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備課的新思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6W

認真備課 重燃激情

關於備課的新思考

——關於備課的新思考

宣漢縣聖燈中學 符美珍

十年前,第一次踏入講臺的我雖教法青澀但激情四溢。時光流轉,得益於前輩、同行的指點和幫助,我也在迷茫中收穫了榮譽。然而,獎狀面前,那份激情卻消散了,我也將教學視爲了完成任務。更致命的是,十年下來,將同樣的教材用同樣的教法進行了多次的重複與機械操作。我開始討厭那本教科書,討厭那本教學參考書,甚至冒出可怕的念頭:是不是該轉行了。

今年暑假,帶着無限好奇,我參加了網絡培訓。通過近段時間的學習,我明白了認真備課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教學激情也需要自己去重新點燃。

一、什麼是備課?

可能很多老師和我一樣,以前的備課就是抄寫教案。真正用於教學的有創意的設想,都是在教科書上批註;而所謂的備課很多內容在書上或參考資料上有,但爲了應付檢查不得不寫下來,並且這樣的寫教案,其實是抄教案,一字不漏,一抄再抄。更糟糕的是,這種純粹抄的教案,除了能應付檢查外,只能成爲一堆廢紙,我幾乎從來沒有按這樣的教案上課。

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連續性,事前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現代意義下的備課是上課前的一種準備和設想,也是教師的自我裝備、自我成長和持續發展。但備課不能太注重形式,應該結合實際不拘一格。不論是對課標、教科書的研究還是對學生的研究都應做到心中有數,包括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都要心中心數,不能照本宣科。

二、研究學生是備課的起點和終點

教師備課主要研究三個方面: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科書;研究學生。我認爲研究學生是備課的起點,也是備課的終點。

美國課程專家古德萊德認爲,課程具有五個不同的層面:理想課程、文本課程、理解課程、實施的課程與經驗課程。理想課程屬於專家設想的、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國家義務教育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體現的課程就是這個層面。課程標準屬於文本課程,是理想課程的具體體現。教科書屬於典型的理解課程層面,要從理想課程轉變成學生的經驗課程,就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經驗背景出發。備課就是將理想課程轉變爲學生經驗課程的第一步。

通過研究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定教師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製作多媒體課件或教具,設計課堂練習,從而形成有效教案,更好的進行課堂教學,實現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的。

三、備學生是備課的中心環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好的課堂教學,既要聯繫教學內容的實際,更要聯繫學生實際,注重研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以往的備課只注重了教師的教學過程,甚至將教師說的每句話,提的每個問題都預設了出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過多,滿堂灌,導致學生潛意識暴露得不夠;教學環節爲設計而設計,導致教師不明白自己每個教學行爲的價值取向究竟何在,一片茫然。現代意義的備課應以備學生爲中心環節,處理好以下關係:

1.學生與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方法的關係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組織學生學習,教學目標要適應學生,教師爲學生服務,因此教學方法也應改變很多。每節課的知識點不宜過多,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或者部分學生能學會的,教師就不用講了。多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去落實知識點,儘可能的暴露學生的潛意識,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有些教學方式方法,組織形式,媒體的使用,教師可與學生協商解決,鼓勵學生參與備課。

2.學生與教材的關係

真正瞭解我們的學生,處理好課堂供需關係。首先要考慮教材內容,學生是否熟悉,在學生的閱讀經歷和生活經歷中是否曾經遇到過,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第十冊語文教材《愛如茉莉》一課,學生對父母關愛自己的事情已經習以爲常了,覺得這些都是應該的,體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教學時就是要抓住吃餃子、病房探望、手腳麻木也不驚動對方這些細節,讓學生通過讀、品、悟,理解父母親之間的愛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儘管平淡如水,卻包含一片真情,就如平淡無奇的茉莉。其次要考慮教材的寫作手法,謀篇佈局等特點學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第三考慮的是學生對教材的內容掌握程度。將外在的教育理念物化爲自己的教學設計行爲和課堂教學行爲,這樣利於我們的備課、執教和反思、改進。

3.學生與教師的關係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處理好師生關係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評判者,是學生中平等的一員;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關鍵的一條就是教師與學生應平等對話,不應唯我獨尊。具體說來良好的師生關係包括: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師生實現有效互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師生間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差異性。

4.學生與學生的關係

一堂好課的核心是對話,形成師生互動的同時更注重生生互動。從對象看即是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自己的對話,從形式看包括個體與個體的對話,個體與羣體的對話,羣體與羣體的對話;從本質上看也就是經驗與文本的對話。這些有效互動,學習交流,完成了研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

四、備學生的技巧

備學生的過程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

研究學生主要是研究學生的心理髮展狀態、認知的前提特徵和情感的前提特性。從調查學情入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備課,想學生所想,苦學生所苦,思學生所思,這樣備出來的課纔是符合學生需要的。善於診斷和預測學生學習可能會發生的內容,做到有備無患。善於以學生的錯誤爲研究對象,尋找教學中的漏洞和盲點。找到這些盲點後,我們還要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出錯的原因,針對原因進行剖析,纔能有效實施教育。

總之,隨着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備課已不再是抄教案,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備課,重燃激情,真正投身於新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