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誕辰130週年最新心得體會感想5篇精選

來源:瑞文範文網 8.59K

他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一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他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撰文號召全國共產主義者“急急組織一個團體”。1920xx年,李大釗被反動軍閥殺害,年僅38歲。今天是李大釗誕辰130週年,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李大釗的學習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李大釗誕辰130週年最新心得體會感想5篇精選

20xx李大釗誕辰130週年心得

作爲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不僅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黨的思想理論的奠基者,而且還是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擔當者和踐行者。他胸懷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以救國救民爲己任,以捨我其誰的豪邁氣魄和大無畏的擔當精神,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在無比艱難困苦的社會環境中,無所畏懼,堅貞不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鐵肩擔道義”的崇高境界,用丹心碧血書寫了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今年是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90週年。在深切緬懷和紀念這位偉人的同時,更應該大力弘揚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新文化運動初期,李大釗曾經把“鐵肩擔道義”作爲《晨鐘》報創刊號(1920xx年8月15日)的“警語”,後來還曾手書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分別贈予表弟楊子惠和章士釗夫人吳若男。這既反映了他的遠大志向和高潔追求,又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

李大釗一生忠於理想信念,忠於黨的事業,做到了“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爲了求得挽救國家民族之良策,“急思深研政理”,把自己的追求與拯救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感召下,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道路,進而對中國革命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釗特別強調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才能使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此可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聲和最早的理論建樹。

擔當精神貫穿了李大釗的一生。他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這既是其擔當精神的力量源泉,又是其擔當精神的迫切追求。

李大釗身上所體現的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源於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憂患意識、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李大釗自幼飽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浸潤,對愛國主義、憂患意識、捨生取義等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身體力行。他將這種憂患意識轉化爲利民興邦的動力,於文化自覺和學術理性中融入科學、民主的時代精神,最終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得到超越和昇華。從此,李大釗的思想更具全球性和前瞻性,他不僅能夠把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放到世界大勢中去考量,而且還能夠自覺地將擔當精神在文化上、思想上和行動上高度統一起來,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

李大釗身上所體現的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源於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信仰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成爲一代代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經受各種嚴峻考驗的精神支柱。李大釗自從信仰了馬克思主義,就把走社會主義道路當作救國救民的良策,矢志不渝。他把對這一理想信念的追求,作爲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終生奮鬥的目標,作爲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巨大精神動力。李大釗生活儉樸,倡導簡易生活,認爲“衣食宜儉其享用,戚友宜儉其酬應,物質宜儉其銷耗,精神宜儉其勞役”。正因爲他不爲金錢所誘,不爲名利所擾,不爲個人得失所困,所以當黨組織活動經費缺乏時,他能夠拿出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二來資助;當青年學生需要幫助時,他毫不猶豫慷慨解囊;對受難的同胞和國際友人,他能夠熱心捐助;以致於李大釗就義後,家裏“一貧如洗,棺槨衣衾,皆爲友助”。無私才能無畏,無畏纔敢擔當,纔不怕犧牲。對於“犧牲”,李大釗早就有自己獨到的體認:“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爲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爲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

李大釗身上所體現的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更爲重要的是源於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黨無限忠誠,就是要對黨的事業極端負責,歸根到底是對人民無限忠誠,忠誠於黨的事業就是爲人民謀福祉。因此,李大釗心甘情願地爲黨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堅定不移地跟黨走,面對誘惑不改初衷,面對危險和死亡毫無懼色。被捕後,他千方百計保守黨的祕密,念念不忘的是如何保護革命同志和愛國青年。這種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李大釗用鮮血和生命對共產黨人擔當精神的完美詮釋。

縱觀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擔當精神一直是共產黨人奮勇前進、堅韌不拔、矢志不移、不畏犧牲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敢於擔當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當前,世界局勢複雜多變,我國正處於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和各種複雜矛盾凸顯期。在新的偉大斗爭中,在重要的歷史節點上,共產黨人更應該大力弘揚擔當精神,勇往直前。

要堅定理想信念,像李大釗那樣毫不動搖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是一個共產黨人黨性原則和政治品質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黨員幹部要補鈣,就要認真學習黨章,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研究世情、國情、黨情,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論素養,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真誠信仰馬克思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強化責任擔當,堅守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特別要強化看齊意識、核心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

要把擔當扛在肩上,像李大釗那樣對黨的事業堅貞不渝。“擔當”不僅是一種政治覺悟,而且還是理性的文化自覺,體現一種銳意進取的思想境界和勇挑重擔的精神狀態。作爲一名黨員幹部,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強化責任意識,恪盡職守,始終牢記責任重於泰山,始終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以人民爲中心,無私奉獻,爲民擔當,爲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努力奮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爲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爲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他強調:“‘疾風識勁草,烈火見真金。’爲了黨和人民事業,我們的幹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

要提高素養和能力,像李大釗那樣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善於學習,與時俱進。李大釗學貫中西,深思好學,博通羣籍,在法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史學、社會學等方面頗多建樹,是名重當世的學者。他爲振興中國文化不懈努力,爲解決中國革命的許多問題不斷探索和思考,直至初步建立起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術體系。“打鐵還需自身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擔當不是簡單、機械地付出,而是必須具備創新思維能力和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今天的黨員幹部應該有強烈的本領恐慌感和現實緊迫感,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需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文化品格、專業素質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我們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積極主動地向書本學習、向羣衆學習、向實踐學習,要開闊眼界、兼收幷蓄、學以致用。

李大釗用生命踐行了諾言,用熱血爲我們鑄就了“革命史上的豐碑”(魯迅語)。今天,我們紀念和緬懷李大釗,就要從李大釗等革命前輩和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中汲取精神滋養,並大力傳承和弘揚;要堅定不移地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不忘重託、砥礪前行。這是歷史的責任、時代的擔當,更是對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莊嚴承諾。

20xx李大釗誕辰130週年體會

白色牆柱,灰色檐脊,位於河北唐山市樂亭縣新城區大釗路的李大釗紀念館莊嚴肅穆。紀念館佔地130畝,1997年8月16日落成開館。

作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教育的重要基地,紀念館以文章、圖片、雕塑等形式,展現李大釗光輝的人生歷程。著名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釗一生風骨的寫照。

先驅雖已逝去,但其精神傳承始終生機盎然。紀念館副館長於海英介紹說,紀念館成立了一支宣講團隊,如今已超過20人,成員常年活躍在館內及全國各地做志願講解和宣傳,詮釋李大釗精神的時代。

“我們來到田間地頭開展特色宣講,儘管沒有舞臺和燈光,但鄉親們被現場的氣氛深深感染了,那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就是最好的證明……”志願宣講隊員左婷說。

高校是孕育思想的地方,也是宣講隊志願服務的主陣地。近年來,宣講隊員們以李大釗誕辰日和就義日等時間節點爲契機,先後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開展“豐功偉績千秋頌 大釗精神代代傳”“青春中華 李大釗與中國夢”等主題宣講活動,引發強烈反響。

“演講、詩朗誦、紅色歌曲……我們嘗試用生動而貼近的方式,把李大釗的精神講好、講活。”宣講隊員甄珍說。

從20xx年開始,宣講團隊先後赴高校、農村、社區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百餘場,受教觀衆超過50萬人。

“時代在發展,傳承在路上。我們還將充分用好網絡、新媒體等途徑,探索利用智慧旅遊等形式,不斷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讓‘大釗精神’常學常新。”於海英說。

20xx李大釗誕辰130週年感想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儘管歷史已經遠去,但他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李大釗同志精神長存!

大釗精神博大精深,豐富,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李大釗身上所具有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愛國主義精神、“鐵肩擔道義”的擔當精神、“不馳於空想、不鶩於虛聲”的務實作風、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和崇高的廉潔風範,有着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意義。20xx年10月,習近平在紀念李大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今天,我們更加感受到李大釗同志歷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價值的珍貴,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偉大。李大釗同志永遠是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我們要學習弘揚李大釗同志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那時,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封建統治癒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於危亡的邊緣。李大釗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悲慘境界,自幼“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憂國之所憂,哀民之所哀,下定決心挽救“神州陸沉”。他始終對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順應時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國大地上高舉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爲中國昭示了新的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學習弘揚大釗精神,就是要繼承大釗“再造中華”的遺志,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練就“金鋼不壞之身”,始終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不爲任何雜音所迷惑,不因任何艱難而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

我們要學習弘揚李大釗同志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精神,敢爲人先、敢於擔當,“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是一個無畏的播火者,也是一個勇敢的探索者。“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是大釗精神體系中的基本元素和顯著特徵。1920xx年10月10日,李大釗在《此日》中明確提出,“勿稍怠荒,月異歲新,與時俱進,頁頁連綴,永續無窮。”當時,他眼前看到的是世界潮流的風起雲涌、日新月異,心裏沸騰的是希望國人緊跟潮流學習新知、拋棄舊陋而壯大民族的強烈願望。正是這種探索進取精神,使李大釗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先進的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今天,我們學習弘揚大釗精神,就是要大興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之風,勇於擔當、銳意進取,像大釗同志那樣“勇往奮進以赴之”,堅持從實際出發,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等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要學習弘揚李大釗同志“平民主義”的爲民思想,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堅持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李大釗是我們黨的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一生心繫民衆,時刻不忘人民疾苦,認爲“離於衆庶則無英雄”。1920xx年5月,他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指出“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做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這是李大釗的人民立場的最初體現。1920xx年1月,李大釗在《平民主義》中提出純正的“平民主義”。這些論述爲我們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也是被實踐所證明的。今天,我們學習弘揚大釗精神,就是要堅定人民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密切聯繫,順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時刻把羣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始終同人民羣衆站在一起、幹在一起,多辦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讓人民羣衆在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我們要學習弘揚李大釗同志勇於獻身、廉潔奉公的高尚風範,崇儉戒奢、勤政清廉,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爲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釗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一生嚴守黨紀黨規和爲政底線,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爲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1920xx年4月,李大釗在《簡易生活之必要》中指出“道義可守,節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氣,利祿不能動其心,處固能安其樸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間,全無所於愧作也”,主張“衣食宜儉其享用,戚友宜儉其酬應,物質宜儉其銷耗,精神宜儉其勞役。”李大釗作風質樸,“沒有宗派氣,內外從如雲”,一生儉樸清廉,公而忘私。今天,我們學習弘揚大釗精神,就是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把黨的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切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堅決同一切弱化先進性、損害純潔性的問題作鬥爭,正風肅紀、激濁揚清,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永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先驅已逝,精神永存。如今,李大釗同志畢生追求的革命事業和理想,已成爲億萬人民的共同夙願。面向未來,我們黨員幹部要大力學習弘揚大釗精神,講理想、講黨性、講擔當、講實幹、講奉獻,努力把大釗精神深深根植于思想行動中,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爲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20xx李大釗誕辰130週年有感

20xx年,是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90週年。20xx年,是李大釗同志誕辰130週年。

縱觀大釗同志光輝的生命歷程,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之中。東渡日本求學,歸國後投身新文化運動,受十月革命鼓舞實現從愛國的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領導建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開展工人運動,同孫中山先生商談推動國共合作,發動羣衆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鬥爭,直至他英勇就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向大釗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的精神、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傳承大釗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向全黨鄭重發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偉大號召,並結合黨和國家正在做的事情對此作了全面闡述。在黨的十九大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上升爲大會的主題。這一重要論述飽含厚重歷史感、鮮活時代感和莊嚴使命感。

20xx年,也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我們的寶貴經驗,不僅要深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辛歷程,更要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的重要精神,堅定不移的做好“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各項工作。用實幹精神,迎接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

20xx李大釗誕辰130週年學習

一張張褶皺的紙片,一封封泛黃的家書,一幅幅模糊的照片,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幕幕血雨腥風、烽火狼煙中的真實場景……這裏有堅貞的理想信念,這裏有大仁大義的家國情懷,這裏大寫着熱血和忠誠。在燕趙大地上,無數革命先烈爲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毀家紓難、拋灑熱血。儘管歷史已經遠去,但那些熠熠生輝的身影卻從未離我們遠去。

爲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從今日起,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與河北省檔案局(館)聯合推出“燕趙紅色檔案”系列報道。我們將同讀者、網友一起掀開塵封的檔案,發掘真實的故事,共同緬懷那些用鮮血澆灌出和平與幸福之花的民族脊樑、人民英雄。

6月15日,在河北省檔案館,工作人員將一張發黃的檔案輕輕捧到筆者面前。輕薄紙張上的褶皺就像是歷史深處的印記,雖已無法平復,但上面的字跡仍清晰可辨。

這份名爲《河北革命互濟會爲公葬無產階級導師李大釗同志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檔案,是1933年4月23日河北革命互濟會在李大釗公葬儀式上宣讀的祭文紙稿。它是手寫後油印的,看上去很像是一份傳單。

這份珍貴的檔案可謂來之不易。1955年,中共河北省委等在全省範圍徵集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檔案,工作人員在徵集上來的幾十萬件檔案中發現了它,並送進了後來成立的河北省檔案館。

“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李大釗同志在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反動統治階級把他絞死了!”《宣言》開篇就把人們帶入一種悲憤難抑的氛圍。

1920xx年4月28日,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年僅38歲。由於反動派的高壓統治,他的靈柩一直安放在北京妙光閣浙寺裏,停放了6年都無法下葬,當局也不許人們去祭奠。1933年3月,當年被趕回老家的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帶着兒女從樂亭回到北平,準備安葬李大釗的遺體,因貧困交加無力操辦,便找到北京大學李大釗昔日的同事。蔣夢麟、沈尹默等13名知名教授不畏強權伸出援手,開始爲李大釗籌備公葬並捐款。當時,李四光、馬寅初、梁漱溟等北大知名教授也都捐了款。後來,在中共北方黨組織的安排下,由河北革命互濟會負責李大釗公葬儀式的具體事宜

河北革命互濟會是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在河北的分支組織,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是我黨在與反動軍閥的鬥爭中爲援救受難的革命者、救濟烈士家屬而動員社會進步人士組建的社會團體。對於舉辦公葬活動的意義,《宣言》中有詳細表述:“我們要公葬李大釗同志,紀念李大釗同志,遂慰勞繼續他堅決鬥爭的精神來擴大反日反帝反國民黨運動,擴大民族革命戰爭。”

河北革命互濟會成立了公葬李大釗籌備小組,並進行了周密的準備。4月22日,李大釗的大女兒李星華在《晨報》登出訃告,並由互濟會通知公衆參加次日的活動。

4月23日清晨,送殯的羣衆隨着李大釗的親屬自動組成遊行隊列,打出了“李大釗光烈精神不死”“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釗安葬”“爲革命而奮鬥,爲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等條幅和輓聯。隊伍從浙寺出發,經下斜街、菜市口,進宣武門,沿途還匯聚了不少的羣衆。行至西單牌樓硃紅柱子下,擺出一張方桌,上擺祭品。之後,共產黨員張文海宣讀祭文,祭文就是這份《河北革命互濟會爲公葬無產階級導師李大釗同志宣言》。《宣言》緬懷李大釗生平,讚頌他的革命精神,稱他的偉大犧牲精神“給了無產階級戰士一個最好榜樣”,同時揭露蔣介石勾結軍閥張作霖聯合反共的真面目,號召工農勞苦羣衆團結起來鬥爭。號召民衆“反對帝國主義國民黨拘捕屠殺工農勞苦羣衆的白色恐怖,爭取釋放一切革命政治犯”,並喊出了“李大釗同志精神不死”“擁護中華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擁護共產黨”的口號。

《宣言》宣讀完畢後隊伍繼續前行,羣情激奮。《宣言》還被印成傳單沿途散發,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後來送葬隊伍已逾千人。大家手挽手高呼口號,浩蕩前行。還有許多學生和羣衆自發在沿途擺出祭桌,鞠躬爲李大釗送行。

此時,反動軍警傾巢出動,衝入送葬羣衆中間,毆打朗讀《宣言》的代表,搶奪撕毀遊行條幅。隊伍雖被衝散,但仍有不少革命羣衆不顧個人安危,大聲呼喊着《宣言》中的口號,繼續前行。軍警逮捕了數十名羣衆和學生。爲避免更大的損失,互濟會決定只留下幾位同志和李大釗的親屬一道,把靈柩護送到萬安公墓下葬。

公葬李大釗的活動轟動一時,社會影響巨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朱文通認爲:“公葬活動在白色恐怖下宣傳了李大釗精神,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伸張了革命正義,鼓舞了革命士氣,教育了人民羣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今天,我們重讀這份《宣言》仍然熱血沸騰。字裏行間,好像看到了當年悲壯卻激昂的一幕,從中感受到了李大釗強大的人格力量和偉大精神,也由衷被那種不畏強權、勇於追求真理的正義力量所震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