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五篇:瘧論(四)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5W

SW35——《瘧論篇第三十五》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說明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五篇:瘧論(四)

D0101痎:

1、《素問直解》注:“痎瘧,陰瘧也。《生氣通天論》雲:‘夏傷於暑,秋爲痎瘧。’帝問痎瘧皆生於風,謂痎瘧不必盡生於暑,而有生於風者。‘痎’,陰瘧也;‘瘧’,陽瘧也,故曰皆也。”

2、《內經注評》注:“馬蒔,痎,音皆,後世從痎,誤也。痎瘧者,瘧之總稱也。王冰以爲老瘧,不必然。痎瘧皆生於一風,則皆字一字,凡寒瘧、溫瘧、癉瘧,不分每月、每間、三日,皆可稱爲痎瘧也。”

3、痎,jie1。據《說文》:“二日一發瘧”、《百度百科》雲:“指隔日發作的瘧疾,引申指兩日一次之事。如痎瘧、痎市(隔日一次的集市)。”及《瘧論》後文所述可知:當從《說文》之解。

D0101蓄作:

1、 姚春鵬注:“不發謂之蓄,發作謂之作。”

2、 蓄,蓄積,即《歲露論》LS79—Q0102之“稸積”。

Q0201陰、陽上下交爭:

1、 《類經》十六卷四十八注:“陽氣者,下行極而上;陰氣者,上行極而下,邪氣入之,則陰陽上下交爭矣。”

2、 《素問懸解》注:“瘧之發也,陰氣不和於陽,陽氣不和於陰,故陰陽上下交爭。陽爭於上,則陽實陰虛;陰爭於下,則陰實陽虛;上下交爭,則虛實更作;交爭更作,則陰陽相移也。”

3、 陰者,寒氣也;陽者,熱氣也。即寒氣、熱氣上下爭勝。

Q0201虛實更作:姚春鵬注:“陰陽交爭,陰勝則陽虛,陽勝則陰虛,瘧疾發作時,陰陽更替相勝,故有寒有熱,虛實更作。”

Q0201陰陽相移也:姚春鵬注:“陽並於陰,陰並於陽,虛實互相移易轉化。”

Q0202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

1、 姚春鵬注:“陽明主肌肉,其經脈交於頷下,故虛則惡寒戰慄而頷動。”

2、 《內經校釋》注:“陽明主肌肉,故虛則惡寒戰慄。其脈自交承漿,分行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故氣不足,則頤頷振動。”

Q0205晝日行於陽:

1、《素問懸解》卷五《瘧論》黃元御注:“衛氣行於陽經。”

2、陽者,陽處也。因爲:其一、衛氣不行於經;其二、衛氣(水氣)既可行於六腑之陽,亦可行於體表之陽,還可行於腰上之陽,其涉陽部位廣泛,故依《陰陽離合論》SW06-Q0102定義,譯作“陽處”。

Q0205此氣:

1、《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此氣(水氣)晝得陽氣而外出,夜得陰氣而內入。”

2、黃元御斷言衛氣即水氣,智慧之至!今得此斷支持,猶豫頓消!

Q0205內外相薄:

1、《內經校釋》注:“《太素》卷二十五瘧解、《病源》卷十一痎瘧均無此四字。”

2、姚春鵬譯:“陰陽內外相搏。”

3、薄者,削弱也;內外相薄,即內入外出相互削弱。

Q0301陽氣獨發:

1、《內經校釋》注:“陽氣獨發於外。”

2、姚春鵬譯:“陽氣獨行於外。”

Q0404其間日發者……故間日乃作也:《素問直解》置於Q0301“岐伯曰”之後,並雲:“此段,舊本在‘故作日益早也’之下,今改正於此。”高士宗之遷,錄以奉考。

Q0404間日:隔日。即《歲露論》LS79—Q0102之“次日”。

Q0404薄:削弱。《歲露論》LS79—Q0102作“搏”,錄以奉考。

Q0404募原:膜原。

Q0501膂:lv3,脊樑骨。

Q0701淒滄之水:

1、 張景嶽注:“淒滄之水寒。”

2、 《內經校釋》注:“寒涼的意思。《氣交變大論》王冰注:‘悽愴,薄寒也’。”

3、 諸本斷句多作“淒滄之水寒”,不從。斷句宜作“淒滄之水”,“寒”入下文。

Q0702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夫寒者,陰氣也,內傷營血,風者陽氣也,外傷衛氣,營爲寒傷,則裹束衛外而生表寒,衛爲風傷,則鼓發營中而生裏熱。”

Q0801溫瘧:

1、《內經注評》注:“據後第十三節,以冬中於風,而發於春者爲溫瘧,則溫瘧非夏感於暑而發於秋者也。故今秋時之瘧,惟先寒而後熱者最多,要知溫瘧原非秋時有也。”

2、《內經注評》所指,乃本經SW35-Q1401→Q1403岐伯“溫瘧”之論。

Q0802煩冤:《內經校釋》注:“心煩鬱悶的意思。冤,《太素》卷二十五三瘧作悗,義同,鬱悶也。”

Q0802癉瘧:

1、《內經注評》注:“張景岳雲:‘癉,單也。謂單發於陽而病熱也。’、丹波元簡雲:‘癉爲單陽之義,在癉瘧則可,至脾癉,膽癉,消癉及癉成爲消中等則不通焉。王注爲熱,最爲明確。蓋癉乃燀之從病者。’《說文》:‘炊也。’《廣韻》:‘火起貌。’《國語》、《周語》:‘火無炎燀。癉之爲熱,其在於此耳’。”

2、王冰注:“癉,熱也,極熱爲之也。”

3、癉瘧,詳見本論SW35-D1501→Q1504之解論。

D0901經言:

1、《內經校釋》注:“指古醫經所言。張介賓以爲指《靈樞》逆順篇。查今本《靈樞》經文,與本文所引略同。”

2、經言所引“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出自《根結篇》LS05—Q0302“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此“經言”,當指《根結》經文。

D0901熱爲有餘,寒爲不足:

1、《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熱爲有餘,陽有餘也。寒爲不足,陽不足也。”

2、黃元御所指,實“熱量”之有餘和不足,其利於建立陰陽與自然科學間聯繫紐帶,從之。

Q0901經言:經文所引“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出自《逆順》篇LS55—B0201“《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故此“經言”,當指《逆順》經文。

Q0901熇熇:he4,熾熱如火狀。

Q0901渾渾:渾沌不明狀。

Q0901漉漉:大汗淋淋狀。

Q0902陽氣並於陰:

1、《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陽氣呑並於陰中。”

2、《素問直解》注:“陽氣內並於陰。”

3、熱氣集中於體內。

Q0905經言、必毀:

1、《內經校釋》校:“原作必毀,語短韻不協,《太素》卷二十五三瘧作‘無敢必毀’。《靈樞》逆順篇作‘勿敢毀傷’,今據改。”並注:“指古醫經所言。張介賓以爲指《靈樞》經逆順篇,查今本《靈樞》經文,與本文《靈樞》所引略同。”

2、“經言”,即《逆順》LS55—B0302“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句經文;“必毀”, 仍從原作,未敢擅改,且譯作“不可盲目刺治。”

Q1003真往:

1、 馬蒔注:“真氣自往。”

2、 黃元御注:“此真氣之方往而未得兼併者也。”

3、 真者,真氣也,氧氣也;往者,離去也;絡脈之中,氧氣本和於血,而此時氧氣離去,故氧氣與血未得親和。

Q1201間日:此“間日”並非前文之“間日”,伯答實針對帝問“間二日或至數日”。如此,義理方通。

D1301論言:

1、《內經校釋》注:“似指《生氣通天論》及《陰陽應象大論》。”

2、《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生氣通天論》。)”

3、與本論SW35—D1301“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基本重簡者,見於多處,茲錄如下:

A、《生氣通天論》SW03—Q0106“夏傷於暑,秋生痎瘧。”

B、《陰陽應象大論》SW05—D0111“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C、《歲露論》LS79—D0101“夏日傷暑,秋病瘧。”

Q1301應四時:

1、《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蓋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先寒後熱,萬人皆同,此應四時者也。”

2、《素問直解》注:“邪氣伏藏而病瘧,此應四時之升降出入者也。”

3、四時病之規律,詳見《四氣調神大論》SW02-C0101→C0401。

Q1301反四時:

1、《素問懸解》卷五《瘧論》注:“其病不必先寒後熱,而別有異形者,反四時也。”

2、《素問直解》注:“其病異形者,感一時之氣而爲瘧,此反四時也。”

3、反四時,即與“應四時”病態不符。參見《平人氣象論》SW18-Q0125“命曰反四時”、《順氣一日分爲四時》LS44-D0301→Q0301相關論述。

Q1403陰虛而陽盛:此虛此盛,指熱量之多少;陰陽,指體內和體表。陰虛而陽盛,即體內熱量少而體表熱量多。

Q1501素:素來、本來。

Q1501厥逆上衝:

1、《素問直解》注:“肺主氣,肺熱則氣盛於身,肺氣不能外出於皮毛,則厥逆上衝。”

2、伯意不明,不譯待考。

公衆號:其人頌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