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作業評價改革經驗交流會學習心得體會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4.36K

2019年6月4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心校組織的國小數學作業評價改革經驗交流會的活動,這次會議有三項內容:一是觀摩了上海虞怡玲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二是中心國小三年級二班的數學作業展覽,三是聽取了《國小數學作業評價改革經驗交流》的報告。通過這次學習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現總結如下:

國小數學作業評價改革經驗交流會學習心得體會大綱

虞怡玲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突出了數學思想方法這條主線,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原有知識基礎入手,通過學生實踐體驗、尋找規律、主動探究,歸納總結數量關係,拓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過程中體驗、感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教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突破傳統,立意精準。

植樹問題走進課堂,作爲數學拓展內容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走進傳統的解題訓練上,學生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體驗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棵數”與“段數”以及“總長、段數、段長”之間的關係,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棵數=段數+1”、“棵數=段數-1”“棵數=段數”的結論,而不知其中緣由。這堂課虞老師避開了就題解題,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爲學生搭建探究的“腳手架”,在剪繩子過程中,“生成畫圖、找規律、推算的方法框架”,這樣設計的目的讓學生感悟到方法比單一解題更重要的思想,爲學生的後繼學習起到橋樑作用。

2.引導得法,學得主動。

虞老師精確簡練的數學語言表現了一名優秀數學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內在素質,表述準確、重點突出,引導得法,教學有序才能使學生學得有效。課一開始虞老師由遊戲“剪繩子”、成語“一刀兩斷”引入,然後又巧妙地替換其中的一個字,變成了“一刀兩段”,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爲學生自主解決植樹問題提供了探究問題的“腳手架”。接着,虞老師揭示不同的情境,提出了開放性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實踐中,通過“畫”、“找”、“推”的方法,發現其中各種不同植樹的規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虞老師注重逆向思維的訓練。教師合理應用教學資源,通過求天地廣場上6根盤龍柱之間的距離,在學生知道“總長÷段長=段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解決逆向思考“段長×段數=總長”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加以分析,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數學知識模型,達到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目的。

3.設計新穎,印象深刻。

一節課,給學生留下什麼記憶往往是這節課成效的反映。虞老師的這節課設計新穎,利用“俗語”凸現主題,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使學生對“一刀兩斷”、“五指四空”來一“以小見大”推算一般的數學問題的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課需要設計者圍繞三維教學目標、確立一個主題,貫穿一條主線——

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國小數學作業評價改革經驗交流》的報告,數學評語字裏行間讓每個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着理解、信任、友愛、尊重等美好的人類情感,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一、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差異特點寫評語。

面對一個個各方面都存在差異的學生,老師除了對作業的數量和內容實行分層外,更注重對學生的作業實施分層評價。對作業的評改不是隻停留在判斷正誤的基礎上,更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體現了人文化的教育。對待性格外向的孩子,在批語上老師除了直接指出錯誤外,還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再讀評語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對於性格內向,心理承受力差的學生,老師則區別對待,評語則委婉而且帶有鼓勵性的。老師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每一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成功慾望,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品嚐學習數學的樂趣。真正實現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的教學理念。老師的做法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認識到數學評語的真正目的不是讓學生知道“我做得不錯,而是我會做得更好”。

二、針對不同孩子的學習特點寫評語

老師在批改作業時,不但留意學生解題正誤同時,更注意發現學生思維的盲點。針對不同的錯誤、習慣給予適時的精妙之語,給學生以點撥。在教師的溫馨的評語提示中,學生學會了反思自己的習題,學會客觀分析錯題的得失,也學會了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一天天走上了發展的正軌。對作業正確率高的學生批語,老師的批語除了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由於粗心而引起的錯誤,老師首先要肯定其長處,增強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改正缺點;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老師就藉助評語不斷地給學生以暗示、引導,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作業首先是正確,其次纔是速度”,“一個人書寫如同一個人的臉面,一定要注意整潔”。這樣短短的幾句話,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曹老師的評語帶給學生的,是一份溫馨、冷靜、思索和激勵。

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