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院子的美文:機關小院看樓市

來源:瑞文範文網 5.96K

機關小院看樓市

關於小院子的美文:機關小院看樓市

中國商品房市場的產生,最早是在八十年代的中期。進入九十年代後,才漸漸的正式市場化運行。折騰到現在,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房價還在漲漲停停。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人們,雖然很難理解一線城市的房價之高,但是,這的確是現實。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同時,看看二三線城市的房價,眼前也是一片茫然!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爲了多分得一套房子,李雪蓮與丈夫秦玉河辦了假離婚,離婚是假的,證可是真的,最終,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這雖然是一種亂象,但是,生活中確實有過。因爲這類房子,太廉價了,所以,才惹出了這種禍端。像這樣的故事,雖然早已成爲了歷史。但是,留下的印跡很是值得回味。

一九九三年,某機關小院裏,一夜之間,萬丈高樓平地起,給這個寂靜的小鎮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五0型,六0型,七0型,一樓還都帶個小院子。淡淡的咖啡紅水刷石牆皮,一層玻璃的鋼結構門窗,讓這些住了幾十年平房的準業主們,歎爲觀止!

此時的樓市,商品房的市場,還不太明顯。此類樓房,當時應該還算不上是“樓市”。定位“福利房”相對準確。然而,就當時的居民收入而言,還顧不上顧及叫什麼房子,即使白送,能否住的起,有的還是問題。當然,房子是不能白住的,錢是一定得交的,根據樓型,每套三千元的,五千元的,七千元的。我沒說錯,就是一套這個價。很便宜吧?!這也都買不起。

機關單位分房都是有條件的,工齡,級別,職稱,等等。按條件,房子拿到手了。沒分到的羨慕分到的。分到的愁沒錢買。東拼西湊好不容易住進了樓房,再摸摸屁股後邊兒,拉下了一定饑荒。於是乎開始省吃儉用,有小院子的在院子裏盤起了一個小鍋臺。於是乎就有了這樣一番情景,在小鎮的高樓林立裏,煙囪裏冒出了裊裊炊煙。

時間到了一九九七年,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小院裏又豎起了幾棟樓房。此時的樓市,已經有了明確的劃分。“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

此時的商品房市場,每平方米大約在一千五百元左右。而小院裏這幾棟“九0型”的樓房,大約有七萬元就能入住了。

當時,商品房雖然貴的不得了,偌大的一個小區,建完了,房子也都買完了。反而這機關小院裏的準業主們,被這低價的購樓款難住了。現在回過頭去看,爲什麼當時有了兩個市場的“樓市”否則,這些僅靠工資收入的人羣,真的很難居有所屋。

機關小院嗎,自然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從老房子搬到新房子的,按樓型,抵資兩萬的,三萬的不等。得到新樓房的,減少了七萬元的負擔。沒有得到新樓房的,花二、三萬元住進二手房。機關院裏小市場,安居樂業大觀念,使得很多人羣受益!

無論是新房子,還是舊房子,住上房子,就是有房子。房子有了,債務也有了。怎麼辦?又一場節約鬧革命開始了!

節約鬧革命的同時,無形中,他們已乘上了一輛資本升值的快車——房價上漲。

時間到了20xx年,小院的決策者們,抓住了“經濟適用房”的最後一班車,在小院裏最後一塊空地上,爲小院的業主們,送上了一份享受一生的大福利——一套大房子!

此時的商品房價格已經逼近三千元了。而小院裏的房價,僅千元有餘。

小院裏所有的老房子,也都走向了市場化。當初花二、三萬入住的二手房,如今也都市值十幾萬元了。七萬元的也都到了二十幾萬。業主們雖都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好在,屁股底下有這棟老房子,抵來抵去,終於又住進了新房子。

“樓市”既然是市場,講究的即是自由交易,所以,就有人不願意搬出老房子。他把新樓房的“房號”以幾萬元的價格賣掉,依然留守在老房子裏。

如今,看看當下的“樓市”他們後悔的欲哭無淚。但是,市場經濟下,我們一定的承認,人人平等。

“福利房”早已退出了市場。“樓市”成了“商品房”的代名詞。都說,現在的房價已經登頂了,可是,它一直像跳動的火苗,讓購房者們欲罷不能。最終房子買到手了,半輩子的心血,也變成了劉歡的一首歌《從頭再來》。

【本文作者:文|王建華 】

【微信公衆號:黃河口文學】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簡介:王建華

東營市,東營區,蘭趙村人

出生:1964/10/19

電話: 郵編:

愛好:文學,書法,象棋,交友,茶文化……

已在微文化發表過:

《我的家》

短篇小說《丈母孃當家如此管閒事》

小小說《聊天~獨守的女人》

短篇小說《窮日子》

散文《安靜》

小說《班長的故事》

散文《一代村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