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7W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寒假,竟然讀起了這樣一本略顯沉重的書——《童年的消逝》。該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第二部分將人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在書中,作者並沒有就童年的消逝提出有建設性的挽救辦法,只是通過想象的產生深究其原因,通過對本質世界的剖析給人們以驚醒。說實在的,這本書讀着有些吃力,因爲追溯的源頭有些久遠,因爲這方面閱讀材料的缺乏,但不得不去面對的是作者確實提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童年在消逝。童年消逝的證據以不同形式出現,毋容置疑:“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印象特別深的是小時候去上學總要經過一片苗圃,裏面有松樹,有廣玉蘭,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樹木,我們可以在苗圃裏玩捉迷藏,我們還可以晚回家,只是爲了在苗圃裏挖野生薑,總覺得我們小時候真的很純粹,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但是我們有着大把的時光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愛上了手機,愛上了手遊,甚至大人們都沾沾自喜的覺得孩子太聰明瞭,沒人教如何操作,孩子都可以輕鬆地掌握手機功能,自如地玩耍,這是一種進步,但同時,當你在打王者榮耀的時候,可笑的發現互聯網那一端的競爭對手卻是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童年的消逝呢?我們的孩子或許就失去了她們這個年齡時段可以去體驗的事兒。

但我們拋開自己的童年,在歷史變遷的背景下,在老年人都會使用移動支付的背景下,我們孩子的這些所瞭解、接觸的世界或許也就是她們的“童年”世界,只是這個“童年”的界定已經變得非常模糊,畢竟電子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或者說本身是社會的進步,人類不可能返回過去,我們小時候那個在林子裏奔跑、挖筍的記憶只能說屬於那個時代的“伊甸園”,我們只能帶着對夢境的回憶,勇敢的面對今天的兒童,讓他們離幸福比以往更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教育所面臨的任務與挑戰。

正如書中在最後提出的“有沒有社會機構足夠強大,並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現象?”那只有兩個機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其實,現代社會家庭的結構和權威已經嚴重的削弱,家長對年輕人所接觸的信息環境完全喪失了控制或者說由於媒介的天地越來越大,許多家長對自己撫養孩子的能力已經喪失了信心。我想這也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的家庭需要去面臨的挑戰,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爲孩子的童年添上一筆色彩;另一個機構——學校,作爲學校教育的一份子,我們可以認識到兒童和成人之間存在差異,但不得不承認學校的權威也在日漸下降,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在下降,學校更多的在向“服務業”轉型,我們的教育也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當然這些都是從大環境層面而言的,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必須去避免成爲電視的產物,我們必須有所堅守,否則童年的消逝會加劇,我們所有的抵制會失去它的力量。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不得不眼睜睜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爲僞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對於家裏有人在教師崗位工作的我來說,這本書確實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這本書講述了有關"童年"的歷史,包括"童年"的產生、發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個過程。而這一過程是伴隨着人類傳播方式的變遷而完成的,信息與媒介與"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終,文字、印刷、電視等都在"童年"的變遷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獲得的的收穫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這裏,在本書的最後一章裏提到過,童年作爲社會結構的想法在中世紀並不存在。它是在16世紀才產生的,而現在正在日益消逝。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瞭解到,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兒童已經變了模樣。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思維也在慢慢變化。他們不再在空餘的時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遊戲,更多的是拿起手機玩消消樂和鬥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資料的時候拿起手中實實在在的書本進行翻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電子軟件。經常,我們可以在新聞裏看到"小學生化妝比賽"、"國小生追星陣營"等等關於現在兒童的"日常"活動。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所謂的童年漸漸消失?

尼爾·波茲曼在這本書裏,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有力的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且頗具獨創的論題:即?在各種媒體(尤指電視)的猛烈衝擊下,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祕密和暴力問題等轉變爲娛樂,導致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漸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爾·波茲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種環境的結果。在這個環境中,一些專爲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過分階段用兒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給兒童。由最初的中世紀裏沒有兒童成長髮展的概念,直到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局面。傳播技術的變化無一例外的產生了三種結果:它們改變了?人的興趣結構、符號的類型,以及社區的本質。於是乎,教育開始發展起來,學校也開始創辦起來,人們開始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並且將兒童視爲一種投資甚至炫耀成本。這個時候,童年在此發展到了峯,兒童被劃分到與成人有了本質的區別。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爾·波茲曼,他是世界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二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爲童年的消逝提供一個解釋這種現象和以發生的理論。

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而第二部分作者則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爲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爲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這本書寫得很通俗,作者在書中回顧了童年產生的歷史,童年的發展和命運,最後揭示出這樣的一個事實: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書中舉出了很多例子,說明了印刷術、書籍和電視對童年所起的影響和作用。而電視,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電視是人發明的,發明的當初並沒有預料到它所帶來的影響。電視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現在看來,這一現象似乎更明顯。

而書中所顯示的媒體對時代對兒童的限制和影響,對後現代文化進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囂的消費時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大衆文化的批發複製鏈條上,兒童是被忽略的一環。大衆文化是拒絕啓蒙、消解啓蒙、對抗啓蒙的文化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什麼是兒童?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有個大致的概念。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範圍是指0到18歲,而醫學上是指0到14歲。不同的範疇對兒童範圍的劃定固然不同。然而這些數字無法幫助我們表達童年的概念。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出發,給兒童和成人劃定了一個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個特點區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發育完全。2、身體是否能完全服從於理性思維的支配。3、對於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閱讀分析能力。

第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點主要是指一個人是否具備能克服人類天性的能力。至於什麼是人類天性?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爲動物的屬性。雖然我們很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動物,但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不過是動物裏面很普通的一種。吸收和排泄,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維持生存,這是動物的天性。人類和其他動物皆有,這是我們賴以繁衍的手段。不過人類在這點上比其他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人類把這種手段昇華爲生活的情趣,並把衍生爲權利慾,佔有慾之類的一系列渴望。我覺得人類之所以特別是因爲它的社會屬性(什麼能製造並運用工具和能用語言交流之類的都可以歸之爲社會屬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說和其他動物的天性是一樣的。第三點我們都是親身體會的,這因爲小時我們沒有閱讀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學校這種機構來培養我們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們更快成爲成人。

作者在書中的重心是分析當代社會如何通過把這三個概念混淆來消除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的童年卻是異常的悲慘。

《童年》這本書向我們再次講述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事件”。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當年的高爾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但現在的我卻連簡單的洗衣服都做不好。我曾嘗試過洗衣服,卻實在做不到。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最後只能丟進洗衣機。我們和高爾基之間,差距實在太大了。

看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知道了這美好的童年需要我去珍惜,還讓我懂得了現在就應該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爲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讀書閱讀總能讓我像《祖父的園子》裏的蕭紅一樣感到無比的自由;總能讓我隨心所欲的暢想感到愜意;總能讓我有感於生活的幸福與滿足……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他只上過2年學,完全靠自己努力學習奮鬥成爲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就高爾基寫的《童年 》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童年》是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高爾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

《童年》這本書的主人公是阿遼沙,它的主要內容是講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就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這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

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阿廖沙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阿廖沙,使阿廖沙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阿廖沙的舅舅們爲了爭奪財產,拋棄親情,性情暴躁、乖戾、貪財、自私……他們的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阿廖沙每天過着心驚膽戰的日子,只有他的母親和外祖母疼愛他。可他的母親在他十一歲時也去世了……後來阿遼沙又結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深的友誼。

可是,好景不長,可憐的“小茨岡”被兩個兇狠的舅舅害死了。阿遼沙就這樣失去了最知心的好朋友。幾年後,最疼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爲生。儘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麼多目不忍睹的慘事與醜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雲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

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鬥拼搏,衝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這本書不僅有嚴謹的藝術結構,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童年》中高爾基成功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殘酷自私、陰險暴躁的外公、貪圖錢財的舅舅、冷漠無情的母親、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樂能幹的茨岡、勤勞能幹的老匠人格里戈裏、快活可愛的保姆葉夫根尼亞。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最爲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國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婦女形象之一,她是偉大母親的象徵,也是俄國苦難生活的象徵。

她喜歡唱歌、講故事、跳舞。她慈愛、善良、剛強,在十分嘈雜和混亂的情況下,也能把人們吸引到她的周圍,爲艱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歡樂的情調。書中高爾基通過她的外貌描寫、語言、行動以及引用大量民間歌謠、童話、故事等各種形式對其形象進行全方面刻畫。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今天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使我受益匪淺。

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爭吵,從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痛苦與鬥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着。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之處。只用讓父母爲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隻想着怎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像一下作者是怎麼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無論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無論前途多麼黑暗,無論遭受多麼大的打擊,只要堅持信念,滿懷希望,明確目標,不懈努力,就一定能看到陽光普照的頂峯。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主要講述了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裏行間涌動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總是想着有大人在輪不到我們。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9

童年是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童年的遊戲更是難得的寶石,童年無論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在日復一日的歲月裏它都會成爲生命中最誘人的磁場。而《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

阿廖沙在幼年時,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獨寂寞,也不得不讓人產生憐憫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愛他並且經常講述優美故事來使他受到薰陶。可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爲奪得家產爭吵打架,明爭暗鬥以及在生活瑣事上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早已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印跡

當我讀到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深有感觸:“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爲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它是想要告訴我們新的一代是如何堅忍不拔地頑強生長,並且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嚮往,把在沉睡的民衆喚醒。

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繁花落盡,敗葉隨舞,想起了那段最無暇的時光----與雪人相伴,與蝴蝶共舞,童年是多麼的快樂!如流星一般,轉瞬即逝,一去不返,只留下那美好的回憶!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看着門外,那個正在奮力搓洗衣服的女孩,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絲愧疚。

頭上的太陽絲毫不顧女孩的感受,依舊毒辣辣地照耀着,好似要用盡畢生的光芒一般。而女孩好像並不願意向這火辣辣的太陽低頭示弱,依舊那麼地認真專注。俗話說“認真的人都是最美的”,現在想想果然不錯。晶瑩的汗珠從她那光潔的額頭順着臉龐一滴滴滑落,耳邊的碎髮服服帖帖地躺着,原本白嫩嫩的臉龐冒起了兩陣粉嫩嫩的紅暈,使她並不是非常完美的臉龐變得別有一番韻味。

她身旁的那堆髒衣服好像根本就洗不完。偶爾擡起纖細的手臂擦擦額上的汗,無奈地搖搖頭,嘆口氣,然後繼續埋頭搓洗。她的手已經通紅,可她卻好像沒有看到一樣,任它就這樣。

好不容易纔洗好了一件,明明已經掛好了,但就在她轉身的那一剎那,衣服無情地脫離衣架的束縛,“啪”的一聲掉在髒亂的地上。她的腳步停住了,轉過身來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她的眼睛紅彤彤,像極了那可憐的小兔子。

我好想去幫她,可是內心卻不知爲什麼有些退縮了,我想應該是所謂的“尊嚴”在作祟吧。可是如果不去幫她的話,心裏就會很過意不去,畢竟她落到這個下場都是我小肚雞腸害的啊。糾結了好久,才鼓起勇氣,走到她後面拍拍她的肩“那個......小簡,讓我來幫你吧。

我能明顯的感覺到她的身體顫抖了一下,手上的動作也停頓了一下。然後又若無其事地繼續手上的動作,好像剛剛那些微小的動作都是我的錯覺一般。

我有些失落地低下頭,眼睛有些酸澀“昨天的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就讓我幫你吧,不然我會過意不去的。”她想了想點點頭。

得到她的許可我就像個得到糖的孩子一樣笑嘻嘻地坐在她身邊,洗起衣服來。不一會兒髒衣服都被我們解決掉了。正好她媽媽回來了,我趕緊跑回家。她看到掛滿的衣服,皺了皺眉頭“小簡,這都是你一個人獨立洗完的嗎?”這句話沒有一點疑問的語氣,好像是在陳述一件小簡不可能一個人完成的事。而小簡咬咬牙回答道“是的媽媽。”“可是我清楚地記得你的速度並不可能這麼快呢,小簡,做人可一定要誠實啊。”她的語氣帶着些嘲諷的意味,有看了看坐在家裏寫着作業的我一眼。我偷偷地擡起頭,目光正好觸及她的目光,我心虛地立馬低下頭,額頭上也起了一層密密麻麻的汗。我承認我是有點害怕她的。

她似乎看出了點什麼,把衣架上的衣服全都扯下來丟到地上,惡狠狠地說:“這些衣服全部都重新洗一遍。”小簡有些急了:“媽媽,爲什麼?”“爲什麼,你自己心裏應該很清楚這是爲什麼。”說完就回到家裏打着空調看電視。

小簡委屈極了,一直憋着的淚水也終於憋不住了,一大滴一大滴地掉下來,用手使勁地擦着,可是越擦越多,忍不住哭出聲來。

她的小侄女被吵醒了,她媽媽哄了好久都不見好,就把氣撒在小簡的身上。拿起門口的細竹條,狠狠地往小簡身上抽,小簡卻堅強地一聲不吭任她毒打。直到她打到沒有力氣了才停手,“下次給老孃記住了,趕緊去吧欣語哄好,不然有你好受的。”然後就轉身去打麻將了。

而小簡也極力去哄好小侄女,可她好像故意要和小簡做對一樣,就是哭個不停。小簡只好揹着她繼續洗衣服。幾乎整個下午她都在洗衣服,中間沒有停歇過。我不明白,她家明明有洗衣機,可是爲什麼不用呢?中間她媽媽也回來過幾次,但都是冷着眼指着她的鼻頭就罵。

晚上她爸爸回來不久後,她媽媽不知道和他說了什麼,他就怒氣衝衝地把小簡綁在鋼柱旁,拿起那條已經被打得斷了幾截的細竹條再次狠狠地往小簡身上抽。

見這情景,我正要去幫小簡求饒,可好朋友小鞠卻拉住了我“你還是好好在家呆着,不要去了。”我甩開她的手“作爲朋友我不能見死不救。”“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會害她被打的更慘。你幫得了這次,可下次呢,下下次呢?”“唉!”我們都無奈地嘆了口氣。

後來小簡經常被打罵,而我們作爲朋友也無能爲力,只能在私底下偷偷地安慰她,給她送東西。

這使我想起了前段時間讀過的高爾基的《童年》,小簡的童年與高爾基的童年很相似,幾乎沒有自由、快樂與幸福。只有家人的欺凌,打罵,他們的童年生活幾乎是黑暗的。同樣都是孩子啊,可是爲什麼他們和我們的童年不一樣呢?我想,這,也許是因爲每個人的出生、命運都早早地被安排好了吧。而我們只能這樣默默地替他們祈禱吧,命運這東西可真是不公平啊。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童年是我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候,盡情的玩,得到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與疼愛,如一場甜甜的夢。而,對於生活在沙俄時期的阿廖沙來說,童年卻並非如此。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穩文中的阿廖沙三歲失去了父親,成爲了一個不幸的孩子。母親帶着他來到了外祖父那裏居住。從此,他的噩夢便開始了。在這裏,小小的阿廖沙親眼目睹了當時那個社會的殘酷與黑暗,使得他小小的心裏便充滿了陰影。隨着外祖父染坊的一天天衰敗,外祖父變得越來越暴躁,狠毒,經常用鞭子抽打可憐的阿廖沙。他的工人不小心然錯了布,都會被他抽的昏過去。幸好,在這裏,還有疼愛他的外祖母,給他的黑暗生活帶來一點溫暖。他目睹了他兩個舅舅爲分家而經常吵架鬥毆。阿廖沙在這個黑暗的地方,度過了他的童年。

這是一部令人心酸的小說。親身的經歷,使得這部小說的渲染力很強。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懵懵懂懂的孩子。卻真實的目睹了這個社會的黑暗,受盡了虐待,受盡了辱罵。簡直像生活在地獄一般,在這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看到了血腥,看到了獸性,當然,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社會最底層的真實生活。他就像在一個陰冷,幽閉的空間裏一樣。

所幸,這個世界還有愛他的人。疼愛她的外祖母,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他們教會這個孩子什麼是愛,什麼是溫暖,什麼是光明。使得這個絕望的孩子在黑暗中能夠看見一絲光明,一點希望,並引導他成爲一個正直,有愛心的人。

再來看看我們的生活。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沒有沙皇,沒有歧視,沒有虐待。我們如此幸福。有那麼多愛我們的人,沒天爲我們噓寒問暖,照顧我們。但,我們曾多少次與他們發生爭執,我們曾多少次衝他們吼叫。我們誰曾看見過,半夜,月光下,他們悄然落下的眼淚。而他們,卻依然愛着我們,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才能成長。我們是不是應該體諒一下他們,回報他們。看到阿廖沙的童年,想起我們的實際,我們應該做點什麼,我們的心裏會不會泛起漣漪?

童年,再回過頭來看童年,會不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內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時期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內的生活斷面。文中的阿廖沙是一個尊重勞動和勞動者、渴求文化知識、憧憬美好未來,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敢於同惡勢力抗爭的人。而自幼喪父的阿廖沙,在外祖父家中體會到的艱苦,奠定了高爾基以後成爲大文豪的基礎,也給了高爾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自信和力量。

文章語言細膩,運用了大量比喻,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並帶有含蓄的批判意識,既精闢又意味深遠,令人蕩氣迴腸。

當我讀到其中優美的片斷時:“在她沒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接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爲我終身的朋友,成爲最知心的人,成爲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深深體會到了外祖母對阿廖沙的愛。

文章描繪了許多人物,除了帶給我快樂,教我做人的外祖母外,還有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和獻身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這些都是阿廖沙童年的朋友,都是他的良師益友。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培養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由此可見,阿廖沙從小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使阿廖沙在黑暗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自己並沒有被腐蝕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反而培養了他堅強、勇敢、正直的人格,雖然高爾基只讀過兩年的書,但他最終成爲舉世聞名的大文豪,而幼年時期阿廖沙留給我們一片深思。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神奇的童年,而我現在的童年不象阿廖沙,從小就體會到人間疾苦。我們現在能坐在明亮的教室裏讀書,這是阿廖沙最盼望的事,而現在的我們不正需要高爾基這種出淤泥而不染、愈挫愈勇的精神嗎?這樣最終才能成爲社會棟樑之材。

《童年》的確是一本激人奮進、使人勵志的書,令一代代新人走向成功。阿廖沙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勇敢戰勝挫折的一個典型形象,《童年》也象一個偉大的天使,批判着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戰爭。

許多偉大的文學家都評價過高爾基的《童年》。丘科夫斯基曾說過:“《童年》不僅是一部藝術珍品,而且是高爾基的傳記,是他的全部創作的註解,對於我們來說是極爲珍貴的。”由此可見,《童年》是一本多麼有凝聚力的創作作品。

《童年》一個又一個的片斷至今留在我的腦海,每當想起,心情就無比的澎湃。這部令我回味無窮的偉大創作,使我明白了只有戰勝挫折,翻越高山,才能登上頂峯,採得勝利的果實,真正成爲一個勇敢、堅強、正直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