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2W

LS10—L0301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上)

雷公問道:如何知道經脈與絡脈有異?

D0301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黃帝說:經脈血管,通常不可見。經脈之虛實,從氣口感知。看得見的血管,都是絡脈。

L0401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

雷公說:弟子不能理解。

D0401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黃帝說:各種絡脈,都不能經過大骨節附近,必行絕道而出入,再度會合於皮層內,絡脈交會處必顯現在外。

‖LS10—D0232→D0233‖→‖LS10—D0401‖→‖SW57‖LS10—D0232【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六經絡,手陽明、手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周圍,上合於肘中。

D0233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盛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衆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飲酒的人,衛氣先行於皮膚,先充實絡脈,絡脈先盛滿,所以衛氣已經持平,營氣就會盛滿,導致經脈大盛。經脈中猝然盛滿,都是因酒氣客居,滯留於經絡。經脈不動就會鬱而化熱,絡脈不堅就會脈陷經空,與衆人不同,據此可知何脈有動。

D04011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爲痹也。

所以各種刺絡脈之法,必刺瘀結位上甚多血絡。即使沒有瘀結,也宜儘快刺它,以瀉其邪氣而出其血絡,留下瘀血將引發痹症。

D04012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就有寒而痛;脈色赤就有熱症;胃中有寒,手魚之絡脈多青色了;胃中有熱,魚際之絡脈多赤色;其中特別黑的,是久留之痹。其絡脈有赤、有黑、有青,是有寒熱邪氣;其絡脈之青色短小的,是少氣;

D04013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凡刺寒熱病,皆是多血絡,必須每天刺一次,血絡出盡方可止針,方能調理虛實。其青色小而短的是少氣,嚴重少氣的用瀉就會發悶,太悶就會仆倒,無法言語。發悶,就要儘快跪坐。

D0402【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太陰肺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列缺穴。列缺穴起源於手腕上分肉附近,隨太陰之經,直入掌內,分散進入魚際處。肺經病實就會掌後高骨、掌部發熱;肺經病虛就會呵欠不止、頻頻溺尿。宜刺離腕半寸(1.2釐米)處,跑向手陽明大腸經之列缺穴。

D0403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少陰心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通裏穴。通裏穴離腕一寸半(3.5釐米),分支而上行,沿心經流入心臟,連繫舌根,歸屬目系。心經實就撐脹膈膜,心經虛就不能言語。宜刺掌後一寸(2.3釐米)處,跑向手太陽小腸經之通裏穴。

D0404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實則心痛;虛則爲【煩心】,取之兩筋間也。

手厥陰心包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內關穴。內關穴離腕二寸(4.6釐米),從兩筋之間出來,沿心包經以上行,連繫心包絡。心包絡實就會心痛;心包絡虛就會煩心,宜刺兩筋間之內關穴。

D0405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小腸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支正穴。支正穴上腕五寸(11.5釐米),入內注入手少陰心經;其分支,上跑肘部,連絡肩髃穴。小腸經實就會關節弛緩、手肘廢用;小腸經虛就會生贅肉,小的如指上瘡甲、疥粒。宜刺臨界位之支正穴。

D0406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大腸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偏歷穴。偏歷穴離腕三寸(6.9釐米),分支進入手太陰肺經;其分支,向上沿手臂乘勢流入肩髃穴,上曲頰遍佈牙齒;其分支,流入耳中,與宗脈會合。大腸經實就生齲齒、耳聾;大腸經虛就生齒寒、痹症、閉塞。宜刺臨界位之偏歷穴。

D0407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三焦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外關穴。外關穴離腕二寸(4.6釐米),從外繞行手臂,注入胸內,與手厥陰心主會合。三焦經實就會肘部痙攣,三焦經虛就會手肘不收。宜刺臨界位之外關穴。

D0408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膀胱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飛陽穴。飛陽穴離足踝七寸(16.1釐米),分支跑向足少陰腎經。膀胱經實就會鼻塞、窒息、頭背痛;膀胱經虛就會鼻塞、流鼻血。宜刺臨界位之飛陽穴。

D0409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膽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光明穴。光明穴離足踝五寸(11.5釐米),分支跑向足厥陰肝經,向下連絡足背。膽經實就生厥症,膽經虛就生足痿、偏跛、坐而不起。宜刺臨界位之光明穴。

公衆號:其人頌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