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區調研報告(精選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8W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1

爲了加快新農村“百村萬戶”小康住宅工程,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近日,區x組織部分委員,深入河東、金沙等10個鄉鎮的13個新型社區,採取實地查看和村組幹部、農戶交流等方式對全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工程進度、土地利用、資金籌集、基礎設施配套及社區管理運行等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村社區調研報告(精選8篇)

一、發展現狀及呈現的特點

黨的__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後,我區把農村小康住宅建設做爲實踐和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抓手,審時度勢在全區實施新農村“百村萬戶”小康住宅建設工程,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迅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按照“農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功能配套完善、社區管理規範”的目標,採取合村並點的方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今年以來,新建新型農村社區和小康住宅示範點48個,10561戶,其中動工新型農村社區24個,9983戶,動工小康住宅點24個,578戶。

(一)農村面貌變化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動了農村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社區的建設,打破了傳統的觀念,人畜分離,把後院從原來的生產區變爲生活區,有效地杜絕了畜禽、秸稈進入小區,影響環境衛生的“三堆”從根本上得到了治理,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城鄉融合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農民將住上單元房,購物有超市,休閒有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二)羣衆得到實惠多。幾年來,市、區財政補助資金3000多萬元,用於新型農村社區、小康住宅示範點建設。對近兩年20戶以上的小康住宅示範點,今年300戶以上的新型農村社區,每戶給予不少於2萬元的補助,農民羣衆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村信用社發放微利、政策性信貸,其它商業銀行積極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五和鄉爲解決羣衆資金困難,和建設銀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爲社區入住農戶辦理按揭貸款。一些企業集團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減輕了農民負擔。住房一次投入長期使用,據調查,目前我區農宅82%以上是磚土木結構,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農宅基本是全框架鋼筋混凝土結構,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農民在住宅建設上的重複投入。

(三)拉動投資貢獻大。今年以來,全區新建新型農村社區和小康住宅示範點共10561戶,目前已完工8526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佔同期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億元的。帶動了鋼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磚瓦等一系列建材生產消費,促進了家電、運輸、通信、建築、餐飲等行業發展,拉動了全區經濟快速增長。

(四)土地節約集約化。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以多層或小高層爲主,按照小區式集中建設,單體面積在90㎡左右,大幅度節約了土地。如金沙鄉金廈社區,規劃佔地1204畝,入住農戶4049戶,可節約用地750畝;河東鄉中心社區一期規劃佔地300畝,入住農戶630戶,可節約土地840畝。據區委農辦測算,目前我區農村住宅佔地近萬畝,戶均畝,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全區預計佔地不到8萬畝,土地節約的空間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從入戶和羣衆交談以及在鄉鎮召開座談會了解的情況看,羣衆對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擔憂,綜合起來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總體規劃滯後。全區新型農村社區總體規劃還沒有啓動,部分鄉鎮只是依據當地羣衆的積極性搞建設,選址的隨意性很大。空間佈局輻射人口少,建設規模小,如發放鎮在一x方公里範圍內佈局了賈家墩、雙橋和小路社區,造成入住農戶分攤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和運行成本高。同時,新型社區建設和二、三產業的發展佈局統籌考慮不夠。

(二)建設機制不完善。沒有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設手續多,報批困難。如高壩鎮十三里社區報批手續達15項之多,收費x均達到170元/㎡,辦完所有手續時間長達6個多月。有些社區土地使用不規範,存在未批先建的問題。社區後期的運行和管理還沒有深入研究,羣衆還存在上水何處來,下水如何排,取暖怎麼供,社區誰來管的顧慮。

(三)基礎設施配套緩慢。各鄉鎮普遍重視住房實體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比較緩慢。個別鄉鎮未將基礎設施配套部分計入住宅建設成本,實現完工入住的資金缺口大。如河東鄉前期爲鼓勵農戶到中心社區居住,未將供暖、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相關費用攤入房價,建設資金缺口達600多萬元;補助資金、危改資金和其它項目資金撥付和工程建設進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基礎設施配套;已經建成的示範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沒有全面完工,影響了羣衆入住的滿意度。

(四)籌資渠道不寬。新型社區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鄉鎮初步測算,每戶建築面積以80——120㎡計,建房資金需要12——18萬元,主要靠羣衆集資和x補助。建設500戶以上規模的社區,按照目前設計要求,水、電、路、供暖、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戶均需2——3萬元,資金壓力相當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的難度。

(五)工程質量管理不夠規範。部分社區建設前期工作不細,施工準備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個別施工企業技術力量不足,規範性施工不到位;有的鄉鎮工程招標、質量監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監理費用由施工方承擔,工程監理錯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職責;現場監理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施工檢查、旁站監理不到位,資料記載不全,存在質量管理漏洞。

三、對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實踐證明,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更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契機。各鄉鎮、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認真總結經驗,抓好典型帶動,用新的理念指導建設,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衆,形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合力。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組建一支業務熟、素質高、能力強的建管隊伍,具體負責政策研究、組織協調、措施落實、施工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強化聯席會議、一事一議會議制度,凡是區上辦理的各種手續,簡化辦事程序,儘量減免各種規費。市一級報批的建設手續,由鄉鎮提供完備資料,對口區級部門協助報批。同時,進一步明確部門、鄉鎮、村委會、農民羣衆在社區建設中的責任,形成“x統籌推進、部門協調配合、鄉(鎮)村積極運作、農民主動參與”的推進工作聯動機制。

(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依照《甘肅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總體規劃》,邀請國內有資質、有影響的規劃單位,打破現行的行政區域界線,採取合村並點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和各鄉鎮的詳細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以及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要充分考慮各鄉鎮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資源配置、人文環境和村民生活習慣等因素,合理確定社區建設位置和規模。積極探索適合我區實際的建設模式,建議城郊和工業園區鄉鎮發揮土地增值優勢,藉助相關政策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機遇,以小高層和高層爲主;金色大道沿線條件較好的鄉鎮,以高層或多層爲主;人口分散,經濟條件薄弱、有荒灘空地的沿山邊緣鄉鎮根據羣衆意願以二層或x頂房爲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風格鮮明的新型農村社區。

(三)強化產業支撐,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久動力。農戶入住社區後,雖然生活開支有所增加,但相對完善的服務功能,可以使他們從繁重的家務和土地勞作中x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一是注重產業發展。隨着社區規模的.擴大,要更大範圍規劃產業佈局,加大勞務輸出,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實現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催生一批高效節水種植大戶、設施農牧業大戶、特色林果業大戶和龍頭企業,從而使農民羣衆既不離鄉也不離土,就近就業,形成農民增收致富的穩定來源。二是引導好各種農村合作組織在社區中的銜接,發揮優勢,爲農副產品的外銷搭建好x臺。三是有針對性地引進勞動密集型、適於鬆散管理、分散經營或生產的企業,爲家庭婦女和居家留守人員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解決入住的後顧之憂。

(四)拓寬融資渠道,破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瓶頸。資金短缺是制約目前我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因素。要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資金。一是建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區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並逐年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用於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二是用足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借地發展,對集體建設用地,除統籌安排好農村社區及公益事業建設用地外,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可置換爲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使用。對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國家規定用途外,其餘部分應優先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套。三是整合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多個部門涉農資金捆綁使用,按照“渠道不亂、各記其功、統一撥付、集中投放”的原則,用於農村社區建設。四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招商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進行包裝,積極推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五是引導金融資金參與社區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擔保方式、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多方化解資金難題。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2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度綜合統籌推進,重心從新農村建設點整治轉向統籌城鄉、擴張城鎮、聯鄉成線、鎮村聯動建設,爲解決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後、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從20xx年開始,我縣結合統籌城鄉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x,逐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

整合社會資源,在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廣泛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通過村莊合併、集約發展的方式,促進農村全面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居民化。

1、城鎮開發建設模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以小城鎮開發建設爲龍頭,結合中心小城鎮建設,通過移民搬遷方式,站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鎮開發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建設,一體規劃、一併推進,圍繞“怎麼遷得出、怎麼住得穩、怎麼能致富”核心問題,着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分佈、合理的產業佈局、合理的就業結構。如XX縣江口鎮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把處於深山區的原樟木村整體700多人搬遷到集鎮,規劃建設了樟木新區社區,輔以蠟芯產業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完善相關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了新型社區。

2、農業產業聯動模式。按照以社區建設爲方向、以產業發展爲支撐的建設方向,通過對土地整合集中,實現了人口向農業園區社區集中,農民在產業集聚區內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發向環境優美的社區聚集。土地向農業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大戶集中,人口集中以後加速了土地流轉、土地向大戶集中,加速了農業產業化,又促進了村莊整合。如南塘鎮黃屋村結合XX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清溪園的開發建設,對黃屋開展整村整治建設,利用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農村住房建設,形成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從而使農民實現了“從一輩子蓋幾次房到三輩子蓋一次房”的夢想。

3、中心村建設模式。以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爲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環境,改善房舍、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基礎上,實現讓農民羣衆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並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羣衆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如XX縣江口鎮旱塘新村、南塘鎮船埠新村、吉埠鎮梘田新村,通過開展整村推進整治方式,建設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農村社區。

4、整體搬遷集中居住模式。結合扶貧開發,通過深山區移民搬遷,讓分散在各個自然村的居民統一在規劃地集中按新戶型建房,整體重新建設具備生活、娛樂、服務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輔以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從以前的小農經濟中脫離出來,逐步轉爲一產、二產工人。如南塘鎮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設了120餘棟房屋,發展了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種植。江口鎮美麗家園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引導農民向圩鎮集中居住,轉變就業方式。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困難和問題

無論採取哪種模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務,讓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儘快適度集中,住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房屋,找到穩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爲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x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醫療、教育、公共娛樂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更是投入難題。

2、農村違章建房難控制,村莊合併難。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起,引發了村莊合併,形成了村莊合併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擴大升級,雖然編制了建設規範,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但因農民觀念影響,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

3、對社區建設認識不足,安置就業難。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認識簡單,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對究竟什麼是新型農村社區,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爲什麼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作用;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創造這些條件等諸多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社區的建設也釋放了大量勞動力,農民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建議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既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又是深刻的社會變革;既是發展當務之急,又是長期歷史任務,必須遵循規律,科學決策,依法辦事。

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往往在經濟基礎比較好、基層組織有號召力的農村率先突破。對暫不具備合併條件的農村,也應作出整體規劃,逐步向這方面引導。

2、尊重意願,強化協調。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利益格局,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比如,土地置換問題、資金籌措問題、建設標準問題,在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協調,統籌利用資金、項目來綜合推進。

3、加強服務,搞好管理。新型農村社區要健全管理組織,完善管理隊伍,社區建成後,隨着人員的增加,公共服務難度也在加大,公共衛生等往往成爲反覆反彈的問題,要搞好社區黨組織、管委會、綜合服務中心和各類社區組織建設,科學制定社區管理工作職責,逐步形成一套運行順暢、行之有效的社區管理新機制。

4、產業支撐,夯實基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範圍內規劃產業佈局,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同時,應該考慮和籌劃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培植新興產業問題,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特色農業和龍頭企業,促進加工業、運輸業、倉儲業的興旺,從各個方面擴大農民就業渠道,解決人往哪裏去的問題。

5、多元投資,調動力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裏來。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需要鉅額資金,縣鄉兩級財力有限,上級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於農村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村民學校、圖書室等公益性服務場所建設的以獎代補。

6、土地置換、綜合利用。要制定優惠政策,充許利用節約出來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解決主要建設資金。把這個指標轉移到產業集聚區和城區用於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原地復耕後還給農民,用於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後,用於哪個企業發展,必須吸納當地羣衆到企業打工。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3

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工作,由於《居委會組織法》滯後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特別是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的村改社區的有關問題沒有現成定論,根據我區近幾年來村改社區的實踐,現就有關問題提出以下粗淺的看法。“村改社區”的基本條件全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建設已成爲區、鎮(街道)黨委和政府在加強城市基層民主建設中迫切需要探索、實踐的一項重大課題。全區非農業人口逐漸增多,村委會職能發生了變化,各鎮(街道)在推進農村城市化建設中,必然要面對撤村建社區的問題。從20__年開展社區建設以來,全區已將59個村委會和70個居委會通過改建、合併或整合等方式組建了76個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具備什麼條件纔可以撤村改建社區?我們認爲,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城市管理的載體,撤村建社區應當要體現城市化的發展觀和城市社區的基本構成要素。就我區而言,下列三種情況可以撤村設立社區。一是在近期城區規劃範圍內,因經濟開發,農宅基本上都已拆遷,並基本進入復建小區,村民委員會已無法行使對村民的管理服務等職能的村。二是集鎮周邊的村委會,從事二、三產業的村民佔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均耕地面積低於本區人均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的村。三是村委會雖不靠集鎮,但商貿繁榮,交通便利,人員居住集中並已自然形成的中心村。“村改社區”的設立程序村改建社區不是簡單地將村委會“換牌子”。

在社區劃分上,要按照便於社區服務管理,便於開發社區資源,便於社區自治的基本原則,並結合地域性、認同感等要素科學劃分社區和居民小組範圍。在社區管理上,要突出“以人爲本,服務居民”的原則,逐步建立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在社區規模大小上,應當從便於管理和服務的角度考慮,轄區內以1000-1500戶,3000-5000人爲宜。對納入集鎮統一規劃的村,村規模較小的,可考慮與集鎮社區合併或整合;對整建制拆遷的村,納入復建小區統一規劃管理的,可考慮設立一個或若干個社區。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職數以5-7人爲宜,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活動和服務場所應設在居民聚居的地方。村改建社區具體如何操作,《村委會組織法》和《江蘇省實施辦法》對村委會的撤銷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並且要求召開村民會議討論同意。目前,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召開村民會議難以組織已成爲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原則性和靈活性的角度來考慮,可以通過變集中召開村民會議爲分散徵求村民意見,然後再集中村民意見的方式,即通過充分發揮村民代表廣泛聯繫村民的作用,來體現大多數村民的意願,達到召開村民會議的效果。對具備撤村建社區條件的村,如需組建社區,必須先經鎮(街道)領導集體研究提出,並對村集體資產的完整性作出妥善處理,確保村集體資產不流失、不平調。然後具體可以考慮按以下六個步驟進行。第一,召開村民代表預備會議。即由村委會召集全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提出撤村組建社區的意見。第二,徵求村民意見。即由村民代表持“撤村組建社區的徵求意見表”到其所聯繫的農戶家中,逐戶徵求意見。意見表應有戶主明確的意見,並在“同意”或“不同意”欄內簽名。

第三,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即由村委會按村民代表會議程序召集全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按大多數村民的意見作出決議。第四,村提出申請。即由村委會根據村民代表會議作出的決議,向鎮(街道)提出撤村組建社區的請示。第五,鎮(街道)正式報告。即由鎮政府(街道)向區政府提出撤村組建社區的請示,並按規範要求報送相關資料。第六,區政府審批。區政府接到鎮(街道)請示後,批轉民政局辦理,經民政局覈准提出意見上報區政府,由區政府正式行文批覆。“村改社區”的選舉方式按照《居委會組織法》的規定,居委會選舉可以採取居民選舉或者居民代表選舉或者戶代表選舉的方式。因此,在具體實施中既要體現民主性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應當充分認識社區居委會與居委會雖然都是居民自治組織,但彼此間又有較大的區別。就管理和服務對象而言,過去的居委會只管轄和服務於戶口在本居委會的居民,而社區居委會採取屬地管理的方式,其管理和服務的對象不僅包含了居委會這部分居民,更重要的還涵蓋了大量的單位人和社會人。從我區社區現實情況來看,大的社區有七、八千戶二萬多人,一般的社區也有一千多戶二、三千人。

因此,在社區居委會選舉上,採取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目前不太可能;採取居民代表選舉雖然民主面較窄,但其最主要的優勢是便於組織實施和一次選舉成功;採取戶代表選舉雖然較居民代表選舉民主程度高,但組織實施相對較難。這是因爲社區不像村委會那樣,村民之間比較熟悉,村民利益與村委會工作有關聯,村民對選誰當村幹部心中有數,這是村委會能夠直選的重要基礎。而社區居民中有大量的單位人,其個人利益對社區依附性不強,對社區居委會工作也不關心,所以參與社區選舉的積極性難以調動。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社區宣傳不到位、社區建設運行機制不健全、社區服務不完善等制約因素,使得廣大社區居民並沒有切身感受到社區建設給其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執意擴大選舉面,勢必要影響居民的參與熱情,造成選舉組織者被動應付工作的局面,從而給選舉工作造成負面影響,也就失去了選舉的意義,同時也挫傷社區居民關心、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認爲,在社區自治組織法律法規尚未出臺前,選舉應以《居委會組織法》確定的選舉方法爲依據,在充分體現民主、民意的基礎上,考慮到選舉的可操作性,可採取社區居民(成員)代表大會選舉社區居委會的辦法。但這種選舉的關鍵在於社區居民(成員)代表的產生,要體現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原則。這就要求選舉組織者首先要科學劃分居民小組,其次要從正面宣傳代表的條件、職責、組成和產生辦法,最後要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辦法組織好居民小組的推選工作。只要按程序規範操作,選出的代表就應當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選舉結果同樣可以體現大多數居民的民主和民意。

當然,社區建設推進到一定階段,社區居民對社區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後,應當擴大民主面,逐步推行戶代表選舉直到居民直選。鎮政府(街道)接到區政府同意設立社區的批覆後,應當在多長時間內完成選舉工作呢?我們認爲可以參照《江蘇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的有關規定,社區居委會選舉工作可在兩個月內完成。採取居民代表選舉時,可按照建立選舉機構、宣傳發動、民主推選代表、推選並確定候選人、組織投票選舉和建章立制等六個階段完成社區居委會組建工作。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4

呼倫貝爾市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起步較晚,由於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鑑,負責指導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民政幹部不知從何處着手,推進力度不大。爲更好地貫徹中央、自治區《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9〕30號)和《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內黨辦發〔2019〕32號)精神,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2019年3月,呼倫貝爾市民政局趙勇副局長帶領基政科長、海拉爾區、扎蘭屯市、阿榮旗、莫旗、鄂倫春旗5個村較多、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任務較重的旗市區民政局局長、分管副局長、基政辦(股)負責人一行14人,赴自治區民政廳推薦的民政部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示範地區江西省贛州市、九江市和安徽省淮北市,考察學習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在緊張的考察學習過程中,大家邊走邊看邊學邊記錄,對村落社區、中心村社區、中心村+村落社區等不同類型的社區設施建設和服務開展情況進行了認真學習交流,一致認爲,先進地區確實取得了不少值得學習借鑑的經驗,甚至有些可以複製,回去後一定要抓緊落實,力爭在本地區創造出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試點經驗,加快推動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一、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江西省贛州市:贛州市是個農業大市,全市土地面積39379.64平方公里,轄18個縣(市、區)和1個開發區,283個鄉鎮、7個街道,3461個行政村、366個居委會,5.3萬餘個自然村,總人口927萬,其中農業人口738萬。

2019年開始在部分縣試點,基本模式是以“村落社區”理事會爲依託,理事會下設社會互助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和公益事業服務站即“一會五站”的工作模式。2019年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抓好村落社區建設的意見》,各縣(市、區)結合新農村與和諧秀美鄉村建設、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深山移民搬遷、因災倒房戶集中建房等工作,發揮村落社區“一會五站”機制和功能的作用,爲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有效的載體,從而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時至今日,全市大部分縣(市、區)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已經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64個,農村社區服務站995個,農村社區服務點2189個;成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1809個,登記農村社區工作者8156人,註冊農村社區志願者6000多人。市級投入農村社區建設資金1013萬元。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農村社區建設,以中心社區(村委會所在地)和村落社區(村民小組)爲切入點,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服務和管理體制,着力推進以便民服務、居家養老、文體娛樂、衛生等爲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二)江西省九江市:全市共有13個縣市區,422個社區,1738個行政村。2019年開始村落社區試點,是全省村落社區建設的發源地之一。2019年起開始“中心+村落”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模式探索,已經建成3827個村落社區,每個行政村基本都有2個以上村落社區示範點。

(三)安徽省淮北市:淮北是安徽省的北大門,1960年因開發閘河煤田而建市,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下轄一縣三區,共有18個鎮、276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220萬人。近年來,突出“一村一社區”特色,堅持分檔定位、分類指導、典型示範、整體推進。全市18個鄉鎮、2個涉農街道辦事處各選樹1—2個精品示範村,通過示範村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促進村莊改造連點、擴線、成片,實現整體推進、全面鋪開,成功打造了“四季榴園”、“長壽南山”、“五彩郭王”、“葡萄大莊”、“隋風唐韻黃新莊”等30個具有淮北地域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2019年6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在安徽省淮北市召開。

二、主要做法

(一)江西贛州以中心社區和村落社區建設爲切入點。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

1、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佈局。按照就近合併、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於發展的原則,在審覈村民住房新建申請時,注意加強統籌規劃,把居住過於分散的村民集中統建成村民相對集中的農村新戶型建設點。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在新戶型建設點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爲平臺,發展特色農業。

2、注重把握“三個結合”。堅持“有序、有效、有力”的原則。一是注重政府推動與村民運作相結合。二是注重政府服務與保護基層利益相結合。三是注重基礎建設與促進民生改善相結合。推動改造空心村、搬遷偏遠村、靠攏中心村、建設新農村。

3、着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加大社區服務的宣傳,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心理認同,使社區建設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

4、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一是健全領導機制。縣、鄉兩級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村級有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試點工作納入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村幹部目標管理考覈內容,有專門工作經費,各項資金合理統籌。二是搭建服務平臺,引導行業、單位進村服務,有效整合資金、資源、資產,避免重複建設。建設一批村民迫切需要的農民培訓學校、便民百貨店、農資供銷店、文體活動室、綜合工作室、計生服務室、農技推廣站、勞務輸出服務站、醫療保健站及衛生監督站,使政策法規、村規民約、產業技術、有線電視、電話寬帶、致富信息、交通安全、環境衛生、婚育新風及文明誠信進農家有了平臺和載體。三是強化資金保障。當地財政將農村社區建設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相關部門給予項目資金傾斜、掛點單位幫扶、城鄉結對共建、村級集體資金統籌安排、羣衆自願籌資籌勞等多種途徑,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合力。贛州市鼓勵縣(市、區)積極開展精品農村社區創建活動,對通過驗收的精品農村社區建設點,市財政給予每個2—5萬元獎勵。充分發揮創建和示範帶動作用。

(二)江西九江市的農村社區建設特點是“中心+村落”模式,既以建制村設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爲“頭”。下設:1、新農村建設服務所。2、公共事務服務所。3、衛生保健服務所。4、農業生產服務所。以村落社區爲“足”,採取“一會五站”管理模式,成立以“五老”(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爲主體的志願者協會,下設社會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節站、文體活動聯絡站、科技信息傳遞站,實現對村落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是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得到拓展,村“兩委”組織引領農村發展的能力明顯提升。二是農民羣衆多樣化需求得到基本滿足,農村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加強。三是村級服務平臺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四是基層民主建設得到有效落實,村民自治進一步深化。在社區建設中重點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社區與村“兩委”的關係,社區必須在村黨支部的領導、村委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二是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社區與部門之間的關係。每個部門幫扶一個村,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合力推進社區建設。四是社區與村經濟實體的關係。村集體資產預留一部分給社區,如門面房、魚塘、果園等做爲社區的經濟來源。

(三)安徽淮北的主要做法。1、分類施策,提升農村社區建設實效。針對依礦建鎮、礦鎮伴生的市情實際,以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爲契機,將全市農村劃分爲城郊、近郊、遠郊三個圈層,在尊重農民意願、保持皖北地區農村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注重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產業向農村輻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探索出六種建設模式。一是採煤塌陷搬遷模式。對於採煤塌陷搬遷村莊,改變傳統就地分散安置的做法,本着“人口集中、土地集約、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由煤礦企業出資,政府規劃建設農村社區,對塌陷村莊進行統一搬遷安置。二是集鎮改造開發模式。對於集鎮周邊村莊,充分發揮集鎮配套齊全、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優勢,採取單建或聯建的方式,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集鎮供電、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善農貿市場、衛生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村社區的人氣、商氣得到明顯集聚。三是建設徵地搬遷模式。對於因道路交通、園區建設以及城市發展需要搬遷的村莊,在做好規劃選址基礎上,採取政府統建、村民自建等多種方式,建設農村社區。四是“空心村”整治模式。針對一些規模較小、分佈較亂、宅基地佔地較多的村莊,結合空心村治理,就地建設安置房或置換土地另闢新址建設房屋,通過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農民宅基地換安置房的形式,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改造了一批“空心村”。五是並村自建模式。依託中心村或規模較大的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引導農戶本村加入、鄰村遷入、跨村併入,解決羣衆居住分散問題。六是舊村整治模式。對於一些不具備搬遷條件的遠郊型村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以政府項目資金爲引導,實施“穿靴戴帽”,鼓勵羣衆對破舊房屋進行整治修葺。目前,淮北市已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完成了省級標準化農村社區全覆蓋。2、創新機制,激發農村社區建設動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着力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常態化、長久化。一是着力構建高位推進機制。市委成立美好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專門工作機構,加強對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和指導。制定下發《關於全面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廣泛開展“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一聯一幫一包”等活動。全市207個機關事業單位、89個企業與276個農村社區結成幫扶對子,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着力構建融合發展機制。創新構建以村黨支部爲核心、以村委會和村級合作經濟組織爲兩翼的新型農村經營管理方式,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積極發展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業,社區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三是着力構建評議監督機制。設立監督電話、羣衆投訴箱、意見反饋簿,拓展監督渠道,探索實行“流動票箱”制度,每年不定期組織羣衆對村級組織及村兩委成員工作進行評判。四是着力構建投入保障機制。採取社區自籌、上級支持、礦企共建、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保障農村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和日常辦公經費。按照“收入有增長,幹好有前途,離任有保障”的思路,建立村幹部報酬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全市2050名在職村幹部報酬實現縣區財政統籌、打卡發放,並納入養老保險保障範圍,解決了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激發了工作熱情。

三、實地參觀

1、潔源村。是贛州市瑞金市沙洲壩鎮農村社區建設的先進村,全村620戶、2725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社區服務主要覆蓋臨近的5個村民小組,屬於“中心村社區”。在管理上有以下特點:一是村兩委與社區交叉任職,社區工作人員由村兩委成員和志願者兼任。二是成立志願者服務站,爲村民提供寄遞服務、網購(銷)服務、金融服務、便民服務、出行服務、政務服務等便民服務。三是實行“一組三會”制度,例如在危房改造過程中,由“黨小組”提出議案,“戶主”會議討論決定建設方案,“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實施,“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驗收。村民理事會由8人組成,鎮蹲點領導任名譽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掛點單位代表、村幹部代表、老黨員代表任理事。通過“一組三會”制度不但充分體現了村民自治,還減輕了村兩委的負擔。

2、華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贛州市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一個自然村,是個著名的紅色村莊,因此也叫“紅軍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119戶462人。是典型的“村落社區”,是在村民集資興建的祠堂基礎上,開展文體活動、議事協商、便民利民服務,代辦公共服務。實行“一組三會”運行模式,成立社區黨小組作爲領導機構,提出會議議題;成立戶主會作爲權力機構,制定規劃、計劃形成決議、決定;成立理事會作爲辦事機構,具體落實決議、決定;成立監事會,監督執行決議情況,既顯現了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羣衆積極性,工作人員全部是志願服務。村裏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外出務工,留村的只有一些老弱婦孺,成立義工協會,開展留守兒童照顧、開設婦女兒童之家等爲村民提供服務。村裏建設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統一安置”的思路,依託村裏地處贛閩兩省邊界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把村子打造成一個集“紅色”“綠色”“古色”於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村莊。

3、銘恩社區。是由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5個建制村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形成的銘恩新村。社區建設上做好“三個結合”,形成合力。一是與和諧秀美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採用新戶型,融入客家民居元素,實現“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二是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鼓勵農戶進城、進村鎮、進社區建房,引導農民分散向集中居住轉變。三是與經濟開發區建設相結合。鼓勵開發區企業外來員工在安置點購房,真正使企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由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進行管理,設立行政事務代辦點(由派駐的鄉政府幹部代辦),爲村民提供服務。採取“一組兩會三站”管理模式,社區黨小組指導成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下設物業管理站、愛心服務站、和諧平安站,強化日常管理服務。按照城市社區的理念,統一規劃實施綠化、亮化園林景觀建設。修建集健身、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銘恩廣場。設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留守兒童遠程視頻聊天室、農家書屋、村史展覽室等功能區。

4、田莊上社區服務中心。坐落在興國縣埠頭鄉,是全縣集中興建的移民安置點。不管是哪裏的人,只要搬遷至這裏,就可以享受到社區化服務。

5、紫竹陳社區。是九江市姑塘鎮沿湖村的一個自然村“村落社區”,是由村民集資建設的祠堂,市民政局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做爲社區的辦公和活動場所,採用“一會五站”式管理模式爲村民提供服務,村裏將一處魚塘劃給社區,做爲社區的經濟來源。

6、雙樓村。隸屬於安徽淮北市高嶽街道辦事處,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663口人。“一村一社區”模式,是全國開放式村部發源地,率先提出“拆除一堵牆、建設一個廣場、建好八個室(社區幹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全程代理室、文體活動室、信訪調解室、計生服務室、圖書閱覽室和警務室)、設立四個欄(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政策宣傳欄、信息發佈欄)、打造五個中心(辦公議事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文體娛樂中心)”的開放式村部建設工作思路。

7、南山村。居淮北市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辦事處,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首批示範村。主要特點是:特在治理、優在服務、美在環境、魅在文化、壽在心和。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爲核心,村委會爲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爲補充,駐村單位和農村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村“兩委”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政府購買公益崗位人員參與管理,傾力打造服務平臺,開展爲民全程一站式代理服務,投資700餘萬元興建幼兒園、文化禮堂、衛生室,採取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吸納社會資金800萬元,建設南山水廠和拉圾中轉站等。成立南山蓮心果蔬、油品專業合作社,實現農超對接,爲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8、榴園村。是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的建制村,轄4個自然村。按照“統一規劃、分佈實施、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石榴產業優勢,尊重羣衆意願、地域特點、現有建築風格,不搞大拆大建,通過結合治理,加大舊村改造,走出了一條可複製且極具皖北特色的新型農村建設實踐路徑。榴園村建有爲民服務中心,是村兩委集中接受羣衆訴求、爲民辦實事的場所。爲民服務大廳實現一站化工作處理,採取一個窗口對外,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務體系。

四、學習體會及工作建議

(一)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不增加管理成本。農村社區建設重在引入服務理念,使基本公共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無需單設機構,不必重複建設服務設施,不會大量增加管理成本。中心村社區(一村一社區)以“兩委” 爲主導,兩委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充分調動大學生村官和政府購買公益崗位服務人員的社區工作積極性,以村民理事會鄉賢理事會、民風民俗理事會、志願者協會、老年人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爲支撐,村社區服務中心爲平臺,村民爲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民主管理機制,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村落社區以“黨小組”爲核心,村民理事會爲主導,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

建議市政府加快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步伐,培育壯大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

(二)頂層設計,形成建設合力。由各級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社區建設聯席會議)統一規劃協調,整合各部門資源、資金,合力集中打造,有序推進。

(三)政策扶持,搭建服務平臺。贛州市出臺的《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贛市字〔2019〕36號)要求,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19萬元以上扶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市本級福彩公益金每年切出50%用於扶持社區及居家養老設施建設;縣市區將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市區本級福彩公益金50%投入社區基礎設施。

淮北市出臺的《關於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的實施意見》(淮政辦〔2019〕61號)中明確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資金採取按階段“以獎代補”的形式,由市、縣財政按7:3分別承擔。如:每個村市級資助21萬元,縣級匹配9萬元。

建議市、旗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或以“福彩公益金”資助農村社區建設,給予每個村社區5—10萬元的建設補貼。

(四)培育發展能力,保障社區運轉。爲保證社區(村)正常運轉,要給他們保留部分資產資源(門面房、魚塘、果園、機動地、集體草場等),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和合作經營,使他們有能力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五)社區居民服務全覆蓋。社區服務要覆蓋到轄區範圍內的全部人羣,常住人口無論有無戶籍和城鄉戶籍,無論企業和行政事業人員,不留死角,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比如被撤銷(並)的鄉鎮蘇木所在地城鎮戶籍人員和外來常住人口,都要納入所在地社區(村)管理和服務。

(六)抓住時機,因地制宜。抓住“十個全覆蓋”工程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兩委班子有力的、人口條件相對集中穩定、有產業支撐、羣衆積極性高的村進行“一村一社區”建設。規模較小的村、人口居住分散或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可以按“多村一社區”的形式組織社區建設。在較大的自然村,可探索進行村落社區建設。

(七)建議召開全市農村牧區社區建設推進暨現場觀摩會。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5

一、調研數據

概況:

xx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黃煙500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二)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學。

(三)生活狀況

據調研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研結果,在我們調研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研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xx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於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爲此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二)我爲鄉親獻計策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爲xx村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xx村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在村莊規劃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極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種柿子樹,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爲村民增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這可能是我國農村規劃之創舉,大有爲之大力宣傳的必要。

經濟發展方面,農業往立體結構方向發展。注意了抓好經濟作物和加大力度發展高效田的同時保持糧食產量。此舉既保證了村民糧食自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精神文明建設,結合村民樸素民風,村裏還制定了強有力的,保證了村裏良好風氣的形成,爲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當然,這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領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他們卻沒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標前進。爲此,我們同父老鄉親們一同探索前進的路。

鄉親們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廠,把自己生產的蘋果加工成成品再銷售出去,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然而另一方面領導們卻考慮着要承當巨大投資風險,基於此,他們的夢想遲遲沒有實現。現今,農村收入不高,集體基金有限,承當風險能力極小,在如此現狀下,村領導們當然是不敢貿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敗了卻無顏面對鄉親父老。的確,暫不說基地太小而帶來的原材料供應不足和技術問題,就連產品銷售渠道也夠戧。不過,在現有條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運轉週期短的小型企業(如生產洗滌用品的企業)倒是比較可行的'。

現在,村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經濟作物和種高效田。高效田是給外國公司制種,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並負責回收種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勞力。通過這條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較之下,這是迄今爲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爲此,加大宣傳,極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資,發展高效田,是xx村近幾年致富的首選之路。

通過幾天的實踐,我們發現該地農民的經商意識非常薄弱,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其時,逐步使他們轉變觀念對經濟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xx村結下了不解的情節,或許就像大家所說的,她成爲了我的第二故鄉,在以後的生活中,她會永遠讓我牽掛。有時候我想,一個人也許就爲某種情感而活,爲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養我者、我養者;愛我者、我愛者,這也許就是一個人活着的理由。xx村的鄉親啊!我將在城市的一角永遠地爲你們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衆"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衆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爲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衆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的現狀,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理解,深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纔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悅,纔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衆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啓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6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爲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爲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衆需求爲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爲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佈局,依託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採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於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啓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戶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爲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區,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羣衆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戶2.56萬農村居住羣衆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區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福互助院、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衛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持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件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牀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羣衆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羣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區(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區)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爲開展社區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絡。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短信羣發系統、親情視頻聊天系統爲羣衆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爲羣衆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註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羣衆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爲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區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紮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置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窗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羣衆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絡。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閒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羣衆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爲農村羣衆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絡。在農村社區設置社區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羣衆矛盾糾紛。截止20xx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餘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衆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戶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戶主基本情況),一戶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衆,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爲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衆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衆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爲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爲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爲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衆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爲60個村配備月工資爲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脫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衆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爲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爲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建議及對策

隨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着深刻變化。縣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農民羣衆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爲農民幸福安康、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多謀福祉,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強大合力。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廣大羣衆的參與支持。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要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相關制度體系,明確責任目標,形成“縣委正確領導、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密切配合、鎮村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增強廣大幹部羣衆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切實克服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通過典型示範、樣板引路,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衆參與社區建設,使羣衆從內心深處認識、認同和接受農村社區,努力營造羣衆踊躍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一是堅持城鄉一體,詳細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以鎮村規劃、產業規劃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爲依據,結合新一輪行政村撤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社區建設既要服務方便羣衆,又與未來區域發展方向相一致。對經濟富裕、村莊規模較大的村,直接建設成爲農村社區;對村莊規模小、居住分散和設施滯後的村,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到鎮區,聯村合建社區;對於地處深山區和自然條件差的村,通過移民搬遷,實行聯村共建,在縣城建設中心社區。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渠道,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同時,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等實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資源,實行農村社區建設多元投入。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籌集資金,爲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市補助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列出年度社區建設專項預算,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重點對工作進度快、聚集人口多的農村社區進行獎補。二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則,將農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補助、貼息、獎勵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4、完善配套建設,拓展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着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以完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就業培訓等事關羣衆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爲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水平,使社區服務中心達到內部結構、功能名稱統一規範,尤其是在各項待遇領取、保費繳納等方面最好確定一家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一卡通服務或者現金繳納保費的方式,方便農村“三留守”人員,從而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戶”農村、“紮根”基層。三是積極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百貨供應、農資供應、餐飲服務、農機維修、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四是建立健全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志願者協會、老年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和文藝宣傳隊等,開展鄰里互助等羣衆性自我服務活動。

5、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實壯大社區幹部隊伍。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充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使社區工作人員在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優化,同時,探索建立縣鎮機關幹部到社區掛職任職制度,真正實現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有人辦事、高效辦事”。二是建立幹部培訓機制。採取遠程教育、網上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社區服務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待遇。努力改善基層幹部待遇偏低的現狀,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調動農村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基層幹部活力,推動農村社區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7

一、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啓動以來,在認識上,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堅定的;在工作擺佈上,我們始終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重中之重。因此,全縣各鄉鎮的社區建設進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縣開工建設的15個社區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89億元。其中,市級7個重點社區,總體規劃佔地5037畝,整合13615戶,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確定的2945套住房建設任務,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經達到1849套,佔任務62.7%,已經建成住房521套,佔任務17.69%,建成入住280戶,佔已建成9.5%。在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其它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有突破性進展。曹營、魏莊、龍頭社區在綠化、亮化、休閒廣場建設上,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有5個社區水、電、路同期配套,6個社區配套建設廣場、超市、衛生室等公共設施,實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配套,同期進行綠化。此外,趙店的龍翔、赤眉的桃園、桃溪的英華、乍嶇的乍嶇湖等社區也都進度較快,公共設施建設和樣板房建設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也有部分鄉鎮在全縣社區建設大局擺佈上暫時規劃在第二階段的三類鎮,但是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也都成績斐然,給縣委、縣政府交了一份滿意答卷。

二、主要特點

各鄉鎮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工作中,主要體現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思想認識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縣、鄉、村各級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是,在思想上,全縣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視,都把此項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各鄉鎮都能在充分認識、深刻領悟社區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工作,加快社區建設“要我幹”爲“我要幹”的轉變,並把社區建設當成今後3-5年鄉鎮工作重中之重來思考、擺佈,不圖形式,不搞應付,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謀的遠,做的細。積極探索在幹中學、在學中幹,深刻領悟想明白、講明白、幹明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傳發動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縣分層次組織縣、鄉、村幹部羣衆到平頂山郟縣、舞鋼參觀學習,集中時間組織召開研討會,逐鄉鎮發言談體會、談感受、談打算。有的鄉鎮還到新鄉、安陽參觀學習。馬山口鎮、灌漲鎮、師崗鎮、湍東鎮參觀學習人數都在300人以上,馬山口鎮超過500人,其他鄉鎮也都在100 人以上。縣鄉累計參觀學習的人員4000餘人,掀起了一輪參觀學習建社區的熱潮,在全縣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思想共識。隨後召開的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動員會,再宣傳、再發動、再鼓勵,使全縣上下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和決心,爲新型農村社社區建設再添動力。通過宣傳發動,使黨員幹部想明白,對羣衆說明白,從而幹明白。營造了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資金扶持到位。在發揮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進一步採取措施來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一是加大縣鄉財政獎補力度。縣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資金扶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其中財政專項獎補獎金xx萬元,項目獎金3000萬元,用於對規劃設計、公共設施獎補和農民購建房補貼。按社區入住戶,每戶補貼3000元,用於購房;每戶再補貼3000元用於鄉鎮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捆綁項目資金。積聚電力、交通、文化、衛生、教育、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貸支持。動員金融機構開闢適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信貸產品,爲社區建房農戶提供小額貸款。四是市場運作籌資。鄉鎮積極探索以市場運作的方式籌資建社區,通過土地開發、資源使用權轉讓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鄉鎮土地出讓淨收益全部返還的資金,全部用於社區基礎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五是與企業聯建。大力開展村企聯創活動,鼓勵企業捐助社區建設。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開源”。通過存量土地盤一點兒,增減掛鉤擠一點兒,“三荒”當中用一點兒,整治整合挖一點兒,爭取調規添一點兒,集約建設省一點兒,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所需土地。按照縣政府出臺文件,各鄉鎮把縣分配的新增用地計劃,農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畝獎補4500元,未利用地開發、工礦復墾等新增耕地每畝獎補2500元,超額面積每畝加獎1000元。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標全部用於社區建設的,每畝地給予1萬元獎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鄉鎮與農戶簽訂拆除舊房協議,寫出保證書,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舊宅能夠拆得掉、快復耕,爲社區有序推進留足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抓好“節流”。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杜絕長期以來亂建設、重複建設、有新房無新村的現象。按照“不在沒有規劃的地方建房,不建沒有規劃和設計的房子”,重點對路邊建房問題進行整治,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等激勵機制,引導農民羣衆向社區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標用在“刀刃”上。堅持把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貫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始終,不斷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優先保障社區用地;社區規劃之外原則上不審批新宅基地,也不準再搞舊房翻新和改建擴建;對農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額補貼;鄉鎮整理造地,報經縣政府同意,滿足鄉鎮社區用地所需,剩餘指標有償調劑使用。

(五)督查落實到位。一是機構保障。縣委、政府成立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其它相關四大家領導爲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爲主要成員單位;各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鄉鎮第一責任人,明確一名副職專門負責,組織一班人具體抓,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成效。二是部門協作。明確縣直相關單位的工作職責,將縣直單位分包到鄉鎮,要求各部門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自身優勢,對口支持鄉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三是強化督查。縣委、縣政府每半月召開一次工作推進聯席會,每月召開一次辦公會,建立半月鄉鎮彙報聯繫制度和雙月評比制度。定期對鄉鎮階段工作排名,召開鍋底會、現場辦公會和經驗交流會,縣委書記、縣長、分管副書記、副縣長等相關縣領導參加點評,排名靠後的鄉鎮表態發言。通過多種有效措施,推進工作順利開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衆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羣衆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新樓房、就是修新幾條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缺乏產業支撐,羣衆思想矛盾。失地羣衆暫時失地失業,感到生活、就業困難、感到生活壓力大。特別是目前大多數社區配套的產業發展項目還沒有到位或正在建設,多數羣衆雖然搬進社區居住,但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沒有正常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

(三)、當前社區建設進展不平衡。龍頭、魏莊、曹營、牧原等社區始終保持領先位次;河南等社區奮起直追,後來居上;但有的社區前一階段進度很快,但後期緩慢,已經由先進變爲後進;還有的社區始終沒有明顯進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後,整體工作進展極不平衡。

(四)、工程質量不是很高。雖然各鄉鎮都安排專職的人員進行質量跟蹤監督、檢查,但“使用水泥磚、不設防震柱”等現象在不少社區依然存在。

(五)、社區配套功能明顯不足。前期社區建設都注重住房建設這個任務,在道路、排水、廣場、遊園、學校、幼兒園等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上,明顯感到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社區對羣衆的吸引力。

(六)、急辦問題解決不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工程進展過程中,部分高壓線改線,移動、聯通線路改線以及客戶區建設用地手續等問題成爲影響社區建設的不利因素。

(七)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後續資金支持不足。從目前來看,15個社區已建和在建住房數量僅佔年度任務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營社區也只有75%,其它社區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社區持續建設,急需項目支持跟進,沒有項目支撐,社區後續建設無力,示範引導作用難以發揮,需傾全縣之力,集聚項目、集聚財力配套社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爲社區快速發展增添後勁。

四、發展思路及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土地使用的規劃引導,有利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 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爲契機,從規劃上進行引導、完善,體現城鄉一體的新農村空間佈局規劃,做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新農村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四規合一,實現新農村發展佈局、建設用地佈局、基本農田佈局三個優化,合理確定中心村建設規模和範圍,適度安排中心村建設用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村民住宅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強拆舊建新引導,有利於土地資源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加強拆舊建新引導。原來國家規定城鄉用地增加與農村居民點增減掛鉤指標三年內歸還,現在省政府(豫政辦124號)要求半年內歸還,這就要求拆舊建新同步進行,儘量在農村宅基地原址上採取拆舊建新方式“滾動”發展。通過建設多層和高層住宅,解決農民居住問題,達到集約用地目的。再用地選址建新區的,拆舊區要按規定儘快復耕,整理復耕的耕地,應比建新區佔用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實加快住房建設進度

從當前情況看,15個社區現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佔任務62.7%,已經建成的只有17.7%,曹營、龍山、龍祥、張窪四個社區有入住,社區總入住率還達不到一成。從已經建成的住房情況看,師崗、湍東、瓦亭、灌漲、餘關社區行動比較快,曹營社區住房建成率佔任務71.6%,入住170戶達56.6%,龍山、龍頭社區建成比例達40%左右,牧原、龍祥社區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漲魏莊、岞曲岞曲湖社區建成比例在20%以上。從住房建設的數量上看雖然有一定規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還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到年底這段時間,要組織好住房建設的大決戰,主體工程完工的要抓緊進行內外粉飾和門窗、水電安裝;一層、二層起牆的要儘快封頂,11月份完成主體工程;正在處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體框架;除多層和小高層之外不管哪種情況,要採取倒排工期的辦法,把好時間節點,多組織施工隊伍,確保住房建設快速推進,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二)狠抓質量和標準提升

社區住房事關民生,老百姓非常關注,工程質量必須要有保障。湍東龍頭社區、灌漲魏莊社區、赤眉桃苑社區在建設的質量上都是採用框架或半框架結構,一層、二層、頂層全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抗7級地震。但是有的地方這裏我不再點名,在建築材料、在建設的質量上沒有把好關,有的使用水泥磚、有的沒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牆,更有甚者這幾種情況並存,希望各鄉鎮要發揮村民的力量、發揮鄉鎮的監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礎建設工程,從建材到施工整個環節都要進行全面的質量監管,確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達標,讓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將社區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堅決不能出現新的隱患。

(三)完善配套社區功能

一個社區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設外,最大的吸引點是它所具備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爲什麼城市社區有那麼高的吸引力,就是因爲城市社區有很多農村不具備的配套設施。龍頭社區距城很近,前期環境打造比較好,姜坡組60多戶入住願望非常高。師崗曹營社區所建的位置並不優越,原本是一個崗丘區,通過這幾年的建設,硬化道路、修建廣場、開發遊園、綠化環境、配套路燈,改善了居住條件,因此才由原來兩三戶發展到十幾戶,現在達到了200多戶,已經入住了170多戶,還有臨近村莊的農民紛紛報名交納定金入住社區,建設供不應求,彰顯發展潛力。曹營社區在全縣領頭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明顯的發揮,其它社區也要按照這個思路把基礎建設搞好,配套路、水、電,逐步完善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隨着社區規模的擴大,解決好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環衛設施,通過社區各項功能的完善展現社區的形象魅力,使社區示範引導作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吸引老百姓踊躍入住。

(四)爭取項目資金扶持

我們鄉鎮要積極和縣直的相關單位搞好對接。特別是同國土局土地治理、扶貧辦整村推進、衛生局醫療服務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體局國小幼兒園建設項目、電業通訊部門的電力通訊線路改造等項目的對接。其中安全飲水、聯通移動改線、移民搬遷、省級示範村、新型社區基礎建設等項目抓緊實施;其他項目抓緊申報。在項目爭取和建設過程中,要與縣直部門加強聯繫,將項目與社區建設銜接好,盯緊盯牢、及時彙報爭得部門支持,確保項目和資金爭取到位。涉及的相關項目單位,也要圍繞社區建設主動服務,發揮優勢主動對接、向上爭取資金,爲社區配套完善積極創造條件。

(五)着力解決制約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

針對社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供水設施、電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訊改線等問題,水利、電業、交通、聯通、移動、電信等單位務必高度重視,積極配合確定責任人及早解決。

土地和資金是兩個老問題,也是兩個大難題。我們要轉變思路,尋求解決辦法,一方面與三項整治結合,城鄉增減掛鉤,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騰;另一方面要與老百姓簽訂拆舊建新協議,通過協議的形式把政府引導和農民自願這種願望體現出來,把佔補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過新增土地指標來逐步審批解決用地手續。在其他建設資金上,積極動員社區百姓及時交納建房款額,發揮農民購房、建房的主體作用,動員羣衆向社區集聚靠攏,也讓參建企業充滿信心和活力,調動參建企業投資積極性,同時鼓勵參與公益性建設。百企幫百村,鼓勵企業家羣體幫建新型社區,鼓勵有實力的人員以承包、租賃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轉等高效形式建立示範園區,實現農民與企業家的雙贏,爲社區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六)加強社區後期管理

社區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社會羣體,有些社區將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個社區。當前曹營社區、龍山社區、龍頭社區、魏莊社區、七裏坪張窪社區等陸陸續續都將由不少農戶入住,形成規模。這些農戶集聚在一起,必須要有一個機構來管理,這個機構要承擔治安、戶籍、計生、信訪穩定、黨員管理、鄰里糾紛、農民培訓、政策宣傳、衛生整治、垃圾處理等各項社會化管理職責。從現在的情況看,一些社區成立了社區辦公室或項目辦,這個機構現實的職責只是抓社區建設,還沒有賦予它管理的職能。因此在社區建設的前期,我們要負起責任,組織所在的行政村暫時代管,待社區形成,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後統一管理。同時,提前謀劃、預留位置,及時提出社區管理的意見和辦法,爲社區後續管理奠定基礎。

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因此,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大力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成爲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鄉鎮工作的重點。爲了更好地推進社區建設,我們不斷地學習借鑑、取長補短。特別是近段時期以來,我們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詳細調研,更感覺當前我縣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責任很重、壓力很大,急需做的工作很多。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啓動以來,在認識上,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堅定的;在工作擺佈上,我們始終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重中之重。因此,全縣各鄉鎮的社區建設進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縣開工建設的15個社區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89億元。其中,市級7個重點社區,總體規劃佔地5037畝,整合13615戶,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確定的2945套住房建設任務,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經達到1849套,佔任務62.7%,已經建成住房521套,佔任務17.69%,建成入住280戶,佔已建成9.5%。在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其它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有突破性進展。曹營、魏莊、龍頭社區在綠化、亮化、休閒廣場建設上,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有5個社區水、電、路同期配套,6個社區配套建設廣場、超市、衛生室等公共設施,實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配套,同期進行綠化。此外,趙店的龍翔、赤眉的桃園、桃溪的英華、乍嶇的乍嶇湖等社區也都進度較快,公共設施建設和樣板房建設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也有部分鄉鎮在全縣社區建設大局擺佈上暫時規劃在第二階段的三類鎮,但是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也都成績斐然,給縣委、縣政府交了一份滿意答卷。

二、主要特點

各鄉鎮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工作中,主要體現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思想認識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縣、鄉、村各級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是,在思想上,全縣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視,都把此項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各鄉鎮都能在充分認識、深刻領悟社區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工作,加快社區建設“要我幹”爲“我要幹”的轉變,並把社區建設當成今後3-5年鄉鎮工作重中之重來思考、擺佈,不圖形式,不搞應付,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謀的遠,做的細。積極探索在幹中學、在學中幹,深刻領悟想明白、講明白、幹明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傳發動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縣分層次組織縣、鄉、村幹部羣衆到平頂山郟縣、舞鋼參觀學習,集中時間組織召開研討會,逐鄉鎮發言談體會、談感受、談打算。有的鄉鎮還到新鄉、安陽參觀學習。馬山口鎮、灌漲鎮、師崗鎮、湍東鎮參觀學習人數都在300人以上,馬山口鎮超過500人,其他鄉鎮也都在100 人以上。縣鄉累計參觀學習的人員4000餘人,掀起了一輪參觀學習建社區的熱潮,在全縣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思想共識。隨後召開的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動員會,再宣傳、再發動、再鼓勵,使全縣上下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和決心,爲新型農村社社區建設再添動力。通過宣傳發動,使黨員幹部想明白,對羣衆說明白,從而幹明白。營造了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資金扶持到位。在發揮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進一步採取措施來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一是加大縣鄉財政獎補力度。縣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資金扶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其中財政專項獎補獎金xx萬元,項目獎金3000萬元,用於對規劃設計、公共設施獎補和農民購建房補貼。按社區入住戶,每戶補貼3000元,用於購房;每戶再補貼3000元用於鄉鎮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捆綁項目資金。積聚電力、交通、文化、衛生、教育、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貸支持。動員金融機構開闢適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信貸產品,爲社區建房農戶提供小額貸款。四是市場運作籌資。鄉鎮積極探索以市場運作的方式籌資建社區,通過土地開發、資源使用權轉讓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鄉鎮土地出讓淨收益全部返還的資金,全部用於社區基礎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五是與企業聯建。大力開展村企聯創活動,鼓勵企業捐助社區建設。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開源”。通過存量土地盤一點兒,增減掛鉤擠一點兒,“三荒”當中用一點兒,整治整合挖一點兒,爭取調規添一點兒,集約建設省一點兒,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所需土地。按照縣政府出臺文件,各鄉鎮把縣分配的新增用地計劃,農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畝獎補4500元,未利用地開發、工礦復墾等新增耕地每畝獎補2500元,超額面積每畝加獎1000元。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標全部用於社區建設的,每畝地給予1萬元獎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鄉鎮與農戶簽訂拆除舊房協議,寫出保證書,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舊宅能夠拆得掉、快復耕,爲社區有序推進留足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抓好“節流”。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杜絕長期以來亂建設、重複建設、有新房無新村的現象。按照“不在沒有規劃的地方建房,不建沒有規劃和設計的房子”,重點對路邊建房問題進行整治,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等激勵機制,引導農民羣衆向社區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標用在“刀刃”上。堅持把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貫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始終,不斷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優先保障社區用地;社區規劃之外原則上不審批新宅基地,也不準再搞舊房翻新和改建擴建;對農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額補貼;鄉鎮整理造地,報經縣政府同意,滿足鄉鎮社區用地所需,剩餘指標有償調劑使用。

(五)督查落實到位。一是機構保障。縣委、政府成立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其它相關四大家領導爲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爲主要成員單位;各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鄉鎮第一責任人,明確一名副職專門負責,組織一班人具體抓,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成效。二是部門協作。明確縣直相關單位的工作職責,將縣直單位分包到鄉鎮,要求各部門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自身優勢,對口支持鄉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三是強化督查。縣委、縣政府每半月召開一次工作推進聯席會,每月召開一次辦公會,建立半月鄉鎮彙報聯繫制度和雙月評比制度。定期對鄉鎮階段工作排名,召開鍋底會、現場辦公會和經驗交流會,縣委書記、縣長、分管副書記、副縣長等相關縣領導參加點評,排名靠後的鄉鎮表態發言。通過多種有效措施,推進工作順利開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衆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羣衆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新樓房、就是修新幾條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缺乏產業支撐,羣衆思想矛盾。失地羣衆暫時失地失業,感到生活、就業困難、感到生活壓力大。特別是目前大多數社區配套的產業發展項目還沒有到位或正在建設,多數羣衆雖然搬進社區居住,但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沒有正常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

(三)、當前社區建設進展不平衡。龍頭、魏莊、曹營、牧原等社區始終保持領先位次;河南等社區奮起直追,後來居上;但有的社區前一階段進度很快,但後期緩慢,已經由先進變爲後進;還有的社區始終沒有明顯進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後,整體工作進展極不平衡。

(四)、工程質量不是很高。雖然各鄉鎮都安排專職的人員進行質量跟蹤監督、檢查,但“使用水泥磚、不設防震柱”等現象在不少社區依然存在。

(五)、社區配套功能明顯不足。前期社區建設都注重住房建設這個任務,在道路、排水、廣場、遊園、學校、幼兒園等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上,明顯感到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社區對羣衆的吸引力。

(六)、急辦問題解決不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工程進展過程中,部分高壓線改線,移動、聯通線路改線以及客戶區建設用地手續等問題成爲影響社區建設的不利因素。

(七)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後續資金支持不足。從目前來看,15個社區已建和在建住房數量僅佔年度任務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營社區也只有75%,其它社區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社區持續建設,急需項目支持跟進,沒有項目支撐,社區後續建設無力,示範引導作用難以發揮,需傾全縣之力,集聚項目、集聚財力配套社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爲社區快速發展增添後勁。

四、發展思路及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土地使用的`規劃引導,有利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爲契機,從規劃上進行引導、完善,體現城鄉一體的新農村空間佈局規劃,做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新農村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四規合一,實現新農村發展佈局、建設用地佈局、基本農田佈局三個優化,合理確定中心村建設規模和範圍,適度安排中心村建設用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村民住宅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強拆舊建新引導,有利於土地資源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加強拆舊建新引導。原來國家規定城鄉用地增加與農村居民點增減掛鉤指標三年內歸還,現在省政府(豫政辦[]124號)要求半年內歸還,這就要求拆舊建新同步進行,儘量在農村宅基地原址上採取拆舊建新方式“滾動”發展。通過建設多層和高層住宅,解決農民居住問題,達到集約用地目的。再用地選址建新區的,拆舊區要按規定儘快復耕,整理復耕的耕地,應比建新區佔用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實加快住房建設進度

從當前情況看,15個社區現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佔任務62.7%,已經建成的只有17.7%,曹營、龍山、龍祥、張窪四個社區有入住,社區總入住率還達不到一成。從已經建成的住房情況看,師崗、湍東、瓦亭、灌漲、餘關社區行動比較快,曹營社區住房建成率佔任務71.6%,入住170戶達56.6%,龍山、龍頭社區建成比例達40%左右,牧原、龍祥社區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漲魏莊、岞曲岞曲湖社區建成比例在20%以上。從住房建設的數量上看雖然有一定規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還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到年底這段時間,要組織好住房建設的大決戰,主體工程完工的要抓緊進行內外粉飾和門窗、水電安裝;一層、二層起牆的要儘快封頂,11月份完成主體工程;正在處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體框架;除多層和小高層之外不管哪種情況,要採取倒排工期的辦法,把好時間節點,多組織施工隊伍,確保住房建設快速推進,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二)狠抓質量和標準提升

社區住房事關民生,老百姓非常關注,工程質量必須要有保障。湍東龍頭社區、灌漲魏莊社區、赤眉桃苑社區在建設的質量上都是採用框架或半框架結構,一層、二層、頂層全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抗7級地震。但是有的地方這裏我不再點名,在建築材料、在建設的質量上沒有把好關,有的使用水泥磚、有的沒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牆,更有甚者這幾種情況並存,希望各鄉鎮要發揮村民的力量、發揮鄉鎮的監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礎建設工程,從建材到施工整個環節都要進行全面的質量監管,確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達標,讓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將社區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堅決不能出現新的隱患。

(三)完善配套社區功能

一個社區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設外,最大的吸引點是它所具備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爲什麼城市社區有那麼高的吸引力,就是因爲城市社區有很多農村不具備的配套設施。龍頭社區距城很近,前期環境打造比較好,姜坡組60多戶入住願望非常高。師崗曹營社區所建的位置並不優越,原本是一個崗丘區,通過這幾年的建設,硬化道路、修建廣場、開發遊園、綠化環境、配套路燈,改善了居住條件,因此才由原來兩三戶發展到十幾戶,現在達到了200多戶,已經入住了170多戶,還有臨近村莊的農民紛紛報名交納定金入住社區,建設供不應求,彰顯發展潛力。曹營社區在全縣領頭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明顯的發揮,其它社區也要按照這個思路把基礎建設搞好,配套路、水、電,逐步完善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隨着社區規模的擴大,解決好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環衛設施,通過社區各項功能的完善展現社區的形象魅力,使社區示範引導作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吸引老百姓踊躍入住。

(四)爭取項目資金扶持

我們鄉鎮要積極和縣直的相關單位搞好對接。特別是同國土局土地治理、扶貧辦整村推進、衛生局醫療服務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體局國小幼兒園建設項目、電業通訊部門的電力通訊線路改造等項目的對接。其中安全飲水、聯通移動改線、移民搬遷、省級示範村、新型社區基礎建設等項目抓緊實施;其他項目抓緊申報。在項目爭取和建設過程中,要與縣直部門加強聯繫,將項目與社區建設銜接好,盯緊盯牢、及時彙報爭得部門支持,確保項目和資金爭取到位。涉及的相關項目單位,也要圍繞社區建設主動服務,發揮優勢主動對接、向上爭取資金,爲社區配套完善積極創造條件。

(五)着力解決制約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

針對社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供水設施、電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訊改線等問題,水利、電業、交通、聯通、移動、電信等單位務必高度重視,積極配合確定責任人及早解決。

土地和資金是兩個老問題,也是兩個大難題。我們要轉變思路,尋求解決辦法,一方面與三項整治結合,城鄉增減掛鉤,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騰;另一方面要與老百姓簽訂拆舊建新協議,通過協議的形式把政府引導和農民自願這種願望體現出來,把佔補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過新增土地指標來逐步審批解決用地手續。在其他建設資金上,積極動員社區百姓及時交納建房款額,發揮農民購房、建房的主體作用,動員羣衆向社區集聚靠攏,也讓參建企業充滿信心和活力,調動參建企業投資積極性,同時鼓勵參與公益性建設。百企幫百村,鼓勵企業家羣體幫建新型社區,鼓勵有實力的人員以承包、租賃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轉等高效形式建立示範園區,實現農民與企業家的雙贏,爲社區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六)加強社區後期管理

社區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社會羣體,有些社區將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個社區。當前曹營社區、龍山社區、龍頭社區、魏莊社區、七裏坪張窪社區等陸陸續續都將由不少農戶入住,形成規模。這些農戶集聚在一起,必須要有一個機構來管理,這個機構要承擔治安、戶籍、計生、信訪穩定、黨員管理、鄰里糾紛、農民培訓、政策宣傳、衛生整治、垃圾處理等各項社會化管理職責。從現在的情況看,一些社區成立了社區辦公室或項目辦,這個機構現實的職責只是抓社區建設,還沒有賦予它管理的職能。因此在社區建設的前期,我們要負起責任,組織所在的行政村暫時代管,待社區形成,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後統一管理。同時,提前謀劃、預留位置,及時提出社區管理的意見和辦法,爲社區後續管理奠定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