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來源:瑞文範文網 8.87K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前無古人、規模空前的探索和實踐。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的範文,歡迎閱讀!

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篇一

一 前言

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歷了30年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世界性關注。 全面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不僅實現了經濟體制上的重大轉變和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而且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豐富認識,積累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的經驗。改革開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 折的,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佈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前無古人、規模空前的探索和實踐。當改革開放的帷幕剛剛拉開的候,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爲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摸着石頭過河”的務實思想,中國30 年來的改革是在高一腳低一腳、進兩步退一步的過程中走出來的。“摸着石頭過河” 摸出了門道, 到達了勝利的彼岸。從總體上說,中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1、在經濟上,長期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在相當程度上被突破,而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平等競爭和對外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建立。體制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從1979年到1994年的20xx年間,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平均年增長約9% ,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8. 8% ,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6. 8% ,分別高於前20xx年間( 1953— 1978)平均增長6%、

6. 4%和3. 2%的幅度。可以看出,改革以來的這麼多年是中國經濟生機最旺盛、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2、在政治上,我國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不間斷地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廣泛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了國家政治穩定、人民團結、社會進步。3、在思想上,通過改革與對外開放,在全國上下的廣大人民羣衆中間開展了一次解放思想的大運動。過去的封建落後的殘餘思想已普遍被摒棄,爲一大批改革開放後帶來的新思想新意識所代替。由此觀之,改革確實給中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的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三 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 我們不僅實現了經濟體制上的重大轉變和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 而且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積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其中主要的經驗包括:

第一, 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 xx在xx大報告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 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xx極其深刻地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意義、理論來源、理論內涵、理論特徵, 深刻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之內在聯繫。改革開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取得成功的,同時,改革開放的實踐又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確立與完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直接的、最生動的、最有活力的體現。

第二,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先導,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就是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從本國實際出發,破除教條,正如鄧小平當年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要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的歷史。農村改革之初, 有人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說成是搞資本主義復辟。特區剛建立時,也有人說,特區除了五星紅旗是社會主義外,其餘全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則長期被視爲洪水猛獸,被斥之爲社會主義的異端等等。如果不破除這些舊教條,改革開放也就無從談起,也無從深化。過去、今天、未來都是如此。

第三,必須堅持沿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不斷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改革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 既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國生產力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迫切需要。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攻堅、銳意進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突破,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證。

第四,必須堅持以人爲本,把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改革開放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實現人民願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是改革開放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實踐、與時俱進,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堅持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尋求改革的思路和出路,依據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檢驗和推動改革開放的各項工作。把人民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作爲改革開放各項政策措施選擇與調整以及是否出臺的根本依據。

第五,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把握好改革開放新政策新措施出臺的適時和適度。中國不搞強制性制度變遷和“激進式”改革,而搞誘致性制度變遷和“漸進式”改革。強制性制度變遷和“激進式” 改革具有很強的剛性,就好似要把一座舊城一下子徹底摧毀夷爲平地,在短期內再建一座新城,這極容易引發社會矛盾;誘致性制度變遷和“漸進式”改革則具有較大的柔性,它在改革過程中建立起了一個個緩衝帶,這有利於緩衝和化解社會矛盾。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利益的調整過程,利益調整最容易形成新的矛盾。改革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羣衆的切身利益和社會承受能力,重要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先試點後推廣,改革方案要儘可能考慮周全,各項措施要協調配套。要引導羣衆正確認識改革發展中利益格局的變化,把競爭壓力轉化爲奮發有爲的動力,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局。

第六,正確處理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體制改革的關係,在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體系,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第七,科學吸收和利用世界資源條件和先進文明成果,把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有機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在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同時,積極實施對外開放的方針。在對外開放中加大改革的力度,促進改革的發展。通過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積極參與了全球經濟合作,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使我們同時用好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在趨利避害的平等競爭中達到了平等、普惠、共贏。

四 改革中存在的缺陷、問題與對策:

中國的改革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也應看到,在現實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確實也存在着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 分步推進的漸進性改革戰略使舊體制的瓦解和新體制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渡時期,這就導致了雙重體制的長期化,價格、收入和經濟運行規則的雙軌制的普遍化。這種雙重體制的並存和摩擦,是導致需求擴張、結構失衡、分配不公、宏觀失控和秩序混亂的重要根源。這種雙重體制潛伏着巨大的危險,即一旦宏觀調節失控,政府權威失效,各種潛伏的矛盾就會被激化,就會出現嚴重的混亂局面。另外,這種改革方式由於改革進程不同步,容易造成體制內各部分之間,如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商品經濟與要素市場、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間的矛盾與摩擦,這不僅影響改革與發展的順利進行,而且影響經濟和政治的穩定。因此,協調體制的非均衡性引起的各種矛盾,是我國改革獲得更大成功的重要保證。

在中國當前的條件下,解決分步推進與整體轉換矛盾的出路,不是實行全面的一步到位的激進式改革,也不是加強中央政府對局部改革的直接控制,而是應當提供恰當的政策環境和改革措施,提高政府對改革的整體協調能力。

( 1)中央制定的各項宏觀改革政策和改革措施應有利於彌合非國有與國有、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沿海與內地的差距,而不應擴大這種差距,加劇它們的矛盾。改革中各種特殊優惠政策應逐漸取消。

(2)不同部分改革內容與進度可能不一樣,但它們所遵循的體制規則和麪對的宏觀環境應儘可能相同,中央政府應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供公平的市場規則和法律環境方面,而不是直接決定局部改革的具體內容和進度。

(3)各項改革儘可以整體推進,相互配合,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推進,不能盲目孤立地進行。

2、繞開國有經濟而從體制外推進的戰略,使作爲國民經濟主體和經濟改革中心環節的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着經濟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一些核心問題如要素市場的形成、產權的重新組合也因此步履緩慢。同時,在市場化過程中,一方面,私人利益的衝動日益強烈,另一方面,國有財產產權不清,約束力軟化,結果,各種化公爲私、損公肥私的無償侵吞和佔有公有財產的現象日益盛行,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嚴重助長了腐敗、分配不公和投機詐騙行爲。

因此,國有制的改革並不是無所謂的,體制內改革與體制外推進必須協調配套,同時推進。爲此,必須克服改革中存在的兩種片面傾向: 一種傾向是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國有經濟內部,對非國有經濟採取消極或排斥的態度;另一種傾向是隻關心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忽視體制內改革的可能性和積極作用。正確的思路應當是,在積極發展非國有經濟的同時,積極改革國有經濟體制,大膽引入競爭機制,使體制外改革和體制內改革同時推進。

3、漸進式改革需要一個廉潔、高效、權威性的政府,但這一點在現實中卻遇到了嚴重的挑戰。原有的政府機構既是改革的組織者和發動者,又是被改革的對象,這種雙重身份對改革的順利推進產生了不利影響。

首先,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出於自身利益,往往對簡政放權、引入市場、實現經濟自由化的各項改革措施或明或暗地加以抵制,或者加以扭曲變形,使龐大的行政管理體制難以打破,政企分離,機構調整步履艱難,嚴重的官僚主義難以克服,市場化進程不斷受阻。其次,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權力缺乏制衡,因而,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權力貨幣化的進程也在加快,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日趨嚴重,嚴重削弱了政府的權威和政策的效力,使改革與發展陷入困境。第三,導致了以權經商和翻牌公司的大量出現,使政府權力通過各種途徑轉化爲經濟權力,形成了一大批以行政權力和壟斷地位爲背景從事經營活動的“官僚資本” ,造成了嚴重的不平等競爭,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如何協調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的關係,在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漸進式改革能否最終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條件。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是克服腐敗,克服官僚主義,提高政府的效率,最終建立廉潔、高效、民主的政府,爲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當前,除了進行反腐倡廉教育和不斷嚴厲懲治外,更爲重要的是要加強政府行政行爲制度建設,把政府的行爲限制在法律的範圍之內。同時,要加強市場的培育和建設,形成公開性和透明度很高的市場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腐敗的根源。

4、出現貧富兩極分化日益擴大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生產關係的調控,多種經濟成分發展和分配製度的改革,沿海與內地之間、城鄉之間、不同行業和所有制之間,個人收入差距都有不斷拉大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爲國家的傾斜政策以及在這新舊體制轉型時期,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和政府調控機制不健全造成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會引發許多社會和政治問題,不能熟視無睹。政府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應當大有作爲。( 1)在縮減沿海與內地收入差距的問題上,國家應着力調整沿海與內地的生產力佈局和政策舉措,擴大對內地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投入,使內地經濟儘快在發展起來。( 2)在縮減城鄉差別與工農差別的問題上,根本的出路是深化農村改革,包括耕地使用制度、農業服務體系、農業內部結構、農產品價格、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產權制度、農副產品流通體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時要增加政府財政對農業支持的強度,包括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對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的支持,以促進農業生產不斷增長,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的不斷縮小。( 3)在縮減不同行業和所有制之間個人收入差距的問題上,政府應儘快建立起切實有效的、易於操作的調節機制與法規,並儘快建立起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5、精神文明建設出現嚴重滑坡。

隨着我國市場化進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民衆的思想意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有接受進步的新意識新觀念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下降,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嚴重滑坡。這是廣大羣衆反映的熱點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由於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我國國門大開時機加緊了思想的滲透;二是由於市場經濟本身帶有自發性、盲目性的弊端,易於誘發人們的物質慾望、投機心理與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易於引入等價交換的原則,傳統道德受衝擊,新道德體系又未建立起來,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滑坡現象,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發生了變化,道德水準下降,反科學的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導致了社會治安的部分惡化,社會風氣的不正。這一問題事關改革成敗和社會主義的風貌,不容忽視。精神文明建設作爲社會主義建設的兩大目標之一,要確保其爲物質文明建設即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我們必須加強這方面工作。使馬克思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重新在一切領域、陣地恢復統治地位,同時大力弘揚優良的傳統道德,並儘可能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新道德體系,以規範人們在新形勢下的行爲。

五 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的偉大抉擇,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闢了道路、創新了理論。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從1978 年啓動到今年, 已經走過了30 個寒暑春秋。30 年來, 在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 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並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經驗, 對於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篇二

黨的十三大、十四大、xx大、xx大都對改革開放作了重要闡述,對指導改革開放發揮了重大作用。黨的xx大對20xx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作了大跨度的回顧總結。黨內外普遍認爲,這一回顧總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要聯繫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聯繫我們各自的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着重領會和把握黨的xx大集中論述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領會和把握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質,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在黨的xx大報告醞釀和準備階段,中央就提出,明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週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歷史時刻,黨的xx大有必要對改革開放進行系統回顧總結。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總結好了,對於深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提高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萬衆一心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不懈奮鬥,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黨在上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鄧小平同志曾經說,“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着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把改革的目的說得很透徹、很深刻。

黨的xx大把改革開放的目的概括爲三句話: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表明,通過這場偉大革命的洗禮,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前進潮流,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我們黨昂首闊步走在了時代前列。關於改革開放的性質,黨的xx大也說得很清楚,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就是說,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決不是要改掉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實現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統一,就在於我們既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決排除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干擾,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前進。

黨的xx大鮮明地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等等。對於這些重大論斷,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這裏,我想重點講一講黨的xx大總結的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黨的xx大把這“十個結合”定性爲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這是很有政治分量和理論內涵的。“十個結合”生動闡明瞭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是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如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如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其中,前三條是管總的,揭示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第四條到第七條,分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真諦;最後三條,則強調了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社會政治穩定、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對改革發展的保證作用。

第一個結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強調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於我們既沒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發揮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

第二個結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強調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於我們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教育和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辯證關係和重大意義,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動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穩了,併成爲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

第三個結合,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強調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於我們堅持了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依靠人民,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得到人民充分信賴和擁護,始終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第四個結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強調我們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時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實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

第五個結合,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爲改革開放提供製度保證和法制保障。

第六個結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七個結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高度重視通過提高效率來促進發展,又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實現社會公平來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以人爲本,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重點,着力發展社會事業,着力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第八個結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高度珍惜並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鬥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終站在國際大局與國內大局相互聯繫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九個結合,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大力推進改革發展,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爲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第十個結合,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緊緊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推進黨的建設,又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羣衆基礎,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黨始終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總之,這“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和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得來的,是我們黨極爲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必須牢牢記取、堅持運用,並在新的實踐中繼續加以豐富和發展,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篇三

歲月流金、時光飛逝,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走過了30個春夏秋冬。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譜寫了一曲曲中華民族可歌可泣、頑強奮進的壯麗凱歌。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脫貧致富、逐步實現小康社會的30年,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取得舉世矚目輝煌成就的30年,是中華兒女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昂首邁進的30年。撫今追昔,歷經煙雲變幻、風雨洗禮,祖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踏上了一條經濟飛速發展,軍事彰顯鋒芒、社會制度日臻完善、綜合國力迅猛攀升的道路。面對巨浪拍岸的複雜國際形勢,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深刻反思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形成了一整套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萬噸巨輪處亂不驚,破浪前行,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社會建設更加快步,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一、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令人震驚

(一)、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自鴉片戰爭以來1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中華兒女救亡圖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波瀾壯闊的奮鬥史。在這16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中國人民先後作出了兩次重大的歷史選擇:第一次是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鬥爭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第二次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鮮明提出和不斷深入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實踐中,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當代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xx年的20xx多美元,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20xx年,我國的GDP超過20萬億元,居世界第四位;對外貿易總額1760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到20世紀末,我們就已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二)政治建設強基築魂

回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中國人民爲爭取民主進行了百折不撓的鬥爭和艱難探索,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真正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人民十分珍惜並堅決維護這來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由於國情的不同,各國人民爭取和發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國情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新中國成立後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實行有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民主。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這條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中國人民不僅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而且正在逐步實現把國家建設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同理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正在不斷健全、完善和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與時俱進,不斷呈現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領導人民進入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新時期。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成爲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共識和前進指針。

3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顯著增強,司法民主體制建設不斷推進。國家領導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監督制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不斷加強,以憲法爲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三)文化建設快速發展

黨的xx大報告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物質生活改善後人民羣衆對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大部署。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近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這在客觀上要求文化有一個大發展大繁榮。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文化建設雖然也取得巨大成就,但總體實力和總體水平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迫切需要。進入新世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文化的支撐,這已經成爲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文化產品與服務已作爲獨立的貿易形態,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文化領域已成爲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

(四)、人民生活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人們能從生活的變化中真切地感受到。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一項項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寫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傳遞到田間地頭、千家萬戶。xx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近年來,全國財政僅用於衛生的投入增幅就很大。同時,國家努力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彌合城鄉衛生資源分配不均。20xx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已覆蓋4億多農民。 爲促進教育公平,國家免除了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活費,使得農村1.5億中國小生的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

爲穩定房價,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其核心是優化住房結構,大力發展中小戶型的普通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國家將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爲住房建設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xx”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範圍將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黨的xx大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就業問題的新政策。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戰略決策是,確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社會地位,爲民營經濟支持就業掃清了所有制方面的障礙。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服務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爲擴大勞動力市場需求開闢了更寬廣的空間。各級政府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併爲此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大膽探索。社保參保人羣不斷增多,覆蓋面不斷擴大。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農村社保體系已經“破繭”,無數農民破天荒頭一回拿到了養老金,報銷了醫藥費。

這些令人喜笑顏開的變化,不禁使我們想起近年來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反覆提及的一句話: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五)、社會和諧穩步推進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爲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爲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黨的xx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和平、發展、合作成爲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

黨的xx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xx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爲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公司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羣衆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黨的xx大,提出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係,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於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髮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就使和諧社會建設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二、改革開放經驗彌足珍貴、值得弘揚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科學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科學把握當今世界的國際形式和時代特徵,科學總結國內外建設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經驗,科學認識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動實踐以及最廣大人民共同願望之上開創出來的,其科學性,真理性已經爲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所證明,因而成爲我們的必然選擇。

中國特色理論體系是在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薪火相傳、接力推進中充實完善的。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了這個體系的新境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反覆出現,內容不斷開展、思想不斷深化、體系不斷完善。一方面,紮根實踐的沃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創立起來的,即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如實及時地反映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的發展變化,對人民羣衆創造的新經驗進行抽象概況,從中尋找發現規律,昇華爲科學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從實踐發展的需要出發,用不斷創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做出科學回答,對改革開放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進行深入剖析,對人民羣衆中的思想困惑給予合理解釋,由此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成功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即始終站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徵,準確反映時代要求,合理引導時代潮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位一體格局到四位一體格局,從又快又好發展到又好又快發展,從全方位對外開放到融入經濟全球化等新思路、新舉措,都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實踐在發展,創新在推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我們必須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堅持的基礎上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當代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