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15K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1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十篇

20xx年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80%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xx年增加64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20xx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爲87%。”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20xx年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爲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1、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爲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爲31.6%,到國有企業爲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爲26.2%,其他就業爲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60%,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互聯網信息發佈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爲是因爲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爲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爲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爲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爲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爲“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2、 主觀原因

(1)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爲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爲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爲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

(3) 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爲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築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僞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爲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5]。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爲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 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爲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爲。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2

一、研究的緣起和目的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至今,全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持續下滑,從XX年的83%降到了XX年的72.6% ,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我國長期被視爲天之驕子、從來不曾被就業困擾的大學生,出現了失業問題,而且失業的範圍和規模逐步攀升。大學生就業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關研究部門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各有側重。我們這裏主要討論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作爲全國高等院校最爲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淀區更是面臨着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海淀區轄內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衆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佔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海淀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爲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海淀團區委聯合北京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爲主題組建了課題組,於XX年年7月對海淀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於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着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樣本概況與分析

本次調查採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爲並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爲慎重,此數據能夠爲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並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羣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海淀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爲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於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爲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樑,擔負着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

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爲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繫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髮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啓示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

我們仔細考察了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佈,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於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海淀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揹負着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

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於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爲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羣體,只要善於學習、踏實肯幹,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於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着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爲。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衆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着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於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並存。

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瞭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瞭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瞭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並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客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二)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加強。

大學生普遍對政府在宏觀調控、就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這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大學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有一定關係。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在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就業市場中的社會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學生就業市場因而出現了假性飽和的現象。

2.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

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一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運行缺乏瞭解,對相關單位的人才期望情況反映滯後,不能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另一方面,大學生很難通過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等深層次的優勢,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雖然政府提出要建設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在,但實際上依然是被動的等待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來向自己獲取信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於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適應能力。

3.對大學生到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保障不足。

五分之一的同學有意去基層鍛鍊、服務農村、支援西部,這個數據雖然樂觀的,但是目前這方面的教育宣傳、組織動員工作還不得力,對服務基層的同學的財力支持還不到位,對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待遇保障還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還是偏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4.對大學生創業工作支持不夠。

隨着高校持續擴招帶來大學畢業生總量的持續增長,社會將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合適就業崗位,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轉變舊有的就業觀念,變被動就業爲主動創業,大學生需要有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不能滿足於做求職者,還要有成爲職業崗位的創造者的準備。大學生創業也存在很多侷限,比如知識積累不夠、缺乏社會經驗、心智不夠成熟、缺少運作資金、創新能力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海淀區高校大學生認爲政府在創業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夠,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夠完善。

(三)對策分析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

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要把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作爲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並存的現象,突出反映了畢業生就業觀念方面的問題,政府應積極引導高校及相關組織機構,着重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樹立適應的觀念。學生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要根據性格、愛好以及其他自身情況選擇與自己的個人特點相適應的工作,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客觀看待自身條件,調整好心理狀態,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要正確評價自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流動意識,不要認爲一次就業、終生不變;要開闊視野,拓寬就業面,不要自縛手腳;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競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成才發展觀。政府應該通過開展創業沙龍、創業者座談會、創業者風采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幫助畢業生轉變計劃經濟下陳舊的就業觀念,鼓勵他們抓住西部大開發、小城鎮和城市社區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契機,到西部就業,到中小城市和社區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到各行各業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狀況調研報告的延伸閱讀調研報告的寫作內容1.題頁 題頁點明報告的主題。包括委託客戶的單位名稱、市場調查的單位名稱和報告日期。調查報告的題目應儘可能貼切,而又概括地表明調查項目的性質。

2.目錄表

3.調查結果和有關建議的概要

這是整個報告的核心,匝簡短,切中要害。使閱讀者既可以從中大致瞭解調查的結果,又可從後面的本文中獲取更多的信息。 有關建議的概要部分則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重要發現和結論,有時根據閱讀者之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4.本文主體部分

包括整個市場調查的詳細內容,含調查使用方法,調查程序,調查結果。對調查方法的描述要儘量講清是使用何種方法,並提供選擇此種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應是數字、表格,以及對這些的解釋、分析,要用最準確、恰當的語句對分析作出描述,結構要嚴謹,推理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對自己在調查中出現的不足之處,說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辭。必要的情況下,還需將不足之處對調查報告的準確性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分析清楚,以提高整個市場調查活動的可信度。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3

“要把大學生就業放在當前各項就業工作的首位。”在1月7日召開的中央促進就業會議上溫總理這樣講到。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昔日的“天之驕子”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金融海嘯正席捲全球,更給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增加了諸多不穩定因素,可謂雪上加霜。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我們不禁會溯源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何處?金融危機下如何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呢?願呈鄙文與諸位同仁交流探討。

大學生就業難的幾點原因:

1.個人需求與市場需求不對口。

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供求錯位”。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工作的核心。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很多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時發覺企業需要的人往往是“用非所學”。自己辛辛苦苦四年所學的知識常常派不上用場,而想要競聘的職位卻不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口。最終只能遺憾地和該崗位擦肩而過。如何解決好“供求錯位”問題,對促進整個大學生就業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2.大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下降。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一些高校由於盲目拓寬生源而導致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下降。一些大學生認爲大學就是天堂,只要跨進大學門就等於拿到了工作證。思想放鬆、行爲懶散、學風渙散、無工作經驗、知識技能單一、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低下等因素都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找工作時面對優秀職位而“心有餘力不足”這一尷尬境況。

3.準備不足,生涯模糊。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纔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礎。一年級瞭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不要成天忘了學習,更不要忙於應付考試,要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市場需求動態很好的結合起來學習。

4.大學生就業心態“高居不下”。

依賴性強,眼高手低是當前許多大學畢業生的真實寫照。這一部分學生總是認爲自己是知識分子,不是農民工,不是普通工人。於是求職時總愛和企業講條件,稍有累點髒點的工作不願彎腰去做。結果機會就是被這樣白白浪費。殊不知,在很多時候,從不起眼的工作幹起、從基層幹起往往是事業通向成功的不錯選擇。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大學生就業

1.政府部門要積極迅速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努力爲大學畢業生提供平等、充分的就業信息與指導服務,以幫助畢業生進行職業決策,讓他們能夠將職業規劃戰略融入其終身規劃之中。

2.教育部門,人事機關和高校就業中心要繼續加大對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導向與保護。

3.學校應優化整合專業課程設置,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和水平設置課程,提高課程的質量和競爭力,發展自己的優勢科目。使學生在校教育的知識結構能夠和社會需求儘量匹配,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4.學校要加強對畢業生和準畢業生的就業教育和指導,培養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觀,樹立“先就業,再擇業”意識,學生應積極轉變就業心態,給自己正確的職業定位,切勿好高務遠。

最後,我想說,在當前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的大背景下,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學生四個方面的積極協調和配合。只要我們大學生努力學好本領,時刻洞察社會需求動態,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那麼在茫茫職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滿意的工作崗位就一定不是一件難事。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4

大學生就業率

爲更具體、準確地反映大學畢業生畢業時的狀況,本次調查將畢業生被調查時的狀況分爲10類,每一類畢業生所佔的比例如表1所示。

從被調查的畢業生總體統計來看,畢業生畢業時“已確定單位”的比例爲43.5%,“升學”與“出國/出境”的比例合計爲16.8%。如果將表1中第1~6項均視爲“確定去向”的話,則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71.9%。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就業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就業率最高,均爲86.2%;其次是專科生,爲79.7%;本科生的就業率最低,爲67.4%。

從性別之間的比較來看:男性大學生就業率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大學生就業率爲77.3%,女性爲65.9%,兩者相差11.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和“自主創業”兩項上,男性分別高出9.8和1.3個百分點。

從學校類型的比較來看:高職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就業率最高,爲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爲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爲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就業率最低,僅爲44.3%。

從學校所在地的比較來看:東、中、西部地區高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西部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率遠低於東部和中部。東、中、西部高校的就業率分別爲80.3%、74.0%、58.1%。

起薪比較

收入是反映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本次調查中,由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起薪進行了估計。爲了排除奇異值,我們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20xx0元之間的觀測值。統計結果顯示,20xx年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爲3378元。

畢業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越高起薪越多。從算術平均值看,專科生爲2285元;本科畢業生爲3278元;碩士爲5461元;博士爲8800元。

第二,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男性爲3579元,女性爲3094元,兩者相差485元。

第三,學校類型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211”重點高校爲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爲3793元,高職院校爲3291元,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爲2610元。這一結果表明學校層次高並不能直接帶來高收入,收入差異主要因學歷、職業、就業地點等而不同。另外,統計結果也與所選樣本有關。

第四,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京津滬爲5419元,東部地區爲3148元,中部地區爲2882元,西部地區爲3167元。地區之間呈現中部低、兩頭高的特點。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88倍。

第五,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平均收入最高,爲3791元;地級市的平均收入爲3033元;縣級市或縣城的收入平均爲2656元;鄉鎮和農村的收入分別爲2518元和2485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53倍。

第六,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科研單位4620元;(2)三資企業4420元;(3)高等學校4025元;(4)國有企業3703元;(5)國家機關3536;(6)其他事業單位3195元;(7)其他企業3121元;(8)醫療衛生單位3030元;(9)中國小2983元;(10)私營企業(民營、個體)2914元;(11)鄉鎮企業2347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97倍。

第七,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企業管理工作、專業技術工作、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別爲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業和服務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收入居中,分別爲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收入分別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56倍。

第八,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爲4501元;(2)金融業爲4181元;(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爲3770元;(4)房地產爲3590元;(5)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爲3576元;(6)文化體育娛樂爲3469元;(7)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爲3310元;(8)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爲3285元;(9)採礦業爲3221元;(10)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爲3109元;(11)教育爲3090元;(12)建築業爲2956元;(13)製造業爲2935元;(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爲2907元;(15)農林牧漁爲2876元;(1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爲2736元;(17)批發零售爲2718元;(18)居民服務爲2708元;(19)住宿餐飲爲2600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73倍。

就業滿意度

由於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選擇權,因此畢業生對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滿意程度較高。在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中,有13.7%的畢業生對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滿意;51.1%的畢業生感到滿意;32.4%的畢業生感到一般;2.5%的畢業生感到不太滿意;只有0.4%的畢業生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

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之間存在差異:博士生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碩士生,再次是專科生,本科生的滿意度最低。

第二,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在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第三,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城市越大滿意度越高,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級市,第三是縣級市或縣城,第四是鄉鎮,在農村就業的滿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國家機關;(2)高等學校;(3)科研單位;(4)國有企業;(5)三資企業;(6)其他事業單位;(7)私營企業(民營、個體);(8)其他企業;(9)醫療衛生單位;(10)中國小;(11)鄉鎮企業。

第五,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7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2)企業管理人員;(3)專業技術人員;(4)商業和服務人員;(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6)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7)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第六,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2)農林牧漁;(3)文化體育娛樂;(4)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金融業;(6)教育;(7)房地產;(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10)建築業;(11)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12)採礦業;(13)批發零售;(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15)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16)製造業;(17)居民服務;(18)住宿餐飲;(1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此外,性別之間、學校類型之間的就業滿意度差異不大。

就業分佈

根據已經確定就業單位者的回答,20xx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分佈狀況如下:

第一,按就業地區劃分:在京津滬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2.8%,在東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46.0%,在中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22.2%,在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9.0%。

第二,按就業地點劃分: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工作的畢業生佔52.6%,在地級市工作的佔33.4%,在縣級市或縣城工作的佔11.2%,在鄉鎮工作的佔2.2%,在農村工作的佔0.5%。

第三,按工作單位性質分:11個單位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私營企業佔38.2%;(2)國有企業佔30.2%;(3)三資企業佔7.6%;(4)國家機關佔5.8%;(5)其他企業佔4.0%;(6)其他事業單位佔3.9%;(7)醫療衛生單位佔3.5%;(8)科研單位佔1.6%;(9)高等學校佔1.4%;(10)中國小佔1.2%;(11)鄉鎮企業佔0.6%。

第四,按工作類型劃分:7個工作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專業技術人員37.7%;(2)商業和服務人員16.2%;(3)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12.4%;(4)企業管理人員11.6%;(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10.9%;(6)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4.7%;(7)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0.9%。從分佈結構看,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類型比較分散,有5個類型的工作比例達到兩位數。

第五,按行業劃分:在19個行業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業順序是:(1)製造業爲13.9%;(2)金融業爲13.0%;(3)建築業爲11.5%;(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爲11.1%;(5)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5%;(6)教育爲5.0%;(7)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4.9%;(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3.6%;(9)房地產3.3%;(1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爲3.1%;(11)批發零售3.1%;(12)農林牧漁3.0%;(13)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3.0%;(14)採礦業2.2%;(1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6)文化體育娛樂2.0%;(17)住宿餐飲1.5%;(18)居民服務0.9%;(19)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0.7%。

前4個行業比例合計達到49.6%,接近一半。這4個行業分別屬於以下兩種類型:工業(製造業和建築業)、新興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金融業)。教科文衛體等事業部門合計佔比爲15.4%。

就業影響因素

畢業生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如何,應該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供給和需求兩種角度綜合考慮,但是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只包含畢業生,因此統計結果只是畢業生的看法。問卷包含的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共有20種,調查統計結果中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爲:1、工作能力強;2、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3、瞭解自己,揚長避短;4、瞭解求職崗位的要求及特點;5、形象氣質好;6、學歷層次高;7、應聘技巧好;8、就業信息多;9、學校名氣大;10、熱門專業;11、學習成績好;12、老師的推薦;13、朋友的幫助;14、親戚的幫助;15、往屆畢業生的聲譽好;16、學生幹部;17、擁有就業地戶口;18、性別爲男性;19、是黨員;20、送禮買人情。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顯得最爲重要。學校名氣、熱門專業、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間位置。親朋好友、黨員幹部、性別等與社會資本、政治資本、人口特徵等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職狀況

本次調查也對高校畢業生求職時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擇業意向 就業對每一位畢業生來說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們普遍重視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調查共涉及16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如下:1、發展前景好;2、利於施展個人的才幹;3、福利待遇好;4、工作穩定;5、經濟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7、工作單位的聲譽好;8、能獲得權力和社會資源;9、對社會的貢獻;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適、勞動強度低;12、工作單位的規模大;13、工作單位在大城市;14、專業對口;15、可兼顧親友關係;16、能夠解決戶口問題。可見,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福利待遇。

求職渠道 畢業生求職與用人單位聘用畢業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並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向有關單位發出求職信息。已確定單位者的求職渠道被選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爲:1、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佈的需求信息34.0%;2、網絡招聘信息27.0%;3、父母、親戚介紹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信息8.1%;5、從企業得到的招聘廣告7.8%;6、在人才洽談會獲得的信息4.7%;7、實習單位提供的信息4.4%;8、專門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從職業介紹機構獲得的信息1.6%;10、新聞媒介的零散招聘廣告1.3%。

求職數量 在需要求職的畢業生中,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遞交過求職簡歷的單位數平均爲12.9個,接受過面試的單位數平均爲5.3個,曾表示願意接收的單位數平均爲2.6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求職單位的數量與求職成功率有一定的聯繫,求職成功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平均求職單位數爲14.1個,“待就業”者爲9.9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參加面試的單位數爲6.0個,“待就業”者爲3.8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獲得接受的單位數爲2.9個,“待就業”者爲1.9個。統計數據還顯示出“待就業”者存在“有業不就”的現象。

求職費用 排除求職總費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異值後,20xx年高校畢業生爲求職而花費的相關費用人均爲1766元。其中,求職簡歷的製作130元;交通費258元;招聘會門票142元;通信費用170元;購置服裝費313元;人情、禮品費用438元;其他相關費用349元。“已確定單位”者的總求職費用爲1749元,而“待就業”者爲1791元,說明求職結果與求職費用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聯繫,在求職過程中過分地增加支出並不一定能夠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就業指導課程 從畢業生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或講座的幫助程度看,有8.2%的畢業生認爲幫助很大,有19.0%的畢業生認爲幫助較大,有50.4%的畢業生認爲幫助一般,有15.3%的畢業生認爲幫助較小,有7.1%的畢業生認爲沒有幫助。

本次調查的樣本包括我國東、中、西部地區21個省份的30所高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和海南等9個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個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和寧夏等6個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點高校5所、“211”重點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職院校7所、民辦高校2所、獨立學院3所。每所高校根據畢業生學科和學歷層次按一定比例發放500~1000份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5060份。

在有效樣本中,專科畢業生佔22.4%,本科畢業生佔68.0%,碩士畢業生佔9.2%,博士畢業生佔0.4%;男、女畢業生比例分別爲52.7%和47.3%。“985”重點高校學生佔19.9%、“211”重點高校學生佔9.4%、一般本科院校學生佔28.9%、高職院校學生佔28.1%、民辦高校學生佔7.7%、獨立學院學生佔6.0%。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5

隨着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大學生的人數飆漲,同時也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形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業難早已成爲一個不爭的事實。“畢業就失業”似乎也已經成爲大學生的普遍心理。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鬥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

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展開了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問卷。我們採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大慶三所大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採取網絡和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和路邊攔截的方式,發送調查問卷。團隊合作爲了順利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同時也想幫助更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形勢!

調查目標: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調查時間: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調查方式:

關鍵詞:就業形勢大學生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被調查的學生爲我校大學生。

我們採用自制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有效問卷調查者主要來自食品專業、室內設計專業、外語專業、信息專業、經管專業和農學專業。採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調查數據分析: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着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使大學生就業時缺乏足夠信息,從而產生就業盲目性。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爲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爲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爲同學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瞭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爲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

然而大學生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是由社會、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和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一致造成的。我們主要對這四方面進行了分析。

1.社會方面:

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爲5%左右,那爲什麼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呢?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主要是難在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一人對當前形勢樂觀,60人之中只有2人認爲當前形勢還是較好,有9人佔調查的15%認爲還算正常的就業形勢,而其他50人佔總體的83%普遍認爲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感到壓力重重。

現在大學生都普遍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受訪者中有僅有2人不瞭解、一人認爲其不重要,而認爲重要的佔到調查的75%。在當前學的專業和工作不對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的專業是有前途的,其中認爲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認爲自己專業較有前途的則達到36位,佔所有調查者的80%,僅有6人認爲本專業很沒前途。可以看出大學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

由於競爭的加劇,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問及畢業初的薪酬時,有31個人認爲起初工資爲1500元,14人認爲應該爲2500元,兩部分加起來佔總人數的75%,在物價日益增加的基礎上,大學生要求這樣的工資是不高的,可以看見競爭的大學生的影響。

第一,隨着企業改革的深化,還會不斷有一些工人下崗或者失業,這批人的就業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人數比較大。比如說大學生,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這也是近幾年來的。今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在600萬人左右。

第三,中國農村有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要轉移到城市裏就業。基於這三條原因,做好就業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當前社會普遍壓迫大學生,尤其是剛畢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的能力還只浮於理論上,社會經驗不足,處事和辦事能力不夠,況且每年有那麼多大學生,供大於求從而造成當前的局面。

2.學生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畢業生未就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很多人沒有爲自己的將來做一個有效的職業規劃,學習時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學生存在“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現象。在校學習期間碌碌無爲,所以在找工作的時候沒有真本事。

原因二:專業和興趣不對等,很多學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學生一開始就要求待遇好、職位高,更加加大了就業困境。

原因四:企業一般不願承擔對新手的培訓費用,很多都要求有經驗的工作者。

原因五:高校擴招,畢業人數多,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因六:就業機會不平等,靠關係就業的人也不少。

原因七:國家關於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不夠完善,很多時候執行力度也不夠。原因八:金融危機的衝擊

原因九: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的涌入市場,以農民工、初高中畢業生爲主。對大學畢業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業壓力。

原因十:企業不會片面的從卷面成績和證書上招聘人才。所以很多企業都採取內部提升,很少從外部招聘。

3.學校方面:

在我們受訪的大學生中,只有5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感到很滿意,感到較滿意的有24人,兩者合計佔48%,而感到不滿意和很不滿意達到52%,充分體現我們學校的就業指導還需加強,照顧到更大多數學生的情況。教育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與生產相脫離。

我國現在生產模式是“世界加工廠”,主要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經驗的技工,是體力勞動者,而大學教育培養的是高價勞動力的腦力勞動者。所以,要說“頭腦還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那不是大學生,而是指責大學生的專家、學者和自己。

但這不是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應當是:中國不應該是大學生供過於求,需要降低大學生的價值體現,而是要儘快改變我國的生產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使中國能夠自主創新,發展生產。黨中央一再強調發展自主創新經濟,但大學生就業難卻成了問題,這種情況說明發展自主創新經濟還沒有落到實處,還是停留在文件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可以檢驗黨的發展方針。

其次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

教育產業化要“正義”,說法可以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產業化是爲社會生產人才。那種爲學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產利潤,應該叫做“教育資本化”;現在許多學校名曰“產業化”,實質資本化。而社會培訓機構被“產業化”人士評爲資本化,是爲自己謀利益,卻爲市場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貢獻。像我們最熟悉的北大青鳥教育就可以稱得上IT教育航母。

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要學習培訓機構,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最後是觀念問題。

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教育應當是“公有制爲主體”,爲人民服務爲宗旨。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投資,而應當是社會對發展的投入,是一種社會積累。教育費用應當由國家、社會承擔,從物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爲祖國、爲社會“回報”而學習的思想觀念。教育費用由國家、社會承擔之後,還縮小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勞動力的生產價值的個人差別。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很深遠的意義。

4.用人單位方面:

(1)過分關注文憑。

不少用人機構認爲,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件研究生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

(2)存在性別歧視。

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視。

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繫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

(4)過分看重工作經驗。

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於招聘某一方面能人,並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就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結論: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

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建議:

建議一:對大學生採取正確的就業引導。

建議二:畢業生要認清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觀,端正個人的擇業心態,對自己科學定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擇業地區和崗位;要有科學的就業觀,適合自己的纔是的;對於未來的就業應該充滿信心,要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面對擇業。雖說現在就全國範圍來說,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對於經管學院的學生來說,還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重要的是大家要及早準備,科學規劃,合理的安排,不要錯過了找工作的時機,也不要過於侷限於某一行業和區域,大家要有長遠的眼光。

建議三:同學們要時刻關注學校及學院的就業信息,要充分珍惜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及時就業,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下基層、立大志、成大業”爲就業方向,把握時機,當機立斷,統籌規劃,積極主動就業。最後,他從日常管理角度,特別強調畢業生在就業中要早作準備、要遵守相關規定、要加強安全意識、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就業工作中,安全順利地找到滿意的工作。

建議四:希望學校以及國家能夠更多地關注大學畢業生就業。爲大學畢業生就業做更多的有效的措施。

建議五:在校期間要多學習專業知識,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

建議六:國家應加快經濟發展,爲大學生增加就業崗位。

建議七: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規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就業,保證就業公平。

結束語:

很感謝老師給我們這次調查機會,在調查後,總結、分析以及建議的同時,給我我們上可深刻的一課,也提醒了我們關於就業方面問題。在就業緊張的今天,讓我們有了提前準備的機會。在學生畢業後,也有存在工作變動的情況。所以不是那麼嚴密。加上時間倉促,調查得不是那麼周全,希望大家見諒!通過這次調查活動,希望我們組的成員也瞭解和學到許多,爲自己將來就業做一個有效的參照,同時也給所有學子們一個參考!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6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工作能力是大學生首選

近日,上海師範大學對10所高校1641名90後和80後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國有大中型企業成了90後大學生最想去的工作單位,選擇率達到20.3%。其他就業意向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專院校(14.8%)、科研單位(11.2%)、私營企業(9.4%)、黨政機關(8.9%)等。

如何實現職業理想?64.5%的人首選“是否有較強的工作能力”

調查發現,與80後大學生比起來,90後大學生選擇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專院校等事業單位的比例比較低,而選擇其他工作單位的比例則較高。負責此次調查的上海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蔣明軍認爲,這表明90後大學生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之下,擇業觀念已逐步趨於理性,能夠主動選擇“分流”。

此次調查還發現,46.0%的90後大學生表示,會“儘量找一個穩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職業,只有在實在達不到自己要求的情況下,纔會先就業再擇業”。蔣明軍認爲,90後大學生給人最深的印象是自信、有責任意識、務實。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本科生王一坤,正在籌備一份校園報紙《電影新七天》。辦報的想法源於上個月也去上海蔘加的“世博會大學生註冊記者訓練營”。

“150個同學都是全國各地大學的校媒領袖,大家聊得特別融洽。我第一次發現,大學生的力量這麼大,自己對新聞的興趣竟然這麼濃厚。回來後,就特別想把報紙辦起來,和更多的人分享。”

但是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王一坤不着急。“只要有本領,有謙虛的態度,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我也不想現在就給自己定型,只是努力把各個方面都準備好。”

對於如何實現職業理想,調查中,64.5%的人首選“是否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強硬的社會關係網”(19.1%)。此外,還有7.7%的人選擇“學業成績是否優異”,5.9%的人選擇“所學專業是否熱門”。

在就業過程中,80後大學生相對來說更重視社會關係網的作用。調查發現,80後比90後對社會關係的評價高了5.5個百分點。蔣明軍認爲,這恰恰反映了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象,有的畢業生依賴性強,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託在家人和老師的人際關係上,把社會關係網當成救命稻草。90後大學生儘管同樣也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但是相對來說,他們更積極一些,更願意腳踏實地、放寬視野、提升自我,自信心更強。

怎樣權衡自己與他人的利益?52.2%的人會“先爲別人着想,同時也要顧及自己的利益”

對於人生價值觀的評價標準,90後大學生把才能(21.4%)放在首位,其次是社會貢獻(19.8%)、成就(18.9%)、德行(14.8%)、知識(8.9%)等。

調查還發現,56.0%的90後大學生會“奮力爭取明天的幸福”。而對於奮鬥目標,29.2%的人是“努力學習,做一名合格大學生”;25.3%的人是“學點真本事,將來掙大錢”;21.4%的人選擇“努力學習,爭取考研”;19.8%的人認爲是“爲一個幸福的家庭做好鋪墊”。

中國農業大學大二學生章謹說,實現夢想一直是自己奮鬥的目標。但是今年暑假,去貴州白碧支教3個月後,她的想法徹底改變了。支教的地方是苗寨,只有一所國小,學校裏只有一名校長、一名老師和130個孩子。“我在那裏教語文、英語、手語歌……恨不得把所有會的都教給他們。”晚上,8個人分睡在兩個教室裏,“就是在地上鋪一層單子,剛開始看見蟲子都害怕,後來蛾子往臉上撲也習慣了。”

“我從沒想過還有那麼貧窮閉塞的地方。”章謹說,現在覺得還是做點實事比較重要,“好像自己有責任一樣,也能扛一點什麼在身上。”

90後大學生與別人相處時會怎樣權衡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呢?調查發現,52.2%的90後選擇“先爲別人着想,同時也要顧及自己的利益”;41.9%的90後表示“先爲自己的利益着想,但同時也不損害別人的利益”。

此外,還有4.5%的90後“主要爲別人着想,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僅1.4%的90後“主要關心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別人的得失”。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7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工作能力是大學生首選

近日,上海師範大學對10所高校1641名90後和80後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國有大中型企業成了90後大學生最想去的工作單位,選擇率達到20.3%。其他就業意向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專院校(14.8%)、科研單位(11.2%)、私營企業(9.4%)、黨政機關(8.9%)等。

如何實現職業理想?64.5%的人首選“是否有較強的工作能力”

調查發現,與80後大學生比起來,90後大學生選擇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專院校等事業單位的比例比較低,而選擇其他工作單位的比例則較高。負責此次調查的上海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蔣明軍認爲,這表明90後大學生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之下,擇業觀念已逐步趨於理性,能夠主動選擇“分流”。

此次調查還發現,46.0%的90後大學生表示,會“儘量找一個穩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職業,只有在實在達不到自己要求的情況下,纔會先就業再擇業”。蔣明軍認爲,90後大學生給人最深的印象是自信、有責任意識、務實。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本科生王一坤,正在籌備一份校園報紙《電影新七天》。辦報的想法源於上個月也去上海蔘加的“世博會大學生註冊記者訓練營”。

“150個同學都是全國各地大學的校媒領袖,大家聊得特別融洽。我第一次發現,大學生的力量這麼大,自己對新聞的興趣竟然這麼濃厚。回來後,就特別想把報紙辦起來,和更多的人分享。”

但是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王一坤不着急。“只要有本領,有謙虛的態度,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我也不想現在就給自己定型,只是努力把各個方面都準備好。”

對於如何實現職業理想,調查中,64.5%的人首選“是否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強硬的社會關係網”(19.1%)。此外,還有7.7%的人選擇“學業成績是否優異”,5.9%的人選擇“所學專業是否熱門”。

在就業過程中,80後大學生相對來說更重視社會關係網的作用。調查發現,80後比90後對社會關係的評價高了5.5個百分點。蔣明軍認爲,這恰恰反映了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象,有的畢業生依賴性強,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託在家人和老師的人際關係上,把社會關係網當成救命稻草。90後大學生儘管同樣也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但是相對來說,他們更積極一些,更願意腳踏實地、放寬視野、提升自我,自信心更強。

怎樣權衡自己與他人的利益?52.2%的人會“先爲別人着想,同時也要顧及自己的利益”

對於人生價值觀的評價標準,90後大學生把才能(21.4%)放在首位,其次是社會貢獻(19.8%)、成就(18.9%)、德行(14.8%)、知識(8.9%)等。

調查還發現,56.0%的90後大學生會“奮力爭取明天的幸福”。而對於奮鬥目標,29.2%的人是“努力學習,做一名合格大學生”;25.3%的人是“學點真本事,將來掙大錢”;21.4%的人選擇“努力學習,爭取考研”;19.8%的人認爲是“爲一個幸福的家庭做好鋪墊”。

中國農業大學大二學生章謹說,實現夢想一直是自己奮鬥的目標。但是今年暑假,去貴州白碧支教3個月後,她的想法徹底改變了。支教的地方是苗寨,只有一所國小,學校裏只有一名校長、一名老師和130個孩子。“我在那裏教語文、英語、手語歌……恨不得把所有會的都教給他們。”晚上,8個人分睡在兩個教室裏,“就是在地上鋪一層單子,剛開始看見蟲子都害怕,後來蛾子往臉上撲也習慣了。”

“我從沒想過還有那麼貧窮閉塞的地方。”章謹說,現在覺得還是做點實事比較重要,“好像自己有責任一樣,也能扛一點什麼在身上。”

90後大學生與別人相處時會怎樣權衡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呢?調查發現,52.2%的90後選擇“先爲別人着想,同時也要顧及自己的利益”;41.9%的90後表示“先爲自己的利益着想,但同時也不損害別人的利益”。

此外,還有4.5%的90後“主要爲別人着想,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僅1.4%的90後“主要關心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別人的得失”。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8

近期,一篇名爲《江蘇4萬XX屆畢業生未就業 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或更嚴峻》的文章發佈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報道稱: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峯》報道,XX屆高校畢業生離開校園已經有4個月了,XX屆新的畢業生也已經開始考慮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蘇仍有4萬名XX屆畢業生未就業。XX年,新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3。2萬人,比去年多6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XX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旺季已經來到,爲了避免企業過早進入校園招聘而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多數高校採取措施,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求職旺季。據統計,從XX年畢業生求職者人數突破600萬大關以來,求職者數量逐年增加,據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僅江蘇省XX屆高校畢業生就有53。2萬人,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筆者從知名社會招聘網站前程無憂瞭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屆的畢業生由於在校園招聘中未解決就業問題,被迫把目光放到社會招聘中,而社會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這也導致很多畢業生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卻依然無法解決就業問題;此外,筆者還從上了解到一組數據,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預計將達到700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0%,僅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就將達到65萬—70萬,不少應屆畢業生甚至願意自降身價,期望以降低薪資水平的代價求得一個工作機會。

對此,筆者在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等招聘類網站上整理出四條求職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做好職業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進行規劃的一個過程,作爲當代大學生更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在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一個時常困擾大學生的問題是:我要進入怎樣的用人單位?但卻很少有人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用人單位爲什麼要聘用我?我怎樣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從營銷學的角度看,大學生要找到工作,必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需求何在?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它不是教育機構,旨在讓你進去進修然後成爲“全面發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機構,因爲悲憐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聖的社會職責。它是什麼?是勞動機構,是僱傭你進去“幹活”的,因爲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勞動從而以工資作爲交換的合作方式。遺憾的是,不少大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廂情願地把用人單位當做配合自己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工具,喜歡就進去帶着,不喜歡就一走了之。根據上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大學生就業後一年內的流失率竟高達50%,兩年內更是達到了75%! 那麼,大學生在做職業規劃時應如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呢?

二,大學生要清楚用人單位的員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應聘選擇前,大學生要認真分析一下:用人單位爲什麼要招聘員工,希望通過招聘這些員工達到什麼目的,有哪些具體的招聘條件,用人單位的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否吻合。千萬不要抱着“隨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換”的心態,那樣受傷的是用人單位,浪費寶貴光陰的是你自己。

三,大學生要了解用人單位的階段發展需求。

用人單位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重點需求,大學生要做的是思考並找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的方法,並努力身體力行。如果你能爲滿足這些重點需求而作出相應成果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重用。同時,在不同發展階段,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創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員工多幹少說,在迅速發展期需要員工邊幹邊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員工思考了再幹。

四,大學生要研究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單位有更好的發展,那就需要對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對用人單位的未來業務重點和崗位要求作出預測,並據此制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 總而言之,雖然XX屆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但是隻要大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職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順利地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9

高校生是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就業問題不僅關係到個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一直以來,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人事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把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爲一項重大任務,從“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加強指導、暢通”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途徑、新,強化公共服務,採取各種,努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今年5月,我們又根據省廳有關要求,對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綜合調研,通過走訪座談充分掌握畢業生就業的全面情況,較爲詳盡地獲取相關信息。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

本科:南通大學(有主校區、鍾秀校區、啓秀校區三個校區外加建設中的啓東校區)

專科:南通職業大學,南通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體臣衛校,紫琅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學院,南通農業技術學院,南通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廣播電視大學,南通技師學院,南通高等師範專科學院等.

從專業上來看,就業率最高的五個專業分別是臨牀醫學、英語、機械製造與自動化、計算機、人力資源和服裝設計與工程;就業率最低的五個專業分別是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法學、工業設計和動漫設計與製作。從去向上來看,民營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佔比九層以上。

從性別上來看,面上是女性畢業生就業比例略高於男性畢業生。

據高校就業部門老師分析,主要得益於女生謀求工作的積極性高於男生。而從點上來看,有些專業女性就業率明顯不夠理想,如機械、化工專業,一方面由於存在女生課業成績雖然優秀但動手能力確實不及男生的狀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單位招聘時的隱性歧視。

從單位的滿意度來看,南通職業大學曾對20xx年就業高校畢業生做過一次小型抽樣問卷調查,從思想品質、素質、專業素質、業務能力和綜合評價五方面徵求用人單位意見。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基本滿意,認爲畢業生總體素質較高,但在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其實近年來,畢業生跳槽的頻率不斷增高,就業穩定性顯得不夠。從畢業生角度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畢業生盲目簽約,畢業生對簽約單位瞭解不多,對所從事的崗位瞭解不足,對工作環境瞭解不夠;二是因故變遷,學生升學、事業單位招考、入伍、等等;三是就業準備不足,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較少。

此外,幾所高校20xx年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人數爲595人,佔當年畢業生總數的7.3%。

預計未來三年內,畢業生人數繼續呈連年增長態勢,20xx年爲10230人,20xx年爲11814人,20xx年爲12524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南通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20xx年,南通籍生源應畢業生總數爲14321人,接收南通籍生源高校畢業生總數爲10053人,實現就業人數9159人,就業率爲291.1%,超額完成南通籍高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爲保民生、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

20xx年,南通籍生源應畢業生總數爲16771人,接受工作將於今年7月中旬開始,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

二、我市促進高校畢業生主要舉措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對畢業生就業工作非常重視,人事部門更是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作爲責無旁貸的政治任務來落實,積極尋求新思路、新舉措,不斷拓展新渠道、新載體。

專門成立了“充分就業促進工程”組織協調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各縣(市、區)人事部門主要負責人爲成員,形成了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定期召開局務會議專題研討“充分就業促進工程”進展情況,確保整體工作有序推進。同時,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呼籲用人單位、社會各界從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出發,共同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想辦法、做貢獻,特別是引導和鼓勵各企事業單位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

(二)完善政策,加強引導,扶持自主創業

1、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力度。包括:農村和社區招聘高校畢業生計劃;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培訓計劃;高校畢業生自主;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實習計劃;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計劃;事業單位招聘高校畢業生計劃;高校畢業生公共服務提升計劃。

2、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非常有限,因此,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面向基層就業。

3、鼓勵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20xx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實施意見》。

該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規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貼息額度與資金來源、創辦科技型企業或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的資助、項目補助等方面明確了相關的優惠條件和舉措。

這些政策緊貼大學生創業的主題,特別針對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最大難題“資金難”,做出了積極的扶持。

如規費減免政策,據工商部門統計已有200多名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享受該政策,自登記註冊之日起三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如在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創辦高新技術企業,項目通過專家評審的,高校畢業生可享受創業用房低租金的優惠,軟件類項目還可入駐軟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軟件企業孵化中心,孵化期內免交3—6個月的房租和設備使用費,等等。

(三)市場爲主,實習爲輔,拓寬就業渠道

1、發揮市場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過舉辦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網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專場招聘會等各類招聘活動,着力搭建高校畢業生就業平臺。

20xx年,全市共舉辦各類招聘會316場次,提供崗位15.3萬餘個。二是強化信息引導。努力實現人才市場與全國、全省重點城市、重點市場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

實行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和年度緊缺人才專業目錄發佈制度,每季度通過報刊、電視臺、電臺及人事人才網

站等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爲用人單位引才和畢業生求職提供信息服務。南通人才網推出畢業生招聘求職專欄,爲畢業生擇業提供信息通道。

在南通人事網開設了“畢業生就業”欄目,由“就業”、“就業指導回答”、“南通籍畢業生薦才榜”、“畢業生檔案查詢”等板塊組成,讓各類就業信息充分共享。

三是做好日常服務。積極協助畢業生辦理報到、落戶等手續或開展相應代辦代理業務。重視和做好未就業畢業生的戶口遷移、檔案保管、政策諮詢等工作。

2、發揮實習、見習帶動作用。一是建立畢業生見習實習基地,積極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造機會。

不僅爲大中專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不僅爲大中專畢業生進行和職業訓練搭建了平臺,也增加了就業機會,大中專畢業生直接通過實習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

三、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難

從總體上來講,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不容樂觀。因爲,從畢業生“供”方來看,接下來的三年,從全國到地方,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南通本地幾所高校和南通籍生源畢業生也不例外,將連年創歷史新高。而從用人單位“需求”方來看,經濟形勢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就業崗位的多少,未來三年經濟增速尚不確定。

同時,受畢業生跳槽頻繁影響,用人單位培養使用畢業生的興趣不強,招聘時傾向於有工作的人才更爲明顯。

具體來看,三大主要矛盾影響着我市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一是結構性矛盾導致供求錯位。

我市目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而產業結構調整必將帶來職業、崗位的變化,對學校而言,三、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三、四年後有可能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

二是理念性矛盾導致定位不合。有一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業不就,認爲到企業或其他非公有制單位工作不算就業。有的學生對就業的地點、工作環境、工資待遇、單位性質等不滿意而放棄就業,很少看重職業發展前景和自身未來發展前途。同時,一些用人單位選人時脫離實際,一味追求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對吸納畢業生的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夠。

雙方在理念上的不合,也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三是體制性矛盾導致能力危機。我市企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爲主,中小企業在管理體制上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在選人用人時基本沒有導入技術,大都是缺什麼人找什麼人,屬於救火式選人用人方式。他們相比外企、國有大型企業,不注重自己培養和儲備人才,更願意招能立即爲企業創造效益的人才。

而我們高校的培養體制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更多地精力花在學習課本知識上,對實際能力重視不夠,進入社會工作後不能又好又快地將知識轉化爲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導致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產生信任危機,影響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篇10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爲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爲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爲,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纔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爲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爲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爲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纔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爲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爲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爲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爲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纔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衆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衆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爲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爲了致用,如果說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說,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說,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脫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