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四)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5W

LS17——《脈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說明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四)

‖LS17—Q0108‖→‖LS10—D0417‖→‖SW57‖遷移說明:

1、 原篇非獨立論文,湊篇雜簡,均宜遷出;

2、 《靈樞懸解》置於卷三《經脈》,即《靈樞.經脈》LS10—D0231“皆絡脈也”句後,黃元御雲:“經脈爲裏至末,舊誤在《脈度》。”從其遷出,不從其遷入位。

3、遷入本論本位,其一以解雷公“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其二作爲經脈、絡脈、孫脈之定義和歸納,與《經絡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Q0108虛者用藥以補之:

1、《內經注評》注:“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2、本句乃是對《經脈》十二脈項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句之強調和歸納。

SW60——《骨空論第六十》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說明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遷移說明:

1、 本節與原篇《骨空論》前後文意不屬,宜遷出;

2、 《類經》置於九卷二十七經絡類《任衝督脈爲病》,獨立成篇。張景嶽歸之於經絡類,甚爲明智;

3、 《甲乙》置於卷二第二《奇經八脈》,獨立成篇。“奇經八脈”,源自《難經二十八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皇甫謐據此分類;

4、 《素問懸解》置於卷四《經絡論》,並雲:“舊本《經絡論》是《皮部論》後文,王冰分爲兩篇,此篇舊誤在《骨空論》中。詳《皮部論》論十二正經,此篇論奇經三脈,徵之《氣府論》,亦前論十二正經,後論奇經三脈,則此是《經絡論》無疑,取此篇以補之。”黃元御所言極是!自當從之。

5、 所論十二經之外的任脈、衝脈、督脈,顯見爲經脈之論,整體遷入本論本位,與《經絡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然終因本段亂簡繁多,錯綜複雜,仍需有據分割、逐條精細處置

‖SW60—Q01083‖→‖SW60—Q0106‖→‖SW57‖遷移說明:

1、 本句所論爲任脈走向,與原位前後文意不屬,宜遷出;

2、 《素問懸解》卷四《經絡》置於SW60—Q0108“督脈者……貫脊屬腎。”句後,黃元御雲:“任、督本一脈,以前後而異名耳。”

3、 王冰注:“自其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中央,並任脈之行,而云是督脈所繫。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督脈名異而同體也。”

4、 《類經》置於經絡類九卷二十七《任衝督脈爲病》,並按曰:“此自小腹直上者,皆任脈之道,而本節列爲督脈。《五音五味篇》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爲經絡之海。’然則前亦督也,後亦任也,故啓玄子引古經雲:‘任脈循背謂之督脈,自小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由此言之,則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若三脈者,則名雖異而體則一耳,故曰任脈、衝脈、督脈,一源而三岐也。”

5、 《黃帝內經》既分任、督、衝三脈,必有明確意義,此正所謂“循名究理”者也。而今三脈義岐,根在本篇經亂,然本句既言任脈之道,自當遷入本位,以集中論述。至於三脈確義紛爭,存而待考。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遷移說明:

1、顯見亂簡,需篇內遷,且遵循前述整體遷移說明;

2、《素問懸解》置於卷四《經絡論》SW60—Q01061“任脈爲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句後,並注:“此脈從少腹而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便溺,名曰衝疝,其女子則不孕(女子胎妊,以任脈能孕也),癃痔遺溺嗌幹,木鬱莫泄則爲癃,木鬱後陷則爲痔,風木陷泄則爲遺溺,風木升揚則爲嗌幹,總緣任脈之陰盛,水寒而木鬱也。”本節實爲任脈相關論述,當從黃元御處置。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遷移說明:

1、 “任脈爲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十六字,原位《骨空論》SW60—Q0107“至胸中而散”之後,顯見竄簡,宜作篇內遷。

2、 依後文文例,遷至《骨空論》SW60-Q0106“循面入目”句後,作爲“任脈爲病”之論。如此則上下兩句,義理雙通。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遷移說明:

1、“督脈爲病,脊強反折”八字,原位Q01072“衝脈爲病,逆氣裏急”句後、Q0108“督脈者”句前,依例可見其文意不屬,宜遷出;

2、遷入本位,依前例集中論述督脈,義理相通。

Q0106起於中極之下:

1、《內經校釋》注:“中極,穴名,在臍下四寸。”

2、張景嶽注:“中極之下,即胞宮之所,任、衝、督三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之間。”

3、《甲乙》卷二第二(下),張玉萍注:“中極,任脈穴名,在曲骨上一寸。”

Q0107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

1、王冰注:“氣街者,穴名也。在毛際兩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言衝脈起於氣街者,亦從少腹之內,與任脈並行,而至於是乃循腹也。何以言之?《針經》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

2、《類經》九巻二十七注:“衝脈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會於橫骨大赫等十一穴,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衝脈之前行者也。”

3、氣街,有頭街、胸街、腹街、脛街四街。此當從原作“氣街”,解爲腹街。

4、關於衝脈,《黃帝內經》另有如下重要論述:

A、《水熱穴論》SW61—Q0408“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

B、《靈樞.逆順肥瘦》LS38-D1001→D1301;

C、《舉痛論》SW39-Q0305;

D、《海論》LS33-Q0402;

E、《五音五味》LS65-Q0101。

Q01071男子內結七疝:

1、《內經校釋》注:“指七種不同類型的疝氣。”

2、《內經注評》注:“一般指寒疝、筋疝、水疝、氣疝、血疝、狐疝、痜疝。”

3、“七疝”,諸說不一,存疑待考。

Q01071帶下、瘕、聚:《內經校釋》注:“帶下,指赤、白帶下。瘕,指癓瘕。聚,指積聚。”

Q01072逆氣裏急:

1、《素問懸解》卷四《經絡論》注:“逆氣而裏急。”

2、《類經》九卷經絡類二十七《任衝督脈爲病》注:“衝脈夾臍上行至胸中,故其氣不順,則膈塞逆氣。血不和,則胸腹裏急。”

3、異常邪氣導致胸腹裏急。

Q01073督脈爲病,脊強、反折:

1、《內經注評》注:“督脈發生病變,可致腰強痛反如折。王冰雲:‘督脈,亦奇經也。然任脈、衝脈、督脈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經或謂衝脈爲督脈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經脈流注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則以背腹陰陽別爲名目爾。以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脊而上,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爲病則帶下瘕聚也。以衝脈俠臍而上,並少陰之經上至胸中,故衝脈爲病則逆氣裏急也。以督脈上循脊裏,故督脈爲病則脊強反折也。”

2、《甲乙》卷二第二《奇經八脈》張玉萍注:“反折,脊向後反屈,即後世言反張。折,曲屈。”

3、“督脈爲病,脊強反折”八字,詳見遷移說明。

Q0108廷、孔:

1、 王冰注:“系廷孔者,謂竅漏,近所謂前陰穴也,以其陰廷系屬於中,故名之。”

2、 《內經校釋》注:“指尿道口。”

3、 廷,《說文》:“廷,朝中也。”此即女性陰廷;孔,即女性陰道口。

Q0108篡:《內經校釋》注:“前陰後陰之間,即會陰部。”

Q0108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本句與《經脈》LS10-D0215之少陰循行“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相重,明言督脈與足少陰腎經之絡合關係。

Q01081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循膂絡腎:本句與《經脈》LS10-D0213足太陽膀胱經“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部份相重,明言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合關係。

Q01083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見遷移說明。

LS22—《癲狂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說明

‖LS22—C0101‖→‖SW49—C0124‖→‖SW57‖遷移說明:

1、《癲狂》非獨立論文,且本句與《癲狂》前後內容不屬,顯見竄簡,宜遷出;

2、《內經校釋》雲:“關於本段文字,有人懷疑是它篇錯簡,與本篇內容無關,如《靈樞識》簡按:‘此節與《癲狂》不相涉,必是古經殘文。’,《甲乙》卷十二第四將本文列於足太陰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篇之‘目色赤者病在心……’句之前,詳細推敲,與文義不屬……因說法不一,各執其理,難於定論,故仍予以校釋,存疑待考。”

3、《素問懸解》置於卷八《雜病》篇末,黃元御雲:“目眥外決四句,誤在《癲狂》。”從其遷出,不從其遷入位;

4、本句實乃《經脈》LS10—D0211太陽經條下“目內眥”、“目銳眥”之解論,鑲嵌本位,依序併入相應解論,與《經絡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C0101眥:

1、《百度百科》:“其意爲眼角,上下眼角的接合處。”

2、眥,zi1,《說文》:“眥,目厓也。”即眼睛四周。《癲狂》LS22-C0101句對目內眥、目外眥、目銳眥三者之定義,一目瞭然。

公衆號:其人頌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