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深度閱讀:淺析主觀能動性|詩意地棲居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9W

哲學不是一種知識,而可以是一種生活,我們學習《生活與哲學》的目的也不應該只是應付考試,更應該是培養一種生活態度。

週末深度閱讀:淺析主觀能動性|詩意地棲居

無論是本體論的假設,還是認識論的探討,還是方法論的總結,其目的何在呢?人在天地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者,必然會和周圍的存在建立這樣或那樣的聯繫。但是作爲一個獨立的存在者,其最低的目標是維持自己的生存,然而滿足於生存的人只是少數,更多的希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每一個個體又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宇宙,一個單獨的個體不過是滄海之一粟;面對滾滾的時間長河,每個生命不過如白駒過隙。那麼我們是不是就無能爲力了,我們就應該坐以待斃了嗎?當然,我不否認在人們沒有意識到周圍的一切對自己存在的威脅的時候,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依然存在,人也可以在渾渾噩噩地、無憂無慮地中度過一生,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矇昧狀態。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人已然覺醒,已經認識到了自然的力量,認識到了周圍的存在對每個個體的影響,那麼還能生活在矇昧狀態之中嗎?就算是我們願意生活在那種狀態,我們內心也不能平靜,無法擺脫那抹莫名的恐懼。

因此,我們要探究世界的本源,我們要擦亮眼睛認識世界的本質,把握世界的規律。而這裏的世界也並不和我們所說的宇宙完全重疊,因爲我們沒有必要去搞清整個宇宙,那對我們生活更好的目的沒有必然的聯繫,雖然很多人有一種看透整個宇宙的雄心壯志,但對每個普通的生活的個體,不是必修課。那麼這裏的世界到底包含什麼樣的內容呢?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生活的世界就是以自我爲中心向四周輻射的一個虛擬範圍,沒有固定的時空限制,隨着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的擴展而擴展,隨着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我們首先認識的也就是這個“世界”,每一個個體是在這個世界中的,又不完全是世界中的普通對象。這不是一個客觀的世界,完全是我們的意識做出的選擇,爲了我們生活更好做出的界定,但是這個世界也決不是主觀的產物,因爲這個世界中的任何對象都是客觀實在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

每一個個體要探究的世界,要認識的世界,首先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對象。但是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對象,都不會主動把自己本來的面目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們總是喜歡僞裝自己,然後以各種形象呈現,而很多是具有欺騙性的,我們很容易撲捉到這樣的面孔,然而僅僅掌握這樣的一些現象對我們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這樣的現象的蒐集,我們就不能保證達到我們認識世界的目的。我們要付出更多精力的是透過這些現象,把我隱藏在其背後的本質,抽出其運動的規律,然後應用這些規律趨利避害,從而保證自己更好的生活。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如何能確保自己正確的發現世界的本質呢?不錯,與整個世界相比,我們每個個體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現在要認識的並不是整個世界,而是世界中的每一個個體對象,當我們集中精力去認識一個具體對象的時候,就能形成暫時的局部優勢,從而具備了正確認識該對象的可能性。儘管如此,要認識這個世界還是不是輕而易舉的,這就必須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去認識之,創造條件讓其暴露出自己的本質,顯示出自己的規律。這是我們每個人具備的能力,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能把握這樣的機會,就很難正確的認識世界,確保自己更好的生活。

如此一來,我們通過發揮意識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並且在有意識的選擇的指導下,逐步認清這個物質的世界了。但是僅僅認識世界還是遠遠不夠的,就如同我們站在一條大河中,認識到了馬上要漲大潮了卻不知道離開,最終還是會被潮水捲走,馬克思告訴我們“更重要的是改造這個世界”,那麼如何可以更好的改造世界呢?我們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雖然我們可以認清這個世界,可以探尋到其本質,把握其規律,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就是這些規律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是不是就要去挑戰我們認識的規律甚至改變它們呢?這種想法是沒有結果的,我們內心感到恐懼和無力的恰恰也就是這些規律,如果我們膽敢去挑戰它們,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那麼我們是不是仍然要陷入無邊無際的迷茫之中呢?其實也不是這樣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這些規律,在可能的情況下改變規律發生的條件,從而趨利避害。有人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水手,在他熟悉的航道中那些地方暗礁最多,結果老船長說他不知道;別人又追問他,那麼他是如何避開那些暗礁的,他說“我只知道那些地方沒有暗礁”。誠然,我們不必覬覦那些規律的領地,但是在我們清楚的認識到規律後,也就清楚了規律之內的廣闊空間,這片廣闊的空間就是實現每個個體的自由的領域——這難道還不夠嗎?

而因爲我們並不是從出生就具備洞察世界本質、掌握世界規律的能力,因此我們很有可能已經陷入了一些誤區,如果一直生活在這樣的誤區中,遲早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麻煩。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這個難題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改變這種有麻煩隱患的處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改變世界。其實改變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誤落”的“塵網中”,這纔是我們要改變的對象。當然要改變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在我們正確的認識的指導下去實踐,更要具備足夠強大的意志力量。當然,這種力量也不會憑空而來,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呢?

首先,這種力量植根於一個堅定的目標。但也不是任何的目標都會激發出這樣的力量,那些完全沒有挑戰的目標,能夠輕而易舉的實現,不需要努力就實現了,激發不了力量;那些完全憑空而來的目標,只是一些空中樓閣,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無論付出多少努力也遙不可及,這樣的目標只會滋生氣餒的情緒,讓人自暴自棄。只有那些植根於現實,符合實際情況的目標,讓人不是觸手可及,也不會產生永遠無法到達的絕望——這樣的目標,才能激發出人的潛能,才能喚醒潛藏的力量。有了很好的目標,如果沒有行動,目標就成了夢幻泡影。但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挑戰,要戰勝這些挑戰,完全靠一腔熱血也是不夠的,還必須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信心爲帆,韌性爲漿,理性爲舵,方能駛向遠方,朝着自己的目標邁近。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從我們接觸這個世界,到認識這個世界,再到改造這個世界,有兩個因素是一直存在的。一個是客觀的世界,一個是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兩者相互體現着對方的存在,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可能導致另一方不能被感知,但是對每一個個體而言,雖然我們不能擺脫客觀世界的束縛,卻可以依靠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拓展我們的生活領域,因此主觀能動性對於我們更好地生活的目標而言更有用處。清醒的認識世界,拓展規律下的空間,再爲自己描繪一個燦爛的明天,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我自己的生活拓展客觀的空間,“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更重要的是爲自己營造了一個寬廣的精神世界,遊刃有餘。如此生活,既不會被無端的偶然打破,也不會爲莫名的恐懼纏繞,但也絕不是回到了矇昧的狀態中,而是完全提高了一個層次,是清醒的解脫,是自信的灑脫,這難道不是我們想要的幸福生活嗎?這難道不是詩意的棲居嗎?

簫爻

風雨書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