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2W

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 篇1

近期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帶領下,我們學習瞭如何適應“新 常態”。官場的“新常態”對於我們基層人員的從政品德和行爲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狀態不是一陣風,因此要對新常態充分 認識,堅定信心,不應該抱觀望和應付的態度。 “新常態”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之所以說是“新常態”, 就是說這種狀態不是一陣風。這種“新常態”,將是領導幹部從 政新的基本環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對領導幹部的基本的底線,不 能違背和僭越。當然這種“新常態”也是會變化的,但是其變化 只能是對領導幹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確,而絕不是相反。

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精選5篇)

現在仍有少數人對於這種“新常態”持猶疑、觀望、猜測的 態度,認爲中央這樣的嚴要求不可能持續太久。這種判斷一方面 是出自於以往的所謂“經驗”,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利益關係而懷 有一種不切實際的願望,其實這實在是低估了中央的決心和勇 氣, 也沒有認識清楚信息化時代人民羣衆高度的反腐朽積極性和 中央堅定的反腐朽部署之間的緊密互動、互相促進效果。 實際上,清楚的事實正擺在面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以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全面徹底地治理腐朽的頑疾, 既抓“蒼蠅”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設,既把腐朽分子關進監獄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樣的反腐就絕對 不是選擇式、運動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國的政治生態沒有 一個完全的改觀,“新常態”沒有完全穩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 這方面的推進是絕不會停止的, 何況這已經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 和絕大多數領導幹部堅定的支持。

反腐朽帶來的官場“新常態”,切切實實地向領導幹部們提 出了新的要求。權力行使要有明確的邊界和規則了,監督無時無 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領導幹部私下裏感慨現在工作不好做了,因 此出現了消極應付的現象。 這種不作爲心態正是對官場 “新常態” 不適應的典型表現。當然,在官場“新常態”下工作確實要求高 多了,所以暫時有所不適應也還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態度 要不得。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作爲領導幹部, 應該善於從長遠看問題,並且善於從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 黨和人民要求之間的差距, 及時調整心態, 儘快學會在這樣的 “新 常態”下開展工作,實現自己的“轉型升級”,爭取在新的條件 下、按照新的標準要求,有更大的作爲。

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 篇2

最近,看了幾個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材料,發現他們在反思抓基層黨建存在不足時都提到“缺乏創新精神,不能適應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新常態”。

去年5月份以來,多次就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出重要論述。黨的基層組織是團結帶領羣衆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鬥堡壘,新常態下,基層黨建工作如何緊跟這一變化、適應這一形勢、落實這一要求,在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爲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新常態下要構建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就要有創新思路,加強和推進基層黨建工作上新臺階,充分發揮其推動發展、服務羣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起碼做到“三新”。

首先,要把握好新主題。黨的xx大提出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對基層黨組織功能定位的深化,是新常態下基層黨建工作思路的創新,也是提高基層組織戰鬥力的有效途徑。所以,我們抓基層黨建,要走實走穩羣衆路線,把工作重心轉到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羣衆、服務黨員上來,使服務成爲基層組織建設的鮮明主題。

其次,要緊扣新理念。新常態下基層黨建工作要出新,必須樹立新理念。應對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敢於打破慣性思維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把握新特點,尋找黨建工作與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把創新的調研成果放在實踐中試驗,不斷改進和完善;尋找新突破,圍繞黨建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尋求突破口,攻堅克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謀求新作爲,把目光放得更長遠,把黨建工作的各項戰略決策轉化爲具體目標、具體措施,成就新作爲。

第三,要樹立新形象。作風建設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作風問題的突出表現就是“四風”問題,“四風”是違背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羣衆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羣幹羣關係的重要根源。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作風建設作爲主要任務,有效遏制了“四風”蔓延,但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必須實行黨員紅色崗位責任制,公開黨員服務承諾與舉報電話,加強對黨員作風的考覈。以促進黨員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的增強,優化服務質量,發揮模範效應,使黨員自身的形象在服務對象心中亮起來。開展只有黨員才能參加考評活動,從而形成黨員榮譽激勵機制,盤活黨員“存量”,促進黨員作用的不斷“增值”,更好地推動基層各項工作。

新常態下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只有抓實、抓細、抓新,才能適應新常態發展;只有常抓,我們的基層黨建工作才能思路會更開闊,工作領域會更豐富,工作效果會更符合時代要求和黨員、羣衆的需要。

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 篇3

按照縣委統一安排部署,縣醫保辦在全體幹部職工中開展爲期一個月的“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集中學習教育活動,通過進一步加強幹部職工特別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教育,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帶頭表率作用,切實提升醫保工作作風,樹立醫保服務新形象。

一是成立以主任許任組長,副主任陳卉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爲成員的“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集中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負責全辦學習教育的組織實施和督導檢查工作。

二是制定學習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和學習計劃,切實做好規定內容的學習,把開展“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集中學習教育與貫徹落實市委x屆xx次全會、縣委xx屆x次全會和縣“兩會”精神結合起來,與醫保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從嚴執行黨規黨紀,嚴肅工作紀律要求,狠抓作風建設,切實提升黨員幹部自身素質和思想意識,努力提升醫保窗口服務形象。

三是結合個人自身實際和工作職能,嚴格按照“七查七看”要求,集中查找理想信念、能力素質、精神狀態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三新”要求的突出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全面落實集中學習教育活動,確保活動落到實處。

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 篇4

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就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爲。抓經濟發展更要這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大勢”何在?三個字:新常態。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回答了新常態怎麼看、新常態下怎麼幹兩個重大問題,明確了“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xx年經濟工作“適應新常態,樹立新理念,培育新動能,再上新水平”的總體要求,“四新”駟馬齊發,“新常態”一馬當先,這與中央精神一脈相承,體現了對發展形勢的冷靜分析與科學研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發展經濟先要磨礪哪件“工具”?我們說,是思想武器,即對新常態的深入認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理念。對新常態從認識到適應再到引領,是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認識是先導;看準了,才能發力把握,把握住,才能因勢利導。

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反映。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必然引起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我們的思想觀念與之相適應。對於新常態,是深入認識、主動適應、帶動引領,還是失之膚淺、流於表面、走走停停,抑或抱殘守缺、患得患失、逆向而行?這不僅是對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檢驗,更是體現進取意識、擔當精神、爲民情懷的大問題。簡而言之,認識早、理解深,自然適應快、贏主動,要旨就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以提高質量效益爲中心,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工作重點轉變。

認識新常態,需要辯證看待困難挑戰與優勢機遇的關係。毋庸諱言,從經濟增長、動力支撐、資源要素等方面看,新常態下我們將面臨一道道繞不開、躲不過的關口,這是遵循客觀規律的客觀存在。發展進程中,不存在沒有阻力的真空,也找不到沒有冷熱交替的恆溫環境。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向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邁進,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改革創新,攻堅克難,闖過這些險關要隘。更何況我們完全有這樣的能力與條件。底氣從何處來?來自我們的優勢和機遇。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並未改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天津“”收穫的物質成果、精神財富和民心民氣,爲今後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面臨“五大戰略疊加”歷史機遇吸引更多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效應,面臨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而拓展的擴大開放與國際合作空間,面臨中央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爲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拉動增長帶來的政策利好……優勢與機遇融合聚變,天津發展大有可爲。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主動作爲,就一定能夠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鄉鎮幹部學習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爲心得體會 篇5

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經濟是基礎,政治(軍事是政治的特殊表現)是上層建築,政治要服務經濟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對立與統一不斷變化的發展過程。

新常態經濟理論是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而經濟的發展又保證了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穩定與欣欣向榮。中國宏觀經濟呈現出幾個新現象:一是隨着GDP增速逐步回落,CPI卻保持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整體性通縮;二是隨着GDP增速跌破8%的水平,就業水平並沒有惡化,反而在服務業的不斷髮展中有所改善;三是很多金融企業的財務指標依然不錯,但總體金融風險卻在持續上揚。傳統的週期理論和發展理論都不能很好解釋這三大現象,但潛在經濟增長理論與結構理論的新發展卻能夠充分說明這3個新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主導因素不是傳統的總需求不足,而是潛在增速的回落,不是傳統的週期性波動,而是結構性的趨勢下滑。

“新常態”一詞並非中國的首創,但過去提出的“新常態”是被國際輿論用來形容爲危機之後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而提出的“新常態”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20xx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到了20xx年5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全面系統的闡述了中國經濟將依靠“新常態”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總方針。爲此希望中國哲學界深入學習積研究“新常態”理論體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