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調研報告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8W
本文目錄養老調研報告範文關於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情況的調研報告新型農村養老制度調研報告範文關於開展幸福養老調研報告最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了,而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影響。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正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規律,並積極採取相關措施,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我根據金家村的具體情況作此報告,報告涉及老年人的性別比例、年齡層次、知識結構、收入水平,生活狀況、居住地域、家庭狀況、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社會保障狀況、生活照料等生活狀況。

養老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 金家村概況簡介

金家村位於蘭山鄉的中心位置,該鄉位於撫順城東南,距市區8公里,距市中心25公里處,東臨大夥房水庫,南與上馬鄉相接,西北與撫順市碾盤鄉、撫順市石油二廠、乙烯化工廠接壤。全鄉總面積4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02公頃,耕地535公頃,水域面積20公頃,合鄉並鎮後全鄉下轄7個行政村,12箇中小企業.總戶數1910戶,總人口數6410人,有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四個民族居住,其中90%是漢族。

人口數據:

總人口

611

314

297

家庭戶戶數

177

家庭戶總人口(總)

609

家庭戶男

312

家庭戶女

299

0-14歲(總)

110

0-14歲男

55

0-14歲女

55

15-64歲(總)

363

15-64歲男

201

15-64歲女

162

65歲及以上(總)

138

65歲及以上男

72

65歲及以上女

6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48

二、問卷調查

(一)調查數據

① 從問卷情況看,抽樣的120位老年人中有6位是退休工人,114位是農民,多數老年人人均有承包地2畝左右,在60-69歲的抽樣人羣中,有60%是老年人自己耕作,40%是子女幫助耕種或轉包;在70歲以上抽樣人羣中,只有少數身體好的自己耕種,絕大多數由子女耕種。多數老人經常給子女料理家務或照看孩子。

② 從文化程度看,90%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極少數是國小文化,平時不看書不看報,有選擇性地看電視節目,以傳統休閒娛樂節目爲主,平時打打撲克、閒聊家長裏短,基本不參加健身和文娛活動。

③ 從居住情況來看,60%的老人與配偶同居,30%獨居,10%與子女在一起生活,住的多數是自己的舊房,面積20—30平方米。

④ 從經濟狀況來看,去年個人全部收入60%在1001—1500元之間;30%在501—1000元之間,5%在500元以下;5%在5001—7000元之間,上級每年補助101—300元,每人每月大致開支51—100元,對物價上漲多數緊張,少數平靜。沒有社會養老保險金(退休人員除外)。50%老人子女經濟狀況較好,40%子女經濟狀況有困難,10%子女十分困難;50%老年人生活沒問題沒存款,10%老人達到溫飽有困難、無欠債;15%有欠債,無法達到溫飽;5%較富裕,有存款。欠債主要原因是無收入或收入太少、因病,其次意外事故、蓋房、娶兒媳婦等。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50%老人認爲還算可以;生活水平一般,40%老人認爲不滿意;生活水平較低,5%基本滿意;生活水平很差,5%很不滿意。

⑤ 農村老人身體健康狀況普遍很差,70%老人患運動系統病症、心腦血管疾病、氣管炎、肺部疾病(其中一至二種較多),25%老人患眼疾,有聽力障礙,5%老人患其他神經疾病。自己幹不了的事情80%老人靠家庭成員照顧,多數老人認爲不孝子女有,但很少,具體不孝原因說不清楚,一般認爲還是道德品行問題。

⑥ “在養老預期和建議”一欄中,許多高齡老人無法完成這項問卷。從能夠勉強回答的人羣中,對敬老院、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這些機構,70%老人聽說過有鎮敬老院,不很瞭解。在以後養老形成中70%選擇居家養老,20%老人選擇根據子女意願確定,10%老人沒考慮過。在家養老主要原因是身邊有老伴或子女照顧,與孫子輩在一起享天倫之樂,與村裏熟人相處心情愉快。最關注的是人老了子女孝順,有生活保障,有病能看得起。

根據調查和平時掌握的情況,在農村的老年人把一生積累的錢都用在子女身上,沒有存款,一但喪失勞動能力只能靠子女供給。多數子女代種父母的田地,給夠一年的口糧,家庭狀況好的子女一年能給些零用錢,多數是隻給糧不給錢,老人花錢只得賣口糧,老人最怕生病,小病硬抗着,大病不住院,平時有常用感冒、發燒藥就算好的了。因此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普遍很差。

(二)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1. 生活貧困,生活質量差的狀況長期存在。從調查統計綜合情況分析,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狀況不容樂觀,處在貧困線下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導致部分老年人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有:

① 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固定收入。沒有勞動能力,又無固定收入,這是導致老人貧困的首要因素。

② 年老體弱,因病殘致貧。這一類老人健康狀況差,體弱多病,缺乏醫療保障,多數老人無錢看病,有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部分企業效益不好,退休老人不能及時報銷醫藥費,使他們生活狀況更加窘迫,結果因病致貧,甚至是貧困交加。他們是貧困老人中最困難的一部分。

③ 自己無生活來源,兒孫無能力贍養。在這些貧困老年人中,有的子女病殘,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子女下崗待業,或無一技之長,難以再就業;有的兒子去世,媳婦改嫁,留下孫兒孫女,還要由老人撫養,因而導致老年人生活更加困難。

④ 部分家庭法律意識和敬老觀念較差。家庭養老是當前養老的主要途徑,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家庭,法律意識和敬老養老觀念都比較強,能夠履行贍養義務,但有少部分家庭及其子女,法律意識和敬老觀念比較差,不願贍養老人,導致老年人晚年生活貧困。

⑤ 無退休金或退休金低。這種因素致貧的老人主要在城鎮街道、集體企業退休,無退休費或相對較低,難於保障基本生活。

⑥ 天災人禍和其他突發事件。因此助老濟困工作任務艱鉅,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2. 醫療保障體系薄弱,短期內很難實現老有所醫。雖然有了新農合但是報銷的金額種類不同,特別是對特困重病老年人來說,就醫仍是個老大難問題。

3. 政府對於老年市政設施投入較少,老年人活動沒有空間或空間較小,投入機制不穩定。

4. 特困老人的救助機制缺乏長效型,需黨政重視,全社會參與和慈善捐助。

5. 針對老年人事業的優惠政策少,有的政策落不到實處。

三、成因分析

促使我村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

另一方面,成功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1964年“二普”時人口死亡率爲15.59‰,1982年“三普”時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逐年增長,1989年爲66.81歲,達到69.7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四普”以來的17年是我村老年人口增長較快的時期,以近XX年發展最快。同時,1980年以來,隨着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縣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兒人口逐年減少,從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從而更凸顯了我村人口老齡化的局面。

四、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

我縣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會在21世紀繼續發展。理由有三:

其一,我縣少兒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XX年的速度推算,到XX年將下降至9%。

其二,老年人口呈階段性增長。目前至XX年,我村老齡人口年增長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歲以上的老年人總數將達到162,佔總人口的18.4%;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38,佔總人口的11.2%。由於我村50—60年代有過兩次人口出生高峯,XX年至203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開始進入老年期,年增長速度將突破6%,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80多,佔總人口的21%;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50多,佔總人口的13.3%;203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高峯,以後逐漸下降。

其三,老年人口內部的高齡化發展較快。目前至2020年,我村老年人中仍以60—69歲的低齡老人爲主,2030年以後的20年,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比例將逐年增大,逐漸達到20%。

五、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種種挑戰,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撫養體系發生變化,地方負擔加重

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三普”時我村的總撫養比爲56.27%,其中少兒撫養比爲47.94%、老年撫養比爲8.33%;“四普”時總撫養比爲48.64%,其中少兒撫養比爲39.39%、老年撫養比爲9.25%;“五普”時總撫養比爲41.27%,其中少兒撫養比爲28.4%、老年撫養比爲12.87%。雖然從總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卻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時間,少兒人口相對穩定,其撫養比不會再下降,而老年撫養比仍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快速增長,勢必加重國家或地方的負擔。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贍養問題突出

隨着高齡老人的不斷增多及老齡人口自身健康狀況的變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斷減弱,而現代家庭不斷“小型化”,老年人與其子女“ 分家”現象極爲普遍,加之勞務經濟的興起使得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這些老齡人口難以得到較好的生活照料或無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間的相互照顧或自我照顧。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後,社會上將大量出現“四二一家庭”,即一對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個子女,屆時家庭養老的模式將受到嚴重挑戰,子女即使在主觀上有十分孝敬。

老人的願望,客觀上卻無照料老人的條件和能力。

(三)老齡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設施無法滿足需求

老齡人口大多患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醫藥費。據統計,我村老年人患病率爲60.42%,而目前我縣農村醫療網點設施落後、醫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幾年醫藥費上漲幅度較大,許多老年人因醫療條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無法得到較好的治療。同時,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目前能供養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已有的活動場所由於活動器具少、無人組織、內容枯燥等而無法較好地開展,仍以打麻將、看電視爲主的老年生活單調而無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對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柺杖、助聽器等)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縣範圍內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遠遠大於供,直接給老齡人口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於老齡產品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縮小或削弱了我縣社會消費。

六、建議與對策

1. 當前要着力解決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養”和“醫”的問題,把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貧困老年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來,使老年人能享受到最基本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2.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適當擴大對高齡老人補貼的範圍和提高高齡老人長壽補貼標準。要加強對高齡老人的照料和保護。對高齡老人的保護,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着力解決高齡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問題。從對村80歲以上老人社會保障狀況的分析中看出,有80%左右的高齡老人的生活仍然主要依靠親屬供養,其生活好壞依賴於親屬收入的多少和尊老、養老、助老風氣的發揚,生活保障仍然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特別是醫療保障力度尚有不足。尤其是高齡老人,收入水平低,對家庭供養依賴性強,沒有高齡補貼,生活保障不穩定,比較困難。建議加大對高齡老人社會保障的力度,我們可借鑑其他地區的做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適當擴大對高齡老人補貼範圍和提高補貼標準。發放範圍擴大到80週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建議,對高齡老人發放範圍,可先實施對90週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發放津貼,然後在條件成熟後再逐步擴大。標準則應從各區的實際財政支付能力加以確定。總之,推進宜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爲加大對高齡老人醫療保障的力度。

3. 建議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時,首先從老年人最迫切需要開始,解決生活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比如:對7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發生活補貼;對70歲或80歲以上老年人提高看病報銷比例;擴大對貧困老年人救助範圍等實際問題,以體現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4. 着力完善基層、社區老年服務體系,努力加快村老年服務設施和爲老服務組織建設,一方面將老年生活、活動設施納入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做到村裏有活動室、醫療室、託老所和老年教育點;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務隊伍(包括志願者),爲老年人開展低償或無償的醫療、娛樂、生活照料等服務。

5. 合理開發老齡產業,擴大社會消費,充分考慮老齡人口的各種現實需求和供應缺口,將大力開發老齡產業轉到積極調整老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上來,既解決老齡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動社會消費。政府應加強產業引導,爲相關企業提供老年消費需求信息,提供商品開發、產品生產的政策支持;同時引導老齡人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老年人合理消費,愉快生活。

6. 提高對我村養老問題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這主要指村民委員會應當對農村養老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決不能將養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戶自己的事情。老齡化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家庭養老勢單力薄,難以爲繼。我們必須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保持足夠清醒的認識。多年來將老年社會保障視爲居民的專利,這不符合社會保障的公平價值原則,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思路相背離。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存在問題、潛在危機,萬萬不可持無關緊要的態度。

【後記】此次調查雖然已經結束,但是那一張張蒼老又孤獨的面孔不時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他們的生活單調乏味,少有溫暖,大多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他們要照顧兒孫,還要下地耕作,想到他們這樣的老年生活,我的心裏不禁隱隱作痛,內心再次呼籲社會關注老人,關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希望老人們真正能夠老有所享,老有所樂。

關於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情況的調研報告養老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爲全面準確掌握我縣各類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基本情況,有效推進社會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 縣由勞動保障局牽頭,組織工商、稅務、經濟商務、供銷、糧食等部門,按照條條管理、塊塊分割,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全縣所有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各類用人單位參保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在加快全縣經濟發展的同時,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不斷加大職工社會保險基金的徵繳力度,基本形成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各類用人單位 367 戶,涉及職工 26472 人(在職 19686 人,退休 6711 人),其中機關事業單位 283 戶,涉及職工 15957 人(在職 11654 人,退休 4303 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 84 戶,涉及職工 10515 人(在職 8032 人,退休 2408 人).機關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 15957 人,欠繳保費 468 萬元;參加失業保險 7327 人,欠繳保費 506.8 萬元;參加醫療保險 15957 人;參加工傷保險 946 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參加養老保險 6690 人,欠繳保費 437.56 萬元;參加失業保險 2323 人,欠繳保費 47.71 萬元;參加醫療保險 3476 人,欠繳保費 264.45 萬元;參加工傷保險 3257 人,欠繳保費 18.27 萬元;參加生育保險 2301 人,欠繳保費 15.25 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一)部分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個別企業未參加社會保險.一是個別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在穩定員工隊伍、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方面的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缺乏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二是員工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的意識,由此減弱了他們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這一點在我縣的外來企業中較爲突出.

(二)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現象仍然存在.我縣的企業一般都是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科技含量低、產品檔次不高企業,產品成本高、利潤低,有些初始運行的企業都在負債經營.爲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部分企業存在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現象.

(三)存在選擇性參加社會保險的現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因失業、工傷風險較低,參加養老、醫療保險積極性較高,而不願參加失業、工傷保險.我縣大多數企業員工是本地農民,就近務工,半工半農較多,因此多以土地爲保障,所以參保繳費意識淡莫,只求多掙點錢,從而存在儘量少參保甚至不參保現象.

(四)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的現象依然存在.少數企業爲儘可能降低企業成本,保證利潤的最大化,想方設法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

(五)企業人員流動性大導致參保管理困難.目前,我縣相當部分企業的員工大多屬於臨時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現象,人員極不穩定.社保經辦部門很難準確掌握企業職工人數,多數老闆都會以此爲藉口不參加社會保險.另外,由於各地社會保險制度不銜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異,許多外來務工人員考慮到在務工當地參保幾年,一旦回鄉又是一件麻煩事,因此務工人員不願參保.

(六)企業改制進程緩慢導致部分人員參保困難. 由於我縣企業改革的進程較慢,而且原來單位欠費時間較長,企業長期處於關閉、停產階段,間斷繳費情況存在,而這些單位的人員又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到私企去打工,他們與原單位未解除勞動關係,而又與新單位形成了實際勞動關係,在社會保險關係接續時非常棘手.

(七)社會保險政策的盲點導致部分人員參保較困難. 在實行社會保險前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原三社企業(鐵器社、縫紉社、補鞋社)人員,未能參加社會保險,在企業關閉破產後,失去了退休費來源.現在年老體弱多病,無任何經濟來源,生活相當艱難.去年,省政府雖出臺了川辦發 185 號文件,解決原國有、集體企業超齡未參保人員老有所養問題,一次性參保繳費額近 4 萬元,因這部分人員無力支付所交的鉅額保險費,多次上訪要求解決養老保險問題.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對策

第一,領導重視、部門協調.目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保繳費較困難,反應出制度、體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各級黨委、政府要強化對擴面工作的組織領導;其次,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社保經辦機構要加強徵繳,搞好宣傳服務,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組織引導,工商、稅務部門應搞好監督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對參保繳費的執法檢查、監督等工作都要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維權意識.用人單位員工特別是民營企業員工對社會保險在維護自身權益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是目前阻礙社會保險繳費進展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充分發動新聞媒體、社區組織、廠礦企業、社保主管部門和其他宣傳機構,加強社會保險政策宣傳;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要在社區、村開設社會保險諮詢站點,開展諮詢服務;同時要抓好正、反典型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社會保險意識,牢固樹立參保是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觀念.

第三、以靈活的政策引導參保.我們應以國家的政策

法規爲依據,針對地方經濟、企業勞動用工的實際特點,採取靈活適用的政策,引導用人單位參保,例如對農民工數量多,經濟效益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採取低門檻准入,低標準享受的新農保政策引導其參保.同時要加大改制力度,儘快讓那些停產破產企業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及時做好重新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接續工作.

第四、求真務實,常抓不懈,着力做好民營企業參保擴面工作.民營企業保險擴面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一方面,應本着求真務實的精神,分部分批推進這項工作,從少到多,從局部逐步擴展,最終達到全覆蓋的目標.如果不顧企業的實際問題全員參保,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增加失業、加重企業負擔.另一方面,民營制企業擴面工作要堅持常抓不懈,使新增企業員工和老企業新增的員工及時分批參加社會保險,爭取做到不漏新企業、不漏新員工.只有這樣才能持之以恆,實現最終全覆蓋的目標.

新型農村養老制度調研報告範文養老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標誌着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試點、探索之後,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4億,超過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1.1億,佔總人口的8.5%。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老齡化問題突出。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傳統的土地保障功能面臨嚴峻挑戰。

一、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

隨着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養老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養老爲主,其它養老方式並存的格局。

家庭養老:這是當前我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農村家庭養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於:第一,我國農村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由於農村地區間發展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短時間內不可能在全農村範圍內建立、推廣養老保險制度,這決定了家庭養老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爲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第二,農村家庭服務業不發達。即使部分老人擁有數目可觀的養老金,但由於疾病纏身、自理能力較差,他們仍然難以安度晚年;第三,傳統的思想文化觀念對農村老人生活習慣的感染和影響。“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仍是他們所渴求、嚮往的,且隨着年歲的增加,農村老人抵禦生活風險的能力越來越有限,對家庭人員的物質、精神依賴亦會增加。

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作爲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集體爲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

儘管集體養老在歷史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現在看來,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養老對象過窄,集體養老的範圍事實上就是對五保戶的供養。然而,五保戶的供養條件非常苛刻,對於只有女兒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沒有敬老院的農村地區主要由村組負責對“五保戶”實行分散供養。集體養老保障也僅僅停留在維持其溫飽;第三,對集體養老認識明顯不足。在農村地區,許多符合條件的農民不願享受“五保戶”待遇,只要尚有一點點勞動能力,或者有親人可以依靠,誰也不願享受“五保戶”的供養。

儲蓄養老:是一種最典型的自我養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積月累、勤儉節約的積蓄養老,但這種養老方式在農村越來越缺少實用價值。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有限,儘管辛苦勞作和省吃儉用,但蓋房、子女教育、醫療等各項開支卻很大。到了晚年,其積蓄難以保障養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齡化對傳統農村養老模式的挑戰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城鄉發展差距大,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長期以來,農村養老保障主要依賴於家庭養老。日趨嚴重的農村老齡化問題,必將對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提出嚴峻挑戰。

1.農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農村養老的壓力。

2.老年人口的高齡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農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未讀過書的佔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國小及以下的佔到九成以上,低素質決定了農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體力勞動者,年齡對他們的自我養老能力影響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齡人羣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齡人口的自我養老能力,同時也降低老齡人口自理能力。農村老年人口高齡化和健康狀況的下降,無疑加重了農村養老的負擔和壓力。

3.農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養老的功能。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農村家庭的子女數也大大下降,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規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過去一般是多對夫婦供養一對老人變成現在一對夫婦供養兩對及兩對以上老人,無論財力上還是精力上,都讓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爲繼。

4.“空巢老人”的增多,獨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農村養老的社會化需求。傳統的家庭養老不僅由子女爲老人提供經濟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顧和精神撫慰。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後,雖然也履行了在經濟上供養父母的義務,但考慮到進城農民的自身經濟狀況,供養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無法給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時,農村老人尤其是高齡人口中獨身老人,由於缺少了“老來伴”,沒有在生活上相互照應、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對象,使得養老更加困難。

三、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現狀

(一)農村養老保障的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保障對象一直限於“困難的人”、“光榮的人”和“富裕的人”,農村的大多數人由於種種原因還無法享受社會保障。相關的調查顯示,占人口總數20%的城鎮居民,享受全國89%的社會保障,占人口80%的農村居民,僅享受到了社會11%的社會保障,在縣城以下集體單位的1 000多萬職工和2 000多萬城鎮個體經營者基本上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

(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

,特別是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其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子女的贍養壓力增大。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獨生子女家庭成爲我國農村主要的家庭構成模式,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來臨,80年代後的獨生子女,面臨着承擔四個老人的贍養義務,同時還有一至二個子女的負擔。(2)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的遷移給家庭贍養帶來了負面影響。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內地農村人口大量向經濟較發達的城鎮流動,這些“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人員長年在外務工經商,勢必影響對老人的供養。(3)隨着農民觀念和家庭規模的變化,傳統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養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較低

事實上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項技術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業保險的技術難度,又存在着依法實施的政策難度,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嚴格,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繳費和實施的使用三權分離,互相監督,這樣才能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過程更加順利,使基金的運營更加暢通;但就我國現行的農村保障基金的管理辦法卻是管理、繳費和實施使用三權集於一身,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擠佔、挪用、貪污、揮霍農村養老保障基金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農村養老保障的現行制度和法規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協調

從現狀來看,我國現行農村養老保障的制度和法規與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並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爲中心的正規保障。近幾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人均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大量農村人口離開土地涌入城鎮,使得農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斷弱化。其次,新型的社區養老和商業養老保障模式僅僅在少數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農村較富裕的家庭存在,很難推廣普及。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老年人比重達7.51%的農村老齡化壓力更加不言而喻。

新型農村養老制度調研報告範文的延伸閱讀——調查報告的特點與作用

調查報告有以下幾個特點

(1)寫實性。調查報告是在佔有大量現實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用敘述性的語言實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觀事物。充分了解實情和全面掌握真實可靠的素材是寫好調查報告的基礎。

(2)針對性。調查報告一般有比較明確的意向,相關的調查取證都是針對和圍繞某一綜合性或是專題性問題展開的。所以,調查報告反映的問題集中而有深度。

(3)邏輯性。調查報告離不開確鑿的事實,但又不是材料的機械堆砌,而是對覈實無誤的數據和事實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提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科學的結論。

調查報告的作用

調查報告具有針對性、真實性、論理性、典型性和時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向,對於解決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於開展幸福養老調研報告最新養老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鎮轄26個社區、4個行政村,轄區總面積約39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7萬多人,外來人口12萬餘人。據20**年12月份統計,**鎮共有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1218人,本地戶籍的有3400人,佔常住人口的16%(若除去**人數已達到20%,按照世界慣例老年人口總數達到10%就已經是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80週歲及以上老人1672人,90週歲及以上老人168人,百歲老人1人。另據統計,轄區內經濟困難208人、失能(殘疾)**4人、空巢(獨居)1631人、孤寡老人37人等重點特殊老人,共計2020人,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6%。上述數據表明,我鎮老齡人口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趨勢日益明顯。同時,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齡化帶來的傳統家庭結構的變化及其功能的減弱,家庭子女分住等原因對老年人的照料減少,影響了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質量。老年人的幸福養老問題已成爲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鎮開展幸福養老工作成效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老年人口幸福養老工作,在幸福養老模式上進行很好的探索和實踐,經過努力,比較好的建立了一套幸福養老服務體系,在老有所養、幸福養老工作取得了實效。

1、居民社會保險基本全覆蓋。隨着國家基本養老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兩個辦法的實施,在制度上已實現全覆蓋。**鎮轄有條件的居民已全部購買城鎮居民社會保險,沒有條件的居民購買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同時各類保險政策已互相打通,進行轉換。在工作中,建立鎮、村、小組三級宣傳體系,深入村社宣傳政策鼓勵參保,重點對所有未參保的居民進行實名登記式的調查摸底,並逐一上門宣傳發動,將新老政策對比講解,力求人人蔘保。據統計,截止20**年,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5991人,城鄉居民社會保險1767人,參保率達99.81%,反映在60歲以上老人,已享受職工養老保險9494人,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1611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12761人,參保率達99.8%,反映在60歲以上老年人,已享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4816人,城鄉居民醫保6289人,老年人養老和醫療保障覆蓋率達99%以上,實現了老年人基本保障全覆蓋。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老年人達到了應保盡保,市區兩級財政補貼約3000餘萬元,**鎮政府拿出100餘萬元爲困難人員參保者進行了“墊”、“補”、“貼”。

2、大力開展系列居家養老服務。一是建立社區(村)助老(專管)員隊伍。目前,招聘公益性崗位助老員15人,社區(村)內部落實15人,共30人,其中15人已獲得業務初級上崗證,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規範的服務。二是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全鎮已有掛牌居家養老服務網點66個,其中涵蓋了老人生活所需要的各項服務,如家政、理髮、食品、餐飲、洗衣、照相、殯葬等。老人憑統一發放的服務券在這些服務網點享受上門、價格優惠等服務。三是建立老年食堂。社區(村)大都有老年食堂(助餐點),其中,**社區、西苑社區、**村老人公寓已建成老年陽光食堂,助餐能力基本覆蓋全鎮。四是建立老人四級救助圈。目前,全鎮四級救助圈內的五類老人(孤寡、困難、殘疾、80週歲以上高齡老人、獨居)、60週歲及以上重點優撫對象、市級及以上老勞模、經濟困難老居幹及老村幹發放居家養老服務券。享受服務券的老人有1798人。發放服務券總計約56.6萬元,發放服務(體驗)券約15.2萬元。五是建立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共有5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分別是老人公寓、**社區、**社區、**社區、**村。中心分生活照料、保健康復、文化娛樂、輔助用房等功能區。爲老年人提供日間託老、購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務等一般照料和陪護等特殊照料的服務。20**年**鎮將增加相類似居家養老服務中心8家。

3、全面落實老年人幫困解難工作。一是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系統。爲了解和掌握老年人數量、年齡結構以及各類需求,每個社區(村)都建立了養老服務信息管理平臺。有效的實行對老年人健康情況、家庭情況和各種需求信息動態化管理,使工作更科學、更有效率。爲老年人的購物、生活照料、護理醫療、文化生活等服務提供極大的方便。二是開展“智慧養老”呼叫服務活動。爲老年人安裝助老呼叫器,據統計,截止目前爲70週歲以上獨居、孤寡、空巢老人和80週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發放手機呼叫器**02個,較好的解決了老年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三是完善幫困解難長效機制,實施“金夕工程”,優化細化養老服務。以孤寡、殘疾、高齡、獨居、重病等困難特殊羣體爲重點,堅持經常性困難幫扶與集中重點幫扶相結合,針對老年人的不同情況、不同需求,實行個性化幫困,切實幫到點子上,通過各種方式,讓不同的老年困難人員得到最需要的幫助。充分發揮困難幫扶資金的作用,及時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困難。據統計,20**年審覈喪葬撫卹金180人,補助金額約224萬元;困難慰問62人,金額**228元;發放節日慰問金28210人次,金額約2626萬元;大病慰問534人次,金額約7.7萬元。爲80-89週歲老人和90週歲以上老年人發放補貼 1677人次,約計111.24萬元。

4、積極開展豐富多釆老年人活動。一是按照統一標準、規範管理、健全制度的要求,強化自管小組隊伍建設,目前,全鎮共接收10372名企退人員檔案,納入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企退人員建有自管小組203個,骨幹人數207人,以社區、小組爲單位,開展各類活動,例如茶話會、登山活動、遊覽景點等等,每年至少開展一次。二是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幹部的作用,組建各類文體活動團隊,積極開展健康娛樂活動,每年的老人節,鎮裏都要舉辦了文藝演出活動和關知識競賽活動,各社區(村)也舉行涉老講座、歌唱比賽等活動。同時,成立**鎮“神采飛揚”藝術團,結合老年人開展適合自身特點、喜聞樂見的各類文體活動,比如書法、繪畫、太極拳、太極劍、排舞、腰鼓隊、象棋、釣魚等比賽活動,極大豐富了老年人文化娛樂生活。三是開辦老年電視大學,努力豐富老年人的第二課堂活動,20**年老年電視大學發展勢頭良好,春秋二個學期共招生730人,比上一年新增加30人,入學率已達到10.8%。

二、幸福養老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鎮在開展老年人口幸福養老工作上儘管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通過本次調研也發現一些不足和存在問題:

(一)老年人“空巢”情況較爲嚴重

空巢家庭的定義是,子女不在身邊和無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由於獨生子女逐漸離家求學、就業和結婚,老年人“空巢”現象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據統計,**鎮XX年空巢老人有843戶,20**年960戶,上升**.8%。還有部分老年人想讓子女擁有自己的空間而選擇獨居,另外一方面因爲子女贍養觀念淡薄,嫌棄老人,老年人不得不留守“空巢”。目前家庭更趨向小型化,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和人壽的延長,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揹負兩個人養四個老年人的重擔,致使家庭內能夠照顧老人的人手減少。同時因爲子女工作競爭激烈,平時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年老的父母,這使子女爲老人提供的照顧越來越少。

(二)養老服務的資金缺乏能力有限

近些年來,社區養老服務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發展較快。這種養老方式就是讓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由社區服務人員爲老年人提供託老、上門等各種服務。但是,從總體上來講,社區養老服務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一是社區資金缺乏。目前社區養老服務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的補助,但補助的財力是有限的,在調研中許多社區反映現有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對於服務方面的需求,沒有資金就不能請醫生、陪護人員,購置急救物品等,從而導致許多社區養老服務不盡完善。二是社區相關設施缺乏。有許多社區缺乏體育設施及娛樂室,使老年人無法進行體育鍛煉文化娛樂活動。三是人員力量薄弱。自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後,明顯的矛盾就是老年人對服務的需要及社工人力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社工除了日常行政工作之外,還需要開展大量的羣衆服務、走訪、臺賬檢查等等繁瑣的工作。以陸板橋社區爲例,60歲以上老齡人口約180人,社工總人數9人,因崗位分配及職務原因,可實際服務於老年人的專職社工僅有1人,往往是接到老年人的求助後,無法及時趕到,如果幾個老年人同時求助,更是分身乏術。四是在調研中還發現有的社區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不高,有的僅憑經驗進行服務,社區人員很少接受過相關的專業教育或有關老年服務知識的培訓。

(三)機構養老尚不能滿足養老需求

目前機構養老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機構養老費用較高,有的老年人認爲這樣做會增加子女經濟上的負擔,還有的老人是因爲覺得在這些機構養老不自由,有時想出去逛下馬路都不行。另一方面養老機構規模有限,目前**鎮就只有一個**的敬老院,牀位有限,老年人想進也沒法進。因此養老機構的發展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的社會需求。

三、針對老年人口幸福養老問題的幾點措施(建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這充分說明黨中央對養老事業的高度重視,也給我們做好老年人口養老工作指明瞭方向。作爲地方政府來說,應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要高度重視和關注老年事業工作,加大人力資源,資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保障力度,大力推進“以居家養老爲基礎,以社區服務爲依託,以機構養老爲支撐”的養老體系,在老有養,幸福養老上有所作爲。

(一)加強宣傳教育,形成居家養老良好氛圍

居家養老是我國文化傳統的養老模式。敬老、養老是中華名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良品德。在我國無論是社會制度的變遷、家庭結構的變化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始終保持着傳統式家庭關係,父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世代相傳。儘管家庭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子女贍養壓力不斷增大,但法律賦予的義務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一是作爲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宣傳、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宣傳新型養老理念,倡導家庭敬老、養老的思想,形成家庭養老的良好氛圍。二是要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切實維護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建立表彰機制,對孝親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獎勵,把孝道文化納入幹部考察內容,爲居家養老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對那些遺棄甚至摧殘老人的子女,使其受到輿論的譴責,對觸犯法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三是在社區(村)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親情關懷活動,使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二)強化服務功能,提升社區養老綜合能力

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老年人不願意去養老院,究其原因,除了高額費用、人生不自由外,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喜歡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這也是受傳統的觀念的影響。所以,許多老年人最終還是選擇在家安享晚年。據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模式顯得更爲重要,作爲政府理應指導社區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要在建立服務體系,強化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社區養老綜合能力上做好文章,切實幫助老年人幸福養老。一是要建立管理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標準,把居家養老服務納入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發展的軌道。二是要進一步培訓提高專、兼職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建設高素質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必須儘快建立養老服務人員定期培訓制度,確保養老服務人員掌握基本的保健、護理、康復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公開招考、招聘或定向培養,吸收一批學歷較高、年輕優秀的養老專業人才。同時,也應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業務素質的下崗職工到社區養老服務崗位上來。要加強對服務人員的民主管理,提高他們的勞動待遇,推行再培訓及職工激勵制度,穩定養老護理員隊伍。三是進一步優化細化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方位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新項目,如:進一步拓展優化社區(村)老年餐館,提供良好的餐飲服務;針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建立完善巡查制度,採用入戶探望與電話問詢相結合的方式,爲老年人提供瞭解需求、傳遞信息、關注健康、安全提示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內容。四是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功能,實現各類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市場的資源共享。要推進社會單位內部設施對外開放,拓展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服務設施的綜合效益;要爭取把一些閒置的樓房、廠房等,通過贖買、租賃等方式,改造成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盤活現有資源;要充分利用家政服務、醫療保健、心理諮詢等現有市場服務資源,通過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將社區與政府、市場和老年人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提高社區服務資源的綜合效用,以滿足老年人幸福養老的需求。

(三)加大財政投入,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事業

社會化居家養老是一項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陽工程,是老齡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政府要把發展養老服務業納入城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支持養老服務事業的相關政策及配套制度。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力度,加快服務設施及養老機構建設,提高集中供養率和居養水平。一是在城鎮建設規劃、美麗鄉村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到人口老齡化趨勢,合理規劃社區(村)藍圖,加大對敬老院等養老機構和設施的投放力度,每年能建設一到二個有配套服務的養老機構。二是在新建居民小區、舊城改造和社區整合時,將養老服務設施作爲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時,按照功能整合、配套完善的要求予以統籌考慮。三是要大力鼓勵和扶持社會民辦公共養老機構,推動專業化養老市場的發展,要象招商引資一樣制定優惠政策,通過稅費優惠、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單位、集體組織、民間組織、慈善機構以及個人等社會力量,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興辦養老機構。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以老年人爲對象的老年生活照顧、精神慰藉、家政服務、心理諮詢、康復服務、簡單就醫、水電維修、緊急求援等養老服務業,形成對空巢、獨居等家庭養護困難老年人的救助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好城鎮、城鄉居民的幸福養老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