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97K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並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曆十五年》”一文後,才上網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裏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爲“順藤摸瓜”讀書法。由於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通用17篇)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範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裏,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爲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纔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有利於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爲“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於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爲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後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後,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曆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後,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後人“復興”,那麼,萬曆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2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歐洲歷史上,正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爲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際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筆下,我們開始了一場難忘的大歷史之旅……

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試圖革新的傾向,都是不合時宜的,一切企圖在虛僞而又被認爲是萬能的道德之外發展法治的觀點,都是異端邪說。於是改革家空有抱負而鮮有實踐之機,變革在重重困難中或夭折,或走樣;道德純正的人儘管其行爲獲得了統治者的讚賞和平民的欽佩,卻難以獲得效仿——無人想去發揚和繼承其高尚品質。對他們來說,陽奉陰違,道貌岸然所帶的,比這虛名要現實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時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壓中度過一生。他發現自己的學說沒有付諸實踐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術化或神祕化”。

一個年輕的、曾經試圖勵精圖治的君主,在諸多程式阻礙下,只能循規蹈矩,延續枯燥。他並不甘心:也許出於負氣,或者是無奈的消極反抗,此後(1587年)很多年,衆臣再也很難輕易見到他出席各種儀式——漫長的怠政在明王朝的歷史軌跡上延續 。從他觀賞中官擲銀取樂表明,“一個喜歡活動的人具備着充沛的精力,但又無法用之於做出積極的創造” 。他的壯志,他的宏圖,已是歷史雲煙,難以再續。立,何其難也,而破,也是千難萬難。

“在按着固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之中,既缺乏動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羨的奇遇。”在安逸的光景中,守成名正言順的成爲單調生活的旋律。於是,一切變得不那麼重要,一切似乎可以無所謂。安逸,足以造就肆無忌憚的不思進取。在平淡無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爲了年輕君王的必修課。他的苦悶,乃是歷史的悲劇。

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的品德可謂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卻鮮有人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他們大多活在官方的宣傳和平民的稱讚之中。他們的信條和個性使他們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這就是說,他們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們的榜樣辦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別人皆雷鋒,卻很少考慮自己也應該那樣無私。他們只是“可以和舞臺上的英雄人物一樣,在情緒上激動大多數的觀衆”,卻無法引起公衆行爲上的追隨。海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具有強烈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道德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衆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他嚴格要求自己,也同意嚴格要求別人。於是他的所作所爲,令各方面感到爲難和糾結。萬曆十五年,歲暮天寒,“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的鬆了一口去,因爲他們再也用不着爲大衆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

人們總是喜歡將自己打扮成道德標杆,高尚莫比,嚴以待人,卻無法嚴以律己,甚至寬以待己;相應的,同時他們也就把自己當作道德監督者,實踐總是別人的事,而他們只需對此指手劃腳,品頭論足。因而他們總是正確,別人多少——如果不是總是的話——有錯。明朝歷史上,就有一位這樣的人物——張居正。“張先生言行不一,他滿口節儉,但事實證明他的私生活極其奢侈”。據說張居正大人的官轎,32人擡着(按當時禮制皇帝也不過16人規模),約有50平米,分爲會客室和臥室,全套明式傢俱,還有個獨立衛生間。轎四周有圍廊以供觀景怡情。這位節儉的倡導者,以聖賢自居的張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

在作者看來,“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促進人類共同行爲準則的形成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它。但是將道德——一成不變的道德準則——作爲萬能的手段來調控社會的一切問題,則是荒繆的異想天開。道德必須被遵守和實踐,乃至被信仰,否則便是虛僞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規制和約束,在功利主義——毋庸質疑,我們大多數人是這樣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難突破停留在口號和宣傳中的困境,成爲難堪的所在。而法治,則彌補了道德的缺陷,從而“使人類的行爲服從於規則之治”(富勒語)。法治應當成爲一種公衆信仰。而正如蘇力教授所認爲的那樣:“這裏所說的信仰並不是一種言詞上的表白,一種決心,而必須是一種身心的投入;而且由於法律是一種社會的全民的事業,因此對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個或某些個體的心靈活動,而是整個社會的實踐顯示出的對法律的尊重和倚重。”

當前,中國正處於法治建設和社會改革的關鍵時期,書中對歷史的反思,以古爲鑑,今人未嘗不能得到若干啓示,“給中國留下一個天翻地覆、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創造法治歷史時代的機緣。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3

《萬曆十五年》通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曆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後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後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後,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爲一個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統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爲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爲: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爲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爲民、爲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爲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治地位。爲了帝國的傳承,帝王可以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德”字何解,就是執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該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爲官之人整天就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爲民之人不屑爲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於國主,民衆纔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纔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後,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因此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曆皇帝萬世傳承的願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4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超出我自身能力的30%了,在此之前除了唐太宗本紀宋美齡全紀錄之外我就基本沒有讀過任何與歷史相關的書籍,中國的沒有,外國的就更沒有了。我是個外文盲,外文音譯過來的名詞記起來特別困難,所以看得很少很少。

神奇的是這本《萬曆十五年》雖然閱讀週期間隔較長,但真正集中看下來的時間加起來應該還算比較短的。當然,這個“快速閱讀”的感覺讓我在翻完最後一章看到其他學者所寫的評論後有些許不安——我是不是看漏了什麼?有哪些信息是我在閱讀當下沒有提煉到的?

可一時半會兒我還不太想看第二遍。於是讀後感的梳理工作就從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寫起。

這本書選取了公元1587年中國明朝的七個人物——皇帝、首輔、官僚、將領以及一個思想家?並以這七個人物爲引子從上至下的描述了明代社會各個領域所存在的各種現象,並於其中闡述了作者自己對於政治、經濟及軍事等等領域的思考。

史學家,見微知著。人物相,衆生相。

作者彷彿先知般的展現了我們這個年代從未見過卻又似曾相識的一個處在某種社會制度盡頭的國家究竟是何種模樣——百足之蟲,未死先僵。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關於海瑞的描寫。需要說明的是我雖明白歷史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但仍多年深受“贏家抒寫歷史”版本的荼毒。比如像海瑞這樣一個以清廉嚴政著稱的正面官員形象,作者給予了“傳統”教材中鮮有的評價——“古怪”。這令在我初次看到時感到十分的訝異。

“古怪”在放在這裏主要意味着——“不合時宜”。也就是書中所寫——“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是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爲什麼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海瑞之所以能夠做到“嚴格”,根本原因是在他心目中所秉承的“律例準則“極爲清晰,但這個”履歷準則“基本皆是出自於”四書“的訓示,及其所延伸的個人對於善、惡的”直覺“。而他“這種服務於公衆而犧牲自我的精神實際作用至爲微薄”也正是因其”個人道德職場,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所以,這種幾乎全權依靠個人自覺修養的做法,沒有一個標準統一且更爲強大的約束力加持他人誰能習得?而又如何習得?

回過頭來說,何謂“時宜”?拆解一下即爲個人所處的時代,當前時代的社會制度,當前制度下的組織技術乃至物質文化需要。海瑞“將洪武皇帝提倡的原則奉爲金科玉律”,爲官期間又慣以綱常善惡代替“成約”行事——“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的力量扶植民衆,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看到這裏有沒有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號召女性迴歸家庭,鼓勵生育二胎,以及前不久央視那個“綵衣娛親”的公益廣告......歷史往往都有着驚人的相似,而這樣看來以史爲鑑真心不是憑空說說而已。

說到家庭,海瑞曾結過三次婚,前兩位夫人皆因與“婆婆不和”被休身出戶,第三位夫人早逝。按照心理學中原生家庭的理論挖掘挖掘這其中的悲劇根源應該很有意思。結合其官場上“膠柱鼓瑟”般的履行職責甚至犯言直諫的表現,你能肯定說這不是另一隻中國古代版俄狄浦斯的化身?

想起某次課堂上的爭辯,導師引出世人皆凡人,都擁有善惡兩面。臺下立刻有人不服舉出孔子海瑞甘地等等古今中外的先賢做例子,導師耐心解釋道,這些“聖人”把“善”留給了大多數人,而把“惡”留給了身邊最親近的人。於是衆人低頭默默思忖間四座啞然無聲......

事後再想想,我們膠着於人性深處一定擁有“惡”的一面與執着於尋找的“聖人”時的那種心態其實並無二致,但凡陷入“絕對”圈圈中的同時,我們也就等於框死了自己。執惡如何?執善又如何?一個人活在世,終究擺脫不了他所誕生的社會,所成長的環境,所“被傳承“的思想和意識,正所謂”你以爲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人性的複雜程度又豈可是爲善與作惡這麼簡單的標籤可以概括的。而在現實中與人交往,彼此合力構築默契與信任,那又需要經年累月花費多少抽絲剝繭般的細膩、耐性與熱忱。也不知是否正因如此纔有佛家出來將世人於這繁雜繚繞的虛妄表象中度化,將世間的衆生百態剝離的只留下一個個單純的內核以及無數的”善行“與”惡行“......

海瑞一生清貧無子,牢牢守住了“忠孝廉儉”的聲名。——古人對於“聲名”的追求,卻又是令我感到驚詫的另一處。書中描寫過當朝官員會因力諫天子被批判爲“譁衆取寵”。即在那樣的年代裏人們竟然甘願冒着失去性命的風險去掙得一個在歷史上的聲名。這點的確令我有些難以想象。但若換個角度想想,千年大國,假借儒術的維穩,這些忠臣飛蛾撲火般的做法,也很難說是不是對一個泯滅掉個性的民族一種極致的反抗。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從一個更爲廣闊的視角,更加豐富的還原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海瑞的廉儉和自制在當今社會仍然是被用於宣傳和歌頌的品質,但迴歸現實生活,作爲一個擁有着血肉之軀的個體,他有着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思維侷限。當然,這也幾乎是每一個存活在世的個體所同樣需要面對的現狀。我們在爲其所處時代的沒落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應冷靜反觀自己所處的社會當下走到了哪裏?而未來又將要走向哪裏?

寫到這裏想起前幾期《奇葩說》,黃執中帶有人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辯詞引得觀衆垂青卻令高曉鬆在內一部分參演者感到恐慌。但即使拋卻辯論者被賦予的立場,其實也真的大可不必如此敏感。借用心理學反向成型的觀點——“過度的禁止等於提倡。”對於某一件事情感到恐慌,其實往往是因爲在內心裏已經將這件事情進行過逼真的預演,同時對於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也給予過相當分量的肯定。那麼既然都是真實的可能,爲什麼我們不能攤開了說明白,思考過後再來做選擇呢?比如超級英雄那一期,“偉大”這件事本身也可以被“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時代成熟的標誌。現場的高票並非簡單矇昧或是跟風,是對過度宣揚的一方觀念習以爲常的麻木,也是對壓抑過久的另一種真實觀點新鮮出爐的欲渴。但需要相信的是,在這種種之後,一定會有思辨,一定會有選擇。所以,沒有必要在現實還沒邁開腳步的之前就擔憂前路二次元的陷阱。

我們說進步,正是源於對於自身侷限的時時覺察,以及對於現有的和未來的可能性永不休止問詰。

而在這一切之後又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全然明瞭的一種釋然。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人物,我們不會因其情懷與修養被時代辜負而陷入長久扼腕,也不會再譏誚其知其不可而爲之的愚勇。寬容和原諒的基礎是理解,但其實理解到了,也就不所謂寬容和原諒了。這些歷史上的人和事,終究成爲了可有可無的一種存在,而曾經因其所起的種種情緒就如同窗櫺間的一抹薄塵,你知它來自於空氣,拂去與否,已然無差。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5

讀罷黃仁宇的《萬曆十萬年》,不得不對本書作一個高度的評價。短短四個篇章,從萬曆及兩位首輔的角度揭示了大明帝國在長期“不事朝政”的萬曆手下正常運轉的奧祕;後三篇章選取了萬曆年間具有代表性的三個人剖析了萬曆這個時代。其中最令人感慨的,必是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在筆者眼中,前者是一位素質過硬的政治家,後者是一位聰明絕頂的官僚。但如果給他們打分的話,兩者我都不會給滿分,因爲兩個聰明一世的人在同一個問題上犯了不同的錯誤,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一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歷史

在分析、對比這兩位首輔之前,筆者認爲有必要闡明這樣一個觀點: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歷史。同樣一段《明實錄》中的史料,由於史官對事件背後的故事不會有詳盡交代(甚至是爲了政治利益可以篡改歷史),不同的人會從同一段史料中得到不同的結論。

例如在談到隆慶年間的首輔高拱被黜一事時,黃仁宇認爲是高拱一句“十歲孩童如何治天下”的言論體現了其謀逆之心,從而得出張居正與馮保聯合罷黜高拱是維護了大明江山的結論。在筆者看來,這一結論多少有些荒謬。第一,從政治意圖來看。明朝文官大部分是政治動物,他們的所作所爲必定符合“贏利遠大於風險”這一定律。“高拱謀反”的獲利無非是繼續做首輔或者自己登基,而付出的卻是身家性命乃至九族安危。況且太平盛世謀反乃是滑天下之大稽!第二,從史料看來,並無充足的資料能夠證明“高拱謀反”(史料中並無高拱收買內侍、準備兵丁武器等行動)。若將黃仁宇先生的“謀反”理解爲“攝政”,那麼對於一個10歲的天子,任何人成爲首輔必然都會“攝政專制”。第三,從結果來看,如果高拱是真的謀反,他的下場會是罷黜這麼簡單嗎?第四,就張居正、馮保和高拱的關係來看,他們完全有理由陷害高拱。張居正並非高拱的親信,高拱對權力的獨攬已經引起了諸多大學士的不滿,自然也危及張居正的安全。而高拱對馮保的升遷也屢次阻攔,足以引起他的憤恨之情。所以,高拱被黜是張居正和馮保的陰謀,他們將高拱原話中的“孩童”改爲“天子”,這句話便有了十足的殺傷力。這麼一個簡單的文字遊戲獲得的回報便是張居正的首輔地位和馮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一職。可以說除了獲利之外,張居正可以自保,馮保可以復仇。

除了對“高拱罷黜”一事筆者與黃仁宇先生觀點不同外,“徐階是強佔土地的富豪、地主”和“鄭貴妃是聰明的女政治家”的觀點筆者也不是完全認同。此外還需指出黃仁宇先生在第一章中所犯的一個小錯誤,即宮女“許配”給太監後並非成爲“答應”。“答應”是侍奉皇上的地位較低的宮女,而這種被稱爲“對食”的現象並非是光明正大的。

以上是筆者闡述的一個基本觀點: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歷史。

二 “官僚”和“政治家”的名詞解釋

下面筆者將對“官僚”和“政治家”連個名詞進行簡單的解釋。在筆者看來,政治家相對於官僚,對政事更加負責,出發的角度基本上是江山社稷、道德禮儀;而官僚關心更多的是自身的地位和安全。在這裏不妨列舉幾位名人。徐階(嘉靖年間首輔)是政治家和官僚的綜合體,而且他在這兩方面都相當出色,在嘉靖年間的首輔之爭中不但政績上有所建樹,最終也得以保全自身;嚴嵩是不折不扣的官僚,他面對蒙古騎兵入侵京城附近地區的行爲作出的“不抵抗”的決定至今令人唾棄;海瑞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家(實際上他是懂得官場之道的,但是卻絕不踐行),但很不幸的是他也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抗倭名將戚繼光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官僚的綜合體。

筆者說張居正是一名政治家,並非說他不懂爲官之道,只是他升遷太過剛愎自用,不知韜光養晦,纔在死後遭挖墳鞭屍抄家(這和多爾袞何其相似!),所以不能稱之爲合格的官僚;說申時行是一位出色的官僚,但同時他也是一名較爲合格的政治家,畢竟治理黃河和封貢互市都是他不可抹殺的功勞,但因爲他在“爭國本”事件中太過圓滑,首鼠兩端的行爲觸犯了文官集團堅守的道德禮儀,所以才黯然退出政治舞臺。若兩人做對比的話,張居正是政治家的代表,而申時行是官僚的代表。

三 張居正和申時行

自古以來,君權和相權是一種博弈平衡的關係。但是在明代,作爲君權外圍的宦權也加入了這種博弈。君權的外圍有宗室、外戚和宦官三種,但在明朝,宗室被打壓(爲了防止靖難之役重演),外戚勢力弱小,宦權得以提高(尤其是東廠出現之後)。就相權而言,在明太祖朱元璋撤銷宰相後跌入低谷,但後來出現的內閣又極大地提升了文官集團的權力。大學是手中有權力,而言官御史們有戰鬥力,他們的目的有的是爲了個人私利,但大部分是爲了江山社稷或道德禮儀,所以文官集團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君權時而聯合相權對抗宦權,時而聯合宦權對抗相權,但都是爲了尋找權力的平衡點。若宦權與相權聯合,那兒皇權便岌岌可危(天啓年間的魏忠賢及閹黨造成的動亂就是一例)。對於張居正和申時行而言,前者維護的是相權(是自身的相權而非整個文官集團的權力),後者維護的是君權。

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原因在於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張居正當政時,萬曆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不可能完全獨立地把握政局,因此張居正扮演了臣子、導師和嚴父三種角色。他是一位合格的教師,教習經史,並適當調整科目以使萬曆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避免了萬曆沉迷書法而重蹈宋徽宗的覆轍);他也是一位合格的臣子,對於一個10歲的天子,他聯合宦官馮保、外戚李太后穩定了政局,避免了朝政動盪。同時在前期,他肅清吏治,任用賢人,使得大明帝國可以正常運轉。但作爲一名“嚴父”來說,他的行爲太極端,在萬曆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種子暫且不說,他當政後期任人唯親、扶植私黨、排除異己都在與他有利益衝突的文官心中埋下了導火索。更重要的一點是,由於張居正和其親信勢力過於龐大,影響到了皇權,所以張居正死後的悲慘結局也可想而知。張居正確實有過硬的政治素質,但太過剛愎自用、傲慢自大,纔不會有一個完美的收場。此外,還需張居正一個並非高瞻遠矚的決策,那就是“考成法”。最初施行時確實增加了財政收入,但也導致了明朝中後期一個極爲嚴重的社會矛盾——流民現象。所以張居正當政前期的表現令人歎服,但後期其盲目自大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作爲張居正的親信和萬曆的老師,申時行成爲首輔的時候,萬曆已經成爲了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加之張居正的前車之鑑,申時行的政治風格更傾向於溫和穩重。例如張居正剛去世時,言官大臣紛紛上述彈劾,申時行既不參與彈劾自己的老師(在其他人眼中他不搞政治投機),也不維護自己的老師(不與衆矢之的統一戰線以維護自身安全),但暗中他還是極其照顧張居正的家人,多次暗中阻止吵架等活動。由此可見,申時行處事確實圓滑。而卻他上任之後立刻廢除了張居正的“考成法”,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他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對蒙古採取封貢互市政策,這都是他不可磨滅的攻擊。但作爲一名官僚而言,他對君權的態度在“爭國本”事件上與文官集團的道德立場完全相悖,導致辭官回家的慘淡收場。

在對待君權的態度上,張居正的極左做法觸怒了君權,申時行的極右做法觸犯了相權,因此他們在權力博弈中並未找到平衡點,結局也就不那麼完美。可是在“成王敗寇”的權力鬥爭中,千百年來哪有完美的結局呢!

四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也降到了海瑞、戚繼光和李贄三人,他們代表了不同階層不同環境的人,但同樣懷有“治國平天下”的夢想。當年明月曾說過:“‘知行合一’這句話,張居正讀懂了,海瑞沒有讀懂。”我想戚繼光和李贄也都讀懂了,只有海瑞一個人生活在他那“非黑即白、非是即非”的教條主義世界中。

面對同樣的現實,戚繼光順從了,人們在他的殺敵保固與爲官的左右逢源中卻讀不出他的無奈與孤獨;李贄選擇了出價,卻始終無法割捨對這個社會的關心,同樣更不會有人讀懂他孤傲的悲涼。

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大明帝國這臺生鏽的機器已經經不起任何折騰,只是依靠文官集團和幾個強有力的君主在維持着齒輪的正常運轉。張居正的折騰(京察、考成等)造成或加劇了社會矛盾,而申時行、王錫爵等人的“無爲而治”反而更加有效。但最終,崇禎皇帝,這個有勇氣、有骨氣、有決心但是缺乏知人和遠見之明的君主改革了驛站制度,社會矛盾加劇,加之四方戰火和天災人禍,導致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滅亡。

之後建立的大清帝國,類似的體制、類似的經濟模式也預示着歷史的大失敗會繼續上演。中國的這種所謂的封建專制體制並不見得比資本主義落後,只是一個延續了上千年的制度在腐敗的鐵鏽出現後,自然落後於一杆新制的槍炮。

五 總結

一本書,讓我們看透了歷史的博弈平衡,看到了明代的政治家與官僚的相同於不同,也看到了現代發展的啓示。所以,必須要感謝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爲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要感謝當年明月,他引導我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角度。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6

對於明朝,異常是萬曆年間的歷史,是極其枯燥無味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個王朝,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黑暗時期,而至於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數。

萬曆這個年號本身過去的就很平庸,除了萬曆末年與努爾哈赤的幾場決定性戰役,幾乎能夠略過,而至於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則更是可有可無。但聰明的歷史學家就能發現其中奧妙,其實在之後,發生的一系列大事都與這一年有很大機緣。

黃仁宇老先生,主張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的大歷史觀。關於這個,確實讓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因爲這個對我來說實在是有些深奧,令我費解。而從書中資料來看,也是比較枯燥的,然而要深知,像這樣的一類書,並不是說一昧地去看故事情節,這不是小說,也不是故事書,而是純粹的歷史書籍,也有着教科書的意思。既然這樣,那就應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來挖掘它的精華,品味其意思所在。此書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紹一個人物,以每個人物來反映這段歷史;它從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人的角度來寫的。反映當時從皇帝、首輔、地方官員、將軍、哲學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從這些朝廷中各種人中,我們能夠看出,明朝的太陽早已成夕陽,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從軍事上來說,戚繼光――這個孤獨的將領,帶領戚家軍平倭寇之後,並沒有所以受到重用,也許是因爲明朝的重文輕武,導致戚繼光在此後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沒有得到什麼重視,而後軍事掌控於庸才之手,軍事力量也逐漸下滑,到了努爾哈赤起兵之時,明朝的軍事力量早已成爲不堪一擊的“紙老虎”了。再加上朝中無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滿族的鐵騎埋沒。而從統治階級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風邪氣盛行,一些忠義之臣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像這樣的朝廷難道還能長治久安?只能等着滅亡了。而萬曆十五年,恰恰爲此埋下了深遠的伏筆!

這本書閱畢,到有一種憤慨之情,熱血噴張的感受,與對世道蒼涼的哀嘆!即使是那麼平凡、枯燥的文字,卻使我情不自禁,歷史的確有它的魅力啊!對此我也嗟嘆不已!我還得到了題外的啓示:黃仁宇善於着手於小事當中,而發現大症結;那我在生活當中不也應處處留心,從小事做起,善於發現問題與觀察思考。而我自我也正是缺乏這一點啊!《萬曆十五年》使我受益匪淺啊!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7

明史有“稅重民窮”之說。如果意在說明當日官僚貪污百出,無力百姓被攤派的賦役過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言之成理。要是認爲全國稅收總額過高而導致百姓貧困,則與事實有所出入。同期英國稅收約銀二千餘萬兩,和人口爲三十倍的中國大體相等。“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的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

中國幅員遼闊,情形複雜。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着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類似“潛水艇肉夾麪包”——上面是一塊長麪包,大而無當,此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麪包,也沒有有效的組織,此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其中三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法制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

張居正精明能幹試圖經濟改革,申時行中庸誠信試圖建立和諧社會,海瑞奉行儒家傳統道德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戚繼光實幹主義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李贄清高矛盾試圖打破儒家的一元宇宙觀,結果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或身敗名裂。就連之尊的萬曆皇帝,本有中興之願,但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形象反轉,天子家事又屢被臣下干預,眼看死後都不能和自己心愛的女人並肩長眠,早已厭倦在各種典禮上充當木偶的他也終於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

帝國的官僚們一意保持傳統與穩定,從而喪失了主動性,甚至不惜行事不公。明朝的特徵在於依靠意識形態作爲統治手段。其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從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意識形態提倡操守,提倡精神追求,不計較個人私利,講求奉獻和犧牲,鄙夷物質利益。這樣,官員們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也成爲必需,只能用精神力量補助着體制上的欠周全。

單一意識形態體制所造成的困局還表現在,它不能承認自己自己存在問題,因爲懷疑終極價值,就等於懷疑一切的基礎。如此往復,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執行者想到的第一個答案必然是掩蓋之。在這個體制之下,因爲終極價值理論上的不可懷疑和體制事實上的漏洞百出,整個體制事實上已經淪爲一個形式:人人都在用陽的一面,也就是終極價值來掩蓋自己的陰的一面,也就是個人私利。當社會日趨參差多態之時,體制所要求的單一化,同質化已就不能做到,整齊劃一的集體開始崩解,由己及人的行爲方式已經進入死衚衕,其必然碰壁。當現實基礎嚴重脫離體制時,體制又不能自我否定,只好強行將現實拉回原初的設定狀態。但是構成體制本身的官僚階層自身已經發生了改變,其行爲也有所偏差,最後的結局必然是體制的分崩離析。

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既無資本主義發展的組織能力,也決不願私人財富擴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爲王朝的安全之累。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爲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萬曆十五年公元爲1587年,距鴉片戰爭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權,技術不能展開,財政無法覈實,軍備職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做標準,則前後想通。1840年的鴉片戰爭,其情形仍與1587年相去無幾。

中國傳統社會無法局部改造。過去政府與民間的聯繫着重於尊卑男女長幼,純考科舉制度做主。1920xx年停止科舉之後,上層機構與下層機構更爲脫節,滿清之覆亡,更無可避免。

民國肇造後,軍閥割據,也是當然趨勢。新的力量還沒有產生,過渡期間,只能由私人軍事勢力撐持。這私人軍事勢力,限於交通通信等等條件的束縛,也只能在一兩個省去裏有效。省區外的競爭,更釀成混戰局面。

國民黨專政期間,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總算技術了軍閥混戰,但是全靠城市經濟維持。

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在農村中創造了一個新的底層機構。現在中國當前的任務,則是在高層機構和底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繫,才能從上至下,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脫離官僚政治的壟斷。

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而潛水艇夾肉麪包的結構,也有其根源,主要原因還是受亞洲大陸天氣地理關係的影響。

自小讀史,常有中國不如別人之感,何以日本明治維新,幾十年內就凡事做得頭頭是道,而中國似乎越做越糟。現在纔看的明白,中國文化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物,歐美和日本的物質文明有他們海洋性國家的經驗;況且每個國家發展,也有他們先後程序,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則是現代先進的國家以商業的法律作爲高層機構及低層機構的聯繫,落後的國家以舊式農村的習慣及機構作爲行政基礎。

傳統日本好像很受中國儒家學說及佛教的影響,但是因爲它國家低處重洋,對外安全,無須中央集權,與中國的結構相差至大。它在德川幕府的末期,國內組織已經商業化。所以,表面上好像是短期突進,其實則是長時間的演變,最後出頭露面而已。

因爲世界工商業技術的進步,所有國家都要從以前閉關自守的形勢,將社會生活方法作徹底額改造,以期適應新的世界金融經濟,中外無可避免。西方的民主與自由,以“市民特權”爲基點,和日本的大名政權,授權於藏元的情形類似,所以改造比較容易。中國立國以來以貧民及小自耕農的經濟立場作基礎,農村內部複雜的情形不可爬梳。

今日中國所稱“一國兩制”,驟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宣傳工具,但是荷蘭初成的聯邦制也實際上是“一國兩制”的表現。英國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法律思想作爲司法的基礎,利用司法制度不聲不響地使社會融合,也是漸漸由“一國兩制”造成一國一制。但是“一國兩制”不是沒有危險的,美國開國時以保障人權爲前提,卻又因聯邦制在南方姑息奴隸制度,終發生內戰。

在技術方面講,這一國兩制的實行在中國必有很多困難,但是不是不可能的。中國過去在漢朝以儒家籠括髮夾、到家及陰陽家的思想,在隋唐時代又籠括了佛家的思想,都是在矛盾中得到統一。可見時勢需要,即不成能亦成爲可能。

總體而言,《萬曆十五年》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從沒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就扯上了一個道德問題。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可分割,也不變妥協,如果道德上的爭執持久不能解決,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則遲早必導致於戰爭。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8

洋洋灑灑近三十萬字的《萬曆十五年》今日最終讀完了。一部歷史書竟能讓我如飢似渴、手不釋卷地讀完,連我自我都感到些許詫異。一部書只寫了一年——萬曆十五年,寫了幾個人,寫了幾件事,場景不可謂不小,正如該書作者黃仁宇所言: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爲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聽人言,大師就是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人。比起許多鴻篇大作,《萬曆十五年》實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卻濃縮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興衰成敗,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將整個中國歷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彷彿讀完這一年,頃刻間便能在讀者的腦海中建構起清晰的歷史脈絡一般。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以知一葉而知全秋的寫法,將整個中國歷史映耀腦海。同時黃仁宇先生的文學化寫法,使讀者絲毫感覺不到乾巴枯燥、索然無味的歷史書,而是在品味小說,鑑賞詩詞般,一瀉千里地讀完。讀完後還感覺脣齒留香,餘香滿頰。細細玩味着,淺淺嘗茗似的,在腦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簡直就是在品嚐一道大廚精心製作的文化大餐。

當我們品味這道美食時,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國是一個有極強文化傳統的封建王朝,在秦統一中國,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廢黜百家以來,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發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統一,思想上的統一,精神上的統一引導中國的發展。衆所周知,先秦哲學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可到了漢代卻獨尊儒術,這並不能歸咎於生物的隨機選擇,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這在以土地爲基本生活資料的封建王朝是十分重要的。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的國家是國與家的結合,上至君主下至戶主,在自我的管理範圍內是具有絕對權威的。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內戶主具有權威是生理中產生的,而君臣關係則是一種社會關係,儒家的“仁”很好的調和了箇中矛盾,使得家國一體。家是一國,國是一家。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萬曆皇帝是具有絕對權威,自我能夠隨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張居正、申時行等代表的士官階層對皇權卻是一種無形的鉗制。這與西方的三權分力是不一樣的,三權分力講究平等,而一士官階層對皇權的鉗制則是不平等的。士官對皇權要盡忠、盡孝、盡義,是爲了輔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給予的拘束。這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而士官對自我也是從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我。這就造成了重禮輕法,重道德輕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圍了。每個文人都有自我的一套道德準則,有自我的良心,有自我的政治抱負。從那裏看,張居正死後被諫,乃至於被鞭屍,也就不足爲怪了。

在家國同構的社會,講究尊上敬祖。尊上爲忠,敬祖爲孝。自古以來,忠孝佔據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儒家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中的禮能夠用於治國,孝能夠上升爲忠。觀其《萬曆十五年》一書,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哪個不是先強調家,再來治國的呢?

《萬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圖。它就是一隻張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獸。它要吃人,它將人變成怪獸。張居正死後被吃,海瑞被吃,申時行被吃,戚繼光被吃……還有無數人都被這張沾滿鮮血,腥臭無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這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9

《萬曆十五年》是即我在牀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後又一本關於中國階段歷史的描述,由於習慣性失眠,書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爲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部分隨着可吸入顆粒物一齊沉澱到了我的血液裏。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現實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曆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原本聰明敏感、樂於上進,也以往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爲臣僚的教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多時候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原本活潑好動、樂於思考,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加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依舊習慣的坐在寫字檯前卻不明白該幹什麼。所以,萬曆皇帝作爲學生,臣僚做爲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曆作爲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所有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爲太子,甚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自我埋在一個墳墓裏。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麼趣味?但他畢竟是皇上,依然擁有無盡的奢華和整個國家,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哀何至於此。

張居正作爲首輔原先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僞。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先已經並正在真正屬於這些有錢有勢有權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象難免出現。

我一向感覺,張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期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點的聰明的剛愎自用的大臣而已。孔子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變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刻提醒自我,只要是人都會產生某些偏見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習如何體諒並選擇,哪些是我們應當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自省”的,現實無奈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須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因爲他畢竟是“豐富多彩”這個詞的重要部分。

應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進取想辦法,努力讓自我多一些才能,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滿期望才能使我們歡樂生活。

——我們無奈於幽暗,也儘量做到讓幽暗無奈於我。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0

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在本質上無非是數不清的農村合併成的一個集合體,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於違法的行爲作掩飾則被認爲忠厚識大體。各個機構之間的聯繫,從來也沒有可資遵守的成文條例。黃仁宇在書中提出的這一難題,到現在也並沒有很好的解決。

自古以來,我國對官員的道德要求似乎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於是出現了海瑞、焦裕祿這樣的清官、好官;但同時,我國對官員的道德要求又遠低於世界水平,於是正龍拍虎案件中的官員可以爲虎作倀,撒下彌天大謊也不過是暫時撤職,很快又會復出。《萬曆十五年》中解剖了海瑞這隻老鷹(叫麻雀不太合適),讓我們看見了泛道德官員的困境。本站

根據心理學,硬塞給人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往往只會給他挫敗感。同樣,明初朱元璋開出的寒酸薪水條,只能讓官員集團尋求其他溫飽途徑,不排除一些官員面對海瑞這樣的聖人官,會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但事實證明,大多數官員爲了溫飽開戒後,難免會想既然貪了,剩下的只是多少的問題,從而變本加厲。從這一點上看,目前公務員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薪水,有一定現實意義。

在封建社會,官員的公德和私德幾乎完全一體,父母去世,上級送來的不是安慰和事假,而是爲期3 年的超常不帶薪假期丁憂,因爲求賢臣於孝子之門。現在社會已經進步很多,即使和父母打着官司——在古代可被稱爲 忤逆,可能判殺頭的——有能力的官員還是照常任職。個人作風問題一票否決官員升遷的時代也並未遠去。正如黃仁宇評價海瑞那樣,違背了人的正常需求,造就出的當然只能是一批古怪的人,這種古怪也延續到了他判案之中。

官員的德行值得關注,但應該關注的是其中可能影響行政的部分。比如最常見也最具威力的不道德行爲——撒謊。吹牛撒謊是道義上的滅亡,它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滅亡。列寧這樣說。國外及港澳臺等地的相關例子不勝枚舉,如克林頓在性醜聞事件中的謊言,險些導致其被彈劾下臺。公民可以原諒總統有外遇,但決不容忍總統說謊——即使在總統的私事方面,你可以選擇不回答,但也不能說謊。因爲一個人在私事上說謊,也就可能在涉及公共的事務上說謊,反觀國內,有意無意說謊的官員實在太多了。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1

最近看完了《萬曆十五年》,明朝萬曆年間的重臣,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無一不以悲劇收場。甚至萬曆自己,在這種文官集團體制之下,也只能無爲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種強大體制慣性所帶來的悲哀。他們每個人都各有特點,亮光閃閃,也試圖做出改革,但最終失敗,大部分人還落得個革職、入獄、自殺的下場。一羣文官爲了整個集團的平衡,國家的武備、科技的革新、商業的發展都陷於停滯。我認爲,中國在近代的落後,不是從滿清後期開始,而是始於明朝。其實我很厭惡宋朝、明朝兩個漢族朝代,尤其是明朝。宋朝也積弱不振,但至少商業、航海、科技發達;明朝則陷入了皇帝官員無能、體制鬆散、陳腐慣性而集體抵制改革的怪圈。假使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發生在明朝,也許早就亡了。

還是異族統治好!進而論之,被英國殖民,也許今天會更好。越看中國歷史,就越討厭中國,越厭惡儒教。其實我是一個反中醫、反孔教的人。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2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評價很高的書。暑假中讀後頗有感觸。下面分幾個部分談一談。

一、先說說黃仁宇先生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後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

他在自序中提到他與明史的聯繫,博士論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運。爲了寫書、做論文,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讀完了《明實錄》133冊,再加上寫書的時間,一本不厚的書竟用了7年的時間!如此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爲他的治學作風纔有可能寫出如此精彩,有影響力的鉅著。

二、談談這本書。明朝稅重民窮,水深火熱是衆所周知的。《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認爲稅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而黃仁宇先生並不這麼認爲。他認爲民窮的根本在於律制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明朝採取極其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並不着眼於提倡輔助先進的經濟以增加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書中有如下論述:“萬曆二十年(1592),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聲稱它每年要向27個不同的機構繳款,總數則不出白銀一千兩。與其相似,全國佈滿了這段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而提出的統計數字,經常爲一紙具文,以致發生了上述稅率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變爲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書中可見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猶以爲甚,乃是明朝衰落的癥結。書中所記述的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官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名裂或不得善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一切都是因爲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及庶民,無不成爲犧牲品。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原來只有英文版,後應國內讀者要求,纔有了中譯本。其英文版原名爲“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正是由於很多歷史學者忽略了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年份裏發生的事情才未有所得,而作者卻以審慎的態度洞悉了這段時間內那些看似細枝末節卻可以以小見大的變化,才能由此獨到的見解。

三、談一談引申出來的思考。就以中的海瑞爲例。海瑞作爲一個御史,盡他的責任,直言敢諫,甚至冒着殺頭的風險直指皇帝的過錯,實爲清正。而他的作風不但皇帝看不慣,連朝中百官都人人對他的行事習慣有怨言,其中不乏許多忠良之士,原因何在?

海瑞的信條和個性固然令人尊敬,卻沒有一人按照他這個榜樣來辦事。原因就在於人們已經習慣了另一套爲大衆所接受的形式方式。海瑞的行事方式乃是正道,而這正道上已是人跡罕至。

舉一例說明:當時朝廷上派遣欽差到各地巡查。名爲巡查,實則撈油。每到一處必是明裏或暗裏的向地方官員要好處。而地方官員也正好趁此機會送錢打點,一則爲自己官場升遷打基礎,二則可以保住官位,在所轄之地橫徵暴斂而不被處理,兩廂情願,心照不宣,何樂而不爲?而兩袖清風的海瑞可不管這一套,青菜豆腐招待上官,欽差幾次暗示卻反被海瑞參奏一本,引得人人自危,就怕自己的那點事兒也被揭發。

按理說海瑞的做法並無不妥且是極爲正確,可在當時的規則之下必定是要引起驚濤駭浪的。何也?是時此種上下官員的交易方式已經不再是地下的受賄而似乎有正大光明的趨勢。系統之中的每個個體已經在此制度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找到了晉升的途徑和維持生計的辦法,習慣成自然,只要人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灰色交易市場已經形成,爲什麼要改變呢?偏偏就在此時,海瑞半途殺出,非要攪個天翻地覆。一旦當前的系統被顛覆,每個個體都必須重新定位去適應新的規則和關係,現在的既得利益到時候就不知道能否找回,誰願意去改變呢?海瑞的行爲就像一個印第安部落裏闖入的歐洲人,無異於砸天下所有當官的飯碗。習慣了一套可以讓他們獲益的規則的人們會在有人想顛覆它的時候奮起反抗的,習慣和利益是罪魁。海瑞正是因此被碰得頭破血流,20xx年賦閒在家,晚年悽慘。制度造成了這一切。

結語、

就像《教父》中提到的,“一個社會一定存在着兩套規則”。當正道行不通的時候,人們必然去尋求另一條“非正道”。而那非正道卻往往比正道更有效,因爲非正道是人們在正道走不通的情況下經過艱辛探索得到的最有效的方式。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3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在史學界地位頗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樣訴說着單一歷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現代口吻調侃過去,它通過萬曆十五年這一看似平淡歷史年份爲支撐點,從各色人物悲劇結局,梳理當朝政治、經濟和文化脈絡,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會沒落的制度、體制原因。曾經平面的歷史人物,通過閱讀此書之後變得立體而豐滿:閱讀之前,我以爲萬曆不過是個懶惰至極的昏君,但縱觀全書後,我懂得萬曆消極怠工的背後有他皇權與禮教抗爭的無奈;閱讀之前,張居正被視爲雄心滿懷勵精圖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闊斧的改革背後,也有着與整個文官集團不合時宜的矛盾;閱讀之前,我以爲首輔申時行不過是個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過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權衡;閱讀之前,我以爲海瑞是位模範的 “ 青天大老爺 ” ,但剝去個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憤青般的悲哀 ……

中華五千年文明,儒家孔孟,道家莊老,爲何到淪落至今卻成爲餘秋雨口中的 “ 無信仰、無道德、無感恩 ” 國人素質?也許,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撥開歷史迷霧給了我們一個解釋,歷朝歷代,通過龐大的文官集團,來統治全國。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採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可以理解爲,明朝並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慾面前,不堪一擊。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慾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國家的時候,文官集團裏的官員,則會打着道德的幌子滿足自己的私慾,彷彿海瑞,成爲了文官集團的標籤,每個人仰望着他,但是,沒有人願意做海瑞,那些文官們內心深處有着尷尬和不安,一方面是聖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實裏必須接受的官場潛規則。一個個充當着紙筆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悲劇。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大量史籍的中國人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歷史的啓迪,讀史以明志,我們如何來建設我們的國家,不走禮與法的脫節,體制與道德相脫離的老路,值得探究與考量。從微觀說,確立 “ 法 ” 的思想、樹立 “ 法治 ” 觀念,擺脫人情因素或許是公務員工作的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制度理念貫穿於心中將帶我們遠行。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4

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是指:以一個時間基點爲原點,前後各推一段時間,梳理整個大歷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終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觀感”。具體到萬曆十五年,即爲1587年爲基點,以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爲代表,着重挑選具備後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明清兩代爲中國封建制度畫上了一個句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峯,從明成祖設立內閣,到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明清政治達到專制頂峯。明代的“仁宣之治”、隆慶新政和張居正改革爲後世治國者所稱道。經濟上,從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開始,到清代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農業人口激增,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耕文明達到極盛。

在江浙一帶,則出現了以僱傭關係爲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製造業、紡織業等成爲解決地方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軍事上,統一多民族國家背景下的邊防矛盾呈現由內向外轉移的過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國疆域空前遼闊。

北方諸鎮的邊防措施——萬里長城得以修復,火器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軍事領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裝在鎮壓內部起義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學高度統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選拔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同時也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5

初次接觸書名,給我的直覺,無非是寫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發生的歷史事件。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該書的英文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國近三百年,我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但但摘取這一年,能寫出什麼樣的歷史?讀史可以明志,讀史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那深邃沉澱的歷史。我細細翻來,每天讀那麼一小段,合上書本之後,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間,那種瀰漫着焦慮,掙扎,痛苦的人物,一個個活生生起來。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和事佬申時行,思想家李贄,軍事家戚繼光,清官海瑞,以及萬人之上的萬曆皇帝,沒有一個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們現實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着無法彌合的衝突。這些人都沒有善終,甚至於抄家罰沒。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爲基本支撐點,然後讓人物陸續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失敗後的毀滅。

作者以一斑而窺全豹的方式,一絲一縷的分析,視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後,中華民族的歷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來統治天下。歷朝歷代,都是通過龐大的文官集團,實行郡縣制,來統治全國。隋代以後,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這些文官從小就飽讀經書,滿腦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愛民爲基本的做官准則,時刻要體恤民情,以民爲本。這些封建社會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維持自己家庭的生計,享受錦衣玉食,根本無法實現。然後就行成了一套官場的歷史潛規則。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揚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魚肉百姓,實現自己小團體和大團體的利益最大化,爲自己的找到更合理的藉口。在封建社會,歷代帝王,都是宣傳以德治國,沒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也被歷史潛規則打破。同時官員爲官的行爲,又缺少及時的監督和制約,這就造成了官員們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陽奉陰違,完全爲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員的臉只會向上看,只對上級負責,又怎麼會對百姓負責?那些文官們內心深處的尷尬和不安,也對他們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是聖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實裏必須接受的官場潛規則。當文官們在捫心自問和尷尬之後,聰明的大腦很快就會適應這樣的官場潛規則,搜刮起民脂民膏,哪裏還會有憐憫之心?

在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個清官,是個楷模,正是因爲寡而鮮,才能成爲模範,滿朝文官都是海瑞,何來楷模?當海瑞在孔孟思想的薰陶下,立志做爲一個清官的時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實已經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說官場潛規則發生了衝突。很多文官,都知道自己去是不對的,但是,你要想在這個圈內生活下去,你就必須去貪污,去隨波逐流,否則,只有頭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體系,給予了海瑞無窮的力量,讓他無所畏懼的站在反對的最前沿。可是,整個文官集團,都滿足於現狀,並安於現狀的時候,他們所接受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就發生了根本的質變。一方面認識到遵守道德體系要丟官罷官,一方面又要宣揚道德體系來維護他們的統治,就會表面裝作清廉的樣子,背地裏嘩嘩的數銀子。越是高調的文官,越是最大的貪官。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慾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道德給他做了一個幌子的時候,私慾就可以無限制的膨脹。當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國家的時候,文官集團裏的官員,則會打着道德的幌子滿足自己的私慾,每個人從骨子裏並不鄙視海瑞,甚至是仰望海瑞,但是,沒有人願意做海瑞,這就是封建社會文官集團的現狀。

對於孔孟之道的作用,歷代皇帝都極力推崇。他們和他們的文官集團想用道德的力量,來統治他們的疆土和人民。用道德體系來保障鄉土秩序,而不去大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在1587年,萬曆領導下的文官們在勾心鬥角的時候,西班牙人帶着他們的堅船利炮,發動了對英國的全面戰爭。西方也拉開了全面的工業革命。歷代皇帝都會被推崇爲人的楷模,上天之子。萬曆從懵懂無知的小皇帝,到勵精圖治的精幹皇帝,再到頹廢無爲的慵懶皇帝,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在年輕的時候,多麼的想建立一個強盛的大明帝國,而且親身去實行各種禮儀規範。來實現以“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可是,當他在看穿了這些文官們的陰陽兩面以後,思想發生很深的變化,開始了消極怠工。他的消極怠工,不是針對個別文官,而是針對整個道德禮治體系。在傳統戲劇裏,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瞭解了萬曆的遭遇之後,也明白過來,皇帝並非可以隨心所欲,皇帝只不過封建帝制裏的一顆最大的棋子而已,而且始終受着道德禮教體系的壓抑和控制。

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的萬曆首輔張居正。他幾乎開創了“萬曆盛世”,把明朝多年的積弊,表面上一掃而光,國庫充盈,而實際上他爲明朝的最後滅亡埋下了最大的禍根。他死後遭遇清算,其實與萬曆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爲他的性格造成的。從小就接受孔孟之道教育的張居正,身居首輔之後,一心只想把大明江山,打造的秀美絕倫。他所實施的改革制度和現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他沒有從根子上發現,一次大改革措施,要從根本上能讓絕大多數文官相安無事,否則理論上的完美,最終也是以慘敗收場,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也是如此。他的死後被清算,甚至他生前所提拔的官吏受到牽連,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官體制上有缺陷的時候,他以個人之力,想改變整個時代,則是多麼的渺小無奈。以至於後來的首輔申時行,好像看透了其間玄機,做起了和事佬,成了一個萬曆皇帝和文官之間的緩衝劑,爲此不惜犧牲原則。他們二位的做法,初衷都是好,都是想讓大明帝國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起來。可是張居正的緩衝劑失效了,造成了他死後的被清算。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採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可以理解爲,明朝並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慾面前,不堪一擊。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悲劇。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透過歷史能讀懂未來。歷史總是在創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歷史,由不同的人去描述,就會有不同的歷史觀。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不同的人發現的細節不一樣,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同。《萬曆十五年》所表達的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絕對大多數的人都穿了件絢麗的外衣,那就是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裏卻幹着傷天害理的勾當,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6

以銅爲鑑可以正冠,以史爲鑑可知興

—— 李世民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在史學界地位頗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樣訴說着單一歷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現代口吻調侃過去,它通過萬曆十五年這一看似平淡歷史年份爲支撐點,從各色人物悲劇結局,梳理當朝政治、經濟和文化脈絡,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會沒落的制度、體制原因。曾經平面的歷史人物,通過閱讀此書之後變得立體而豐滿:閱讀之前,我以爲萬曆不過是個懶惰至極的昏君,但縱觀全書後,我懂得萬曆消極怠工的背後有他皇權與禮教抗爭的無奈;閱讀之前,張居正被視爲雄心滿懷勵精圖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闊斧的改革背後,也有着與整個文官集團不合時宜的矛盾;閱讀之前,我以爲首輔申時行不過是個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過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權衡;閱讀之前,我以爲海瑞是位模範的 “ 青天大老爺 ” ,但剝去個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憤青般的悲哀 ……

中華五千年文明,儒家孔孟,道家莊老,爲何到淪落至今卻成爲餘秋雨口中的 “ 無信仰、無道德、無感恩 ” 國人素質?也許,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撥開歷史迷霧給了我們一個解釋,歷朝歷代,通過龐大的文官集團,來統治全國。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採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可以理解爲,明朝並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慾面前,不堪一擊。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慾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國家的時候,文官集團裏的官員,則會打着道德的幌子滿足自己的私慾,彷彿海瑞,成爲了文官集團的標籤,每個人仰望着他,但是,沒有人願意做海瑞,那些文官們內心深處有着尷尬和不安,一方面是聖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實裏必須接受的官場潛規則。一個個充當着紙筆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悲劇。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大量史籍的中國人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歷史的啓迪,讀史以明志,我們如何來建設我們的國家,不走禮與法的脫節,體制與道德相脫離的老路,值得探究與考量。從微觀說,確立 “ 法 ” 的思想、樹立 “ 法治 ” 觀念,擺脫人情因素或許是公務員工作的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制度理念貫穿於心中將帶我們遠行。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23 篇17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運,這句話適用於裏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尋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或者並不應該這麼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註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明朝的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於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點。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並沒有爲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後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鞏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爲思想核心,這樣便造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爲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許多重大的宮廷鬥爭中,都是爲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失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如說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突然去世,這本來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鬥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闡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捍衛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貪官、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斷衝突,是導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我個人認爲,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着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裏,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麼誰又能把王朝的覆滅歸罪於哪一方呢?

最後,作者是以這麼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爲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