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念

來源:瑞文範文網 9.5K
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念
序言
在擔任公司高管的幾年間,我面試過數以百計的各個層面的員工,其中最讓我感到遺憾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質,甚至有的還是名校的畢業生,因爲不懂得去規劃自己的職業,在工作多年後,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爲了一份好一點的工作而奔波。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職業方向,就能夠在職業發展上走得更從容。
有一次一個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好像是學電子的,來應聘我們的公關企劃部部長。那小夥長得不錯,將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陽光,個人素質也很好。他研究生畢業後去了一家稍微有點規模的it企業,因爲他對於軟件的瞭解很不夠,就沒有做技術,而是從事管理,後來做到了總經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劃。工作5年後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點,他在公司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我在面試的過程中瞭解到,他之所以應聘我們的公關企劃部部長,只是因爲我們這個職位給的薪水還可以,而不是因爲他喜歡這樣的工作。後來我幫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質和職業興趣,如果選擇得當,幾年後應該有着很好的發展。但是我們公關企劃部部長的職位並不適合他,如果我們聘用了他,不但耽誤企業的發展,而且也會耽誤他本人的發展。我幫助他分析以後他恍然大悟,對我十分的感謝。後來他經過認真的思考及時修正了自己的職業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所以有時候沒有應聘上反而是面試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應該在哪個領域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幾年過去了,稀裏糊塗的換了幾家公司,回過頭來才發現,只是積累了不同行業、不同職能方向不成功地豐富經驗。而且據我觀察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爲似乎什麼工作都難不倒聰明人,他們就有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結果卻都是“蜻蜓點水”。一段時間以後突然發現,多種多樣的工作經驗並沒有給自己帶來沉甸甸的收穫,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專長、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局面。最最關鍵的就是他們永遠都難以結束低薪長跑,白白浪費了上天賦予他們的才智。
當然,和此相對應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點並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麼好得不得了的專業,甚至這裏邊還有大專和中專畢業的人,但是因爲他們的正確的職業發展之路,幾年之後他們在職場上的價值超過了很多當初起點比他們高的人。我們公司現在的財務總監就是專科畢業的。但在十多年的財務生涯中,從出納、會計、主管會計到財務經理,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踏實。不少和他同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還沒有取得這樣的成績。我也認識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們中不乏低學歷的人才,只是因爲在一個領域裏辛勤耕耘而成爲這個領域的專精之士,從而能夠獲得和他們價值相匹配的薪酬。
職業生涯步步高
各種有趣的職場現象還有很多。
有的人進了國有企業,進了政府機關,沒有得到太大發展,一直非常矛盾,想離開又不願失去既得利益,轉換成本越來越大,勉強得來一官半職,也很是沒意思。始終處在矛盾當中,年輕人的激情在無聊的事務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證和考研,希望藉助證書增加自己在職場的砝碼;有人成功了,爲數不少的人卻越讀越窮,所獲得的薪酬遠遠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證和考研比作投資的話,至少是投資收益率不高。我就親自面試過不少mba,至少我是覺得他們沒有獲得和他們的投資相匹配的回報。
我們身邊總有這種從一工作就抱怨不斷卻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們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爲自己的職業做過規劃,要麼只進行過短期的職業指導,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後就“適可而止”,任由無聊和無奈一天天侵蝕自己日漸衰老的心。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有太多的人不瞭解如何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包括不少讀過職業生涯方面的書的人。接觸到不少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對這樣的問題更是全然沒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歲了還在爲自己的職業發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趨勢還要繼續迷茫下去。究其原因關鍵是功力太淺,僅僅囿於職業來考慮職業,沒有能夠從更高的高度上來考慮這樣的問題;而目前所謂的職業生涯之南的書也大都爲學者所作,理論性有餘,實踐性不足,用以促進思考或許還有點幫助,用來指導實踐則全無所獲。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近來我一直考慮怎麼樣將自己對於職業生涯的經驗和觀點能夠系統的表達出來,以期能夠對這方面的問題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幫助。
事實上,只要我們擁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們完全可以使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斷增值,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討一下職業規劃相關的理念。
職業生涯步步高
第一章職業生涯揚帆於選擇
首先想表達的第一個觀點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其實一生來講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發現很多在職業發展上並不順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順風順水,彷彿很輕易的就得到了別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幾年就很輕鬆了,頂多智力上開發的多一些;而失敗的人也很努力,因爲一旦他不努力就沒有飯吃。
一個人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在於選擇對兩件事,一是找對單位、找對老闆、找對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對妻子或丈夫。爲什麼這麼說呢?當太陽升起時我們與上司共事,當日落西下時我們與自己的愛人相擁。
正確的選擇是如此重要,然而你會發現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的人面臨選擇的時候竟然會非常草率。一個人花在影響自己未來命運的工作選擇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購買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這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情,尤其是當他的未來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賴於這份工作時。幾乎沒有人會認爲自己是錯誤的——沒有人會故意做出一個不利於自己的決定。他們之所以選錯,往往是由於不懂得如何選擇。很多人認爲自己無法瞭解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只好換來換去,希望能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但許多年過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們要認真選擇,否則你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那片土地適合你生長,什麼樣的環境適合你發展。和企業發展是一個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沒有選擇對明確地方向以前,單純的談速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甚至有時等待優於行動。沒有明確選擇的行動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瞎折騰,瞎折騰的結果就是無序導致無效.
在這個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萬條,但你要記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你有什麼樣的選擇,也就有了什麼樣的人生。你有什麼樣的職業選擇,你就擁有什麼樣的職業生涯。你今天的現狀是你幾年前選擇的結果,你今天的選擇決定你幾年後的職業狀況.成功與失敗者的區別在於,成功者選擇了正確的方向,而失敗者選擇了錯誤,因此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基礎相差無幾的人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向,職業生涯迥然不同。問題是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幾乎沒有人認爲自己是錯誤的,因爲沒有人會故意作出一個錯誤的不利於自己將來發展的職業選擇,他們之所以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是因爲沒有能力作出正確的答案,就如同我們在考場上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選擇題,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選擇,就如同我們的父母,他們就認爲我們做某一份工作會對我們有利,全然不知道那會把我們推向職業的陷阱。
晉惠帝司馬衷當皇帝的時候,有一年鬧大饑荒,官員向他彙報百姓無糧可吃,餓死了很多人。這個歷史上有名的白癡皇帝很驚訝的問道:“他們爲什麼不吃肉呢。”我們或者所謂得職業生涯規劃專家很容易對於別人的職業選擇開出藥方,如果不喜歡自己當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話很容易,但對於職業發展感到迷茫的人來說,就如同上面的笑話一樣,這種美好的願望在現實中很難輕易實現。
職場生涯是很現實的,這也是爲什麼那麼多的生涯規劃理論對我們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我個人的意見是一定要立足於現實積極思考,並且充分利用機會,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職業狀況。正如我開始所言,職業生涯揚帆與選擇。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選擇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很難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確的選擇,但要學會選擇正確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職業困境的時候,你的個人選擇餘地非常的狹小,並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決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之感千難萬難,無論如何,你總是會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選擇權,使你的職業路徑逐漸導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在職業發展的長征路上,你的路纔會越走越寬,你在職場的選在餘地也纔會越來越大並最終達到真正的職業自由。
那麼究竟如何來做職業選擇?職業選擇的依據是什麼?選擇要考慮的要點又有哪些呢?
第二章價值觀之於職業規劃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選擇的最深層次的依據是你的價值觀,選擇的表面依據是你的職業目標,當然對於沒有目標的人選擇的依據就是他個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動選擇要考慮的要點主要包括地域、行業、企業和職業。或者說一個非常清晰的職業目標應該描述爲多少年後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紐約/老家的縣城)某個行業(房地產/物流/教育培訓等等)某個企業(500強/民企/國企/政府等等)的一個從事某職業(人力資源/財務/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層)的人士。這幾個要點我會在後面做詳細地論述,我個人覺得也是最有實際參考作用的部分。
從實際的例子來看,我們的人生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態度,從而決定了我們的職業取向並導致了我們做出各種的職業選擇,這種職業選擇決定了我們的職業狀況從而也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又最後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幸福感。
價值觀的這個環節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容易忽略的,雖然它在事實上左右着我們的決定並進而決定我們的人生包括職業。一個人之要想成爲職場的頂尖人物,他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同時確實按照這個價值觀過其人生。我所見到的在職業上有着良好發展的人士都是因爲他們秉持他們的價值觀念,而一些不太順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亂,要麼是秉持錯誤的價值觀念,要麼是根本沒有,隨着社會大衆的輿論搖擺不定。
從企業選人的角度也能夠很好地揭示價值觀的重要性。爲什麼麥肯錫的諮詢顧問很多並不是出身於管理專業?爲什麼一些學業上並不突出的同學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應聘中勝過那些學習成績突出的人?爲什麼外企在招聘trainee的面試中總是會有“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你最大的優缺點是什麼”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問題?其實我覺得都和價值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爲一個人在職業上的價值觀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關的,與此相比,一時的學習成績反倒成了末節。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職業發展成功還是失敗的判別標準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職業所帶來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如果符合,你就會感覺很快樂,哪怕收入會相對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會感覺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來很高的年薪。我剛剛工作的時候,遇到哪些拿高薪的人,總是很羨慕;到了今天心態就比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夠理解甚至有時候有些高薪的朋友還讓人覺得同情,因爲爲了高薪他們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倫之樂和某種程度的身體健康,但他們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張在職業發展上我們沒有必要去羨慕別人,因爲當你得到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時間;你可能不能成爲一個好領導,但會成爲一個好兒子。關鍵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並不介意,真正的職業追求是圓滿和平衡。
職業發展不能用掙錢的多少來判斷,那不應該成爲我們職業上的目標。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職業人士,即使在他們職業生涯的早期,也沒有單純的考慮金錢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夢想,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發展,應該說,這樣的人反而會成功,金錢是職業發展所帶來的副產品。當你按照自己的夢想去追求而後成功,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朝你擁來,包括金錢。
第三章職業規劃的選擇有四—地域首當其衝
第一個選擇是要考慮地域。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略的。我的高中同學的案例最能說明地域對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高中同學大都來自於農村,也有部分是縣城的,我們當地的教育不是很發達。同班的50個同學,包括後來復讀的在內,後來考上大學包括本科、專科和中專的在內,也就是在30人左右。從我大學畢業到現在10年的時間,應該說大家的職業發展基本上定型。大學畢業後,大部分同學選擇了比較發達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學回到了並不發達的老家。尤其是家在縣城的同學,因爲當時大都專科或中專,基本上都回去了。但其中有兩個本科畢業的農村同學也選擇了回去。去年春節回家同學聚會,這兩個同學都很後悔,因爲他們所謂的學歷和能力在落後的縣城並沒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競爭優勢,稍微好點的企業加起來不超過5家,想跳槽都沒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線城市吧,早已失去了當初的鋒芒,更何況已經娶妻生子;反倒是家在縣城的同學,因爲家庭有良好的人際網絡大都發展得不錯。我說這話的意思並不是反對大家回去建設家鄉,而是說一定要考慮長遠發展,因爲你改變不了落後的思維,更何況工作之初你本身就不成熟。如果你卻由此意,我到建議你可以先在比較發達的地方學習,將來成爲真正的職業人士在返回家鄉或者到家鄉去投資,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地域甚至會成爲限制一個人發展的瓶頸。如果你分到縣城,如果從政的話,基本上你就當到縣委書記,至多當到地區專員,還要運氣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運氣不算太差的話也能混個處長,稍微好點就能幹個司長,不小心就當了部長。當然,我這裏有說笑的味道,但從概率上來講,大致如此。
企業設立時會選擇和自己配套的區域。諮詢公司基本上分佈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四個地方恐怕佔了全國諮詢公司的80%,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規模不大。濟南和大連、青島等地也有諮詢公司,但日子整體上就不如上述四個地方的滋潤。工廠選擇時也要考慮配套,所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廠就星羅棋佈。人才要發展也要考慮配套。你去比較適合自己的區域,就能夠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較好的平臺、比較好的培訓、更寬廣的視野等等;否則缺了某個環節,比如得不到培訓、事業狹窄等等你就很難得到發展。
單純的說要去大地方發展或應該固守一隅都是不對的。因爲更換地域而獲得發展或發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見,我只是告訴你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因素。在職業流動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幾個城市工作也很正常。我個人的建議是在職業發展的初期要儘可能在比較發達的地方工作,等你已經在職業發展上達到相當的程度再考慮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議職業發展過程中頻繁的更換城市,因爲你在某個城市積累的資源隨着地域的變動而大大貶值,會無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認爲大城市競爭過於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沒有勇氣去面對挑戰;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爲從另一方面來說,大城市的機會更多,而且激烈的競爭更能夠激發個人潛能,更容易達到更高的職業高度。在二三線城市有個二三十萬的年薪就很難再有上升的空間,但在北京、上海這樣的薪水算不上什麼。我原來公司的行政祕書素質很好,是學建築的,身高178,很有氣質,鋼琴九級,因爲工作的原因從大連調到上海,後來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銷售奢侈鋼琴的公司,有了更爲光明的職業前景,但在大連她永遠沒有這樣的機會。
大多數人畢業時理所當然的留在自己讀書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實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適合自己發展。即使在職業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慮通過地域的轉換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躍上一個新的平臺。
第四章職業規劃選擇之二—行業選擇要有內在連續性
第二個選擇是要考慮行業。也有不少的朋友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有的人工作了7,8年都難說自己停留在哪個行業,其實行業和個人發展息息相關。如果你選擇了金融,那就意味着幾個人操縱上億的資金;二三十個人操縱上千萬上億的資金,那是房地產行業;幾百人拼死拼活的再幹,只有百萬數量級的利潤,那是生產行業。二十萬的年薪在生產性行業算是高薪,對房地產行業的人才而言只能算是可以接受,對投行而言只算是起步的薪水。選擇什麼樣的行業,就有了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在行業選擇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行業。這是職業發展的大忌,也是最讓人感到惋惜的,但是這點確實是比較容易避免的,關鍵是是要有行業的意識。有的人聊起來我幹過多少多少行業,以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實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並沒有多少好處。我面試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業作過,但是對那個行業都沒有深入地瞭解。我們前段時間招聘一個地產的副總裁收到了不少的簡歷,30-35歲這個年齡段,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個行業擁有超過6年以上的行業經驗,僅從這一點就能夠淘汰很多的人。我在後面會講到職業的選擇,職業的選擇也一定要結合行業纔能有更大的發展。即使就財務而言,房地產的財務和物流行業、貿易行業的財務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剛剛工作的人有時也很難馬上發現最適合自己的行業,但你可以去嘗試,但我建議你的目標是要成爲這個行業的專家,無論你是從事技術還是管理。沒有相當年的行業經驗,你很難說了解了一個行業,比如對於行業的慣例、發展趨勢得了解、行業的價值鏈條、各個層面的細節、人脈關係的積累等等都需要相當時間的積累。失去了行業背景,你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第四章職業規劃選擇之二—行業選擇要有內在連續性
要儘可能的在一個行業深入的做下去,儘可能的不要輕易改行,因爲這會讓你損失掉很多的積累,但行業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話我的一個建議就是行業發展要有一定的內在的連續性。所謂內在連續性就是你以前積累的資源如經驗、技能、人脈等等能夠不斷地得到延續和強化,有一條清晰的連續的軌跡,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跳躍式發展。比如一直在一個行業作,或者沿着行業的價值鏈條在不同的企業工作,原來作建築施工的到房地產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來在國際物流企業去做貿易,原來做教師的改做培訓師,原來做建築的改到房地產,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較可行的轉換。
內在連續性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保持你的職業資源的不斷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不同的行業,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我在後面談的職業的選擇。其實職業發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業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銷售中的4p、戰略制定的步驟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過來指導我們的職業發展。我一向反對企業作不相關多元化,企業應該聚焦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同樣我們個人也是如此。有的聰明人擁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不超過5,而我們大家認爲得並不聰明的朋友,或許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個領域反而會有好的發展。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六年幹過十個行業,基本一無所成,只積累了每個行業不成功的豐富經驗。在高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往往一個專業足夠一個人奮鬥一生,在這種分工很細的空間裏我們自己的特長在哪裏?我們立志在哪個行業幹一輩子?你對行業的透徹見解和有所作爲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樣。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往熱門的行業裏去,其實現在也存在這個情況。但是冷和熱要辯證地去看,每個行業都有其發展的週期。如果是特別熱,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峯了,說不定就要開始衰退了,而冷門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徹底沒有希望了,或者處於低谷,開始積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業本身也會經歷高潮與低潮。行業判斷要看大的趨勢即可,如同投資股票,中間自然會有震盪調整,但真正投資成功的都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在行業的選擇上我們也要做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一個行業,只有大的趨勢有前景而我們又喜歡,就應該堅定的作者個行業。互聯網出現的時間這麼短就已經經歷了2-3個來回,今天成功的絕大多數都是在低潮的時候依然在堅持的企業和個人,那些因爲低潮而震盪出局的人固然很難在這個新興的行業裏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難在其他的行業裏成功,原因無它,就是頻繁的轉換行業而影響了積累。
第五章職業規劃選擇之三—合適的企業
第三個選擇是要考慮企業。
企業是個人職業的承載平臺,是個人職業生涯不斷得以拓展、得以精彩展現的舞臺。一個好的平臺往往能夠讓人得到成長和鍛鍊,不斷獲得職業能力的提升,增強個人對於職業的信心和興趣,不斷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而一個不好的平臺往往不能夠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甚至會讓一個人慢慢的喪失職業發展的競爭力,讓個人的職業生涯出現停滯或者是倒退。從某種程度而言,進入一個好的企業甚至比考上一所名牌大學都要更重要,因爲你所獲得的能力的提升和發展的機會比大學所能提供給你得要多得多,所以選擇一個有助於自己發展的企業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的人並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有一個很出名的笑話,說一個喝得醉熏熏的人在路燈下拼命地找着什麼東西。一個過路人恰巧經過,問他在找什麼。那個醉鬼說在找鑰匙。過路人就幫助他一起找。可是什麼都沒有找到。過路人問道:“我什麼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兒丟的鑰匙?”醉鬼指向了街道旁邊的黑暗處。過路人吃了一驚:“天哪,那您爲什麼不到那邊去找?”醉鬼憤怒得看着他說道:“爲什麼?因爲這裏比那邊亮。”其實很多的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往往就是這樣,比如企業就是位於他讀大學的地方或者是這家公司有父母的朋友等等。這樣解決職業的問題很方便,卻往往將打開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鑰匙給遺忘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時候就沒有任何的考慮。大多數人在開始跳槽後會開始重視企業和自己職業發展的問題。
美國人一輩子在不同的企業作相同的職業,日本人一輩子在相同的企業作不同的職業,唯有中國人不同,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輩子在相同的企業作不同的職業,改革開放了,人才流動了,不少人卻又有點矯枉過正,變成了在不同的企業作不同的職業。當然隨着大家職業意識的提高,這種狀況會有所好轉。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企業更是如此。粗略來說,國內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爲外企、國企和民企,政府部門可以歸到國企中去,我個人沒有到政府部門發展的想法,但從和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素質不錯的人,只是要適應他們的工作習慣太難了,但我個人認爲,如果把去政府也作爲一個職業的話,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首選當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麼外企都要好,因爲佔有的資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沒有什麼意思了。企業裏面有很多的隱形冠軍,就是企業知名度不高,但是獲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業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業有不少這樣的隱形冠軍,名氣雖然沒有500強大,但那待遇讓500強的所謂白領都要羨慕,但他們不屬於你我窮孩子做職業規劃要考慮的範疇,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萬一遇到這樣的機會,可別千萬錯過。
稍微有點跑題,接着剛纔的話題來談,其實外企、國企和民企他們各有各的風格,關鍵是什麼樣的企業適合不同階段的你。有的人在國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條龍;別看你在外企很牛,給你個民營企業你卻不一定能玩得轉。我在上海招聘我們下屬工廠的銷售總監的時候有比較深的體會。當時銷售總監有在500強外企的工作經歷,業績也還不錯,整體素質也很好,但到了民營企業就不知道怎麼幹了。他在外企的時候,有大把的錢花,預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幹,相對比較規範,下屬人員的素質也都比較高;但我們上海工廠剛開業的時候比較節省,要用一分錢辦兩分錢的事,下屬人員的素質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總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東西比較多。我就發現他很長時間不適應。外企的財務總監到了民營企業也會面臨很多新的課題,要想着怎麼去避稅甚至要逃稅,要想着如何運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資,這些課題以前他們可能都沒有接觸過。所以單純的說外企的能力強我是不認同的,大家的強項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學習。
我在這三種的企業都呆過,總的體會是外企講能力,國企講本事,民營企業既要講能力,還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國人特有的詞彙,也只有我們中國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內涵。我們說政府部門或者國企某某人升遷了,我們的評價往往是這個人很有本事,所以我們遇到的國企領導大多都是比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樣就不好說了。因此我的建議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國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兩方面能兼顧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當然,這個事情不是絕對的,現在國企也講能力,應該是國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對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於具體的比例,不同的企業不同。你要選擇適合你自己的企業。
就具體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終的結果。外企總體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難讓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總體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發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壓力大一些,培訓比較系統,進步比較快;國營企業壓力小,可以兼顧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覺得本身無所謂好壞,就像我前面談到的價值觀,關鍵看你想選擇什麼。
但是扒開企業一個個看,卻是各有各的特點。很難就簡單得說外企就比國企或者民企好。要針對每個企業來做決定。同樣是國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掛羊頭賣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還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強的下屬公司,有時候待遇和發展空間也會有很大差異。我的一個同學就去了西門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裏面也屬於一般。剛畢業的同學最容易被這個光環迷惑,也有不少的企業用這個幌子來騙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繼續期待,不過,在做選擇的時候,有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對於某個企業的瞭解。”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識別出來。
就規模而言,企業還可以分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學習其思維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視野、經驗和人脈積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擬的;而在小企業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長,你甚至會成爲左右公司發展的中堅力量,楊元慶和聯想一起成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長起來的創業型公司的員工都獲得了很好的彙報,這甚至是大企業很難獲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學到很多管理規則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後的東西要想領悟則很難,比如沃爾瑪的物流系統很先進,大家都知道很厲害,知道爲什麼並能夠將其複製到另一個企業的人很少;大企業給的培訓體系比較完善,會給你最基本的職業訓練,把泥塑造成更職業化的人士;大企業的職責分工清晰,在團隊合作過程中能夠學到溝通與協調等組織運作能力。缺點是工作相對狹隘,螺絲釘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業你往往是身兼數職,實戰經驗強,而且中小企業是絕對的業務導向,創業機會多,缺點是培訓機會少,經營風險大,說不定哪天公司就關門大吉了。
一般來說,大企業培養的人才大都是標準件,至少在大企業彼此之間是適配的,這是因爲大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戰略導向的,按照公司的戰略穩步推進,各種制度比較規範,流程比較清晰,工作的內容比較標準。在這家幹人力資源到了另一家同樣規模的也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沒有失業的顧慮,只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中小的企業培養的人才以非標件居多,這是因爲每家企業都有每家企業的特點,比如同樣是做人力資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異,人力資源工作本身的具體內容可能差別非常大,而且這家的人事還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還兼着法律。非標件再到其他企業契合的時候就稍微有一點麻煩,有時候不一定合適,有時候要多磨合一段時間。
我個人的意見是剛開始不要進一些比較小的企業,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同學,除非老闆非常的好,當然這種機率很小。因爲你那時的社會經驗非常少,很難處理得好很多的關係,非常容易對社會和職業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錯誤乃至極端的看法。你從小企業獲得的東西太少了,看似學到了一些東西,實際上得不償失,再去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已經處於競爭的劣勢。我就遇到過幾個在小企業作副總經理的人,個人能力還不錯,但是稍微大一點的企業都不願再給他們機會,因爲他們已經長成了一顆歪脖子樹,公司寧願招一些完全沒有經驗的人來。當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職業訓練並且具有了某種專長,已經是學有所成,到了厚積薄發的階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長性很好、迫切需要規範的中小企業去。既可以讓自己的所學有一個發揮的平臺,從實踐的角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收益。
談到這裏,又要說點題外話。不少人誤把經驗當作能力,誤把學歷、知識當作能力,都是不對的。有的人所謂的十年行業經驗也只是對行業有點粗淺瞭解,有的人幹了三年已經有了很深的見識。或者有的人讓你感覺,雖然他的經驗很不夠,但他的那種思維方式很好,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不錯的發展。小時候老家有句罵人的話“你一把年紀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責某些人的見識沒有隨着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人在企業,但不能侷限於企業,要有更高的視角。董事會關注產業,總裁關注行業,總經理關注企業,員工關注職業,你要想成長爲總裁或董事長,就要去關注他們應該關注的事情。
職業發展中最悲哀的兩個狀況一是拼命的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總是在尋找機會卻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業裏工作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讓你100%滿意的企業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業,福利不好,上司或老闆太苛刻等等,這都不是一種職業的素質。如果你覺得企業不滿意,我的建議是要麼離開他,要麼去適應或者改進,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剛剛工作的時候,我們一幫一塊進公司的大學生聚會的必修課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臥談會就是對公司的聲討大會。我後來發現這種狀態太危險,很容易把自己給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來的公司去了一趟,發現抱怨的那些人還在抱怨,而沒有抱怨的那些人要麼已經在公司有了不錯的發展,要麼已經重新開闢了自己的職業領域。我並不是說一點都不能抱怨,現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還不讓我們說幾句發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張有限度的抱怨。根據我的觀察,其實抱怨很容易形成習慣,結果最後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幾個喜歡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開完聲討大會,不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詞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藉口。這不是一個積極心態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營企業老闆打交道,現在社會上太多不公平的現象,尤其是政府部門,太多需要我們抱怨的東西,但我發現他們很少抱怨,他們只是想着如何來利用目前的這種體制。我不是說他們一定是對的,我只是請你相信,機會往往來自於不合理。
第六章職業規劃選擇之四—職業選定主戰場
第四個選擇是要考慮職業。
我在這裏先解釋一下,所謂的職業就是你所從事的具體職能比如營銷、財務、行政、管理或者業務。我遇到的大部分職業規劃不理想的人是在這部分,而在具體職業上的選擇出現誤差帶來的傷害也最爲明顯、最爲嚴重。
我先結合職業和企業來講。
我遇到過學管理的同學到很小的企業去做管理,我覺得這個選擇欠妥當。不是說小企業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業的現狀實際上不重視管理。中小企業是業務和機會導向,還沒有發展到戰略、管理導向。如果你是做業務的,去中小企業也不一定有什麼不妥,因爲所有的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走過來的,但是學管理的或者說將來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須到能夠讓你理解管理、應用管理的地方去。千萬不要以爲你是管理專業畢業的你就會管理,這裏面的學問太深了。你去了以後,一切全憑自己摸索,真正規範的東西沒有學到,積累了一大堆錯誤的觀念和操作辦法,真的是把自己給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業的產物。不否認有大的公司會設行政總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認有的人事行政部經理髮展得很好,但就我個人的職業經驗而言,這個職位的發展空間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時間一個重點大學畢業的小女孩很高興的告訴我她剛工作半年就被提升爲辦公室主任,後來我給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爲什麼呢?行政這個職位的發展空間太小,剛開始好像工資不低,但我很少見到在這個職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萬年薪算是不錯了。因爲就絕大多數公司而言,它的進入門檻很低,經常遇到不知道幹什麼好地說,我來幹行政吧,這個崗位提供的價值是基本上一定的,無論誰來做,也不可能做出花來,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間就後繼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裏糊塗在這個崗位呆了好幾年,結果就成了軟翅膀的蝴蝶,很難再飛起來了。這樣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個位置打晃,很難有突破。所以這個職位可以作爲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強的,要迅速利用這個職位,成長爲副總等等。
其實,不光是行政,不少崗位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關於職業這裏我的建議就是要儘可能的到企業的主戰場耕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