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各戰區司令

來源:瑞文範文網 3.65K

在抗日戰爭中,有一些戰區的司令是爲我們的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各戰區司令,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啓發。

抗日戰爭各戰區司令
抗日戰爭各戰區司令名單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

地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開始是蔣介石,後來換了李宗仁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開始是蔣介石,後來爲朱紹良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

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

魯蘇戰區:司令長官于學忠

冀察戰區:司令長官鹿鍾麟

抗日戰爭戰區

戰略與兵力言,1937年戰區劃分,是以第三戰區爲重心,保衛京滬杭,期間也發生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1938年戰區劃分,則以華中地區的第四、第五、第六戰區爲主,整編主要是爲了"持久抗戰,鞏固武漢核心",戰略目的則在於"東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於武漢的國民政府,以修正《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方式,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定爲戰時政府之實質統治機構,也將統率國軍的委員長取代了國民政府主席成爲中國實際領導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於臨時首都武漢組織武漢保衛戰失利,加上華南戰場重要據點廣州亦極爲危險,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再度遷都至重慶。爲了此戰略異動變量,加上兵士折損衆多,戰區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區,中日戰爭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重慶爲根據地的第二期抗日戰爭。

1939年-1943年,隨戰爭型態趨於固定,戰區除了小更動之外,並無太大變化。1944年則因爲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成立,戰區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將中國戰區涵蓋緬甸與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及第三方面軍。1945年中日戰爭末期,爲了反攻及9月之後的勝利受降準備,戰區擴充爲十二戰區並維持方面軍設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軍投降及遣返日俘爲主的最後一次戰區劃分,因受蘇聯紅軍進軍東北等因素影響,受降區或戰區並未涵蓋長城以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