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9W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媽媽送給我的暑假精神食糧。滿滿當當的14本書,讓我好有壓力,可是當我打開它時,馬上被裏面精美的圖案、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它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紹了遠古時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國歷史變遷,內容博大精深。這套書裏有許多歷史故事,而且都是發生在中國的故事。爲什麼要讀這套書呢?媽媽告訴我,因爲這些生動美麗、驚天動地的故事,時間久了難免會顯得陌生遙遠,讓人覺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爲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認識祖國的歷史。

你知道人們最早怎樣記事的嗎?你知道是誰發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養蠶抽絲紡布的人是誰?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樣產生的嗎?這套書裏都有介紹。這裏有千古流傳的友誼——管鮑之交;有心懷理想,育人不誨的老師——孔子;有各有本領、施展才華的“春秋五霸”,還有爲了富國甘做奴隸、臥薪嚐膽的勾踐……

這套書不僅將中國歷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畫一樣展現在我面前,更讓我走進歷史中的名人,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在這富饒的大地上,我中華經歷了多少風雨,但我中華人名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風雨之後必有彩虹!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兒女的不屈精神!所以,我在這個寒假裏讀了《中國歷史》裏面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闢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說到大禹治水,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堯、舜那個時代,洪水氾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治理水患以後,禹就決心要避免父親所犯的錯誤,不能再用圍堵的方法來治水了。

所以他決定用一種相反的方法來對付洪水——他採取“疏導法”。讓大水儘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導,也不行啊!於是他挑選了一些能幹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爲了治洪水,他結婚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三次經過家門,但都沒有回去。

第一次,他從家門口經過,聽見妻子在痛苦呻吟,兒子呱呱墜地時的哭聲。第二次他從家門口過,孩子已經會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經十三歲了,跑過來拉着他的手,緊緊挨着他,捨不得離開,他也沒法跟着回家去。

禹實在太忙了,他變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腳長出了繭,連腿上的汗毛都沒了。不過,他終於成功了。

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團結友愛,中華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一次燦爛!還有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麼事都別放棄,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我媽媽給我的暑期精神食糧。一共有14本書,我壓力很大,但當我打開它時,我立刻被裏面美麗的圖案和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中國自古至清末的`歷史變遷,內容博大精深。這套書裏有很多歷史故事,都發生在中國。你爲什麼要看這個?我母親告訴我,因爲這些生動的,美麗的,驚天動地的故事,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不可避免地會顯得陌生和遙遠,讓人們覺得“不關我的事”因此,作爲一名黑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爲一名炎黃子孫,瞭解祖國曆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你知道中國人們研究最早可以怎樣進行記事的嗎?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通過文字?你知道我國最早養蠶抽絲紡布的人是誰?你知道世界第一位帝王是怎樣發展產生的嗎?這套書裏我們都有自己介紹。這裏有一個千古流傳的友誼——管鮑之交;有心懷社會理想,育人不誨的老師——孔子;有各有本領、施展才華的“春秋五霸”,還有企業爲了實現富國甘做奴隸、臥薪嚐膽的勾踐……

這套書不僅把中國歷史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面前,而且讓我走進名人的歷史,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最開始不喜歡看《中國歷史》,是老媽“騙”我看的,但看了幾天後,我發現了我以前的好多“認爲”都是錯的,所以我一口氣看完了上冊。

我以前一直以爲是人類主宰了地球,其實人類出現才區區二三百萬年,地球形成後,早在幾億年前就生活過很多動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葉蟲,筆石,甲冑魚,爬上岸的總鰭魚,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龍,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馬等,它們全部都要比人類早很多。

你們知道嗎,在遠古時期,是媽媽當家做主,爸爸沒權利,稱爲“母系社會”,後來由於耕田,打獵,勞作等都需要力氣,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後來才當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男女平等。

後來還有秦始皇統一六國,越王臥薪嚐膽……太多了,在這裏我就不多說了,你們自己去看看這本書吧,雖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這本書還是蠻有趣的。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共收錄了魯迅先生的十篇散文,記錄了他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幾段生活經歷。

在十篇作品中,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百草園裏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有鳴蟬、黃蜂、叫天子,還有油蛉、蟋蟀。那裏的生活天真爛漫、無拘無束、令人嚮往。講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天真爛漫的生活和在三味書屋較爲單調的學習經歷。

《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和《範愛農》分別講述了魯迅先生對長媽媽從討厭到敬愛的感情變化,非常真實自然。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並沒有像那些日本留學生一樣歧視中國留學生,反而非常關心魯迅先生的學習,一直堅持爲他改筆記。這種正直、熱情的人非常值得尊敬。總的來說,這幾篇文章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兒時保姆長媽媽、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和好友範愛農深沉的懷念之情。

還有《五猖會》、《無常》、《父親的病》和《瑣記》四篇散文。在《父親的病》裏,我們看到了少年魯迅爲父求醫治病的艱難,痛恨那兩個缺少醫德醫術的“名醫”。這四篇文章把個人感情和社會感觸結合起來,展現了清末民初的社會風貌;《狗貓鼠》和《二十四孝圖》將回憶往事與聯繫現實結合起來,旨在批判社會現實。

在這幾篇文章中,我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因爲它寫出了我們孩子的心聲。我希望童年生活裏充滿無憂無慮的歡笑,能自由自在的玩耍,擁有自己的樂園,在心裏留下童年最美好的紀念。

也許,我長大後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寫出一篇感人的回憶散文來,在回憶中品味人生。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或許不爲太多人熟知,也或許爲很多喜愛那個年代文學的人所熟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那個年代對我們這些處於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是陌生的,它只存在於歷史課本的那些冷漠的字裏行間,不曾被我們真正地理解與感受過。可是當我真正地讀完此書的時候,感受到了一種青春無價的激情,在激盪着熱情與追索的歲月中,品讀《青春之歌》,不覺倍加感慨。

小說中,林道靜與三個男人的情感歷程不僅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見證了林道靜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內心。除了愛情,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對革命的熱情也是青春的標記。當青春擁有了愛情與信仰後,便開始漸漸地豐滿起來。作爲中心人物,林道靜代表着那個年代衆多女性的經歷: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難以理解的經歷在那個年代卻是一種客觀存在。正如作品中所說,林道靜崇拜芭蕾舞之母鄧肯,而她對愛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藝術家靠近:毅然離開深愛她的餘永澤,深深地戀上革命青年盧嘉川,將對革命的熱愛、對青春的詮釋和對盧嘉川的愛融爲一體。

《青春之歌》是一曲對青春的禮讚,歌頌那些爲民族危亡而頑強奮鬥的青年才俊。盧嘉川的身上,最能體現青春的熱情與激揚,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着青春;江華,機智而又穩重的共產黨員用自己的鮮血解讀着青春;林道靜,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漸成長和成熟,成爲一名擁有堅定信念的共產主義革命戰士。

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和許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蹟,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雖與我們同齡,但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7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開拓性地創造出“大歷史(Maco-history)”的研究方法,以宏大敘事的方式,歸納總結現有史料,高度壓縮,構成簡明的綱領,以時間縱向與歐美歷史進行比較分析,是謂“大歷史”。   不可否認,黃仁宇先生所敘之歷史,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中國的歷史長河,創史家之先例。且自始自終圍繞着一個問題展開:爲何中國文明的發展中未能衍生出資本主義經濟?而其將關注點放在了“財稅制度”上。衆所周知,黃仁宇是明史專家,其中明朝的財稅制度更加是其研究重點,也許其遵循“大歷史”的研究角度,以小見大,從明朝的財稅制度看見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頑疾所在。(事實是否如此,我並未深究,畢竟我不是歷史學家。)   縱觀《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從夏商周開始,洋洋灑灑闡述了中國兩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涉及政治經濟體制、軍事戰役、藝術思想等等方面,而作者更爲重點着眼的則是——政治經濟體制的發展。其認爲,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是以中央集權爲特徵,繼而形成百年不變的官僚體系,而維繫上下級的管理規則,則是一種以儒家爲基礎、幾經修正的道德倫理的意識形態。此種統治形態,歷經千秋的朝代更迭(現代中國除外)未曾改變。需要說明的是,此種統治形態,產生於夏,基本形成於宋,而極致於明。用黃仁宇先生的一句形象而通俗的話來說則是“潛水艇夾心麪包”(他是否意欲說“熱狗”)。上面一塊長麪包稱爲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麪包稱爲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其當中的事物則爲“文化精華”(即道德倫理)作文。

這種體系的維持之久讓人驚訝,可以這麼說,統治階級的主要經濟來源,這兩千年以來都是以自耕農所繳納的稅收爲主。經濟形態決定上層建築體系,這就決定,統治龐大農民階級的官僚體系的形成是必然的結果。爲何這種政治經濟模式能長久地代代更迭而沒有本質地變化,或者說,在這樣的層層級別之下,爲何作爲最低層的農民,卻心甘情願地被“奴役”了幾千年(雖然當中的無數次農民起義,要不就是不成氣候,要不就是充當了朝代更迭的工具)?作者在此提出了“數目字管理”這一關鍵詞。所謂“數目字管理”,其實通俗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即爲全國的資源以市場爲導向,而政府則是在市場中作爲秩序的維護者。用黃仁宇先生的話來說,即爲上層建築通過對市場價格及其貨幣流通的統計數字爲據,調節全國的經濟生產運行狀況,並以徵稅以及預決算財政來調控經濟運行,繼以制定法律法規來維護及規範市場秩序。作者認爲,由於層層官僚體系構成的嚴謹與祖先崇拜情結普遍存在,決策層主動改變體制的根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施行“數目字管理”的方案也變得不可能。

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法,無疑是要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改變自身的政治體制,與統治方法,別說這有悖於常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以農耕作爲國家的基本經濟基礎,整個封建王朝實際上對龐大的農民階層的統治,夾於中間的商人其作用則是微乎其微了;再者,兩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地凝結在整個國家精神當中,儒家思想的“重農抑商”觀點也是嚴重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的因素之一。

總之,中國歷史發展至今,偶然性不乏其中,但這裏面的必然性是昭然若揭的。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自出版以來,引來不少專業或非專業史學家的評論,其中大家公認的硬傷在於微觀史料的考證上的不足,有許多論點未免過於主觀判斷,給人以話柄。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當我一翻開這本書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讓我回味着華夏文明的精華,相信你也一定會被吸引的。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蘊儒學經典,歷史著作,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脈絡。“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丟了性命;“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贏政心機複雜;“荊軻刺秦,圖窮匕現”中的荊軻並未完成燕國太子丹的任務被贏政殺死;項羽自刎烏江,一代能將竟落得如此下場。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彷彿讓我進入了那個紛亂的時期,華麗的詞藻讓我不禁對司馬遷這位奇才肅然起敬。

之前雖也聽王老師講過也接觸過一些關於《史記》的片斷,但是仍然被震撼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僅僅是一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就連刺客的身世也是那麼動人。說到刺客,我的心裏就會出現一個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沒錯,他就是荊軻,當年那個奉燕國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殺秦始皇嬴政而離奇死亡的荊軻。他的倔強與孤僻的性格讓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細細研究了一番,結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麼奇特與悲慘。我欣賞他,欣賞他的重情義,欣賞他的才華更欣賞他的略謀,儘管失敗了,但是我仍然欣賞他,他的一切都讓我爲之震撼。

國學經典,華夏之明,書雖然已經看完了,但我相信歷史不會完,還有許許多多的謎沒有解開,這本書展現了國學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國學,熱愛國學。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普通人讀歷史,目的大概有三種,一種是證明了自己博學,一種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種是想弄明白爲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太多的史料堆積,也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那麼,看這本書的人,大致應該是第三種目的了。在沒有教歷史之前自己只是以第二種人的身份去看歷史書,甚至直接看電視劇。但是從開始教歷史這個學科之後才發現光看這些書是遠遠不夠的,自己很難對一個歷史問題提出深層次的理解,這也就導致課堂的深度不夠,因此我選擇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常在一個段落上徘徊許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讀下來,便明曉原來如此這般。有的人說他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但是這種從經濟學角度去分析歷史的視角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嘗試呢。

首先說一下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整體感受吧:最近愈發的覺得能夠看淡中國歷史上那些屈辱的時刻,感覺都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這和之前懵懂的認爲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一樣)感覺他給我根植了一個觀念,我們並不是什麼天朝,之所以中華文明能流傳這麼久與我們所生長的土地,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比方說有很大一部分人說自己國小的時候學習特別好,或者國中的時候學習特好,或者高中的時候學習特好等等之類。我發現這樣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的內心其實覺得自己學習還是好的,只是不認真學習了,如果一旦認真起來,還是學習好的不行。這樣的人還有另一個共性,就是現在的他們以及未來的他們學習也不會變的跟以前一樣好了。而我現在自己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中。不是曾經有一個唐朝,就永遠都有那個時代的繁榮,更不是努努力還能比那個時候更好。有的時候,我覺得得承認一個事情,我們其實本來就不怎麼樣,偶爾表現得好了一點兒就幻想金榜題名非我莫數了,這是非常不成熟的。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收穫的最大的道理。當然這樣說不是爲了給自己不夠努力找藉口,我只是想給自己放鬆壓力,不讓身體承受很大的壓力,努力向前看。

接下來想結合書中的幾個小觀點談下自己的感受。

1.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原因分析。我學歷史的時候只知道秦始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認爲這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我並沒有想過與我們同時期的歐洲確從未實現過統一,爲什麼中國就必須要實現統一呢?本書從土壤、風向和雨量進行了具體數據的分析得出:黃河幾乎每年都有水災,而爲了治理水災僅憑几個割據國家是很難達到目的的,這就需要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來統一協調治理水災。另外,從農業與遊牧的角度分析,也可看出長城的部分路段與15英寸等雨線基本一致。而爲了抵禦遊牧民族的攻擊也十分需要中央集權。在讀了這一章的介紹後,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實現統一真的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

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其實就是許多農業家庭組成的一個大羣體,每當一個新朝代建立都會進行重分土地,農民基本上都會分得能夠維持自己生活的土地,這樣他們就會踏踏實實的擁護自己的國君,直到地主豪強無休無止的兼併農民土地,而國君卻拿不出更好的處理方案時,被生活所逼的農民便會揭竿而起,跟隨一個賢明的主子推翻一箇舊的朝代建立新政權,然後再繼續分得土地,繼續被兼併,繼續反抗……就是這樣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了一個接一個的朝代,直到被資本主義所衝擊。

3.1020xx年前趙宋的試驗要能在這關頭實現而有成果,財政上各種端倪必須全部用商業習慣管制……大多數民間事業從旁在側的襄助,也須公司化,採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對公衆負責。統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數目上管理。……當王安石對神宗趙?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當生產增加貨物流通時,即使用統一稅率也能在高額的流通狀態裏收到增稅之成果。這種擴張性的眼界與傳統的看法不同,當時人的眼光將一切視爲不能改變的定數。因此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中國政治統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這本書可謂是把大歷史的“大”字闡釋的很好,讓我讀完之後再看歷史時的格局變大了,我想這就是我所想要的結果。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爲“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編纂方法,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通史;還開創了我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治史傳統。

說到這本書一定要提的是書的作者司馬遷。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並且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爲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近人梁啓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他總是能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判歷史。爲大漢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韓信,司馬遷爲他記轉;牆倒衆人推的李廣,司馬遷仍從正面爲他寫下《李將軍列傳》。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爲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爲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__,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歷史上的哪些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請下神壇,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種寫法當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後來“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連太史公也不知所蹤。但太史公的這份客觀,這份執着,以及這部史書所飽含的“不虛美不隱惡”精神從我一翻開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記》裏,他介紹了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爲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等等。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第一次讀到《斑羚飛渡》是多年前的事了,當時頗受感動,感動的鼻涕眼淚一大把。但讀的次數越多,越讓我感到疑惑不解,懷疑這篇故事的真實性。

故事開頭說“我們狩獵隊分成好幾個小組,在獵狗的幫助下,把七八十隻斑羚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逼”這個詞,表明獵人和斑羚羣之間的距離應該十分接近,何況“我”甚至能看到羚羊的表情“神情飄渺,似乎已進入了某種幻覺狀態”。而面對即將到手的獵物,一路追殺的“我們”爲什麼突然不獵殺斑羚呢?作者安排了一個讓斑羚羣“冷靜選擇”的過程,斑羚羣顯然沒有受到“我們”的干擾,說明獵手應該離着斑羚羣還有一段距離。這豈不矛盾?

“好一會兒”,一個“過了一會兒”兩個時間用語,“老斑羚”“退後十幾步”和助跑起跳,也需要一些時間吧,這時間打哪兒來?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獵人都看得目瞪口呆,連狗也驚訝地張大嘴,長長的舌頭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有意思,不單單是“我們”這些獵人被這一悲壯舉動所感動,而且連那獵狗也大受感染,這會是獵狗?如果“我”真的受感動了,並開始憐憫斑羚羣,“我們”這些獵人完全可以迅速離開斑羚羣,解除對斑羚羣的威脅,不再逼迫它們。可是恰恰相反,居然還貓哭耗子似的對羚羊加以“歌頌”!怎能不讓人覺得殘忍和僞善。

更荒唐的事,那羚羊還懂得算術,亡命的羚羊甚至比中印戰爭中潰逃到的印度軍隊更守紀律,更訓練有素,唉,誰說人是萬物靈長,羚羊智商也蠻高的嘛!

另外,感覺“我”很忙,觀察羚羊的位置角度頻頻變化,難怪沒有及時下手打獵!

爲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煽情,但不宜矯揉造作,弄虛作假,否則,可能恰恰相反。這樣的文章讀多了,還有誰爲了國家利益或集體利益而甘於犧牲自己。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由於篇幅太長,我先讀了漢武帝篇,讀完之後,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說說 漢武帝生命 裏發生的一些事吧。

在武帝繼位前,他排行第九,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但是漢景帝卻偏偏看上了他,就爲他掃清障礙,幫助他成爲了一個平安太子,武帝就這樣才登上皇帝的寶座。

武帝期間,有一個叫江充的小人得到了武帝的寵愛,而丞相卻三翻兩次上奏章,讓武帝殺掉江充,結果把武帝惹怒了,把丞相殺了。還發現了巫蠱,這就爲後來的巫蠱事件埋下了伏筆。武帝是一個迷信的人,發現了巫蠱,武帝就認爲有人詛咒他死,於是大發雷霆,滅了丞相九族才停止。但那個小人江充,想盡可能除掉一切與他爲敵的人。就對武帝說:"宮裏宮外可能也有巫蠱,擴大搜索比較好。"武帝覺得有理,就擴大範圍,結果查得連皇后和太子的牀都沒法放了。

巫蠱是查不清的,只要看見就是殺無赦。所以殺了幾萬人,後來,居然太子也有巫蠱,太子當然不想被殺,就準備出走。恰好武帝生病了,命江充找太子來,但江充想殺太子,就說太子謀反,結果太子真得被逼反了,最後太子被殺了,但臨死前他用兵把江充殺了。

太子死後,有一個叫田千秋的小官,他的任務是看管高祖劉邦陵園,他給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寫道:"兒子玩了一下父親的兵,打一頓屁股就算了。兒子殺錯了一個人,這也不算什麼大罪。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一個白鬍子老頭託夢講給我的。"這句話說得十分巧妙,田千秋是一個看管劉邦陵園的官,白鬍子老頭自然是指高祖劉邦了,劉邦的話,武帝能不聽嗎武帝果然封田千秋爲丞相,並十分感激田千秋,後來,武帝來到輪臺,寫下了罪己詔,這就是有名的"輪臺罪己詔".回來的時候,武帝又得了一個兒子,就是鉤弋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劉弗陵。當時離武帝之死只剩八年了,武帝開始考慮立誰爲太子了,所有人選,接連淘汰,只有劉弗陵,當時立了8歲的劉費陵爲太子,但太后僅26歲,就有可能出現女人蔘政,發生內亂。於是武帝臨死前殺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

從這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冷酷而又長謀略的人。我們既要學漢武帝的優點,又要避免漢武帝的缺點,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既要做一個情感豐富,長謀遠略,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不給壞人留一點情面,不讓好人受一點委屈,做到公正無私,讓壞人聞風喪膽,讓好人拍掌稱讚。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我通過讀完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這本書之後。

自我覺得,我太軟弱了,竟然還沒有一個小女孩,的意志力堅強,我覺定,向她學習,讓自己變得比她還堅強,她的意志力,深深的觸動了我,心中非常激動,我佩服冰心奶奶《小桔燈》文章中的地下黨員的女兒,這個小女孩。

由於組織遭到特務的殘忍破壞,小女孩的父親離開了家,母親也由於特務的追蹤的殘忍,把母親打的生病,特務太殘忍了,小女孩成功逃過一劫,但是小女孩沒有僥倖心理。小小年紀,一個小女孩就承擔如此大的,小女孩不像一般孩子的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對這一切,小小年紀肩上的擔子就這麼重。母親被特務毆打,導致受傷,小女孩爲了給母親看病,小女孩就獨自一個人上山,到鄉公所樓上去打電話請大夫到家中給母親看病,回去的路上小女孩,遇上了作者,作者問小女孩,家中的遭遇,小女孩沒有對作者哭訴自己家的遭遇,反而很淡定的回答着作者問的問題,作者問一個,小女孩答一個,冰心奶奶想要去小女孩家中看看,小女孩同意了,去小女孩家的路很辛苦,很累,很長。到了小女孩家中冰心奶奶看了看,小女孩家中條件很艱苦,一個小女孩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家中的責任,冰心奶奶坐了一會,天要黑了,要回去了,小女孩就自己用桔子皮作了一個燈,名叫“小桔燈”。

冰心奶奶把小姑娘如何敏捷地用大紅桔子,制燈、穿燈、提燈、點燈的一系列動作,以及送燈時的那一段話“我提着這靈巧的小桔燈,似乎覺得眼前有了無限光明,勇往直前!”這簡短的話語,那盞燈實在照不了多遠的小桔燈,在小姑娘的樂觀,勇往直前,不畏懼精神下,成了“我”心上的明燈。

我覺得要好好學習小姑娘鎮定、勇敢、堅強,不折不撓,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好好學習小女孩的美好精神。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史記》這本歷史鉅著,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歷史的結晶,是千年歷史的記載。

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奇珍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曠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着令人無可奈何……

我覺得唐皇就應收集更多的書籍供天下人閱讀,還得讓臣子們多接觸一些關於習武的知識。而秦始皇就就應讓人們閱讀一些來自統一前其他國家的書籍,不要那麼專橫,要心胸寬廣,能夠接納百家之言。精通習武的漢武帝就應瞭解一些古今鉅著,成爲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談談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鵲,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診了多少個疑難雜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淵邊上掙扎的老百姓。還有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幾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負的重任,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構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的教育學家,他教育學生不是體罰,而是用禮儀道德規範他們的言論和行爲,用文獻、典籍豐富他的知識和見聞,他還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人,不僅僅如此,他還是個十分正直的人,他從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之類的事情。

讀了《史記》,我不僅僅豐富了見聞,還增加了知識。

《中國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其實先前對這本書我瞭解並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黃仁宇先生經歷不凡。我想在讀一讀中國歷史的初衷,所以就動了心翻看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也確實覺得有點寬泛、不得要領的感覺,不過還好,堅持就是勝利,花了一段時間繼續讀下去欲有一種與從不同的感受:很新鮮,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覺到讀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這所以把它稱爲"中國大歷史",是因爲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爲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文章。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爲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黃仁宇先生在歷史學中展示出來的眼光無疑是值得欽佩的。在本書中他以地理條件來發展歷史,尤其不同於傳統歷史書寫方法,將歷史事件以宏觀的角度、綜合條理,使讀者隨之眼界開闊,縱橫千年。特別是在本書起首,作者由中國歷史的發源地來推展引領全文,而非一向認定的以年代來劃分,讓人瞭解圍繞着地理髮生的歷史情景,對於歷史的演化,更能產生具體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應當說作者是非常專業的。黃仁宇先生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爲"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着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爲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爲着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爲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爲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着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鑑。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說他有趣?是因爲在這本書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認爲明朝是內向的;整個華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農業文明;16世紀末的中國就像玉製的裝飾品,表面光鮮但內在異常脆弱。紛繁錯綜的社會現實,經他這麼一說,就清晰而簡單了。

第三,作者是相當理性的。他沒有落於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在一般的歷史評價中,顯得更有新意和見解。他認爲國家的法紀堪爲根本,法紀廢弛,則變亂陡生。所以,在他寫的這本大歷史中,他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做深入分析,是可以爲我們提供治國的借鑑的。歷史是不斷前進的,但變亂,分裂乃至亡國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樣的。這些道理對當今企業管理也同樣適用。企業若想生存,就必須要有一套嚴格的財務管理體系,不能糊塗;規章制度的健全與執行力的好壞更是關係到企業能否持續健康的展和在發展中能否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中國大歷史》仍然保持着黃仁宇先生一貫的"大歷史"觀點;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書,就再接受一次歷史的教育,他的書不同於我在以往教科書上學到的,令人受益非淺,他不會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們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這種方式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新穎的,這當然與作者的人生閱歷有着很大的關係,作者早期就讀於南開,然後隨"國軍"入緬作戰,抗戰勝利後曾在東北參與過短時"內戰",而後就讀於美國的一個陸軍參謀大學,最終選擇了他終生的事業:歷史。作爲處於具體歷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對的畢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模型,而是還在續寫着某種歷史主題的真實生活。他直接牽扯着我們的神經,連接着我們的血肉。所以,黃仁宇先生的文字裏不但有着很濃厚的傳統氣息,而且散發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夠學習歷史知識之外,黃仁宇先生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深入細緻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爲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作者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鑑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迴,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穫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爲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人生過後是否應該留下點什麼,如同王朝在歷史上劃過的痕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