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調研報告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6W

隨着銀髮的浪潮到來,人口老齡化已成爲中國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醫養結合調研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醫養結合的調研報告範文

醫養結合的調研報告範文(一)

預計到2019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佔總人口的16.7%。從2019~2025年的20年時間裏,我國高齡老人將保持年均100萬人的增長。

而與此相對的是,中國整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後。同時,老年人存在發病率高、帶病生存時間長、對衛生保健依賴性強、醫療花費高等特點。當前的養老機構存在整體資源不足、分佈不均、缺少專業化、服務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羣醫療保健特殊需求等問題。現就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針對醫院試點建立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

一、現階段醫養結合產業化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養老機構規模及標準化程度低,與醫院銜接程度不高

養老機構主要依靠設施建設來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功能,特別是能夠針對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專業養護服務,重點實現其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二者相互獨立,面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觀現象,醫療機構無法配合滿足其需求。現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於醫院與養老機構或家庭之間,不僅耽擱治療時間,往往由於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變重的情況,增加了治療費用,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的問題已經提到議事議程。

(二)養老機構獨立盈利能力較弱,依靠國家補貼情況嚴重

目前,養老產業在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市場模糊、盈利困難、營銷不暢和持續性差。養老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公益性質,盈利能力較弱,社會資本關注度低。目前進入該行業的民營資本普遍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經營穩定性差,屬於相對“弱勢”資本。由於目前的養老產業沒有清晰的產業發展規劃前景,很多養老產業投資成本高居不下,同時又面臨着老年人一方面經濟承受能力相對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養老服務費用,另一方面認知、行動能力下降等客觀因素,屬於傷病高發“弱勢”人羣。雖然一些資金實力較強的房產商頻頻試水養老地產,但未有明確的盈利模式,沒有理清養老“地產”與養老“服務”之間的關係。

(三)養老機構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等專業人才缺乏,流動性強,可持續性發展程度低

養老人才短缺已爲老年服務機構快速增長的瓶頸。國內還沒有高端、專業完善的養老服務團隊,無論在團隊管理還是人員培訓方面,養老機構缺乏足夠的專業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調研中發現:(1)養老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隊伍結構不合理。 (2)養老機構人員流動性較強,不利於企業持續性發展。養老服務需要醫養結合,醫院屬於資本和人才密集型企業,已經分享過了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發展勢頭良好,目前的現狀養老機構與之相比發展落差較大。養老機構作爲一個單獨的機構短時間內無法與醫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對接。

(四)多頭管理現象不利於醫養結合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

我國在養老服務方面“多頭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各地養老相關問題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幹部局、民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衛生部門、老齡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個部門和單位。此外,婦聯、青聯、工會、殘聯等等機構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養老的服務保障和管理工作。由於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工作具有獨立性,部門之間缺少足夠的協作與溝通,管理過程中很難形成合力。

二、建議

(一)單位發揮主導作用

建議單位:首先明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監管責任主體,爲醫院試點建立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監管制度,出臺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範標準,建立等級評定製度和評估制度。同時,利用服務標準的提高加強市場競爭,減少人爲控制因素,通過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准入、退出機制,規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市場行爲,形成“寬建嚴管”健康的監督機制,促進養老產業健康持續性發展。

(二)建立健全行業服務標準和規範

建議:推動醫院爲主體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利用醫院現有的規模化、標準化制度和現有養老政策法規,整合成一套標準性、可實施的服務規範指南。同時,強化誠信優質服務,樹立品牌效應。通過一系列制度和行業服務標準建設,形成一套組合拳。

(三)鼓勵多方社會資源參與

建議:破除思想上的禁錮和政策上的壁壘,鼓勵靈活運用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不同所有制的資本對養老機構的發展有不同形式的促進。如:

(1)引入國企,如中國醫藥集團等公有制資本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資本,促進國有資本保值,而且能夠利用其行業的專業特性針對性研究養老服務產品,同時利用老人對國企的信任提高了養老機構的品牌效應,抵禦運營風險。

(2)引入民間資本等非公有制資本,利用非公有制資本的靈活性和高效性,通過董事會的決策,從一定程度上激發醫院在養老機構領域的活力,提高決策質量,規範經營、加強精細化管理,使醫院的公有制資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產業效益。

(3)允許養老機構員工持股,不僅大大增強養老服務產業服務人員的積極性,使員工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緊的聯繫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衆籌”的概念,允許需要養護的老人和兒女入股養老機構,使需要養護的老年人既是消費者又是養老機構的股東,不僅能夠在養老機構增長中獲得紅利,在養老的同時又有一種家的感覺。

(四)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建議: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的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評選出管理規範、服務專業,能夠盈利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同時,政策應該給予這個市場充分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運營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這樣,經營理念各異、運營模式不同的養老機構爲生存、盈利各盡所能的尋找出口。通過養老服務產業機構的競爭和規模化發展,必定會在要求苛刻的養老服務產業中脫穎而出一批收費合理,服務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續性發展勢頭的企業。從而使我國在市場競爭的風浪中找到最適合我國發展的養老服務產業的道路。國家也可以從現有繁雜的補助提供中抽身出來,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履行國家責任,減少國家負擔。

(五)調動醫保、社保等配套政策支持

建議:給予一定的醫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動醫院參與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的快速建設。結合醫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結餘”醫保經驗,和大醫院醫保額度較高的特點,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管理鏈條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參股養老機構所增加的醫保額度,減少給國家增加醫保管理成本上的負擔。但需要考慮到,畢竟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體系建設不夠成熟,“包袱”性的甩給醫院,容易大大降低了醫院在參股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的積極性,況且醫院涉及養老產業總體上屬於起步階段,經驗不足。

單位應在醫養結合領域與醫院建立定期對話機制,利用醫院在人口與健康領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單位可以完善並適度提供一系列醫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勵性政策,適當提高積極參股養老機構醫院在老年病方面的醫保額度。同時,對現有醫保制度進行進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礎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關疾病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

醫養結合的調研報告範文(二)

隨着銀髮的浪潮的到來,人口老齡化已成爲中國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隨着老人邁入高齡,一些“老年病”的常發、易發、多發,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護理問題困擾着千家萬戶,成爲社會問題。爲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促進養老和醫療跨行業發展,我們從年初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延安市養老服務工作基本情況

截止2019年9月底,延安市60歲以上人口27.5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12.1%。全市農村五保老人7457人,入住敬老院1821人,城市三無老人2088人,集中供養456人。總體來看,延安市人口老齡化主要有六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快。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提高,60歲以上老年羣體持續增長,從2019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年均遞增3%,尤其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目前已達3.4萬人。二是“空巢”家庭增多。多數老年人的子女成家後不與老人同住,尤其是城鎮,獨居老年人和家庭“空巢化”更爲嚴重。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由於步入老年,各項身體機能退化,患有心腦血管等各種老年病導致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漸增多。四是家庭養老功能進一步退化。核心家庭的增加以及計劃生育導致的少子化,使得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家庭養老功能進一步弱化。五是老年人的購買能力有限,我國屬於“未富先老”,老人退休金普遍不高,加上家庭經濟情況一般,用於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有限。六是城鄉老齡化程度區域性失衡,農村老年人口比例偏高。

目前,延安市失能失智老人接近3萬,隨着老齡化程度加劇,到2030年,我市失能失智老人預計將增長40%。2019年2月,我們對全市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老人對康復保健的需求,遠遠高於生活照料。隨着我國現階段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因爲步入老年導致的各項身體機能衰退,一些“老年病”的常發、易發和突發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困擾着每一個家庭。而現有的養老服務機構卻僅限於一般的護養和簡單的醫護功能,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裏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醫療和養老的分離,也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長期佔據醫院牀位,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使真正需要住院的急症患者無法入住。

延安市委、市單位高度重視養老工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完善養老扶持政策,創新養老服務體制,有力推進了以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養老爲依託,機構養老爲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我市現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50家,牀位數8213張,千名老人擁有牀位數30張。其中市級公辦社會福利機構3家(社會福利院、第二社會福利院、八一敬老院),農村五保供養機構43家,民辦養老機構4家(寶塔區夕陽紅老年公寓、延安愛心護理福利院、延川縣博愛老年公寓、寶塔區愛心敬老院)。2019年起我們重點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和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186個,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0個,近10萬名老年人得到生活照料。

二、醫養結合養老工作開展情況

“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其優勢在於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爲老人持續提供服務。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諮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而“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以“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爲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爲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2019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要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通知明確規定,所有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都要全部具備醫療條件,爲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延安市目前的醫養結合工作開展可以分成三類:一是內設醫務室或引入周邊醫療機構分支機構醫療服務,以民辦的市愛心護理福利院爲代表,利用距離社區衛生室距離近的優勢,爲衛生室提供辦公用房,由社區醫護人員爲院內老人提供醫療服務;二是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獨立設置康復醫院,市社會福利院建立至今已60餘年,做爲延安市唯一一所綜合社會福利院,主要負責三無精神病人的收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精神疾病治療康復經驗,計劃新建延安市精神病康復託養中心項目,加掛“延安市康寧醫院”牌子,由社會福利院負責管理運營,在滿足本院收容對象醫療需求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主要對精神疾病、老年疾病進行康復治療;三是與周邊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市八一敬老院新院2019年1月正式運營,設置牀位446張,爲了滿足院內老人主要是優撫老人的醫療,與市人民醫院簽署協議,由敬老院提供場所、設施設備,醫院提供人才技術,爲入住老年人開展醫療服務,簡單的醫治就在敬老院內完成,老人病情較重的通過綠色通道入住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三、政策建議

“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將會成爲未來養老服務業發展方向,爲更好推進這種模式養老機構建設,應儘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養老業整體服務水平。

(一)加快制定政策措施。養老政策方面,明確規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以享受國家和省市關於養老服務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牀位補貼等;醫保政策方面,協調衛計、人社部門完善醫保有關政策措施,將“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和擴大醫保報銷範圍;土地政策方面,優先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用地,對新建項目建設用地採取劃撥方式,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於養老公益性事業,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二)加快項目建設,推動健康發展。按照《陝西省單位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陝政發[2019]36號)關於“着力推動醫養融和發展”的要求, “十三五”期間,計劃在延安市新區,新建“延安市老年養護院”,集生活照料、醫療康復、認證培訓、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融合醫療護理與機構養老服務,在全市以及全省具有示範作用的大型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設置牀位500張。同時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委託經營或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社會組織興辦或者運營公益性醫養機構。積極探索拓展社會養老服務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採取直接補助或貼息的方式,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化養老服務設施,形成養老服務事業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運行機制。要從制度上對“醫養結合”模式加以規範,要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設標準和合理收費標準,對設備配置、醫療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確要求。大力推動養老服務標準化,促進養老服務示範活動深入開展。建立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定、老年人入院評估、養老醫療服務需求評估等制度。

(四)創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業界限,大力發展跨部門、跨行業的養老機構。管理模式上要積極創新,可以通過公共招標、委託管理等形式,引進有先進養老服務管理經驗和先進醫療、康復技術及設備的專業機構經營,以提高養老專業化護理水平。

(五)加強護理人員培訓。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養老、醫療等機構培訓一線護理人員;鼓勵高校、中職學校開設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培養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人才。此外,還要發揮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培養養老服務人員,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培養養老服務人才,緩解當前一線專業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短缺問題。加快培育從事養老服務的志願者隊伍,實行志願者註冊制度,形成專業人員引領志願者的聯動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在養老服務中引入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機制,積極開創專業化、職業化和志願者相結合的道路,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努力提升服務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