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8W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普通人讀歷史,目的大概有三種,一種是證明了自己博學,一種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種是想弄明白爲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太多的史料堆積,也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那麼,看這本書的人,大致應該是第三種目的了。在沒有教歷史之前自己只是以第二種人的身份去看歷史書,甚至直接看電視劇。但是從開始教歷史這個學科之後才發現光看這些書是遠遠不夠的,自己很難對一個歷史問題提出深層次的理解,這也就導致課堂的深度不夠,因此我選擇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常在一個段落上徘徊許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讀下來,便明曉原來如此這般。有的人說他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但是這種從經濟學角度去分析歷史的視角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嘗試呢。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7篇)

首先說一下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整體感受吧:最近愈發的覺得能夠看淡中國歷史上那些屈辱的時刻,感覺都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這和之前懵懂的認爲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一樣)感覺他給我根植了一個觀念,我們並不是什麼天朝,之所以中華文明能流傳這麼久與我們所生長的土地,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比方說有很大一部分人說自己國小的時候學習特別好,或者國中的時候學習特好,或者高中的時候學習特好等等之類。我發現這樣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的內心其實覺得自己學習還是好的,只是不認真學習了,如果一旦認真起來,還是學習好的不行。這樣的人還有另一個共性,就是現在的他們以及未來的他們學習也不會變的跟以前一樣好了。而我現在自己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中。不是曾經有一個唐朝,就永遠都有那個時代的繁榮,更不是努努力還能比那個時候更好。有的時候,我覺得得承認一個事情,我們其實本來就不怎麼樣,偶爾表現得好了一點兒就幻想金榜題名非我莫數了,這是非常不成熟的。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收穫的最大的道理。當然這樣說不是爲了給自己不夠努力找藉口,我只是想給自己放鬆壓力,不讓身體承受很大的壓力,努力向前看。

接下來想結合書中的幾個小觀點談下自己的感受。

1.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原因分析。我學歷史的時候只知道秦始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認爲這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我並沒有想過與我們同時期的歐洲確從未實現過統一,爲什麼中國就必須要實現統一呢?本書從土壤、風向和雨量進行了具體數據的分析得出:黃河幾乎每年都有水災,而爲了治理水災僅憑几個割據國家是很難達到目的的,這就需要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來統一協調治理水災。另外,從農業與遊牧的角度分析,也可看出長城的部分路段與15英寸等雨線基本一致。而爲了抵禦遊牧民族的攻擊也十分需要中央集權。在讀了這一章的介紹後,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實現統一真的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

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其實就是許多農業家庭組成的一個大羣體,每當一個新朝代建立都會進行重分土地,農民基本上都會分得能夠維持自己生活的土地,這樣他們就會踏踏實實的擁護自己的國君,直到地主豪強無休無止的兼併農民土地,而國君卻拿不出更好的處理方案時,被生活所逼的農民便會揭竿而起,跟隨一個賢明的主子推翻一箇舊的朝代建立新政權,然後再繼續分得土地,繼續被兼併,繼續反抗……就是這樣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了一個接一個的朝代,直到被資本主義所衝擊。

3.1020xx年前趙宋的試驗要能在這關頭實現而有成果,財政上各種端倪必須全部用商業習慣管制……大多數民間事業從旁在側的襄助,也須公司化,採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對公衆負責。統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數目上管理。……當王安石對神宗趙?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當生產增加貨物流通時,即使用統一稅率也能在高額的流通狀態裏收到增稅之成果。這種擴張性的眼界與傳統的看法不同,當時人的眼光將一切視爲不能改變的定數。因此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中國政治統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這本書可謂是把大歷史的“大”字闡釋的很好,讓我讀完之後再看歷史時的格局變大了,我想這就是我所想要的結果。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其實先前對這本書我瞭解並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黃仁宇先生經歷不凡。我想在讀一讀中國歷史的初衷,所以就動了心翻看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也確實覺得有點寬泛、不得要領的感覺,不過還好,堅持就是勝利,花了一段時間繼續讀下去欲有一種與從不同的感受:很新鮮,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覺到讀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這所以把它稱爲"中國大歷史",是因爲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爲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文章。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爲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黃仁宇先生在歷史學中展示出來的眼光無疑是值得欽佩的。在本書中他以地理條件來發展歷史,尤其不同於傳統歷史書寫方法,將歷史事件以宏觀的角度、綜合條理,使讀者隨之眼界開闊,縱橫千年。特別是在本書起首,作者由中國歷史的發源地來推展引領全文,而非一向認定的以年代來劃分,讓人瞭解圍繞着地理髮生的歷史情景,對於歷史的演化,更能產生具體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應當說作者是非常專業的。黃仁宇先生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爲"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着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爲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爲着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爲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爲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着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鑑。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說他有趣?是因爲在這本書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認爲明朝是內向的;整個華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農業文明;16世紀末的中國就像玉製的裝飾品,表面光鮮但內在異常脆弱。紛繁錯綜的社會現實,經他這麼一說,就清晰而簡單了。

第三,作者是相當理性的。他沒有落於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在一般的歷史評價中,顯得更有新意和見解。他認爲國家的法紀堪爲根本,法紀廢弛,則變亂陡生。所以,在他寫的這本大歷史中,他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做深入分析,是可以爲我們提供治國的借鑑的。歷史是不斷前進的,但變亂,分裂乃至亡國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樣的。這些道理對當今企業管理也同樣適用。企業若想生存,就必須要有一套嚴格的財務管理體系,不能糊塗;規章制度的健全與執行力的好壞更是關係到企業能否持續健康的展和在發展中能否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中國大歷史》仍然保持着黃仁宇先生一貫的"大歷史"觀點;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書,就再接受一次歷史的教育,他的書不同於我在以往教科書上學到的,令人受益非淺,他不會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們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這種方式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新穎的,這當然與作者的人生閱歷有着很大的關係,作者早期就讀於南開,然後隨"國軍"入緬作戰,抗戰勝利後曾在東北參與過短時"內戰",而後就讀於美國的一個陸軍參謀大學,最終選擇了他終生的事業:歷史。作爲處於具體歷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對的畢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模型,而是還在續寫着某種歷史主題的真實生活。他直接牽扯着我們的神經,連接着我們的血肉。所以,黃仁宇先生的文字裏不但有着很濃厚的傳統氣息,而且散發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夠學習歷史知識之外,黃仁宇先生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深入細緻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爲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作者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鑑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迴,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穫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爲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人生過後是否應該留下點什麼,如同王朝在歷史上劃過的痕跡。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開拓性地創造出“大歷史(Maco-history)”的研究方法,以宏大敘事的方式,歸納總結現有史料,高度壓縮,構成簡明的綱領,以時間縱向與歐美歷史進行比較分析,是謂“大歷史”。   不可否認,黃仁宇先生所敘之歷史,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中國的歷史長河,創史家之先例。且自始自終圍繞着一個問題展開:爲何中國文明的發展中未能衍生出資本主義經濟?而其將關注點放在了“財稅制度”上。衆所周知,黃仁宇是明史專家,其中明朝的財稅制度更加是其研究重點,也許其遵循“大歷史”的研究角度,以小見大,從明朝的財稅制度看見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頑疾所在。(事實是否如此,我並未深究,畢竟我不是歷史學家。)   縱觀《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從夏商周開始,洋洋灑灑闡述了中國兩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涉及政治經濟體制、軍事戰役、藝術思想等等方面,而作者更爲重點着眼的則是——政治經濟體制的發展。其認爲,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是以中央集權爲特徵,繼而形成百年不變的官僚體系,而維繫上下級的管理規則,則是一種以儒家爲基礎、幾經修正的道德倫理的意識形態。此種統治形態,歷經千秋的朝代更迭(現代中國除外)未曾改變。需要說明的是,此種統治形態,產生於夏,基本形成於宋,而極致於明。用黃仁宇先生的一句形象而通俗的話來說則是“潛水艇夾心麪包”(他是否意欲說“熱狗”)。上面一塊長麪包稱爲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麪包稱爲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其當中的事物則爲“文化精華”(即道德倫理)作文。

這種體系的維持之久讓人驚訝,可以這麼說,統治階級的主要經濟來源,這兩千年以來都是以自耕農所繳納的稅收爲主。經濟形態決定上層建築體系,這就決定,統治龐大農民階級的官僚體系的形成是必然的結果。爲何這種政治經濟模式能長久地代代更迭而沒有本質地變化,或者說,在這樣的層層級別之下,爲何作爲最低層的農民,卻心甘情願地被“奴役”了幾千年(雖然當中的無數次農民起義,要不就是不成氣候,要不就是充當了朝代更迭的工具)?作者在此提出了“數目字管理”這一關鍵詞。所謂“數目字管理”,其實通俗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即爲全國的資源以市場爲導向,而政府則是在市場中作爲秩序的維護者。用黃仁宇先生的話來說,即爲上層建築通過對市場價格及其貨幣流通的統計數字爲據,調節全國的經濟生產運行狀況,並以徵稅以及預決算財政來調控經濟運行,繼以制定法律法規來維護及規範市場秩序。作者認爲,由於層層官僚體系構成的嚴謹與祖先崇拜情結普遍存在,決策層主動改變體制的根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施行“數目字管理”的方案也變得不可能。

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法,無疑是要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改變自身的政治體制,與統治方法,別說這有悖於常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以農耕作爲國家的基本經濟基礎,整個封建王朝實際上對龐大的農民階層的統治,夾於中間的商人其作用則是微乎其微了;再者,兩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地凝結在整個國家精神當中,儒家思想的“重農抑商”觀點也是嚴重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的因素之一。

總之,中國歷史發展至今,偶然性不乏其中,但這裏面的必然性是昭然若揭的。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自出版以來,引來不少專業或非專業史學家的評論,其中大家公認的硬傷在於微觀史料的考證上的不足,有許多論點未免過於主觀判斷,給人以話柄。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史記》這本歷史鉅著,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歷史的結晶,是千年歷史的記載。

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奇珍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曠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着令人無可奈何……

我覺得唐皇就應收集更多的書籍供天下人閱讀,還得讓臣子們多接觸一些關於習武的知識。而秦始皇就就應讓人們閱讀一些來自統一前其他國家的書籍,不要那麼專橫,要心胸寬廣,能夠接納百家之言。精通習武的漢武帝就應瞭解一些古今鉅著,成爲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談談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鵲,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診了多少個疑難雜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淵邊上掙扎的老百姓。還有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幾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負的重任,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構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的教育學家,他教育學生不是體罰,而是用禮儀道德規範他們的言論和行爲,用文獻、典籍豐富他的知識和見聞,他還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人,不僅僅如此,他還是個十分正直的人,他從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之類的事情。

讀了《史記》,我不僅僅豐富了見聞,還增加了知識。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通過讀完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這本書之後。

自我覺得,我太軟弱了,竟然還沒有一個小女孩,的意志力堅強,我覺定,向她學習,讓自己變得比她還堅強,她的意志力,深深的觸動了我,心中非常激動,我佩服冰心奶奶《小桔燈》文章中的地下黨員的女兒,這個小女孩。

由於組織遭到特務的殘忍破壞,小女孩的父親離開了家,母親也由於特務的追蹤的殘忍,把母親打的生病,特務太殘忍了,小女孩成功逃過一劫,但是小女孩沒有僥倖心理。小小年紀,一個小女孩就承擔如此大的,小女孩不像一般孩子的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對這一切,小小年紀肩上的擔子就這麼重。母親被特務毆打,導致受傷,小女孩爲了給母親看病,小女孩就獨自一個人上山,到鄉公所樓上去打電話請大夫到家中給母親看病,回去的路上小女孩,遇上了作者,作者問小女孩,家中的遭遇,小女孩沒有對作者哭訴自己家的遭遇,反而很淡定的回答着作者問的問題,作者問一個,小女孩答一個,冰心奶奶想要去小女孩家中看看,小女孩同意了,去小女孩家的路很辛苦,很累,很長。到了小女孩家中冰心奶奶看了看,小女孩家中條件很艱苦,一個小女孩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家中的責任,冰心奶奶坐了一會,天要黑了,要回去了,小女孩就自己用桔子皮作了一個燈,名叫“小桔燈”。

冰心奶奶把小姑娘如何敏捷地用大紅桔子,制燈、穿燈、提燈、點燈的一系列動作,以及送燈時的那一段話“我提着這靈巧的小桔燈,似乎覺得眼前有了無限光明,勇往直前!”這簡短的話語,那盞燈實在照不了多遠的小桔燈,在小姑娘的樂觀,勇往直前,不畏懼精神下,成了“我”心上的明燈。

我覺得要好好學習小姑娘鎮定、勇敢、堅強,不折不撓,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好好學習小女孩的美好精神。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或許不爲太多人熟知,也或許爲很多喜愛那個年代文學的人所熟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那個年代對我們這些處於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是陌生的,它只存在於歷史課本的那些冷漠的字裏行間,不曾被我們真正地理解與感受過。可是當我真正地讀完此書的時候,感受到了一種青春無價的激情,在激盪着熱情與追索的歲月中,品讀《青春之歌》,不覺倍加感慨。

小說中,林道靜與三個男人的情感歷程不僅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見證了林道靜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內心。除了愛情,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對革命的熱情也是青春的標記。當青春擁有了愛情與信仰後,便開始漸漸地豐滿起來。作爲中心人物,林道靜代表着那個年代衆多女性的經歷: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難以理解的經歷在那個年代卻是一種客觀存在。正如作品中所說,林道靜崇拜芭蕾舞之母鄧肯,而她對愛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藝術家靠近:毅然離開深愛她的餘永澤,深深地戀上革命青年盧嘉川,將對革命的熱愛、對青春的詮釋和對盧嘉川的愛融爲一體。

《青春之歌》是一曲對青春的禮讚,歌頌那些爲民族危亡而頑強奮鬥的青年才俊。盧嘉川的身上,最能體現青春的熱情與激揚,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着青春;江華,機智而又穩重的共產黨員用自己的鮮血解讀着青春;林道靜,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漸成長和成熟,成爲一名擁有堅定信念的共產主義革命戰士。

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和許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蹟,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雖與我們同齡,但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中國大歷史》讀書心得體會 篇7

由於篇幅太長,我先讀了漢武帝篇,讀完之後,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說說 漢武帝生命 裏發生的一些事吧。

在武帝繼位前,他排行第九,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但是漢景帝卻偏偏看上了他,就爲他掃清障礙,幫助他成爲了一個平安太子,武帝就這樣才登上皇帝的寶座。

武帝期間,有一個叫江充的小人得到了武帝的寵愛,而丞相卻三翻兩次上奏章,讓武帝殺掉江充,結果把武帝惹怒了,把丞相殺了。還發現了巫蠱,這就爲後來的巫蠱事件埋下了伏筆。武帝是一個迷信的人,發現了巫蠱,武帝就認爲有人詛咒他死,於是大發雷霆,滅了丞相九族才停止。但那個小人江充,想盡可能除掉一切與他爲敵的人。就對武帝說:"宮裏宮外可能也有巫蠱,擴大搜索比較好。"武帝覺得有理,就擴大範圍,結果查得連皇后和太子的牀都沒法放了。

巫蠱是查不清的,只要看見就是殺無赦。所以殺了幾萬人,後來,居然太子也有巫蠱,太子當然不想被殺,就準備出走。恰好武帝生病了,命江充找太子來,但江充想殺太子,就說太子謀反,結果太子真得被逼反了,最後太子被殺了,但臨死前他用兵把江充殺了。

太子死後,有一個叫田千秋的小官,他的任務是看管高祖劉邦陵園,他給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寫道:"兒子玩了一下父親的兵,打一頓屁股就算了。兒子殺錯了一個人,這也不算什麼大罪。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一個白鬍子老頭託夢講給我的。"這句話說得十分巧妙,田千秋是一個看管劉邦陵園的官,白鬍子老頭自然是指高祖劉邦了,劉邦的話,武帝能不聽嗎武帝果然封田千秋爲丞相,並十分感激田千秋,後來,武帝來到輪臺,寫下了罪己詔,這就是有名的"輪臺罪己詔".回來的時候,武帝又得了一個兒子,就是鉤弋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劉弗陵。當時離武帝之死只剩八年了,武帝開始考慮立誰爲太子了,所有人選,接連淘汰,只有劉弗陵,當時立了8歲的劉費陵爲太子,但太后僅26歲,就有可能出現女人蔘政,發生內亂。於是武帝臨死前殺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

從這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冷酷而又長謀略的人。我們既要學漢武帝的優點,又要避免漢武帝的缺點,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既要做一個情感豐富,長謀遠略,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不給壞人留一點情面,不讓好人受一點委屈,做到公正無私,讓壞人聞風喪膽,讓好人拍掌稱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