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心得: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淺思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5W

本站: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研究的不是將知識如何教給學生,而是教學生怎樣學會學知識。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淺思》。

課堂教學心得: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淺思

按照慣例,會考結束之後,我們都要召開一次研討會,總結得失,展望未來,可令我略感不足的是,每年討論的話題都無多大的變化,因而效果有點差強人意。

收穫也是有的,至少對我來說。會議其中一個環節是分組討論,而我負責討論的話題是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對“高效課堂”的理解。我一邊聆聽一邊組織,一邊記錄一邊適時插上兩句……感觸頗深。

我感到,教齡越長,年齡越大,想說的話就越多。就像我們的爺爺奶奶一樣,我們一回到他們身邊,他們總有許多話想講,囉囉嗦嗦,不管你是否愛聽,也不管你的心情如何,反正我逮着了聽衆。想起來,我們許多人給學生上課就如同這些老人一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時間長了,興趣沒有了,逆反產生了。所以說,當下教育界倡導“精講課堂、少教多學、高效課堂、深度課堂……”其實都是希望我們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並且產生力圖改變自我的意識,即改變自我,契合學生的興趣需要,從而提高課堂價值和效率。

實際上,許多學校、老師又走入了一些誤區,如少教多學,有的學校規定老師一堂課只能講十五分鐘,將教學模式化。難道整堂課講的老師就不是好老師,“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小時候的評書演員單田芳、劉蘭芳等等,就他們一個人講,一講個把小時,我們都沒覺得厭煩,聽一遍還不行,聽幾遍之後還模仿。只是因爲這些老師的講課的藝術水平高、講述的內容新,這些成爲吸引你的因素。所以,一位老師的語言藝術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講學生知識發展區、空白區,學生懂的、會的,你就少講甚至可以不講。

記得會考前幾天進行系列強化訓練,每次練習之後,將參考答案直接發給學生,學生立馬認真研究答案,然後將仍舊弄不懂的,追着我問。這說明什麼?許多知識我們不需要講,他們看看就懂了,而不需要講的內容,你需要讓他們受到刺激,等自我覺醒之後,效果自然體現。你可以一堂課不講,只是給時間讓他們對照答案進行分析,或者進行答疑就行了。所以,不講課或者少講也可能是一堂高效的課,這是由這堂課的任務和形式決定的。

講與不講、講多講少真不能成爲評判一堂課好與壞的標準,因爲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評價一堂課成功的關鍵要看學生,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我們經常去聽課、評課,往往很武斷,關鍵只看老師教得怎麼樣?至於學生學得怎麼樣,這也不是一堂課可以看出來的,於是我們評判的標準首先就出現偏差,只能按套路去評價了。

有不少“特級教師”真的很神奇,無論用哪個地區的學生上課,無論用什麼層次的學生上課,都能上得風生水起,課堂熱熱鬧鬧,師生互動和諧。我就覺得奇怪,他也不瞭解學生的水平層次,也不瞭解學生需要什麼,都能上得很好,也太神奇了。後來漸漸想明白,關鍵是他會教,他只要着眼眼前,只要上好這一堂課就行了,所以,只剩下或只需要表演就行了。

課堂只是師生共同探討如何學習的載體,不是教師展示學識的舞臺(學生不懂的上網查詢就是了),而是學生成長的平臺。

公衆號:角落裏的石頭一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