼兒自制了瓶子,在瓶子晾乾的這幾天中我讓幼兒來觀看已經完成繪畫的瓶子,知道用各種線點塊的線條進行作畫。還有是讓幼兒體會藍和白的結合後產生的效果會怎樣,我們稱它爲青花瓷,讓幼兒知道青花瓷是中國的國粹。通過許多天讓幼兒觀察的基礎上,幼兒都在蠢蠢欲動很想動手操作一番了,在操作的過程中幼兒把自己的許多想法都畫在了瓶子上,如瓶子上有花,有藤條一樣的線等等。幼兒對於整個過程很感興趣,每個幼兒畫出來的青花瓷瓶子各式各樣,很好看,幼兒對自己的作品也多很滿意,非常的想帶回去。

分析措施效果

1及時得表揚幼兒,幼兒覺得非常的高興,任務完成的也很出色。

2堅持工作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3、幼兒對感興趣的東西,在完成的過程中是非常的認真。

幼兒對本區角的興趣:

A、非常感興趣B、一般C、不感興趣

實錄

畫螃蟹時,我們這次的作畫紙張與平時的不一樣,紙張採用的是宣紙,這種紙比較的薄而且比較的容易破損,再畫螃蟹的我們採用水彩筆和蠟筆相結合的圖色的方式。幼兒對這樣的方式很感興趣,幼兒都是積極的去完成這幅畫。有個別能力差得幼兒他們會把紙弄破了,這裏需要幼兒技巧,一筆畫出不可停頓,出現難題二的是幼兒需要塗蠟筆時要注意輕重,太重會把紙弄破,太輕是顏色上的會不均勻。大體上幼兒這幅畫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對這樣的作畫方式幼兒還是比較的感興趣的。

分析措施效果

1、及時得表揚幼兒,幼兒覺得非常的高興,任務完成的也很出色。

2、堅持工作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3、畫面整潔,物體突出;幼兒對自己畫大表達多非常的生動。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

觀察對象:x班級:小(2)班時間:20xx、

4、22觀察區域:美工區觀察者:

過程描述區域活動開始了,隨手拿起了桌面上剪好的皺紋紙看了起來,也來到了桌子面前,他們分別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皺紋紙,他們顯得非常開心。今天的美工區是要小朋友們用手中的皺紋紙在白紙上用雙面膠粘出美麗的花,桌面上已經擺放好了白紙、雙面膠、皺紋紙。和分別欣賞着自己拿到的皺紋紙,還念念自語的說着要粘五顏六色的。她們兩個已經開始做了,看了一下週圍的小朋友,拿着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我走過去說“一會兒老師要來你的“花園”賞花昂?”立馬提起精神頭來了,她看看別的小朋友在把皺紋紙往雙面膠上粘,她試着也做起花來。她是我們班最小的孩子,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可是當她聽到我要來欣賞她的花園時,她顯得異常興奮,好像接受了一個使命一樣,一絲不苟的做起來,不一會,她就在白紙上粘了滿滿的花。她滿意的拿着自己做的花,和周圍的小朋友比較誰的比較好看。

分析

特點: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操作內容。這樣的幼兒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總認爲自己不能獨自完成任務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喜歡身邊有教師的陪伴,需要教師在一旁不斷地給予肯定或鼓勵,才能完成操作內容,一旦完成了操作就興奮不已。

分析:從案例中,看了一下週圍的小朋友,拿着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還未經過操作就認爲自己不會。他被困惑、挫折的情感體驗所困擾,很有可能會放棄活動。在我的督促下,一步步完成了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指導策略

1、瞭解需要,直接建議。以直接建議的方式,讓幼兒主觀地選擇自己所喜愛、興趣的活動內容。幫助幼兒形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2、適當的鼓勵,使之獨立完成操作。教師可利用幼兒喜歡錶揚的這一特點,及時、適當的給予一個微笑、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滿意的點頭,逐步消除她們的依賴心理,從而提高她們自主操作的信心。所以,教師的鼓勵和賞識有時候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針對一些年齡小,依賴心強,不願參與活動,活動中不積極、不主動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用鼓勵的眼神、肢體動作提醒她,給她充足的空間表現、展示自己,並對她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她對自己充滿自信,從而萌發表現的慾望。

活動觀察記錄 篇7

音樂遊戲活動觀察記錄1:音樂遊戲《種豆豆》觀察記錄

爲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先給孩子們看了一段豆豆發芽的視頻,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孩子們就開始議論起來,看孩子們說的起勁,我便暫停了視頻問他們:“你們知道它長大了變成什麼嗎?”

孫晨萱說:“陳老師,這是豆芽菜。”

孫璟悕說:“這是種子呀。”

銘銘說:“老師,我知道這是菜菜小時候。”還有的孩子說長大了變成可以吃的。孩子們猜的很興奮。“拿我們來看看長大了到底是什麼好嗎?”當孩子們看到種子最後長出了豆豆的時候都笑着說:“是豆豆“、“是豆豆”、“我吃過的”、“我家裏有的”。

“那你能不能用動作來學一學豆豆是怎麼樣長大的呀?”聽完我的話,孩子們都開始離開小椅子躍躍欲試了。有的孩子蹲在地上,有的孩子身體在扭呀扭呀。但是有部分孩子卻只是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其他小朋友,也有的孩子在捂着嘴巴大笑。

發現的問題:在今天的遊戲中,有些孩子表現的相當興奮,有些孩子則表現的非常膽小。

問題的分析:在活動中出現部分孩子不願意參與到活動中,也有極少數的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了不禮貌的行爲。

對策:小班幼兒的堅持性比較差,甚至比較膽小,所以在以後的活動中要多多鼓勵那些比較膽小的幼兒,也要在活動中加強活動常規的管理。

音樂遊戲活動觀察記錄2:大班音樂遊戲觀察記錄反思

情景描述:

我班的主題活動“過年了”開展了將近兩週,孩子們對新年裏放鞭炮、煙花的興趣很高,於是我決定組織一次音樂活動“煙花舞”。在幼兒掌握了節奏後,我開始和他們一起創編動作。孩子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彩色紙條拿在手裏,一邊聽着音樂,一邊歡快地做着各種放煙花的動作。有的微微張開兩手放在身體兩側,飛快地轉着圈,動作很優美;有的兩手抱肩轉起了圈;兩手放在下巴處,扮成一朵花慢慢地轉了起來……孩子們的創意令我吃驚和欣喜,韻律活動達到了高潮!

教師反思:

《幼兒教育綱要》強調:要確立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突出幼兒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學習活動強調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探索意識,在自主活動基礎上,積累和擴展感性經驗,培養認知和審美能力。所謂的“自主學習”就是指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創設的教學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獨立地獲取信息,習得技能,積累經驗,發展學習能力的過程。二期課改提倡給孩子創設一種可選擇的多元環境,這樣才能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熱情,設想如果一節音樂活動一統的歌詞、節奏,無非是學唱,追求即時效果,更談不上選擇與獨立自主的創作。所以在我設計的音樂活動中,我努力爲孩子創設一個選擇與獨立創作的機會。如在上述活動中,我就在如何放煙花上啓發引導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律動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動作,而富有新意。我們教學中不難發現有的音樂活動,直到結束還意猶未盡,而有的活動沒開始多久,孩子們就興趣全無了。我想關鍵不是學習內容的深淺,而是這個內容是否能滿足孩子當前需要的;是否是孩子喜歡的,是否經驗範圍之內。

措施:

1、在選材時,我們儘量要從孩子生活中提取素材。

2、根據孩子的不同需要來創設自主的時間空間等環境。

活動觀察記錄 篇8

觀察班級:大二班

觀察對象:編織區的幼兒

觀察時間:20xx年X月X日

觀察地點:編織區

觀察背景:

自我園開展《合理配置和利用農村鄉土資源,創設有特色的區域活動》以來,我們便在各個區域投放了很多的鄉土材料,其中編織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那裏有玉米皮、茅草、紙繩、麥稈等。今日午時區角活動時,孩子們又按照各自的意願投入到了區域中,可編織區竟然僅有兩個孩子,問起爲什麼不願在編織區活動時,孩子的回答是:用玉米皮編辮子時,接頭的地方太難了,接不好,編起來也會斷的,不好玩。經過編織活動鍛鍊幼兒的手眼協調、動手操作本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是我們當前活動的重點。

觀察實錄:

編織區的雨欣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會神的編辮子,可每當編到接頭的地方,就用左手拿着玉米皮笨拙的向裏面塞,並且也不管其它的幾股玉米皮,就亂七八糟的編起來;晨翔小朋友當編到接頭的地方時,一連幾次都接不進去,就是接進去,用手一編又掉出來了,還有的乾脆想放棄,不編了。

實施措施與效果:

1、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孩子在編織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如果引導方法不得當,很可能會使孩子失去興趣。但編辮子對初次學習的孩子來說,接頭的地方確實是個難點。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沒有對幼兒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經過環境創設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的方法,我先給孩子欣賞了蒐集的用玉米皮編織的圖片,如:小熊貓、小老鼠、娃娃頭等,以再次激發幼兒的興趣,又給孩子供給了範例及圖示進行示範引導,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對照練習,幼兒經過觀察與自我的探索最終找到並掌握了接頭的正確方法。由於這種編織方法是幼兒自我探索出來的,是經過他們的頭腦建構出來的,我想這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忙作用。

2、針對幼兒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跡象,我採取了鼓勵、對幼兒的點滴提高進行表揚,並給幼兒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使幼兒懂得了應對困難僅有勇於嘗試、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才能戰勝困難的道理。在接下來的幾次區域活動中,我發現編織區的幼兒逐漸增多,並且編織的又快又好,基本沒有斷頭的現象。有時幼兒還會幾個一組以比賽的形式編織,看着孩子們編織的那麼投入,拿着自我的作品歡樂的玩耍,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區域活動是幼兒最歡樂的活動,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主動發展的區域環境,如何進一步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進取性,如何更好的爲幼兒的主動發展服務,讓幼兒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將是我們繼續進行探索的課題。

活動觀察記錄 篇9

美工區 曉菁 振驍 佳芮 東珂 鵬欣 萱萱

活動目標:在手印畫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發現幾種基本的配色規律

手印添畫

材料投放:紅、黃、藍等幾種顏料 白紙

活動時間:5月11日

這一次,孩子們印出了很多的小手印,但是孩子們蘸顏料太多了,白紙豎起來的話就會有顏料流下來,添畫的活動不能繼續完成,只好放在教室窗臺邊的桌子上晾乾

講評:顏色和顏色都是好朋友

這一次我沒有給孩子們提供綠色,因爲我想讓孩子通過自己配色,調出綠色,就像曉菁偶然發現紅+黃=橘黃一樣,引導孩子們發現了蘭+黃=綠,從而發現基本的配色規律。但是孩子們這一次的興趣則在於用已有的顏料小手印畫上,我也沒有刻意的引導,而在講評的時候側重:告訴孩子們有的顏色和有的顏色是好朋友,就像曉菁手上的紅色,和黃色好朋友在一起,就變成了橘黃色,很多顏色也都是好朋友,能變出不同的漂亮顏色來呢,請小朋友在下一次活動時實驗一下,還有哪些顏色在一起變出更多顏色更漂亮的小手印,引起他們對下一次活動的期盼。

教師介入:哇,你們的小手印好漂亮啊!一定會變成很美的熱帶魚的,咦?你們怎麼不畫啊?振驍說:彩筆一畫上去就髒乎乎的。鵬欣說:紙還沒有幹呢,不好畫。“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想想看”佳芮說:可能是顏色蘸多了吧。“那麼少蘸一些啊,手上沾滿顏料的時候,在盤子上面停一停,我們的桌子上也會變乾淨,印的畫也會很快變乾的。”這時我想到一個更好的辦法,很高興的說:“我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呢,我們試試吧!”我拿來毛筆,曉菁指着毛筆問:拿毛筆做什麼用?我做了一下示範,用毛筆蘸顏料塗滿手掌,然後再印,孩子們馬上就去實行了,萱萱想要橘紅色的手印,祖涵就把自己第一次活動中的發現告訴了她,而且萱萱用的是毛筆,所以顏色變在了她的手掌上,而不是顏料盤裏。

反思:在這次活動中,我認識到兩點:首先,教師在活動區中的工作應該是“提供環境――進行引導――調整環境--進行引導”,根據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我採取了教師直接干預的辦法,以活動角色的身份參加到印畫中來,時常看一些教師在遊戲中的介入以及如何介入的文章,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卻很難把握住分寸,該怎樣介入何時介入呢?一直是困擾我的大問題,需要在更多的實踐中去摸索

其次是玩色常規的培養:我認爲在小班,很多示範都是必要的,我特別展示了“毛筆蘸顏料——在調色盤上刮兩下——塗色——洗毛筆這一個非常重要的常規,孩子們認真地看我做了,也認真的模仿我在做,和第一次活動時相比較,由於我事先考慮的不周到而導致的結果,雖然也引導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但是我覺得這些是應該在活動前告訴孩子們的。孩子們終於畫出了美麗的熱帶魚,那麼,小手印還能變成什麼呢?我在網上搜集了一部分手的藝術圖片放在主題牆上,還蒐集到20xx年漢城國際卡通動畫影展中來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畫大師的一段精彩沙畫表演,相信會帶給孩子們更多的驚奇和啓發。

活動觀察記錄 篇10

親子教育個案:

0到3歲的幼兒經常會出現挑食,偏食的壞毛病。偏食、挑食不利於幼兒獲得全面的營養,會影響幼兒身體的健康發育,必須予以糾正。但是,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是不僅僅依靠幼兒園就能解決的問題。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需要家園共育。因此,我們就幼兒的挑食現象與家長進行了交流,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但是,有些家長對此不屑一顧,認爲孩子大了自然會好;有些家長則無可奈何,希望教師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如何既能改變幼兒不良的飲食習慣,使他們愛上蔬菜,又能引起家長對孩子挑食、偏食現象的重視,並且學會改變孩子挑食和偏食的有效方法呢?

對策:親子活動——蔬菜派對

與家委會成員一同商量後,親子活動“蔬菜派對”應運而生了。活動前,我們首先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讓他們瞭解爲什麼採用蔬菜派對這樣的形式,並一起商量了各自的大致分工。

活動當天,趁着孩子們午睡的時間,家長們一起忙碌起來。靈靈媽媽搬來了漂亮的餐具,荀荀外婆帶來了已燙熟的新鮮碧綠芹菜,米米媽媽帶帶了紅紅的番茄,許多家長親自下廚爲孩子們製作了拿手的菜餚。派對講究情調,於是,我們又在教室中間搭起了一張長桌,鋪上精美的桌布,擺上大家精心準備的顏色鮮豔、新鮮誘人的一盆盆蔬菜。並準備好舒緩、優美的音樂。

午睡起牀後,小朋友們跟教師着走進教室,剛一踏進教室門口,他們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看到漂亮的桌子上放滿了五顏六色的蔬菜,孩子們開心極了。他們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有的伸長脖子使勁地嗅,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啊——真香啊!太漂亮了!”有的欣喜地拉着教師的手不停地詢問:“這些都是給我們吃的嗎?” 得到教師的肯定回答後,他們高興得手舞足蹈。

體會與反思

“蔬菜派隊”不僅使幼兒對蔬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也使家長的育兒觀念以及育兒方法發生了變化。爲什麼蔬菜派後幼兒對蔬菜的態度有了如此大的改變呢?活動後我作了深入的思考。

第一, 活動的形式引發了幼兒的興趣。長長的桌子,精美的桌布,優美動聽的音樂,色彩搭配漂亮、新鮮誘人的各種蔬菜,這一切都吸引着幼兒的感官,讓幼兒對品嚐這些蔬菜有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願望。

第二, 第二,活動營造了輕鬆而溫馨的環境氛圍。託班幼兒有強烈的依戀情感,在這次特殊的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在餐桌旁等候孩子們的到來,讓孩子有一種家人等待自己回家共進晚餐的氣氛。這會使幼兒產生非常舒服、愉快的情緒。爲進餐作了很好的情緒鋪墊。

第三, 活動有效調動了幼兒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對幼兒的行爲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活動中扮演蔬菜寶寶,並導演了一場讓幼兒參與、互動的情景劇。教師巧妙利用幼兒的泛靈心理,將平時看來極爲普通的蔬菜變成了美麗的、可愛的、會說話的、希望和他們交朋友的、充滿豐富情感的“蔬菜寶寶”,沒有哪個幼兒想讓蔬菜寶寶因爲沒有朋友而哭,於是,蔬菜寶寶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他們的朋友。之後,孩子們與蔬菜寶寶對話,一起遊戲,一起品嚐各類蔬菜,這些互動使得幼兒從心底裏喜歡上了蔬菜寶寶,並願意用行爲——品嚐蔬菜來表達自己對蔬菜寶寶的喜歡。

第四, 活動滿足了幼兒自主的願望。蔬菜派對借用了自助餐的形式,想吃什麼,想吃多少,幼兒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幼兒還可以動手製作蔬菜沙拉。充分的自主性也是幼兒願意嘗試多種蔬菜的重要原因。

活動觀察記錄 篇11

今天我們上手工課>,我先講解了一遍製作方法,又給幼兒示範了一遍做法,在準備讓幼兒自己操作時,後面的幾個小朋友就大聲喊:“老師,我不會”。我以爲是在後面看不清就走過去想再示範一遍給他們看,誰知剛走到他們身邊這幾個小朋友就停止了動作,習慣性的將材料往我面前一推,大有要我幫他們做的架勢,而且動作是如此的熟練。要在往常我會立馬去幫他們,但今天我沒有,只是又示範了一遍做法給他們看,我對他們說“別急,老師回來再幫你們,不過,你們要自己先動手做做試試”。說完我便走了。

我忙着幫別的小朋友,轉眼的空隙看到了這幾個嚷嚷不會的小朋友正在很認真的做着,仔細一看,居然做的還不錯。仔細一想,我恍然大悟,他們不是不會而是依賴着我。以往爲了提高速度,在孩子們說不會時我都給予幫助,孩子們便找到了省事的不用費功夫的捷徑。今天孩子們也像往常一樣又要偷懶找捷徑,我很慶幸自己給他們多了一份選擇,讓我看到孩子們都很優秀,動手操作能力也很好,差點被我認爲是“笨孩子”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失誤,看到了孩子們懶惰的一面,並及時給予糾正。

手工製作完以後,我刻意表揚了這幾個小朋友自己動手克服了困難,以激發他們的成就感,他們自豪的笑了。而我卻深深感悟到,,老師要善於洞察孩子的真實心理,及時瞭解情況。如果今天我和往常一樣在孩子們喊不會時我就急於幫助,那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孩子們是如此的優秀,也不會知道孩子們也會找捷徑。那不僅使他們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容易養成懶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後果會很嚴重。

活動觀察記錄 篇12

觀察班級:大二班

觀察對象:陸 睿

所在區角:數學區

觀察時間: 20xx年10月

觀察情況記錄:

陸睿在數學區域活動《統計動物數量》的遊戲中,他把整家操作材料都塗滿了。我都看不清楚我問她:“毛毛,你能告訴老師,爲什麼要這樣做嗎?”毛毛很自信地回答:“吳老師,你看,我都塗滿了。”聽了他的話,我知道他可能沒有了解遊戲要求,於是我對他說:“毛毛,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你看這是什麼動物呢?”“這是小螞蟻。”“我們到前面圖上找找小螞蟻吧。”於是,我請毛毛在圖上邊找螞蟻邊數,最後他說:“吳老師,這兒有10只螞蟻。”我問他:“那你該怎麼記下來呢?”他想了想說:“我可以用點點來記。”在一個格子裏畫上了10個點子,然後他開心地笑了。

評價與分析:

毛毛小朋友從小由爺爺帶大,爸爸媽媽感情不和,缺少父母的愛。而爺爺覺得虧欠孩子的童年,於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養成了不好的習慣。而且他的家庭教育幾乎就是沒有,數學方面必須要有老師陪同才能完成區域遊戲,如果讓他獨自完成遊戲,那他一定很快地圈,很快地連,很快地擺,很快地畫。

教師指導策略及改進措施:

1.與他爺爺聯繫,希望他的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讓他有安全感。在幼兒園內,多關心他,關注他。發現他取得了一點點的進步,都給予表揚與獎勵。

2.在區域活動中,儘量多給予幫助,以便他能順利地完成遊戲內容。生活活動中,培養他一定的自理能力,樹立他的自信心。

活動觀察記錄 篇13

觀測時間:10月21日

觀測對象:龍浦、嘉成

觀察場景:娃娃屋

觀察場景

下午,孩子們進入活動區,開始玩遊戲。龍浦進入玩偶之家後,拿起電話給媽媽打了過去。這時,嘉成看見了,一把抓住了它。他說:“給我一個,給我一個。”龍浦不同意。兩個孩子立刻想要搶起來,留下“孩子們有玩具可以一起玩,其他人的事情可以討論”這句話。我馬上走過去說:“嘉成玩具是龍浦公司最先獲得的。”他演奏完後你能演奏嗎?雖然加成沒有搶,但他還是不願意看龍浦手裏的手機。我靈機一動。我在教室裏找到了另一個電話,大聲地說:“貝爾·嘉成來接電話了。”爸爸在找你。賈成高高興興地跑去接電話:“爸爸,你在上班嗎?”我把幼兒園搞砸了…聽着嘉成可愛的話,我笑了!

簡單的分析:

小班兒童年紀小,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與別人競爭。我利用兒童情緒易轉移的特點,及時干預和引導解決衝突,保證遊戲活動的正常開展,不影響兒童遊戲情緒!

活動觀察記錄 篇14

袁思怡小朋友是我們班上一位特別愛回答問題的孩子。

每次活動時,她都能積極回答問題,有時還一邊舉手一邊搶着說:“老師,我來說。”甚至不等別人說完就打斷別人的話題,搶着發表自已的意見。今天的科學活動中又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當一個小朋友的發言還沒有完,袁思怡卻高高舉起了手,大聲地說道:“老師,我來,我來。”導致其他小朋友無法聽清楚小朋友回答問題,從而造成課堂紀律混亂。分析:袁思怡是我們班上性恪開朗,活潑大方,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聰明能幹的孩子。當她打斷我的話或者搶着回答問題時,可能是因爲我的講解或問題她都懂。其次,她的個性有善於表現自我的一面,平時唱歌閱讀時她的聲音總是特別大,也搶着上臺表演,出現插嘴的情況也是她表現自我的體現。措施: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注意“控制”表現欲強的孩子,使他們明白既要自已講,也要聽其他幼兒講。在課堂上,要發言時一定要先舉手,老師點到誰發言就誰發言。活動後,我及時與她交流溝通,讓她明白打斷別人的話是不禮貌的行爲,別人講話時,我們也要安靜地聽着。其次,在其它活動時,我們引導她用正確的方式來展現自已,比如舉手。

一段時間以後,袁思怡小朋友上課時再也沒有插嘴,知道回答問題之前先舉手,等着老師讓她發言,別人發言時,她也很認真地聽着。

活動觀察記錄 篇15

觀察對象:

瑾 、越、軒

觀察區域:

桌面搭建

觀察過程:

早上越和軒來的很早,因爲他倆都是值日生。進了教室都選擇了桌面搭建區,他倆可以說是不約而同。而且在一面桌子上做了下來,開始了他們的搭建。

起初他們只是各搭各的,沒有什麼動作上的交集。玩了大約幾個回合,倆人沒有什麼進展,這時候,瑾走了過去,但,已經沒有空餘位置了。瑾一直在旁邊看着。

5分鐘過去了,瑾說話了:“我們一起搭吧?”

越:“好啊。”說完開始了搭建工作。

一層,兩層,慢慢的他們大樓越來越高,當他們搭到37層時,樓倒了。頓時,尖叫聲,嘆息聲不斷。

緊接着,他們又重新開始了搭建。一層,兩層,一直到43層。這時,樓又再次倒了。

這次和第一次不同,反倒面帶驚喜的跑過來說:“老師,我們搭了43層啊,比上次高。”對他們的舉動表示讚歎:“那你們第二次比第一次高几層呢?”

話音剛落,他倆都低頭:“數太大了?”一向好觀察的瑾也沉默不語,“那老師給你們一個小提示吧,第一次搭了多高?”“39層。”“假設現在我們在39層樓,你們用積木摞到43層,我們看看到底相差幾層?”

說完,倆就開始了行動,最後得出第一次和第二次相差5層,也就是43-39=4。

案例分析:

大班對10以內的加減比較熟練,而在遊戲中39和43超出了孩子們的理解範圍,但並不是說沒有換算能力。

採用走樓梯方法簡單易懂的就把問題簡單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這就是遊戲中的數學。

活動觀察記錄 篇16

項目

遊戲

內容

材料準備

活動指導

娃娃家

餐具、洋娃娃、塑料食品、桌子、椅子、碗櫥、小牀、小籃子“在娃娃家的遊戲中應該有幾個人做事最好呢?(幼兒商量 應該做些什麼事呢?

理髮店

白圍布、各種理髮用品、電吹風、小梳子

“理髮店裏的工作人員可分爲理髮師和美容師,理髮師針對男顧客,美容師是給女顧客服務的。”

繪畫區

記號筆、蠟筆、白紙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繪畫的底圖,你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看誰畫得最漂亮。”

手工區

小巧手操作材料

剪刀、膠水

“今天我們練習撕紙,小朋友在撕的時侯要注意保持環境整潔,撕下的廢紙要堆一起,最後扔到垃圾箱。”

觀 察

分 析

在撕紙的活動中,我發現如果老師盯得緊小朋友會做得好一些,紙屑會記得放好,有幾次我不在不盯就不好好集中到一起分析“撕紙活動”在撕紙的活動中,幼兒由不懂規則將紙亂撕到會撕並且能撕得光滑,進步很快。這說明我班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還是比較濃的,並且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主自覺的在分區遊戲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有一定的自信心,在開始不會的情況下能不氣餒、不怕困難繼續學習、繼續練習最終達到目標。

陳安琪最愛玩娃娃家,在今天(週三)我到娃娃做客的過程中,她最熱情,做了許多的菜給我吃,還邀請我陪娃娃。在繪畫區中發現劉趙玄小朋友畫的畫非常地漂亮,藍色的海洋裏有三條熱帶魚在遊戲,另外還添上了水草,顏色也配得非常地協調,塗色很均勻。在分區活動連續幾次的撕紙,我發現幼兒的撕紙水平有明顯地提高,大部分幼兒都不會將圖形撕壞,並有部分幼兒能撕得光滑。

活動觀察記錄 篇17

主題:燈

幼兒姓名性別女出生日期20xx年

探究活動開始日期20xx年4月

結束日期20xx年6月

區角觀察分析: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表現異常進取,平時有什麼新鮮事兒都想動一動、試一試,並還會提出疑問,是個十分好奇好問又善於思考的孩子,可是這個孩子團體面前說話的膽子較小,小組之間小朋友之間的交流還是很活躍的。本次的區角活動記錄表,主要記錄了這一孩子在有關燈的探索性主題活動及延伸的相關活動中的一些表現,下頭我對這一孩子的探究行爲作如下的分析與思考:

第一、在實錄中我們不難看出淳淳是個天生好奇、喜歡觸摸、把弄、操作與提問題的孩子,有較強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感興趣並且觀察的細緻性也較強。如在孩子們自發的與教師交流中,他也積極參與,補充別的小朋友沒有發現和提到的事,還能用自我的語言把自我的疑惑提出來。

第二、淳淳也是一個喜歡探究,善於思考喜愛動手動腦的孩子,發現問題後樂於進取解決,什麼事兒都能引起他的探究,並且對於問題能提出問題,並經過自我的探索進行驗證,同時還能積極參與調查,在我們的每次的主題開展中,他調查總是最進取的,燈的主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三、淳淳還是會用記錄來表達自我探究發現的孩子。意大利教育家“以其幼兒的100中語言震撼了全世界幼教工作者的心。確實,記錄也是幼兒表達表現的一種方式。實錄中淳淳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了電珠通電連接的方法,作爲教師應善於觀察聆聽幼兒這種表達方式,關注解讀幼兒的探索行爲。

第四、淳淳這孩子其他各方面都很好,就是團體面前缺乏大膽表達的膽子。其實從平時的觀察中發現,他不是不會表述自我的想法與思考,在小組中交流孩子很進取的但在大團體中就膽怯。所以作爲教師要善於觀察,創設機會讓其在團體面前進行表達。實錄中的調查交流活動教師就是創設了很好的機會,讓淳淳介紹,從而提高了淳淳在團體面前交流的信心。

還有淳淳還是一個善於反思、思考、注意持久性較強,並能改善自我探索行爲的孩子。在實錄中電珠通電的活動雖然剛開始時由於幼兒年齡特點的決定,他們探索的初級階段都是以無意注意爲主的,就如實錄中的描述一樣,剛開始淳淳是無目的的探索活動,而恰恰成功了,可其實還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於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又進行了第二次的有目的的探索活動,雖然失敗了,可是還是不放棄,在思考與反思中調整自我的行爲。

對本次區角觀察的思考:

第一、觀察能幫忙教師思考適合孩子教育策略。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觀察是教師獲得個體和羣體信息的主要途徑。教師經過觀察,發現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在不斷思考、不斷調整自我的行爲,努力尋求一種最適宜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教師看到了幼兒思維的過程,看到了幼兒在過程中的發展,並更清楚地瞭解、掌握幼兒的發展水平。本次的觀察記錄中教師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來實施相應的指導策略。如在電珠通電的活動中,當教師看到淳淳實在無意的情景下使電珠亮了,教師邊調整了其策略,讓他經過再次的嘗試,從而瞭解電珠通電的正確連接方法,而後的第二次觀察,教師發現淳淳在探索後仍未找到答案,這時教師便給了適宜的指導,指導的方法以啓發爲主,而不是直接指導。當時教師就問了看看電線裏有什麼?教師這樣問的目的主要讓淳淳找出探索中的障礙,淳淳

僅有解決了主要困難,纔會有以後的發現和成功,這也說明觀察能幫忙教師思考適合孩子教育策略,推動孩子的探索,增強自信。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惟有經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從而採取相應的指導策略。

第二、觀察使教師學會了“等待”,明白了等待的價值。適時適宜的等待是一種教學策略,在探索活動中,幼兒常常會出現一些疑惑,,有時可能因爲正在思考問題,使探索行爲暫時表現得不那麼明顯;有時可能因爲遇到了超出了他們本事範圍的難題或者因爲技能上達不到而使探索行爲遭遇失敗。作爲教師不要急於去採取指導,有時候採取適度的“等待”,教師要學會留出時間,留出空間,等待幼兒的自然成熟;或者說是在進取地尋找一個成熟的時間,一個更好的教育點。教師應相信幼兒有本事發現問題的奧祕,並應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如在實錄中,教師發現剛開始時是無意的成功,於是引導他再試一次,可連續幾次還是失敗,這時教師已觀察到淳淳是被表面的成功所矇蔽時,我沒有對他們的行爲做出所謂權威的否定,而是在第一次探索中,提醒他再試一試;

第二次探索中提醒他看看裏面的東西,然後繼續耐心的等待。我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我們很清楚孩子的好勝心理往往讓他們不能虛心的理解教師的好言相勸,倒不如讓他們“頭撞南牆自然回頭”;其次,讓孩子親身體驗失敗的過程也是一種有價值的經驗,並且這種經驗反面更爲記憶深刻!選擇等待我正是要留給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間和時間,等待孩子自然的成熟,同時,我也在進取的尋找一個更恰當、更有意義的教育契機。當然等待並不是無限量的,在孩子們無法用現有的經驗來解決問題時,我們再一味的等待很可能挫傷他們的探索興趣。就在孩子趨於放棄時,我及時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這種肯定給了孩子很有力的鼓勵,讓他們的探索慾望從低谷中爬上來,接下來我給了他們一點提示,給他們在前一個活動過程中剛剛獲得的還未曾穩固的新經驗和實際遇到的問題之間架了一座橋,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透,立刻就把新經驗遷移到所遇到的問題中來。

第三、聆聽幼兒的心聲和觀察幼兒的行爲是教師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因爲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都隱含於其中。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內在的思維往往在一言一行上表現出來,並且在行動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還往往有新的發展。所以作爲教師應供給豐富的探索材料爲幼兒科學探究供給物質上的保證,同時還應創設一個寬鬆、有秩序的、生氣勃勃的、愉快的環境,是容易爲幼兒所理解的,讓幼兒喜歡的環境,創設新奇、動態的物質環境。纔會使幼兒產生感的興趣。“興趣是個水閘,依靠它,能打開注意的水庫並指引注意留下來”。在實錄中教師爲幼兒的調查安排了一次團體交流的活動,孩子們因爲有了調查活動作鋪墊,孩子便講的滔滔不絕,可是在這熱鬧的背後,教師還是能關注到全面的孩子,當教師看到淳淳的表情和行爲時,教師就利用鼓勵的語言給淳淳供給了這樣一次在團體面前大膽交流的機會,使淳淳增強了在團體面前表達的自信心。

總之,在區角探索活動中,幼兒是主人,是幼兒在活動,而不是教師在主導幼兒。教師的指導應側重於觀察和指導,經過觀察幼兒的言行,推測幼兒的思維方式或過程,分析幼兒的所思所想,預測幼兒正在進行的探索活動可能發展的方向,從而迎合幼兒的需要;基本原則是尊重幼兒的.活動意願,這樣有助於幼兒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並且有助於幼兒自主性學習;更有助於幼兒初步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觀察記錄 篇18

時間:

班級:中班

過程描述:

區域活動開始了,周雨欣隨手拿起了桌面上剪好的皺紋紙看了起來,黃玉琦、張秀清也來到了桌子面前,她們分別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皺紋紙,他們顯得非常開心。今天的美工區是要小朋友們用手中的皺紋紙在白紙上用雙面膠粘出美麗的花,桌面上已經擺放好了白紙、雙面膠、皺紋紙。黃玉琦、張秀清分別欣賞着自己拿到的皺紋紙,還念念自語的說着要粘五顏六色的。她們兩個已經開始做了,周雨欣看了一下週圍的小朋友,拿着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我走過去說“一會兒老師要來你的“花園”賞花?”“周雨欣立馬提起精神頭來了,她看看別的小朋友在把皺紋紙往雙面膠上粘,她試着也做起花來。她是我們班最小的孩子,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可是當她聽到我要來欣賞她的花園時,她顯得異常興奮,好像接受了一個使命一樣,一絲不苟的做起來,不一會,她就在白紙上粘了滿滿的花。她滿意的拿着自己做的花,和周圍的小朋友比較誰的比較好看。

分析

特點: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操作內容。這樣的幼兒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總認爲自己不能獨自完成任務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喜歡身邊有教師的陪伴,需要教師在一旁不斷地給予肯定或鼓勵,才能完成操作內容,一旦完成了操作就興奮不已。

分析:從案例中,周雨欣看了一下週圍的小朋友,拿着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還未經過操作就認爲自己不會。他被困惑、挫折的情感體驗所困擾,很有可能會放棄活動。在我的督促下,一步步完成了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指導策略

1、瞭解需要,直接建議。以直接建議的方式,讓幼兒主觀地選擇自己所喜愛、興趣的活動內容。幫助幼兒形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2、適當的鼓勵,使之獨立完成操作。教師可利用幼兒喜歡錶揚的這一特點,及時、適當的給予一個微笑、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滿意的點頭,逐步消除她們的依賴心理,從而提高她們自主操作的信心。所以,教師的鼓勵和賞識有時候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針對一些年齡小,依賴心強,不願參與活動,活動中不積極、不主動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用鼓勵的眼神、肢體動作提醒她,給她充足的空間表現、展示自己,並對她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她對自己充滿自信,從而萌發表現的慾望。

活動觀察記錄 篇19

馮嘉灝小朋友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小男孩,不願意和同伴交流。今天,又到小朋友進區域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小朋友們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區域。馮嘉灝就自己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我問他:“馮嘉灝:你怎麼不進區域玩啊?”他搖搖頭,並不說話。我知道他是不懂得怎麼樣與小朋友一起玩。我說:“區域裏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我們一起進區域玩,好不好?”他點點頭。

馮嘉灝之所以不懂得怎麼樣與同伴交流,是因爲在上幼兒園之前講的都是自己家鄉的話。一下子接觸普通話,又不會說。所以,很不適應,對自己又沒信心,不懂得怎麼樣和別人相處、交流。看到別人進區域玩,就不敢一起去玩。

活動觀察記錄 篇20

觀察記錄:

活動開始了,孩子們興奮地進了自己喜歡的區域,我一眼望去,發現今天娃娃家裏又很熱鬧,我看見一個孩子在廚房裏燒菜,有一個孩子在陪娃娃玩遊戲。一個孩子在陪娃娃玩遊戲時,把家裏弄得亂糟糟的,當我看見時,那裏已經不能看了。心想,爲什麼孩子們每次都弄得亂糟糟的呢,就算讓孩子整理了,我也得第二次整理。頓時,我以同伴的身份進入到活動中,“呀,怎麼這麼亂呀,客人來了該怎麼辦呢?”喊道。這時,琦琦馬上站起來說,那我們趕快整理一下吧,不然客人都不來了,於是,孩子們就跟我一起忙乎起來了。

分析與反思:

我發現小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娃娃家,每次進行區域活動時,孩子們都會很愉快地進這個區域,每次都沒有空席。活動中出現亂的情況時,只要大人起到帶頭作用,孩子們也會跟着做。以前活動中,教師一味的叫幼兒整理,幼兒都是很隨意的'。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這次我主動進入孩子們的世界,只是稍微提醒了孩子,孩子們就跟我忙乎起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