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2W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

“兩個孩子一落水之後,我就看到他,從大約一百米的地方飛跑過來,跳到水裏去救那個娃兒”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精選23篇)

目睹了事發全過程的王顯才說,王紅旭把一個女孩救起來了,又去救那個男孩。

“如果當時他放棄救那個男孩,他一定存活得下來,但是我看他一直沒有放棄”

多虧了王紅旭老師,兩個孩子才得以倖存,王老師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警示,就是暴露出來的這個問題——未成年人的防溺水安全教育!

隨着氣溫逐漸升高,未成年人溺水等安全事件進入高發期。

很多學生經受不住水的誘惑,會三五成羣的到泳池、河邊或一些開放水域游泳、玩耍,從而造成安全隱患,學生的'溺水事故進入高發期。

這就對教育部、學校、家長等社會各方面,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容忽視!!!

王紅旭老師,救人英雄,一路走好!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2

日前,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用光輝的一生生動詮釋了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有的樣子。身爲教師,他傾囊相授,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身爲學者,他紮根稻田,致力水稻遺傳育種研究;身爲黨員,他無私奉獻,將畢生積蓄和遺體都無償捐獻給了科研和教育事業。

從“布衣院士”盧永根到深藏功與名的老兵張富清,從“環衛天使”李萌到“吃虧”書記李連成,他們的身上閃耀着同樣的光輝,傳遞着同樣的力量。

向榜樣看齊,要以人爲鏡。榜樣是一個標杆、一面鏡子,以榜樣爲鏡,能夠反映出榜樣的優秀品質,正視自己的不足。廣大黨員幹部要從榜樣的身上看到身爲優秀黨員的標準,明白正確的是非得失,堅定個人的理想信念,增強自己的使命擔當,從榜樣身上受到的感染鼓舞轉化爲幹事創業的動力。

向榜樣看齊,要以德爲鄰。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每一個先進榜樣身上都有着相似的精神品質。他們公而忘私,所以在其他人避之不及時勇敢站出來挑起重擔;他們堅定執着,所以能將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克服常人看來不可能做到的挑戰;他們乾淨忠誠,所以能始終不忘爲人民服務的初心,牢記爲黨和國家奮鬥終身的使命。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榜樣身上的優秀精神品質,激發心底的道德情懷,釋放強大的正能量。

向榜樣看齊,要以史爲鑑。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既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又植根於中國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了無窮無盡的先賢人物,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廣大黨員幹部要回望歷史、銘記歷史、見賢思齊、珍惜當下,更好的把握和創造未來。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3

紮根黑土地,他帶領團隊從零起步、艱難探索40年,爲中國的萬里海疆修築了一道“海上長城”。9月2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在社會中引起熱烈反響。“時代楷模、薪火相傳”“這纔是我們應該追的星”……網友紛紛留言點贊。

40年裏,劉永坦的團隊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成爲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建立起一支雷達科研“鐵軍”。從理論原始創新、到建立雷達站、再到實現裝備,這支“雷達鐵軍”追求卓越,始終堅持把重要的事幹到極致。

爲了國家的需要,他們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場埋頭苦幹,一待就是幾個月。爲了國家的需要,他們在環境惡劣的廢棄民房裏揮汗如雨,常常通宵達旦。40年裏,劉永坦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硬是把冷板凳坐熱,爲中國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4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力量是石,可以敲出星星之火;這力量是火,可以點燃熄滅的燈;這力量是燈,可以照亮夜行的路;這力量是路,可以帶領我們走向黎明。今天我要說的榜樣就是黃文秀同志。

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她是20__年廣西優秀定向選調生,曾任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泥村第一書記。今年6月1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讓她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了。黃文秀身上閃耀着爲理想而奮鬥的光芒,她用短暫而美好的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她的人生選擇。作家路遙在《人生》中曾說過,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尤其是在人年輕時。是的,青年人的選擇對於一個人的人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黃文秀的選擇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典範。黃文秀畢業後,面對繁華都市的多種選擇,她仍然堅持內心最初的想法,放棄繁華都市的工作機會,毅然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投身於扶貧事業中。在她風華正茂的年紀,她選擇泥濘,告別繁華;在她青春正盛的歲月,她選擇紮根基層,反哺家鄉。這種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的選擇,是我們每一位青年人的榜樣。

她的工作態度。懷着建設家鄉的初心,黃文秀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面對羣衆的不信任,不理解,她沒有放棄。她每天走訪入戶學習方言,積極向羣衆靠近,整天飛奔于田間地坎、各家各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付之於行,她用真誠打開百姓的心扉,用行動贏得百姓的信任。黃文秀白天遍防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晚上研究扶貧政策,制定脫貧方案。作爲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貫穿於她整個扶貧道路。正是這種“說了算,定了辦,只要不死一直幹”的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讓黃文秀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困難踩在腳下,全心全意的爲老百姓服務。

她的人生追求。黃文秀曾說:“做人要有價值,不能光爲自己活,還要爲民族、爲國家活!”她始終將個人的成長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將個人追求同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把“小我”容於“大我”之中,她的一生短暫卻璀璨。不忘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爲自己認定的事業甘於奉獻自己的一切,這便是黃文秀的人生追求。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5

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盧永根不得不長期住院。“我倆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他要繼續堅持下去。”他的夫人徐雪賓說。住院後,87歲的盧永根主動向華農農學院黨委申請成立病房臨時黨支部。20__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來源:光明網)

20__“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上給盧永根的頒獎詞是: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您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盧永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一輩子爲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甚至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捐獻用來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他不忘初心,把一生都獻給黨和祖國!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檯燈。盧永根不單純地追求所謂的舒服,更注重建立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平時他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覆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他將畢生心血傾注於農學研究事業,長期奮鬥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

捐贈時慷慨,生活中節儉。他在擔任校長期間,不搞特殊化,乾乾淨淨做人,清清白白從政,這樣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人成爲了最年輕的革命者,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還貢獻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我們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的“布衣院士”!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6

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並追授爲“時代楷模”。一時之間,他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廣爲流傳,他的事蹟在街頭巷尾爭相傳頌,他的精神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涌動。一生時光獻給了科研事業,終身積蓄贈給了教育事業,遺體無償捐給了醫學事業。追憶盧永根工作生活的點滴片段,有一種穿越時間的力量,讓人感動、敬仰和銘記。

他是深耕稻田的“老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祖國故,兩者皆可拋,”盧永根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一名淳樸“香港仔”的熾熱“中國心”。也正是對這份初心的堅守,他用生命照鑑水稻遺傳的無限未來,用腳步丈量祖國野生稻種未知領域。一根柺杖、一頂草帽是他工作的“標配”,即使年逾古稀,也是一如既往耕耘在田間地頭。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歷經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盧永根蒐集了幾千份水稻種質資源,取得了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巨大成就,爲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桃李滿園的“花匠”。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作爲一名老師,他化作春風立德樹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碗裏的米飯吃乾淨”……暖心的言傳身教潤人於無聲;作爲一名教授,他化作春蠶悉心育人,六十個春秋誨人不倦,六十個冬夏諄諄教導,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三尺講臺;作爲校長,他化作春泥勇於護人,在職稱評定上破論資排輩的舊風氣、立素質晉升的新風尚,率先扛起了全國大學人才培養格局的新旗幟,當初破格晉升的“華農八大金剛”,如今有的已是國家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等。

他是淡泊名利的“布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面對名利,他誠懇推辭預將授予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的任職,因爲他割捨不掉奮戰一生的水稻事業;面對財富,他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給學校,因爲他夢魂縈繞奮鬥終身的教育事業。“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是盧永根寫在案頭的自勉,也是嚴於律己、公私分明的真實寫照。一句自勉之言,一生對標對照。慷慨的捐贈來源於他的勤儉節約,出行坐公交,吃飯擠食堂,衣服縫縫補補又一年,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範。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7

英雄,是民族的脊樑,是家國的精魂.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不管是漫長的革命歲月,還是新中國建設時期;不管是新時代的征程中,還是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

王紅旭同志,男,漢族,1986年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20__年8月參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區育才國小體育教師,入黨積極分子,一級教師。20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長江大渡口萬發碼頭段,兩名兒童溺水被衝入江水中。正在江邊遊玩的王紅旭同志,放下自己三歲的孩子,與其他市民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紅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傳遞給江邊的接應市民,再次轉身遊向已被江水衝遠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迴游中,耗盡全力將小孩推向接應人員。最終,兩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幫助下成功上岸,王紅旭同志因體力嚴重透支,被捲入江中漩渦,他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5歲。連日來,王紅旭同志的英雄義舉深深地感動着每一個人,他捨己救人的事蹟被廣大幹部羣衆廣爲傳頌,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告別悼念活動中,數千名羣衆自發前往送別、悼念.6月3日,重慶市文明委追授王紅旭同志爲“重慶好人”,6月4日,市教委、入黨志願書市人力社保局追授王紅旭同志爲“重慶市優秀教師”,號召全社會向他學習.

王紅旭同志在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讚歌,不愧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代表,是新時代教師工作者的先進典型,是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的學習榜樣。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動傳承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爲”的優良傳統,詮釋了人民教師‘大愛無疆”的高尚品格,踐行了大渡口人“大義渡口”的博愛情懷,用生命書寫了“上善之地、大德之城”的城市精神。爲貫徹落實關於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營造銘記英雄、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英雄精神,我區在全區廣泛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動。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要認真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學習他臨危不懼、見義勇爲的傳統美德,學習他正直無私、助人爲樂的優良品質,學習他舍已救人、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學習他樂於奉獻、敢於獻身的高尚情操。今後,在工作中,我要把學習英雄事蹟活動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當前全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培養良好的社會風尚。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8

萬里之外,剛剛輪換到位的中國第6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第一時間組織官兵觀看學習“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的先進事蹟。步兵營教導員熊軍說,醫院船走出國門,給世界帶來健康,傳遞和平,增進友誼。維和步兵營肩負着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要特別注重向醫院船學習,履行好新時代我軍的歷史使命,築就和平長城,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它是和平友誼的使者,強軍報國的楷模。”20__年,“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第二次到訪吉布提時,時任駐吉布提保障基地副兼紀委書記的米晉國曾參與了醫院船在吉的保障工作,親眼目睹當地華僑和民衆對醫院船的熱切期盼。“我們每一名海軍官兵都要奮楫爭先、中流擊水,爲建設世界一流海軍而努力。”海軍某部米晉國說。

在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某邊防團,醫院船的先進事蹟引起了官兵共鳴。過達阪、蹚冰河、翻雪山,剛從海拔3982米巡邏歸來的庫魯木都克邊防連上士柴斌斌通過4G網絡在手機上看到醫院船的報道。“我們邊防官兵一定要忠實履行戍邊使命,守好祖國的西大門。”柴斌斌說。

“和平不是一句口號,和平需要革命軍人通過艱苦實踐才能實現。”陸軍防化學院教授黃順祥長期從事核生化安全防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處理工作,他將相關技術“軍轉民”用於大氣污染防治,經過5年持續攻關,提出了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整體解決方案。“向醫院船學習,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爲和平更加努力地工作。”黃順祥說。

正在進行跳傘訓練的空降兵某旅女新兵們,利用往返機場和空降場的間隙,通過“兩微一端”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先進事蹟展開學習討論。入伍前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師的女兵薛璐珈說:“作爲一名空降女兵,我要和醫院船官兵們一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地面苦練動作夯實基礎,到空中大膽離機翱翔藍天,爲捍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圍繞“向醫院船學習,做獻身強軍實踐排頭兵”主題,武警河南省總隊漯河市支隊官兵深入展開討論交流,不久前剛領取醫師資格證的衛生員劉李寧說:“雖然我不能遠赴海外開展人道主義醫療服務,但我立足本職崗位,潛心研究醫學,可以爲身邊戰友服務。”

曾在南部戰區海軍服役的老兵鄢健頤在看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先進事蹟後留言:“海軍‘大白’太暖了!這就是真正的和平之師,她的每一寸甲板都寫滿愛的故事。”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9

盧永根自小家境優渥,隨着戰爭的到來,面對國家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19歲的盧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盧永根來到了廣州,跟隨丁穎院士從事稻作的科學研究,他用雙腳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餘份稻種和科研數據。盧永根從事華南農學院院長以來,鞠躬盡瘁,一直爲學校的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培養了一批學術骨幹和青年人才。盧永根自始至終堅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儉節約,蠟炬成灰淚始幹,爲熱愛的祖國奉獻了一生。黨員幹部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身上這股頑強不屈,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才能更好的爲人民服務。

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盧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峽谷、披荊棘、踏草叢,爲老百姓解決溫飽問題,是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幹部要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踏實肯幹,不畏艱難困苦,不搞形式主義,堅持羣衆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們的心中,真心實意的爲老百姓着想,解決與落實他們的難題與訴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盧永根院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都捐贈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選擇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的他反而將自己的積蓄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黨員幹部要嚴格執行中央的八項規定,不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檔禮品,要做到兩袖清風,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絕沒有好處就不辦事的陋習,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奉獻精神。盧永根院士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捐贈給了教育事業,還決定將自己去世後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與醫學教育事業,他爲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黨員幹部要堅守自己作爲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職,以集體利益爲重,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覺悟,爲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0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的先進事蹟在師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動力,能讓劉永坦院士櫛風沐雨地堅守在雷達試驗站?學習完劉永坦院士事蹟後,我得到答案,那便是黨和國家的需要。我已通過研究生支教團的面試,明年將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我想這是學習劉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詮釋吧。”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曲佳璐寫下感悟。

爲傳承以劉永坦爲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精神,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創新思維、領軍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20__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增設“永坦班”,由劉永坦院士領銜並擔任班主任。作爲首屆永坦班學生,高若瑜倍感驕傲和自豪:“劉永坦院士在風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學習,科學報國’的樸素理想,在科研與生活條件困難重重之時勇往直前攻克技術難題,爲祖國海防裝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時選擇向更高目標砥礪前行,在榮譽加身時捐獻獎金爲黨育人。他向我們詮釋,要做仰望星空、理想遠大的追夢者,做無畏困難、追求卓越的奮鬥者。”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1

20__年4月14日,雲南省科技扶貧示範推廣現場會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舉行。朱有勇給專家、企業介紹馬鈴薯收穫銷售的流程和標準。

院士代言一顆“神奇土豆”,曾引起媒體聚焦。

20__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

這顆“神奇土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

30多年來,朱有勇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爲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

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爲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重大獎勵18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我年輕,我來幹!”——一個大山裏的村寨,映射“農民院士”的初心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說拉祜話。)”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戶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說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說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戶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脫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脫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裏,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說,“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決了溝通障礙,朱有勇的這場攻堅戰纔算剛剛開始。一個個問題,在朱有勇腦海裏等待破題——

“瀾滄縣資源豐富,農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樣把這裏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這裏的資源最適宜發展什麼產業?”

帶着這些問題,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間地頭的脫貧經。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特長,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的發展措施,按下瀾滄扶貧“快進鍵”。

20__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在蒿枝壩組掛牌成立。

蒿枝壩組活動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這像是一個農民田間學校,在朱院士團隊帶領下,鄉親們一邊種田一邊學技術,樹立了科技致富的觀念。”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說。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脫貧!”

用科技力量戰勝貧困——對老鄉脫貧的牽掛,讓“農民院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首先要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麼?

發展產業並非易事。前些年,瀾滄縣曾大規模推廣種植核桃樹,竹塘鄉就種了7000畝。不料,核桃樹長得挺好,但是掛果很少。

有企業找上門來,想種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業勸退了,“中國花椒產地這麼多,這裏種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這裏的自然資源結合。”朱有勇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裏具備發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優越條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種,第二年三四月份收穫。“這個時候能產新鮮土豆的地方很少,瀾滄縣可以成爲全國最早上市的新鮮土豆產地之一,收購價格也比較高。”雲南農業大學教師黃惠川開始向村民作介紹。

“一畝地,一百天,一萬元。”專家們掰着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

20__年冬天,扶貧隊員找上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土豆。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裏撒了油菜種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組幹部,一起在蒿枝壩組的100畝地裏,搞起了示範種植。

20__年春天,示範基地迎來豐收。通過測產,最高畝產4.7噸,平均畝產3.3噸。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土豆收益近萬元。

消息傳到劉金寶耳朵裏,他決定拿出2畝地種土豆試試。再一年開春,他家地裏長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顆足足重5斤。

到了20__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把自家10畝地全部種上了土豆。

這一年,瀾滄縣冬季土豆已推廣種植3200多畝。

冬季土豆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科技成果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照進一個個村寨小院,“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20__年,朱有勇在竹塘鄉試種5畝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饋。然後,他開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規模推廣,20__年擴展到7300多畝。

據瀾滄縣林業部門調研,全縣有50餘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宜三七生長的有40餘萬畝。假以時日,林下三七有望成爲瀾滄縣一個支柱產業。

在科技扶貧助推下,瀾滄縣貧困發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從昔日深度貧困的“直過民族區”到今日“科技扶貧示範縣”的跨越,記錄着朱有勇這個“農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線攻堅。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臨近春節,村民家裏吃殺豬飯,都排着隊請朱院士。

大山無言,一石一礫皆是見證。朱有勇腳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個村寨脫貧發展的希望。

“蒿枝壩的花兒紅了”——培養1445名鄉土人才,只爲“農民院士”入黨時的承諾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2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院士。他入黨70年來,始終堅守信念、甘於奉獻,教書育人,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信念堅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他是何身份,黨員的身份永遠高於一切,2020__年初,由於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黨支部活動,爲了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他向組織申請,在醫院建立“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他在病牀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腳下才會有力量。我們都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樣看齊,把對黨的忠誠植入靈魂,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於清貧,甘於奉獻。20__年3月21日,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他們不但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但是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了他們半個多世紀。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捐贈時的慷慨與盧永根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我們要以盧永根院士爲榜樣,心懷家國,安於清貧,無私奉獻,爲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一生。

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堅持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對於留學的學生,他都會找他們談心,告訴他們學成之後要回到祖國,爲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是他對青年學生的告誡。他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自己工作的動力。幾十年來他一直初心不改,教書育人,這樣的精神和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盧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誠之心耕耘祖國大地。他安於清貧,無私奉獻,默默育得青禾,讓蒼生飽暖。他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爲中華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教育啓迪。他雖然走了,但是他可貴的精神卻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3

兒子上國小時,曾以“我的父親”爲題寫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爲每天早晨我起牀的時候,爸爸已經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還沒有回來。”

一年裏,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現場。在他的辦公室裏,放着一隻打包好的行李箱,“應急救援任務耽誤不得,我必須保持隨時出發的狀態。”

參與應急救援38年,他難得主動休兩次假,一次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有一次是做心臟支架手術。“要規律作息,減輕壓力!”手術後,醫生再三叮囑。

20__年6月,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時任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總工程師的肖文儒,火速趕赴現場。長時間疲勞加暴曬,他的血壓已經升高,感到頭暈目眩。“你的身體還能扛得住嗎?”從電視上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姐姐撥通了他的電話。但他就着涼水吃了幾片藥,還是硬撐了下來。

肖文儒的手機裏存滿了救援現場的照片,心裏始終惦記着羣衆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災害,肖文儒帶隊趕赴新鄉,連軸轉了12天。“爲了羣衆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過那麼多苦,只說這一句話,卻讓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職務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寫‘大’,這就是肖文儒。”談起老同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二級巡視員孫國建說。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4

張桂梅到了華坪縣中心中學,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沖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區的老鄉教育了她,她的行動也感動了鄉親。一次,一位僳僳族的家長來爲孩子交書費。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將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鈔票放在了張老師面前,滿是皺紋的臉不好意思地說:"就這些了啊──有了錢我還會送來!"看着這位兄長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邊揹着書包、臉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滿着求知的飢渴,張桂梅被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羣衆對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羣衆的需要就是老師的光榮使命。報名表上,大多數學生是僳僳族,還有其它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邊遠的貧困山區,家庭條件很差。來自永興鄉的一個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換洗,性格內向,總是呆呆地坐着,經常發出長長的嘆息聲。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潑與歡快,功課一門都不及格。於是,張老師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裏,慈母般地和她交談。終於,她流着眼淚向老師傾訴了壓在心底的祕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師,但因病早已去世,母親一個人辛辛苦苦支撐着我們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後怎麼辦?"張老師鼓勵她要勇於戰勝困難,表示一定會全力幫助她。張桂梅馬上翻箱倒櫃給她找了兩套衣服,還把丈夫最後一次給她留下的花襯衣拿出來給小姑娘穿上,並且幫她交了書費。姑娘生病,張桂梅掏錢領她去看病,細心的照顧和關心,使小姑娘激動地喊出了:"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慢慢地,這位小姑娘恢復了少女的天真與快樂。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一級的學校。一天早上,一個僳僳族族小男孩遲遲的不起來,用破被子把頭蒙上。張桂梅耐心地詢問,孩子才掀開了被頭,說他沒有錢吃飯了。張桂梅什麼也沒想,說:"你起來,我去給你拿錢。"回到宿舍,翻開自己的錢包一看,傻眼了:裏面只有二十元錢了!張桂梅沒有多想,都拿給了孩子。她對孩子說:"你先用着,我會想辦法。"從此,這位小男孩每個星期都得到張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國中學業。張桂梅的身體,早就是一部帶有重病卻日夜不停地在運轉的機器。

1997年4 月她就已經把醫院寫有:子宮瘤(腫瘤已經有五個月胎兒那麼大)的診斷書悄悄地揣進了懷裏。那時,她任四個班的課,還有四個月就要升學考了。學生們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爲自己住院而受到影響!有一次,張桂梅去上課,上課的鈴聲還沒響,幾個學生在踢罐頭盒子玩。突然罐頭盒子飛來,她無力躲閃,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當時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來。學生們嚇得趕緊把她扶起來:"老師,對不起!我們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卻說:"不用了,把我扶進教室,我們把這節課講完。"就這樣,堅持到7月,把學生送進了考場,張桂梅才住進了醫院。97年7月24日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結束後,醫生對她的姐姐講:常人根本無法想像她是怎樣熬過疼痛這一關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腸子都粘連貼到了腹後壁上!這疼痛是非常劇烈的。等張桂梅從昏迷中甦醒過來,醫生囑咐:"張老師,事業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請你今後多保重!"並要求她,最少也要調養半年後才能工作。可是,手術後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設的民族中學,擔任1個畢業班的語文、政治教學,還擔任班主任、學校婦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組組長。張桂梅的敬業風範,已經成爲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5

央廣網昆明12月1日消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60歲帶領團隊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帶領當地走上生態脫貧致富和綠色發展之路,也讓少數民族羣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20__年,朱有勇和他的團隊來到瀾滄縣蒿枝壩村時,看到當地自然的條件不錯,而村民卻過着貧窮的日子,連連感嘆。

朱有勇:擡着金飯碗要飯吃,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思想問題。

扶貧要扶智,五年來朱院士團隊不僅教授農民科學種地,還下決心讓羣衆從思想觀念上得到改變。每天早晨,朱有勇都會沿着蒿枝壩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漸漸地,不少村民也開始加入“跑團”。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點鐘都沒有人起牀,現在一個看一個的,老早老早就起來了。

精神面貌的變化,帶來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熱情。朱有勇團隊先後組織科技扶貧技能班、電商課程班等各種培訓,村民們積極參加。

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楊凱:中國工程院來了以後,我們解決素質性貧困有了一個突破口,老百姓生產生活技能和農業生產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6

“劉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四十年如一日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用心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通信工程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劉愛軍表示,作爲一線教師和基層黨支部書記,一定要傳承好劉永坦院士的艱苦奮鬥、家國情懷精神,以“時代楷模”爲榜樣,爲威海校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信學院電子工程系20__級碩士研究生於川淼認真觀看了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儀式,深刻感受到了劉永坦院士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堅定了將來以所學專業知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作爲哈工大學子,我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學習時光,努力練就過硬本領,以奮鬥放飛青春夢想,爲建設科技強國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7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生節儉樸素,被譽爲“布衣院士”。他始終發揚共產黨員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電視、舊鐵架牀,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盧永根院士的事蹟感動了許多人,在全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共廣東省委授予盧永根同志“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授予他“南粵楷模”稱號,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他“全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舉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這些還記得。中國人是守諾的,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宣誓,那自己要遵守。”當盧永根躺在病牀上接受採訪的畫面出現在大屏幕上時,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由於身體原因,盧永根未能親臨頒獎典禮現場,節目組專程到病房爲他頒發了獎盃。主持人白巖鬆連線採訪了盧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雪賓向現場觀衆展示了一張遺體捐獻卡,這是幾個月前盧永根要求爲他辦理的,卡片上面寫着:“我是一名捐獻遺體的志願者,我願在身後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爲振興祖國醫學事業而奉獻。”同爲遺體捐獻者,徐雪賓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作爲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作爲共產黨員,他捐獻遺體是最後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8

爲努力營造銘記英雄、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英雄精神,激勵全校教職工立足新階段、開創新時代,學校按照區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積極開展了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會上校長宣傳學習了王紅旭先進事蹟。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長江大渡口萬發碼頭段,兩名兒童溺水被衝入江水中。正在江邊遊玩的王紅旭同志,放下自己三歲的孩子,與其他市民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紅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傳遞給江邊的接應市民,再次轉身遊向已被江水衝遠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迴游中,耗盡全力將小孩推向接應人員。最終,兩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幫助下成功上岸,王紅旭同志因體力嚴重透支,被捲入江中漩渦,他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5歲。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紅旭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宣傳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着。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道德的力量和師德的溫暖。

會後,學校組織老師們以學年(學科組)爲單位開展了集體討論並撰寫了學習心得。作爲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同志爲榜樣,把學習成效轉化爲做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用模範行動踐行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爲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19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說每一名黨員幹部在脫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爲脫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爲《“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爲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衆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爲“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爲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爲祖國、爲人民、爲民族、爲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20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說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衛和平,保衛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同年,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21

在剛剛迎來110歲“生日”的華南農業大學,被芳草和綠蔭圍繞點綴的昭陽湖,是不少華農人最難忘的校園記憶。佇立着老校長盧永根雕像的院士廣場,就坐落在昭陽湖畔。雕像上銘刻着的“堅持實事求是,提倡獨立思考;不趕浪頭,不隨風倒;有三分事實,作三分結論”,是這位永葆初心、矢志奮鬥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他知道加入共產黨將意味着個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屬於黨、屬於人民,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他這樣想了,也這樣做了。盧永根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即便年過古稀之時,盧永根還是經常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前往山野之間,進行實地考察。20__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萬餘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他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共產黨員的純粹和崇高,他挺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他揚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輝旗幟。

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以盧永根同志爲榜樣,將“盧永根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勤奮學習,艱苦奮鬥,勇於開創,敢於擔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繼往開來、守正創新,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先鋒模範作用,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用專業知識和本領服務國家和人民,爲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奮力推動鄉村振興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22

在一幅名爲《恩師》的和平方舟主題國畫前,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

這是今年10月,爲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軍機關舉辦的“向海圖強——萬里海疆畫展”。

《恩師》描繪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軍醫與自己教過的一名留學生聯手,爲到訪國民衆診療的場面。女軍醫的原型,是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中醫專家李偉紅。作爲醫學交流的一部分,海軍軍醫大學每年都會接收一批外國留學生,他們像一顆顆友誼的種子,撒向世界各地。

走進和平方舟,兩塊古香古色的展板上依次排列着和平方舟到訪的43個國家和地區的旗幟。一面面國旗,輝映着這艘友誼之舟的航跡。

在和平方舟的會議室裏,擺放着一尊名爲“大團結”的黑木雕,這是坦桑尼亞總統贈送的。木雕上,幾十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寓意世界人民團結友好、共同發展。

20xx年11月26日,和平方舟圓滿完成爲期8天的醫療服務,準備離開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港,總統帶着木雕國禮專程趕來送行。他與每一位醫護人員握手,不停地說:“謝謝,中國老朋友。”

20xx年,委內瑞拉政局不穩。當年9月下旬,和平方舟依舊如期到訪。

得知和平方舟來訪,委內瑞拉全國歡騰。委海軍“葉庫阿納”號巡邏艦提前起航,頂着大風浪前出180多海里迎接。兩艦會合後,雙方官兵在甲板列隊,相互鳴笛敬禮。和平方舟官兵沒有想到的是,委內瑞拉還派出5架飛機,用高規格的編隊飛行來歡迎他們。

在“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陳洋陽看來,到訪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登上和平方舟是莫大的榮耀,但更讓他欣慰的是,和平方舟給患者尤其是兒童帶來了希望和歡樂。他說,許多孩子接受治療後,不僅擺脫了疾病困擾,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20xx年10月,和平方舟時隔3年再訪格林納達。55歲的威廉登船就診時,手中拿着一張發黃的卡片。這是20xx年和平方舟首次來格林納達進行醫療服務時,威廉前來就診的登記卡。

當年,威廉因意外造成膝蓋韌帶損傷,在和平方舟上進行了關節穿刺抽液治療。腿傷康復的威廉有一個念想,就是有一天能有幸再見到和平方舟時,當面說一聲謝謝。骨科醫生付奇偉聽後很感動,又爲威廉做了一次檢查。

和平方舟戰士郅東亮忘不了,在塞拉利昂,他陪同醫護人員到社區巡診時,一名當地青年拿着烤好的木薯追着他們跑,大家以爲他想賣木薯,就問多少錢,他說“Chinese,free”(中國人免費),說完把木薯塞到大家手上轉身跑了。

時任和平方舟船長章榮華忘不了,在瓦努阿圖,和平方舟結束訪問離開時,當地民衆爲表示祝福和感恩,拿着紅布往官兵身上裹,舉着花環往大家頭上戴。和平方舟鳴笛起航,他們又駕着小船追着跑,邊唱歌邊向大海里撒花。

和平方舟軍醫蔡金輝忘不了,在肯尼亞,和平方舟緩緩駛離時,碼頭上突然出現一支插着五星紅旗的摩托車隊,他們時而疾馳鳴響喇叭,時而拼命揮手致意,車隊足有1公里長。

“你的手術太棒了,我給你打滿分。”面對美國海軍“仁慈”號醫院船海上醫院副院長維勒的讚揚,剛走下手術檯的和平方舟外科醫生張劍微微一笑。

20xx年7月20日,正在“仁慈”號駐船見學的張劍,擔任演習模擬腹部槍擊傷員搶救手術主刀。在美方外科醫生、麻醉師等6名助手的配合下,張劍迅速完成模擬臟器腹腔探查、脾出血控制、污染處理、臨時關腹等步驟,被演練評估組一致評爲滿分。

與此同時,在和平方舟上,來自“仁慈”號醫院船的康復理療師勞拉·瑞貝爾,正在向中醫醫師付本升討教“幹針”在康復治療中的作用。

互派3批各6名醫務人員到對方的醫院船進行爲期10天的工作體驗,這是和平方舟與“仁慈”號深入交流的一種方式。

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和平方舟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航道上,譜寫着一曲曲至真至誠的大愛之歌,收穫了一串串彌足珍貴的人間友誼。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心得體會2023年 篇23

強烈的憂國意識和深厚的科學素養,讓還在英國留學剛剛打開視野的劉永坦,決心徹底改變我國對海探測的落後局面。然而,這一探索在當時面臨着巨大挑戰:一是高頻波段的散射和傳播特性與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標探測面臨的外部電磁環境遠比微波雷達複雜,現有常規雷達理論與技術無法適用。二是我國新體制遠距離探測技術完全空白,國際上亦處於探索起步階段,沒有任何理論和技術可供借鑑。1982年初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爲了迅速形成整體方案,劉永坦帶領團隊,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熬出了一份20多萬字的對海探測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業部在哈工大舉行了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成果鑑定會並給予高度肯定。從此,新體制雷達從預研項目被列爲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在理論突破的基礎上,劉永坦院士帶領團隊迅速開展艱苦的實驗驗證,突破了系列關鍵技術,在威海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部新體制遠距離雷達實驗系統,全面驗證了遠距離探測理論體系和方法。這對於八十年代的中國、對當時全球對海探測領域,都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劉永坦院士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爲總體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優勢單位聯合攻關的新體制雷達“國家隊”,在國際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創方法,實現了海空多類型目標高概率、高穩定同時探測,成功研製出我國首部新體制遠距離實裝雷達,使我國成爲極少數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製技術的國家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