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9K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1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 溫暖起來。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通用13篇)

于丹對《論語》 的解讀能夠贏得民衆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于丹對《論語》的心靈之道、 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現代更多的中國人的開始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爲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

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的追求,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 寬容的友人。 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 品性修養的鏡子, 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爲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內心修爲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爲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啓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 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爲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更爲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爲的座標系上, 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使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必須經過努力纔可以達到; 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 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 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 ,擁有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

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國家擁有現代政體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 不是全面拋棄, 也不是全面保留。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啓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在於丹對《論語》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 - -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2

《于丹論語心得》通過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個篇章,以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以此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讀這一本書,進一步增加了對《論語》的瞭解,同時也很好地啓發了心靈,幫助我們衝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縛,找到人生本該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價值所在,通過心靈的釋放,讓我們智慧地、快樂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講兩點體會。

一、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書中講到對子貢問政一段的解讀,子貢問政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安定平穩需要什麼?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夠的糧食、強大的軍隊、人民對國家的信仰。子貢又問:一定要從三者中去掉兩樣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于丹對此的解讀是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什麼是政治?政治並不一定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文明上的發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誌,真正來自於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於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於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其實,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無限之大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在中國,曾經因爲有共產黨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在美國,因爲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信仰,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以其獨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國;在日本,撇開愛國主義情懷,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危機是信仰危機。官員貪污腐敗、政府執法不嚴、商人金錢至上等等社會風氣的背後體現的都是信仰的缺失。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個國家想要強大,民衆必須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於丹所說,成功的政治來自民衆內心對政權的認可,民衆信仰的樹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樹立。在我看來,政府威信的樹立最核心的是從執政黨隊伍抓起,也就是我們的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只有這兩支隊伍在思想上、行動上高度純潔了,民衆纔會對黨、對政府產生敬畏之心,進而從思想上、行動上與黨、與政府保持一致格調,形成一股力量,實現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整個國力的提升。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這個人要麼無所追求,殘喘於世,要麼無所畏懼,無惡不作。因此,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於己於社會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往哪裏去”、“我和別人以及這個世界有什麼關係”, 也就是要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自我與他人之間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選擇一條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並且在努力的過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規則和邏輯的,能夠關心疾苦,謹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從而讓我們的人性更有深度,讓心靈更有高度。

二、做一個獨立的人

于丹在論語心得一書中寫到這麼一段話,是一個英國心理學的一個女博士寫的一本書中的一段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的目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分離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對此解讀,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論語》裏面的仁愛之心也正是教給大家應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看了這段話後,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孩子的培養問題。前面女博士講的話雖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長教育理念,與我們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個人非常認同。近幾年我爸是李剛、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鬧劇的上演正是中國“溫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兩字足以體現中國家長對子女的庇護、溺愛、縱容。還有一句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爲什麼說富不過三代?因爲富人家庭往往以溺愛取代了對孩子獨立精神的教育。從長遠來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無法立足,隨時都有被社會淘汰的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後我們的社會將會處於“421”時代,四個老人、兩個年輕人、一個孩子,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問題十分必要,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將會成爲一個社會性問題。對於父母來說,一定要摒棄將來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種有種“拼孩子”的思想,從小培養孩子不靠給、不靠等、不靠幫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物質上獨立,精神上獨立。

有句話說“參差百態方爲美”,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堅持獨立觀察和發現,社會就會擁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會才更加充滿活力。作爲一個單位人,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工作的能力。具體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內審視。人的眼睛有兩種功能。一是無限廣闊地向外看,拓寬視野,獵取知識;另一種功能則是無限深刻地向內看,反思自我,整裝待發。培養獨立思想需要我們用好第二種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閃光之處,也要找到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見賢思齊,見庸自省,才能擺正位臵,調整心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職。孔子說過“不在其爲,不謀其政”,于丹給這句話的註解是你在什麼位臵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工作中,每個人都應該各司其職,承擔責任,不能寄希望於上級領導或同事幫助,正如馬雲說的小鬼也要學會當家,職務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職崗位工作,學會獨立完成任務,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個人工作能力,更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當然,各司其職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兩碼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溝通與互助。醫院兩個實習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採衆長。人格獨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獨優,獨斷專行。我們既要堅持自我的觀點,也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做到放眼世界,博採衆長,揚長避短,這樣更有助於獨立精神的提升與完善。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3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4

處世之道,猶如在生命之軸上添加潤滑劑。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則要靠人際關係和他做人處事能力。處世立身,學問精深,不可不學,不可濫學。不學則易生橫逆,濫學則易成世故。不可不問,不可濫問。不問則難以自通,濫問則無所適從。

懂得人情世故是很重要的,立足於現在社會,無不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生活,如何去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做一切事情的先決條件,如果人際關係不能很好的處理,脫離羣體,一個人就算是再努力的工作也無法獨身立足於社會,這樣一來就會被社會所排擠,漸漸的一切變得黯然神往。

人類就是在相互交往中尋求安危,價值和保護。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不僅會增加信息,知識和忠告的渠道,而且可以編織你事業的關係網。

其實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也是有訣竅的,所謂:“過猶不及。”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什麼事情都要掌握好一個“度”。如果靠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來拉攏人際關係,那樣只會反其道而行,過度的積極只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所謂:“事軍數,斯辱矣,朋友數,斯殊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認同而不和。”就是說君子會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並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小人則是一味的在別人面前說:“是。”表現出諂媚的表情,卻在背後指指點點,說那人的壞話。

相反,獨自一人不去與朋友交談,不去參加一些朋友的聚會,脫離羣體,總是形單影隻,那樣的冷漠,只會使人與人之間更難溝通。那樣只會把自己捆綁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無法呼吸,最終就會窒息而死。

過分理解或過分不瞭解,同樣妨礙彼此接近。所謂:“花未全開月未圓。”就是說:“花一旦全開就要凋零,月一旦全園就馬上要殘缺。”所以萬事萬物都不能過於急功近利,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滿,要留有餘地。所以遇到不認識的人無需瞠目結舌,僅他們打開話匣子,你會受益匪淺。

把握好“度”,也表現在處世時要慎言。所謂:“不妄言,不多語,不到人隱事,不責任微過,不言己無干涉事,不言人有關係事,論人毋舍短而棄長,論異毋登枝而忘本。”說話也是一門學問,話猶如樹葉,在樹葉太繁密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對不同的人,說話的度也是不同的,所謂:“交淺着無與深言,調別者無與強言,陰刻者無與言哀情,輕疏者無與言密事。”正是這個道理吧。古時臣子上述進諫,有多少直言不諱的人,最後只落下個家破人亡的下場,難道這樣的例子還少嗎?這讓我想到了《觸龍說趙太后》,觸龍就能夠很好的處理好說話的技巧,說話的角度。所謂:“芸芸衆生,無量其度,寸步難行,跨其度則必其反,適其度則必其行。”所以把握好“度”,爲處理好人際關係,在社會中立足的關鍵。

這章所講的人際關係其實是比較實際的話題,步入社會,無論自己有多努力技術多過硬,沒有朋友的幫助,也不可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5

我不相信什麼權威,也不刻意追隨什麼名人的“真理”,但今年寒假學習組織我們學習閱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卻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打開書,我即被其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沒有任何拒絕看下去的理由。

于丹在書中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活着,就應該學會去適應一切不盡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尋找自己的閃光點,永遠保持樂觀進取、積極勇爲的生活態度,在逆境中不斷地修煉內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強不息方能有所作爲。從她的書中,我讀懂了一種解脫,讀懂了一種希望與信心,自然也領悟到了一份真知。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裏,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都有其不爲人知的煩惱,教育事業也不例外。於是,有人埋怨,有人放棄,殊不知天底下有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 21世紀把我們帶到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腳步變得更加匆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似乎變得越來越冷淡,你不珍愛自己也就等於摧殘自己,你不前進也就等於後退,你不自強就會變得懦弱,只要活着,我們就得去認識生活,去探索世界,心靈永遠是自己的歸屬,何不好好活着呢?

一個禪師對前來問道的人說:“你拿起來吧!”那人一愣,問:“拿什麼?”禪師說:“那你還是放下吧!”於是那人便有了頓悟。我沒有那麼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這個世界總得面對許多事情,樂也好,苦也罷,人總得前進,但前進不是用三言兩語說出來的,你得戰勝自己,我沒有經歷過生死與噩夢交集的文革洗禮,也沒有經歷過硝煙瀰漫的戰火薰陶,正如於丹書中講到的:我們的時代政治最爲穩定,經濟空前繁榮,但也是競爭最爲激烈的年代,猶如足球賽場一樣,正因爲有着激烈的競爭,所以也就有着慘烈的淘汰。鮮花與淚水同在,進步與落後共存,想要認識世界就得先認識自己;想要不敗就得自強。身在教壇的我們應敞開心扉,放下顧慮,拋棄那些沉積在心底的虛無縹緲的幻想,尋找一種更爲實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情的釋放自己的能量,在踏過黑夜的沉寂以後,笑一笑,天亮了!

生活是認識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是心靈感悟的過程。而生活態度是心靈的濾色鏡,你的生活態度端正了,你就會變得樂觀,也自然會把平凡的工作視爲光輝的職業,全心全意的投入進去,這能不快樂,能不充實和幸福嗎?但若總是徒勞無功地埋怨與顧慮,何來快樂與充實?

生活中我們總有太多不盡人意,重要是我們要用正確心態去面對所有問題。一個猶鬱的人是不會有快樂的。每個人都是哭着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那意味着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的一刻開始,苦難艱辛就伴隨着我們。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正如觸手不及的明月,它有圓有缺。因爲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圓時的惟美。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6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張黃色的長沙發上,旁邊是紅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的對面,準備提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

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點是“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話題則圍繞着于丹的“論語心得”展開。服裝未經設計,訪談也很自由。但我看着這一對桃紅李白,總不知孔老夫子見了會作何感想,便不懷好意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麼樣的?

誰知于丹並不上當,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好聰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迴應:那我今天就有點兒像孔子了。我這一身灰,等於沒有色彩。不過,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觀衆大笑。

訪談在笑聲中結束,我卻有點兒意猶未盡。事實上,我要問的問題是:孔子是不是衆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麼,他應該是什麼樣的?

答案其實就在剛纔的笑談中: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孔子應該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對於“色彩”和“溫度”的定義,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爲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爲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謂“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無非是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

實際上,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於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說,我們願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沒有人會喜歡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時,才能顯示它的普適性,顯示它的高貴和純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爲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纔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爲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纔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爲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衆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7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8

《論語》是一本記錄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我們從國小開始就接觸它,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爲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爲人處事”:

爲人之道。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爲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

處世之道。 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爲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交友之道。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說,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理想之道。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爲: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爲只有內心修爲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爲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講述的論語心得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9

節期間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10

假期特意買了一本于丹的《論語心得》,空閒時間好好品讀了一翻,讀後愛不釋手。于丹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繫起來,警示後人。大家知道,《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爲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聖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溫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瞭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于丹論語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和諧,我們努力創建的和諧社會,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樂業。要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不要管別人如何。也因此把自己發座右銘定爲“認認真真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做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不僅應該儘自己的的本職工作,還有儘可能去幫助別人,所謂的“與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心靈之道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

論語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11

某日到朋友家裏探訪,朋友妻子正在專心看百家講臺中於丹講《論語》、《莊子》。朋友見我到來就主動讓出電腦的位置。我搶佔了電腦的位置就沒有離開。我在目不轉睛地注視這屏幕上的于丹,一個相貌平平、樸素大方的女教授,卻時時處處迸發出觸動我心裏神經的語句。我哦當時被于丹的講解折服了。

朋友說你又看上了于丹了。我說,不是看上了,就是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偶像。我心底裏暗自發誓要研究于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於是我在他的電腦上收集了這兩本書的文字以word的文檔原用保存在我的郵箱裏。

其實,說來慚愧,因爲工作單位離家裏比較遠,而且又是忙於教學工作,每天就一直少看電視,幾乎沒有看過百家講壇,也不瞭解于丹。所幸幾年來一直或主動或被動地在買《思維與智慧》《讀者》《雜文選刊》《南方週末》等雜誌,閱讀的習慣就一直保持着。可是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引起對於丹的理解和重視。曾經聽別人介紹于丹的書籍,但我還是沒有引起興趣。知道今天我們鎖定了目標要看這兩本書。於是下決心捧起這本書。

全書由“序”“心得”“《論語》原文”“後記”四個部分組成。序是易中天寫的,我很喜歡,標題爲《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短短一篇序言既介紹了睿智的于丹又介紹了于丹眼中的孔子。接着,于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角度談自己的心得,她娓娓道來,旁徵博引,將論語的意義解說得淺顯而精妙。而後是《論語》原文。再後面是于丹自己寫的後記。初看時我的速度很慢,只在陪兒子睡覺時翻幾頁,像喝茶一般,閒時呷一口;但越到後來速度越快,及至看完後還不忍釋卷。於是又再度捧起書本,拿起筆細細地看了一回。剛好我接上了一個新的班集體,班級是由一羣特殊的孩子組成,都是學校裏成績一般搞藝術特長的學生。當時我本着“挑戰極限”的人生原則,我勇敢地接納了這羣可愛的孩子。我開始爲他們寫文章建立博客營造文化氛圍。在博客中我經常寫一些文章,但寫什麼呢?倒是由於心靈的悸動而寫下了兩篇日誌,但那也不是筆記。我開始從於丹身上學習教育的東西,開始從《論語》《莊子》書中則取小故事來教育孩子們,真正的從心靈出發來規範孩子們的學習習慣。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的學生很興奮。因爲于丹在講解中,讓人怦然心動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語拙的我無法一一表述。想想還是要借用于丹後記中的話, “我眼中的《論語》,就是這樣一眼溫暖的活水泉。”“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那是將《論語》奉爲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而我寧願說‘半部《論語》修自身,半部《論語》治班級’,人人皆可以視之爲一眼溫暖的‘問病泉’。”

在後記中,于丹將《論語》比作“問病泉”,而她自己則是一個體驗者,“以身體之,以血驗之。”“用自己的身體最敏感的病竈去承受溫泉的恩惠。”我太喜歡這比喻了!感謝于丹,用她的智慧和真誠引領凡俗衆生接近了這眼千古活水泉,讓我們有機會沐着聖賢的神光,有機會或多或少感知自己身體的病竈所在。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于丹論語心得》就是凡俗衆生的一眼“問病泉”。在我們“以身體之”時,我們能感覺到自己最敏感的部位,如果我們也能“以血驗之”,並在漫漫歲月裏不斷覺悟,我想于丹教授應該會“緘默微笑”。下面,我謹從一個問病者的感受出發,記錄《于丹論語心得》觸動我敏感部位的句子。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孔子說,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爲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虧了的心成爲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這種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來表述,就是‘悲天憫人’,在真正理解所有人的利益與出發點的前提下,實現理解和包容。”

于丹強調修身,強調從自身出發尋找個人與社會的契合點,只要自身不斷完善,就能與社會與他人和諧共處,就能提高生命效益,就能成爲一個君子。在這個競爭激烈,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的時代,讀《于丹論語心得》會使我們的內心獲得一種恆定的力量,從而更加快樂地生活。如果我們在讀此書時得之於心,時時自省,我們就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我願意和于丹一道能點開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能爲愚笨的我找到學生身上的“問病泉”。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12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爲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纔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爲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纔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爲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爲傳播。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 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衆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啓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爲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學習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

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讓我們的精神得以飽滿,更從容,豁達,樂觀的面對生活。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篇13

我對百家講壇曾經一度癡迷,總覺得看此節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着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樣炒得火熱的時候,我心裏的火熱倒是一下子涼了,總覺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樣缺乏積澱。

《于丹<論語>心得》用BT下載在電腦上,常常拿來欣賞品位女性厚實而充滿自信的演講,只有對自己絕對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鏗鏘有力地講述國學的經典,也只有勤奮的人才有可能練就如此流暢明晰的口才,只有達到這種社會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國人民談論關於“淡定”的話題。

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於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

也許是過於自信和自我的表現讓我並不欣賞這本書的呈現方式。不多的文字卻用了過於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並不特別和獨到的思想只因爲“在聖賢的光芒下”而顯得分外華麗試想,如果將書中所闡釋的這些觀點和故事聯繫在《讀者》或者某些有關心靈雞湯的圖書,也是完全沒有什麼不妥的;過於頻繁的簽名售書也讓我感覺到過於急功近利的商業氣息。“在聖賢的光芒下”這樣的語調讓我從靈魂裏感到自己的卑賤,用聖賢的思想啓迪心靈是有可能的,但只有當自己的心靈能夠釋放光芒的時候,可能才能快樂,在聖賢的光芒下,便永遠無法自己取暖。

喜歡書中引用的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一句話: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所以我認爲這本書更適合於那些已經絢爛之極的人們。當那些曾經爲了功和利追隨不懈,而如今卻發現金錢,權力,美女都不能填補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讓自己快樂的人,當他們有了房、換了車、有了穩定的家庭又有了可以引發激情的紅顏知己的時候,再告訴他們生活不要太多的功名利祿,不要奢求太多,內心的平靜纔是最高的境界。對於掙扎在生命的最現實狀態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沒有感受到心靈絢爛之極的巔頂,又怎麼能真正的歸於平淡呢?

這本書談的是關於心態的話題,書中反覆出現的詞語是諸如淡定、平靜、坦然之類。反覆提及的觀點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她說我們無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但是,外面的世界總是在被人左右的,當一個生活在總被人隨意左右的世界裏的人,並且還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內心的時候,這可能會快樂嗎?適應和麪對社會是必須的,不適應社會的內心必然是不快樂的,但是,苛責內心決不是適應的方式。心理學講擁有健康和積極的心態,所強調的是我們要能夠從各種不同生存狀態中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到能夠讓我有足夠的生存勇氣和快樂體驗的一種積極的人生觀。而於丹《論語》心得更明顯地闡述恕與忍的調節心理的方式,類似於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漠視生存環境中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有誰能做到嗎?對周遭灰色環境的漠視難道不是一種頹廢的表現嗎?

換句話說,如果照書中所說的那樣,快樂只決定於人對世界的認識態度,是不是過於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讀中國哲學或者說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詞,如果我可以解讀“中庸”之美,那麼應該是一種和諧,一種融合,如果用新名詞來解釋應該是一種“共贏”,人與社會的共贏,人與自然互惠互利。在這本書中,我卻感到作者過分強調了內省,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所呈現出來的做社會中的人與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狀態是兩種我們都需要體驗和感悟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