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2W
本文目錄牧區調研報告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情況調研報告鎮黨委書記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調研報告關於牧區工傷保險調研報告

一、概述

牧區調研報告4篇

xx是一個以蒙古族爲主體、漢族居多數的牧業旗。全旗共轄8個蘇木鎮;161個嘎查(村),其中以牧爲主的嘎查90個、以農爲主的村71個;568個村民組(獨貴龍);總人口17.85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12.76萬人。XX年6月末,全旗牲畜總頭數198萬頭(只),但貧困農牧民(未解決溫飽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飼養牲畜僅3個羊單位。

xx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經過多年的扶持與發展,全旗的貧困程度雖有所減輕,但受自然災害、地理環境、人口素質、農牧業基礎設施狀況等影響,貧困面還比較大,貧困程度還比較深,到XX年底仍有42個貧困嘎查村,佔全旗嘎查村總數的26%,未解決溫飽人口1.68萬人,低收入人口2.11萬人,分別佔農牧業總人口的13.2%和16.5%,無灌溉飼料地或人均不足1畝水澆地2.7萬人,佔農牧業總人口的21%,特別是牧區無畜少畜戶(人均不足5個羊單位)人口2.2萬人,佔農牧業總人口的17.2%.。

二、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影響因素及存在問題

(一)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區貧困戶中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種情況:一是因病致貧,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幾人患了一種需長期醫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費不少醫藥費而貧困,約佔貧困戶的50%;二是因災致貧返貧,主要是長期的自然災害使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生產性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活而致貧,約佔貧困戶的25%;三是因學返貧,主要是學雜費逐年增高,一個學生從國小讀完大學就得需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元,不僅大學的學費居高不下,就中國小的雜費也讓一些農牧戶難以承受,特別是近年學校大量合併,多數自然村都沒有國小,許多國小生和學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長陪讀,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開支都很大,一個國小生一年也需要幾千元的費用。約佔貧困戶的10%;四是因殘致貧,有些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致殘或是殘疾人,因不能從事正常的勞動,更不能去謀取發家致富的非常複雜的事情而致貧,約佔貧困戶的5%;五是懶惰致貧,一家人不好好種地養畜,更不會去勤勞致富,一年到頭等救濟而貧困。約佔貧困戶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貧返貧,如孤寡、借貸等原因致貧返貧,約佔貧困戶的5%。

(二)影響和制約貧困農牧民脫貧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問題

1、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

右旗自古以來就有“旱巴林”之稱,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積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十分頻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凍,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1.9萬畝,返貧人口達1.02萬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直接造成經濟損失1.61億元,返貧人口達3.07萬人;XX年8月16日遭受6.3級地震,持續時間30多秒,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250萬元,返貧1.87萬人;XX年春旱十分嚴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XX年更是多災之年,不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連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個蘇木鎮又遭受嚴重的雪災和霜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48.5萬元,11月3日又發生了4.2級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31.4萬元,預計總返貧人口2萬人左右。同時,全旗有近5萬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結核病、高氟水等地區,致病患者多達1.3萬人,因病致貧現象較多。

2、農牧業基礎建設薄弱、生產單一,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積62.25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爲15.55萬畝,人均1.21畝,主要集中在東南部西拉沐淪河北岸的衝擊平原,這一地區履蓋1個蘇木、2個鎮1萬多人。近年來,全旗的扶貧開發工作主要以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爲主,但應對連年頻發的旱災、洪災、雹災、早霜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不強,這些不僅制約了農牧民增產增收,並易因此而致貧、返貧。截止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貧困獨貴龍仍是以養牧爲主,其他收入基本沒有,生產生活都靠賣畜,至今尚有無畜戶或少畜戶(人均不足5個羊單位)5400多戶。

3、農牧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程度差。

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場調節的比重日益增大,對於一家一戶以分散經營方式爲主而文化素質偏低的農牧民來講很難對諸多的市場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如果同一品種的農畜產品在某一階段的供給大量增加,而國內需求增輻不大,產品不能大量出口時,農牧民收入就會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用於農牧業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大量涌現,要求農牧民加強這方面技術的學習,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經營中來,絕大部分農牧民則無所適從,很難把先進適用且市場需求空間較大的新品種和技術運用到生產經營中來。

另外,一些貧困地區農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的信心和幹勁。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佔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但多數地區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據統計,全旗18.5%的養畜大戶飼養着全旗70%的牲畜,如崗根蘇木張勇一家4口人,飼養700多隻羊,人均175個羊單位。而貧困農牧民(未解決溫飽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飼養牲畜僅3個羊單位,還有一部分無畜戶。

5、勞務經濟發展緩慢,富餘勞動力比較多。

勞務經濟發展緩慢,隨着農牧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原來大量的手工勞作被機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農牧民從以往的生產勞動中擺脫出來,形成大量勞動力資源閒置。目前,全旗有閒置勞動力達3.5萬人之多,但由於受傳統觀念和語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勞務輸出量不大,仍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飼又使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重新返回牧業生產中,勞務輸出難度大。每年組織輸出人數在1萬人左右。

6、牧區生產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穩定。

一是牲畜這種生產資料的生命性決定了牧區具有人畜雙重消費的特點,特別是一遇災年,需要購買大量飼草料,出現成本大於銷售的現象。同時,禁牧舍飼也加大了牲畜飼養的成本。二是由於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醫療、交通、水電、食品等方面消費較高,年人均達1264元,佔純收入的52%。三是與農區建設相比,國家對草原建設投入較少,畜牧業基礎建設欠帳較多,需要建設投入較大,牧民自己無力承擔。加強畜牧業基礎建設,轉變畜牧業經營方式,是提高農牧民收入的先決條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四是扶持牧戶所需投入較大,如每戶建一處草庫倫(6000元),扶持10個羊單位母畜(3000元),每戶需投入9000元。據統計,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戶有17285戶,約需投入1.5億元。五是右旗屬高寒低溫區,且持續時間長,取暖時間長達6個月,牧民維持基本生存狀態所需開支較大。

7、公共設施落後,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鄉鎮0.078個,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級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醫療機構(含醫療點)0.25個,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國小1.04個。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電話。儘管各嘎查村已經通電、通路,但村路質量還有待於提高,電網質量和電價仍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同時,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區,全旗病區人口達4萬多人,佔農牧民人口總數的34.6%。

8、扶貧開發資金投入不足。XX-XX年,每個“千村扶貧開發工程” 的嘎查村3年投入資金20萬元,項目只能覆蓋1-2個獨貴龍組,發展灌溉飼料200—400多畝地。如XX年財政扶貧資金項目中直接到村到戶資金額爲213萬元。項目覆蓋人口3萬人。人均只有71元,遠遠不能達到解決溫飽問題的要求。這樣只能解決極少一部分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另外,由於牧區農牧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較遠,項目建設成本相對其它農區就高一些,費用大一些。

三、牧區扶貧開發中值得借鑑的一些做法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主要堅持開發式扶貧和到村、到戶原則,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和實現低收人口穩定增收爲目標,主要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世行貸款扶貧,產業化扶貧,移民擴鎮扶貧、科技扶貧,社會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並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爲儘快改變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創造了基本條件。一些好做法、好經驗值得在今後工作中借鑑和繼續應用。

1、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資金投入分散,扶貧成效不明顯的問題。從XX年起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本着“渠道不變、投向不亂、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各項扶貧資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對重點嘎查村項目實施的投入力度。

2、產業化扶貧項目從調整產業結構出發,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一是通過扶持培育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增強其輻射和帶動作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農牧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贏關係,最大限度地降低貧困農牧民進入市場的風險。二是圍繞主導產業的發展加大了對種養殖基地的建設,重點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貧專業村、專業小區,通過產業化建設,使小區(專業村)的貧困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

3、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是加快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實現“減少農牧民,富裕農牧民”,的新的戰備性扶貧措施。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以“定單培訓”方式通過各培訓機構對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難、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真正掌握一門實用技術,從而達到“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

4、科技扶貧在扶貧開發過程中,特別是項目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都離不開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作爲支持和保證,離不開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5、社會扶貧對扶貧開發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一項社會性工作,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或一個項目能完成的任務,必須動員社會各界力量,讓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貧工作中來。在這項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貧聯繫單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進一步探討解困辦法和扶貧的新途徑

扶貧開發作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工作重點和難點擺在了各級扶貧部門工作者面前,進一步研究探討貧困地區的解困辦法和扶貧的新途徑是一項新的課題,根據多年的扶貧工作經驗,鑑於以上牧區貧困戶存在的不同致貧返貧的因素及存在問題,採取不同類型扶貧方式十分必要。貧困原因不同,貧困程度不同,其脫貧的難度也各不相同。對某種原因暫時致貧返貧的,如因小孩上學,或蓋房娶媳婦而致貧的家庭,當兒女走上工作崗位或兒媳婦娶進門後,此類家庭通過自己艱苦創業,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脫貧。如果在扶貧工作中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這類家庭脫貧速度會更快。但是,對天災、人禍等原因致貧的貧困戶就不同了。特別是一些家裏有長年臥病在牀需醫治的病人,因自身無力也無法從事或找到一個什麼職業,那麼,脫貧的難度就會相當大。

所以,如果不從這些具體方面來研究問題,只是簡單沿襲過去的結對掛扶、給錢給物、扶持致富項目等扶貧工作的思路、辦法,只能是治標而不治本。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根據當前貧困戶結構對症下藥,重新調整扶貧工作思路。應當全方位、全覆蓋的建立、健全一種新的運行機制和政策。以下幾種方式僅供探討。

1、對通過扶持能夠在一定時限內脫貧的貧困戶,應當繼續採取“扶”的政策和辦法。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我們也積累了許多好的做法與寶貴經驗,仍然可以在這類貧困戶扶貧中繼續運用。

2、對因病、因殘等原因致貧的貧困戶,脫貧對他們來說極其困難,爲此,應當對他們實行特殊的保障政策。一是醫保,二是養老保險。由政府出錢,爲這些貧困戶建立專門的醫療養老保險,確保他們以後過上基本無憂的生活。

3、對特殊無正常收入來源的貧困戶來講,應當以政府爲主“養”起來。儘管當前已在農村實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並未全部覆蓋到位、標準較低的情況下,並沒有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因此,要根據這個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按滿足正常生活需要測算適當的比例給予生活保障。至少幫助他們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風漏雨。另外,再輔之實行社會救助、結對幫困等辦法,從而真正讓這少部分人擺脫貧困。

4、對於農村牧區懶漢型的貧困戶只是極少數的,但確實存在,每個村都會有。對這種貧困戶,不能像平常那樣再去用救助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扶,否則,越扶越懶。要採取“逼”的辦法,根據不同對象,由鄉、村兩級負責,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並幫助教育他們自食其力,自己找飯吃。對經過幫助仍懶惰不幹的貧困戶,不再列入幫扶範圍。

5、對於機關部門聯繫幫扶貧困戶這項工作,今後只幫能脫貧的貧困戶,同時,每個部門都拿出一些資金進入“保、養”基金專戶統籌,按照新的“保、養”制度使用。同時,應當發動企業、單位以及富裕起來的農民,像“希望工程”那樣,自願參加,自找對象,結對幫扶。從而形成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參與的新型運作機制。

以上幾種方式方法只是對今後扶貧工作方面提出的一種思考,但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關鍵是效果,關鍵在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以旗、鄉(蘇木)兩級政府爲主,社會爲輔的扶貧工作制度、政策以及相應的運行機制。

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情況調研報告牧區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xx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把握,是當前指導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就是以人爲本、統籌城鄉發展。以人爲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作爲科學發展觀中的 “五個統籌”之首,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中無疑更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的意義。要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通過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消除城鄉差距,率先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發展的新路子。大力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強交通運輸工作,推動農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道路交通的服務水平,滿足廣大農民羣衆出行和致富的基本需求。

科左後旗交通運輸局遵照中共通遼市委政策研究室文件通知精神,結合我旗交通運輸實際,圍繞“政府公共服務如何向農村牧區延伸”這一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方式採取實地考察、走訪座談及對相關材料分析等方式。現將調研報告彙報如下。

一、科左後旗交通運輸概況及農村牧區公路公共服務現狀

目前,我旗公路的路網構成是:2條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高速公路(東線),境內總里程44.551公里,通遼-赤峯高速公路,境內總里程29.93公里;2條國道(g304)丹東-霍林河、(g203)明水-瀋陽,總里程1092.786公里;1條省道(s305)金寶屯-阜新,總里程157.733公里;4條縣道(甘朝線、查甘線、通庫線、通阿線),總里程312.358公里,有路面里程295.6公里,均爲三四級公路,另有1座大橋,1座中橋,4座小橋,83道涵洞;30條鄉道,總里程783.90公里,有路面里程爲721.84公里,均爲三四級公路,另有1座大橋,155道涵洞;157條村道,總里程XX.796公里,有路面里程爲1947.73公里,均爲四級公路,另有9座小橋,254道涵洞。從總體情況看,目前全旗公路長期由於投資不足,個別路線超過使用年限,公路技術等級低,抗災能力弱,致使有些路面損壞嚴重,不同程度影響和制約着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1、交通運輸供給能力不足,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不足,運網密度較小,通達深度不夠,技術層次不高;總體運輸能力對交通運輸需求發展的儲備較小,繁忙通道運力不足,高峯時期犧牲服務質量保運量的情況明顯。具體表現在:

(1)農村公路客運站嚴重不足。根據XX年統計,我旗境內共有客運班線119條,客運班次179班次,客運班車173臺輛,共設客運站13個,涉及12個鄉鎮蘇木,262個行政村,年運輸量1111班次,旅客週轉量52921萬人公里,貨運量1105萬噸,貨動週轉量67692萬噸公里。

(2) 偏遠落後地區運網密度較小,雖然截止XX年底理論上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工程,但是由於撤鄉並鎮導致一些村屯並未能實現村村通,也從此失去了村村通的機會。

(3) 通達深度不夠,村村通砂石路,鄉鄉通油路並未能實現全旗各蘇木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達或通暢,目前,我旗境內農村公路中等外無路面公路有139.88公里。

(4)境內大部分公路技術等級不高或超期服役,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運量要求,如x464查日蘇-甘旗卡,修建於1995年,瀝青碎石路面,設計等級爲三級,設計使用年限爲XX年,已超期服役;y131金寶屯-二道河子,設計等級爲四級,瀝青碎石路面,修建於1999年,設計使用年限爲XX年,已超期服役。

(5) 總體運輸能力對交通運輸需求發展的儲備較小,春運期間或學生放假期間客運量嚴重不足,有時會出現保運量而降低服務質量的情況,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

2、交通運輸行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表現在:一是公路建設方面地方配套資金不能足額或根本無法到位,導致公路建設舉步維艱,只能是依靠國家劃撥的建設資金“量體裁服”;二是公路養護資金嚴重不足,導致公路養護機械化程度低、養護水平和效率不高。國省幹線資金基本上能保障正常的養護與管理,但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嚴重不足,導致部分縣鄉公路失養或不能及時進行大中修,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壽命,這樣惡性循環,不能正常反映最初建設農村公路的初衷,農村公路不能正常發揮效能,使交通發展受到影響,同時也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交通運輸體制改革有待深化,一是公路養護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明確,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我旗目前實行的是“縣道縣管、鄉道鄉管”,交通運輸部門或公路養護部門進行技術上的指導和監管,但是目前並未能落到實處,一是因爲養護資金不能到位,二是責任制度或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執行力度不強。目前農村公路養護仍然依靠公路養護部門進行,由於資金不足,養護人員不足,養護道班缺乏,養護機械設備設備嚴重不足,只能採取重點路線、路段進行日常標準化科學化養護,其他路線、路段只能採取應急性養護,不能完全保證公路作用的正常發揮。二是農村公路技術等級低,抗災能力差。自然災害來臨時,極易發生塌方、水毀、雪阻、沙阻等險情,給公路安全和行車安全埋下了隱患。所以,我們要做到早預防早動手,加大病害處理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如水毀資金、雪阻資金。三是交通運輸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方面是對運輸市場的干預與指導方面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是對執法隊伍的監督與管理方面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再就是對公路建設與養護的監督與檢查方面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特別是制度的執行力度和相關責任追究力度的落實問題。

三、政策建議

交通運輸業是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交通運輸業要樹立優先發展意識,繼續加快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交通運輸現代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交通運輸保障能力。

1、加快城市交通網絡建設,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隨着城鎮化水平提高和城鄉界限模糊化,有必要將城市交通作爲綜合交通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統籌規劃,綜合管理。加強城市和鄉村公共交通道路和站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公交網絡,爲市民提供安全、快捷、舒適的出行通道;同時完善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和區域快速幹線的配套建設。

2、健全交通運輸業市場經營機制,促進交通運輸業良性發展。 目前,我旗客運體制改革取得較爲顯著的成效,但市場化程度仍顯不夠,投資主體比較單一,經營權高度集中,運營能力不強,服務意識有待提高。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應切實轉變職能,實現政企分開,退出直接參與的經營活動,全力以赴做好行業管理工作。進一步打破行業壟斷,鼓勵不同經濟成份、不同行業的企業從事運輸經營,放寬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入運輸市場的門檻,積極引進民間資金投資交通運輸領域,給企業以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引進競爭機制,營造公平市場經營空間,促進交通運輸市場良性健康發展,爲社會提供更多更有保障的運力。

3、加大公路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以完善公路網建設爲重點,加快城鎮和鄉村的交通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對廣大農村和偏遠落後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重點建設農村公路,切實提高農村公路路面等級標準和通達能力,完善農村路網體系,健全農村公路配套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出行公交化。加快鄉鎮蘇木和城市上等級公路連網建設,推動這些地區融合發展,增進經貿往來。

4、多管齊下,緩解旅客運輸局部性季節性緊張狀況。 針對旅客運輸相對集中,運力緊張狀況主要發生在春運期間和學生放假高峯期,運送對象主要是返鄉民工和學生等問題,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運政部門加強客運班車的管理,嚴禁超員運輸;二是增加運行車輛的數量和班次,臨時調度;三是可以協調學校分批次放假讓學生返家,以均衡運輸客流,減輕局部性運輸壓力。

5、拓寬籌資渠道,擴大融資方式,解決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問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農村公路養護長遠發展的關鍵。目前,自治區財政和汽車養路費在農村公路養護經費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補助性質的,養護的主體責任在地方政府。因此要想真正解決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問題,各級政府必須要拓寬籌資渠道,擴大融資方式,如通過“上頭補一點,財政擠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受益羣衆出一點”的辦法,充分發揮地方、農民羣衆、受益企業的積極性,多方集資,使有限的政府補助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我們要加強資金管理,要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專款專用,規範資金撥付程序,加大內部審計監督力度,強化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採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引導沿線村民投工投勞,養護好農村公路。

公路是“三分建設,七分養護”,目前農村公路存在着嚴重的重建輕養問題,特別是對我旗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的措施與辦法方面我們建議如下:

(一)建議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必須建立相關的管理體制,完善相應的責任機制。建議旗委、政府結合實際制訂出臺一套切實可行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責任,擬定農村公路養護質量評定標準,和與之配套的獎懲機制,並逐級簽訂公路養護責任書,明確養護管理人員管養的路段、養護質量要求、責任、工資等。並按管理辦法定期對各線的養護質量進行檢查考覈,並按獎懲機制予以兌現,以促使管理措施到位。

(二)建議組建農村公路專業養護隊伍。根據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原則,農村公路養護是一項長期性、連續性的工作,要對農村公路實行長期有效的管理,必須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農民養護工隊伍,落實日常養護人員,明確責任,確保有路必養。農民是農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將農民放到農村公路建、養、管的主體地位,我們公路管理部門應做好交通協管員、養護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術指導培訓及協調管理工作,實行民路民建、民養、民管、民享。

(三)我旗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的具體辦法

一是加大投入,合理增設道班,降低養護成本,提高養護效率。

二是提高機械化作業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強路政巡查力度,加大對危橋險橋的管護工作,同時積極向上級反映,爭取資金,對橋樑進行改造或加固。

四是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完善沿線安保設施。應在陡坡急彎、與鐵路交匯等危險路段設置警示等交通標誌。

(四)制定完善農村公路的各項規章制度。爲了保證農村公路健康有序的發展,杜絕在建設、管理和養護中可能出現的違規、違紀、不作爲等情況,使農村公路的建設、養護和管理走上規範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建議以部門規章等形式明確以下方面的事項:明確農村公路的技術標準、養護技術規範(包括養護範圍、養護定額、養護質量標準等)。規範建設市場主體,切實提高建成工程的質量,降低後期的養護費用,提高使用質量。明確建設養護市場的准入條件,確保農村公路的質量,使農村公路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鎮黨委書記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調研報告牧區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爲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步伐,近日結合我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工作進行了調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是黨中央在新時期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總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的歷史選擇,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需要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要求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方面建設的內容,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法律等綜合措施,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總體思路是:以“xxxx”重要思想爲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發展農村牧區經濟爲中心任務,以提高農牧民收入和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爲最終目標,立足實際,着眼長遠,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加大對農村牧區的投入和支持,先試點後示範,協調推進農村牧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爭取通過5—10的努力,農牧業經濟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農村牧區面貌煥然一新,農牧民收入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農村牧區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和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初見成效。

整個發展過程大致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爲試點示範階段,主要選擇3個特色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50強”嘎查先行試點,以點帶面,起到良好示範作用;第二個階段爲全面鋪開階段,主要總結經驗,完善措施,樹立典型,確定幾個較爲成功的建設模式在全鎮範圍內逐步推開;第三個階段爲初見成效階段。

爲順利實現上述發展目標,建議着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農村牧區經濟全面發展。發展農村牧區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提高農牧民收入的關鍵環節,必須作爲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首要工作去抓。

1、推進農牧業戰略性調整。關鍵是抓好兩個“轉移”、兩個“提高”,即農牧區人口向城鎮及二、三產業轉移,草原畜牧業向農區畜牧業轉移;提高畜牧業在農牧業結構中的比重,提高非農產業就業在全社會就業結構中的比重。一是加快農牧區富餘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步伐。通過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發展城鎮經濟,繁榮第三產業,改善農牧民就業環境,加強就業培訓等措施,不斷拓寬農牧區勞動和人口轉移就業的渠道,加快農牧區富餘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步伐,保證每年轉移農牧區勞動力不少於1000人,力爭到XX年全鎮非農產業就業比重達到 75%。二是加快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牧業,改造提升傳統農牧業,大力挖掘農業潛力,優化種植結構,走“精種、高效、綠色”的生態效益農牧業發展之路。力爭到XX年,我鎮舍飼養殖牲畜規模達到20萬頭(只)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農牧業總產值的50%以上。

2、加快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步伐。要優先發展對農牧業生產影響大、與農牧民關聯度高、特色優勢明顯的農畜產品加工業,着力培植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方式,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牧民建立穩定的緊密關係和利益聯結機制。一是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通過稅收、財政、金融、土地、基礎設施配套等優惠政策,重點支持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農牧民增收和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二是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立足資源優勢,依託龍頭企業,按照“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做大做強養殖業、舍飼養殖業、菌業以及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

3、建立健全農牧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和“豐收計劃”,提高良種覆蓋率和農牧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牧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爭取到XX年全鎮農牧業新技術應用和實用技術推廣率達到10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率達100%,主要牲畜良種畜比重達80%以上。建立健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技術標準、檢驗檢測認證和監督服務體系,加快優質農畜產品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註冊認證工作,打造“綠色”品牌和拳頭產品,全面提升農畜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村牧區金融服務體系,改革完善農村信用社運行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主渠道作用,逐步解決農牧民貸款難的問題。建立健全農牧業服務體系,按照“公助、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鞏固和完善基層供銷社服務網絡,積極鼓勵農牧民自主興辦各種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和農牧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幫助農牧民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爭取到XX年,新成立9個農牧民經紀人協會,其中:奶牛協會5個、絨山羊協會1個、興安細毛羊協會1個、蔬菜協會1個、食用菌協會1個。建立穩定的支農資金投入渠道,要在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農村牧區專項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大幅增加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保證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牧區,總體比例不低於70%,形成支農資金的穩定投入渠道。

(二)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目前,城鄉差距不僅僅是收入方面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城鄉社會公共產品配置嚴重不平衡,農村牧區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城市,這勢必加重了農牧民的負擔,影響了農牧民的增收。因此,我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必須將加快農村牧區社會事業發展作爲工作的重點,在財政投入、項目建設、人員配置等方面重點向農村牧區傾斜,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牧民收入。

1、大力發展農村牧區教育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主體力量。要改變農村牧區的落後面貌,必須先從改變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入手,而改變農牧民思想觀念必須首先抓好農村牧區的教育。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首要的是應加大對農村牧區教育的投入力度,解決農村牧區中國小設施簡陋、師資缺乏等突出問題。充分考慮當前我鎮農村牧區居住分散的特點,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問題,進一步整合全鎮農村牧區中國小教育佈局。大力發展成人教育,以崗位培訓爲中心、繼續教育和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爲重點,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加強“三教統籌”和“農科結合”,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加強農村國中“綠色證書”教育,使全鎮90%以上從業人員達到實用技術中級水平,青壯年非文盲率保持在 99%以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通過培訓、教育,逐步消除農牧民羣衆的陳舊保守觀念和小農意識,幫助他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

2、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從農村牧區實際出發,本着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方針,逐步建立社會基本保障與家庭保障、集體保障、企業保障相結合的全方位社會保障體系。要實行全面的農村低保制度,做到應保盡保。要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搞好試點,逐步推行。應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醫療救助配套制度。爭取到 XX年,建立較爲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城鄉統一的社會醫療救助體系、城鄉統一低保、困難羣體救助體系和較爲完善的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制度。

3、以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牧區文化陣地,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新風尚。一是要建好陣地。充分發揮村級組織、農牧民羣衆、文化企業的積極性,鼓勵農牧民個人辦文化,集體辦文化,文化部門與個人、與企業聯合辦文化,大力發展農牧村民辦公助文化大院、文化專業戶、農民書屋、農民個體放映隊和民間劇團,逐步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多元化”、“市場化”。二是要明確內容。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反對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文明、法制的生活觀。三是要好搞活動。如開展文化先進鎮創建活動,“科技文化三下鄉”、“體育三下鄉”,送圖書、送電影下鄉等。尤其要廣泛開展“xxxx”的榮辱觀教育,讓文明向上的良好風氣充滿農村牧區。

(三)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制約,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一直是制約我鎮農牧業快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也是我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面臨的最突出、最棘手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資金是最大的問題,但光有資金問題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我們針對我鎮生態脆弱、生產力佈局分散的實際,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集中力量解決一些重點地區的基礎設施問題。

1、加強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我們要堅持“保護和建設並重、保護爲主”的指導方針,有計劃、分步驟、有重點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爭取用五年的時間,通過環境綜合整治、退牧還草、荒山造林等綜合措施,加速林草植被恢復,實現區域生態狀況“整體上穩定遏制、重點治理區域全面好轉”。

2、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大力改善農村牧區的水利基礎設施。重點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區的水利設施配套、農區人畜飲水解困、安全飲用水等工程建設,爭取到XX年,消滅人畜飲水不安全因素;完成生態修復面積30萬畝,完成全鎮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6。二是大力改善農村牧區交通狀況。抓住國家“xxx”期間實施“村村通”工程的機遇,加大全鎮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力度,爭取到XX年鎮至嘎查基本建成黑色公路,重要工業基地、農業園區通水泥路和村村實現全部通公路的目標,全鎮通鄉公路通達率和通村公路通達率均達到100%。三是大力改善農村牧區通訊狀況。繼續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改善農村牧區通訊條件,爭取XX年全鎮廣播和電視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通電話率達100%。

(四)加強農村牧區民主政治建設。基層黨組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直接關係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成敗。

1、加強農村牧區的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將農村牧區綜合素質好、思想觀念新、能幹事、會幹事的人選拔到農村牧區的嘎查村委會班子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的戰鬥力。要在全鎮農村牧區深入開展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主題的“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大討論活動,引導廣大農村牧區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要結合農村牧區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羣衆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加強農村牧區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牧區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村牧區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繫羣衆,增強帶領羣衆增收致富的能力。關心和愛護農村牧區基層幹部,繼續開展農村牧區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

2、切實維護農牧民的民主權利。健全嘎查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羣衆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牧區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 等社會醜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五)加強組織領導和宏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浩大,任重道遠。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全社會參與,易於形成合力,解決突出問題;加強宏觀指導,有利於減少浪費,節約資源,減少風險,少走彎路,促進又快又好的發展。

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新農村,不能憑主觀想向和滿腔熱情辦事,而應該用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遠期目標,分期計劃,分步實施。既要注重經濟指標,又不忽視社會發展指標;既要注意發展速度和規模,又不忽視質量和效益;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不忽視農民的主體力量;既要體現現代精神風貌,又不破壞農村文化底蘊;既要大膽創新,又要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羣衆意見,又要請專家論證;既要保證規劃的科學化,又要保證實施規劃的連續性,絕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我鎮地域廣闊,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基礎設施狀況千差萬別,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發展模式上要分類指導。比如,白音浩特嘎查交通便利、基礎設施相對較好,是全鎮人口、資源、生產要素比較集中的地區,是重點發展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開展以工促農的工業型新農村建設。同時,還可以發揮區位優勢,招商引資,服務我鎮,走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建設之路。在新農村牧區規劃建設上要分類指導,注意嘎查村佈局有利於節約資源、發展經濟。比如:人口、資源、生產要素比較集中地,的新農村新牧區規劃可以高標準、多功能,進行一步到位式建設,而其他居住分散、基礎設施條件差的地區可以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總之,一定要突破“標準化”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運動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爲的樣板工程,更不搞所謂“達標驗收”之類擾民的浪費的評比活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從農民羣衆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帶鄉,社會參與。應發動、組織鎮直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對口支持幫扶農村。探索城市與農村、企事業與農村結對幫扶的途徑,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用現代理念教育農民,引導農民與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決裂,指導農村向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闊步前進。

1、局部地區和部門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體育建設現象。

2、由於城鄉差別,農村老年人蔘與文化體育活動的意識還不是很強。

3、缺少建設資金投入,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匱乏,部分老年人想要進行文化體育活動無處可去。

4、由於體制原因,財權上移,基層無更多的活動經費用於老年體協活動的開展,老年體協工作開展受到很大制約。

5、基層從事老年體育工作的人員變動頻繁,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6、參與老年文化體育工作的部門少,只靠老年體育一個部門形不成合力。

四、老年體協建設和工作開展的建議

1、建議加大老年文化體育工作宣傳力度,增強老年人蔘與文化體育活動的意識。

2、建議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基層老年人文化體育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3、加大活動經費投入,多部門參與,形成合力,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體育活動。

4、建議設立老年體協專職工作人員,人員保持相對不變,使老年體協工作開展保持連續性。

5、加大工作人員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使老年體協工作開展有質有量。

關於牧區工傷保險調研報告牧區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工傷保險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工傷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工傷風險的重要途徑,其覆蓋面廣、涉及職工職業領域之大以及其社會保障功能,是其他社會保險險種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也正因爲其社會保障功能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原因,使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前提下,對保障工傷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顯得尤爲重要。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如何加強工傷保險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着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着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勞動保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及羣衆反映強烈的勞動保障問題,着力提高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更好地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到社會保險各項工作中。通過專題調研活動,瞭解了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並對擴大覆蓋人羣,解決突出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

一、工傷保險調研的內容及調研情況

此次調研的內容:主要是工傷保險運行情況;全面落實工傷保險配套政策情況;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情況;工傷保險擴面徵繳方法和措施等四個方面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問卷式調研,由各旗組織專人對調研內容進行分類調查後,彙總上報。現將調研內容整理如下:

(一)當前全盟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情況。我盟自1998年實施工傷保險制度以來,在上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指導下,從基礎調查、完善制度、強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開展了工傷保險制度改革。《工傷保險條例》頒佈實施後,推行積極的工傷保險政策,全方位開展工作,於XX年成功實現了新舊制度的平穩過渡,使我盟工傷保險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截止XX年底,全盟參保企業已達298戶,參保職工人數達31731人。其中,盟本級15549人、阿左旗7198人、阿右旗2600人、額旗1153人、阿拉善經濟開發區5231人。工傷保險已覆蓋了金融、交通、化工、煤炭等行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職工及農民工。十年來,我盟工傷保險制度從國有中小企業率先啓動,到重點推進以煤礦、非煤礦山、建築、等高風險行業的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參保,並逐步向餐飲、住宿和商貿等服務行業延伸,擴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配套政策得到逐步完善。

(二)落實執行工傷保險配套政策情況。一是在國家《條例》、自治區《實施辦法》等主體政策的框架下,各統籌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業務操作流程和標準,規範操作。各統籌地區按照阿拉善盟工傷保險調劑金管理規定,由盟級調劑工傷保險基金,提高了突發性重大事故的抗風險能力。如XX年煤炭企業發生工傷事故211起、死亡17人,而工傷保險收入112萬元、支出309萬元、收支赤達197萬元。但通過借款墊支等辦法優先保障了高風險企業農民工的待遇支付問題。三是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貫徹落實自治區出臺的1-4級工傷農民工及工亡農民工供養親屬一次性領取長期性待遇辦法,促進農民工參工傷保險、進一步保障農民工工傷保險待遇。四是貫徹落實了企業老工傷人員相關待遇政策,將企業老工傷逐步納入工傷保險統。五是提高了工傷保險待遇。分別於XX年、XX年兩次調整了對1-6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護理費及工亡遺屬撫卹費標準。六是規範經辦業務。嚴格按照工傷保險經辦規程辦理業務。

(三)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情況。一是建立工傷保險機構,健全工傷保險規章制度。盟局在轉發的自治區有關文件中就明確和細化了具體要求,便於操作。各統籌地區均建立了工傷事故報告制度,制定了勞動鑑定程序,建立傷殘職工檔案,按時上報工傷保險統計報表。二是工傷認定工作日趨完善,依法行政能力不斷提高。(1)建立了工傷報告登記制度,規範上報程序。要求用人單位發生工傷事故後24小時內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2)及時調查取證。接到報告後,我們在最短時間內趕到事故現場,對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原因、經過、傷亡情況進行調查、覈定,認真做好調查筆錄,取得第一手材料。(3)認真進行工傷認定。嚴格按照規定範圍審覈用人單位上報的材料,結合現場調查取證情況,認真進行工傷認定。爲了降低工傷爭議案件的發生,還成立了勞動行政、經辦機構、安全監察、公安交警、法院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的工傷認定專家小組,商討疑難工傷認定案件的工傷認定工作。三是傷殘等級鑑定和勞動能力鑑定納入正規化。各統籌地區傷殘等級鑑定和勞動能力鑑定都由盟裏統一組織。盟局成立了由有關部門組成的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主要抓了以下工作:認真做好材料的審覈工作;嚴把鑑定的身體檢查關,做到醫療檢查過程的客觀公正;派人現場跟蹤監督每個檢查環節,避免了檢查過程中舞弊行爲,確保了鑑定現場工作秩序;成立義務鑑定專家庫,開展醫務鑑定時根據檢查需要隨機抽取專家名單,組成7人的醫務鑑定專家小組,在勞動行政部門的監督下,進行封閉式勞動能力鑑定。四是實行差別費率制,建立工傷預防和安全生產激勵機制。爲加強參保單位工傷事故的預防工作,減少工傷事故,各統籌地區均實行了差別費率制度。我盟根據煤炭企業事故多發、工傷保險基金出現收不抵支情況,在認真測算基礎上,及時將煤炭等高風險企業費率調整到3%。

(四)工傷保險擴面徵繳工作方法和措施。爲了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我們全面實行了工傷保險擴面目標責任制,積極推進礦山等高風險企業參保工作,穩步擴大工傷保險參保範圍。一是抓好高風險行業、企業的擴面工作。礦山、煤炭等高風險行業企業的工傷風險很大,工傷事故發生率很高,又是使用農民工較多的地方。我們對礦山、煤炭等高風險的行業企業,發揚啃“硬骨頭”精神,深入企業蹲點宣傳解釋政策和耐心說服等途徑積極擴面。二要抓好重點人羣的擴面工作。把擴面的重點轉到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職工和礦山、建築、交通、水利等基礎建設和新上項目建設工地季節性農民工參保上。三是提高依法行政意識,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我們在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意識,加大了執法監察力度。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工傷保險擴面困難,覆蓋面窄。雖然我盟各統籌地區都已實行了工傷保險社會統籌,但參保率不高。如一些工傷風險相對低的行業和企業、小企業參加工傷保險的認識不高、意識淡薄,拒絕參保現象較普遍。而我們也沒有相對強制性的擴面措施手段和鼓勵性的擴面政策,擴面難度較大。

(二)基金抗風險能力弱。由於我盟參保職工不多,參保企業多數爲高風險行業的企業。XX年以來我盟將煤炭企業的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後,工傷事故發生頻繁,工傷保險基金支出逐年增加,出現工傷保險收支赤現象。再加之近幾年在企業轉制、破產和煤炭企業整頓過程參保職工流失嚴重,工傷保險基金徵繳減少。因此,工傷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較弱。

(三)工傷保險業務人員短缺,業務經費嚴重不足。隨着《條例》的實施和工傷保險覆蓋面的進一步擴大,工傷保險工作任務不斷加大,業務操作急需實現微機化。人員短缺問題日趨突出,業務經費缺口增長很快,已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的開展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四)工傷保險深層問題和矛盾的研究不夠。在工傷保險工作中,仍存在重工傷認定和待遇支付、輕工傷預防工作和工傷職工康復工作現象,導致被動地受理工傷認定後支付傷亡待遇。

(五)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建設滯後,待遇偏低,侵害了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員的利益。

三、通過調研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議

一是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營造良好的維權環境。政府通過調動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和力量,加大工傷保險工作推進力度。如依法引導和迫使企業參加工傷保險;通過對侵害農民工工傷保障案件的查處、制裁,使未參加工傷保險的企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應擔負的法律義務,提高它們參加工傷保險的積極性,爲維護農民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是重視工傷事故的預防和工傷職工康復工作。工傷保險與預防、康復三者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目前,急需建立工傷保險與預防、康復並重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在全社會形成預防爲主,從源頭上減少事故的目的。

三是繼續抓好工傷擴面徵繳工作。重點做好少數應參保而未參保企業、轉制重組和新建企業參保工作,做到應參加工傷保險企業及職工都要參加工傷保險。同時,要加強宣傳工作,不斷增強企業依法參保意識和廣大職工依法維護權益意識。

四是增加工傷保險業務投入,進一步規範管理。要建立工傷保險經費投入和獎勵機制,落實傷保險業務經費,加大對工傷保險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解決工傷保險取證調查設備問題,提高工傷認定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繼續落實《條例》實施後的各項配套政策的制定及工作程序規範管理工作。

五是實行浮動費率制,與企業安全狀況實行掛鉤。這種激勵性和促進性的工傷保險費率,能表現出公平的成本資源分配並有效促進資源成正比增長的良性發展,以達到鼓勵用人單位、保障職工工傷安全的目的。

六是加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培訓工作。通過預防工傷事故來鞏固工傷保險擴面的成果。勞動部門主動參與企業安監人員的安全生產資格培訓辦和新招用工人的崗前安全培訓教育,將工傷事故防範作爲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培訓。同時與工商和安監部門配合對安全事故多、傷亡職工多的企業予以堅決取締。

七是建議國家出臺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國家和自治區應儘快出臺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以擴大工傷保險覆蓋範圍,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人員待遇,保障其合法權益,以確保工傷保險政策的順利進行。

總之,通過此次調研較全面瞭解到我盟工傷保險制度運行平穩,認真貫徹落實盟級統籌的各項政策制度,基本達到了“及時救治,足額賠付、預防爲主、重在康復”的目標。爲全盟各類企業及其職工提供更好的工傷保障環境,我們將繼續抓好工傷保險制度建設,提供更加優質的工傷管理和服務,讓工傷保險制度爲廣大勞動者編織更加堅固的“安全網”。

熱門標籤