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5W

口語表達傳遞信息迅速,是應用最廣泛的交際方式。現代社會通訊設備現代化,口語交際頻率高,瞭解別人,介紹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培養自己交際力,學習即席發言、演講、交談、採訪、討論、表演唱、辯論等幾種口語樣式,掌握必要的口語交際技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歡迎借鑑參考。

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

(一)語音訓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必須加強語音訓練。“聲乃氣之源”,發音的基礎之一是呼吸。響亮、動聽的聲音與科學的呼吸訓練是分不開的。演講者要善於掌握自己的發音器官,自覺地控制氣息。一般來講,採用胸膛式呼吸較好,這種呼吸是通過橫隔膜的收縮和放鬆來進行的,氣量大,能爲發音提供充足的動力。平日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練習,爲正確地吐字發聲打好基礎。

吐字發音要做到音節正確、準確,完全符合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戲曲藝術所謂的“吐字歸音”訓練,其目的就在於美化音色,使字音純正、清晰、響亮、圓潤,富有表現力。它要求發音時咬準字頭(即讀準聲母),吐清字腹(即讀清韻頭、韻腹)和收準字尾(即讀準韻尾)。“吐字”時,發音力量集中於“字頭”上,“歸音” 時要讀準每個音節的韻尾,即要求“到位”。總之,發音時要正確把握每個音節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演講者平日要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同時爲了做到語句流暢,乾淨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擇一些繞口令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斷,進行快口訓練,力求做到吐字準確、快速、流暢,快而不亂,語氣連貫,不增減詞句。

音量大小變化有利於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演講者要學會準確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變化。在情感激盪的地方,意思重複之處,音量要大些,反之則要不些。音量大不變化要自然、流暢,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音量大小變化也要恰當、適度,不能大到聲嘶力竟,也不能小得無法聽清。此外,演講者平時還要學會準確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運用規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點,多用來表示驚疑、歡樂、讚歎等情感;中音比較豐富多采,多用業表示舒緩的感情;低音則比較低沉、寬厚,多用來表示沉鬱、壓抑悲哀之情。這些訓練最好是通過朗誦進行。

科學的發音取決於科學的運氣,有些演講者時間稍長點就底氣不足,出現口乾舌燥、聲音嘶啞的現象,此時,只得把氣量集中到喉頭,使聲帶受壓,變成喉音。

(二)語調訓練

語調包括停頓、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語調訓練是口語表達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演講者應在這方面加強訓練。

1、抑揚

語調大體可分爲四種,即平直調、高升調、曲折調、降抑調。

2、頓挫

在口語表達中,停頓既是一種語言標誌,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一般分爲語法停頓、感情停頓和特殊停頓。語法停頓既能滿足演講者自然換氣潤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講的語句、段落層次分明。語法停頓一般用標點符號表示出來,按標點停頓,但有時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較長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份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也可作適當停頓。這種停頓往往是爲了強調某一觀點或突出某一事物。感情停頓是爲表達複雜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頓常常以拖長音節發音,欲停不停或適當延長時間來表現,並且常常輔之以體態語言,使感情表達得更加自然清楚。

一般來講,在列舉事例之前,略作停頓,能引起聽衆獨立思考;在作出妙語驚人的回答之後,稍作停頓,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講出奇聞軼事和精彩見解之後,在聽衆讚歎之餘,特意停頓,可加深聽衆印象,引起聯想;在話題轉移之際或會場氣氛熱烈之時,稍稍停頓,可加深聽衆記憶,給聽衆以領會抒情之機。同時,恰當的特殊停頓,也可以使演講者本身贏得調整情緒的時機。

3、輕重

在演講時,人們常常把某些詞語講得比一般詞語重些或輕些,這樣便能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若按聲音強弱劃分,重音可分爲輕讀型重音和重讀型重音。若按表現思想感情、內容重點或句子語法結構來劃分,重音可分爲感情重音、邏輯重音和語法重音。

4、緩急--弛緩結合

語速的變化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談話,每分鐘講大約120-150個字。演講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則聽衆難聽懂,二則也使人產生懷疑,認爲演講者怯場。因爲人們膽怯時往往語速較快。當然講話也不能太慢。太慢就顯得拉腔拖調,給人以愚笨、遲鈍、缺少教養的感覺。初次上場的演講者容易犯的錯誤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裏啪啦”,一個調子,一個速度。他們提醒自己“慢慢”後,又趨於慢得平坦,沒有變化。演講的速率不能總是“一嶄齊”,要做到急緩有致。

演講語速要做到快慢得體,緩急適度,快而不亂,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張弛自然,錯落有致。這樣,便能顯示出語言的清晰度和節奏感,使演講具有音樂美。長時間的快會“供過於求”,引起煩躁,聽衆不易全面瞭解內容,理解感情;太慢則“則過於求”,聽衆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提不起來。

5、節奏--起伏結合

對藝術來說,節奏是各種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變化。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一書中指出,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感情)的傳達媒介。據此分析,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鬆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規律、的節拍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常見的演講節奏有輕快型、持重型、平緩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爲了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強化中學生口語表達應成爲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中學生口語表達技能的訓練,從基本抓起,強化口語表達的基本技能。口語表達的基本技能訓練方法很多,就實際效果而言,不妨從生動自然的朗讀、流利通暢的話語、條理清晰的語脈三個方面加以訓練。

一、訓練生動自然的朗讀。

口語表達是朗讀技巧在生活中的運用,所以生動自然的朗讀技能可以爲準確流暢的口語表達打下堅實的技巧基礎。朗讀訓練有利於引導學生多做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訓練時可分三步走:一是從模仿入手。針對中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多讓學生聽錄音或教師的示範朗讀,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模仿,使學生反覆體味以增強語感。在停頓、重音、句調等重點語句處可給學生制定一些常用的朗讀符號,要求學生邊聽邊做標記,聽完後便讓學生模仿訓練,老師及時糾正學生在語調、語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二是在理解基礎上進行朗讀。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安排課文,把精講課文作爲學生進行朗讀的材料,把閱讀課文作爲學生進行理解朗讀的材料。可先讓學生對閱讀課文進行預習,對課文先理清結構、歸納主題,對內容進行理解、分析、體會、感受,在此基礎上再找幾個學生朗讀,先由全班同學討論並指出優缺點,然後聽示範錄音或教師作示範朗讀,最後再讓學生反覆練習,教師給以具體逐一輔導,如此反覆訓練,可初見成效。三是採用多種形式加以訓練。除了讓學生單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外,還可以把一些課文改爲廣播小品、故事、對話表演等,使學生能在起點較高的口語表達下進行訓練,用此方式訓練一段時間,待學生朗讀水平有一定提高後,可採用由小到大不同範圍各種朗誦比賽等形式,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二、訓練流利通暢的話語。

如果學生從小沒有經過口語表達的專業訓練,開始講話時由於緊張,難免會出現斷斷續續、辭不達意、語流不暢等現象。對此,教師可要求學生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對所講內容熟記於心,先達到背誦如流的程度,使話語通暢流利,開始儘管有背誦痕跡,但幾經鍛鍊後,學生便會增強信心,克服緊張心理,能比較自如地當衆講話,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講自己能說的話,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造成想說的氛圍。如講一段小故事、小笑話、奇聞軼事,或介紹一本書、一個人物等,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以此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訓練時內容不定,長短不拘,範圍不限。此階段訓練時,不要再死記硬背,也不要把要說的每句話都一一想出來,而是圍繞着所要講的內容去組織語句,把要說的話比較流利而且比較完整地講出來即可。每次訓練,教師都要進行評析,以鼓勵爲主,突出優點並提出改進要求,使學生練有所得。

三、訓練條理清晰的語脈。

在說話訓練初期,學生往往會暴露出缺乏條理的弊病,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順語言脈絡,以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方式。具體做法可先複述課文,以此作爲訓練這一環節的第一步。因爲清晰的語言脈絡來源於嚴密的思維,而課文均具有較嚴密的思維,富有較清晰的語脈,讓學生複述課文本身就是一種嚴密的思維訓練。有時可根據不同的課文在內容上作適當調整,打破順序重新組織再讓學生複述。複述時讓學生在頭腦中始終確立一個與課本相一致的思路,並緊緊圍繞這一思路去組織語言,把課文複述清楚。在此基礎上,可指導學生做口述提綱。提綱是語言組織的整體框架,對語言脈絡是否清晰起着關鍵性作用,訓練時可先指導學生給課文列提綱,並掌握列提綱的方法和養成列提綱的習慣,由此過渡到給自己要說的話列提綱,對條理不清、不合邏輯的,教師要給予及時指出並改正。說話時沿着所列提綱的思路去組織話語,此時所說的話清晰有序,條理分明。

以上口語表達的技能訓練,只是口語表達訓練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技能訓練,在中學階段可作爲說話訓練的重點,並進行必要的回覆循環,以此爲基礎再進入到高一級的口語表達等訓練階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